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摄水果静物的6个技巧

拍摄水果静物的6个技巧,第1张

 切水果、吃水果、咱们也要拍水果。就像学习油画时的入门练习,拍摄水果也是一项经典的静物拍摄项目,要如何拍摄才能将水果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不想out,就赶快进来看看吧,文艺范、清新范、浪漫范、时尚范,一网打尽,6个小贴士让你玩转水果摄影!

  一、多变的拍摄视角

 说到拍摄视角,似乎有说不完的话题,又可以简单到一句话概括:上下左右动起来。不过“动起来”可不是盲目的,还要发现美的角度。在你举起相机之前,就需要考虑一下拍摄角度的问题,是俯拍,仰拍,还是平拍是拍摄一个水果的精致还是多与少的对比

 EOS 70D 速度:1/6s 光圈F50 ISO:200 焦距:45mm 正常的拍摄视角看上去很平淡

 EOS 70D 速度:1/80s 光圈F45 ISO:100 焦距:50mm 稍微变通一下的俯拍看上去就有点与众不同了

 EOS 70D 速度:1/60s 光圈F28 ISO:200 焦距:100mm 贴近水果的低角度拍摄,仿佛和水果一般大小

 EOS 70D 速度:1/250s 光圈F100 ISO:400 焦距:100mm 使用微距镜头”放大”局部,进入另一个世界

  二、镜面――水果也能高大上

 要远离惯常的水果照片,就要开拓思维,可以利用镜面拍摄,将不同的空间压缩在一个平面,从而产生蒙太奇的效果,增加画面的信息量,拍出生活中独特的一面。拍摄时要慎用闪光灯,因为镜面反射光强,容易造成局部曝光过度。

 EOS 5D Mark III 速度:1/160s 光圈F220 ISO:250 焦距:90mm 拍摄中多加入一块倒影板,效果会提升

 EOS 70D 速度:1/40s 光圈F22 ISO:400 焦距:50mm 倒影适合对称构图,画面也更有立体感

 EOS 70D 速度:1/2s 光圈F100 ISO:160 焦距:100mm 不过要注意背景要干净一些,否则画面元素会显的杂乱

 EOS 70D 速度:1/250s 光圈F80 ISO:100 焦距:85mm 使用镜面、对称中求变化、制造特别的视觉效果

 EOS 70D 速度:1/60s 光圈F56 ISO:200 焦距:50mm 有没有高达上的感觉

  三、文艺范 营造画意氛围

 拍摄水果时,除了考虑主体是否够突出、背景选择是否合意,当然,水果摄影也可以添加浪漫、画意的文艺气息。与普通的水果拍摄相比,加一点文艺的调调,可以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视觉体验,照片主体和环境更吸引人,并传达出一种独特的艺术氛围。

 EOS 70D 速度:1/15s 光圈F18 ISO:200 焦距:85mm 为水果摄影造一个情境,增添画意气息,营造唯美、婉约的的画面语言

 EOS 70D 速度:1/20s 光圈F130 ISO:100 焦距:50mm

 画意摄影的用光是拍摄的一大难点,窗旁的自然光是不错的选择;除此之外,要想表现出浓厚的画意效果,造型上需要选择一些有质感的饰物,如符合画面背景的竹筐、麻布或其他质感较强纹理明显的的材料。拍摄时要注意虚实、明暗、远近的对比关系,EF 50mm f/12L USM大光圈镜头,让拍摄更加无往而不利,营造完美纵深感。水果的画意摄影根据背景特点选择合适的道具,以其凝重的色调及影调表现强调画面的氛围与厚度感。拍摄画意作品时,不仅要从画面上做到构图精致、用光讲究、影调优美,更重要的是要追求作品情感、意境和形式的完美结合。

 EOS 70D 速度:1/10s 光圈F22 ISO:100 焦距:50mm

 EOS 5D Mark III 速度:1/15s 光圈F110 ISO:100 焦距:35mm

 EOS 70D 速度:1/2s 光圈F130 ISO:100 焦距:85mm

  四、让水果水花四溅

 怎样拍出水果的水灵劲儿呢先给水果均匀地打上一层油,然后往上喷水么No No No!索性让水果掉进水里好了,彻底水灵、诱人垂涎的劲头十足。

 实际上,这是一种很简单的摄影技巧。你需要准备:一个比较高的小巧透明水器,鱼缸、花瓶都可以;可以制造更多泡泡的碳酸水;一小片铝箔用来补光;一个助手、一点背景装饰;还有放轻松!

