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书法的散文作品(2)

有关书法的散文作品(2),第1张

  有关书法的散文作品:书 法

 书法,我觉得是很难弄懂的。

 留法著名雕塑家熊秉明先生说,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对这句话的理解,也是需要仔细琢磨的。文化的核心是哲学。书法,在中国众多的国粹艺术中,最具有哲学意味,与诸多艺术形式有关联,反映和承载着最丰富的文化信息,具有活跃持久的生命力,是唯一以汉字为表现对象并被世界所公认的抽象艺术。而且,这种抽象是具体的抽象,是可视的,是可读的,是中国诸多艺术的浓缩和概括。

 在中国古代,诗书画印,合而为一。琴棋书画,是文人的基本功,书法作为书写工具,形影不离,是文人的看家本领。文房四宝,笔墨纸砚,是文人打发时光的把玩之物。仅此一项,就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笔有狼、羊、兼、貂、鼠尾之分,墨有松油之别,砚有端歙之异,纸,或者说书写的介质,有甲骨、青铜、竹简、瓦当,丝帛、玉、绢、宣纸、皮纸、手工纸,等等。书写的内容极为丰富,铭文、碑文、砖文、诗文、题画、楹联、扁额、写经、信札、判牍、造像,等等,不一而足。

 古时候,文,史,哲,美学,宗教,是高度统一,密不可分的。政治家无不与书法有关,莫说王右军、颜真卿、苏东坡、赵子昂,只提李世民、赵佶、乾隆、毛泽东这几个名字就足够你思考。你随意想起一位古人的名字,随手翻取一本任何人编写的书法史或书法简史,都可以找到他的名字。可以说,一部书法史,就是一部政治史,一部文化史,一部哲学史,一部文学史。因此,我们可以说,书法,是打开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是触摸和探寻中国文化的一条捷径。

 我们常说,书法最具禅意,在中国书法史上,有两位禅师最具代表,一位是智永,一位是弘一。李叔同是留过洋学过西画的,琴棋书画,无所不精,但最终皈衣佛门,诸艺皆隐,独书法终其一生,可见书法之魅力。其实,什么叫禅宗,我是不懂的,但禅的一个最大特点与书法是相通的,那就是“悟”。无论是学习书法还是欣赏书法,都要靠一个“悟”,有的人三五年就可入门,有的人可能一辈子也无法得“道”,这都是很正常的。

 目下,常有传统与现代之说,尚古与流行之争。在我看来,其实是““””之祸,文字一再简化,破四旧扼杀书艺,文脉皆断。上世纪80年代,出现了书法热,但由于印刷和认识的局限,也就那几本颜柳欧赵,算是启蒙,被我们很多人奉为圣经,称之传统,而对二王手札,苏黄米蔡,乃至明清书家的东西都知之甚少,以至出现将羲之手札隐去其名与视之被判为流行书风的笑话。而今,碑贴印刷之精良,版本之丰富,琳琅满目,目不暇接,历朝历代之文物披露和考古发现,加之民间书法的借鉴,书法营养之丰富是空前的,山珍海味,五谷杂粮,呈现在书界的东西自然就是异彩纷呈的,这应当是幸事而非偏离传统。

 然而,而今,“一手好字被电脑废了”,“字是打门锤”的时代已经基本结束,书法的实用性、工具性已经淡亡,书法似乎失去了她原有的土壤。书法与文学一样变得更纯粹更艺术化了,甚至成了书者之自恋。但对于书法本身而言,不知这是坏事还是好事。在我看来,对书艺的发展大可不必担忧,一则我们有庞大的从业队伍,随便一个全国性的书展都有上万人参加,何况还有韩日和世界各国的认同;二则书法已根植民族的血液,已扎根各个阶层和民间;三则书法已进入艺术院校专业,学院派无疑为书法的传承和研究发挥了骨干或主导作用;四则随经济的发展,国民素质的提高,抑或富人的附庸风雅,为书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令人担忧的是,书者自身人文素质的不足和缺失,不少书者成了写家,技术的东西可以学得,字外的功夫却难于弥补。因此,在当代要出现传世的大书家,是很难的。书法当随时代,创新与探索,应当是一个几代人的大课题,而不是 口号 ,更不是贴标签和自封。

