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人浪漫主义情怀者是什么样的性格

中国传统文人浪漫主义情怀者是什么样的性格,第1张

1 以屈原李白为代表的理想浪漫主义文人。他们的文学作品可以说是千古传颂,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泰山北斗的地位,是一代代后人敬仰的对象。但我对这类文人的性格最感兴趣,如果对屈原和李白的个人性格和人生经历做一个详细的了解与分析,会发现他们那种理想化、浪漫化却又傲骨铮铮的性格决定了其终生壮志难酬和的命运惨剧,或报国无门,含恨而死;或颠沛流离郁郁而终。屈原和李白都是才高八斗胸怀壮志的人物,但是他们所处的时代已经是从繁盛期开始走下坡路的王朝,统治者的身边围绕的是一群阿谀奉承,极尽满足帝王个人欲望之能事的小人。在这种环境下,他们的刚正直言、放诞不羁、自视清高的性格显然不容于时代,难以进入中央决策高层,得到帝王赏识重用。李白只是被李隆基当成宫廷诗人,喝酒听戏,欣赏欣赏高雅诗作娱乐娱乐。至于屈原则是惨遭流放,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从他们的作品中不难看出他们的性格与时代的矛盾,反映出不得志与郁闷。屈原在离骚中说“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但是他不知道,有的时候委曲求全并不一定就比刚直不阿更没有人格,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像他这样坚守原则和文人的骨气、为官的责任,操守道德固然为后世所敬仰称颂,但个人悲剧却无法避免,于国家于时事并无所补。而李白号称诗仙,他的作品的确很有仙气,给人的感觉就是一气呵成,如黄河之水天上来,飞流直下三千尺,极度浪漫极度潇洒。但细细读来,李白并不是真正的潇洒和浪漫,他的代表作无不或明或暗地表达了人生的不如意,愁恨的繁多与理想的难以实现。像《将进酒》,前面说了一大堆很潇洒很超脱很豪情的话,但最后一句是“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乃是借酒消愁,逃避现实。《梦游天姥吟留别》也是前面写了一通看上去很风光霁月的句子,到后面来了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显然主题是为了表明自己心迹,暗叹世事艰难,壮志未酬。而像“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难免有抱负实现之路难于上青天之叹,“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自叹形单影只,知己难逢。至于什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之类就更是直诉愁情烦事,浪漫主义背后是深深的哀愁与不得志,诗仙有的其实是颗饱受折磨与煎熬的心。这一切都是由其性格决定的,理想与现实之间无论古今总是存在差距,心高志大而又宁折不屈者往往是悲剧命运,中国古代如是之文人墨客不在少数,他们的才华叫人惊叹,而命运却令人惋惜。

2 以苏轼、辛弃疾、陆游为代表的豪放乐观主义文人。他们是北宋豪放派诗词的代表,苏轼更是诗词文赋上的全才,这类人的性格可以说是比屈原李白更能适应社会的,他们在政治上的经历与遭遇也并不好,同样没有能够得到帝王足够的信任和赏识,有许多不如意,仕途屡遭贬谪排挤,但他们用一种人生的豁达,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百折不饶、入世进取,依然坚守自己的理想和品格。其作品体现了真切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世界、生活的热爱,既反映国家大事、历史文化又描绘自然山川、人生情怀,其风格豪情大气而不失稳重理性,折射出他们的光明磊落与乐观向上,乃是值得人钦佩的英雄豪杰。

3 以陶渊明,竹林七贤为代表的出世归隐主义文人。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始终渗透着浓烈的归隐思想,或是淡泊名利不愿沾染红尘是非,清心寡欲但求修身得道;或是经历人生挫折看破世情超然出世,归隐田园;或是不愿与世人同流合污,行事怪异出人意表,崇尚清谈,自得其乐,对当局采取不合作态度。这种文人实际上是属于与社会格格不入,难以适应也不愿适应社会的高人、怪人。他们的作品超脱不俗,从不涉足政治俗世,着眼于理想世界和自然田园风光,描绘诗情画意的生活,抒发内心的宁静平和。这一类的文人往往写出的作品是最原生态的纯艺术作品,与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圆转自如,注重个人内在修养是最贴近的,也与书法、绘画、园林建造等其他艺术形式最能相通。他们这样的性情和生活其实也不失高雅滋润,有其叫人艳羡之处。

