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本山艺术学院已经不存在了。自2015年5月31日起,原“辽宁大学本山艺术学院”更名为“辽宁大学艺术学院”。
网曝《中共辽宁大学委员会文件》
辽宁大学本山艺术学院成立后,著名民间艺术家赵本山担任该学员名誉院长。经辽宁省教育厅批准,学院于2004年2月2日正式成立,同年3月正式招生。学院成立以后,成为辽沈地区比较知名的影视类专业。一度培养了许多赵家班的明星,也一些活跃在影视圈里的网红。
《马大帅》中的“小翠”
孟真
孟真1984年出生于辽宁省锦州市,毕业于辽宁大学本山艺术学院,2003年参演农民题材系列剧《马大帅》,自此开始演艺事业。不过,此后她并没有大红大紫,去年,他和演员齐俊盛在北京举办了婚礼,人生幸福美满。
《乡村爱情》“香秀”
王君平
2006年,辽宁大学本山艺术学院的王君平被剧组选中,出演了《乡村爱情》中村长王长贵的女儿,村里卫生站的护士香秀。她出色的演技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也得到了赵本山的赞扬。
《乡村爱情》“赵玉田”
吴云飞
吴云飞在本山艺术学院毕业后来在北影进修。近年来的影视作品不少,年初还在《跑男》中看到吴云飞了。
贺树峰
说贺树峰你不认识,说谢永强,你可能就认识了。1982年9月2日,贺树峰出生于阜新市阜蒙县,先后就读于阜蒙县蒙古族小学、阜蒙县蒙古族中学,毕业辽宁大学本山艺术学院影视表演专业。现在还在沈阳开了一家烧烤店。
赵海燕
辽大本山艺术学院当时网罗了很多《乡村爱情》的演员,除了谢永强,还有赵海燕算是比较特殊了,不仅在这里读书还成了教授。赵海燕2004年考取辽宁大学本山艺术学院,并在四年后拿到了民间艺术表演专业的本科学历和文学学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很多学生考试的时候,还曾经遭遇海燕监考。海燕目前在学院专教二人转唱腔。
闫光明
赵海燕的老公,也是她的同学, 2004-2008 在辽宁大学本山艺术学院学习。在电视剧《马大帅》中扮演“光明”;在电视剧《乡村爱情》中扮演“刘一水”。
金玫玫
剧报道称赵本山和大连电视台的一位导演在谈业务时见到金玫玫,邀请她到本山艺术学院学表演,之后出演赵本山、范伟主演的生活喜剧《马大帅3》,在剧中饰演美容院里的美容师小金。后在《乡村爱情浪漫曲》、《天津大码头》、《来的都是客》中都有表演。
孟令宇
《乡村爱情》导演、“皮长山”皮校长的扮演者,从演员做到了导演。早年间在本山艺术学院就读期间,之后成为了赵本山的徒弟,孟令宇开始慢慢的走进观众的视野里。去年,在安徽卫视的《来了就笑吧》节目中担任总导演。
辽大二姐
曾经网络上的风云传奇,如今已经消失在“江湖”中了,在辽大有不认识校长的,没有不认识二姐的,二姐是本山艺术学院毕业的学生,但二姐不是女性,而是性别认同障碍的男性,参加过《花儿朵朵》。曾在辽大校园内跳钢管舞,引发全校骚动。
丁野
丁野大学就读于辽宁大学影视表演专业,当年在人人网上被推选为“十大校草”之一,录制了湖南卫视的《天天向上》,据同学们描述丁野有点“内地版的吴尊”。
张铂辰
1988年出生的青年演员,毕业于辽宁大学艺术系表演本科,代表作《红高粱》、《爱情面前谁怕谁》、《出关》、《宝珠奇缘》以及**《缉毒者》。
辽宁大学本山艺术学院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京沈街58号。本山艺术学院是由辽宁大学与著名表演艺术家赵本山先生联合创建,经省教育厅批准,于2004年2月2日正式成立,同年3月正式招生。开设专业有表演专业和影视戏剧文学专业,其中表演专业分为三个方向,即影视表演方向,民间艺术表演方向,导演方向。现仅为本科招生,主要面向东北三省招生。
本山艺术学院所设置的专业,依托于办学双方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辽宁大学已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是全国百家重点大学之一,积累了多年的办学经验。办学的另一方面,以著名表演艺术家赵本山先生为代表的关东演艺群体,其雄厚的物质和艺术资源是学院办学的重要支撑。
通过近五年的办学,随着由我院表演专业学生参加拍摄的《马大帅》一至三部及《乡村爱情》(1、2)电视剧的热播,以及参加全国性艺术类比赛连连获奖,我院的表演专业不仅在招生方面逐年递增,教学质量有较显著的提高,同时在 社会 上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另外,我院在05年顺利通过了国家教育部对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的评估,我院在表演专业教学方面的严谨态度和务实精神及取得的教学成果也得到了评估专家们的充分肯定与高度评价。
本山艺术学院的师资队伍主要有两支力量组成:一是校内的专职专任教师,二是以赵本山、崔凯、马力等专业名师领衔,聘请省内外教学能力强, 社会 口碑好、责任心强的专业教师任教。这些教师担任专业课的教学任务,保证了教学计划的有力实施。目前,学院的专业教学在这些教师的支撑下,形成了一支知识结构合理,老、中、青教师有机结合的教师队伍。
院长-赵本山:
赵本山,生于1958年10月,辽宁省铁岭市开原县(今开原市)莲花乡(今莲花镇)莲花村石嘴沟人,现为铁岭市民间艺术团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省曲协副主席,全国青联委员。
执行院长-扈光辉:
扈光辉,男,1953年出生,毕业于辽宁大学,管理学硕士。现任辽宁大学广播影视学院党总支书记,辽宁大学本山艺术学院院长,副教授。讲授广播电视概论等课程,主要研究领域为广播电视艺术学与传播管理,主要作品有《广播电视与辽宁经济发展》、《岁月沧桑》及《中华 美食 文化》等。目前承担的项目有电视剧《岁月留痕》等。
副院长-李玉堃:
李玉堃,1942年9月生,从50年代末即走上从艺之路,1960年毕业于辽宁戏剧学校,后又考入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深造学习导演专业。 60至70年代从事戏剧艺术表演与创作工作,历任演员、导演和剧团团长等职。导演的戏剧有歌剧《江姐》、《洪湖赤卫队》、《小二黑结婚》;话剧《陈毅出山》、《特别代号》、《白卷先生》;京评剧《红灯记》、《沙家浜》、《海岛女民兵》、《杨门女将》等近百出舞台剧。 70年代末至今从事艺术教育工作,从教近30年,先后曾任辽宁戏剧学校、辽宁艺术职业学院教师、教务处主任、校长助理、副校长等职。从教过程中,曾撰写《论戏剧艺术的真与美》、和《戏曲基础教学的认识与思考》等30余篇专业论文,编著的《导演基础理论常识》和参与编著的《美之实施》等著作在同行及青年学生中产生强烈反响。 2004年著名表演艺术家赵本山先生与辽宁大学联合组建辽宁大学本山艺术学院。李玉堃教授受赵本山院长委托,推荐到辽宁大学本山艺术学院任副院长,主管专业教学,同时还亲自带班授课。
三、艺术类专业全国招生计划
学 院
专业名称
培养
层次
科 类
学 制
全国招生数
外语语种
文学院
广告学(广告设计)
本科
文科
4年
40
英语
广告学(视觉传播)
本科
文科
4年
40
英语
广播影视学院
广播电视编导
本科
文理
4年
50
英语
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节目主持方向)
本科
文理
4年
60
英语
广播电视编导(数码影视制作方向)
本科
文理
4年
30
英语
摄影
本科
文理