 书法,作为艺术,与诸多艺术关联,反映了众多艺术的普遍规律,蕴含了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学习和欣赏书法,可以成为一条提升人文素质的捷径,她的艺术美和哲学美是探求不竭的。书法是流动的建筑,是以线条为表现形式的空间艺术。字的结构空间,章法的结构空间,变化无穷,单就幅式而言,有横幅、立轴、斗方、扇面、手卷、册页数种;书法是无声的音乐,是看得见的节奏。字的独立与映带,具有诗的节拍,笔断而意连,行云流水,笔走龙蛇,行气一以贯之。平静者,如羲之“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悲愤者,如颜之“子陷父死,巢倾卵覆”,悲切者,如东坡“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一如吟诗抚琴,皆达其情,皆泄其绪。

 书法是哲学,是诸多艺术矛盾的统一体,是艺术的辩证法。枯湿浓淡,乃是大家熟知的基本规律,欹与正,虚与实,主与次,气与韵,神与质,拙与巧,丑与媚,生与熟,疏与密,行与留,疾与徐,渴笔与涨墨;不工到工,工到不工;粗不言重,细不言轻;知白守黑,计白当黑;若即若离,不即不离,亦即亦离;神采为上,形质次之;由生而熟,由熟而生;心 手相 映,物我两忘;师古不泥,道法自然。

 书法艺术,艺术书法。不是简单的文字游戏,而今书法的工具性已经退化,余下当是纯艺术的了。因此,对空间的突破,对章法的探索,对墨色的强调,对质感的要求,对形式的创新,以至新材料的运用,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流行书风”,也许有人说这是舍本求末,但应当看到,这对书法的创新是极具推动力的,何况,书坛还有书写性灵、回归传统等等主张和流派,多元,正成为当代意识的基本特征,技法的探索是无止境的。

 技法不是万能,但没有技法万万不能。当然,书法与经济一样,拼到最后还是拼文化。

有关书法的散文作品:与书法结缘

 想起最初写书法的时候,还是在四年前,那是2012年的年初,严冬还在笼罩着大地,周末想来闲着没什么事干,就去伏羲庙步行街溜达,当走到离西门不远的巷道内的时候,我突然被一幅清晰的书法 对联 所吸引,具体是什么内容如今已经忘记,当时只觉得笔法雄健有力,洋洋洒洒颇具魅力,是标准的 草书 ,一气呵成的牵丝连带好像一名正在练习气功的武者,一颗颗的字体仿若落入玉盘的珍珠,清脆晶莹。

 我敲了敲门,进去后,只见书法王老师正坐在屋堂中央与一位朋友热谈书法教学,四周的墙壁上挂满学生的作品,有楷书、有行书,有颜真卿的字体、有褚遂良的字体、还有王羲之的字体,那一幅幅饱满的书法,让人看到了学习书法一步一个脚印的痕迹,更让人增添了对毛笔字的喜爱,似乎进入了飘满墨香的长廊,飘荡着古筝弹奏出的袅袅音符,令人不胜回味。

 “想学书法吗”王老师似乎看穿了我内心的想法。

 “想学!”我立即应声。

 “要想写好书法是个漫长的过程,必须得长期坚持。”

 “我会的!”

 于是王老师拿出了几种字体的帖子,看看我究竟喜欢哪位名家的字体,最终我选择了赵孟頫的《胆巴碑》,《胆巴碑》字体温润而流畅,娟秀灵动,一板一眼的严谨中不失欢快明泽的流动美,在楷书中属于较容易上手的字帖,很适合成年的初学者。

 从那时起,我便与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书法是一种对人心灵的熏陶,每每提起毛笔,总有一种敬畏之情。最初开始练习的时候,写得是楷书,一个个的字十分独立,仿佛独善其身的人儿,通篇写下来除了抓住细节之外,还要把握整体效果,就好比人脸上的五官,个体是独立的,但凑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种效果,倘若不仅个体美观而且整体和谐的话,就有了一种落落大方的美感,仿佛少女殷红的脸蛋,嫩嫩地能掐出水似的,明艳动人。