4 以杜甫、范仲淹、关汉卿等为代表的现实入世主义文人。这类文人是最具社会责任感,最关心民生疾苦的。他们置个人命运荣辱于国家民族百姓的兴衰悲喜之后,用积极的姿态参与社会活动,无论遇到多大困难都坚持信念毫不退缩,为国家命运而鞠躬尽瘁。他们的作品真实反映社会现实生活与社会现象,为老百姓大声疾呼。杜甫的《三吏》、《三别》,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关汉卿的《窦娥冤》,无不成为千古传颂的名作名句,而他们的人格魅力与道德品质更是万古流芳,这类人物是最值得我们尊敬的,他们顶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5 以柳永、李清照、纳兰性德等为代表的平民小资主义文人。他们都是婉约派的代表,这类文人在政治上既没有屈原李白之类的报负,也没有杜甫范仲淹之类忧国忧民的情怀,更不会来个归隐田园,梅妻鹤友。他们更加关心的是身边的人和事,是人生中微妙的感触和那种小资生活的情趣,是专心致志地搞自己的爱好,做学问、谈学术,探究人类的感情世界。这类文人其实摆脱了中国文人政治化与文学传统模式内容的约束,千百年来,由于文化为统治阶级与官僚群体所垄断,文人即政客即官僚,文学作品表达的多是政治社会历史、个人志向抱负、自然与边塞风光等,极少涉及人类内心情感和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作品。这一类文学作品的出现使得中国文学更加平民化、人文化。是他们用自己细腻的感情和笔触,捕捉到身边的一点一滴,写出了更加全方位的中国社会与百姓生活。

6 以司马相如、严嵩为代表的功利实用主义文人。这类人从品格上讲是比较低下的,他们一切从统治阶级的喜好和需求出发,或没有自己的立场和原则,一味迎合奉承;或干脆做违背良心道德的伤国害民之事,沦为文人中的败类,历史的罪人。当然,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现象,不可能所有的文人都能够有良好的人格操守与道德品质,这类人的作品一般来说中规中矩,以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为主,但也有一些宫廷诗、应制文还是在文学上有一定价值的。 除此之外,中国文人当然还有其他性格,也难以一一归类,许多人兼有以上两三种性格,其中还不乏性格偏激,特立独行的怪人,但无论如何,中国文人作为文化领域的主要创作者,极大程度地丰富了我们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他们的这些性格在当今社会依然存在,也对现代社会和人群产生着影响。从他们所遗留下来的作品中我们追思其人其事,想象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内心情感,实在是一件有意思的事,这也是我们今天的社会文化与精神文明可享受与借鉴的财富。

20世纪的表现主义歌剧

后浪漫主义代表人物理查·施特劳斯 在谈及表现主义歌剧之前,让我们先来看看后浪漫主义代表人物理查·施特劳斯(1864-1949)的歌剧创作。他对形成的表现主义歌剧影响甚大。他强调主观感受,追求感官刺激,把自我感觉当作最高的审美享受,认为丑恶的事物也应该进入审美领域。

理查·施特劳斯 1874年,理查·施特劳斯念完了小学,在城里的路德维奇中学读书时,观看了瓦格纳的作品,《汤豪瑟》、《齐格弗里德》和《罗恩格林》的演出,他的心被这伟大的艺术所震撼。他曾写道:“尽管父亲反对,我迈进了这魔术般的艺术世界--《尼柏龙根的指环》、《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等等。我还记得十七岁第一次读《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总谱时自己那出神入化、急不可耐的情形。”(引自理查·施特劳斯:《回忆录》(1949年)他音乐风格正是在那时逐渐成型的。

1882年冬,理查·施特劳斯在慕尼黑大学攻读哲学、美学和艺术史等课程,但这并没有妨碍他成为最有个性的作曲家” 在1935年前,他先后担任德国4、5个城市的歌剧院副指挥、指挥。在执棒之余,他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其中最重要的是交响诗和歌剧。施特劳斯的交响诗多有哲理性的标题,代表作品有《死与变形》(1889年)、《查图斯特拉如是说》 (1896年)、《梯尔·艾伦施皮格尔》(1895年)等。

1900年后,施特劳斯的创作以歌剧为主。他于1893年创作完成的第一部歌剧《贡特拉姆》和1902年创作的《火荒》,这是根据中世纪佛兰德传奇而写的喜剧作品,在德累斯顿首演,大获成功,持续演出了好一阵子。这给了理查·施特劳斯极大的鼓舞。

