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
身材矮小,身高只有153米,长得像个土豆的袁世凯,很好色。因为他有钱有势,好色有资本。他有一妻九妾,名,原属于的家庭。她是河南一个有钱人的女儿,没什么文化,会不与人交流,刻板。后来,生下袁后,袁世凯不再与她同居。沈氏大妈,从前是个妓女,在老袁危难的时候帮助过他,她用眼睛认识了英雄。之后,她成了袁她的妻子,她负责里里外外。因为余不能这件事不能做,沈氏更负责。虽然她没有t生孩子,都元她的孩子们称她为自己的母亲。
三姨、四姨、五姨都是韩国人。袁在朝鲜驻防时,娶了朝鲜公主的妹妹金,但金有两个丫鬟,一个姓李,比金大,一个姓吴,比金小。本元要娶一个。看到和他同行的两个女人也很有魅力,也就没有客气。他们一起娶了这三个人做妾。李的姓氏仍然在金之前,这使得公主姐姐很不高兴,但她也无能为力。这三个来自朝鲜的妃子分别为袁生了许多孩子,其中袁的是金所生;
杨武是个聪明能干的人,被称为的王熙凤,她给老袁生了六个孩子。
叶六姨原名袁在南京结识的一位名妓。当时,文受父亲之命南下,结识了叶,得到了他的玉照,私下决定终身。当我回来向老袁汇报情况时,我跪了下来,无意中看到了叶掉在了地上。老袁急问:那是什么?小源急中生智地说:“我这次到南京,找到了一个想向我父亲致敬的漂亮女人。不知道你喜不喜欢?现在我有一张照片给你看看。老袁一看照片,立马眉开眼笑。不会他不喜欢吗?我立即派人去南京迎娶叶的妻子。这不是直到新婚之夜,叶**才发现原来浪漫英俊的变成了一个癞蛤蟆般的老袁。但是她能做什么呢?
张阿姨,河南人,无儿无女,因病早逝。但另一个是她和傅园的花店老板有染,被老袁知道,逼她服毒自杀;郭阿姨是有人为了讨好袁而买的礼物。她也是一个著名的妓女。她为袁生了三个孩子;刘阿姨,最小的。她是五姨太的女儿杨长大后,她幸运地得到了老袁琳的宠爱,生了一儿一女。
这么多的妻子给袁大头生了17个儿子和15个女儿。后来,17个儿子为老袁生了22个孙子,25个孙女。这样,袁世凯的儿孙共有79人,可谓香火旺盛,后劲十足。老袁的17个儿子中,最著名的是长子袁丁可和次子袁柯文。
二
袁生于1878年,是袁世凯与余结婚后的第二年。因为他出生时脸上有一块胎记,所以他的绰号叫纪呃,放学以后,他的老师把他当成了他的接班人。他从小就在父亲身边,到处游历,见多识广。老袁自然很喜欢也很重视这个大儿子,他也很想把精力放在培养上,以便将来接班。袁的身材和长相都比老袁何没有那么暴躁,智力好,博览群书,书法也很有造诣。
性格上很像父亲,有政治野心,尤其是袁世凯当了总统,然后称帝。作为长子,袁的野心空前膨胀,还以为身为太子可以沉迷帝王。为了广交天下朋友,汪精卫刺杀被捕入狱后,袁世凯审时度势,因形势发展迅速,释放了王,并让袁与和王结为同父异母兄弟,希望为将来做好铺垫。清末,袁凭借其父的影子,得到了一个候补道长。此后不久,他成为农业、工业和商业部的参议员
民国初年,正当他春风得意,趁着父亲他成功当上总统后,突然在家乡河南摔在马背上,再也没有不要当场站起来。结果他腿瘸了,一瘸一拐的。在中国没有好医生治疗他的伤,老袁把他的大儿子送到德国治疗他的腿伤,同时请他去德国检查美国的政治制度和执政策略。袁公子到了德国后,德国非常重视,派出了最好的医生对他进行治疗。然而时过境迁,他的伤腿已经定型。他再也无能为力了。威廉二世皇帝听说小源走了,还亲自接见了他,向他宣讲德意志的科学理性美国的治国之道,就是采取君主制而不是民主共和制。汉武帝告诉小源说:中国现在的共和国不适合中国国情。中国要发展,就要学习德国,没有帝制就发展不起来。回国后,孙子必须告诉总统,如果中国要恢复帝制,德国会尽力帮忙。凯撒袁的言论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而坚定了他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的思想。
1914年,他的腿伤未愈,但因为得到了德意志立国真传,袁兴冲冲地回国,试图鼓励父亲废除共和制,实行帝制。袁世凯是个老谋深算的人。自中华民国成立以来,他对儿子们一直很严格,他没有不要给袁任何政府部门的职位,这比清朝末年糟糕多了。这一下让袁失望了,甚至心里生出了不满。小源很生气,不容易攻击,所以他必须耐心等待。
很快,机会终于来了。由于当时北洋军队腐败,士气低落,战斗力下降,内部派系林立,相互批判,老袁对自己亲手缔造的军队并不满意,想要改革创新。恰巧保定军校校长蒋百里提议成立军训团,又称模范团,从北洋军的师级首长中抽调精锐部队集中训练。袁世凯原本打算让蔡锷做这个模联组的负责人,但他不是北洋系的,所以遭到北洋派的强烈反对,老尤兰达也很难坚持。这时,袁觉得时机已到,于是自告奋勇到模联中去服役。他觉得只有把枪握在手里,和军队在一起,未来才有更大的希望。袁世凯同意他的儿子并要求他在模联中担任一个类似政委的角色。然而,小源没有他没有在那里呆太长时间,因为局势正在迅速发展,他的心思更多地集中在如何推动父亲加快复辟帝制上。
这时,袁世凯正在寻找一个变色龙般的人物,名叫杨度,湖南人。他曾经在日本生活过,熟悉孙中山,也研究过近代政治。这样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想帮袁世凯搞帝制。这时候,他更多地接触到了袁,和以及杨度整天厮混在一起,三三五四地讨论对策。如何让老袁坚定复辟帝制的信念?关键的一招是让他看到舆论的力量。于是,袁、杨度等人伪造了一份顺天日报,请人在上面每天发表一些关于全国各行各业希望中国走君主道路的文章,并把这份报纸送给了老袁让他每天都能看到。
不管袁世凯有多聪明,他都没有不要考虑这一层。他真的以为复辟帝制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他怎么会料到这里有个大骗局,让他误判了形势,加紧了废共和复辟帝制的步伐。后来人们都知道袁世凯当了83天皇帝,袁世凯也当了83天皇太子,但一切都是昙花一现的梦。梦想破灭后,一代枭雄袁世凯也死了,他的梦想也死了,袁从此自然成了另一种人生。
三
袁世凯死后,他的儿子们每人都得到了一些财产。作为长子,得到了袁的一大笔钱财和房产。他带着家人搬到天津隐居。他好像没有脸再看这个世界了,因为他之前扮演了一个小丑似的角色,上蹿下跳的帮父亲恢复帝制,人家没有我对他没什么好印象。隐居的元,可能已经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了。他开始变得谦逊多了。据他的后人回忆,当年那个威武的王子,成为金凯前居民的时候,是个小老头,对每个人都微笑,彬彬有礼,不争论,过着普通的生活。1928年辞去开滦矿务局局长职务,家庭生活开始陷入困境。有时,他不得不吃咸菜窝头,但他仍然想创个纪录,用那年从德国带回来的西洋刀切窝头。
他在抗日战争时,袁大公的表演是他人生的亮点,也可能是他人生中最值得称道的地方。当时在北平的日本官员鹤原健二,想拉拢袁加入伪政府,想用自己过去的身份影响别人亲日。他已经穷困潦倒了,只要他许下诺言,找到一份工作,他的生活就会立刻改善。但是,袁在是非面前还是有自己的判断。他以生病为由拒绝了鹤原健二的请求,不给日本人面子。
1949年后,袁年老多病,没有固定的工作和收入来源。与关系密切的张很同情他。通过走后门,他被安排了一份中央文史馆图书管理员的工作。其实名义上是拿工资的,一个月50多块钱,基本能满足家庭开销。1958年,曾经赫赫有名的袁大公病逝。
袁有一妻二妾,他的妻子叫吴本贤,是清末湖南巡抚、大书法家吴大成的女儿。我的妾马彩凤为袁生了一个儿子,名叫袁,他后来在美国留学,并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地质学博士学位。我的妃子,张真穗,京剧出身。袁怕他老婆平日溺爱虞姬,而他的家庭生活总是在冲突和风暴中度过,因为他不没有他父亲的能力,让所有女人都老老实实的听话。