 写书法也能述说人生,有怎样的性格,经历过什么样的风雨,似乎都能体现在书法里,于是就有了“字如其人”这一说。有的人写字沧桑遒劲,一看就知道是生活的历练者,有丰硕的人生经历;有的人写字珠圆玉润,一看就是生活的安逸者,玲珑透彻。读字读帖宛如读人读事,或练达、或通融、或豪放、或拘谨,矫健似雄鹰、奔驰如骏马、芬芳若鲜花,全在字里。饮酒品茶之际写上笔酣墨饱的一幅,更是一种畅快淋漓的享受。

 书法与诗也是一脉相承的,待临帖到一定程度之后,便进入了书法的创作阶段,一般而言写得都是诗句,如唐诗宋词等,不禁让人想起“胸有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诗是动听的,书法是厚重的,书法与诗的结合,让生活的艺术气息不断升华,凝结成一曲婉转的歌谣,余音绕梁,或是一幅甚有品味的作品,耐人寻味,或是一段妩媚洒脱的舞蹈,青春洋溢。

 如今四年过去了,虽短暂却极具意义,书法已经成为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位伴侣,他陪我走过了春夏秋冬,带我徜徉在字与诗的海洋中,伴我度过一段段生命中最宝贵的年华,随我在无数个挑灯的夜晚写下悲与喜。练习书法就是在充实生活,激起我了对生命的热爱。我愿守着最初的诺言,传承对书法的无限挚诚!

1 有关书法的散文

2 书法与做人散文

3 关于硬笔书法的文章

4 《爱莲说》的书法作品分享

5 160字的硬笔书法作品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从迄今考古文物发掘的情况判断为始于八千年前的中华黄河流域的古陶器文,再经由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法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让我们一同的走入书法魅力。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关于书法的优美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关于书法的优美作品欣赏

 关于书法的优美作品1

 关于书法的优美作品2

 关于书法的优美作品3

 关于书法的优美作品4

 书法用墨用水技巧

首先应该强调的是,特技的运用,应该是在不违反书法总体的创作原则为前提的。如使用毛笔、宣纸而不是别的,也许更明确地强调的就是必须是使用毛笔一挥而就的。这是一个极为严格且严肃的前提,不容动摇。因此,书法特技主要是在用笔(其中包含沾墨、运笔)、用墨(其中包括使用浓淡墨、使用胶水和白矾水、使用颜料色彩等)、用纸(其中包括残破法、折皱法、重叠法)这三个方面。

(一)用墨的特技

古代书法用墨比较单调,比较多的是枯润变化,这与古代只使用墨块磨墨和墨的质量有关。此外,从书法作品传递的媒介看,古代没有像今天的展厅,其作品大多是自娱、或赠送,没有像如今展厅洋洋大观精华汇萃的作品展。这些,都影响了书法在墨的运用上的艺术的追求。当代书法艺术领域开阔了,加之现代科学技术带来的便利条件,使墨的运用在艺术试验实践中成为可能也成为必然。

a,浓淡墨的运用技巧

书条作品中的枯润、飞白等变化,如采用浓淡墨进行处理,有着奇异的艺术效果,而作品内容的意蕴也会得到拓展。

浓淡墨,就是利用水和墨不同的比例、利用水与墨在宣纸上聚散速度、着色度不同,使用一个笔划中或一个字一幅作品中出现过渡自然、浓淡相间的墨意。

浓淡墨的运用,关键在于蘸墨,其次在控制水量,三是及时进行吸墨吸水处理。蘸墨有二法。一是蘸水,后蘸墨,具体做法是让笔在笔洗中大至洗净,撇至五成湿,然后让笔锋一侧蘸墨,马上进行书写;二是先用笔蘸墨,然后快束蘸水,即刻书写。这种用墨法极象国画中浓淡墨的运用,所不同的是国画可以复笔,而书法绝不能复笔,必须是一挥而就,再就是运笔速度比较快,不容犹疑和迟滞。写时还须用旧宣纸和废宣纸及时吸干,以免出现“墨猪”。