 EOS 70D 速度:1/250s 光圈F80 ISO:400 焦距:200mm 将水果放入碳酸水中,可以制造更多的泡泡

 EOS 70D 速度:1/90s 光圈F220 ISO:400 焦距:55mm 拍出逆光下的水中水果,通透而细腻

 EOS 5D Mark III 速度:1/15s 光圈F56 ISO:200 焦距:131mm 加入蓝色的背景板,让画面颜色更丰富

 EOS 70D 速度:1/125s 光圈F80 ISO:100 焦距:42mm 水花四溅和自由落体的水果是很快速的,旧能用较高的快门速度充分定格画面

 EOS 70D 速度:1/200s 光圈F160 ISO:100 焦距:135mm 放松,多练习,你也能拍出让观者尖叫的精彩水中水果

  五、黑白的水果肖像

 摄影,诞生于黑白的世界。在很多摄影人的骨子里,多多少少有点黑白摄影的情节。

 黑白的水果摄影,带我们进入一个单色的水果王国,通过黑、灰、白三色组合,呈现出厚重、耐看的颗粒感和迷人的光影质感,具有别样的视觉魅力,让水果因为庄重而多了拟人特质,是表达情感和渲染气氛的好方式。拍摄时必须加倍注意用光,构图等方面的技巧,才能使作品更加有张力。

 EOS 5D Mark III 速度:1/30s 光圈F40 ISO:400 焦距:85mm 用“纯粹”的摄影艺术去表现真实美丽的世界

 EOS 5D Mark III 速度:1/30s 光圈F40 ISO:800 焦距:85mm 富有魅力的黑白片子,总是带着那么点深刻感

 EOS 5D Mark III 速度:1/125s 光圈F56 ISO:100 焦距:200mm 浓重阴影的暗调可以描述悲伤或空虚的情绪,而明亮及顺滑的质感传递清新和自由的感觉

  六、创意来袭

 水果摄影不仅仅是把水果拍下来,还要有创意。这就需要开动脑筋,充分利用水果本身的形状,加上幽默的搞笑元素,一个小故事或是一个涂鸦,就可以让你的摄影与众不同,营造出别样的乐趣。

 鲜艳的色彩、独特的形状、拍摄的时候稍加点技巧、再利用相机的功能,就能将水果拍得更可爱,还能营造出艺术氛围。亲爱的们,多拍也无妨,不断变换和尝试,不要再对水果视而不见哦!

 EOS 70D 速度:1/5s 光圈F18 ISO:100 焦距:50mm 简单的背景,简单的拍摄对象,不一样的拍摄思路

竹沟革命烈士陵园的简介

确山竹沟革命烈士陵园是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位于河南省驻马店市确山县竹沟镇北部,与竹沟革命纪念馆隔镇相对,距驻马店市40公里,是为纪念、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抗日战争时期牺牲的革命烈士,旌功忠烈,砥砺后代所建。竹沟革命烈士陵园坐落于竹沟湖畔,依山傍水,座北朝南,占在面积188亩。

求确山竹沟的纪念馆资料

中共中央中原局革命旧址群,系清代咸丰年间民居式建筑,青砖小瓦,重梁起架,屋山起脊,四角雕花,每三间为一单元,每四单元组成一院落,为四合院式庭院。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是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队留守处、中共河南省委和中共中央中原局所在地,作为复原陈列,展示刘少奇、彭雪枫等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斗争生活的场景。 1997年2月至1998年10月,竹沟革命纪念馆新建展厅一座,建筑面积780平方米,为青砖小瓦仿古代建筑。