袁
四
比起热衷于政治权力,总想将来以太子身份继承大一统的袁丁可,袁世凯的二儿子袁,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人。他敏感、聪慧,远离政治斗争,不屑权钱之争,热爱文化艺术,精通琴棋书画,收藏人物和曲艺大师。他的性格很狂野,看起来很抑郁,这和他的生母金姆有些关系。我前面说过,作为朝鲜公主的妹妹,金没有我没想到袁嫁给老袁的时候会把两个女儿一起买下来。它与这个傲慢的金平起平坐,而那个李还在她前面,这让她感到很不满意,心里的痛苦是说不出的。她的心情会这或多或少反映到她的儿子袁身上,使他对父亲不满,自然对政治漠不关心,无动于衷。他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吃喝玩乐和培养只有公子哥才有的艺术天赋上。
袁生于1889年,原名,比他的长兄小11岁。出生于朝鲜首尔的元二公子是绝对的天才。他看书从来不忘事,记忆力不是一般的可比。再说他长得帅,所以从小就被老袁喜欢。这个公子长大后,因为吃喝嫖赌抽什么都干,混迹于江湖与戏子之间。后来人们把他和另外三个公子哥称为民国四大公子。
关于民国四子,虽然众说纷纭,但大多数人认为是袁、蒲东和张学良。张伯驹生于1898年,卒于1982年。他是河南项城市人,和袁家是老乡,也是亲戚。张伯驹袁世凯的父亲张称袁世凯为他的表弟。他是光绪年间的进士30年,后来h
中国末代皇帝溥仪的堂弟溥东,是典型的皇族。此人多才多艺,吹、弹、唱、诗、词,爱收藏、欣赏,尤其喜欢昆曲、京剧。据说他能在群英会年扮演周瑜、曹操、黄盖、鲁肃、蒋干这五个角色,在当时被称为红豆馆主人。
张学良,东北张的长子,是四人中最年轻的。他也是四人中与政治、军事、权力斗争最多的一个,艺术才华和成就也是最差的。人们熟悉他的情况,所以我们赢了不要在这里谈论它。
最近网上经常有很多人谈论所谓的京邵,结合了几个富豪,甚至有人把他们比作民国四公子。在我看来,所谓荆程思邵可以不能和当年的四子相比,不管是的个人天赋、艺术品味、家庭背景或社会影响。他们不是一个层次的人。
五
袁其他各方面都和他老头子不一样,但只有一点很像,就是好色,对美女总是来者不拒,包括那些有名的妓女。他对每一个美女都倾心,对每一个人都有好感,有点像宋朝的大才子柳永,天龙八部年的段。或许这也是那种浪漫机智的共同特点吧?在哥哥忙着帮父亲复辟帝制的日子里,袁总是冷冷地看着对方,不屑一顾。他把自己藏在另一个世界,过着自己的生活,与文化业余爱好者和演员相处融洽。他不仅经常去看歌剧,而且还迷上了当演员。他最喜欢的事情是扮演小丑,他的歌唱技巧和风度得到了喝彩。
1915年,当他的父亲加紧努力宣布自己为皇帝时,袁和他的弟弟袁相互反对。当时他写了一首众所周知的反对帝制的诗:一匹小马停留片刻,一声呜咽催他三夜梦。唐don’不要去琼楼的顶楼,尽管它很高。它的顶部有风暴。这激怒了袁世凯。首先,他被软禁。后来有空就跑到上海,加入青帮,成为青帮的****,引起轰动。在青帮混了一段时间后,他搬到天津继承家业,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因为他无心打仗。袁世凯死后,他得到了10万大洋和其他房产的份额,这本该够他过日子的。但他是一个没有他不知道如何生活,不管他的预算是多少。他挥霍无度,沉溺于奢靡,烟瘾很大。他经常躺在床上抽烟,有时去拜访他的朋友,他甚至让他和他一起抽烟。这样,他的经济和身体很快就支撑不住了,不管怎样,他还是老样子。
一九三一年,穷困潦倒的袁终于得病去世,终年四十二岁。他死后留下了一份寒云日记。当时有人对他的死深表同情和惋惜。报纸上有一句评论说:世界充满了冷云,浪漫的诗和酒,多才多艺。一个有才华的人,如果能混日子,怎么可能长寿?
不过,袁地下可以欣慰的是,他的子女都是学者,都有所成就,尤其是第三对夫妇和,他们都是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周恩来生前曾在接受采访时说:袁氏家族,一代不如一代。
六
袁世凯那么多养女,我只说他的长子和次子。从这两个人可以看出,人性和制度的影响各占一半。一对兄弟,性格如此不同,追求几乎完全不同。——克政治,凯文热爱艺术,什么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这和曹丕、曹植有相似之处吗?我经常思考这些问题。
我认为老话一个母亲和一百个哲学家是正确的。况且,袁和袁不是一个母亲所生。差别大是自然的。另一个想法更实际:政治或权力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的。当爸爸爱那个,当儿子不一定好;哥哥想要的,弟弟不要我不一定想要。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世界,每个人都应该有不同的喜欢
杨振宁50年骗术的最后结局!
1 杨振宁自称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实际上是第二个。在瑞典诺贝尔奖记录中,获奖人是李政道,杨振宁,国籍:中国(ROC);获奖论文的作者是李政道,杨振宁。
2 杨振宁到1997年被纽约大学石溪分校退休。杨振宁不得不在1997年之后到香港来混混,现在在清华大学,由全国纳税人给他享受部长级待遇,住1000万元的别墅(二层楼,有电梯),每年消耗全国纳税人大约几百万元。
3 杨振宁的谎言成了习惯,居然在全中国人们的面前出世了天大的谎言:“中国人即将获得诺贝尔数学奖”,但是诺贝尔奖中并没有数学奖。
4 杨振宁讲清华大学的学生质量比美国哈佛大学好。获得√√
5 “知子莫若父”
杨振宁父亲谈杨振宁:中国科学院外事部门的负责人朱永行先生的回忆:“由于当时周总理和我们大家都十分关心您和杨振宁先生,所以对您和夫人去探望杨武之先生以及杨武之先生在重病下紧紧握您手说的,是振宁不好,振宁对不起朋友。我们大家都十分感动,印象很深。” 朱永行 2005年3月16日
6
7 教育部
8
其实早在目前闹得沸沸扬扬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82高龄娶重孙女辈女郎的社会新闻传开之前很久,我就对杨博士的人品很不以为然了。
我对杨博士的人品不以为然倒不是因为杨博士的朝秦暮楚、有奶就是娘的政治操守很糟糕———杨博士认为美国人帮助下的国民党政府还有前途时就跑到台湾去当台湾中央研究院的院士;以后认为中共腿粗就一头扎到中共怀里,(此处有删节) 唱赞歌一路唱到现在,
考虑到在学术界里政治操守方面比杨博士更糟糕的大有人在,杨博士还算不上这方面的“姣姣者”;也不是因为杨博士的嘴至实不至的“爱国壮举”———在钱学森等一大批爱国学者于中国最需要的时候毅然舍弃国外优厚的待遇纷纷回国帮助祖国建设之际,杨博士只是在国外把“爱国”的空口号喊得震天价响,不到七老八十的退休之年绝不回国,即使在七老八十
的退休之年回国来捡便宜养老也拒不放弃美国国籍而加入他口口声声热爱的中国国籍;甚至也不是杨博士对中国的建设寸功未立而恬着脸退休以后到中国来捞厚票子、大房子、高帽子、神位子的“四子登科”(事实上他也确实捞到了中国冤大头白送的厚厚的人民币票子、上千万元的“归根居”别墅楼的大房子、“为人师表”的高帽子、“爱国学者”的神位子);而是因为杨博士在他的看家本钱———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上采取的卑劣手段。