4年
35
英语
本山艺术学院
表演(影视表演方向)
本科
文理
4年
47
英语
表演(导演方向)
本科
文理
4年
30
英语
表演(民间艺术表演方向)
本科
文理
4年
30
英语
表演(民间器乐方向)
本科
文理
4年
10
英语
戏剧影视文学
本科
文理
4年
30
英语
注:分省招生计划以各省招生考试办公室公布的计划为准。
四、艺术类专业分省招生计划(不含辽宁)
专业 地区
湖南
江苏
河北
河南
山东
吉林
黑龙江
北京
内蒙古
广播电视编导
5
5
10
5
5
待定
待定
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节目主持方向)
5
5
5
5
5
待定
待定
待定
摄影
3
5
5
3
3
待定
表演(影视表演方向)
3
3
待定
待定
表演(民间艺术表演方向)
3
2
待定
待定
待定
表演(导演方向)
待定
待定
注:以上分省招生计划为拟招,以各省招生考试办公室实际公布的计划为准。
五、考生报考条件、考试科目及录取原则(辽宁省外)
招收专业
招收地区
报考条件
考试科目
录取原则
广播电视编导
湘、冀、鲁、豫、苏、吉、黑
符合所在省、市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报考条件
① 即兴演讲(规定题目);
② 艺术特长(小品、曲艺、声乐、舞蹈、器乐等任选一项,所用乐器除钢琴外自备);
③ 散文写作。
高考成绩(含加分)达到所在省二批本科录取控制线的 90% (山东省考生文化课须达到一本线的85% ),按该专业艺术类校考成绩从高到低录取。
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节目主持方向)
湘、冀、鲁、豫、苏、京、吉、黑、
符合所在省、市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报考条件
① 朗诵(指定材料);
② 即兴演讲(规定题目);
③ 艺术特长(小品、曲艺, 、声乐, 、舞蹈、器乐等任选一项,所用乐器除钢琴外自备)。
高考成绩(含加分)达到所在省二批本科录取控制线的 80% (山东省考生文化课须达到一本线的75%),按该专业艺术类校考成绩从高到低录取。
摄影
湘、冀、鲁、豫、苏、京
符合所在省、市艺术类专业报考条件,美术类、摄影类考生均可报考
① 综合知识问答;
② 色彩填涂(自备彩色水笔一套);
③ 漫画临摹(自备铅笔和橡皮)。
高考成绩(含加分)达到所在省二批本科录取控制线的80% (山东省考生文化课须达到一本线的75%),按该专业艺术类校考成绩从高到低录取。
表演(影视表演方向)
湘、鲁、吉、黑
符合所在省、市表演专业报考条件
① 声乐(自备曲目,清唱);
② 朗诵(自备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寓言、故事均可);
③ 命题小品;
④ 形体(自备伴奏音乐)。
高考成绩(含加分)达到所在省艺术类本科控制线;按该专业艺术类校考成绩从高到低录取。
表演(民间艺术表演方向)
湘、鲁、吉、黑、内蒙古
符合所在省、市表演专业报考条件
① 声乐(自备曲目,清唱);
② 朗诵(自备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寓言、故事均可);
③ 命题小品;
④ 形体(自备伴奏音乐)。
高考成绩(含加分)达到所在省艺术类本科控制线;按该专业艺术类校考成绩从高到低录取。
表演(导演方向)
吉、黑
符合所在省、市表演专业报考条件
笔试:影视作品分析
面试:①朗诵;②命题表演;③命题故事;
高考成绩(含加分)达到所在省二批本科录取控制线的70%;按该专业艺术类校考成绩从高到低录取。
注:各专业录取原则以各省招办最终公布为准。
六、各省报名、考试时间、地点
省份
湖南
江苏
河南
山东
河北
吉
黑
京
内蒙古
七、办学地点
艺术类本科专业学生在我校蒲河校区就读(沈阳市道义经济开发区京沈街58号)。
八、学费收取标准
艺术类本科专业实行学分制收费,学费按学年预收,各艺术类专业每学年收费标准:广播电视编导、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节目主持方向)、摄影专业学费10000元;表演(影视表演方向)、表演(导演方向)、表演(民间艺术表演方向)、表演(民间器乐方向)、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学费15000元。
九、咨询方式
广播影视学院(024)62602115、62602116;本山艺术学院(024)62602985;学生处(024)62202299。
辽宁大学本科招生网:http://zslnueducn
注:成绩查询:辽宁大学招生网http://zslnueducn
赵本山作为名誉校长,可不是不作为。该校毕业的优秀学生,一大批进了本山传媒,一大批也建立了自己的团队。在这些人创作的初期,或多或少的收到了本山传媒的自助。下面我我就为大家盘点几位。
上图美女名叫蒋依杉,毕业于本山传媒学院,因其能歌善舞,长相出众被赵本山收为弟子。曾先后参演了《乡村爱情》,《乡村名流》等多部电视剧。如今是刘老根大舞台上的一名二人转演员。
可能有不少人认出来了,她叫关婷娜。在多部电视剧中都是跟赵本山对戏的女主角,相貌甜美,笑起来仿佛能让人融化,演技也不输现在的一流女演员,难怪现在深得赵本山的器重。
本山艺术学院找你赵本山开始走向低迷阶段后辽宁大学就与本山传媒中断了合作,现在改名了叫辽大艺术学院,现在该学院怎么样?谁来任教不从得知,以前本山艺术学院出了不少人才,像舒畅王小蒙的扮演者就是那出来的
对这个学院我不是很了解,我在网上了解了一下,本山传媒学院是和辽宁大学合作的机构,那么我个人观点如果是真的想成就更高的事业,和更大的艺术成果,最好努力学习考取北京**学院或者中国传媒大学。
说好听点当时是强强联合,通俗叫互相利用,学校用名人,名人攀高校,双赢无过错,辽大艺校不与赵本山合作就有好演员了吗,这起码还有几个小有名气的。否则可能一个有没有。赵本山再无能仅统治春晚小品舞台二十年,不管俗也好、雅也罢,其作品和影响力前无古人,是事实,不能闭眼说瞎话。人无完人。可以评价,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而中悟出一些道理从中启发我们的文化工作者,为我国文化发展创新、创作提供有益的理论和实践的经验。而不是去随帮唱影一味的否定 历史 事实。
本山艺术学院之前给人的印象是一所挂靠在辽宁大学下面的二级学院,类似于独立学院。可是,事实情况是当时是赵本山正当红的时候,用本山的名气,有利于学校的招生,赵本山也参与教学管理。后来,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赵本山隐退了,这个名字也不合适了,在2015年的时候就改成辽宁大学艺术学院。现在的辽宁大学艺术学院已经和本山演艺集团没有任何关系了。
辽宁大学艺术学院是辽宁大学建立的本科学院,旨在培养表演、导演、编剧等方面的高级艺术人才。艺术学院现有表演、表演(民间艺术表演方向)、表演(民间器乐表演方向)、戏剧影视导演、戏剧影视文学五个专业方向,并设有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戏剧领域)。
说起来,本山艺术学院主要为本山传媒刘老根大舞台培养二人转,电视剧演员,一般都是参与本山传媒内部制作的电视剧。要说从本山艺术学院毕业的明星,也没有几个家喻户晓的,不过也有大家比较熟悉的有赵海燕和闫光明夫妻俩。
我们现在来看看毕业于辽宁大学艺术学院的学生都有哪些吧,看看你们都认识吗?