1903年理查·施特劳斯根据唯美主义者王尔德同名作品而创作完成了歌剧《莎乐美》,1905 年底在德累斯顿首演。歌剧的故事有些荒诞且有点伤风败俗,女高音主角为了博得答应她砍下倔强的先知者头颅的男高音的欢心而表演“七纱舞”。她要砍下这颗头颅,并把他放在银盘子里,然后还要去吻那砍下的头颅,实在是太可怕了,而女高音最后被士兵的盾牌压死了。这部充满恐怖感和罪恶感的作品轰动一时,但争议极大。它使舆论界目瞪口呆,甚至连德国皇帝也认为这是一部病态的作品。但在音乐上却是理查·施特劳斯歌剧作品的巅峰之作。音乐的夸张手法同剧本中露骨的描写异曲同工。他用这部作品的报酬盖起了乡间别墅。

在施特劳斯作品中注重表现“力”和“激情”的发泄而不计艺术的“真”、“善”、“美”。莎乐美》所谱写的独幕歌剧 1908年,理查·施特劳斯认识了奥地利诗人、戏剧家雨果·冯·霍夫曼史塔尔,开始同他合作。他们合作的第一部作品就是 《艾莱克特拉》它比《莎乐美》更为外在,一样引起了轰动和攻击。《艾莱克特拉》讲述了古希腊王阿迦门农被王后与奸夫谋害致死。她的女儿艾莱克特拉为报父仇,住进牛棚,被人视为怪物,在弟弟的帮助下,杀死了仇人后狂喜而死的故事。这部篇幅很长的独幕剧,始终贯穿着神志错乱的恨与仇。音乐虽然给人以光怪陆离、奇异可怖的感官刺激,但也表现了施特劳斯创造乐思和利用器乐音响,来描绘事件、刻划人物的技艺。

1910年,他们又合作完成了三幕喜歌剧《玫瑰骑士》。 1911年,在德累斯顿公演受到歌剧界的普遍赞赏,它描绘了由威顿堡公爵夫人玛莎琳和伯爵奥克塔维安私通而引发的一系列滑稽可笑的故事。《玫瑰骑士》的音乐风格趋于浪漫主义,曲调借鉴了德国南部民歌和舞曲的旋律,剧中的咏叹调和重唱都较动听,富有人情味和幽默感,这是一部回归传统的歌剧,它成为理查·施特劳斯歌剧作品中的保留剧目是演出场次最多的一部歌剧。

此后,他又创作了《阿里阿德涅在那克索斯》(1916年)、《没有影子的女人》(1919年)、《间奏曲》(1927年)、《埃及的海伦》 (1928年)、《沉默的女人》(1935年)等。由于施特劳斯具有世界声誉,德国纳粹党在未经他本人的同意的情况下,任命他为国家音乐局局长。此后,施特劳斯度过了几年自相矛盾、委曲求全的日子。他和纳粹党保持了既抵制又合作的关系。此间,他又创作了几部歌剧,其中有的作品被纳粹党所利用。1945年,二战结束后,施特劳斯自我流放到瑞士。1947年,他被非正式地部分恢复了名誉。1948年,经允许回到德国。1949年,以85岁高龄去世。

理查·施特劳斯作有15部歌剧。施特劳斯歌剧作品的音乐风格不太统一。他称自己的作品为“剧”,表示既不是传统歌剧,也不是乐剧。有的作品受到瓦格纳音乐创作手法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瓦格纳式的痕迹,音乐显得尖锐恐怖,和声给人以杂乱无章的感觉,这也是《莎乐美》等剧令人惊骇的主要原因。有的则具有浪漫主义的因素,旋律较有美感,风格较为柔和。

理查·施特劳斯的音乐出现在两个世纪之交,既写了上一个世纪人的痛苦、挣扎,也写了下一个世纪人的欢悦、迷惘。十九世纪 的浪漫主义与二十世纪的通俗主义,在理查·斯特劳斯的音乐里给出了果实--一株甜蜜渗透着苦涩的艺术之花。 《玫瑰骑士》:史上最优的元帅夫人——施瓦茨科普芙/施特劳 后浪漫主义生态美学的基础具有多元、平等的特点,其核心是整体的和谐生存。针对后浪漫主义生态美学在诸方面之不足,通过艺术主题在实现神、半神半人、英雄、人四循环阶段以后,以原型主题的重复和象征体现,转向到新一轮神的阶段,并通过在审美态度上实现审美的陌生化和在在审美维度上确立了人在选择立场方面的审美文化之“态”,从而展现了中国文学史中蕴含着的“冬去春来”循环模式,即后浪漫主义生态美学的诗学理论。

天色已晚,爱人还没回家,又听着老柴的《悲怆》,心醉得都快碎了。最初听《悲怆》,是因为曲名让我产生崇高感,再听是因为音乐让我获得了莫名的认同,再后来我就把老柴当情人了,听他的音乐就象私底下分享情人的心事——忧郁并幸福着!