众所周知,杨博士和李政道博士籍以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课题是对“宇称不守恒定律”的证明,而外界一般认为这是杨博士和李博士出于共同的创意,通力合作的成果。其实根据曾任美国物理学会第一任女性会长的美国物理学界泰斗级老前辈华裔物理学家吴健雄和美国物理学家史瓦兹(198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等许多科学家的回忆录和实验报告记述,第一个革命性地提出“宇称不守恒定律”证明新思路的是李政道博士而不是杨振宁,对此激烈反对的杨振宁被李政道博士说服之后,就怀着摘果子的心理马上劝说李博士不要立即公开发表,而表示愿意和李博士合作进行完善后再发表,李博士对此表示赞同,并大度地以李杨两人的名义共同发表研究成果,该研究成果遂以李杨两人的名义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但李博士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杨博士在获奖后竟亲自找来了传记作家江才健面授机宜,颠倒黑白地说是自己“在一个节骨眼上,想到了证明‘宇称不守恒定律’的思路,而李博士先是反对这种观点,经过我的说服后才同意的”云云。呜乎!一个人在关系到人格的大是大非问题上竟能如此颠倒黑白、恩将仇报,真让人叹为观止!就是从这个时候起,我才算领教了杨博士的人品———一个以个人为中心的极端自私自利的虚伪的小人。
但即使在那个时候,出于对一个垂垂老矣的长者的尊重,杨博士这个早已丑陋不堪摇摇欲坠的长者形象在我面前还像一匹负重即将达到极限的摇摇晃晃的羸弱的骆驼那样硬撑着没有垮下,但在杨博士还嫌对中国的建设寸功未立而恬着脸退休以后到中国来捞
厚票子、
大房子、
高帽子、
神位子的“四子登科”不够过瘾,还要在“四子登科”之后以82岁高龄娶28岁妙龄女郎的“小婆子”而搞“五子登科”的时候,这种极端自私自利、不顾及最起码伦常的祖孙配丑行才将那仅存的垂垂老矣的长者的形象击得粉碎,这种丑行就像压垮这匹骆驼的最后一根羽毛,杨博士的早已丑陋不堪摇摇欲坠的长者形象在我们面前轰然倒下。尽管颓然倒地的杨博士还在那里油嘴滑舌、自欺欺人地胡说什么他搞的这个不顾及最起码伦常的丑陋的祖孙配是什么“上帝恩赐的最后礼物,给我的老灵魂一个重回青春的欢喜”,我们每一个有起码良知的人除了让他闭嘴不要再亵渎上帝之外,还要他听听一个义愤填膺的父亲和一个胆战心惊的母亲发自肺腑的心声———这位父亲会质问杨博士:“二十八岁的女孩子如果因为天真、浪漫,被‘诺贝尔奖获得者’、‘精神交流’、‘陪伴晚年’、‘甘作牺牲’这样一些东西冲昏了头脑,那么你作为有过八十二年人生阅历的老人看到的是对自己生命即逝的恐惧、对尘世虚名的贪婪、对他人生命的漠视和不负责任。你凭什么接受这样一个你所说的‘没有心机而又体贴人意,勇敢好奇而又轻盈灵巧’的孙女辈的二十八岁女孩子的牺牲?仅仅因为这是‘上帝恩赐的最后礼物’?”这位母亲会质问杨博士:“哪一个母亲舍得自己花样年华、疼入心坎、辛苦栽培的女儿成为行将就木的垂垂老者生命尾声的‘礼物’?哪一个母亲不希望和自己女儿相知相惜相亲相爱的是和女儿同样年轻的灵魂?哪一个母亲不衷心祝福女儿和她的另一半白首偕老?你这样的祖孙配是所有天下母亲的噩梦!”
杨博士,你在普天下的父母面前无地自容!
这里顺便说一句,在当今中国大陆物欲横流、道德滑坡的大背景下,在政治、经济、宣传、文艺诸领域里的道德支柱早已垮得乾乾净净,只有学术界还有个把像杨博士这样的丑陋不堪摇摇欲坠的长者形象支撑着门面,整个社会的道德基础像一匹负重即将达到极限的摇摇晃晃的羸弱的骆驼那样硬撑着没有垮下,但现在杨博士的这种极端自私自利、不顾及最起码伦常的祖孙配丑行就像压垮这匹骆驼的最后一根羽毛,在杨博士的早已丑陋不堪摇摇欲坠的长者形象在我们面前轰然倒下的同时,整个社会的道德基础也在我们面前轰然倒下!这也许才是杨振宁祖孙配对我们的社会造成的最大的、影响最深远的损害!
常言说“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也许现在中国大陆社会道德汤然无存、一片白茫茫大地真乾净之时,正是人民开始思考、开始觉醒并开始着手构建一个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高度发达的理想社会之日。
杨振宁凭着无数的谎言和自我吹嘘,享尽最高荣誉和无数人的特别关照,而这样的谎言,并不难揭穿。就像我这样,花费几天时间,仔细去推敲一些事实,就可以彻底揭穿他无数的谎言和骗局。几十年过去了,我们国家有13亿多亿人,为什么就没有一个人
努力去戳穿这些谎言呢?
一个毫无廉耻的人,仅仅是由于沾了别人的光才获得了诺贝尔奖。仅仅由于拥有诺贝尔奖这样的耀眼的光芒,就全国通吃,骗吃骗喝,畅通无阻。
一个完全只顾自己的私利的人,却享尽如此多的养老优待,而真正的为国家的发展和贡献奉献了无数时间和精力,甚至付出了生命为代价的两弹一星元勋的妻子以及他们的家属,却长期以来只能过着极其清贫的生活,甚至只能住危房和烂屋!世间不公平、不合理之事,有甚于此吗?
没有为国家做过什么具体实在的贡献的人,却隔三差五可以上电视上媒体露脸,吹嘘自己多么有爱国心,简直是天大的讽刺!
杨振宁与李政道同时获诺贝尔奖,为什么李政道先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呢?如果杨振宁水平和总体贡献大即使不是比他前当选,也至少该同时当选,可是杨振宁次年才当选。我认为,这说明,李政道当时的学术成就比杨振宁大,是美国学术界承认的。杨振宁吹他的水平比李政道大,毫无根据,纯属吹牛。
李政道在个人简历的网址上,何年获得何种荣誉清清楚楚,何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获各种奖的时间,是标得一清二楚的。
为什么杨振宁到了当选美国国家学院院士开始的,当选时间就不写了呢?纯粹是随意的吗?好像不是那么简单。我猜测,这可能主要是这些信息会暴露出他为什么加入美国国籍的真正的原因,而且,也许更为重要的,是由于他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是1965年,比李政道迟了一年。
杨振宁告诉全球华人公众的,都是经过部分隐瞒、筛选,部分过分夸大的、言过其辞的吹嘘,其目的始终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但是,杨振宁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如此不择手段,世所罕见,鲜有其匹。
从我努力寻找真相过程中的发现来看,李政道的人品是无可指责的,在很多时候,其人格之高尚,堪称全社会的楷模。然而,正是这样一个人,却被广大的媒体工作者、知识分子以及老百姓所误解和怀疑。为什么从来没有一个媒体工作者或是学者,花费短短的10来天时间,去努力揭穿杨振宁的骗局呢?
我们的媒体工作者,不仅不去仔细思索并寻找语言假相背后的真实,从而揭穿杨振宁的骗局,还轻易相信杨振宁的谎言,让杨振宁在中央电视台这样的中国最大的媒体上大发厥词,放肆地攻击李政道,结果无形中充当了吹捧杨振宁的吹鼓手,这不仅是媒体的悲哀,也是全社会的悲哀。
这确实是一个悲剧,主要是杨振宁的悲剧,虽然在学术上卓有成就,但是却仅仅由于过分的爱慕虚荣,生怕其他人知道李政道先想到宇称可能不守恒的想法,然后杨振宁提出要求跟他合作,并于第二年获得诺贝尔奖这样的事实告诉任何人,就开始撒谎,一旦撒谎,必然要撒的慌越来越多,而在大家真正了解事实真相之后,都会发现杨振宁这个人完全是谎话连篇,人品极差,完全不配为人师表,连做人的最基本的品行也欠缺,因此,必然因此而身败名裂,而这件事情,必然发生,而且很快就会发生。
杨振宁50年骗术的最后结局!
