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二《梦游天姥吟留别》精品教案范文3篇

高中必修二《梦游天姥吟留别》精品教案范文3篇,第1张

 在 教育 的百花园中,百花吐艳离不开园丁爱的奉献。下面是我给大家准备的高中必修二《梦游天姥吟留别》精品教案 范文 ,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高中必修二《梦游天姥吟留别》精品教案范文一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识李白,了解李白诗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过程与 方法 熟悉诗人当进的写作心境,体悟诗歌所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情绪。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朗诵中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天马行空的行文气势。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理解诗歌的抒情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诗人抒情的手法及其浪漫主义特征。

 三、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背几首学过的李白的诗歌,老师随之导入:李白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豪迈洒脱,雄奇奔放,超脱于俗世,但是李白并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他有和我们普遍人一样的遭遇、苦恼和追求,今天让我们通过一个梦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整体感知

 1找一位学生朗读全诗

 老师明确:作为诗歌的学习,准确的朗读是第一步。

 2老师配乐范读

 明确:读音准确是第一步,作为赏析,还要读出诗歌的感情。

 (三)深入研读

 1学生读第一段后思考天姥山是什么样子,引导学生体会“连”、“横”、“拔”、“掩”、“倾”等字的妙用,再齐读,读出语势变化。

 2由老师设问哪几句是描写梦中天姥山的 句子 将第2段切分成三部分。

 (1)赏析第一部分(到“水澹澹兮生烟”):引导学生自读,然后就自己喜欢的句子读读,感受诗人当时的内心世界,并用自己的声音传达出这种心情。

 (2)赏析第二部分(到“仙之人兮列如麻”)老师明确:诗人游兴正浓,这时天色暗下来,转瞬间在诗人面前出现了一个神仙世界。学生自读后闭目想象神仙世界的情景,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

 找学生读自己的描述文字,然后引导学生讨论,神仙们聚集到金银台上做什么

 再找学生读这几句,读出向往与喜悦之情,然后齐读体会,最后要求当堂背诵这几句。

 (3)赏析第三部分(到“失向来之烟霞”)

 老师设问:诗人在梦到最美好的时候突然醒来,此时心中是什么感受应该怎样读这几句诗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诗人的惆怅与失意。

 3学生齐读末段

 明确“世间行乐亦如此”中“此”的指代内容(梦境)

 老师设问:“诗人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生读最后两句后老师明确:这种感慨不是无缘无故的,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是心理情感的曲折反映。想当年,李白被诏入京,曾大呼“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自认为可以实现自己“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理想,然而外戚专权,同僚争权,自己备受排挤,不到三年便被赐金放还。诗人的感慨是看透了黑暗现实的一种顿悟。

 学生再齐读全段体会。

 (四)拓展延伸

 1你从这首诗中的哪些诗句,读出了李白诗歌的豪放飘逸

 明确:构思上最突出的特点是想象奇特,为了借别离之情来表现自己不事权贵的思想,作者不是直接描写现实生活中景物,而是以丰富的想象借助梦游的形式来展示一个个奇景,塑造出一个个梦幻中的生动形象使本文具有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大量的运用了衬托(如用瀛洲、天台来衬天姥山)、比喻(如“身登青云梯”)、夸张(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比(如将仙境与人事比、理想与现实比)等手法,使幻想中的景物活灵活现,也更好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在感情。

 2这首诗有哪些艺术特色

 (1)构思奇特。全诗以游仙为构思的出发点,借天姥山的高峻和有关 传说 ,虚构出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鲜明对照的神仙世界,以此表达诗人对自由、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同时也写出他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2)想象丰富。神话传说和对自然山川的真实体验融合在一起,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夸张,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3)语言灵活。形式错落,富有节奏感,兼用长短句,打破“七言”的束缚。

 (五)小结作业

 阅读文本中的《月下独酌四首(其一)》,写一篇鉴赏 文章 ,字数不限。

 五、板书设计

  高中必修二《梦游天姥吟留别》精品教案范文二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熟读内容,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把握文中的关键字、词、句的含义。

 思维发展与提升 缘景明情,在诵读过程中感悟、体味诗歌情感,理解“诗仙”艺术的浪漫艺术和人生的理想追求。

 审美鉴赏与创造 鉴赏“梦游”意境,体会李白浪漫主义风格,提高古诗鉴赏能力。

  文化 传承与理解体会 品味诗人情感,学习诗人不慕荣利,追求自由的伟大人格。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欣赏诗歌丰富多变的意境,理解诗人复杂深沉的情感。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诗人看似消极的人生感慨里深藏的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想,学习他独立傲岸的人格;理解诗歌主旨及李白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01