我是个纯粹的浪漫主义者,无论音乐、艺术、文学还是哲学,浪漫主义最能撩动我的心扉。我深爱着肖邦,老柴,还有李斯特,每次走进他们的音乐,心情都极为复杂,一方面迫不及待地想聆听,就象查泰莱夫人迫不及待想拥抱她的守林人一样;另一方面又害怕卷入音乐的莫名惆怅中,害怕那种惆怅会让我陷入纯净高贵掩埋的孤独深渊里!

听音乐需要合适的环境和心情,我很不情愿跟别人共享我最爱的音乐就如同我不能忍受跟别人共享爱情一样。我喜欢偷偷地在家里独自享受,四周万籁惧静,仿佛全世界只有我和音乐共存,我们可以肆无忌惮的私语交融,任凭她柔软的小手轻轻抚摸慰藉我的灵魂。

音乐确实过于抽象,当你感动得热泪盈眶时,是没有分析音乐结构的心情的,更不会管她用了何种作曲技法。我还清楚地记得大学时的作曲理论老师,给我们分发大堆没有音响的谱例,要求我们对无声音乐逐个进行分析。真难以想象一个把音乐当成科学来研究的人,心中能拥有多少音乐!现在我们那位勤奋的曲式老师大概还在重复着同样的音乐研究吧,但我敢肯定他难以创作出动人心弦的上乘音乐。

古今中外,没有哪位音乐评论家敢冒天下之大不违,批评莫扎特的音乐。的确,正如赵鑫珊先生在他的著作中所提到的,莫扎特音乐有一种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这正是古希腊艺术最显著的特征,对西方艺术略知一二的人都知道文艺复兴是对古希腊艺术的伟大复兴,古典时期的音乐正是文艺复兴的伟大产物。莫扎特音乐单纯高贵典雅,有如他清明纯净的灵魂,所以我听他的音乐总是诚惶诚恐,怀有无限的崇敬和景仰,否则就是对他音乐的亵渎和不敬。

某些音乐评论家评议贝多芬音乐蕴涵着深刻的哲学意义,我个人却不怎么喜欢,倒不是因为他的音乐太形而上,而是因为他的形而上意识中有太多英雄主义、太霸气,男性气质过于浓郁,跟我心性不投。不象浪漫时期的音乐,尤其是肖邦,老柴的音乐,能使我矛盾焦躁的内心暂时回归沉静。音乐是一种不可思议的良药,当我心情极度沮丧或浮躁时,总渴望在音乐世界中获得认同而后解脱。沮丧时听《悲怆》,会为自己肤浅的小资惆怅而羞愧,浮躁时听《悲怆》,会为自己狭隘的世俗观念所不齿!

尼采的日神酒神理论一直令我感激不已,每一位有着道德崇高感的人都期望自己象日神阿波罗那样典雅高贵,但这种人往往同时具有酒神浪漫痴狂的内心。怎样让日神和酒神在自己的灵魂里找到平衡法则呢?尼采用了一辈子时间,不惜以精神崩溃为代价,在哲学世界里不懈探寻,虽然最终也没有找到明确的标准法则,却给了我们一段很有名的启示录:就算人生是个梦,我们要有滋有味地做这个梦,不要失掉了梦的情致和乐趣;就算人生是幕悲剧,我们要有声有色地上演这幕悲剧,不要失掉了悲剧的壮丽和快慰。他认为“真理并非最高的价值标准,艺术比真理更有价值。为了生存,我们需要用艺术的‘谎言’去掩盖某些可怕的真理”。我不得不感叹,在物欲横流的实用主义占绝对优势的今天,有多少人能理解先哲的这种智慧?不管怎样,他是我心中一位真正的浪漫主义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2185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2
下一篇2023-07-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