2007年12月初,国内很多媒体的兴奋点聚焦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那里正在举行2007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中央电视台以及上海东方卫视都转播了这一盛况。瑞典王室主要成员、政府***以及各界人士2000余人出席了颁奖仪式。在一片陌生的获奖者面孔中,人们看到了熟悉的李政道先生坐在嘉宾席中。
1957年,也是在这里,李政道与杨振宁一起接受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首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之一。那时,李政道只有31岁。很多获奖者在获奖时已经是他现在的年龄(81岁)。
2007年,李政道受邀参加诺奖的颁奖仪式,是为了纪念他获奖50周年。这是国际学术界最高殿堂对李政道在1957年获奖的贡献的肯定。也是关于杨振宁的不断制造谎言的表态,是大力度的对李政道的支持。这个会场上没有杨振宁,一切事实尽在不言中。这是杨振宁50年来不良居心地对李政道的攻击和杨振宁骗术的彻底破产。
其实根据曾任美国物理学会第一任女性会长的美国物理学界泰斗级老前辈华裔物理学家吴健雄和美国物理学家史瓦兹(198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等许多科学家的回忆录和实验报告记述,第一个革命性地提出“宇称不守恒定律”证明新思路的是李政道博士而不是杨振宁(对此激烈反对的杨振宁被李政道博士说服之后,就怀着摘果子的心理马上劝说李博士不要立即公开发表,而表示愿意和李博士合作进行完善后再发表)。
美国实验物理学家史瓦茨(1988年的诺奖得主)的文章表述很清楚,因为在史瓦茨的文章中回忆了有关哥伦比亚大学的事情,其中重点谈到了李政道,说李在科学上给了他很多帮助,其中包括在“宇称”实验上的建设性意见,说李在与斯坦伯格(1988年的诺奖得主)讨论有关二面角的分布(即赝标量的问题)过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想法,并通过斯坦伯格告诉了他史瓦茨本人,之后他们正是在李的建议下做的相关实验分析,得出了在奇异粒子上“宇称”不守恒的迹象。证实了李关于“宇称”问题上的思想突破是可行的。这是最为关键也最为重要的旁证,同为诺奖得主的史瓦茨作为第三证人,分量是非常充足的。
1957年12月,美国物理学会《今日物理》杂志将李政道在1956年涂写的手稿中的一张手稿纸作为封面发表出来。这是证明李政道的主要贡献的又一个铁证。“知子莫若父”,杨振宁父亲谈杨振宁,又一铁证。
“知子莫若父”杨振宁父亲谈杨振宁:中国科学院外事部门的负责人朱永行先生的回忆:“由于当时周总理和我们大家都十分关心您和杨振宁先生,所以对您和夫人去探望杨武之先生以及杨武之先生在重病下紧紧握您手说的,是振宁不好,振宁对不起朋友。我们大家都十分感动,印象很深。” 朱永行 2005年3月16日
永行先生:
十几年未见,甚念。 1972年我和惠君自1946年离开祖国后第一次回到祖国。您当时是科学院外事部门的负责人,负责我们在国内旅行和访问的接待和安排。光阴似箭,虽然三十多年已经过去,但那时的很多事至今难忘。
那次回到阔别26年后的祖国,承蒙安排,在国内参观了不少地方,看到了祖国的巨变,收获甚大。1972年10月14日周恩来总理等国家***百忙中接见了我和惠君。周总理和很多朋友对我和杨振宁之间的关系非常关心,希望我们和好,使我很受感动。因此,我们到上海后,听说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先生患病住医院,当即就向陪同人员提出是否能去探望他老人家。当时陪同我的工作人员告诉我,武之先生也很想看到我。10月27日下午,我到 医院见到武之先生时,他老人家卧在病床上,病得相当重,说话发音均颇有困难。武之先生每一句话,均需女儿杨振玉女士重复。他老人家紧紧地握住我的手说:我很想看到您,很清楚,你和振宁62年破裂当然是振宁不好,振宁对不起朋友,请你原谅他。我不因振宁是我儿子而袒护他,我已责备过他,他很听我的话,相信他会照我的话做的。可惜你们没能在这里见面,你们两人应该和好,你们都是天下奇才,都是中国人,你们都见了总理,就应该以国家为重,个人应该放在一边。我有千言万语要讲,虽振宁对不起你,但为中国下一代学子,很希望你们能很快和好。听了武之先生这些话,我当时很激动地对武之先生说:请您好好休息,我牢记您的话,我和振宁之间的矛盾一定会解决的,请您放心,盼望您很快恢复健康。
随后,我和惠君又到杨家探望了杨振宁的母亲和弟妹。当时陪同我们的国家旅游局的工作人员也对这次我与武之先生的会见十分重视,也很感动。他向我表示,由于周总理和中央很多领导十分重视及关心我和杨振宁之间的关系,他将把这次会见情况报告上去,让总理知道。您当时作为科学院外事部门负责人一定知道他对这次会见情况的报告。
这是历史的事实,所以我在回答“科学时报”记者杨虚杰女士问题时讲了这件事。但近日香港“明报月刊”(2004年11月)上登了杨振玉女士的一篇文章(附上)称,“李所描述的(指我对这事的回答)主要点与事实不符”。她不承认武之先生讲过这些内容,甚至连武之先生与我紧紧握手都不承认。好在,在场不仅有杨振玉女士和我们夫妇,还有陪同的工作人员,而且根据当时情况,他们当时会有记录。
事隔三十多年,我今天把我对这件事的记忆,向您述说。我相信自己的记忆是准确的。同时我想烦请您帮助回忆和在您手头能有的记录中核对一下。
敬祝 安康
李政道 二OO五年三月九日
尊敬的政道教授:
谢谢您三月九日的来信。
正如您所说,三十年过去如同一瞬。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有幸参与了在周恩来总理直接过问下,接待新中国建立后第一次回来探亲访问的杨振宁先生、您及其他几位国外著名华人学者的工作。当时的情形至今历历在目。
信中谈及的,您和夫人1972年10月27日去医院探望杨武之先生的情况,从我手头有的当时的材料看,您的回忆是符合那天实际情况的。
由于当时周总理和我们大家都十分关心您和杨振宁先生,所以对您和夫人去探望杨武之先生以及杨武之先生在重病下紧紧握您手说的,是振宁不好,振宁对不起朋友。我们大家都十分感动,印象很深。
敬颂 大安
朱永行 2005年3月16日