 颂声载道入新课

 1 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他喝酒: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他的剑: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

 2 “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这是贺知章心中的李白;“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这是余光中心中的李白;李荣浩凭借“如果能重来,我要选李白”,这是歌手李荣浩对李白的倾慕。李白是国人心中的“诗仙”,从古到今,无人质疑。他因何被称为“诗仙”今天,我们以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为例,一起来探究“诗仙”的内涵。

 3 解题

 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如同 散文 中的 随笔 ,可以不拘一格。 其它 的如“歌”、“行”等。

 文体知识: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古诗”又称“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严格的“近体诗”而言。“七言”分两种,一种是以七字句为基础,杂用四、五、六、九言而构成了形式自由的长短句,这样长短交错,换韵自由,富于变化,也称为“歌行体”;另一种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齐。今天所学的这首诗属于属于前一种,即“歌行体”。

 4“梦游天姥”,通过这四个字,我们可以获知哪些信息

 诗人是在梦中游历天姥山,诗人驰骋自己的想象,写的是虚景……

 5“留别”

 写作背景: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而希望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来。李白对这次长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给妻子的留别诗《别内赴征》中写道:“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李白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得罪了权贵,连玄宗也对他不满。他在长安住了一年多,在天宝三年(744年)就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李白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做,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诗歌还有一个标题《梦游天姥别东鲁诸公》。

 02

 因声求气入诗境

 1 播放多媒体视频诵读,勾画字词,理解诗歌主要意思。

 2读音检测:

 天姥 天台 瀛州  脚著 剡溪 渌水

 谢公屐 暝 殷岩泉 栗深林 訇然 鸾回车

 3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背诵最佳),特别注意最后一句的感情表达。要求学生跟着老师的节奏,语气语调的变化,来把握好内容,并要求学生边听边勾划出四个句子:诗眼句;文脉句;梦境的起止句;醒后人生规划的句子。

 4标出要求勾画的四类句子:

 诗眼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文脉句: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我欲因此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梦境起止句:我欲因此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醒后人生规划的句子: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5清理文章思路结构:

 梦游之由(起)——叙述;

 梦游之景(见)——描写;

 梦游之感(叹)——议论、抒情。

 03

 缘景明情觅仙踪

 1学生诵读(鼓励自告奋勇),师生共同点评。

 1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是诗人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世界,这就是我们缘景明情的依据。现在请同学们齐读梦前、梦中两段,读时请找找在这两段中写了哪些景这些景又构成了哪些画面

 小组合作探究,找出喜欢的几幅画面,从下面三个方面 说说 你们的品读收获:运用了 的手法(或词语)描绘了 的画面融入了 的情感。⑴鉴赏文学作品的三个角度: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

 ⑵探究“入梦之因”部分。

 学生齐读,教师引导:文章是记游,但与一般的记游不同,细心的同学可能已经发现了,不同在什么地方

 这是“梦游”。请一位学生找出点题的诗句(“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请一位学生作答解释:“我欲因之梦吴越”。

 因(表因果关系)之(代词)那么前文是 作者游天姥山的原因。

 我们一起来赏析这部分诗文,思考是什么激起了诗人的游兴

 朗读:“海客淡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从诗文中体会天姥山的形象:越人言

 云霞明灭

 连天横 ——五岳

 与别山作比 ——赤城——天台

 六行诗既点明了天姥山的位置,同时突出了天姥山之高峻。超五岳,压倒赤诚,连绝高的天台山也只好倾倒在它的东南方。

 李白自青年时代就向往吴越的山水,曾在《秋下荆门》中就抒发了自己这份向往之情,“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天姥山的奇景瑰形激发了李白的游兴。

 那么诗篇起笔却没马上写天姥山,诗人先写“海客淡瀛洲”,这样落笔是什么原因,“瀛洲”指什么

 从“瀛洲”打开学生的思路。骄阳酷暑,我们向往去海边,那么对“东海蓬莱”会有所耳闻,这“蓬莱”相传是一座仙岛,上有长生不老药,当年秦始皇曾遣三千童男童女上岛采药,诗中所言的“瀛洲”为这东海上三座神山之一,还有一座是“方丈”。