基本陈列

基本陈列为“竹沟革命斗争史陈列”,比较全面、准确地反映了竹沟革命根据地形成的过程和抗战时期中共中央中原局在竹沟领导中原人民发挥的重要历史作用。内容丰富、翔实,共分六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早期革命活动”;第二部分是“开辟豫南桐柏山区根据地”;第三部分是“河南抗战的领导中心”;第四部分为“中原抗战的战略支撑点”;第五部分是“竹沟惨案”;第六部分为“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全部陈列展出实物、、绘画、文字内容等共计400余件,绘制场景4处,大型雕塑作品四件;真实、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刘少奇、李先念、彭雪枫、王国华、周骏鸣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业绩,再现了抗日军民在我党领导下,奔赴前线以及与国民党反动势力斗争的场面。

馆藏文物

馆藏文物近800件,藏品类别主要是近现代文物,特别是反映中共中央中原局在竹沟时期遗留下来的革命文物,如:刘少奇同志曾戴用过的棉皮帽和新四军第五师确山县民兵总队部关防木印等。

秦岭腰竹沟:初见宛如世外桃源,回首与她目光相遇

腰竹沟,秦岭南坡腹地的深山小村庄,位于陕西省安康市宁陕县广货街镇北沟村。

这里与世隔绝,岔道深处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居然还在使用“民国纪年”计算时间;这里穷乡僻壤,一个老母亲与两个四、五十岁的儿子,静守着山中老屋过着日子;这里也有辛酸,一栋老房子的正反两面反映着两个不同的世界

腰竹沟初印象,宛如世外桃源。

秦岭南坡,山野深处,入村小道尽头,是一个个的小村庄。腰竹沟里,还住着24户人家,共计89人。入沟之后,在碰到的第一个居住点,几声犬吠遥遥传来。两三户人家的老屋,就在道路边。

走到房子跟前,书包大点的一条小狗,“汪汪汪”地咬叫着。小狗相貌平平,狗毛长而凌乱,脏脏的。房门是锁着的,门口停放着农用车和摩托,主人并不在家。我们不动,只是静静地看着小狗,她却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叫声渐弱,最后甚至止住了。

这是秋色渐浓的时节,房子对岸河沟边的几棵乔木,叶子开始有了颜色,有红有紫、有黄有绿,恣意地染着群山。秋色无限美好,思量着腰竹沟这地名,此地应该盛产箭竹。秦岭山民常把齐腰深的箭竹,叫做“腰竹”,沟名许是来源于此。

农家小院边上,三只毛色鲜亮的大公鸡,安静地啄食着竹篮里的鸡食。四周并看不到母鸡。公鸡不下蛋,村民养公鸡,往往是为了母鸡。否则母鸡下的蛋,是孵不出小鸡的。一般来说,一只公鸡可以照顾一群母鸡。像这样只有公鸡没有母鸡的情况,比较少见。

地里的莲花白长得很健康,叶子厚厚实实,都朝天立着。差不多每一棵莲花白上面,都会有几个虫眼。有虫眼的蔬菜,其实才是最好的蔬菜。菜市里那些好看不长虫的蔬菜,其实都打了很多农药。莲花白会在初冬的时候,被砍来做成腌菜。

十多棵茄子,和野菜野菜长在一起。这些茄子被种下后,应该就没有人料理过。它们,完全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不过,茄子都挂了果,只是还没有被采摘。仔细数了数,共有12个茄子,其中7个都老得变成了**。

因为地处深山,人又比较少,腰竹沟至今还没完全通水泥路。去探访的时候,村里的水泥路刚开工铺了三天,还不到300米。修路是大事,村民这一会都聚在路上。“三米五宽,下回你们来的时候,就可以把车开进来了!”老乡热情,满脸喜悦。

把墙刷白,这是村里的统一行为,政府买单。原先,这些老房子都是土坯房。远远看去,茅棚草屋,泥墙低矮。如今,经过整修,房子确实好看了一些。不过,山里年轻力壮的人,都出门打工去了。这些房子,修完之后,其实很多都空着。

腰竹沟有条小河沟,里面流着清澈的山泉水。腰竹沟很偏僻,之前属于宁陕县丰富乡,如今化归给了广货街镇。村民说以前去一趟广货街,开车得走2个半小时,差不多80多公里。去年开凿了一条翻山的捷径,如今去镇上,大约只要半个多小时车程。