古话说得好,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坐落在江西广丰铜钹山区的九仙山,最高处海拔才五百五十米,可这里仙气弥漫,缭绕袭人,传有九仙嬉戏于此,于是九仙山闻名天下。, ,明末清初,在铜钹山的高阳村,出了一对兄弟,哥哥叫杨文,弟弟叫杨武,哥儿俩十岁拜师学艺,做得一手好石匠活。杨文杨武虽出身贫寒,却乐于助人,为人正直,遇事好打抱不平。, 话说这天是大年三十,兄弟俩从外面打工回家,正走至街口,杨武发现有人在偷一老先生的钱:“哥,你看!”两人一看,那两个偷钱的人当场就被老先生抓住了,他们正要叫好,哪知,两个偷钱的人竟撒起泼来,来了个贼喊抓贼,挥拳就要打人,杨文杨武怒不可遏,大喝一声:“住手!”立马冲上前去,一人架住了一个,两个小泼皮见有人相助,愤愤离去。老先生感激不尽,此时天色已晚,杨文听说他回去还有很长的路时,怕那两个泼皮继续找他麻烦,就说:“您老还是上我们家去住一晚吧!”老先生一想到今天是过年,就很不好意思,但一想到那两个泼皮心里也有几分害怕,再说他回去也是一个人,见杨文杨武如此诚心诚意,也就答应了。, 进了杨家,双目失明的杨母听说儿子带回了客人,格外热情,立即吩咐杨武把家中唯一一只生蛋的老母鸡杀了。晚上年夜饭也就吃的是鸡头鸡脚鸡内脏,一只鸡身让杨母打包好,留给老先生第二天在回家的路上吃,老先生是感激涕零。, 几年后的一天,老先生惊闻杨母病逝,即刻赶到了杨家,两兄弟见老先生突然而至,有些惊诧:“您怎么来了”“我是特地来为你母亲看一块安葬的风水宝地的。”这时他俩才知道,这老先生原来是个风水先生,此趟是专为感恩而来。他在后山为杨母看了一块地,说:“那是块龙形地,不久九仙山将出天子。”他又耐心地教兄弟俩如何给母亲下葬,还有下葬的时间和这坟墓的坐向等玄机。, 兄弟俩一切都按老先生说的去做。岂知,出葬后的第三天,坟头上竟长出了一根茅草。老先生一看大惊失色,两兄弟问:“这是什么意思”老先生摇摇头说:“草,就是草寇啊!”“啊”兄弟俩实感奇怪:“你不是说这是块龙形地,九仙山将出天子吗”老先生掐指一算,皱皱眉说:“怎么会这样……不可能啊……”兄弟俩也为难了:“现在怎么办”老先生眼睛一闭,想了想说:“有办法了!你们要在坟前连挖三十六口水塘,一直挖到河边。”“挖三十六口水塘”杨家二兄弟听了一惊,此后也只有遵嘱而行,可当他们一连挖了三十三口水塘时,实在是太累受不了了,再一想这老先生看风水也不咋的,再挖下去也是费时费力,于是就没有再挖,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转眼到了顺治五年,兄弟俩都成了壮汉。这天,他们正在一户人家做石匠活,好友李万年突然神色慌张地跑来,悄悄地说:“你们兄弟俩赶紧跑吧,晚了就来不及了!官府马上就要来抓你们。”“官府凭什么抓我们”杨文奇怪了。“这全是那祝八十在驻县武官康镇那里告了你们的状,说你俩暗通九仙山盗寇,阴谋造反。”杨文听后义愤填膺,知道是自己平时经常阻止祝八十欺压百姓,这个恶棍怀恨在心,就这样来陷害他俩。好在李万年是康镇手下,得到消息迅速告诉了杨文杨武。无奈,杨文杨武携整个家族上九仙山投靠了黄魁宇。, 黄魁宇是被清军追剿逃到九仙山的明唐王的残部,杨文上九仙山后,黄魁宇却认为他石匠出身,不仅看不起他们,而且还专叫他们干重体力活。, 这天,做重活回来的杨文忽见妻子蜷缩在房间一角,他以为妻子生病了,赶忙上前询问,只见妻子脸上满是泪痕,一问才知,黄魁宇趁家中无人,把她给奸污了。杨文一听怒火冲天,操起刀就要去同黄魁宇厮拼,被来他家的监军周天吉拦了下来:“杨兄,千万别莽撞,对付黄魁宇这种人,要智取。”原来,周天吉对黄魁宇的暴君行径也非常不满,曾多次劝告,却遭到了黄魁宇的训斥。
, 说起杨文的妻子,那是他在杉溪一富家做工时认识的一个丫环,不仅长得貌美,而且生性聪明。他们相好被东家老爷发现后,老爷对杨文说:“你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敢找我家丫环,除非是畚箕落地当锣响,扁担下水往上漂!”, 杨文哪受得了这番奚落,当时就狠狠地将畚箕往地上一摔,将扁担往河里一扔。说来也怪,畚箕落地,还真就“当”的一声比锣还响。扁担下河,一起一落,直往上漂。顿时,杨文和老爷都惊得目瞪口呆……这时,丫环快步来到杨文身边,扯着他的手说:“快走!”杨文顿悟,拉上丫环,飞奔而去。跑过了几道山梁,杨文还在问:“怎么会是这样”丫环笑着说:“我趁你摔畚箕时,把一面大铜镜往地上摔去,铜镜与畚箕同时着地,所以才发出铜锣似的响声。你甩扁担下水,正好惊动了水下的鱼群,不就推着扁担往上漂了”杨文一听大喜,搂着她说:“摔铜镜那是你的聪明,鱼群推着扁担往上跃这是天意,看来我们在一块儿,一定会有好日子过的!”杨文哪里料到,他的噩运就从这个女人身上开始。, 眼下,美妻遭人辱,他怒不可遏,经与周天吉秘密商议,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他们把黄魁宇给杀了。黄魁宇的手下周立听说寨主被杀,立即前来相助,可他哪是杨文和周天吉的对手,两个回合后便逃之夭夭。从此,杨文便成了九仙山寨主。, 九仙山三面悬崖峭壁,只有北面一条小路能上山,杨文为了固守山寨,在东、南、西、北都筑起了城墙和城门,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他盖起了聚义厅,扯起了劫富济贫的旗帜。俗话说:扯起了当兵旗,就有吃粮人。一些被当地衙门逼得走投无路的农民,纷纷投奔了九仙山。人马多了,杨文一边在山上开挖水塘垦田地,一边派人到闽、浙、赣各处抢夺官粮。, 这日,杨文见山上集中了很多金银珠宝无处深藏,为从长计议,他找来了有一身轻功的堂妹杨絮,知她能飞檐走壁,要她去找个地方藏起来,杨絮说:“哥,我正要向你禀告,昨天早晨我到九仙山对面的梳头峰上去梳头,发现东北面的悬崖峭壁上有一个藏银洞。”杨文一听窃喜,即刻令她把金银珠宝转移到洞中。此时,九仙山上已是粮草丰足,兵强马壮,固若金汤。杨文又从铅山请来退居回乡的官员徐敬时上山,聘为军师,九仙山已威震八方。, 清统治者见九仙山声势浩大,惊慌失措,多次派官兵征剿,可是,自杨文当寨主后,九仙山整天被一层浓雾笼罩,清兵只能见到白茫茫的一片,无从下手。清将周官府、曾掌标听后不信此邪,便亲自带兵上山。这天,他们正行至上山路口,只见一阵浓雾袭来,几米外周官府和曾掌标却不见人影,便大声喊了起来。声起之时,忽见前面山梁上迷雾散去,有一人正襟危坐在那里看书,他们一看正是杨文,便令兵卒即刻围了上去。此时的杨文却用心看书,像什么事也没发生。正当周官府和曾掌标率兵卒往上冲时,突如其来的石头从天而落,砸得他们死的死、伤的伤,周官府和曾掌标也当场毙命。既后省上又带兵征剿,也是屡征屡败。于是,总督上疏朝廷,请求增兵。杨文遂聚众竖起起义军旗号,公开与清军对抗。
, 顺治九年,清廷下令江西、浙江、福建三省派兵会剿九仙山。三路兵马截断粮道,企图困死九仙山上的人马,官兵在山脚下围了整整一年,哪想到从山顶上还扔下了稻草和红薯,他们这才知道山上的人是困不死的,相反,历经两载,清军兵马疲劳,耗粮无数。, 当时朝廷有一国师在研究杨文的用兵之法,发现杨文只要与清兵对阵,就要坐阵看一本书。后来才得知,这原是一本无字天书,更有人传杨文杨武乃天将下凡,杨文拿书坐阵那是在念咒,有天兵天将来相助于他。那时九仙山顶上的天空,夜晚可见两盏耀眼的金丝灯笼,那便是杨文杨武的化身。国师夜观天象,见东南天上两颗红星日渐闪耀,就对顺治帝说:“江南将出新王,围剿是没有用的。”顺治帝问他有什么办法可破此阵,国师说:“办法倒有一个,那就是挖他家祖坟,破其风水。”顺治帝当即准奏。,清军将领杨受贤奉旨挖开了杨母的坟墓,忽见坟中跃出两条金鳞的红鲤鱼,跳入坟前的池塘中,然后又向另一口池塘跳去,这样连跳三十三口,最后因池塘离河太远而没能跳过去,一下跳在了岸上,被杨受贤抓住杀死。此时正是清军撤军之日,忽见九仙山上浓雾已散去不少。, 清军一撤,杨文又下山去拆了沙田乡沙溪村大园的一个财主家的房屋,要在山上扩建山寨。当属下问这砖瓦如何运上山时,他挥手一扬:“叫兄弟们一路排队,从大园一直排到山顶,把那拆下来的一砖一瓦一木一石用手传递到九仙山。”顿时,一支长长的队伍从大园一直连到九仙山顶,那传递砖瓦的场面颇为壮观。此时的起义军多达九千三百余人,于是九仙山也叫“九千山”。, 再说杨文的妻子聪明过头,见九仙山起义军连连获胜,就起了歹心,想让杨文独揽大权,要加害杨武。一个晚上,她拿着刀悄悄地来到杨武房里,见他已熟睡,正要动手,忽见杨武眼睛还是睁着的,吓得她连忙逃之夭夭。后来她打听才得知,杨武这人就是睁着眼睛睡觉的。于是,就在这天晚上,她把杨武给杀了。