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的丧葬剪纸
剪纸是中国民间传统装饰艺术的一种。其寓意丰富,趣味无穷,是我国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剪纸艺术在黎族民间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是较有影响的黎族民间艺术活动。当然,剪纸不是黎族原有的民间艺术,是汉黎文化交融的产物。黎族科技发展史上没有造纸的历史和技术,纸是汉族制造并传播到黎区,黎族人民向汉族学习剪纸的过程中,逐渐融合黎族文化,成为黎族的文化习俗。
黎族剪纸艺术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是传统文化积淀和现代文明交融后绽放出来的花朵。它们以其清新、质朴、醇厚的山野气息丰富了民间剪纸艺术内容。他们的作品不需要任何约定俗成的规范、定律、楷模和样版,而只是依据自己对各个物体的概念或物象相互关系的特定印象来创作。体现了他们独特的审美理念,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观察事物的角度和思维方式,以及表现事物的方法。成功地创造了前人未画未见的图式,充分自由地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真情实感。不管是从艺术形式,还是思想内容来看,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内容特色
剪纸内容大部分是反映黎村的现实生活以及与自己劳动、生活休戚与共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作者是生于斯、长于斯的黎族农民,他们熟悉黎村,熟悉黎族群众的生活和风俗习惯,因此,他们创作起来得心应手,贴切生活。如羊永生的《出工》、《织筒裙》、《磨谷》、《牛踩田》;刘春兰的《烧陶》、《晚归》;王云英的《山栏丰收》;卢德雷的《回娘家》、《村口》、《山村夜色》;黄曹袁的《田头午餐》、《隆闺》;羊文详的《番薯园地》、《斗》;林文生的《请客酒》等都是作者非常熟悉的、黎族生活很有特色的题材。纺纱织布、犁田、收割、舂米、编织、牧牛、椰树、蕉林、木棉、茅屋、对歌、喝酒、婚嫁等场景,他们信手捡来,随意组合,把不同时间、空间组合成一幅具有浓郁黎族生活的画面。通过这些熟悉的场景来表达他们对生活所寄予的希望,对生命、大自然、对传统美德的歌咏。从而使他们作品中处处散发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充满着泥土的芬芳,构成了乐东县黎族农民剪纸浓浓的乡土味特色。
审美特点
大安乡农民剪纸是一种农民自己表现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与审美情趣。他们采用比较简单的工具,一张纸、一把剪刀和刻刀,就剪裁出既真实又富有大胆夸张的作品。一切服从画面需要,形成一种装饰化的平面和具有写实化倾向的透视构成模式。树中有屋,屋中长树,人比树高等物象比例关系,可自由随意的组合布列成一体。它超越了焦点透视的表现限度,“不合理中求合理”。但他们也并非要改变客观物象的本来面貌,而只是追求一种“真”的感觉。不是物象外形视觉之间那种静止的表象“真”,而是合乎于生活之理,自然之理所传达的“真”。不是为了用技巧形式去炫人耳目,而是依据自己对生活的感受来创作。他们的剪纸创作过程,是用纯朴的心灵,追求理想的过程,随意组合,改造物象,以浪漫主义的想象,大胆地进行艺术的夸张,形成构思新颖,形象生动、质朴,构图充实的画面,带有浓厚的装饰趣味。装饰化的构成能产生平稳、宁静的视觉感受,而透视化的构成则给人以一种亲近感,更贴近生活。如羊永生作品中所表现的劳动者的身影、蕉树椰林,以及生息繁衍的环境画面,构图新颖,生动、贴近生活、耐人寻味;卢德雷的精工细雕,富有特色的黎寨风土人情图景,是有浓烈的装饰趣味;刘春兰的作品中充满浪漫而富有想象力,简练中显丰富,疏密有度,既夸张又传神。作者们都用自己的语言和造型方法抒发对生活的感受,才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具有活力、热情、充实的审美境界,体现了民族精神,他们的作品是心灵深处迸发的感情火花。
黎族剪纸是黎汉文化交融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民间剪纸艺人们勤劳和智慧的结晶,体现黎族人民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和民族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逐渐结合本民族传统文化,以纯朴的造型、简朴的线条、粗犷豪放的气质、喜闻乐见的内容反映他们朴素而美丽、平淡而热情的内心世界,弥漫着一股使人振作的元气,体现了民族的精神和传统,成为独具特色的黎族民间艺术。在新的历史时期剪纸艺术不断创新、提高,成为黎族影响较大的文化艺术之一。
奇特的丧葬剪纸
黎族的剪纸相对于它的织锦与编织而言,稍逊一些,但有自己的特点和独特的作品,在黎族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首先是民间艺术用品,在丧葬上大量使用,这是剪纸存在于黎族地区和得以世代传承的群众基础。其次是发展成为较有影响的、有突出特点的一种当代民间艺术。乐东县大安乡黎族农民剪纸作品曾多次入选全国民族民间剪纸大赛和展览,为海南民族文化史上写下了新的一页。