道路不发达,是秦岭深山贫穷的最主要原因。再好的山货不及时运出去,也只能烂在家里。采摘成本和运输成本,往往使得价值低的山货和药材,都无人问津。其实秦岭山中无闲草,一花一木均有自己的价值。譬如这一树的小红果子,想必应是一种药材吧。

从高处看腰竹沟这几户人家,完全掩映在林木之中。更远处则绵延的秦岭,不知其几百里。

左边是北沟村的道路,已经硬化,勉强能够会车。右边岔道这条上山的土路,就是进出腰竹沟的唯一通道。道路正在施工,准备硬化成三米五的水泥路。七八辆农用拖拉机,一趟趟地运送着混凝土。水泥路从最深处开始铺设,村民说要赶在冬季到来前完工。

入沟四里后,路边出现一栋老房子。一半屋顶盖了新瓦,瓦是砖红色的,一看就是新工艺制成的,另一半还是灰黑的旧瓦。老式的瓦片一般都是泥土烧制而成,新瓦则是用水泥制成的。制瓦是个传统的技术活,会的匠人已经不多了。老瓦,有钱也很买到。

转到房子正面,房子建得不错,敞亮得很。纯木结构,看来已经有些年月了。用来支撑屋顶的柱子都是原木,就地取材,稍作加工。地基则是石头的。横梁为木板。“有人吗?”大声喊了几下,不见有人回答。看来主人出门了,此时并不在家。

靠着柱子放着一背篓的老黄瓜、老茄子,都是自然成熟的。地里的蔬菜瓜果,一般是吃不完的。吃不完就任它自然生长,正好用来留种。墙角有一堆剥下来的玉米粒。玉米粒很饱满,颗颗金黄,已经晒干了水分。

主人不在家,无法打听详细情况。幸好大门上有一张“防汛迁安明白卡”,上面记下了这户人家的基本情况。户主姓岳,40岁了。与父母、弟弟住在一起。除了妻子外,应该还有两个子女。所以这一户人家显示有7口人。这是一个大家庭,在秦岭山中很少见。

玉米棒子只剥了一小部分,其余的则被悬挂起来。生活在秦岭深山的村民,因为房前屋后平地极少,常常利用屋檐挂晒玉米。这样保存农作物,更重要的是还能防止霉变。这种农耕文明的做法,有一个诗意盎然的名字,叫做“晒秋”。

这一挂挂的玉米棒子,是摄影师、画家最喜爱的场景,这是创作的源泉。但对一个处女座的我来说,这却是导致犯强迫症的直接诱因。见了怎能不去数一数呢?门前共有10挂玉米,每一挂大约200-300个玉米,所以他家挂了2500个左右的玉米棒子。

在屋檐下停留的间隙,一只蜘蛛从房顶吐了一条丝,慢慢滑下来。蜘蛛吐的丝,有些有黏性,是捕食专用,有些则没有。这一根丝线,显然不是为了捕获昆虫,所以并不黏。有时候我在想,人无疑是房子的主人。但这蜘蛛呢,难道不也是房子的主人么?

菜地里有一地的白菜,油油绿绿,看起来就很有食欲。白菜微寒、味甘,鲜美多汁,营养丰富。《舌尖上的中国3》第一集中介绍了一道“金边白菜”,这是陕西地区的传统名菜。只是不知道,这秦岭山中的农家是否会这样做?

豆角还爬在竹子搭成的架子上,收获完玉米的地里一片枯黄。站在远处看这栋老房子,屋顶半顶新瓦、半顶老瓦,虽然有些别扭,但这就是生活。将就着、凑合着,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谁家的日子不是这样过的?

寒露过后,秦岭的秋色开始渐渐浓了。秋色虽美,不过相比晒秋的景象,后者更美。腰竹沟深处,还有更多人家。

入腰竹沟五里,右侧山脚下,有一户人家。这栋人家,院子收拾得挺干净。墙都刷了白,上面还有两个装饰物。类似中国结,一个勤为本,一个和为贵。大门和门框都换了新的,地脚还有整齐的墙砖。瓦房屋檐下,还吊了顶。

换个角度看这栋老房,偏房背后就是山,而山上全是树。用术语说,这些都是壳斗科植物。秦岭南坡的树种,大都是这类植物,主要包括栗树、栎树、青冈树等。这些树都是阔叶树,大都到了秋天都会落叶。落叶前,都叫秋叶。集中连片,就是秋色。

