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国,文学艺术上的浪漫主义思潮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发生在英国18世纪的工业革命,一方面确立了人的价值,另一方面深刻改变了英国社会的阶级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艺术家在注重表现感情的同时,也发现了新的审美范畴,梦幻,恐怖,甚至丑陋都可以成为艺术创造的题材。
自有文字记载以来,人类的行为就与浪漫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诗经》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优美的画卷。浪漫最深层的需求其实是自由,向往自由是人类最原始的本能。
从人类集体潜意识层面来讲,历史文化的传承,无论唐诗、宋词、戏曲,还是民乐、西方交响乐,亦或是绘画、雕塑、城市建筑,都能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浪漫主义情怀。
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他的诗歌并不拘泥于儿女情长的的浪漫,更多的是寄情于山水的浪漫。“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他的诗歌中蕴含着一种荡气回肠的气势,让我们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而李清照的词则表现的是另外一种温婉的浪漫气质,“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把她的离愁描绘的淋漓尽致,浪漫到了骨髓。
西方交响乐中所体现的浪漫元素更是不胜枚举。贝多芬的《田园交响乐》,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浪漫的田园风光,在人与自然的对话、对立中,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所以,浪漫总是与艺术相联系,艺术给我们提供的是灵性的美,而浪漫其实就是一种美好的体验,欣赏美、发现美,与美融合在一起的感觉。
浪漫是虚无飘渺的,也不是不可或缺的,但却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看,人们在满足了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以后,会更注重于追求精神层面需求的满足。
浪漫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我想说的是,生活不仅仅是生活。所以我们需要心中保有那一份浪漫的情怀,来为生活平添美丽。
摘 要浪漫的其中一个范式就是表现出强烈的追求“诗意化”人生的理想。吉尔伯特和库恩在《美学史》中说,对于那些追求浪漫的人们来说主张生活应该进入这样一种有魔力的循环中:在那里,一切东西都变成了诗歌。他们以为让一切“诗意化”,追求一种诗意化的生活是浪漫美学的深层愿望。追求“诗意化”的生活,是浪漫的一个实质。浪漫者觉得这是有限的个人生命和无限的人生理想之间永远不可能消除和弥合的宿命,因此,这种诗意人生常常又陷入一种忧郁和怀乡的淡淡哀愁之中。
关键词浪漫;诗意化;奇迹;美
1平庸
生活并没有太多的诗意和奇迹。正如马克思曾经指出的:“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的斩除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宗教虔诚,骑士热忱,小市民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发作,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它把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争得的自由。总而言之,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资产阶级抹去了一切向来受人尊崇的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神圣光环。它把医生,律师,教师和学者变成了他出钱招雇的雇佣劳动者。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生活就是这样世俗的,利己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毫无温情的。当时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在给社会物质财富带来巨大丰富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其他的社会问题。1829年,卡莱尔写到:“要是我们必须用一句话来说明我们这个时代的特点的话,我们就会首先叫它是机器的时代……同样的习惯不仅支配着我们的行为方式而且支配着我们的思想和情感方式。人不仅在手上而且在头脑里和心里机器化了’’这种机器化大生产所带来的人性的麻木,机械和破碎是那些敏感的追求浪漫的人们深切感受到的社会问题,荷尔德林不无感慨的说:“我想不出来还有什么民族比德国人更加支离破碎的了。你看得见工匠,但是看不见人,看得见思想家,但是看不见人,看得见牧师,但是看不见人,看得见主子和奴才,成年人和未成年人,但是看不见人。”人性的片面发展,完整人性的不复存在是近代资本主义社会以来普遍出现的一个问题。这个机器轰鸣的时代,“从这污秽的排水沟里流出了黄灿灿的纯金。在这里,人性得到了最完全的,也是最残暴的发展;在这里,文明表现了它的奇迹,文明的人几乎变成了野人。”