立时,九仙山上的灯笼灭了一只,浓雾全部散尽。, 顺治十一年十月初七,朝廷国师夜观天象,发现江南天空的两颗红星只剩下了一颗,便进谏皇上再次派兵围剿。杨受贤再次受命,因山上已无浓雾,许多目标都暴露在清军的炮火之下。杨受贤让火炮整天轰击山寨,九仙山上的起义军伤亡惨重。, 杨武死后,杨文如同断了一只臂膀,不堪重负,日要避清军炮火,夜要查岗巡哨怕清军偷袭。就在这天晚上,他夜间查哨时的灯火被山下的清兵发现,顿时火炮齐发,杨文当场中弹而亡。杨文一死,群龙无首,清军在炮火掩护下,登上了九仙山。, 清军杀了杨文,占了九仙山。此时,山下有很多得了杨文起义军帮助的老百姓对着九仙山在跪拜叩头,其中有一人正是那位看风水的老先生,只见他捶胸发誓:“我老朽看风水看走了眼,从此再也不看风水了!”岂知他话刚说完,背后却传来一个声音:“大师,不是你的错,这都是小人一念之差。”老先生一回头,见自己后面跪着一个小年轻,便问:“你是……”小年轻打着自己的脸说:“这都怪我呀!”“此话怎讲……为什么怪你呢”听小年轻一细说,老先生才恍然大悟。原来,在杨文的母亲下葬后的第二天,坟头上就长出了一根金灿灿的谷穗,按风水来说,“谷”就是“国”的谐音,九仙山天子将出。哪知,这小年轻也略懂一点风水,出于嫉妒,在第二天的晚上,他悄悄地去把坟头上的谷穗给拔掉,插上了一根茅草。, “原来如此,此乃天意!”老先生听后一声叹息:“如他兄弟俩听了我的话,挖足三十六口水塘也无此劫呀!”, 清兵攻破九仙山后,杨文的军师徐敬时登上九仙山峰顶,挥笔在石头上题诗一首:, 国破家亡难乞身,, 半生尝胆误风尘。, 由来取义成先哲,, 不使文山只一人。, 而后悲壮自缢,从容赴死。, 一段悲壮的九仙山传奇流传至今。, 如今,九仙山上的城堡成了清朝杨文起义军的遗址,聚义厅墙基依稀可见。东南西北四座城墙墙基犹存,特别是北城墙墙基长达二百二十米,是江西省唯一一处保存较好的农民起义军古遗址,被江西省人民 列为省级文物。, 梳头峰依然秀丽挺拔,与九仙山遥遥相对。, 九仙山东北悬崖峭壁上的藏银洞还在,可它的神秘面纱至今还未被揭开,在人们心中仍是一个谜。
1922年10月1日,杨振宁出生于安徽合肥三河镇(今属肥西县),谁也不知道,这个小男孩的往后余生会成为著名的物理学家。
清华大学前校长顾秉林对杨振宁作出了高度评价,“杨先生是我国科学工作者的一面旗帜。”
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了里程碑性贡献,有人说杨振宁是20世纪中继爱因斯坦和费米之后,第三位具有全面的知识和才能的“物理学全才。”
总之,杨振宁在科学界是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可是杨振宁却因为一段师生恋被大家所诟病,也有人质疑他回国报效的过程,可是无论怎样评价,他曾经做过的贡献还是无法抹杀的。
杨振宁的第二段婚姻,是他的学生,其实第一段婚姻,他依然是娶的是自己的学生,这一段感情被人们称赞为“珠联璧合”。
杨振宁少而聪慧,父亲是著名的数学家、数学教育家杨武之。
母亲罗孟华虽然文化不高,却一直秉承勤俭持家的训诫,把一家人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可见一个女人的魅力不仅仅是妖娆的外表,还在于理家处事的才能。
在父亲杨武之忙于事业之时,母亲就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在杨振宁尚在四岁稚龄之期,母亲就亲自教育他念书识字,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杨振宁竟然学了3千个字。
家庭氛围和谐,母亲教导有方,父亲严格要求,杨振宁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天才”。
1928年,杨振宁父亲自美国归来。同年他随父赴厦门大学,进入小学二年级,1929年,其父亲应聘了清华教授,杨振宁的幼年时期就是在学术氛围非常浓郁的清华园长大的。
环境也是能影响一个人成长的,杨振宁如一颗小树苗,在春风化雨中逐渐长成参天大树。
1942年,杨振宁毕业于昆明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后考入该校研究院理科研究所物理学部(清华大学物理研究所)读研究生,师从王竹溪教授。
1945年,得到庚子赔款奖学金赴美,就读于芝加哥大学,这之后他虔心为学术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1956年时,和李政道共同发表论文,推翻了物理学的中心信息之一——宇宙守恒基本粒子和它们的镜像的表现是完全相同的。
1958年,当选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后来杨振宁加入了美国国籍,父亲杨武之在1973年故去,他一直劝儿子不要脱离中国国籍,但是杨振宁因为一个原因违背了父亲的心愿,父亲在去世之前仍然对此事耿耿于怀。
2017年8月26日,95岁的杨振宁再一次恢复中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
杜致礼系名门之后,她活泼开朗,美丽大方,父亲杜聿明时任陆军中将。她从小就接受严格的教育,并且酷爱文学和音乐,深得蒋介石夫人宋美龄的喜爱。
1944年,杨振宁在西南联大念完六年书后,教了一年中学数学,而此时的杜致礼也正就读于西南联合大学附中,在这里他们相识了,不过匆匆一年,并未留下太深的印象。
杜致礼与杨振宁的再一次相遇是在异国他乡。1950年圣诞节的浓烈气息,笼罩着普林斯顿,杨振宁与同事去一家中国餐馆就餐,突然看到邻座有一个女孩似曾相识。
于是杨振宁就主动打了招呼,女孩似乎也认出了杨振宁,但是有些不好意思主动打招呼,杨振宁便说起在昆明西南联大附中执教的经历,在互相寒暄之中,他们认出了彼此,这个女孩就是杜致礼。
他们已经有五年时间再未见过,这五年时间足以改变一切,当然也包括人,杜致礼也从青葱少女长成了亭亭玉立的大姑娘,眼前的惊鸿一瞥,让杨振宁立刻产生了化学反应,多巴胺的分泌也让两位年轻人,慢慢沉浸于爱情的甜蜜之中。
一见钟情之后,就是热烈的回应,杨振宁本来只打算在普林斯顿呆上一年之后就离开,然后再到芝加哥大学,可是见到杜致礼后,一切都改变了,他决定留在普林斯顿。
夫妻之间最好的相处之道在于互相成就,互相包容,1950年8月26日,他们在普林斯顿的小镇上,结为秦晋之好。
假如不是杜致礼的家庭遭遇变故,她不会去往普林斯顿,也早就名花有主,可正是因为一些阴差阳错,成就了他们的姻缘。
缘分这个东西有时候很难讲清楚,杜致礼与杨振宁的缘分也许早就注定了吧,从一开始的师生情谊,再到之后的夫妻情缘,每一步仿佛都是一场命中注定的缘分。
婚姻就是一场修行,当然也要势均力敌的筹码,杜致礼与杨振宁都出身名门,接受过良好的教育,自然也有共同的话题与语言。
杨振宁勤学上进,在22岁时就考取了留美公费生资格,在芝加哥大学师从费米教授,之后在普林斯顿大学做研究。
婚后的杜致礼秉承着一个妻子的本分,打理好家中的一切事物,包括接送孩子,教育孩子,人际交往,以及各种生活琐事,杨振宁只需要虔心做科学研究就好了。
都说妻子是一个家庭中最好的风水,杜致礼就是把这种好风水带给杨振宁的不二人选,她曾经这样说过:“(杨)到底是个科学家,忙碌起来没日没夜,生活自理能力差,日常事务不能说是通达的,交友之类的人际往来更是疲于应付。”