一、赵海燕(1974年吉林省吉林市人,演员,代表作品:《樱桃》、《相亲》、《相亲2》、《乡村爱情》)
二、贺树峰(1984年辽宁阜新阜蒙县人,演员,代表作品:《乡村爱情》、《本山快乐营》)
三、王君平(1985年辽宁抚顺人,演员,代表作品:《乡村爱情》、《我在北京,挺好的》、《空巢姥爷》)
四、孟令宇(1982年辽宁锦州凌海市人,演员,代表作品:《乡村爱情故事》、《乡村名流》、《不是钱的事》)
五、周弋楠(1990年辽宁沈阳人,演员,代表作品:《乡村爱情》、《关东大先生》、《本山快乐营》)
六、付滃(1985黑龙江伊春人,演员,代表作品:《乡村爱情进行曲》、《槑头 槑 脑》)
七、孟真(1988年辽宁锦州人,演员,代表作品:《马大帅》)
当年差一点随着本山大叔亡命天涯了。幸好赵本人机灵,全身而退,辽大校方及时切断与赵本人的相互关联,已变成辽大的艺术院校了。
柴科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1878年3月,柴科夫斯基客居在瑞士日内瓦湖畔时,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面写成的仅有的这首小提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OP35),又称《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它是柴科夫斯基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与贝多芬的D大调、门德尔松的e小调、勃拉姆斯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并称为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这首小提琴协奏曲创作最初,柴科夫斯基原先是想题献给当时在彼得堡音乐学院担任小提琴演奏课教授的德国小提琴家奥尔(Leopold Auer,1845-1930),本来是希望由他在俄国首演的。但也象他的《第一钢琴协奏曲》被尼古拉·鲁宾斯坦拒斥的遭遇一样,那位伟大的小提琴教授虽然高度评价这部作品的许多优点,同时又认为其中有许多地方不适合小提琴演奏,也有悖于弦乐器作品的形式,这部作品就这样搁置将近三年。
一直到1881年12月04日,维也纳小提琴家布罗德斯基(Adolf Brodsky,1851-1929)克服了这部作品的一些技术上的难度,由布罗德斯基与李斯特指挥的维也纳爱乐交响乐团合作首次演奏此曲,将它介绍给世人。不料作品公演后,恶评接踵而至;当时的一位维也纳评论家攻击道:“从某些图画中可以看到臭味,听了柴科夫斯基的协奏曲后,才知道也有可以听到臭味的音乐作品。”多么怪诞的批评,多么恶毒的攻击!此后柴科夫斯此再度陷入低潮,然而布罗德斯基不为所屈、继续在莫斯科和伦敦演奏此曲。他的坚忍不但赢得柴氏的感激,也使这首杰作得以获得世人的接纳。为此,柴科夫斯基便更改了这部作品的题献,把它献给了热情介绍这部作品的布罗德斯基。
奥尔毕竟还是伟大的。他后来改变了态度,也赢得柴科夫斯基的谅解,在独奏部分略作修正,而成为今天的标准版本。他不仅本人对这首协奏曲作过许多次光辉灿烂的演奏,还拿它来教他那些颇有出息的学生。其中就包括海菲兹。
这部作品中融入了俄罗斯民族积极向上、活泼进取的风格,也加进了作曲家本人多愁善感、浪漫多情的性格。作品完成于作曲家创作的晚期,是作曲家成熟时期的颠峰之作,被视为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代表作。对古典音乐了解不深的朋友,也可以把这部作品当作是研究柴科夫斯基音乐或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入门之选。
由于这首乐曲是柴科夫斯基受到了拉罗作曲的《西班牙交响曲》的激发而作的,所以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看出,两者之间有着共通的构想。这部小提琴协奏曲是一部欢快、活泼、充满青春气息的作品,它歌唱青春,歌唱生命,表现了俄罗斯人民的乐观主义精神。这首乐曲当初相当不受世人欢迎,然而历史最终证明这是一首绝无仅有的音乐杰作,在音乐舞台上久演不衰,成为许多著名小提琴家的保留曲目。
西贝柳斯的《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不仅内容上是西贝柳斯作品中最深刻的,其技术上的要求也更符合现代乐迷的口味。无可争辩地,海菲兹为此曲的演绎风格奠立了一个标准。海菲兹的风范及刺激无人可与之比肩,其精确无比的音准和雄浑的气魄,加上冷峻而狂放的处理手法,西贝柳斯的特质发挥得沐漓尽致。
西贝柳斯的小协最早完成于1903年,作品几经修改最终于1905年出版,同年在柏林首演,是西贝柳斯的早期作品,也在世界最伟大的小提琴音乐之列。作者十分热爱芬兰的自然景色和古代诗人荷马的文学史诗,在这部协奏曲中,也自然而然地表露了这种感情。音乐主题热情奔放,富有浓厚的芬兰气息。乐曲充分发挥了独奏小提琴的演奏技巧和表现力,在乐队部分的写作上也发挥了交响特色。整个作品如一幅音画,栩栩如生。
乐章赏析:
柴科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全曲共分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中庸的快板,D大调,4/4拍子,奏鸣曲形式。规模宏大的第一乐章表现了生活的乐趣。具有俄罗斯民间音乐的宽广气息和明朗悠扬的诗意。在乐队低沉的合奏声中,逐渐由低至高烘托出乐章的主题部分,小提琴独奏部分时而欢快明朗,时而充满柔情,时而高昂激扬,乐曲行至中部,重复第一乐章的主题,直至第一部分高潮,引出一段优美动听且对演奏技术要求极高的小提琴独奏,最后以一阵气势如虹的合奏结束了本乐章。主部主题具有动人的歌唱性,体现了俄罗斯歌曲宽广动人的气息,仿佛在歌唱青春、生命和大自然。
第二乐章,短歌,行板,g小调,3/4拍,三段体。本乐章着重表现小提琴的独奏技巧,其沉思般的抒情,被称为“小抒情曲”。主要旋律轻柔,和谐,仿佛情人间的缠绵悱恻,真挚动人,略带伤感。仿佛从远处传来一阵悠扬的歌声,使人嗅到了大自然清新的气息。
第三乐章,终曲,活泼的快板,D大调,2/4拍子,回旋奏鸣曲形式。主题令人有俄国风激烈地敲击之感,是属于俄国民俗舞曲特雷巴克的一种。以很强的节奏,快活地进行,宛如一幅人民欢庆节日的图画。时有激动人心的小高潮出现,整个乐章布局错落有制,时起时落,最后以一段磅礴的协奏结束本乐章。