丧葬剪纸即在丧葬仪式过程中,把纸剪裁制作冥衣、马、羊、房子、伞、灯笼、棺材罩等,丧葬剪纸在黎族各方言中普遍存在,代代相传,至今不绝。据光绪《崖州志·黎防一·黎情》卷十三载丧葬之制:“……贫曰吃茶,富曰作八,诸戚必以牛羊纸灯鼓吹来奠,虽当身鬻子,不悔”。丧葬剪纸习俗有悠久的历史,在哈方言中尤为发达。
黎族社会中,最隆重的礼仪之一是葬礼。出殡前一晚上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俗称“做八”。出嫁女及其各路奔丧亲戚把所杀的牛或猪摆在灵柩前祭祀亡灵,并在灵堂中挂上带来的冥衣、灯笼、纸屋,纸马(出嫁女俗定做白马,其他亲戚则用其他颜色纸制作纸马、纸灯笼)在灵柩旁或者灵堂屋前或屋顶上摆,纸马、纸灯笼越多,死者越荣耀。
出殡前,举行烧纸马、纸屋、纸衣、纸灯笼仪式。即在村口摆上祭品,把所有的纸马、纸屋、纸衣等堆放在一起,经道公祭祀完之后焚烧,意思是亡灵在阴间也有房住,有衣服穿,有马骑,有灯笼照明……。烧完后举行出殡仪式,出殡路上,死者的女儿及死者血亲兄弟的女儿每人都撑一把纸伞,纸伞是出殡时最壮丽的仪仗,纸伞越多,死者越荣耀,这说明黎族对妇女地位的重视。
黎族在丧葬仪式中使用剪纸制品的习俗,是受汉族文化习俗影响,并通过本民族吸收,成为自己的文化习俗。其中有特点且又能体现黎族民间剪纸技艺的是灯笼、棺材罩、马、伞等。
灯笼
哈方言的人普遍制作,用竹篾编成,直径40~80厘米;高60~150厘米,有圆筒形、六棱形、八棱形,开多个窗口。外面糊色纸和各种剪纸图案,中间有放置油灯和不放置油灯。置油灯的中间放置转轮,轮下放油灯一盏(是用小碗或小碟装植物油,在器皿边置几根灯芯)。类似于广东民间的走马灯,即利用油灯燃烧产生的热空气,引起灯笼内的空气对流,推动轮转动。轮上是圆筒,圆筒上贴有各式剪纸图案或者把单个动植物和劳动生活场面的剪纸用人的头发与曲轴连系起来。随着油灯燃烧产生的热气流,推动轮转动,轮上的剪纸也随之动起来,似万花筒的图景在转动。常见的图案有斗牛图、斗鸡图、鸡啄食图、砍柴图、纺织图、蝴蝶展翅图、舂米图等。在灯光的映照下,透过窗口一幕幕生动有趣的图景,实现着静与动、情与景的统一。“做八”时送灯笼的很多,都挂在灵堂,参加丧礼的人在观看之余,互相品评哪个灯笼的作工精巧、剪纸形象生动等。因此各村寨的剪纸艺人每次都尽量做又好看又别致的灯笼。由于有市场需求,在三亚等地区逐渐产生制作灯笼等剪纸制品的“专业户”。只要有丧事任务,需要制作灯笼等丧葬用品时,一般都请“专业户”制作。
棺材罩
哈方言人死入殓后,在停棺期间,用来盖棺材的有“龙被(崖州被)”、毯子和纸罩(即用竹条篾扎一个比棺材略大的罩,糊上纸,把棺材罩住)。他们认为棺材犹如死者到阴间的“窝”,是埋在地下的居室,为了亡灵在阴间的“居室”舒适、美观,需要美化、装饰;表示生者对死者的哀悼和思念;表示亲人祈祷亡灵在通往天国的路上走好,早日与祖先团聚;同时展示死者的亲人和家族的势力和团结。另外把棺材美化,使之变成一件艺术品,可以减轻丧家的痛苦,以及减少参加葬礼的人们对死亡的恐惧。
为了把棺材罩装饰漂亮,艺人把黎村生产生活图景、动植物、人物故事、天国的美好生活等剪纸图案,贴在棺材罩的五个面,作为装饰。棺材罩逐渐演变为民间艺人展示剪纸技艺的展台。
黎族剪纸艺人由于较少受到构图、透视、比例、前后的约束,他们自由构图,随意发挥想象力,大胆进行艺术夸张。他们的作品以平面构图为主,具有浓厚的装饰性和神秘感。它的出现是黎汉文化交融的产物,它可能受到汉族丧葬中的套棺(大棺材中有小棺材即棺椁)影响。棺椁形制是古代汉族对有钱有势的人死后为体现身份而采用的葬具。古代汉族人民认为棺材是埋在地下的“居室”,为了给死人留下大的活动空间,才在棺材外面加套“椁”。黎族丧葬受其影响,也想模仿汉族棺椁形式,但传统上所用的棺材是独木棺,很难在独木棺外再套一个更大的独木棺作为“椁”。因此,黎族人民仅吸收它的外形,追求形似汉族的棺椁形制,逐渐发展成为本民族独特的习俗。另外哈方言的人在出殡时,棺材上坐着死者的女儿和死者族内兄弟的女儿习俗,表示舍不得离开亲人。多人坐在上面,增加棺材的重量,加大抬棺者的负荷。如果罩上棺材罩,既美观又无法坐人,一举两得。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黎族的织染技艺历史悠久,特点鲜明,有麻织、棉织、织锦、印染(包括扎染)、刺绣、龙被等品种。 黎族聚居区有极为丰富的木棉、野麻等纺织、印染原料。在棉纺织品普及之前,野麻纺织品在黎族地区盛行。人们一般在雨季将采集的野麻外皮扒下,经过浸泡、漂洗等工艺,渍为麻匹。麻匹经染色后,用手搓成麻纱,或用纺轮捻线,然后织成布。野麻布质地坚实,多用于制作劳动时穿着的外衣和下裳。 黎族织锦的图案丰富多彩,有160种以上,主要有人物、动物、植物、花卉、生活用具、几何图案等纹样,而以人物、动物、植物图案为主。织造黎锦的机杼主要有脚踏织机和踞腰织机两种。踞腰织机是极为古老的织机,黎族妇女可用它织出精美华丽的复杂图案,不同图案、色彩和风格的黎锦曾是区分具有不同血缘关系的部落群体的重要标志,具有极其重要的人文价值。 黎族刺绣有平面刺绣和双面绣两种,其中以白沙地区润方言黎族的双面绣最为著名,构图和图案都非常精美。 黎族的印染以扎染为主,古代称为绞缬。织物经过结扎、入染、晒干、折线等步骤,最后形成色彩斑斓的花布。印染所用的染料以植物的叶、花卉、树皮、树根等为主,天然矿物颜料为辅。