 来往海上的人淡起仙人居的瀛洲,印象中是烟雾缭绕,波涛迷茫,实在难以寻求。

 以此山的难求来映衬天姥山的实在。虽然高耸入云,但确实有其山,云开雾拨之后还能真真实实地睹上一面,所以诗人希望自己踏上此行。

 ⑶探讨梦境部分

 ①概括这一部分的三幅画面

 月夜渡湖(剡溪)

 著屐登山(山中)

 仙人盛会(洞内)

 ②那么让我们随着诗人的想象,一起进入他的梦游世界。诗人是如何来到目的地的

 “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诗人渡过镜湖,在月的映照下,来到剡溪。有诗云:“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沃洲、天姥为眉目。”到了剡溪,诗人已到了天姥山的入口。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相传晋朝以前,这里人迹罕至,只有汉时的刘晨、阮肇入此山采过药。到南朝时,淝水之战中曾立下赫赫战功的谢玄的孙子到浙江永嘉来任太守,此人喜遨游山水,永嘉恰巧山秀水灵,所以任职期间游遍了这里的山山水水。当时从会稽到永嘉地区,须穿越新昌,天台地区,此地丛山峻林,茂林修竹,而性喜山水的太守开始伐木取径,直到临海。风光绮丽的天姥山正处这险要地段,因而名声大振。

 李白追慕前贤高情雅致,神思飘飘,深入了天姥山。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谢公屐:据载,谢灵运游山时所穿的木屐,上山时去其前齿,下山时去其后齿)

 ③诗人立在了前人开拓的古道上,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读出相应诗句。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看到)“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听到)

 诗人想象中的天姥山:山高、路崎岖、奇花异草迷人眼,泉声殷殷如雷鸣,清猿长啼,天鸡空中啼明,幽深寂静,使人站粟。

 正在此时,忽然“列缺霹雳,丘岳崩摧”,眼前出现了另外一个世界。在这里,诗人看到了什么

 “青冥浩荡不见底,甘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上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情到酣处,诗人的想象纷至沓来。青空寥落,深不见底,金银台上,日月照耀,金碧辉煌。神仙排云而出,身着云霞般华美的衣裳,乘清风,纷纷而来。 老虎鼓瑟,鸾鸟拉车,仙乐阵阵,车声辚辚。众仙像麻束一样列队立在金银台上。诗人神游八极之表。

 ④忽然“魂悸以魂动”,诗人梦中觉得心中悸动,恍恍惚惚醒转过来,口中仍发出惊叹之声。——梦已醒。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只有睡着时候垫的枕席还在,梦中的烟霞胜景已全部消失了。梦已尽而思无穷。

 小结:诗人因越人传说天姥险峻绮丽,而起游兴,还未启程,已先梦游,情到酣处,仙境忽现,虚境之中又生幻境,使读者随着诗人的笔触摇曳生情,起伏跌宕。

 3从画面看,这个浪漫的梦境变幻莫测,神奇万变,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彰显了浪漫艺术。从流露出的起伏跌宕的情感看,我们如何来理解这梦的深意呢请同学们结合诗句和相关资料,小组讨论,表达你对这个梦境的理解。

 梦境是现实的反面。——伟格利

 梦是一种愿望的达成,它可以算是一种清醒状态精神活动的延续——弗洛伊德

 太白被放以后,回首蓬莱宫殿(唐宫),有若梦游,故托天姥以寄意。——陈沅《诗比兴笺》

 交流小结,点评提升。

 对于本诗的“梦境”,评论界说法不一,让我们齐读北大教授葛晓音《天与俱高的艺术境界》一文的片段,看看专家的解读吧!

 这首诗的奇特在于梦境的不确定性,它可能是李白所向往的自由境界,也可能是他精神上迷惘失意的反映。甚至包含着他对长安三年一梦的嗟叹。正因如此,这诗才在给人奇谲多变、缤纷多彩的丰富印象的同时,又启发了多方面的联想。——葛晓音《天与俱高的艺术境界》

 小结:总而言之,诗人是托梦言志、借梦抒怀,借这样一个神奇浪漫的梦,表达他对永恒光明世界的向往,这才是他的“理想人生”啊!