西贝柳斯的《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全曲也分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中庸的快板,d小调,2/2拍子。整个乐章如一幅风景画,展现幽暗的芬兰北部海滨,海浪不停地拍打着海岸,暮色降临,岸边燃起堆堆篝火,游吟诗人的歌声在空中回荡着。
第二乐章, 很慢的柔板,降B大调,4/4 拍子,浪漫曲。音乐略带忧郁神秘的色彩,象是作者在缅怀童年往事, 在旷野、在海边的巨石上独自演奏心爱的小提琴,与大自然交流着感情。
第三乐章,不太快的快板,D大调,3/4拍子,回旋曲。这一乐章充满了不尽的活力,作曲手法华丽多彩,乐章的主题被称为“北极熊的波兰舞曲”。小提琴独奏旋律如火箭般一次次射向夜晚的天空,激烈时火花迸射,形成无穷的变化,整个乐章高潮迭出,五彩缤纷。
莫扎特第4,第5小提琴协奏曲
莫扎特小提琴协奏曲作品分析
综述
协奏曲体裁早在巴洛克时期就已存在,称为“大协奏曲”,即乐队一小部分乐器和其他乐器的竞奏。小提琴协奏曲体裁是意大利小提琴家兼作曲家维瓦尔第创造的,实际上是一种小型的弦乐队作品,小提琴声部也没有什么独立的意义,只是在乐队全奏间起连接作用的一个环节而已。
从十八世纪下半叶开始,随着交响曲的迅速发展和小提琴演奏技术的不断改进,器乐协奏曲也有很大的变化:它的内容更深化,乐队色彩更丰富,独奏声部也更富于个性——就这样,逐渐形成了一种古典协奏曲的形式。莫扎特最后确立了古典协奏曲的范型:采用三个乐章,即快—慢—快的对比形式,第一乐章采用两个主题对置和发展为基础的奏鸣曲式,在尾声前要有一段独奏乐器的即兴华彩。莫扎特的协奏曲第一乐章一般都还有两个呈示部,第一个先由乐队陈述乐章的基本主题素材,第二个才是独奏乐器声部的呈示。他特别强调独奏声部的作用,广为发展独奏乐器的技巧性表现,他使独奏乐器同乐队处于平等的地位,独奏声部甚至常常迫使乐队只起一种伴奏的作用,但从不“遮住”乐队。莫扎特还在乐队中添置管乐,增加了演奏的力度和色彩变化。
但莫扎特对协奏曲这种体裁的看法还有局限性,他认为协奏曲只为悦人耳目,演奏起来“不应该太难,当然也不是太过容易”,因为要使“音乐行家和音乐爱好者同样都能接受”。因此,在莫扎特的小提琴协奏曲中,不可能找到戏剧性的冲突和强烈的激情,它同贝多芬那种紧张的交响性结构相去甚远。这里,还只是小提琴的辉煌技巧同意大利式甜蜜如歌的音响的结晶。
莫扎特的小提琴协奏曲共有六首,都同他在萨尔茨堡当宫廷小提琴师的演奏活动直接相关,前五首都是在1775年的几个月内写成,当时他年仅十九岁。从这些协奏曲中,可以明显看出他对小提琴技术的掌握在不断纯熟,对自己的演奏有着越来越严肃的要求。他的后四首小提琴协奏曲如今广为闻名,确实达到了“音乐行家和音乐爱好者同样都能接受”的程度。
莫扎特: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No4,K218
作品分析
第一乐章:快板,D大调,4/4拍子,变奏曲式
这首协奏曲的乐队伴奏十分简洁,与其说乐队在同独奏小提琴对答,倒不如说它只是为独奏声部伴奏。这首协奏曲向前走出新的一步,表现在作者大力扩展独奏小提琴的声部,使它具有辉煌技巧的特性。协奏曲的第一乐章从一个有力的号召式主题开始,它带有军号合奏的特点,在莫扎特那个时代,这样的合奏往往就被称为“军队”的主题,它那典雅的附点节奏,在莫扎特的其他协奏曲中也可以看到。
乐章用变奏曲式写成,它的最大的特点就在于拥有大量繁复的辉煌乐句。一般认为这首协奏曲的技巧方面要比音乐本身更占上风。当然,这里的技巧并非盲目的滥用,相反,它成为一种源源涌出的动力,使整个音乐的发展生动而自然。
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A大调,3/4拍子,三部曲式加变奏
在这个乐章中,独奏小提琴最明显地起着主导的作用。同他的《第三小提琴协奏曲》慢板乐章不一样,这里已经完全不是独奏小提琴同伴奏乐队的“对话”,而是独奏小提琴在乐队的背景之上真正的“独白”。这纯粹是莫扎特的真情流露。
第三乐章:优雅的行板—快板,但不太快,D大调,2/4拍子,回旋曲式
在这一乐章中,到处可以看到由一些好像偶然闪现的重音、装饰音、间奏和故意倒桩的乐句组成的五光十色的舞曲旋律。回旋曲的基本主题轻盈秀丽,第二主题(03段00分29秒)十分活跃,带有尖刻明快的三连音节奏型,接近于吉格舞曲风格,它同前一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两个主题结伴在乐章前后两段各出现两次,而把乐章的第三主题(03段03分25秒)夹在当中,因此这一回旋曲乐章的结构,是A+B+A+B+C+A+B+A+B。
乐章的第三主题具有十足的民间舞曲特性:旋律在一个持续低音(空弦)的背景上盘旋着,这长持续音完全是在模仿十八世纪一种叫做风笛的民间乐器的音响效果。模仿风笛的音响是十七、十八世纪法国小提琴家爱用的手法之一,他们往往喜欢运用到他们的奏鸣曲中去,莫扎特很可能是从他们的奏鸣曲中引用出这种手法的。
莫扎特:A大调小提琴协奏曲No5,K219
作品介绍
第一乐章:开朗的快板,A大调,4/4拍子,奏鸣曲式
《第五协奏曲》以其结构之独特而为人们所熟知。首先,它的第一乐章同一般的奏鸣曲形式快板乐章就很不一样。乐章开始时乐队全奏的一个强力和弦,好像是给音乐的第一次推动,在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匀整地簌簌作响的颤音进行背景上,第一小提琴以明确而强烈的音响带出引子的主题,它的进行仅是暗含着乐章第一主题的胚胎。这个引子主题不知不觉地暂时先转到后面典雅而戏谑的第二主题(04段00分38秒)上去。
但是,乐队的引子突然给一个“诗意的插话”所打断,这是独奏小提琴的咏唱,它那富于表情的旋律带有宣叙调的特点,第一和第二小提琴用精致的伴奏音型伴随着它——这是柔板的一段穿插。只是在一个全体长休止后,独奏小提琴才奏出这一乐章热情充沛、坚定有力的第一主题(04段02分18秒),乐章的本身也只是从现在才正式开始。
这个乐章在主题素材的紧张发展和配器的光辉效果等方面,都预示了这首协奏曲的技艺高超的规模,但是莫扎特在这里还只是停留在“媚情”的风格,其音乐所特具的“轻快”的特点、清澈的笔法和管弦乐色彩的选择都说明了这一点。
第二乐章:柔板,2/4拍子,D大调
第二乐章的紧张情绪和丰富的感情,比前几首协奏曲的慢板乐章都有过之而无不及。在这一柔板乐章中,莫扎特以富有深度和力量的器乐旋律表达了精细而多样的内心活动。这是在莫扎特时代的人们对生活的热情和渴望的一种表现。
第三乐章:回旋曲—小步舞曲速度—快板,A大调,3/4拍子,回旋曲式
该乐章的主题由独奏小提琴奏出,这是一个典雅而柔弱的旋律,带有故作风雅和忸怩作态的情调,这是带假头发和穿箍骨裙的那个时代所特有的。这个舞蹈性主题每一次新的呈现,都装饰着最精致的旋律花纹——那些时而在乐队、时而在独奏小提琴上出现的新而又新的各种音乐动机丰富了主题的发展。突然,一个快速的间奏——两拍子的节奏在a小调上,象踩着拍子那样富有热情的民间舞曲(06段03分31秒)——打断了原来主题的进行,前面那故作风雅的情调连一点痕迹也没有了。现在,小提琴好像从伴舞乐师手里转给民间即兴演奏能手,音乐也从贵族的小沙龙转到了大庭广众的自由天地中去。