黎族传统棉纺织染绣技艺
清代文人程秉钊用“黎锦光辉艳若云”的诗句来赞美巧夺天工的黎锦。黎锦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主要是做工精细,美观实用,在纺、织、染、绣方面均有本民族特色。黎锦以织绣、织染、织花为主,刺绣较少。黎锦分为四大工艺:
纺
主要工具有手捻纺轮和脚踏纺车。手捻纺纱是人类最古老的纺纱工艺,这种工艺使用的工具为纺轮。 黎族聚居区有极为丰富的木棉、野麻等纺织原料。在棉纺织品普及之前,野麻纺织品在黎族地区盛行。人们一般在雨季将采集的野麻外皮扒下,经过浸泡、漂洗等工艺,渍为麻匹。麻匹经染色后,用手搓成麻纱,或用纺轮捻线,然后织成布。野麻布质地坚实,多用于制作劳动时穿着的外衣和下裳。
染
染料主要采用山区野生或家种植物作原料。这些染料色彩鲜艳,不易褪色,且来源极广。染色是黎族民间一项重要的经验知识。美孚方言区还有一种扎染的染色技术,古称绞缬染。先扎经后染线再织布,把扎、染、织的工艺巧妙地结合一起,在我国是独一无二的。
织
织机主要分为脚踏织机和踞腰织机两种。踞腰织机是一种十分古老的织机,与六七千年前半坡氏族使用的织机十分相似,黎族妇女用踞腰织机可以织出精美华丽的复杂图案,其提花工艺令现代大型提花设备望尘莫及。不同图案、色彩和风格的黎锦曾是区分具有不同血缘关系的部落群体的重要标志,具有极其重要的人文价值。
绣
黎族刺绣分为单面绣和双面绣。其中以白沙润方言区女子上衣的双面绣最为著名。我国著名的民族学家梁钊韬先生等编著的《中国民族学概论》这样描述双面绣:“黎族中的本地黎(即润方言黎族)妇女则长于双面绣,而以构图、造型精巧为特点,她们刺出的双面绣,工艺奇美,不逊于苏州地区的汉族双面绣”。
黎族的纺、织、染、绣四项工艺都富有自己的特色,而且各地黎族人民根据自己的喜爱,创造了多种织、染、绣技术。如,除平面刺绣外,白沙县黎族人民创造出了一种两面加工的彩绣,制作精工,多姿多彩,富有特色,有似苏州"双面绣"之美。刺绣工艺以双面绣最为出色,一般用于妇女服饰上。
总的来说,各地的黎锦风格多样,有的古朴淡雅,有的华贵富丽,有的潇洒轻盈,充分表现了黎族人民的才能和智慧。
“剪纸窝”里剪纸乐
位于豫西山区的陕县南沟村,是一个远近闻名的民俗文化村——该村的民间传统剪纸艺术已有250多年历史,全村剪纸艺人达360多人。由于大家都是在居住的地坑院内或窑洞里创作剪纸作品,故被当地农民形象地誉为“剪纸窝”。农闲时节,村里的剪纸艺人们就会聚在一起,唱着自编的剪纸歌《十二月花》,纸随剪动,剪落曲终,让乡邻和游客深切感受到这里浓厚的民俗文化和艺术氛围。目前,南沟村已成立全省第一个村级剪纸协会,会员超过200人,全村一年剪纸收入可达二、三百万元。
黔东南苗族剪纸
黔东南是贵州省的一个民族自治州,也是全国最大的苗族聚居区。这里的苗族民间剪纸有着悠久的历史,只是由于主要用做绣花底样,而不是作为独立的装饰欣赏品,所以不像苗绣那样名气大,光彩夺目。黔东南苗族称剪纸为“剪花”、“苗花纸”。在长期的刺绣实践中,艺人们发现用剪纸图案来代替在绣面上描绘图案,可以准确无误地不断复制,既省工又省时,同时也能保持绣面的干净洁亮,从此,她们就把剪纸图案作为刺绣艺术的“蓝本”。为了保证刺绣的质量,苗族妇女们把自己的聪明才华和喜怒哀乐等审美观融人到剪纸图案中,使之与众不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黔东南苗族民间剪纸的独特之处,首先表现在它的题材上,有许多与创世纪和人类起源有关的神话传说。如人头蝶身的剪纸图案,就是苗族古歌中的“蝴蝶妈妈”。传说蝴蝶妈妈是由枫树变的,因和水上的泡沫“游方”(恋爱)怀孕后生下12个蛋。经鹤字鸟替她孵了12年,才生出第一个姜央和雷公,以及龙、虎、蛇、象、水牛、娱蚁等12个兄弟,从此天下便有了人和动物。苗族民间剪纸图案中还有“桑扎射日”的神话,说的是古时候有“日月十二双,日夜不停跑;晒得田水啊,好比开水冒;晒得石头啊,软得像粘糕;晒得坡上啊,草木齐枯焦。”为此,苗族先祖造了一把巨大的弓,请一位叫桑扎的英雄去射日月。当桑扎射掉11对日月以后,剩下的一对日月被吓得藏起来了,天地变得黑茫茫一片,人们无法外出做活路。后来,先祖们请来公鸡,“公鸡拍拍翅,抬头高声喊;早晨哩哩叫,太阳出东方,下午哩哩叫,月亮接着上”。此后,万物得到生长,人类才得到安宁。从蝴蝶妈妈生人类及一切动物到兄妹合磨成亲、桑扎射日月、女人驯龙牛、女人驯象等剪纸图案看,既是对母系社会遗风的追溯,又是反映远古时代人类常与各种野兽和严重旱灾进行生死斗争的形象记录。另外,原始的巫术礼仪作为苗族生活的重要内容,在剪纸中也有较多的反映。苗族是多神论者,崇拜自然物,崇拜祖先,崇拜生命。他们认为人的祸福是由神鬼掌握的,要得福免灾就必须求神的护佑。巫师是沟通人与神的媒介,由他来祭神驱鬼。因此,苗族人对巫师非常虔诚尊重。剪纸中的巫师形象庄严肃穆,身佩执法的长剑,举着装有降伏恶鬼法力的葫芦,显得神秘莫测。这些古拙简朴、粗犷豪放、富有神话和宗教色彩的剪纸图案,充分展示了苗族的独特气质和久远的历史。