可见,杨振宁虽然在学术上精通,于生活、日常事务还有交际方面都是欠缺的,而这些他欠缺的东西,都是杜致礼补上的。
用一句通俗的歌曲来形容杜致礼的贡献,“军功章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
杜致礼自己也是一个聪明上进的人,她理解丈夫工作的艰辛,也懂得去平衡家庭的关系,她在没有丈夫陪伴的日子中,把幼时的爱好统统捡识起来,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杨振宁之所以被诟病,其实就是在杜致礼去世仅一年之后,他再次娶妻,这一次不一样了,他不但娶了一个小自己54岁的女人,这个女人还是自己的学生。
杜致礼陪伴杨振宁多年,默默付出的她,终于等到丈夫功成名就了,在杨振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时候,杜致礼刚刚30岁。
那一年,她风华正茂,她陪同杨振宁去斯德哥尔摩参加了诺贝尔奖颁奖仪式。
这位来自东方的淑女,手挽瑞典国王,步入颁奖礼的晚宴,身穿无袖旗袍,身姿绰约,尽显一位大国名媛的气度。
在晚宴上,杜致礼大放光彩,翩翩起舞,以至于多年之后,杨振宁在回忆起这段往事中,依然满眼骄傲。
男人最好的炫耀,不是来自笔挺的西装,以及口袋的钱财,他最荣耀的事情,应该来自妻子的笑容,以及家庭的和谐与美满。
婚后的杜致礼与杨振宁相濡以沫,育有三个孩子,婚后的生活依然多姿多彩,夫妻俩人经常参加派对、物理学探讨、以及周游世界等等活动。
这样的生活,杜致礼与杨振宁一过就是几十年,直到2003年,杜致礼才走完了幸福而甜蜜的一生。
虽然杨振宁在杜致礼去世后娶了28岁的翁帆,可是大家发现翁帆的气质与杜致礼非常接近,也许这就是杨振宁心中的执念吧。
裹着小脚的母亲教给了我一生受用的知识
一个只念过几年私塾的女人,在儿子6岁以前就教会他认3000个字,这个女子想必应有绝顶的聪明。杨振宁就是靠这样一个妈妈启蒙的。一个78岁的大科学家如此深情地回忆自己没有受过任何新式学堂教育的母亲,那情景让人感动。
“我母亲1896年出生在安徽合肥,她小的时候还裹过脚,到了民国的时候,才又把脚放开了,所以她的脚不是三寸金莲,但那是一双变形了的脚,我每一次看见她的脚,都觉得非常难过。她念过几年私塾。我认识的头3000个字是母亲教会的,那时候父亲在芝加哥大学留学,只有我跟母亲住在一起。我认识了许多与我母亲一样的旧式妇女,我很佩服,她们受到了中国传统礼教的影响,而对于这些礼教,有坚定的信念,这个信念今天讲起来,有人会认为是愚忠愚孝,可是假如你抛开这个价值观,这个所谓愚忠愚孝的力量是无穷大的。
“那么,到了比她年轻一辈的男人或者女人,我想这个坚强的意志,渐渐地没有了,这是因为整个世界都在向另一个方向走。所以你如果要问我,说我母亲除了养育我,除了教我3000个字,还给我留下了什么呢我想,她留下的,是使我了解到有坚强意志的信念,是一种无比的力量。”
12岁的“少年狂”:我将来要拿诺贝尔奖
杨振宁在7岁的时候来到清华园,在这里一共住了8年。当时的附小叫成志小学,里面有两个“大头”,一个是杨振宁杨大头,一个是俞平伯的儿子俞大头。
杨振宁小时候,至少不是一个最守规矩的孩子。据他自己说,清华的每一棵树他都爬过。
中学是在绒线胡同上的,就是现在的北京市第31中。那个学校当时只有不到300个学生。这时候,当北大数学教授的父亲杨武之已经知道儿子学数学的能力很强。他当时如果教儿子解析几何和微积分,儿子一定学得很快,会使他十分高兴。可是他没有这样做,而是在初一与初二之间的那个暑假,请雷海宗教授介绍一位历史系的学生教杨振宁学《孟子》。所以在中学时代杨振宁就可以背诵《孟子》全文。
杨武之喜欢围棋和京剧,但并不去培养儿子这些方面的兴趣,下棋可以让儿子17颗子,唱也只教他唱一些民国初年的歌曲如“上下数千年,一脉延”,“中国男儿,中国男儿……”等。
对于父亲书架上的许多英文和德文数学书籍,杨振宁常常翻看。因为外文基础不够,所以看不懂细节,每次去问,杨武之总是说:“慢慢来,不要着急。”
上课念书的时候,杨振宁喜欢东翻西看,一次看了艾迪顿写的《神秘的宇宙》,那里面讲的是20世纪到那个时候为止,所发现的一些新的物理学的一些现象与理论。他顿时被激发出了极大的兴趣,所以回家以后就跟父亲、母亲开玩笑,说将来要得诺贝尔奖金。
杨振宁在抗战胜利的1945年夏天离家赴美国求学。那天清早的细节至今历历在目:“父亲只身陪我自昆明西北角乘黄包车,到东南郊拓东路等候去巫家坝飞机场的公共汽车。离家的时候,四个弟妹都依依不舍,母亲却很镇定,没有流泪。”
“到了拓东路父亲讲了些勉励的话,两人都还镇定。话别后我坐进很拥挤的公共汽车,起先还能从车窗往外看见父亲向我招手,几分钟后他即被拥挤的人群挤到远处去了。车中同去美国的同学很多,谈起话来,我的注意力即转移到飞行路线与气候变化等问题上去。等了一个多钟头,车始终没有发动。突然我旁边的一位美国人向我做手势,要我向窗外看,骤然间发现父亲原来还在那里等!他瘦削的身材,穿着长袍,额前头发已显斑白。看见他满面焦虑的样子,我忍了一早晨的热泪,一时崩发,不能自已。”
“1928年到1945年这17年时间,是父亲和我常在一起的年代,是我童年到成人的阶段。古人说父母对子女有‘养育’之恩,现在不讲这些了,但其哲理我认为是有永存的价值的。父亲介绍我接触了近代数学的精神,给了我不可磨灭的印象。”
40年以后杨振宁这样写道“我的物理学界同事们大多对数学采取功利主义的态度。也许因为受我父亲的影响,我较为欣赏数学。我欣赏数学家的价值观,我赞美数字的优美和力量;它有战术上的机巧与灵活,又有战略上的雄才远略。而且,奇迹的奇迹,它的一些美妙概念竟是支配物理世界的基本结构。”
无论如何,父亲与儿子的分别,是人生之中最顺理成章、最令人惆怅,最刻骨铭心的分别。
此一去,三叠阳关,唱到千千遍。23岁的杨振宁也许没有想到,他真的应验了12岁时的戏言,为中国人拿回了第一个诺贝尔奖。
与自己的学生——国民党战将杜聿明的女儿成夫妻
1944年,杨振宁在西南联大念完六年书后,教了一年中学,教学的收获就是认识了班上一个女学生,叫做杜致礼。那一年,杜致礼17岁,后来她成了杨振宁的太太。
杨振宁出国的时候,并没有跟杜致礼谈恋爱。但是对于她的美丽与大家闺秀的风范还是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两年之后,杨振宁与杜致礼在普林斯顿惟一的一家中国餐馆中不期而遇,两人竟然都有了“过电”的感觉。他们后来认为,这恐怕就是前生的姻缘吧。
这场姻缘不仅给了杨杜两人终生的幸福,还意外地让天各一方,似乎永世不得相见的岳父岳母有了晚年14个春秋的团聚。成为国共战争一首黄昏的恋歌。
1948年底,时任国民党徐州“剿总”副总司令的杜聿明以赴刑场的心情上战场,兵败被俘,两次以砖头猛击头部,自杀未遂。蒋介石得此消息,也不免心恸垂泪。但不料想,杜将军进了***的监狱,几年之间,便彻底“赤化”,于1957年被第一批特赦释放。蒋介石颜面尽失,雷霆震怒,不准许杜的夫人曹秀清和子女出入台湾。曹秀清带着婆母和5个儿女在台北生活十分窘迫。为了兑现当年蒋介石手谕的许诺,曹秀清曾找过宋美龄、张群等人反映自己的处境,然而均未结果。
1957年,曹秀清突然接到女儿杜致礼和女婿杨振宁的信。说:“您的‘老朋友’与我通信了,他非常关心您,惦念着你们母子的安全。”曹秀清幡然领悟到“老朋友”就是令她朝思暮想、魂牵梦绕的丈夫杜聿明。
曹秀清清楚,她只有取道美国才可能见到她的“老朋友”。于是她向台湾提出了要求去美国看望女儿的请求。但蒋介石却“关照”:“杜聿明的妻子儿女不得再离开台湾!”