 04

 知人论世品诗仙

 1 留别和送别相对,李白在梦后写了三句心里话留给来送别的朋友,齐读最后一段,思考:你从这三句话中读出了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人生无常、求仙访道;蔑视权贵。结尾段属于点睛之笔,照亮全诗,李白对名山仙境的追求,就是对现实的不满,对名山大川的追寻可以看出李白不屈的灵魂和铮铮傲骨,从而让我们看到了浪漫主义诗歌的本质:人格的自由和不屈的追求。

 2 既要避世远游,又何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之语呢

 想要弄清这个问题,知人论世不可少。

 “诗仙”生平:

 14岁 立志“安社稷”“济苍生”

 25岁 仗剑远游,求仕无果

 42岁 奉诏入京,供奉翰林

 44岁 权贵排挤,赐金放还

 54岁 安史之乱,从军报国

 56岁 兵败流放,中途遇赦

 61岁 再请从军,因病折回

 62岁 病逝当涂

 明确:李白兼济天下的壮志一生未变。封建社会,等级森严,所有的人才都摆脱不了依附封建王朝的地位,而李白粪土权门、蔑视富贵,以布衣的骄傲和王侯相抗衡,甚至传说他不能屈身“以腰间有傲骨”。不论穷达,始终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这是李白的伟大之处,也是李白诗歌最具魅力的地方。龚自珍说:“李白兼具了庄子逸事高蹈、天马行空的自由之魂与屈原孤傲忠介、上下求索的倔强个性,这两种古来不可兼得文化性格在他身上聚在了一起。”这正是我们今天探讨的“诗仙”内涵:用浪漫艺术追求理想人生,以不屈傲骨维护独立人格。

 3小结:作者为什么要花大量笔墨来描写梦境呢

 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梦游,抒写了对山水名区和神仙世界的热烈向往,表现了作者鄙弃尘俗、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

 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自己对山水名区和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05

 励志明理求提升

 1 面对政治理想破灭却能坚守独立人格、同时具有蔑视权贵思想和傲岸不屈性格的诗人李白,你肯定想说的太多。请以“李白,我想对你说”这个句式写几句话来表达你的心声!

 2 总结 :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达,我能兼济天下,穷,我只能独善其身。傲岸的李白,潇洒出尘,仰天高唱:“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生命不能有苟且,只能有心性和远方!

高中必修二《梦游天姥吟留别》精品教案范文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了解李白的生平思想,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诵读、讨论全诗,重点鉴赏诗歌中的景物。

 3情感目标:理解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遭遇和苦闷等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讲解第三段梦境的内涵,进而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难点:认知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理解诗人复杂的思想情感。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学生在初中时学过的诗歌,引入到本课。(让学生在温故中知新)

 二解题——梦游天姥吟留别

 三、写作背景

 李白早年就有大济苍生的志向,唐玄宗天宝元年,朋友道士吴筠推荐李白,玄宗于是把他召到长安。李白本想借此机会有所作为,但玄宗只把他看做一介词臣,并不重用。又受权贵排挤,连玄宗也对他不满,天宝三年,李白被赐金放还。

 四朗读感知

 听配乐朗读,注意字音、语调、节奏。(教师强调要点——范读——学生朗读)

 五整体感知(自主、合作、探究下面的问题)

 (一)赏析第一部分:入梦缘由

 1诗歌写“梦游天姥”,但一开头却写“瀛洲”而不是写“天姥”,为什么这么写

 明确:诗中写“瀛洲”用了“信”字,写天姥山用“或”字,“信”是什么意思是“确实”之意。“或”是“或许”之意。这就是说在人们的口中,一个是海外仙山,虚无缥缈,一个是真实存在,可以看见。把天姥山和仙山并提,就是天姥山沾上了神秘神奇的色彩。再者,仙山是难觅的,而天姥山是可寻的,接下来自然而然过渡到游天姥山,为下文做了铺垫。

 2那越人口中的天姥山是个什么样子呢我们一起读一下对天姥山的描写。从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天姥山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明确:突出了山势的高峻。“天姥连天向天横”,直接描写,其余几句通过五岳、赤城、天台的的对照,运用了夸张、衬托的手法。

 3小结:事实上,天姥山只是浙东一处灵秀之地,与天台山并峙,较五岳却是小巫见大巫了。这里运用夸张和衬托手法,给我们营造了一个神奇的氛围,将我们一步一步的引向了梦的境界。

 (二)赏析第二部分:梦游天姥

 1 开始“梦游”了,诗人先到了哪里

 明确:剡溪。这是登山的第一站,我们用“入山”(板书)两个字来概括。

 2此时作者是什么样的心情入山时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飞”字表现作者急切的心情。抓住意象分析,湖月相映,渌水生辉,清猿啼鸣,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宁静(板书)。

 3“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诗人开始登山了,登山途中的景物如何(一起来读一下)诗人在这里都写了那些景象(抓住意象和关键词讨论)

