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出自柳永的哪首诗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出自柳永的哪首诗,第1张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出自柳永的哪首诗

三秋桂子,十里桃花这一句是出自望海潮,作者是北宋年间的婉约派词人柳永,这一句的意思是秋天桂花飘香,夏季十里荷花,形容的是杭州的富庶美丽。

一、望海潮

这首词的上派是先讲了杭州的地理位置,后来又描述了杭州的人文历史,之后又列举了一些杭州的各种人文景观。而下片主要将目光放在了杭州的西湖上,详细地描述了一下西湖的胜景,三秋桂子十里桃花,讲述的就是西湖春秋两季的景色。

三、创作背景

这个词是柳永写给他的朋友的,他和一个朋友兴趣相投,很早之前就认识,那时候两人都没有发达。后来那位朋友在杭州任知府,而这个时候柳永还是像之前一样屡试不中,于是柳永就写了这首词,让一位妓女带着这首词上门帮他带话。那位女子在宴会上唱了这首词,柳永的朋友听到是柳永所作之后立刻出门相迎。所以这首词的创作内容是描写杭州的各种风光,但实际目的是柳永为了给自己谋求一个前程。

三、作者背景

这首词的作者柳永出生于名门望族官宦世家,河东柳氏就是他的家族。年少时出游,沉迷于烟花酒肆,过得非常浪漫。后来开始参加科举,想要入朝为官,但是屡试不第,后来心灰意冷,寻花宿柳,更沉醉于纸醉金迷的生活当中。直到年纪很大了,才中了进士,之后做官也最多做到六品。

据说柳永这么多年之所以没能做官,是因为他惹恼了皇帝。当时宋仁宗并不喜欢柳永的词风,尤其是柳永还有一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于是宋仁宗就打发他去浅斟低唱了,自此以后,柳永自号奉旨填词柳三变,柳三变是他的原名。

柳永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词

“十里荷花,三秋桂子”出自于宋代陈德武《水龙吟·西湖怀古》。

原词:

《水龙吟·西湖怀古》宋代:陈德武

东南第一名州,西湖自古多佳丽。临堤台榭,画船楼阁,游人歌吹。十里荷花,三秋桂子,四山睛翠。使百年南渡,一时豪杰,都忘却、平生志。

可惜天旋时异,藉何人、雪当年耻。登临形胜,感伤今古,发挥英气。力士推山,天吴移水,作农桑地。借钱塘潮汐,为君洗尽,岳将军泪。

释义:

杭州是东南第一名州,西湖自古多有湖山之美。临堤有台榭楼参差,湖上有画船往来如梭,游人到处弄舞歌吹。十里荷花映日娇艳似火,三秋桂子飘香沁人心脾,四周青山风光明媚葱翠欲滴。南渡百年来人们沉醉在西湖,使曾主张抗金的一些豪杰,也都耽于享乐忘却了平生大志。

可惜时代更替世换时移,如今靠何人来洗雪这奇耻?登临这地形险固的地方,感伤古今沧桑臣变,振兴国家要充分发挥英雄才气,请来神人力士推倒杭州青山,邀来水伯天吴移走西湖之水,把“销金锅”西湖改造为农桑之地。借钱塘江的潮汐,为君洗尽奸臣误国的悲愤眼泪,以告慰岳飞的在天之灵。

注释:

1、水龙吟:词牌名,又名《水龙吟令》、《龙吟曲》、《水龙吟慢》、《鼓笛慢》、《小楼连苑》、《海天阔处》、《庄椿岁》、《丰年瑞》,它最早是南北朝时北齐的一组古琴曲。

2、“东南”句:指杭州。

3、佳丽:俊美,秀丽。

4、台榭:泛指楼台等建筑物。

5、歌吹:唱歌和吹奏。

6、四山:四面的山峰。睛翠:草木在阳光照耀下映射出的一片碧绿色。

7、百年南渡:指靖康二年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王朝后渡江南下,至南宋灭亡,历一百二十余年,此说百年是约数。