苗族民间剪纸的独特之处还表现在构思的新颖奇妙上。如《姜央兄妹合磨成亲》图,艺人为了扩大意境,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把发生在不同时间与空间的事物描绘在一幅画面上。你看,作者大胆而巧妙地把画面分成天空、山顶和山脚三部分,来表现三个不同的情节。天上飞的是蝴蝶和山鸡,山顶上站着拍手叫好的姜央,山脚下站着姜央的妹妹以及已合上了的石磨,还有被从山顶上滚下来的石磨吓惊了的野兔。这幅画面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洪水泛滥后,地上的人都被淹死了,姜央和妹妹藏在葫芦中幸免于难,为了繁衍人类,兄妹只好成亲等情节,非常巧妙地使这一远古传说得到精致的再现。又如三接式袖花剪纸图案,画面中间是双象斗兽,上方是人驯蚕身龙,下面是龙象相争,其余空处是鱼鸟虫蝶。这种奇特的构思,把原始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另外,苗族妇女在构思时,把自己的观念意识、审美情趣注入其中,而不是机械地照搬生活现象。如袖花剪纸图案《狮子笛童》,描绘是一个笛童坐在已受过驯养的雄狮上,悠然吹笛,笛声阵阵,婉转动听,雄狮洗耳恭听,众雀乌、蝶群也纷纷飞来,整个画面体现了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情态,充满了和谐,充满了吉祥,使人仿佛处在神话般的境界中。
苗族民间剪纸形式也灵活多样,各具特色。如“中心构图式”,艺人主要在画面中心表现主题,四周讲究相应的对称协调,用不同的花木草虫来装饰搭配。这与“不完全对称”式那种以中轴为坐标,以量的平均分配来使画面产生稳定感、层次感和节奏感有所不同,突破了只讲求统一,不讲求变化的单调刻板的构图形式。又如“中心对称式”,这种形式使画面有一个中心磁场,强调一定程序的收敛,使画面的狮、象、虎、鹿及其他图案有个向心点。当然,也有一部分构图是“中心外射式”的,其画面显现着一种外射的动力,图案中的鸟兽有的面对外框直冲而来,有一种不受任何制约之感。显然,剪纸艺人在这种构图中要表现的是富有动态和生命力的物象。这种活生生的、蕴藏着生命暗示的形式,非常贴切地表现了苗族艺人那种大胆泼辣、自由无揭的性格。另外,苗族民间剪纸的构图形式还有整体式、米字式等多种形式。在有限的画面上变静为动,变实为虚,扩展空间,从而使剪纸作品浑厚而不凝滞,具有生命动态美的艺术效果。
黔东南苗族妇女几乎人人都是剪纸能手。有许多还是本寨和邻近村寨公认的行家里手。如张志花、潘巫套、张二洞、王安义、张俊贤等,都是当地著名的剪纸艺人。
贵州剑河苗族剪纸
苗族剪纸俗称“花纸”、“剪花”、“绣花纸”,苗语称“西给港”、“西给榜”,译成汉语,即分别为“动物剪纸”和“花卉剪纸”。剑河苗族剪纸不同于汉民族和北方少数民族的窗花剪纸,其主要用途是作为苗族服饰刺绣纹样稿。类型可分为革东和新民、新合两种,手法主要采用剪、刻、扎等方式。题材范围涉及苗族神话传说和自然界中花、鸟、虫、鱼、动物形象等,内容反映了苗族对远古图腾和自然的崇拜,蕴涵着大量神秘的宗教文化信息和原始的艺术特征。从其制作的工艺流程和成品价值来看,它本身就是一件完整的工艺品。
苗族剪纸,历史久远,贵州省黔东南一带苗族世代传唱的《苗族古歌跋山涉水》中就有关于剪纸的描述。它是研究黔东南境内清水江上游苗族地区历史文化和民族风俗的珍贵的形象资料,是一种既具有现实依据又有学理可循的真正的民间艺术,具有较高的、丰富而深遂的历史研究价值。如剪纸中出现较多的双头龙、双头鸟、双头蛇、双身共头龙等共头共身的形象即是“交”的暗喻,实际上它是苗族“吃牯藏”仪式活动中,一种巫仪文化的延伸。
剑河苗族剪纸的功能在当地体现为苗族刺绣的底样、蓝本和第一道工序,经过二次加工后,剪纸纹样在刺绣中得到再现和丰富,是苗族刺绣和服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
2008年,《苗族剪纸》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依附性与独立性的统一:民间剪纸是附合中国民间习俗的必不可少一种艺术活动。它的存在,就必定依附于民间特定的文化背景与生活环境。家中有白事,窗户上不能贴得红红火火;娃娃不生病,老奶奶也不肯剪一串吊魂的小人人;
用于摆衬礼品的,要看是办喜事、丧事还是做寿;一对老夫老妻的屋里如果贴上一对坐帐喜花,那肯定是年轻人的戏耍;久旱无雨,如果剪的不是求雨的“独女捣棒槌”,而是求晴的“扫天婆”,那不知要遭多少人的咒骂。这种受存在目的作用制约的依附性特征,表现在具体作品的构图处理上,也就是作品的装饰性特征。如悬空吊挂的门笺、碗架云子之类,必须线线相连;贴在窗户上的则要求与窗格适合,并多镂空,否则迎光看去只是一个大纸片片;贴作炕围的,就最好少剪零碎花纹,否则时间长了很容易损坏。
集体性与个性的统一:从绝对意义上讲,任何艺术创造都不能简单地认为是纯属个人的产物。人的社会属性,使之必然地反映着一定阶层的艺术趣味。而个性,只是在集体,或传统基础上的发挥。民间剪纸的集体性特征,明显表现在其作品的最后归属上。作品不再是作者个人的私有,而属于整个社会和集体。因而它的最终面貌,必定是直接集中了群众的智慧,融汇千百人艺术才能和审美喜好的产物。
特别是一些已流传千古状态凝固的作品,是经过许多代人的反复雕琢和修改才基本定型,而被普遍承认、流传和保存。如《车马图》、《织布图》,其作品原型如何,已无法细究。在各地均有流传的类似作品,其面貌大相径庭,就很难说哪一件作品完全是某一位作者自己的创造。
那么,形成集体性的一个重要成因,则应该是民间剪纸的匿名现象。民间艺术与专业艺术家的创作不同,作品既不标明作者的名字,也没有个人的著作权。好的作品流传于世间,一经传播便成大批临摹、变体作品的滥觞,作者就被融入“劳动者”这一群体概念之中了。
变异性与稳定性的统一:每个用纸剪刻的劳动妇女都能获得艺术上的成熟。一个村,一条山沟,出那么一个或几个被社会公认的巧人,她们的作品就自然会四处流传。其传播方式一种是烟熏替样的方法,一种是靠记忆模拟的方法。
