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的浪漫主义反讽

《苏菲的世界》的浪漫主义反讽,第1张

文/雄威之主

   拥有哲学、神学和文学学术背景的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Jostein Gaarder)于1991年出版发行的《苏菲的世界》(萧宝森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年10月版)是一部哲学通俗小说。该书集神学、宗教、哲学和科学知识于一身,讲述了一位任联合国驻黎巴嫩观察员的父亲,为自己的女儿席德准备一件生日礼物,即苏菲(以席德为原型)在哲学老师艾伯特(以席德父亲为原型)的指引下学习哲学史的故事。全书以浪漫主义反讽形式写成,在以荒谬主义手法描写艾伯特和苏菲冲破作者笔下命运桎梏的努力中达到高潮。

    浪漫主义反讽 (Romantic irony) 又被称为“中国套盒”式的叙事结构或元小说(叙述),这种叙事方式增加了作品的神秘感和情节的曲折性。作者在行文中运用浪漫主义反讽,要么是提醒读者明白是他在操纵这个虚构的世界;要么是突然打破幻象,出面干涉,向读者说一些讽刺性的话,让读者至少在那一刹那会想起,自己所读的毕竟只是一个虚构的故事而已。

   全书第二十二章《柏克莱·灵》(全书共三十五章)之前,作者都在极力克制自己作为浪漫主义作家所必然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基本保持了其虚构的苏菲的世界的合理性,这也致使小说前半部分富有神秘主义色彩。作者随后即在该章揭示道“……对于你我来说,这个‘造成万物中之万物’的‘意志或灵’可能是席德的父亲”,从而借哲学老师艾伯特之口指出,苏菲的世界系席德的父亲虚构而成。

   浪漫主义反讽之风贯穿此书全本,下面主要从三个方面,即通信媒介、私人物件和意象—象征来分析。

一、通信媒介

   苏菲与哲学老师艾伯特间的通信媒介分为卡片、信函和录影带。

   在苏菲看到“原谅我请苏菲代转这张卡片,因为这样最方便”P8而倍感困惑之时,席德已开始感叹自己的父亲“没有将卡片绑在包裹上,而是将它写进书里了”P296。

   哲学老师艾伯特似乎总能率先苏菲一步,知晓这个拥有强烈好奇心的女孩的所思所想,及其为探究艾伯特真实身份所采取的行动,如他在给苏菲的信函中表示“为了避免你产生任何念头,我先声明:你绝对不可以探查我的身份”P52。“以后这些信…将直接送到花园的密洞中”P58。

   雅典高城(Acropolis)上,哲学家艾伯特为让苏菲看到古代雅典的壮观,使“废墟中突然升起了几栋高大的建筑。就像魔术一般,所有昔日的建筑又突然再现”,又让柏拉图与她对话道“苏菲,欢迎你到雅典来,我的名字叫柏拉图。我要让你做四件事……”P73~78。

二、私人物件

   如同中国戏曲的舞台布置,优秀文学作品中着墨的私人物件必有其功用。

    1、床底下的红色丝巾。 “当她看到丝巾的线缝旁有墨水写的‘席德’字样时,不禁目瞪口呆。席德!谁又是这个席德呢?她们走的路怎么会如此交错不已呢?P56”。当席德读到这里时,质疑道“丝巾怎么可能跑到一个故事里去呢?它一定是在别的地方”P298。

    2、小木屋中绿色的皮夹。 苏菲一闯少校小木屋时发现了“一张学生证,上面贴着一张金发女孩的照片,照片下面写着女孩的名字:席德”P97。而席德读到这里时感到“荒谬…有一刹那…真的相信苏菲找到了那个皮夹”P301。

    3、枕头下的金色十字架链子。 苏菲在梦中捡起的金色十字架链子竟然“在枕头下…背面刻着席德几个字”P191,她感到生气,似乎席德的世界在将她吞噬。而席德的父亲却温馨提示自己的女儿道“很遗憾你丢了那条金十字架链子。你得学习照管自己的东西才行。爸爸就在你的身旁”P194。类似的情节安排似乎对苏菲并不公平,当然,我们对该问题暂不予以讨论。

   作者提到的红色丝巾、绿色皮夹和金色链子,这些都是席德丢失的私人物件,本来难以再现,此时却出现在苏菲的世界里,一方面,是给予女儿熟悉的温存,使她从自己丢失的东西处得到心理抚慰;另一方面,是席德的父亲婉转地教育席德,要她克服丢三落四的坏习惯,保管好自己的个人物品。因为“那样的东西常常会被人拿错,尤其是在学校等地”P58。