如果是书写大幅字,笔划粗大,可用小笔沾墨抹上大笔上,使水墨相间的层次更多。

浓淡墨的运用,不仅增加了少字书法作品中字的艺术感染力,在条幅中运用,效果也很突出。比如,我在创作大中堂条幅《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使用浓淡墨,其中“碧空尽”三字不仅让其有大片飞白和留空,而且这三个字皆用极淡的墨,在展览中深受观赏者喜爱。我的另一幅作品《虚融淡泊》亦使用了浓淡墨,让大量的水将墨推至笔划与笔划间沉积,较成功地突出了书法内容中超脱飘逸的情境。

b,墨底白字的效果取得

墨底白字在书法作品中已常被书家所喜用,因为这本身既有“拓味”又得帖的肌润。具体做法有二。一先用白矾水(按1:8 左右的比例调成)写到生宣上,待其干透后,再用墨涂其背面,自然得到这种黑底白字的效果。二是用广告粉写到生宣上,再用墨涂前面,也可以得到相同效果。二者的区别在于:使用广告粉书写,由于干后粉末剥落,字面有残缺感,这对于追求古拙味当然有利,但在书写时由于水粉化散效果不如稀薄的矾水,所以字体显得较为干涩。总之各有千秋,书者可根据内容和艺术需要选择,另外,底面着墨时亦可调入色彩,以增加异味。

c,胶墨的运用

胶墨主要是用于淡墨创作中。有些作品,如想全部使用淡墨时,便可以使用胶墨法来取得色调比较一致的淡墨效果。上面曾说的浓淡墨法,只适合有浓淡变化的创作中,如果用于淡墨作品创作,恐有难处,因水太盛,不好控制,而且一些较细腻的笔道,淡墨不易表达。在这种情况下,可用较高级的胶水用水加以稀释,再调入适量的墨汁,这样,书写时便很少遇到使用水墨时笔划化开太快、难以控制的问题了。

d,宿墨的利用

宿墨的利用,有时可收到意外效果。墨洗中的一得阁的宿墨,墨与胶质及水三者呈分离状。撇开表而浮水后,可作大字,其水印干后有沉迹,似淡墨,呈环状。笔画中部,则可呈焦墨效果,宿墨色亚,也别有风味。

  抽象的书法艺术,常常会有具象想象,创作和欣赏都会出现这种现象。

 有的从书法创作运笔来想象,如李白《草书歌行》“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怳怳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

 有的从点画来想象,如宋代朱长文《续书断》中把颜真卿的书法列为神品。并评论说:“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态,自羲、献以来,未有如公者也。”王羲之也说:“夫著点皆磊磊似大石之当衢,或如蹲鸱,或如蝌蚪,或如瓜瓣,或如栗子,存如鹗口,尖如鼠屎。”还说“夫斫戈之法,落竿峨峨,如长松之倚溪谷,似欲倒也,复似百钧之弩初张。处其戈意,妙理难穷。放似弓张箭发,收似虎斗龙跃,直如临谷之劲松,曲似悬钩之钓水。楞曾切于云汉,倒载陨于山崖。天门腾而地户跃,四海谧而五岳封;玉烛明而日月蔽,绣彩乱而锦纹翻。”

 有的从结字来想象,后汉大书法家蔡邕说:“凡欲结构字体,皆须像其一物,若鸟之形,若虫食禾,若山若树,纵横有托,运用合度,方可谓书。”

 也有的从章法或风格来想象,南朝梁武帝萧衍说“钟繇书如云鹄游天,群鸿戏海”;“王羲之书字势雄强,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韦诞书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张芝书如汉武爱道,凭虚欲仙”;“萧子云书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

 书法欣赏中的具象想象,依凭的是抽象的书法艺术。书法中或形似现实而生具象想象,如元代赵子昂写“子”字前,先反复练习画鸟飞行的形状,而最后使“子”字有飞鸟的形象,那么欣赏者自然顺势而具象想象;或神似现实而生具象想象,如说颜真卿的书法“如荆卿按剑,樊哙拥盾,金刚怒目,力士挥拳”。书法自然以神似为上。神似,实质是书法的某些形式因素,所具有的某些意味,和现实的抽象沟通。韩愈说:““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思慕、怨恨、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星列,风雨水火,雷电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怎样“寓”,只能抽象。当欣赏时,抽象又可在想象中回归具象。