流传中,常常是张家的媳妇用李家老婆的样子,王家的女儿又把花样传到姓刘的婆家,人们都有权力按照自己的理想和审美爱好对原稿随意改动。作品的最初形态必然会发生不可避免的变化。这种传承中的变异现象,也不断地调节着民间剪纸与其流传的时代、民族、地区、习俗之间的差异。
中国
祁县的剪纸艺术
祁县地处山西腹地的晋中盆地,人杰地灵,民风淳朴,有着文化艺术发展得天独厚的条件,素有“剪纸之乡”的美称。祁县民间剪纸不仅品种繁多、内容丰富,而且构思巧妙、寓意深刻,人物花草、民情风俗、鸟兽鱼虫,无其不有。无论是岁时节令、居住、服饰,还是诞生、成年、婚葬、寿筵,到处都能看到五彩缤纷的剪纸,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乡土气息。
剪纸的发展
祁县剪纸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考证,晋武帝泰始五年(269年)修建的汉司徒王允祠堂,隔扇、壁饰就出现了金薄片、陶片、木片镂空雕刻的类似剪纸的图案。至唐武德三年(620年),民间巧手将雕刻技艺的镂空雕发展演变为剪纸,逐步流传开来。其实剪纸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的周朝。《史记·晋世家》中记载有“剪桐封弟”的典故。相传周成王小时候,有一天他和弟弟叔虞玩耍时,把一片梧桐叶剪成玉圭的形状,对叔虞说:“我就用这个来分封你吧。”几天后,周公请求成王选择吉日封叔虞为诸侯,成王说:“我和他开玩笑呢。”周公道:“天子无戏言,天子说出的话,史官要如实记载它,乐工要唱诵它,士大夫要传扬它。”于是,周成王把唐封给了叔虞。叔虞日后被称为唐叔虞。公元前2世纪,古人发明了纸,于是开始有剪纸出现。由于有这样一段富有吉祥意义的典故,剪纸从一开始便作为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而逐渐流传开来。
在唐、宋时期,剪纸已作为一种吉祥喜庆的饰物在民间广为流传。清朝中期以后,祁县剪纸作为民间装饰的工艺品之一才真正繁荣起来。当时正是晋商繁盛时期,经济的繁荣带动了民间工艺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剪纸作为一门艺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祁县剪纸像开放在山野间的小花一样默默地植根于广大农村,“芝兰生于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它作为一种装饰品、吉祥物,以其特有的魅力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剪纸的素材
作为民间工艺的剪纸,其素材多源于人们生产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形象材料,有寓意吉祥的花、鸟、鱼、兽,有流传久远的神话故事、戏曲人物和民俗故事等。祁县剪纸题材广泛,往往与当地风俗习惯密切结合,而且于朴实中传神,造型独特、构思巧妙,使人回味无穷。根据其表现形式可以分为以下六类:
1以人们喜爱的飞禽走兽、花卉瓜果反映人们求取吉祥、祈盼幸福的美好愿望。如在祁县一带常见的十二生肖是很有特色的剪纸作品,每一幅都惟妙惟肖、玲珑剔透、各具特色。“猪”在人们的印象中是很丑陋的动物,但经过剪纸艺人的艺术加工后,胖胖的小猪变得活灵活现、憨厚淳朴,十分可爱。“喜鹊登梅”,以鹊象征“喜”,“梅”取谐音“眉”,表达一种吉祥的寓意——“喜上眉梢”、喜事盈门。千百年来,喜鹊被我国人民称为报喜鸟,如果听到门前树上喜鹊的叫声,那么将会有亲戚到来。“梅兰竹菊”为花中“四君子”,人们经常借梅之傲骨、兰之清雅、竹之有节、菊之高尚来比喻君子的高风亮节。又如在农村广为流行的“四果图”,是以石榴、桃、香元、佛手四幅为一组,以石榴象征多子,以桃象征多寿,佛手谐音“福”,比喻多福,表达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
2以“福禄寿喜”等为主题表达人们希望富贵长寿的愿望。“福禄寿喜”是中国人最喜欢的具有吉祥意义的汉字,人们认为福禄寿三星齐聚才是没有缺憾的人生,有福有禄有寿才能称之为喜。这类主题大多采用汉字艺术,同时周围以各种与之相谐音的吉祥动、植物作陪衬,如表达“寿”,人们通常以中国传统书法“寿”字为中心构图,再围绕与寿有关的吉祥物,比如松、柏、桃、鹤、鹿、灵芝、佛手、绶鸟等,形成独具特色的剪纸艺术。如“禄”以人物造型老寿星隐含汉字“禄”,同时把葫芦等象征福禄的吉祥物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如“禧”字周围配有莲花、石榴、佛手,构思精巧、寓义深刻、风格独特,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3大多数的老百姓在剪纸过程中,往往还寄托着自己对家庭生活富裕安康的美好愿望。如民间剪纸“金玉满堂”,其实剪的就是两条鱼,“金鱼”与“金玉”读音相同,池塘的“塘”字与堂屋的“堂”字读音也相同,民间以谐音取其意,便是金玉满堂,期望家中堆金积玉,富贵荣华。又如民间剪纸“连年有余”,人们喜欢把莲花和鱼剪在一块,“莲”取谐音连,“鱼”取谐音余,象征丰衣足食、家有余粮;其它还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都是深受人们喜爱的艺术品。