 明确:青云、海日、天鸡,山势高耸,早晨光线明丽;暝、熊咆、龙吟、云欲雨,水生烟,光线由明转暗,显得森然、幽暗。青冥浩荡、日月照耀,群仙聚集,写仙境的光明灿烂。山中仙境截然不同,我们把这部分分成两层,板书——山中:森然、幽暗:仙境:光明灿烂。

 (三)赏析第三部分:梦中醒来

 1可惜梦不长久,接下来诗人从梦中惊醒,美好的仙境顿时消散。梦中醒来,诗人的心境如何呢梦境与现实有什么联系呢(抓关键字词)

 明确:①“长嗟”“惟”“失”,可以看出,诗人此时是失落的。②“亦如此”将梦境和现实联系了起来,梦中的经历可以说是李白人生经历的折射,诗人从听闻天姥,到寻访、登临、遇仙、梦醒的过程,其实就是对人生理想的向往、追寻、艰难、圆梦、梦碎的过程。世间一切都如南柯一梦,醒来无踪。东流水”的意象就是取“逝去”之意,万事皆是如此。由希望到失望,李白借诗歌抒发内心的郁闷。

 2有如此的人生经历,李白的人生态度有没有发生变化呢(自由讨论)

 问题引导:①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是一种消极思想吗与前边写景部分那句可以照应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作者什么精神

 明确:“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李白在现实中受挫,只好寄情山水,求仙访道,从此与官场决裂,就像谢灵运一样,远离黑暗,脚著谢公木屐,徜徉山水。这种举动貌似消极,但李白并没有真正的沉沦,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中,我们看到李白的傲气和傲骨,表现了蔑视权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追求个性自由的性格特征。

 3有人认为,梦中仙境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这种理解可以吗(开放性探究题)

 提示:可以,诗人在险恶的环境中挣扎(山路险恶——尘世艰难),终于发现,自己应该追求的理想(仙境——世外桃源),梦中醒来,若有所失,更是坚定了信念“放白鹿”“访名山”,与官场决裂,超脱世俗。

 六、作业设计(见ppt)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 反思 :

 这篇诗歌是李白的长篇诗歌,我觉得要想让学生学好这首诗,首先应该要让学生结合写作背景对诗歌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和认识,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通过“整体感知”这个环节理出了诗歌的层次,然后再具体分析。分析过程中,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通过设计一系列的问题,配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引导学生领会诗歌中景与情之间的关系,训练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力求达到“和谐高效”的效果。

 以下是我整理的关于高中美术鉴赏《追求生活的真实——欧洲现实主义美术》教案的内容,供大家浏览参考。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栏目。

 高中美术鉴赏《追求生活的真实——欧洲现实主义美术》教案一

 教学目的

 ①了解并感受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美术的主要特点及其主要代表人物和代表作。

 ②初步掌握欣赏和分析现实主义美术作品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并掌握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美术的主要成就和主要特点,能对一些经典作品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研究。

 难点:主要在于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美术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现实主义美术与浪漫主义美术的主要区别。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绘画分别有什么重要特征为什么会出现现实主义

 二、新课:

 请一同学说说现实主义出现的社会背景:

 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英、法等西欧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已经确立并得到了巩固,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各种社会弊端也随之日益显露和激化,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积极鼓吹的“自由、平等、博爱”并未得到实现。这就促使人们不得不开始用冷静的眼光来观察周围的现实。与此同时,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唯物主义思想以及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广泛传播,也促使人们打破传统的观念和幻想,开始用比较客观的眼光观察世界,研究社会现实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对浪漫主义一味强调主观情感和主观理想的抒发,忽视以致脱离社会现实的创作思想表示不满,从而逐渐转向现实主义。

 1、“现实主义的旗手——库尔贝”

 A、库尔贝《画室》(油画,361×598厘米,1855年作,巴黎卢浮宫藏)

 这是库尔贝的一幅重要代表作。它的题目原来是:《现实的寓意,在某个方面决定了我七年艺术生涯的画室的内部》,因这句子太长,人们简称它为《画室》。从画面上看,它确实描写了一个巨大的画室,库尔贝就坐在画布前正在给他的油画添上最后几笔。但是,令人惊讶的是,在这个画室中,竟能容纳下如此众多的形形色色的人们。而且,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似乎根本没有意识到他们所处的环境是画室,更不用说去欣赏库尔贝正在画的风景画。很显然,这种场面又是非现实的。一直强调“只能画亲眼所见的东西”的库尔贝,为什么要创作这样一幅非现实的作品呢事实上,正如原标题中的“现实的寓意”所提醒我们的,库尔贝在这幅作品里是想表现整个社会。因为“社会”不像风景或静物那样看得清,摸得着,所以他采用寓意的手法来表现。那群面朝着库尔贝、聚集在画面左侧的形形色色的人们,象征着当时的社会现状;在画的另一边,则是能理解和支持库尔贝的人。

