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十大家常菜,你最喜欢哪一道?

山西十大家常菜,你最喜欢哪一道?,第1张

豆腐是中国的特产,自从西汉淮南王刘安发明以来,两千多年间一直是中国老百姓家庭餐桌上的主打菜肴。随着时间的推移,豆腐的制作越来越精良,技艺越来越先进,成色越来越白嫩,口感越来越细腻,是价廉物美、营养丰富、老少咸宜的中国传统食品。

豆腐有南豆腐和北豆腐之分,区分的关键是点豆腐所用的材料不一。南豆腐用石膏做凝固剂,做出来的豆腐,鲜亮、细嫩、色白如玉为其特点,除了豆腐共有的吃法外,南豆腐凉拌、做羹汤远胜于北豆腐;而咬劲、醇香、油炸做家常豆腐等菜肴,则南豆腐逊于北豆腐。北豆腐所用的凝固剂,就是当年用以作为阶级教育的教材**《白毛女》里杨白劳自杀所喝的卤水。读汪曾祺散文,他说,北豆腐的紧密坚实程度甚至可以用秤钩勾住一块豆腐走几十里路而不散、不掉。不知果真若此否,恕我孤陋寡闻,未知其详。不过,这种像中朝友谊般牢不可破的北豆腐,如果没有机会品尝决不是憾事,应该是好事。

在贵州,老百姓家庭做豆腐——不是豆腐工厂批量生产——所用的凝固剂既不是石膏,也不是卤水,而是酸汤。这酸汤是什么东西?就是上一次做豆腐舀出来的淡**的豆腐水——老百姓把它叫做“稿水”——密封储存起来,使之发酵变酸,这就是凝固剂。用时再兑以清水,调至适当酸度,慢慢地倒进煮开过的豆浆里,轻柔地搅拌。豆浆渐渐凝结成豆腐,用一根筷子,竖着直插下去,以不倒为准,说明豆腐开始凝结成型。这种酸汤豆腐的特点:醇、香、白、嫩、鲜、亮,晶莹剔透,看着也舒服。大凡吃过酸汤豆腐的人,对所谓的南北豆腐都可以置之度外,极负盛名的遵义豆花饭、豆花面,所用豆腐就是酸汤豆腐。

但是这酸汤的调制,其酸度或者说浓度,未经量化,很难把握。我曾经问过一位很有实践经验的农村大娘,大娘不好回答,就亲自动手调配酸汤,一阵拨弄之后,她细细辨了辨味道,再加减胜出一番,啧啧嘴,笑笑说:“喏,就这样。”我接过碗、尝了尝,这无法量化的酸浓度依旧让人摸不着头脑,只有摇头叹气苦笑而已。

在贵阳流行并风靡了数十年的街头小吃恋爱豆腐角,所用的豆腐就是这酸汤豆腐。如果改用石膏豆腐或者卤水豆腐,可以肯定地说,无人问津。

恋爱豆腐果,是贵阳有名的街头风味小吃。它的主料是切成长方形小块的酸汤白豆腐。制作时在铁制烤床上抹油,下用糠壳作燃料,不见明火,慢慢熏烤,将豆腐块不停地翻动,使受热均匀。至里面豆腐瓤子雪白滚烫,热气腾腾,外面皮色油润黄亮,香味四处喷发,即是成品。吃的时候另配蘸水调料,调料由酱油、味精、香醋、糊辣椒、香油、葱花、姜末、木姜子、折耳根、苦蒜等调制而成,酸辣香鲜咸五味俱全,趁热享用,其味无穷。其特点是外脆内嫩、咸辣爽滑,满口喷香,而且价廉物美、大街小巷随处可买,是风靡贵州的普及型大众小吃。虽说风靡贵州,说实在的,各地州县的恋爱豆腐角味道远远不如贵阳,吃恋爱豆腐角,还是以贵阳的为上乘。