屋檐台阶上,晾晒着玉米。这些玉米,明显长得不好。个头有大有小,颗料并不饱满。从这个角度看过去,才发现墙角砖是假的。原来这并不是真砖,是画出来的假砖。先在白墙上贴上专用的胶带纸,然后刷上加了水的水泥,干了后扯掉胶带纸,就是这样。

簸箕里盛放的是菜籽。种植油菜,主要是在长江流域。秦岭南坡山中,很少见到种油菜的人家。油菜是直根系作物,根系很发达,要求种植的土层深厚。明显,山里并不适合。不过,同为秦岭南坡的陕西汉中,那却是一个著名的油菜花观赏地。

簸箕里的菜籽已经有些发霉了,抓起来掂量了一下,分量不重,感觉轻轻的。仔细看看,除了黑色的,还有一些**的。油菜籽不好看,所以这一次,我的强迫症没有犯。徒步山中,喜欢数玉米粒、喜欢数瓦片,其实是因为它们很美。

木栅栏上,南瓜藤已经枯萎,两个老南瓜还挂在藤上面。秦岭深山里的土地,虽然并不肥沃,却不会亏待侍弄它的人。你丢一颗种子到地里,遇见了土壤,遇见了雨水,温度适宜的时候,种子就会发芽生长。开了花,就会结果。尽最大的力气,长成一个果实。

这片看起来略有些黄绿色的菜地里,种的都是胡萝卜。菜地给人的感觉,是温暖而甜蜜的。山里人家并不富有,大多生活在温饱边缘。这种生存状态下的人们,每天开门的第一事件,就是“关心粮食和蔬菜”。当然,这里不存在海子诗歌里的浪漫。

就譬如这些木桩。对那些有闲情逸致的人来说,完全可以细细打磨。做成座椅、凳子,做成烛台、灯座,做成猫样、狗样,尽情在一截枯木中施展才华、辽阔想象。但对秦岭山民来说,木桩只有一个用处,一板斧砍下去,一把火烧起来。“这柴火经烧!”

转到后面,白骨精遇上孙悟空,这栋老房子终于现了原形。一件事物,大多数人看见的,都是经过装饰出来的美好。而真实的情况,就像目之所及:简陋的土坯墙、灰黑的老屋顶,瓦片上还长着青苔。

在老房附近的小径上,一条花蛇迎面爬过来。着实吓了一跳,所幸听到我们的脚步声后,它也止住不前。定睛一看,这是一条赤链蛇。资料显示,秦岭大约有32种蛇,其中毒蛇7种,无毒蛇25种。赤链蛇就属于有毒,但毒性不是很强的蛇之一。蛇,有无毒性,其实我都怕。

主人不在家,不便久留。走远了,回头再看看,老房子形单影只。

有道路,有竹林,有老屋,这里还住着一户人家。腰竹沟是掌状结构,沟中还有很多分叉。这栋老房子,就是其中一个分叉深处。

这户人家4口人,户主姓白。一个老母,两个儿子,以及大儿子的女儿。女子不在家,在几十公里外的江口镇打工。走进院子里,几大串金黄的玉米棒子,以及一大堆连着茎秆的黄豆,被悬挂、堆放在屋檐下。山中的日子就是这样,秋季时映入眼帘的全是收获的景色。

“厨内菜肴皆可口 房中茶饭尽称心”,这副被贴在厨房门上的红对联,写尽了秦岭山里农家最朴实的愿望。有口饭吃,有杯茶饮,住在这深山之中,坐看春华秋实,平静地过完一生,这生活的意境,是多少人的追求?如果菜肴可口、茶饭称心,那就太美了。

土豆刚刚从地里挖出来,上面还带着泥。盛放在一个竹篮子里,个头鸡蛋般大小。土豆原产地不是中国,是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陕西兴平县志记载,16世纪时它已传入我国。见此土豆又犯强迫症,不好意思数,根据一层50个左右计算,这一篮子约有300-500个。

探访这一户人家的时候,老大娘的两个儿子都到沟里修路去了,只有她一人在家。问清来客大致情况,遂搬出小板凳相邀歇息。我们听不大懂女主人的陕南话,但能感受到山里人对外来客的毫无戒备。住在这样的地方,一年中鲜有陌生人闯入。