这一插段是根据十八世纪流行的所谓“土耳其音乐”的风格写成的,它描绘的民间生活画面,也是莫扎特在歌剧和舞剧中作出不少贡献的那种异国情调的音乐范例之一。但是,这里的所谓东方色彩并不是程式化的,也就是说并不仅仅在于采用那些“喧闹”的打击乐器。据某些匈牙利音乐学家说,由五个独立旋律组成的这段间奏,有些是莫扎特从他的舞剧音乐本身引用过来的,而其中的主要主题,却是匈牙利城市盛行的舞蹈音乐最早的记录之一。
民间的舞蹈场面突然也被打断了,现在又是小步舞曲的主题出现,它把听者又带回到“洛可可”风格的那种妩媚的环境中来。
生平与创作:
米哈依尔·伊万诺维奇·格林卡于1804年诞生在斯摩棱斯克 省诺沃斯巴斯克村的一个庄园地主的家庭里。这是一个有着辽阔 田野、森林和充满优美音乐的地方,格林卡从小在这个迷人、静 谧的环境中,受到了俄罗斯大自然美的熏陶,熟悉了俄罗斯民间 的生活习俗,经常从农村歌手和乳娘那儿听到娓娓动听的民歌。 尤其是舅父家的农奴乐队,对格林卡的音乐才能以至未来音乐道 路的发展,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这个农奴乐队经常演奏西欧的音乐作品,格林卡从中接触到 海顿、莫扎特、贝多芬、梅雨尔、凯鲁比尼的序曲和交响乐,受 到了音乐的启蒙教育,并对音乐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开始他只是 听众,后来在学习钢琴的同时,他向农奴音乐家学会了小提琴, 于是就成了乐队的一员。农奴乐队不仅是他“欢乐的源泉”,而且 成了哺育未来民族音乐家的摇篮。最使小格林卡着迷的是俄罗斯 民歌。他经常一连几小时,心往神迷地坐在一劳倾听;忘掉了周 围的一切,并发出这样的感叹:“音乐就是我的灵魂”。这些朴 素优美的俄罗斯民歌深深地打动着格林卡,使他从电吸取了丰富 的养料,为他一生的创作奠定了深厚的民族音乐基础。后来,格 林卡在自传《札记》中谈到,童年时代听到的民歌,成了后来他 以绝大部分精力钻研俄罗斯民间音乐的首要原因和创作的主要依 据。这些民歌引导他写出民族歌剧《伊万·苏萨宁》和《鲁斯兰 与柳德米拉》。同时,格林卡在与农奴音乐家的密切接触中,培 育了他对入民群众的亲切感情和民主思想。
1812年俄国爆发了抗击拿破仑侵略的卫国战争。当时,虽然 .格林卡才8岁,但是,他目睹了残酷战斗的痕迹;亲耳听到了关 于人民游击队英勇抗敌的生动故事。俄国人民的英雄业绩和高涨 的爱国热情,激发了作曲家民族意识的觉醒,成为后来他创作 “民族英雄悲壮歌剧”《伊万·苏萨宁》的源泉之一。据说,1814 年俄国政府规定12泪25日为解放纪念日,要求全国鸣钟一天以示 庆祝。于是,这一天,在格林卡的故乡,两年前曾经号召人民奋 起抗击拿破仑军队的教堂钟声,又响了起来。胜利欢腾的钟声, 从清晨到黄昏一直在诺沃斯巴新克村的上空回荡。二十二年后, 即1838年,在彼得堡大剧院首演的《伊万·苏萨宁》的终场合唱 《光荣颂》中,又再现了这个象征着俄罗斯民族精神的钟声。
1818年,14罗的格林卡被送往彼得堡中央师范学校附属贵族 寄宿学校读书。这使格林卡从偏僻、闭塞的乡村,迸大了丰富多 采、视野广阔的艺术天地。课余时间他有机会去大剧院观看歌剧, 听音乐会,参加各种贵族的家庭演奏活动,从中接触到广泛的音 乐作品,这些作品主要是意大利、法国歌剧和德奥交响东等,同 时,也包括俄国前辈作曲家的创作。
求学期间,格林卡跟随彼得堡著名的外籍音乐家菲尔德和迈 耶尔学习钢琴、提琴和音乐理论。虽然这两位音乐家传授给格林 卡的大多数技能,都没有超出俄国前辈作曲家所惯用的和当时城 市家庭音乐生活,特别是贵族沙龙音乐娱乐所必备的技能!但是, 格林卡毕竟还是因此接受了较为正规的音乐教育,并且熟悉了作 为俄国音乐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市音乐的音乐风格。他最初 的音乐创作大多为变奏曲。比如,以莫扎特作品主题所写的变奏 曲等;这种以流行的名作主题进行变奏的创作方式,当时在俄国 的城市音乐生活中很盛行。
1822年格林卡从学校毕业后,次年去高加索养病。南国大自 然的美丽景色,山区居民的生活风俗和富于特色的音乐舞蹈,给 格林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为他以后创作富有东方特点的音乐 作品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从高加索回来,格林卡在故乡住了一个时期,亲自参加了农 奴乐队的演奏和指挥活动。在这种实际工作中,他学到了很多管 弦乐方面的知识。这一工作也促使他去写管弦乐作品,并终生热 爱管弦乐创作。1824年所写的管弦乐《行板与回旋曲》和《降B大 调交响曲》就是他这方面的处女作。这些作品虽然都不成熟,但 可贵的是,格林卡采用了俄罗斯民歌作主题,并以俄国民间音乐 常用的变奏手法对它们进行发展。
至此之前,可以说是格林卡一生创作活动的准备阶段。
1824年,20岁的格林卡在彼得堡交通部就职,进入了创作初 期。
格林卡虽然出任公职,但是他的绝大部分精力和全部热情却 投入了业余的音乐活动。他听音乐会;向意大利歌唱家学习声乐, 参加重唱、合唱和钢琴重奏等业余音乐小组;出人音乐沙龙,参 与演出活动,广泛结识音乐和艺术界的朋友……。在紧张的音乐 生活中,格林卡逐渐成为一名出色的钢琴家和歌唱家,从而使他 在彼得堡的音乐沙龙中博得很高的声誉,被人称为“天才的业余 音乐活动家”。
就在这个时期,格林卡的兴趣逐渐从演奏转向作曲,音乐对于 他已不仅是沙龙的娱乐,他开始认真地学习作曲理论,投入创作 实践。在交响曲、奏鸣曲以及重奏曲等大型习作中,作为学习, 格林卡有意识地模仿西欧古典音乐大师的风格进行创作。以海 顿——莫扎特的风格写成的。《F大调弦乐四重奏》就是其中的代 表作。同时,格林卡还写了一些具有较高演奏技巧水平和独创性 的钢琴作品,如《F大调钢琴变奏曲》等,这些作品已显示出格 林卡钢琴音乐的技巧特征。然而,在格林卡的早期作品中,为数 最多的还是一些不成熟的浪漫曲,这些浪漫曲基本上没有摆脱当 时城市浪漫曲感伤主义的传统主题和习惯音调,如《可怜的歌手》、 《安慰》等。这一时期格林卡的器乐作品多数也与沙龙的音乐娱 乐有关,主要是以柔和的曲调和优雅的风格为特色的钢琴变奏 曲、舞曲和抒情曲,如《降E大调夜曲》等。