 书法的具象想象 ,我们不妨看看董其昌《草书张籍七言诗》(也称《与贾岛闲游》)轴,此幅书作大小1451cm×347cm,现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书写的文字是:

 水北原南野草新,雪消风暖不生尘。城中车马知无数,能解闲行有几人。

 款署:“其昌。”钤印有“董氏玄宰”、“大宗伯印”、“玄赏斋”。鉴藏印有“鹤舟所藏”、“紫云山房鉴藏书画印”。

 这幅书作中的诗歌,表现了一种淡泊、从容、愉悦的意境。是啊,城中那么多车马在为名利奔忙,而有谁能理解超凡脱俗的人,在雪消风暖的春天,闲行在绿水粼粼、青草郁郁的原野上那闲情逸致呢?

 那么这幅书作是否也能形成这样的意境呢?

 这幅书作是竖幅,28个字,写了三行,行与行之间空白较大,而且最后一行只写了两个字,这种情况一般的书法创作者也许落款字数会多,如写上写作的时间地点、诗歌名称、作者姓名等等,但董其昌却只写了两个小字“其昌”,这就又留下大片的空白,真可谓疏处可以走马,这样的空白抽象形式,就有一种空灵、从容、静谧和淡泊的形式感,这和诗歌的意境神似,这为我们的具象想象提供了前提条件。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幅作品有三个字用了超长笔画,是“新”、“中”和“行”,并且分布大体均匀,形成了一种相对来说是密密密疏、密密密疏、密密密疏的节奏,这样的节奏也是一种钟声式的节奏,给人宁静感。并且只从三个超长笔画来看,也给人气息舒畅而心旷神怡的感觉,这是从另一个角度创造了和诗歌和谐的意境。

 其三,这幅作品线条流畅,而十一组两字以上的连笔字更增添了这种流畅性,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小桥流水、潺潺而歌的诗意情景,这能形成一种心舒气畅的联觉,从而和前面的两种因素,共同形成书法作品的整体意境,在诗歌作品的方向诱导下,想象出闲行春野的画面。

 看来形似是物象,神似是情象。书法以情象为上。张怀瓘《文字论》中说:“须考其发意所由,从心者为上,从眼者为下。”

 西汉杨雄说:“书者,心画也。”朱熹所解释:“意者,心之所发也。” 孙 荪在《“尚意”:中国书法的`本性》一文中也说:“而书法是心灵的符号,是心迹的展示或者说表现。如果说一般的汉字书写是生存的需要的话,那书法就是生命的需要,是主体情志驱使下以线条笔墨之‘有形’表现难以言说的内心之‘无形’。”但书法作者要表达这种心中的情意,必定只能是一种带“镣铐的舞蹈”,只有依凭抽象的书法形式,这种书法形式又只能以暗示的方式流露出一种抽象的意味。我们欣赏书法作品,一是形式因素的意味层次;一是形式因素的想象层次,可包括听觉具象想象和视觉具象想象。明陈继儒评欧阳询代表作《九成宫礼泉铭》“如深山至人,瘦硬清寒,而神气充腴,能令王者屈膝,非它刻可方驾也。”这里“瘦硬清寒”是意味层次,“深山至人”则是想象层次。梁武帝形容萧子云的书法为“书如危峰阻目,孤松一枝,荆可负剑,壮士弯弓,雄人猎虎,心胸猛烈,锋刃难当”这里没有点出意味层次,只有想象层次,因此更给人神秘感。一幅书法作品,我们在欣赏中如果只有一种意味层次,也会在心中形成一种美感,如优美感、壮美感、端庄美、飘逸美等等。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其具象想象有的和书作文字内容和谐统一,如上例董其昌的作品;也有的想象方向并不确定,如书作有壮美的抽象意味,可想象惊涛骇浪,也可想象峻峰入天,可想象壮士长啸,也可想象狂风撼地。这可属于形式感的内容想象方向和性质想象方向两个类别。总之,想象是以书法的抽象形式所蕴含的形式意味,或称形式性格作为基础的,这决定了想象的方向性质,即所想象的内容也必定有这样的意味内涵。这意味是以形容词表述的,是能艺术心灵体会的。