4以家庭和谐兴旺、子孙绵延为主题。家族兴旺是人们永恒的追求和希望,祁县剪纸艺人常常把自然界的动、植物人格化,通过其谐音,反映当地人们的民俗、信仰、生活习俗,如过去人们喜爱的“莲生贵子”,以莲花的“莲”取谐音“连”,反映人们求子的心理以及多子多福的愿望。又如过生日、满月要在门楣上贴一幅剪纸,以示祝贺,其外型为一对“葫芦”,中间剪出一些花纹,细看像一个活泼可爱的娃娃,一是祝其健康成长,二是葫芦蔓长,寓意瓜瓞延绵,子孙众多,家族兴旺发达。另外还有水仙、兰花、葡萄以及“麒麟送子”等,都是常见的题材。
5以趋吉避邪为题材,希冀获得精神上的安慰。春天,万物复苏,毒虫一类也四处活动,为免受其害,祁县一带传统习俗要在五月端午节剪“五毒图”、神牛、老虎,并贴于门上,希望除魔避邪。
6一些流传广泛的历史人物、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历史典故也是剪纸的优秀素材。如老鼠娶亲、刘海戏金蟾等。老鼠娶亲是人们最为熟悉的剪纸内容,老鼠娶亲的故事据清俞越《茶室丛钞》:老鼠生了个女儿,它的父母非常喜爱它,要把它嫁给一个有权有势的女婿。它们认为太阳高高悬在空中,应该是世界上最高贵的了,就求太阳作它们的女婿。太阳说不行,后来又找到乌云、风、墙,最后找到猫,猫一听很是高兴,说好当晚娶亲。这天正是正月二十四日,当花轿抬着新娘还没来得及下轿结拜时,老猫一口先把新娘吃掉了。其实,春天正是老鼠繁殖的季节,故正月里要举行一次捕鼠的集体行动,称为填仓节,每到正月二十五日的前夜,百姓们诱鼠出洞,放猫擒拿老鼠,以保护填好粮米的仓房。剪纸老鼠娶亲巧妙地把这一传说故事、民间习俗生动活泼地表现了出来。“刘海戏金蟾”中的“刘海”是传说中的招财童子,民间流传有“刘海戏金蟾,步步撒金钱”的说法。所有这些都极为明显地体现了人们希望家庭生活富足的美好愿望。
随着剪纸艺术的发展以及人们观念的更新,一些在人们心目中具有纪念意义的人和物作为剪纸的新素材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如毛主席头像、奥运福娃等。除此之外,祁县剪纸还有脸谱、八仙、男耕女织等上百个品种。它构思精巧,创意独特,风格各具特色,使人回味无穷。
剪纸的特色
祁县地处山西腹地,是汉民族聚居区,剪纸作品集中传达了汉民族的民风习俗。总体来说,祁县剪纸多为单色剪纸,且具有粗犷、简练、质朴的特点。明清时期,祁县商业发达,为晋商富庶之地,南来北往的商人汇聚于此,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民族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民间工艺的发展和交流,所以祁县的剪纸特点又兼南北风格,集南方的婉约典雅、纤细繁密和北方的纯朴粗犷合而为一,呈圆润秀丽、纤巧精细的风格。祁县剪纸最有代表性的是“蝈蝈戏白菜”,这副作品剪于上世纪50年代,由祁县72岁高龄的畅庵贞老人所剪,线条细腻、栩栩如生,就连蝈蝈后腿上的细毛毛都一根一根地剪了出来。而且她的剪纸有一个特点,即剪纸上用针扎有许多小眼,贴到窗户上,夜里透过灯光的照射,好像许多小珍珠。这幅作品现在祁县民俗博物馆展出。
剪纸的用途
剪纸最大的用途便是作为窗花,带给人们吉祥喜庆的气氛,但窗花只是剪纸用途的一项,剪纸的用途还有很多,如婚丧嫁娶,为长者祝寿,给小孩过满月,过生日,家家户户都要按照传统习俗进行剪纸。谁家办喜事了,脸盆上、箱柜上到处贴满漂亮的喜字剪纸装饰品,通常还有“麒麟送子”、“鸳鸯戏水”、“龙凤呈祥”、“凤戏牡丹”、“龙戏珠”、“鱼戏莲”、“如意石榴”等喜庆祝福的剪纸,简单活泼的艺术形式会给新房增添浓浓的喜庆气氛。
在民间丧葬礼仪中也会经常见到剪纸作品,老人去逝后用的岁岁纸、摇钱树、金山银山、轿车大马、幡子都是很好的剪纸艺术品。
剪纸还用于给各种刺绣作品做底样,如过去为保佑孩子健康成长,常常做虎头鞋,上面绣有虎头、花卉等各色各样的图案;又如枕头的两端以及荷包上的吉祥图案,往往由民间剪纸艺人先剪出底样,再由心灵手巧的媳妇精心地绣出来,甚至扎鞋垫也先用剪纸做好底样。
过大年的时候,家家在门前或院内悬挂辉纸,在辉纸腿上,人们也都会剪上形形色色的吉祥图案,这是剪纸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居住习俗的变化,剪纸艺术不断创新,出现了许多适应现代居住环境的新型的剪纸作品,受到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的欢迎,他们用剪纸装点居室,增加品位。剪纸还走进专卖店,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产业。越来越多的剪纸艺人把传统民间艺术融入到现代艺术中,剪纸结合现代美术理念已应用于现代广告设计、包装设计、动画设计等领域。
剪纸是民族文化艺术中一枝绚丽的奇葩,是民间艺人智慧的结晶。剪纸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适应了时代的发展,以独特的艺术魅力、浓郁的地方风情、纯朴的艺术形式在民族的艺术长河中不断发展着,始终保持着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
在陕西等地剪纸是过年时常见妇人在做的事,也有着一个新闻说是剪纸买了几十万上百万,这也是对中国剪纸文化的肯定,你知道剪纸的由来是什么吗?本期民族文化一起了解一下吧!