1825年12月彼得堡爆发了十二月党人起义。十二月党人在俄 国唤起的爱国主义热潮,使得包括格林卡在内的优秀艺术家,受 到了强烈的鼓舞,它不仅对格林卡的早期创作,而且对他一生的 创作道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早在格林卡求学期间,十二月党人的自由思想就在彼得堡先 进的知识阶层中广泛流传着;格林卡所在的贵族寄宿学校就有一 些老师和同学是十二月党人和启蒙学者。格林卡的文学教授兼家 庭教师丘赫尔别凯尔是一位热忱的爱国者和著名的十二月党人。 他热烈主张的俄罗斯文学的人民性和爱国主义思想,都对格林卡 有积极影响,丘赫尔别凯尔是普希金的同学和最亲近的朋友,格 林卡在他家中与普希金相识,并于20年代末与普希金结下了深厚 的友谊。从那时起,格林卡便采用普希金的诗篇谱下了许多优秀 的浪漫曲。在此期间,格林卡还结识了剧作家格利波耶多夫。这 两位作家对格林卡在民族音乐创作中的种种尝试给予了热情的鼓 励和支持、并在友谊的交谈中以民族和民主的思想影响着格林卡 的艺术观。当时,正是以普希金和格利波邱多夫为代表的俄罗斯 民族文学最光辉灿烂的时期,民族文学的繁荣促进了格林卡民族 音乐思想的成熟。
格林卡在彼得堡的艺术沙龙中,还结识了许多其他优秀的俄 国艺术家,如诗人茹科夫斯基、杰尔维格;文艺批评家奥多耶夫 斯基和著名的音乐活动家、鉴赏家继耶尔戈尔斯基伯爵等。这些 人的思想虽然偏于保守,但他们都是民歌爱好者和俄罗斯民族音 乐的热烈拥护者,格林卡的不少具有民族风格的浪漫曲,就是取 材于他们的诗作,并得到过他们的支持。
格林卡不具备反对沙皇专制和农奴制的思想,他在政治上与 十二月党人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如果直接把格林卡的创作与十 二月党人的社会革命,即反对专制农奴制的斗争联系在一起,或 者在格林卡和十二月党人之间划上等号,夸大十二月党人运动对 格林卡的影响,是不恰当的。但是,十二月党人的爱国主义思想, 作为一种强大的社会思潮,激发了格林干的爱国热情,使自幼蕴 藏在他心用中的民族音乐思想的种子开始萌发。特别是俄国上流 社会普遍存在的对西欧音乐顶礼膜拜,俄罗斯音乐倍受歧视的现 实,更激起了格林卡为俄罗斯创作的愿望。这促使他更加重视从 民族民间音乐中吸收滋养,自觉地去探索俄国的民族音乐创作。
这样,在彼得堡创作初期,除了前面提过的那些具有较多习 作怪和模仿性的作品之外,格林卡还创作了一些具有不同于贵族 奴化艺术的新因素的作品。尤其是他在音乐沙龙中以俄罗斯民歌 主题所作的即兴变奏,以及自编、自弹、自唱的浪漫曲,更突出 地显示了他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卓越的创作才能。浪漫曲《不要诱 惑我吧》是格林卡早期的成功之作。这首歌创造性地运用了俄罗 斯浪漫曲的传统手法,第一次表现了格林卡的个人风格。
在彼得堡的早期创作生活中,格林卡的民族责任感和事业心 有所增进,他决心做一个真正的俄国音乐家。他清醒地认识到, 要使俄罗斯的音乐作品在本国和世界得到承认,自己就不能停留 在音乐爱好者和俄国现有的创作水平上;人而必须掌握世界最先迸 的作曲技巧。于是,1830年他出国深造去了。
在德国,他向欧洲著名的音乐理论家德恩系统地学习了作曲 理论,深人地研究了亨德尔等人的古典音乐作品。在维也纳,他倾 听了当时风行一时的老施特劳斯和兰涅尔的舞蹈音乐。尤其在他 呆了三年之久的意大利,他完全沉醉在当时正处于繁荣时期的意 大利“美声”声乐艺术之中;贝利尼、唐尼采蒂的歌剧和帕斯塔、 鲁比尼等著名歌手的演唱,经常使他赞叹流泪。他潜心地研究意 大利声乐的体裁和旋律发展的技巧,同时,还广泛地接触了正在欧 洲兴起的浪漫主义音乐艺术,结识了浪漫派作曲家柏辽兹等人。
在国外的四年生活中,格林卡掌握了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作 曲技巧,熟悉了意大利和浪漫源的音乐风格,这给他的创作带来 了新的特点。从浪漫曲《威尼斯之夜》、《胜利者》和《降E大调 钢琴弦乐六重奏》等作品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意大利音乐,特别 是声乐艺术对他的影响;在锅琴、黑管、巴松的《悲壮三重奏》 等作品中,则可以看到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特征。
格林卡在意大利的创作,特别是那些采用意大利题材和风格 写成的作品,如根据贝利尼和唐尼采蒂的歌剧主题所写的变奏曲 和小夜曲等,受到了当地听众的高度评价和欢迎。但是,对西欧 音乐研究得越深入,格林卡对自己——一个俄国音乐家——的使 命就认识得越清楚。他在创作中得不到真正的快乐和灵感,一种 不安的情绪经常在折磨着他。他认为他不应该按照意大利的风格 为俄罗斯写作,他觉得自己那些迎合意大利居民趣味的作品。只 能使他确信,他所走的“不是自己的道路”。他说:“我实实在 在不想成为意大利人。对祖国的怀念,逐渐引导我按照俄罗斯的 方式来写作。” (见自传《札记》)于是,1834年他毅然决定返 回祖国。
途经德国时,格林卡在意大利时还比较模糊的创作思想,变 得越来越清晰了,他要写一部“不但题材是民族的,而且音乐也 是民族的”俄罗斯歌剧(见1834年1月致不知名的CT.的信)。 就在德国,格林卡写了两部对实现他的歌剧创作计划具有特殊意 义的作品 ,管弦乐《俄罗斯主题随想曲》和《交响序曲》。这两部 作品虽然没有最后完成,但是,格林卡在创作中,不仅表现了俄国 人民的生活,而且还尝试了他从俄罗斯民间音乐中学来的所有作 曲手法,可以说,格林卡后来在成熟时期创作中所运用的民族技 法,在这里都已初步实践了。因而,这两部作品被人称作是“歌 剧《伊万·苏萨宁》和交响幻想曲《卡玛林斯卡亚》的特殊草稿”。
创作民族歌剧的想法使格林卡激动不已。回到祖国不久,格 林卡便开始了歌剧《伊万·苏萨宁》的创作。在创作过程中,他 产象着魔一样”,灵感不断涌现,以至于整个歌剧的细纲,甚至许 多主题,都在脑子里“一下子发作了”(见自传《札记》)。
《伊万·苏萨宁》以史实为依据,写的是十七世纪初波兰封 建主入侵俄国,农民苏萨宁为保卫祖国而捐躯的故事。在格林卡 之前,十二月党人雷列耶夫在诗作《沉思》中,曾以苏萨宁的献 身精神来唤醒民众。而沙皇尼古拉一世对这个题材也很感兴趣。 尼古拉政府利用十二月党人的爱国主义思想的社会影响,提出了 忠于沙皇、地主和东方正教的“官方爱国主义”理论,极力搜索 鼓吹这种反动理论的艺术题材、于是,当时身为宫廷诗人的茹科 夫斯基,了解到格林卡的创作欲望之后,便向他提供了“苏萨宁” 的题材。并根据尼古拉一世的旨意,委任御用文人罗中创作脚 本,改定作品名称为《为沙皇献身》,使歌剧贯穿着忠君思想。 当时,这部歌剧受到了皇室的欢迎,并被定为节日上演的官方剧 目。造成歌剧中的这些问题,对于格林卡来说,当然也不是偶然 的,反映了他作为一个贵族知识分子的局限性。