 想象,有时就是一种艺术通感。俄罗斯作曲家里姆斯基柯萨科夫说:“所有调性、音律、和弦,至少对于我来说,是只有在大自然中,在彩云或五光十色的日晕的惊人美妙的闪烁和北极光的光芒四射中才可以遇到!在那里还有真正的升C、B和降A,以及所有你想看到的音。”音乐是这样,书法也是这样,也会产生艺术通感的。那有遒劲、豪放、昂扬特点的书法作品,你也许会听到《英雄交响曲》,那柔和、委婉、恬静的书法作品,你也许感到正在欣赏民乐《春江花月夜》。

 一笔一个想象,一字一个想象,往往从整体来看有失和谐,如“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因此从书法意象想象,总不如从书法整体意境来想象更好。

  浅谈书法

 今天无意中看到了左春和的一篇文章,当今书法的批判很有独到之处,精辟的论述别有洞天,书法最简单的理解为,语言表达的一种形式,而这种形式表现出文字的优美、雍容、华丽和博大精深,他已经在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国度中演变成为上千年的文化承载。

 从文字的出现到书法的审美演变,可以说凝聚着中华文化传承者以及先贤们的心血。

 从甲骨、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经过多少个朝代,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以书法的方式,表达思想,传递信息,发表言论,促进人类发展,崇尚古国文明,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没有其他书写方式之前,用毛笔书写是一种必然,也是中华民族的文明传承,历史记忆,唯美呈现的一种方式。

 然而正是这种书写方式的演变过程中,无不体现着白黑相间,互相映衬、牵制消长、等基本法则,构成书法美的基础。

 在早期,著名书家书肇自然说:是从哲学角度指出客观自然是书法的本源,同书法艺术发于心源说相对应,仍在书法史上闪耀的'光彩。

 唐代杰出书家张怀瓘最早提出:书法有似无音之声,他第一次将书法和音乐媲美。

 在形式上书法讲究章法、节奏、对称、呼应、等同一支优美的乐曲。

 在力度上的强弱,刚柔、速度上的缓急,断续。

 结构上的起伏,匀称,其丰富的节奏感给予音乐美得享受。

 书者书家也,心不能妙探于物,墨不能曲尽于心,虑以图之,势以生之气以和之,神以肃之合而动。

 宋代文学家苏轼,有句名言: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下笔始通神。

 书法要有一定的文学功底,和知识修养,同时具备在书写过程中的技巧和运笔的细节,不可粗枝大叶。

 古人的道德修养也常常在书法中表现出来,在后世影响较大的书法先贤无一不是。

 让后人崇尚的不仅是书体的厚重和隽秀而更多的是他们的人格魅力。

 在阅览各体名帖中似乎不是欣赏先贤的书体,而是穿越时空向他们亲切求教和交谈。

 从每一笔的点画之间,似乎在告诉后人,他们历经的艰辛和付出是多么巨大,巨大的空间

 和时间的漫长,让我们懂得的,不仅仅是挺拔的笔力,优美的姿态,而是那段承载千年的古国文明,和比艺术更加厚重文化底蕴。

 在每一个精美的点画之间透露着先贤们的博大精神和锲而不舍的毅力。

 同时激励着后人奋发向上的进取和发扬。

 这种文化精髓博大,让我们后人在感叹中紧随其后而永远不能超越,于是对书法就有了各种不同的理解,甚至质疑或褒奖不一。

 我们中华民族的汉字,在书法的表现中和我们的民族一样方正,挺立于耀眼的东方。

 艺术这个词汇,基本就是想象和虚构。

 书法承载的是千年古国的文明。

 是文字升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责任和传承。

 我们没有理由认为,书法只是传播文字的一种表现形式。

 他深奥的让我们至今不能诠释。

 因为在书法中能够让我们懂得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和发展过程中文字演变中不断提升的那种美妙,难道不是我们心中的畅想曲,激越澎湃于今后的明天。