三、意象—象征

   随着哲学家艾伯特娓娓道来的哲学史细流,席德父亲笔下苏菲的世界中的各种意象,逐渐以明喻或隐喻的修辞形式显现,甚至经多次重复而上升为象征。

   (一)意象

   在全书中,“密洞”一词出现16次,“白兔”一词出现6次,“镜子”一词出现10次。

    1、树篱中的密洞。 对于苏菲来说,树篱中的密洞“自成一个世界”P6~7,这里是她自由的私密空间,与禁锢她思想的旧世界相连。起初,她唯有“躲进她的密洞”里,“才能拆阅这个大信封”P11、P15。当“处于震惊状态中”的苏菲“把那个装着神秘哲学家来信的铁盒子很稳妥地藏在密洞中”P19时,也就为冲破思想禁锢种下了一颗将会长成参天大树的种子。随后,她总是在密洞中学习新知识P21、P29、P57、P73、P81、P99、P105、P127、P149,而柏拉图《理想国》中“洞穴的神话”启示她应“走出黑暗的洞穴”P90~93,并最终引领她鼓起勇气“把饼干盒从密洞中拿出来”P119~121带入旧世界,将所有书信整理入讲义夹,与席德手中的讲义夹达成了形式的一致和内容的契合,以便播撒大树的种子。密洞的象征意义在后续的情节发展中得到了完整的诠释,“汉密士正躺在密洞的入口前”P192等待引领苏菲前往少校的小木屋,花园宴会接近尾声时“苏菲感觉有人紧抓着她的手臂,把她拖进密洞内”P497继而通往席德的世界。

    2、被拉出魔术师帽子的白兔。 作者把白兔比作整个宇宙,建立了一个小型象征系统,通过对比各类人的行为,来突出拥有哲学头脑和探索精神的重要意义。“哲学家总是试图沿着兔子的细毛往上爬,以便将魔术师看个清楚”P14,当柏拉图站在“一根细毛的最顶端”P86时,多数人却有如“微生虫一般…已经在…白兔毛皮深处待得太舒服了”P18~20,其中,对难题太过笃定和漠不关心的两种人也“都是兔子的毛皮深处蠕动的虫子”P69。苏菲的母亲未能旁落,“白兔与帽子”是她心头萦绕不散的幽灵P43、P50~51、P71、P100、P220、P260、P463、P485、P489。苏菲在宗教知识考试时答到“圣经中有一个东西很像是兔子的细毛,那就是巴别塔”P125,作者以此借苏菲之口批判了那些摧毁哲学家劳动成果的外力。结尾处,席德与爸爸团聚后感觉“好像正坐在白兔细毛的最顶端”P527,以此言喻那种幸福感和满足感。

    3、眨动双眼的古老魔镜。 站在浴室里镜子前的苏菲“凝视着自己的眼睛…有一刹那,觉得迷惑”P3,她一闯少校小木屋时“镜中女孩眨了眨眼”P97就不禁发问“是普通的镜子还是魔镜?”P102,二闯小木屋时她坚持要“把镜子带走才行”,回家后将其“挂在她房间的墙上”P148~190。当再次看到镜中女孩眨眼时“她万分确信镜子里的女孩就是席德”P190。席德也做过类似尝试P293,甚至“觉得苏菲确实存在于‘另外一边’的某处”P306。毋论存在与否,她尚未能意识到自己竟与苏菲一样“看到镜中的人影同时向她眨动双眼”P311意味着什么。当苏菲从树林里小熊的手中接过“一封写给‘镜子另外一边的席德’的信”时,所有的怀疑得到了肯定的回答P348。哲学老师总结道“哲学是世界精神的镜子”P381,却无法说出那面铜镜为人类扶正祛邪的特别意义。

    (二)象征

    1、刻意强调的白色物件

   白信封、白丝巾、白兔、白色五斗柜、白袜、联合国的白色吉普车、白鸽、白乌鸦、诺亚的毛发、白色奔驰轿车、白衬衣、白屋等。这些物件的象征,即纯洁(白丝巾、白袜、白衬衣)、和平(联合国的白色吉普车、白鸽、诺亚的毛发)、指引(白信封、白乌鸦、白色五斗柜)和虚无(白色奔驰轿车、白屋)。

    2、刻意强调的绿色物件

   绿色信箱、活青蛙、绿草绿树、绿色皮夹、绿色弹珠(绿黑相间)、绿苹果、绿色的发光数字、绿色眼睛。这些物件的象征,即地球的生态(活青蛙、绿草绿树、绿色弹珠、绿苹果)、喧嚣和污染(绿色皮夹、绿色的发光数字)、未来的希望(绿色眼睛)。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3109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2
下一篇2023-07-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