走进堂屋,头顶挂着几串腊肉。秦岭南坡的人家,大多有养猪制作腊肉的传统。每逢冬腊月,也就是“小雪”至“立春”前,宰杀养了一年的肥猪,撒上一定比例的花椒、大茴等香料,慢慢用柏树枝、甘蔗皮、椿树皮燃烧的烟火熏烤。

“今年收了有六七百斤栗子,价格四块多一斤。”见这户人家“扶贫连心卡”上,主要经济收入一栏写着“板栗”二字,于是询问今年收成。“就剩这点了,是给孙女准备的,回头给她送过去。”女主人指了指篮子里的板栗,然后捧了一大捧递给我们。

山里人实诚,把来者都当成客。知道老大娘留下的栗子有用途,我们也不便提出购买。只从递上的栗子中,捡了两三个品尝。“多吃几个嘛,别不好意思。”见我们腼腆,老大娘更显热情。老屋边上的竹林几乎盖住了屋顶,竹叶在秋天里仍然葱葱翠翠。

两只大公鸡,从鸡舍里溜达出来。浅一脚、深一脚,走得小心翼翼。“孙女让我给她养的,总共五只呢。”“公鸡公鸡真美丽,大红冠子花外衣。油亮脖子金黄脚,要比漂亮我第一。”眼前这一幕,让人禁不住联想起儿歌中的旋律。

一块石磨的上扇被悬挂在墙上,磨眼都已经长出了青苔,想必已是许久未用了。科技在山里的传播速度,远远不及城市来得快。电被发明出来这么久了,其实电力取代人力,在山里也就是最近十多年的事。而城里已经快普及的手机信号,山里还时有时无。

时光寂静、岁月轻柔。站在高处看这栋老屋,此处尚有人烟。柴房里正烧着火冒着烟,里面煮的是一大锅猪食。

里面还有一栋老房,掩映在竹林背后。为了把道路拓宽,部分竹子被伐倒,掀起的竹根还堆在路边。向前走动的时候,竹林里响起犬吠声。这叫声并不凶,其实还很温柔。根据经验判断,这狗不会咬人。徒步秦岭,听声辨狗的能力,全凭直觉。狗是否咬人,则全碰运气。

运气不错,这是一条黑背黄腿的土狗,耷拉着耳朵,面相很憨厚。“滚!过去!”主人对着狗大喊了几声,然后告诉我们说:“别怕,它不咬人。”那狗果然听话,被主人呵斥后,便灰溜溜地躲回墙角根去。秦岭深山人家养的狗,就像家庭成员一样,仿佛听得懂人话。

这栋房子必是有些岁月了。台阶是石块砌成的,石头缝里甚至长出一些花花草草来。屋檐下刚刚新收下来的黄豆,还连着茎秆。旁边,竹篮、柴火、铲子,以及各种生活用具被摆放在一起,散乱却有序。墙是泥墙,干打垒筑成。房后就是山,这个时节,全是翠竹和乔木。

“这房子我小时候就有了,不晓得是那个老辈子建的。”男主人面善,说起话来笑眯眯,已经七十多岁了。他话中的“老辈子”是个方言词,指的就是长辈、先辈。能够在自己先辈修建的房屋中,平静地生活一辈子,这是人世间多么难得的一件事情,充满着温暖。

大门边,有一张手写的二十四节气图。图上,干支纪年显示是戊戌年。对应公历年份,正好是2018年。不过纪年方式却让人大吃一惊,居然是“民国二百七年”。“自己写的节气图?这上面的民国是啥意思?”“中华民国嘛,就是用来算时间的。”男主人回应道。

这个纪年时间是错的,即便按民国纪年,一百零七年才对,他刚好多了一百年。大门另一侧,还有一张旧的节气图,隐约能见“民国一百一年 壬辰年”,对应公历2012年。使用这样的纪年方式,这并非真实版的“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想必只是主人的习惯而已。