 在现代高科技发展过程中,我已经改变的书写方式,甚至在键盘上敲打着我们的哀伤,提笔忘字似常见惯,中华的文化传承,已经改变了这种古老习惯。

 他已经不再成为文化者拥有的显耀和科考、升迁的唯一阶梯。

 尽管这样书法在我们的国度里依然不会黯然失色。

 因为他跃升到我们高不可及的程度。

 就像我们整天仰望的星空。

  爱竹

 我爱竹,是因为竹子清秀高雅、四季常青、不拘小节、挺而大方、新叶不长、老叶不落、抗霜傲雪、百折不挠;我爱竹,更是因为“我觉得那竿竿挺直、最具神韵的竹子,是一枝枝的大笔,在天地之间,以青绿的颜色,写出正直的定义。”

 正因为竹子具备了这许多的优良品格,所以我喜欢画竹。如果有可能的话,我愿把天底下所有的竹子都画下来,装裱在我的画室里,供天下人共同来分享。不过,画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我的记忆当中,美术老师曾经说过:“一根竹子,挑起千人重担。”也就是说,竹叶是由“人”字写成的,每一个“人”字就像一组竹叶,一株竹子,可写出千千万万个“人”字。由此可见,要想学会画竹,就得先学会做人,只有学会做一个正直的人,寥寥几笔,也能显出竹的骨力,多添数笔,也不失去竹的神韵。

 凡是爱好旅游的人,都知道江南的山水之秀是因为有竹的缘故。江西宜春明月山风景区就是以竹为景的经典之作。虽然满山都是大大小小的岩石,很难长出奇花异草和其他树木,然而却长出了满山的竹子。每逢春风吹至,就有许多麻麻点点的竹笋挤出岩缝,从各个角落里钻出,它们凭借着春雨的力量,向高空迅速延伸,然后欣欣然张开着枝叉,托起一轮红日,支撑着整片蓝天。每当明月当空,竹林格外幽静,几处瀑布击石而下,化作数条溪流,蜿蜒在竹林岩石之中,几声鸟鸣兽叫,再加上几缕轻柔的月光,使人想起许多名人古诗。要说竹子之多,自然要数井冈山了。盘山而上,郁郁葱葱,满山遍野,竹的海洋,连空气中都充满了竹的清香。井冈山有一种方竹,远看是圆的,近看是方的,犹如酥油垂帘,美丽极了,这是我在别处没有见过的。

 对竹的爱,我看谁也比不过郑板桥。郑板桥一日无竹,终日寝食不安,可谓爱竹爱到极点。自古以来,有许多人也喜欢玩文弄竹,可是真正了解竹子的恐怕没有多少人,郑板桥不仅胸有成竹,画竹入神,而且连他的骨子里都透有一股竹气,这说明了画竹不但要练笔,还要修心。

 我爱竹,还有一个特别的原因,那就是在我的日常生活中几乎处处离不开竹。我喜欢躺竹椅、睡竹席、垫竹鞋垫,因为它凉爽透气对身体有益。我吃饭离不开竹筷,练书法离不开竹杆毛笔,就连家里的许多摆设,也离不开竹制工艺品。一根小小的竹子,能够描画出五彩缤纷的人生,吹弹出美丽动听的音乐。如今,在建筑、造纸、纺织等许多行业都广泛的应用了竹子,在农村的生产劳动中更是不可缺少竹子。可想,竹子的实用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置身竹林中,听竹风吹笛,闻竹香飘溢,看竹笋拔节,令人心静神怡。竹之气,能清洁人的灵魂;竹之韵,能陶冶人的情操。竹之美,内外兼修,令世瞩目,就连文人雅士也赞叹不已。长居竹林中,有超凡脱俗、青春长留之感觉,难怪有人要放弃红尘,隐居山野,与竹子为伍。世人爱竹,就连苏东坡都可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可想,竹之魅力有到大!

 “天上无云月自明,园中有竹品自高”,如果有条件的话,我想用竹子盖一栋竹楼,然后在竹楼下栽上几丛竹子,待有空的时候,拿起画笔练练竹功,累了,躺在竹楼上体会一下“胸有成竹”的感觉,那该多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0902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1
下一篇2023-07-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