但是,格林卡毕竟自幼受过民间音乐熏陶,后来又接受了l812 年卫国战争和十二月党人运动的爱国主义思潮影响。他是一位民 族音乐思想逐步成熟的艺术家,他的主要创作意图是,为祖国写 一部真正的民族歌剧。他所以欣然采纳“伊万·苏萨宁”这个题 材,并且在创作中不断爆发出灵感的火花,主要是因为这个题材符 合他要创作“民族英雄悲壮歌剧”的强烈欲望。格林卡在作品中 倾注了自己炽热的爱国热情,凝聚了他多年探索民族音乐创作的 心血,因而,这部歌剧不仅标志着格林卡民族音乐思想的成熟, 而且,在开创俄国古典音乐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格林卡 在这部作品中总结了前人的成就。他在吸取民族音乐的养料和西 欧音乐先进技巧的基础上,创作了俄国第一部具有世界水平的真 正的民族歌剧。这部歌剧被人称作是“俄罗斯歌剧的曙光”。它不仅照亮了俄罗斯歌剧的创作道路,而且对俄国整个民族音乐的发 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因而,赢得了俄国先进人士的热烈欢呼和 高度评价,他们认为这部歌剧开辟了俄国音乐的新时期。
1837年春,格林卡开始了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的创 作。这是一部根据普希金的同名长诗构思的神话歌剧。1842年首演 后的几十年内,在俄国音乐界引起了激烈的争论。人们对该剧脱 离现实的倾向,以及脚本缺乏统一构思等问题,提出了批评,同 时,也对歌剧的成就做出了中肯的分析,指出它在俄国音乐史上 的重要地位。这部歌剧具有鲜明的民族民间音乐特色,高度的艺 术技巧和英雄主义与乐观主义的主题。它与《伊万·苏萨宁》一 起,为俄国古典歌剧的两个基本分枝——神话史诗剧和人民历史 剧——奠定了基础。
格林卡自1834年回国至1844年,除了两部歌剧之外,还写了 许多优秀作品,这十年是他创作的成熟和全盛时期。
1839年,他在著名的管弦乐曲《幻想圆舞曲》中,将俄罗斯 舞曲交响化,预示了舞曲因素在俄国交响音乐、歌剧中的特殊地 位。它不但直接影响了后来俄国交响音乐和歌剧中的舞曲创作, 而且也推动了俄国舞剧音乐的创作。柴科夫斯基、格拉祖诺夫等 人的舞剧、歌剧和交响曲创作,受到他这方面的影响最显著。
1840年,格林卡为伊·库科尔尼克的悲剧《霍尔姆斯基》配 乐。这些配乐为俄国戏剧音乐的交响化,以及交响音乐的戏剧性 发展,都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经验。
在这十年内,格林卡还创作了自己最有价值的浪漫曲。如采用普希金的诗歌谱写的浪漫曲《记得那美妙的瞬间》、《希望的 火焰在血液中燃烧》和声乐套曲《向彼得堡告别》等。这些浪漫 曲吸收和发展了俄国城市民歌和浪漫曲的创作成果,同时又摆脱 了它们陈旧的感伤主义情调和千篇一律的表现公式。它显示了格 林卡完美成熟的创作个性,把俄国的声乐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阶 段,对柴科夫斯基等后代作曲家的声乐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1837—1839年格林卡被任命为宫廷合唱队的乐队队 长,工作期间他对俄罗斯合唱艺术的发展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844年,格林卡作为一个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的成熟艺术 家,第二次出国。这次出国的原因,一方面是为了摆脱创作和生活 上的不顺利——他的作品与工作在上层社会中不被理解和遭到某 种冷遇,婚姻上亦遇不幸;另一方面是为了寻求新的创作冲动相 艺术上的新鲜印象,以满足他自幼素有的“火热想象力”。在巴黎, 格林卡与当时已经闻名遐尔的柏辽兹建立了真挚的友谊。柏辽 兹在自己的音乐会和音乐论文中,向西欧听众热情地介绍并高度 评价了这位俄罗斯作曲家。格林卡的作品在巴黎演出,获得了很 大的成功。格林卡在巴黎还接触了当时欧洲活跃的音乐生活和音 乐界的新作品、新气象和新潮流。这不仅使格林卡对于新颖、丰 富和具有色彩性的音乐的渴望得到了满足,而且,从柏辽兹的作 品和当地听众的欣赏趣味中,格林卡认识到,创作那种在情感表 达上比过去更强烈、更坦露、更无拘无束,风格效果上“华丽璀 灿”的管弦乐曲,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一种新要求。于是,他决定 去西班牙,他认为绚丽多采的西班牙音乐是写作这类作品的极好 素材。他要以此来丰富自己的曲目,开扩自己的创作视野。
在西班牙,格林卡直接深入到普通的西班牙民众之中,潜心地 研究当地的音乐,并且向当地教师认真地学习与西班牙音乐密切 联系的西班牙舞蹈。先后写出了两部反映西班牙人民生活风俗、 具有鲜明的西班牙音乐风格的序曲——华丽随想曲《阿拉贡·霍 塔》和《马德里之夜》。这两部作品体现出浪漫派音乐对他的影 响。格林卡开创了欧洲专业作曲家广泛采用西班牙主题创作音乐 的先河,这两部作品并成为俄罗斯作曲家以外国题材创作管弦乐 作品的开端。继格林卡之后,柴科夫斯基、李姆斯基-柯萨科夫 等都写过西班牙和意大利题材的乐队作品。
格林卡1847年回国,1848年写出了交响幻想曲《卡玛林斯 卡亚》。格林卡一生没有写过交响曲,但是在《卡玛林斯卡亚》 中,他成功地运用欧洲古典音乐的艺术成就,创造性地继承和发 展了俄罗斯音乐的民族传统,将俄罗斯民歌交响化,写出了俄国 第一部真正的民族交响乐作品。后来的俄国交响乐作曲家正是 沿着这部作品所开辟的道路成长起来的。因而,柴科夫斯基说: 《卡玛林斯卡亚》孕育了整个俄罗斯的交响音乐。
格林卡的晚年是在忧郁不安的心境中渡过的。格林卡在创作 上虽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俄国贵族社会并没有认识到他的 作品的真正的艺术价值和历史贡献。格林卡的作品经常遭到冷遇 和恶意的诽谤,演出机会越来越少,有时甚至被完全挤掉。格林 卡苦痛地从彼得堡跑到国外,又从国外返回祖国,频繁的迁移也 未能消除他胸中的郁闷,他的创作意志几乎因此而被摧毁。他说:“烦恼、忧愁和苦难毁灭了我,我已完全失去了勇气。”(见1855年11 月29目的信)他认为自己的艺术因社会“扼杀式的冷淡态度而死 亡”。往这种状况下,格林卡晚年的创作力明显衰退。1852年和1856 年,他两次出国,数年流落在国外也没有写成什么东西。他曾构思 标题交响曲《塔拉斯·布尔巴》和歌剧《重婚者》等大型作品,均未 能实现。这些年,他留下的遗产仅是一些浪漫曲(《祝贺之杯》、 《阿杰尔》、《玛加丽塔之歌》和《芬兰湾》等)、钢琴曲(套曲《向祖国 致敬》、《苏格兰主题变奏曲》) 和乐队改编曲(《邀舞》、《友谊 纪念》)。但是,浪漫曲中的戏剧性倾间明显地加强了。