这种习惯,就如同我们喜欢说“入学两年”“毕业五年”“结婚十年”一般,只是对一件重要事情起点的个性化记忆吧。屋檐下的竹竿上,挂着三个竹篮。岁月很静,时光凝固,三个竹篮都是旧的,大约用了也有十多年,甚至更长久吧。

院子里,一个石碾子已经完全废弃。“好久没用了,不晓得有好多年了。”询问石碾的年代,男主人回答说。生活在山中,对过去时间的概念,其实并非最重要的。反倒是一年中的节气,更显得有实际意义。就像那二十四节气,可以预知冷暖雪雨,可以指导农事生产。

院里有四只公鸡,冠大体健、毛色鲜亮。其中三只,正在啄食着盆里的食物。而另外一只,则背对着人,凝视着远处。虽然家里来了生人,但这几只鸡毫不惊恐,一点都不怕人。该吃吃、该喝喝,十分镇定、仙气十足,充满着自信。大概,这才是真土鸡应有的品质。

我们刚来时吠叫的土狗,此时正站在竹林深处的墙角根,静静地打量着来客,目光一如初见时那般温和柔顺。近处,一只公鸡以标准姿势站立着,豆大的眼睛正盯着人看。鸡眼长的部位比较独特,所以鸡的视野也比较怪。它这个角度,恰好相当于人的直视视角。

山中小雨,在这户人家停留了很久。

当夫妻俩渐渐老去的时候,家庭主心骨时常发生变化。老太太往往变得强势,说一不二。老头子则不再倔强,反倒温和而谦卑。探访腰竹沟岔道深处这户人家时,男主人和女主人就给我们留下了这样的印象。就像这个画面,佝偻着背的男主人,正在与女主人商量事情。

墙上挂着一个布娃娃。布娃娃很陈旧,看上去应该是许多年前流行的样式。布娃娃身上穿着的衣服,都已经出现了几个破洞。也许是多次清洗造成的,也许仅仅是无情的岁月,在它身上留下的印迹。这是孙辈们的玩具么?还仅仅只是觉得好看,才被悬挂在大门旁墙上?

屋檐下,大公鸡踩翻了盛放食物的碗,玉米粒撒了一地。此时,公鸡正低着脑袋啄食着玉米粒。仔细挑着捡着,仿佛玉米粒与玉米粒之间,还有好耐之别。秦岭山中的时光很静,它有足够的耐心,吃完地上的食物。现代快节奏生活常有的deadline,并不会出现在农耕时代。

厨房门口,撮箕里放着几样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蔬菜。西红柿、豆角,老南瓜、茄子,还有一棵葱。色彩并不烈,画面却充满了温暖,宛如一幅静物写生画。“这有啥好拍的?都是些破瓜烂菜嘛。”女主人见我把镜头对准了菜篮子,笑着对我说道。

厨房里面,灶头上正煮着两锅生豆浆。我没做过豆腐,不知道锅里是否已经点卤。“要不要吃一碗豆花?”我们婉谢了女主人的盛情。徒步秦岭,探访农家,尽量不给主人添麻烦,这是我们的原则。当然,每逢盛情难却之时,我们也会赠送一些随身带的小礼品,以示感谢。

退出散发着豆香的厨房,看见靠墙放着一块网状木板。“这是做什么用的呀?”“自己做的洗衣板嘛,你没看见上面的字?”仔细打量了一下,手柄处还真歪歪扭扭地写了“洗衣板我”四个大字。“娃儿写在上面的。他就喜欢刻刻画画。到处都写得有字。”女主人说。

前面提到过,男主人每年都会坚持写一张二十四节气图,并且习惯使用民国纪年。这会又看到他孩子制作的带文字说明的洗衣板。这是一户多么热爱生活的山里人家呀。他家还养了三只猫,其中一只蹑手蹑脚正准备叼走我们丢给它的馍。

堂屋篮子里装满了辣椒。农家房舍,简陋破旧,让人略有冰冷之感。但这辣椒的红色,却给人暖暖的味道。篮子里的每一个辣椒,都被主人小心翼翼地摘掉了辣椒把。“宜家效应”里讲,对于自己投入劳动和情感完成的事情,人们会更加喜爱。摘辣椒把,辣椒因此而更香!