中国的豆腐与鲁迅笔下的豆腐西施 豆腐是中国的一项伟大的发明。与四大发明相比,它其实离老百姓的生活更近。 豆腐诞生在汉代,资格够老的。传说刘邦的孙子,淮南王刘安,在安徽淮南八公山珍珠泉炼丹。没炼出长生不老的仙丹,却创造出了豆腐。作为炼丹炉里的副产品,豆腐虽不至于产生使生命不朽的神奇效果,其营养价值还是不容置疑的。我相信这个传说是真的。豆腐的制作过程,将大豆磨碎、榨浆,上锅灶蒸煮,直至添加石膏,或用青盐点卤,使豆浆凝固,太像一次化学实验。有人比喻为石髓,即石头的骨髓,倒挺形象的。还有人称其为甘脂,也很浪漫。我想起白居易怎样赞美杨贵妃:“温泉水滑洗凝脂。”豆腐也是一种凝脂,跟美女的肌肤有几分形似或神似。温香软玉,令人情不自禁想去触摸,想去吮吸。不管别人咋样,我每每以亲吻的态度品味豆腐。难怪民间有诙谐的说法:把占女人便宜叫做吃豆腐。我没啥犯罪感,因为自己是在吃豆腐的豆腐。一厢情愿而已。但毕竟也算一次美的享受,无论视觉还是口感。在食物中,豆腐似乎最女性化的。 读鲁迅小说,写到故乡有个豆腐西施。这位**肯定靠磨制豆腐出卖为生,年轻时可能还略有几分姿色。豆腐与西施联系在一起,挺谐调的比叫茄子西施、冬瓜西施要顺耳。即使真让西施卖豆腐,并不掉架子,她的美肤简直在为自己的产品做活广告;但没谁想过西施会去菜市场兜售茄子、冬瓜。这简直跟让她卖国一样,是不可能的事情。鲁迅的故乡又是西施的故乡。鲁迅故乡的这位豆腐西放,究竟什么模样,他没有详细描写。我猜测皮肤一定很白吧,像豆腐一样润滑、细腻。只要有了这一条,就不会难看。一白遮百丑嘛。鲁镇的老少爷们,给豆腐坊的老板娘起了西施的外号,怎么听都有点暧昧。他们用语言,在想像中吃她的豆腐了。同时也在占西施的便宜。不过,市井中若没有一点风情的作料,也太单调了。不管豆腐西施的手艺如何,打上西施的招牌,顾客总会有点美妙的心理作用:西施的豆腐,怎么可能不好吃呢况且,比天鹅肉便宜多了。估计这位美**的生意,应该跟她的回头率一样不错。 豆腐西施,你有什么配方,做出畅销的豆腐豆腐西施,你使用哪种牌子的化妆品,来保养娇嫩的皮肤更有可能的是:你天生一副清秀的容颜,连城里的雪花膏都没搽过。你在跟豆腐比赛呀,看谁更白、更吊人胃口。 情,在中国的饮食中也会有所显影,使人口腹获得物质的满足之余,心理上还产生某种微妙的“化学反应”,丰富了食品的滋味。譬如,南京人将鸭胰叫作美人肝,福建人将贝肉氽汤唤成西施舌,还有某地清蒸的贵妃鸡(象征杨玉环出浴),乃至浙江的一种黄酒命名为女儿红。仅仅这称呼,就令人浮想联翩。除了柳下惠,谁听到会无动于衷浪漫的名称,一听就是有点儿雅趣的人起的。它从某一方面,证明了中国的饮食确实能上升到文化的境界。这也是中国菜在色、香、味、型之外的又一大法宝,只不过不敢滥施,怕转移了主题。 我有一个喜剧片般的策划:绍兴打鲁迅品牌,仿建咸亨酒店、叫卖孔乙己茴香豆之余,也不妨尝试生产一种西施豆腐,或索性开一家西施豆腐坊,选美,让冠军站柜台,就当站在T型台上。不管有多少人买账,会有更多的人来看风景、看热闹的(看着看着,总会饿的)。大不了,再雇一位浙江出产的女明星做形象大使(不知周迅是否愿意),代言绍兴的豆腐。这至少比代言金华火腿要容易些吧看在鲁迅的面子上,就当一回当代版的“豆腐西施”吧。假如觉得鲁迅的面子不够,再加上西施的面子。西施的面子总够大了吧。那是西施在给你面子呀。女人能被称作西施,就像男人能被作文豪一样,多少人想当还当不上呢。姐们,勇敢点,上吧!广告词,就说你是因为爱吃家乡的豆腐,才长得如此水灵灵的。这是你的护肤秘方。一点不逊色于大宝SOD蜜。 其实,按年代推算,西施没吃过豆腐。战国时期,豆腐还没发明出来呢西施的主子勾践,正吮着悬梁的苦胆,五味俱全地将自己尝都没舍得尝的美女,作为“糖衣炮弹”,送给好色的夫差……西施饱了那么多人的眼福,但她不知道豆腐是啥滋味;所以,她还是不如你有口福。 人选方面,我还是觉得周迅最合适。她是四小名旦之一。正如西施是中国四大美女之一。四小名旦,不就等于当代的四大美女吗况且她跟西施同乡。跟鲁迅笔下的豆腐西施,也算老乡。就当演一把嘛,又有什么关系。只是,不知周迅在现实中,是否真的爱吃豆腐但我想,至少不会不爱吃的。 中国的豆腐,使我“意识流”,说了这么多题外话。在我眼中,它是最富有中国特色的一种食物。它在神话般炼丹炉里脱胎换骨,从此进入中国人的食单。在素菜类,它的名次应该比较靠前的。 佛教徒,不近女色,不食荤腥,但对豆腐怜爱有加。豆腐为素食主义者送来了福音。素斋里,常用特制的豆腐皮加工成素鸡、素鸭、素火腿等种种名称叛逆的豆制品。看来光有腐竹还不够;豆制的竹林下,还养起了诸多豆制的家禽、家畜……门户兴旺。或者说个笑话:此乃豆腐的仿生学,或超级模仿秀。 若没有豆腐的发明,中国菜少了许多精彩的节目:麻婆豆腐、芙蓉豆腐、砂锅豆腐、泥鳅豆腐、小葱拌豆腐,乃至鲫鱼豆腐汤……每一道菜几乎都可以讲出一段故事。太多,太长,我就不一一讲了。 以豆腐为主题,还有一系列衍生产品,如豆腐脑、豆腐干、豆腐乳、油炸豆腐泡……大故事下面还套着无数的小故事。甚至连臭豆腐,中国人也嗜之如命,为其辩护:“闻起来臭,但吃起来香。”一代英雄毛泽东,在重游故地时,“表扬”过长江火宫殿的油炸臭豆腐:“火宫殿的臭豆腐还是好吃。”据说“文革”时这句话被该店作为“最高指示”引用在影壁上。可见豆腐不仅平民爱吃,伟人也爱吃。它跟四大名著似的,雅俗共赏。 有句俗话:青菜豆腐,保平安。孙中山相信此理,写过《中国人应保持中国饮食法》一文:“中国人所常饮者为清菜,所食者为淡饭,而加以蔬菜豆腐。此等食料,为今日卫生家所考得最有益于养生者也,故中国穷乡僻壤之人,饮食不及酒肉者常多上寿。”他尤其赞赏豆腐,“夫豆腐者,实植物中之肉料也。此物有肉料之功,而夫肉料之毒。” 中国,恐怕已形成了一种豆腐文化。 豆腐文化的内涵,类似于“怀柔”政策。豆腐是温柔的,而儒家恰恰教诲人们要“温柔敦厚”。甚至在形容说话厉害但心肠软的妇人时,也称其“刀子嘴豆腐心。”作为一个善良的民族,中国人的心,很软,像豆腐一样。豆腐心并不是贬义词。长着豆腐心的人,是值得信赖的。“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出生时都长一颗豆腐心。有的人终生保持,有的人则逐渐变硬了,变麻木了或变冷酷了。保持豆腐心,跟保持童心一样困难。因为豆腐心,仿佛玻璃心,是易碎品,很容易受伤的。“仁者爱人”,豆腐心,其实象征着中国人胸怀里的那个“仁”字。