1958年初的一天,宋美龄突然派车接曹秀清到士林官邱。见面时宋美龄握住她的手说:“杜夫人,恭喜你女婿获得了诺贝尔奖,你该去美国看看他呀!”曹秀清喜出望外。宋美龄接着说:“杜夫人,希望你从美国回来时,把杨振宁也带回台湾,让他协助蒋‘总统’反攻内地。”这时,蒋介石也走进屋内问:“孩子们怎样你的身体可好”
曹秀清沾了女婿的光,终于获准去美国探亲了,期限为半年,逾期不归,罚以巨款。为防不测,台湾不允许她带子女,还特意找了两个位置相当高的人作保。1959年,曹女士来到美国,再也没有返回台湾。
杜聿明获释后的愿望就是妻子能来内地与他团圆。然而曹秀清却一直心存疑虑,丈夫以败将之身,寄人篱下,能有什么好日子她不相信按丈夫的性格,他会真心留在内地。因此她写信给丈夫,劝他不要强求自己。当她终于明白丈夫铁心扎根内地并非权宜之计时,她于1963年10月回到了北京,甘愿与丈夫一起过清贫的日子。临回国前,她听说内地物资比较匮乏,写信问丈夫需要什么丈夫想知道能贮存食品的冰箱是什么样,于是杜夫人为其从美国带回了当年很奢侈的一件家用电器。血海硝烟中厮杀了大半生的杜聿明无论如何没有想到,他们家因政治原因导致的夫妻隔绝,竟因为物理的原因,因为一项诺贝尔奖而化解消融。
入了美国籍让父亲难过
1957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夺得诺贝尔物理奖,杨武之博士抱着虚弱之躯,飞往日内瓦。杨武之是带着做父亲的使命感来的,觉得他应当劝杨振宁回国。一方面这可能是统战部或明或暗的建议,另一方面也是杨武之自己灵魂深处的愿望。他的心情真的十分矛盾,他非常想让儿子回去报效国家,但作为老一辈的留美博士,他又清楚地知道儿子留在美国在学术上的意义。矛盾交织中的老人给儿子儿媳写了两句话:“每饭勿忘亲爱永,有生应感国恩宏。”和父亲、母亲在日内瓦三次见面,对杨振宁影响极大。
1957年12月10日晚,怀揣1945年赴美留学时发的中国护照的杨振宁在瑞典的诺贝尔奖贺宴上即席演讲,他说:“我为自己的中国血统和背景而感到骄傲。”但是,到了1964年春,杨振宁还是加入了美国籍。他说,“从1945年到1964年,我在美国生活了19年,然而,决定申请入美国籍并不容易。对一个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成长的人,做这样的决定尤其不容易。一方面,传统的中国文化根本就没有长期离开中国移民他国的观念。迁居别国会被认为是彻底的背叛。另一方面,中国有过辉煌灿烂的文化。她近100多年来所蒙受的屈辱,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中都留下了极深的烙印。任何一个中国人都难以忘却。”
从单身漂洋过海的闯荡到功成名就后的奔波,杨振宁目睹了一幕幕美国社会的悲喜剧,目睹了外国移民抑或“二等公民”在这里的境遇。要知道,直到20世纪20年代美国还有排华法。
当杨振宁本人已经成为一位有影响的科学家之时,仍在租房时受到歧视。最使杨振宁感到痛苦和困惑的是,他所钟爱的科研事业,每每因他不是美籍而多受掣肘(例如不能去美国国立实验室)。当“有不少因素使我裹足不前,而美国这个社会又给了我发挥潜力的机会,……我在这儿的根几乎在不知不觉中就已经往深处扎了”的时候,杨振宁于1964年初最终作出了加入美籍的抉择。
杨武之在1973年故去之前一直在北京和上海当数学教授。他对于儿子的决定没有抱怨,但杨振宁知道,直到临终前,父亲对于他放弃故国的举动,在心底里的一角始终没有宽恕过他。
大科学家的美丽是思辨与理论的美丽
学贯中西、尤其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刻认识,使杨振宁对自然界有着深刻的洞察力,大自然的美丽和思想的魅力,是促使他登上物理学象牙之塔的动力所在。他特别欣赏200年以前威廉·布莱克的一句话:一粒沙里有一个世界、一朵花里有一个天堂,把无穷无尽握于手掌,永恒是刹那时光。
杨振宁用一个最浅显的例子向清华学子们道出了自然界中更高层次的美:“我想在座每一位,小时候看到了虹跟霓都会说这非常之美,等到你年纪稍大,会做实验了,你就发现虹是42度,就是它这个角是42度,而霓是50度,你继续观测以后,你就知道虹是红在外、紫在内,霓是反过来的,是红在内、紫在外,你已经体验到了实验之美。如果你再进一步,你就懂为什么存在虹和霓呢是因为太阳光在水珠子里头可以有一个全反射,一次全反射就出来虹,两次全反射就出来霓,而且你经过全反射可以算出来,一个是42度,一个是50度,这个是唯象理论的美,我想任何一个学生,第一次算出来这个42度和50度的时候,不可能没有一个非常深的感受,觉得这真是妙不可言。可是这个还不够,为什么要有全反射、为什么要有折射这些要到理论架构里头,到了麦克斯韦方程出现以后,你就可以了解到,为什么缘故要有全反射,而且可以知道为什么在水里头要有折射,把它的根源找出来,这就是更高层的美。”
杨振宁甚至认为,连最美的诗句也不能尽善尽美地表达物理学的美。他说,在牛顿去世的时候,一个大诗人蒲柏写了这样两句“自然与自然规律为黑暗隐蔽,上帝说让牛顿来,一切遂真光明”,这些用诗人的语言来描述物理学的美,当然是描写得很好,可是我觉得不够,当我们知道一个物理学的基本结构能够准确解释那么多的复杂的现象时,还有一些美的感受,是诗人所没有写出来的,是什么感受呢是一个庄严感、是一个神圣感、是一个第一次看见宇宙的秘密的时候的畏惧感。正如歌特式建筑的建筑师,他们在设计歌特式建筑的时候,他们所要歌颂的是崇高美、灵魂美、宗教美,是最终极的美。
当杨振宁试图结束这次面对2000人的采访时,早已按捺不住激动情绪的学生们蜂拥而上,要冲上去让大师与之签名或合影。但没想到警察和保安比他们还快,不管三七二十一,扒开人群,像绑架一样,拽着大师快步离去,如同一团自旋的电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