8、平生志:生平大志,此指收复中原,为国立功。

9、天旋时异:谓时世巨变,指北宋覆亡,南宋偏安江南,时势也与南渡前不同。天旋,比喻世局大变。

10、藉:同“借”,凭借,依靠。

11、当年耻:概言靖康之变,北宋灭亡的国耻。

12、形胜:指地形险要、位置优越、山川壮美之地。

13、发挥:犹抒发。英气:英武豪迈的气概。

14、力士推山:传说古时巴蜀有五丁力士能移山。

15、天吴:海神名。

16、潮汐:在月球和太阳引力的作用下,海洋水面周期性的涨落现象。在白昼的称潮,夜间的称汐。总称“潮汐”。

17、岳将军:指岳飞,南宋抗金名将、民族英雄。

扩展资料:

作者面对亡国现实,用“可惜”二字领起,显得心情更为悲痛。接着用反诘语调提出“藉何人雪当年耻”,希望能有人出来扭转乾坤。下文“登临形胜”三句,一方面将上片的怀古与下片的伤今联成一气;另一方面又用“发挥英气”将感伤古今陡然煞住,为后面拓展新的词境留下余地。

作者面对西湖奇景忽发奇想,“力士推山”三句便表达他的强烈愿望。过去西湖被称作“销金锅”,达官贵人和地主豪绅在此寻欢作乐,把美丽的西湖搞得乌烟气。因此作者热烈期望能有オ人出来“推山”、“移水”,铲除这块土地上集聚的罪恶,把它改造成农桑之地为群众造福。

此用浪漫主义手法,寄希望于力士神和天吴海神能为现实服务,把热烈的追求变成超现实的神力,充分表达作者对高尚理想的向往之情。不仅如此,在结尾三句又遥应“藉何人雪当年耻”再作一设想,将满腔悲愤化为大自然的伟力。

还要借钱塘江潮荡涤污浊,用潮水洗尽岳飞的冤屈泪,彻底为岳飞报仇雪耻。表现出他对真正抗金的民族英雄的崇敬,也希望岳飞式的英雄出来报国雪耻;而对那些忘却平生志的“一时豪杰”,又是鲜明的对照和嘲讽。

在此,作者爱谁、恨谁,颂扬什么、抨击什么,政治态度是很明朗的,充分体现了他的正义感。以上六句写得气势磅礴,激荡人心,也深刻地揭示了主题,是全词的精华所在。

——水龙吟·西湖怀古

人生不相见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出自唐·杜甫《赠卫八处士》。以下为全诗: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男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乃未已,儿女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这首诗是肃宗乾元二年春天,杜甫自洛阳返回华州所作。当时安史之乱暴发三年有余,叛军非常猖獗,局势动荡不安。这首诗就是抒发诗人对离乱时代的感叹。

开头四句写二人相逢时的悲喜之意。以参星商星此出彼没不得相见暗示动乱时代故人相逢之难,表明二人聚少离多。

以下六句叙写亲故友人和自身的巨大变化。亲故衰亡过半,自己和友人都已鬓发苍苍。在对世事变化的惊叹惋惜之中,更流露出在乱世中得以幸存,并且能够相逢的感慨。

以下十二句叙写相见后之事,在叙述之中又融注深沉的人生感慨。“昔别”二句借写儿女成行的情景,抒发弹指之间,迟暮已至的感慨,并引出下文。

接着四句写卫八的儿女们对自己亲切可爱的态度,然后写友人对自己的深情招待。末尾两句写明日相别,与首句人生聚少离多相呼应,抒发一别之后难以相逢的悲苦之情。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出自哪首词

《水龙吟·西湖怀古》

“十里荷花,三秋桂子”出自宋代陈德武《水龙吟·西湖怀古》:“东南第一名州,西湖自古多佳丽。临堤台榭,画船楼阁,游人歌吹。十里荷花,三秋桂子,四山睛翠。使百年南渡,一时豪杰,都忘却、平生志。”

译文:杭州是东南第一名州,西湖自古多有湖山之美。临堤有台榭楼参差,湖上有画船往来如梭,游人到处弄舞歌吹。十里荷花映日娇艳似火,三秋桂子飘香沁人心脾,四周青山风光明媚葱翠欲滴。南渡百年来人们沉醉在西湖,使曾主张抗金的一些豪杰,也都耽于享乐忘却了平生大志。