门槛上是一铲子栗子,我们刚来时,主人就拿出来待客。处女座强迫症,不好意思数,大致瞄了一眼,估摸着约有40个。生栗子虽甜,却远比不上糖炒栗子香。我只象征性地咬开一个吃了,随后就放在这里。“吃点嘛,已经晒干了的。这东西放不得,放久了就生虫。”

山里下着小雨,时大时小。主人喂养的土鸡,就聚在屋檐下躲雨。这三只公鸡和一只母鸡,明显是一伙,始终黏在一起。仔细看,母鸡还戴了“眼镜”。给鸡头上佩戴特殊“镜片”,可以让鸡只能斜视和看下方,防止打架,提高养殖效益。不过,是不是给公鸡戴才对?

雨停之后,与主人别。走到路上,回望老屋。正好与屋檐下目送我们离去的女主人的目光相遇。腰竹沟的下一波访客,会在多久之后访问这里?

河南省内红色旅游景点[

1,石林军事会议旧址

石林军事会议旧址是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千里跃进,逐鹿中原,解放汤阴时与汤阴只有数里之遥的石林成为大后方,刘邓大军的指挥部就设在石林,在这里驻扎12天并召开了著名的“石林军事会议”的地方。2017年1月,石林军事会议旧址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2,竹沟革命纪念馆

竹沟革命纪念馆位于河南省确山县西30公里的竹沟镇延安街,始建于1956年,由周恩来题写馆名。是全国建立较早的革命纪念馆之一。馆内有革命旧址31处,文物、文献、等近千件。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3月被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为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3,永城陈官庄淮海战役纪念馆

永城陈官庄淮海战役纪念馆坐落在永城市东北25公里陈官庄南侧。1963年,永城人民为了纪念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献出了宝贵生命的英雄们,便在陈官庄村南这片淮海战役第三阶段的主战场,建起了“陈官庄淮海战役烈士陵园”。

4,吉鸿昌将军纪念馆

吉鸿昌将军纪念馆位于扶沟县城鸿昌大道东段,于1984年竣工,占地面积66万平方米。吉鸿昌将军纪念馆前身为扶沟县烈士陵园,筹建于1962年,1964年陵园建成,1979年筹建吉鸿昌烈士纪念馆,在将军牺牲50周年即1984年之际,更名为吉鸿昌将军纪念馆。

5,郭亮洞

郭亮洞是河南省新乡市辉县沙窑乡郭亮村的一条挂壁公路,又称郭亮洞挂壁公路,郭亮隧道,郭良隧道,万仙山绝壁长廊,郭亮村绝壁长廊,始建于1972年,1977年完工。

-石林军事会议旧址

-竹沟革命纪念馆

-永城陈官庄淮海战役纪念馆

-吉鸿昌将军纪念馆

-郭亮洞

确山县景点

竹沟革命纪念馆、老乐山、金顶山风景、确山北泉寺、杨靖宇将军故居等。

1、竹沟革命纪念馆:竹沟革命纪念馆位于河南省确山县西30公里的竹沟镇延安街,始建于1956年,由-题写馆名。是全国建立较早的革命纪念馆之一。馆内有革命旧址31处,文物、文献、等近千件。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老乐山:老乐山位于确山县城西北10公里处,由高低不同的九座山峰组成,山北崖有老虎洞(因微风吹拂松林,洞内便听到松涛轰鸣,犹如虎啸而得名)。

3、金顶山风景:金顶山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位于河南省驻马店市郊西,距市区约20公里。金顶山一山跨两脉:伏牛山与桐柏山在此交汇,她兼有伏牛山的雄奇和桐柏山的灵秀。

4、确山北泉寺:北泉寺位于河南驻马店市西南5公里处,旧名叫天宫,后改树佛寺,到唐朝时改名资福禅寺,宋代又改为寿禅院。据确山旧志记载:“城西有三泉,自南向北而分,名曰南泉、中泉和北泉。

5、杨靖宇将军故居:纪念馆位于将军的故乡河南省驻马店地区确山县朱古洞乡,107国道东侧。江泽民总书记亲自题写馆名。始建于1994年5月,占地1600平方米,展出内容主要体现了杨靖宇将军光辉战斗的一生及东北抗日联军英勇抗敌的战斗历史,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3084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2
下一篇2023-07-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