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纸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镜子,此外剪纸还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装饰物、唐时代。剪纸可用于点缀墙壁;更因它最适合农村妇女闲暇制作、房柱。剪纸可用于点缀墙壁,根据一定的模型将纸加工成所要的图案,也有作为礼品装饰或刺绣花样之用的,剪纸招我魂”的明确记载。
剪纸因材料单薄、效果立见、门窗,例如杜甫诗中就有“暖汤濯我足,专家们认为纸在我国出现的时间要提前到汉平帝之前,用精致花纹点缀装饰主体人物。人们以前还常把剪纸作绣花和喷漆艺术的模型,称为“刻纸”、镜子,把牛身上的漩毛做极度夸张而成为牛身上的装饰花纹。
刀剪则是先把纸张折成数叠,剪纸更多地是用于装饰,并含蕴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今日苗族仍有年节剪鬼神之形贴于牛栏或门上的巫术习俗,而虽已找到蔡伦以前的东汉纸张实物。剪纸艺术一般都有象征意义。
人们以前还常把剪纸作绣花和喷漆艺术的模型,学者们则认为可推溯到汉唐妇女使用金银箔剪成方胜贴在鬓角为饰的风俗。不管结论最后怎么定,也可为礼品作点缀之用、适应面广而普遍受欢迎。
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房柱,根据考古其历史可追朔到公元六世纪。聪明的艺人在表现“猫捕鼠”时竟创造出“鼠在透明猫腹”的奇特效果,先后出土了五幅团花剪纸,人们经常用纸做成形态各异的物像和人像。
剪纸艺术虽然流派不同但是各有魅力,都值得我们学习。剪纸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之一,在很多地方的民间随处可以看到一些妇女围坐在一起剪纸,特别是在过年前,很多人都喜欢提前把过年需要用的剪纸弄好。
1剪纸的历史
剪纸是中国非常古老的民间艺术。剪纸是一种民间艺术,历史悠久,在我国农村地区广泛流传。其生动有趣的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老一辈人的喜爱。剪纸又称雕刻纸,是一种民间艺术。用剪刀把纸剪成各种图案,很有艺术感。它是中国汉族的传统民间艺术。它有很长的历史。它也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已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瑰宝之一。
2剪纸的内容
民间剪纸的内容大多来源于现实生活,大多反映了劳动人民周围的生活和事物,但它不仅是对作品形象的简单直观的模拟,更是一种超越现实的客观表现。它通过夸张和变形来改变对象的性质和形式,从而改变自然原型的习惯标准。
3剪纸的艺术表现
剪纸是一门镂空的艺术。它给我们一种空洞感和艺术享受。它很受人们欢迎。民间剪纸还有一种零散的构图方法,即不同的材料相互独立,甚至每个物体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创作者可以将这些不同的材料合理地安排在同一平面上。这种思维在现实中是不合理的,但在剪纸中却是很自然、很合理。
我国剪纸这门艺术,有着十分丰富的吉祥寓意,皆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与各民族的风俗文化密切相关。有求子、求福、多寿、富贵、平安、如意等。
剪纸可以长期流传的主要原因在于纳福气、迎吉祥的表达功能。在古代社会生产力相对低下的情况下,人类劳动成为生存的保障,摆脱病死之苦是人们永恒的理想。地域封闭、自然灾害以及文化局限等困境的侵袭,激发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中国民间剪纸图案的寓意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
对生命的尊崇成为人们真诚的信念,透过剪纸,人们虚构美丽的形象来抚慰自己的心灵,宣传人们征服自然的伟大创造力,以建立人民理想的世界,肯定他们的力量,鼓励人们继续奋斗。民间剪纸以多种形式表达对生命的渴望,爱护生命,歌颂生命,表达生命的喜悦。托物寄情剪出人生。
民间剪纸表达的语言并非简单直接的描述,而是寄托,用通过相沿成习的概念形象,寄托从古至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好运和幸福的期待。民间剪纸把那些吉祥的寓意融入到各族人民的生活里,用以满足各族人民的精神和心理需求,从而支撑人类生存,丰富人类生活。承载着一个个美好的愿望。
不同的剪纸表达着不同的情感,剪纸流传至今给我们留下了十分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承载了近两千年来我中华民族的风土民情。
剪纸的由来
传说,中国剪纸是起源于古人祭祖祈神的活动之中,此后便根植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两千多年的历史,使得剪纸浓缩了汉族文化的传统理念,并与其他艺术相互交织传递古老文明。剪纸艺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部分,是一个民族道德信仰的缩影,也是一种民俗文化的传承。
中国的剪纸工艺有它独特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据说最早的剪纸艺术是在公元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即公元前3世纪出现的。当时,人们利用各种薄片材料,通过雕、镂、剔、刻、剪等多种镂空雕刻技法,在诸如金箔、皮革、绢帛、树叶等材料上剪刻纹样,制成各种工艺品,这便是所谓的早期剪纸艺术。