中餐讲究色香味俱全,西餐讲究食物搭配;中国烹饪中对于蔬菜,国人的饮食习惯是炒了吃,在大火炒的过程中有好多种营养素在高温下已被损失掉,西餐吃法是以生吃为主,蔬菜中的维生素C的摄入量大大提高,生吃当然比熟煮有营养;中餐由于大量使用味精,味道重,可口好吃,但可口好吃不见得健康。西式的烹调方法更用心去关注菜郩的原材料本身,适合什么样的烹调方法,去做出能够满足人在各种营养方面的需求。

中西餐饮食各方面对比:

食材:西餐只选精细部位和品种;中餐任何具有可食性的材料。

烹调油:西餐橄榄油,色拉油;中餐任何动植物油。

调料:西餐进口植物调料;中餐大量使用味精。

厨房:西餐像工厂;中餐烟熏火燎,满头大汗。

加热:西餐烤,扒,煮;中餐油炸为主。

环境:西餐格调浪漫有品味;中餐平淡无奇乱哄哄。

餐具:西餐刀叉盘勺分餐不交叉;中餐快子盘碟共餐易交叉感染。

菜品成本:西餐较高;中餐较低。

花费:西餐可预测控制,易各自付账;中餐不可预测,AA制只能平均。

调查结果:西餐不超标;中餐能量超推荐量1126%蛋白质脂肪超推荐量2-3倍,碳水化合物不到推荐量50%。

后果:中国超重肥胖相关疾病上升。

但是,健康与否是由食材,烹调方式和食用的份量/搭配比例决定的,不能简单的用中餐西餐来区分。

西餐里有不健康的炸/烤/烧烤的肉类和又油腻又咸的配菜,也有健康的沙拉和全谷类主食。中餐里有不健康的炒/油焖/腌的肉类菜式,也有健康的清蒸/水煮海鲜和蔬菜。

西餐里厨师完全按食客的要求煎烤,并不加调料。调料在桌上,由食客自己加。中餐却有现成菜谱,菜怎么做完全听凭厨师的意志,食客是否喜欢,厨师才不会管。

中餐的营养成分:中国居民传统膳食是以谷类事物为主要能量来源,这样的膳食结构在营养学上称为高谷类膳食,它含有一定数量的蔬菜、水果。由于中国居民传统的烹饪技术及对口味的要求,许多蔬菜在洗、切、煮等过程中有大量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健康物质被剔除了。由于谷类食物蛋白质含量不高,其氨基酸组成又不完善,导致这类膳食钙的摄入量不足以及铁、锌等微量元素的利用率低,维生素含量也明显不足。

西餐的营养成分:发达国家流行的是过盛型膳食,以肉类物质为主要能量来源,以肉类、动物内脏、奶制品等主,强调了钙、磷、钾、锌等微量元素的摄入。其特点是含能量密集过多,富于油脂和食糖而缺少复合碳水化合物。过盛型膳食营养素供给不足,会导致营养不足,出现多种营养缺乏症。但由于油脂和食糖摄入过多,加重了消化器官的负担,引起胃的疾病,同时这也是肥胖病、心血管病与糖尿病的根源,同样不利于身体健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2336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2
下一篇2023-07-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