2奇迹
这个社会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的社会,它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它为富人创造了宫殿,但为穷人创造了贫民窟,这就是当时的社会,一个如狄更斯在《双城记》里一开始就指出的那样一个时代:那是最昌明的时代,那是最衰微的时代;那是理智开化的时代,那是混沌蒙昧的岁月;那是信仰笃诚的年代,那是疑云重重的年代;那是阳光灿烂的季节,那是长夜晦暗的季节;那是欣欣向荣的春天,那是死气沉沉的冬天;我们眼前无所不有,我们眼前一无所有;我们都径直奔向天堂,我们都径直奔向另一条路。浪漫者面临的时代就是这样一个物质财富,物质文明疯狂,飞速发展,而人性和自由并不同时并进的社会,一个混乱的,机器节奏的社会,人们感到生活的压抑,无味,平庸与不自由。浪漫者的生活的就是这样一个时代,一个已经是去了诗意的时代。在浪漫者所处的时代里,已经丧失诗意;而在浪漫之前的无数年代里,一切似乎都是那样平静或者死气沉沉,在艺术和生活中大家都遵循着规则,理性被人推崇,任何不理性的言行都受到那些“理性法庭”的抨击,无论人的行为还是艺术,道德,政治,哲学都遵奉着一种普遍的理性,一切似乎都是紧紧有条的,有条不紊的,一切都准时发生,夏至日,都拥到大自然中去;忏悔祈祷日,都为罪孽深重而悔恨;满了二十岁就要恋爱;结了婚,就要为自己的家室,为自己在国家中的地位而生活;有了孩子就一心顾家了;到了壮年,由于善行而获得高位……这种僵化的秩序就是浪漫者所反对的平庸和伪善。费希特的主观精神在浪漫主义者弗施莱格尔看来还够不上是绝对的唯心论者,因此,浪漫主义者完全是用无限的自我激情,想象和编织出来的离奇的远古和未来的故事或者寄身清净的自然来反抗生活的散文,寻找人失去的那份自由,用理想中的奇迹来编织诗意的生活,给这个世界再添上一层温情的面纱。所以,奥威施莱格尔说:“诗歌无论多么离奇怪诞也不为过分,在一定意义上讲,诗歌永远不可能写的夸张。”
3浪漫
《尤利西斯》描述犹太广告商布罗姆,其妻子莫莉和青年艺术家斯蒂芬在1904年6月16时早上8点到深夜2点45分的18个小时内的活动经历和完整的意识过程。“……那天我们躺在霍斯头的杜鹃花丛中穿着灰色的苏格兰呢戴着他的草帽那天我想法使他向我求婚是的我先是把那块香子饼从我嘴里送给他那年和今年一样是闰年十六年了天哪在那个很长的接吻以后我差不多喘不过气来是的他说我是山中一朵花是的我们是花朵所以女人的身体都是那就是他这辈子讲过的一句真话今天太阳是为你而发光的……”意识流不受思维制约,字里行间都流露这作者对美好人性的向往和呼唤……浪漫,它追求新奇,它想要逃离现在,生活在瞬间,它追求田园的安逸与幸福和没有时间的逍遥。它是乡愁,是白日梦,是甜蜜和哀伤的旋律,是孤独,是流放的苦楚,是隔离疏远,是在一个遥远所在,遥远的时代的独自漫步,是神奇的东方和奇异的中世纪等等。这些表面的光怪陆离都是浪漫者编织的理想中的奇迹来对抗生活的平庸与无味。浪漫是用夸张的“陌生”创造的奇迹来超越平庸的生活。它表现情感就是一种超出常人的“呼啸”的情感而不是一种温吞水的不冷不热,不痛不痒,这也可以看看希刺克里夫出走时凯瑟琳痛苦的寻找,希刺克里夫归来后与凯瑟琳的会面,希刺克里夫与凯瑟琳的诀别,希刺克里夫在凯瑟琳下葬那天挖掘棺材,以及希刺克里夫归对凯瑟琳灵魂的召唤等激情荡漾,荡气回肠的感情模式。如果别的一切都毁灭了,而他还留下来,我就能继续活下去;如果别的一切都留下来,而他却给毁灭了,这个世界对于我将成为一个陌生的地方,这种“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至情就是浪漫的感情。浪漫渴望逃离虚空,它编织诗意人生梦想。它对那个“散文化”的现代社会极其失望,所以它“走向内心”,走向自我,走向宗教,走向自然,走向原始,走向自我编织的浪漫传奇和理想爱情。在浪漫的时代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及其人与他人的那个和谐而“温情的面纱”已经不复存在,“浪漫”,是在诗意已经丧失的世界里还在通过各种方式试图找回“诗意栖息”的一种努力,以及这种努力不见成效的伤感,而“现代”则完全承认了诗意世界的丧失,放弃了编织一个诗意世界的这种努力,随波逐流。马丁亨克尔曾经说:“浪漫派那一代人实在无法忍受越来越多的机械式的说明,无法忍受生活诗的丧失。所以我们可以把浪漫主义概括为‘现代性’的第一次自我批判。”因此,我们可以说是浪漫美学是对“现代性”的批判,也是对诗意人生的向往和追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