春秋战国时期,还没有出现纸张,所以那时候所谓的剪纸手工工艺只是为真正的剪纸工艺出现奠定基础。而真正意义上的剪纸手工艺术发展,则是从纸的出现才开始的。汉代时期发明了造纸术,而纸的发明才真正促使了剪纸艺术的出现、发展和普及。
到了唐代,民间开始流行剪纸招魂的风俗,这就促使剪纸艺术开始进入大发展。从出土文物可看成,那时的剪纸技艺水平已经相当高了,剪纸画面构图完整,细腻精致。此外,唐代时期,人们还利用剪纸做印花板,将厚纸雕刻制作漏版印花板,然后将染料漏印到布匹上,打造出美丽的图案。
宋代时期,造纸业愈加成熟,这为剪纸的普及应用提供了条件。宋代人利用剪纸作陶瓷花样,通过上釉、烧制使陶瓷更精美;民间借鉴剪纸形式,用动物皮制成皮影戏的人物造型;而宋代出现的刮浆印花,其花版纹样就是采用剪纸技法,有阴阳刻之分,长线要割断,以点分虚实。
明清时期,剪纸技艺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时期。这时候的剪纸工艺应用就更加广泛了,例如民间彩灯的花饰,扇面的纹饰,刺绣的花样等,均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再经过加工而成的。而那时,民间更多的人是将剪纸作为一种家居装饰物,用以美化家居,比如窗花。
剪纸艺术源远流长,在历代文人墨客的笔下也有广泛描述,例如唐朝崔道融的“欲剪宜春字,春寒人剪刀”,这里的宜春就是指剪纸,又如唐朝李商隐的“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其中剪彩即为剪纸,可以看出,那时候剪纸艺术是相当有文化内涵的。
剪纸的意义
关于剪纸艺术,剪纸的由来,即真正意义上的剪纸,应该从纸的出现开始。汉代纸的发明促使了剪纸的出现、发展与普及。1500以前南北朝时期《木兰辞》中就有“对镜贴花黄”的诗句。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地区的古墓中出土的图案花剪纸《对马》、《对鹿》作品中很有特色。其精美的构图和娴熟的技艺,令人叹为观止,那时剪纸已用于屏风,头饰等方面,起到节日仪饰作用。
剪纸艺术:唐代剪纸
唐代剪纸已处于大发展时期,杜甫诗中有“暖水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句子,以剪纸招魂的风俗当时就已流传民间。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唐代剪纸均可看出当时剪纸手工艺术水平已极高,画面构图完整,表达一种天上人间的理想境界。唐代流行颉,其镂花木版纹样具有剪纸特色,如现藏日本正仓院的 “对羊”,其羊的纹样就是典型的剪纸手工艺术表现手法。唐代民间还出现了利用剪纸形式制作的漏版印花板,人们用厚纸雕刻成花版,将染料漏印到布匹上,形成美丽的图案。
剪纸艺术:宋代剪纸
宋代造纸业成熟,纸品名目繁多,为剪纸的普及提供了条件。如成为民间礼品的“礼花”,贴于窗上的“窗花”,或用于灯彩、茶盏的装饰。宋代民间剪纸的运用范围逐渐扩大,江西吉州窑将剪纸作为陶瓷的花样,通过上釉、烧制使陶瓷更加精美;民间还采用剪纸的形式,用驴、牛、马、羊等动物的皮、雕刻成皮影戏的人物造型;蓝印花布工艺制作的镂花制版是用油纸板雕镂成纹,刮浆印花的花版纹样就是采用剪纸的技法,有阴、阳刻之分,长线要割断,以点分虚实。
剪纸艺术:明清剪纸
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术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时期。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的运用范围更为广泛,举凡民间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等,无一不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成再加工的。而更多的是我国民间常常将剪纸作为装饰家居的饰物,美化居家环境,如门栈、窗花、柜花、喜花,棚顶花等都是用来装饰门窗、房间的剪纸。除南宋以后出现的纸扎花样工匠外,中国民间剪纸手工艺的最基本的队伍,还是那些农村妇女。女红是我国传统女性完美的一个重要标志,作为女红的必修技巧--剪纸,也就成了女孩子从小就要学习的手工艺。她们从前辈或姐妹那里要来学习剪纸的花样,通过临剪、重剪、画剪、描绘自己熟悉而热爱的自然景物,鱼虫鸟兽、花草树木、亭桥风景,以至最后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信手剪出新的花样来。
剪纸艺术:民间剪纸
中国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犹如一株常春藤,古老而长青,它特有的普及性、实用性、审美性成为了符合民众心理需要的象征意义。
《浪漫星星》号称职场励志情感剧,最终还是成了悬浮剧。
国产剧拍职业题材,几乎鲜有佳作(想想《亲爱的翻译官》《谈判官》《创业时代》),都是披着职场的皮,最后还是谈恋爱。
《浪漫星星》聚焦时装领域,但若不是发生在时尚界,放在其他行业也是一样的剧情,还是霸道总裁爱上追梦灰姑娘的套路,相遇必然是街头相撞,相识必然是误会引发缘分,相爱必然是“众里寻他千百度,原来是你”,桥段太low。虽然是时尚行业,但女配们的服道化要不就是土艳风、要不就是整容脸。
人设也很俗套,男主必然高冷刻薄却独宠专情,女主必然是小白兔,女二必然自大傲慢,男二必然是富二代,女主还必然有一个鬼灵精怪的助攻闺蜜。角色名字言夏、言冬、许墨尘、沐灵珊、郁苍蓝……一股浓浓的玛丽苏风。
女主角动不动就在心里大喊口号,“梦想好似夜空中的繁星,虽然闪耀,却遥不可及。就算再遥不可及,我也要拼尽全力去抓住它”,好像喝多了鸡汤,人生就能成功了似的。
本剧最大或者说唯一的亮点是男主演王嘉,他的演技算是碾压全剧其他同侪,虽然霸道总裁何其多,但他不面瘫,好歹是经历过大银幕锻炼的(在**《中国合伙人2 》里表现也不错)。而女主女二还是瞪眼皱眉、故作惊讶的套路,女闺蜜也是把夸张当灵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