诗词赏析

“东南第一名州,西湖自古多佳丽。”引出怀古思绪。大处落笔突兀笼罩,气势十足。“十里荷花,三秋桂子”,增加大笔濡染的“四山睛翠”一句,勾勒出西湖景物的特征。

“天旋时异”概括了南宋被元所灭的沧桑巨变。“力士推山,天吴移水,作农桑地。”这是面对西湖景物而产生的想法。最后表明国虽亡,但爱国之心仍拳拳于胸的感情。

词人笔触徘徊在怀古与伤今之间,创作了这首具有浪漫主义气息的词作。徜徉在幻想和现实之侧。下笔千钧,表情亦淋漓酣畅,写得慷慨悲壮。

描绘芒种的古诗如下:

芒种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古人在此时创作了大量的和芒种相关的诗词。下面将会从不同角度介绍芒种的文化内涵,带领读者感受芒种的诗词之美。

一、农事篇

在古代农耕社会中,芒种是夏季农事的重要节点。因此,很多芒种的诗词都与农耕有关,比如唐代李峤的《芒种》诗就写道:“茎叶已须割,仓房几时香。倚杖看灌稻,黄鹂正满枝。”这首诗生动描绘了芒种时节农民们收割稻谷的忙碌情景。

二、景物篇

芒种的到来也标志着盛夏的开始,大自然也展现出了别样的美景。唐代王之涣的《芒种》诗就赞美了芒种季节的美景:“荷花照水浮红艳,菡萏随风起翠微。野岸桑榆初更好,何须误向月中归。”

三、养生篇

芒种也是中国传统医学中一个重要的节气。在此时,要多注意养生保健。唐代白居易的《芒种前后食疗格言》中总结了芒种时节应该吃些什么来调理身体:“梅阴瓜渚之间,贡笋荷叶之滨。采撷玉楼,马鞍鲍螺。”这些食材都有不同的养生功能,能够护肝养心、清热解暑等。

四、怀旧篇

古人还常用诗歌表达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之情。宋代苏轼的《夏日绝句》中写道:“小院闲窗春色深,梦留闲雨泪双沉。绿窗画叶埋琴瑟,玉搔金屈不成音。”这首诗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美好回忆和无限怀念之情。

五、思乡篇

芒种也是离乡背井的人们思念家乡的季节。唐代王建的《芒种游子》中写到:“长夏梧桐树,孤客热衣裳。夜凉愁不眠,来往巫山峡。”这首诗情感真挚,寄托了游子们思乡之情。

六、爱情篇

古人亦会用芒种的诗歌表达他们的爱情。唐代白居易的《赠婢》中写道:“玎珰纤手握,翡翠半身笼。生涯在樽酒,一笑春风中。”这首诗具有浪漫主义意味,表达了诗人对心仪女性的倾慕之情。

总之,芒种的诗词传承了古人对这个节气所赋予的丰富内涵和文化厚度,给我们带来了不少美好的思考和感悟。

《赏莲》作者为宋代的周敦颐、《忆莲》作者为唐代的李白、《采莲》作者为唐代的杜甫

一、原文:

<<忆莲>>

江南风景秀

最忆在碧莲

娥娜似仙子

清风送香远

<<采莲>>

燕园不可采莲

莲叶空自田田

无鱼戏在莲中

我亦难入莲间

<<赏莲>>

炎夏雨后月,

春归花寂寞;

满塘素红碧,

风起玉珠落。

二、作者简介:

1<<赏莲>>作者

周敦颐(1017年-1073年),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 号元公,北宋道州营道楼田堡(今湖南省道县)人,因定居庐山时,为纪念家乡而给住所旁的一条溪水命名为濂溪,并给自己的书屋命名为濂溪书堂,并终老于庐山濂溪,所以世称濂溪先生。

曾任江南东道南康军刑狱。文学家·、哲学家,是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后人整编进《周元公集》)。

2<<忆莲>>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3<<忆莲>>作者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1、原句应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原文:

《赠汪伦》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3、译文:

李白坐上小船刚要离开,

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

桃花潭水即使深有千尺,

也比不上汪伦相送之情。

4、赏析:

诗中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十分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李白信手拈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比较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

5、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大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0763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1
下一篇2023-07-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