需要提及的是,50年代初,在格林卡周围也曾聚集着一群与 贵族社会持相反立场的年轻人,他们就是未来的俄罗斯民族音乐 运动的中坚力量:文艺理论家斯塔索夫、评论家兼作曲家谢洛夫、 作曲家达尔戈梅斯基和巴拉基列夫。他们以坚定的态度、诚挚的 敬仰和满腔的热清来支持格林卡。1852年谢洛夫根据格林卡的谈 话整理了《配器法》。1854年,在斯塔索夫的恳求下,格林卡写了 自传体的《札记》,这本《札记》是研究格林卡创作思想和作品的最 有价值的文献。在创作上,青年朋友们总是鼓励格林卡,希望重 新激起这位心情沉重的作曲家的创作力。虽然他们的这种努力没 有完全达到目的,但是,格林卡的音乐传统却由他们直接得到继 承。达尔戈梅斯基成为格林卡之后的第一位民族作曲家,斯塔索夫 和巴拉基列夫都是60年代俄罗斯民族乐派“强力集团”的领导者。
1856年,格林卡最后一次离别祖国,就再也没能回来。1857 年2月15日,他逝世于柏林。
刘喜梅
刘喜梅,女,星海音乐学院声乐副教授,刘喜梅又名刘芷希,广东揭阳揭西人,先后毕业于广东省艺术师范学校、广州星海音乐学院、乌克兰敖德萨AB涅日达洛娃国立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
中文名:刘喜梅
外文名:LiuXimei
别名:刘芷希
国籍:中国
出生地:广东揭阳揭西
职业:声乐教师
毕业院校:星海音乐学院
代表作品:《中国歌唱家演绎之柴科夫斯基》
主要成就:《中国歌唱家演绎之柴科夫斯基》优秀论文奖
性别:女
人物相关
刘喜梅,女,星海音乐学院声乐副教授,刘喜梅又名刘芷希,广东揭阳揭西人,先后毕业于广东省艺术师范学校、广州星海音乐学院、乌克兰敖德萨AB涅日达洛娃国立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应邀在南海艺术剧场举办了一场师生音乐会。这次音乐会是佛山市政府与南方电网公司策划的“2014-2015南海艺术之夜”系列活动内容之一。在这场音乐会中刘喜梅副教授与她的学生们,以细腻曼妙、美丽动听的歌声演绎了近二十首中外经典声乐作品,与观众在优美的歌声中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周末。
个人经历
刘喜梅,抒情女高音,艺术学博士,星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声乐教师,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会员。
学习经历
1990年考入广东省艺术师范学校学习声乐,师从声乐讲师黄岩端;
1993年以专业名列前茅的成绩保送就读于星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师从声乐副教授李宁老师;
1997年本科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获文学学士学位并留校任职于星海音乐学院音教系;
1998年参加乌克兰声乐专家埃尔维拉理查金教授的专家班学习;
1999年参加星海音乐学院开办的助教进修班,师从声乐教授张婉老师。
2001年考取乌克兰敖德萨АВ涅日达洛娃国立音乐学院,就读于声乐歌剧系,师从乌克兰人民演员、著名歌剧表演艺术家、声乐教授ДВ玛洛斯,及乌克兰著名声乐钢琴伴奏、国际声乐比赛优秀钢伴获奖者ВА萨夫成科;
2003年以专业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获声乐硕士学位,并被学院破格免试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分别师从乌克兰人民演员、奥德萨歌剧院首席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НГ尤特舍,博士生导师、乌克兰著名教育家、教授ЕН玛勒卡娃。
艺术表演
2002年-2005年,成功举办了三场个人独唱音乐会;
2005年在歌剧中心成功上演普契尼的歌剧《艺术家的生涯》中绣花女咪咪角色;
2006年1月参加乌克兰“21世纪艺术家”国际声乐大奖赛,荣获优秀奖;
2006年6月,参加乌克兰国际电视声乐大奖赛,荣获金奖;2008年6月,在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厅成功举办博士归国后的首场个人独唱音乐会。
学术研究
2004年的论文《中国歌唱家演绎之柴科夫斯基》被选送乌克兰顿涅茨克参加论文比赛获得优秀论文奖;
2008年7月发表的论文《“时间的象征”象征主义范畴中的歌剧及浪漫曲》获得《黄河之声》走遍全国2008优秀作品二等奖;
留学期间在乌克兰基辅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敖德萨阿列利赫艺术博物馆等先后参加《纪念著名男低音声乐教育家柏利沙戈梅利》等7次学术研讨会议,在乌克兰国家音乐研究核心刊物《音乐科学学报_捷尔诺波尔_基辅》等先后发表过7篇专业论文。
相关报道
2015年1月1日晚8点,在广州大剧院举办了一场“爱,永恒的爱”刘喜梅独唱音乐会。音乐会是由星海音乐学院青年声乐表演艺术家、声乐博士、音乐学者、音乐教育系声乐副教授刘喜梅在新年第一天献给大家的一份新年贺礼。大剧院多功能厅的舞台上没有璀璨的灯光和漂亮的鲜花,也没有交响乐队和扩音设备,一架三角钢琴伫立舞台中央,虽然看起来舞台有些许单调,但无疑更体现出了刘教授的实力和信心。
刘教授曾说:“声乐教学不能只求技巧、高音,更要表达内心世界,我们要创造艺术作品,要揭示人类最深刻的情感”她不仅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从这场音乐会当中,不难看出她对声乐艺术的执着和热爱,在声乐艺术上越发成熟、日臻完美。
相关动态
12月11日,由南海区文化馆主办的“悠扬”——刘喜梅声乐艺术讲座音乐会落下帷幕。此次音乐会以讲座的形式举办,刘喜梅副教授以15首中外经典声乐作品为例,深入讲解每部作品产生的背景及作曲者生平,并由我院在校学生进行演唱示范。
2016年4月3日,刘喜梅博士应邀在香港上环举办了声乐大师班讲座。
2016年6月22日晚,音乐教育学院刘喜梅“异香芳郁”师生音乐会在大学城校区观摩厅举行。
2016年7月,第五届“歌剧荟萃:港穗交流演唱会”。星海音乐学院的女高音歌唱家、声乐副教授—刘喜梅博士作为大陆特邀演唱嘉宾,参加了本届演唱会。
2017年9月26日女高音歌唱家刘喜梅独唱音乐会在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上演。
2017年10月17日晚,由星海音乐学院教育学院主办的《“梅归”——刘喜梅个人独唱音乐会》在星海音乐学院室内乐厅隆重举行。
2018年6月11日,星海音乐学院副教授刘喜梅应邀在信阳师范学院艺术楼音乐厅举办“俄罗斯声乐作品独唱音乐会”。音乐与舞蹈学院三百余名声乐专业师生观摩了音乐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