 B、鉴赏《奥南的葬礼》、《打石工》(油画,约213×312厘米,1849年作,原藏于德累斯顿绘画陈列馆,现已毁)

 此画是根据库尔贝亲眼所见的真实情景,并请其中的人物到他画室里当模特儿画成的。正当官方艺术极力追求所谓崇高的题材、华丽的场景而内容空虚的艺术创作时,库尔贝却用巨大的画幅描绘像采石工人这样的平民的极其普通的劳动生活,明确地体现了库尔贝的民主思想和现实主义美术的重要特征。正由于这样,库尔贝以坚实的手法画出了采石工人雕刻般的立体感。画面上的岩石、卵石、铜锅等物体给人以可以触摸的真实感。与真人一般大的人物形象则给人以庄严雄伟的感觉。

 2、“表现农村和农民生活的画家们”

 米勒——法国以画农民题材著称的现实主义画家。他生在一个自耕农家庭,自幼参加田间劳动。18岁开始学画。23岁赴巴黎深造,师从学院派画家德拉罗什。因他个人的艺术追求与学院派的宗旨不相适应,不久便离开德拉罗什的画室。为养家糊口,不得画些当时社会需要的肖像等作品。1846年—1847年他先后认识了专画农村风景的法国巴比松画派的画家特鲁容、卢梭等人,向往农村生活。1849年起,他带领妻儿到巴比松村定居,从此跟繁华的都市生活绝缘,直到在巴比松村逝世。由于他出身农民,后来又长期生活在农村,并且亲自参加劳动,所以,他不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观察和描绘农民的,而是带着深厚的情感和切身体验真实地反映农民的劳动和生活。就反映农民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来讲,美术史上的任何一个画家都无法与他相比。在艺术风格上,米勒的作品也很有特点,那就是形象朴实,寓意深长,发人深思。米勒一生的代表作很多,著名的如《拾穗》、《晚钟》、《小鸟的哺食》等,都是在巴比松村完成的。

 《拾穗》让你联想到什么

 通过刻画三个贫困的农妇到农场主的麦田里拾收割后剩落下来的麦穗这一情节,歌颂了农民劳动的艰辛与崇高。使人很容易联想到我国唐诗中的名句:“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整个作品的手法极为简洁朴实,晴朗的天空和金**的麦地十分和谐,丰富的色彩统一于柔和的调子之中。它像米勒的其他代表作一样,虽然所画的内容通俗易懂、简明单纯,但又绝不是平庸浅薄,一览无余,而是寓意深长,发人深思。无怪乎这幅作品一展出,便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3、“以罗丹为代表的现实主义雕塑”

 奥古斯特·罗丹(1840年—1917年)是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雕塑家,他一生创作了许多著名的雕塑作品,如《青铜时代》、《思》、《地狱之门》、《思想者》、《美丽的欧米哀尔》(旧译“老妓女”)、《加莱义民》、《巴尔扎克像》等。他的作品的主要特点:一是非常高的艺术技巧,特别是刻画人物心理的技巧;二是对人体艺术的深刻理解和娴熟的表现能力;三是具有不断探索和勇于革新的精神。因此,他和古希腊的著名雕刻家菲地亚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最杰出的雕刻家米开朗基罗,被誉为世界雕塑史上三位雕塑大师。他们的作品标志着不同历史时期雕塑艺术的高峰。

 雕塑《加莱义民》描述的是什么事件,你从作品中感受到什么

 这是1884年罗丹应法国加莱市政府的委托,为纪念在14世纪英法百年战争中加莱城被英军围困,为了避免被英军屠城,六位加莱市民挺身而出,甘愿牺牲自己,以拯救全城人的生命的历史事件而创作的纪念碑雕刻。罗丹为了更好地表现这个真实而又崇高的历史事件,打破了过去传统的纪念碑雕刻常用的象征手法,选择了一个如实地表现这一历史事件的场面,即六位加莱市民根据当时英军提出的苛刻条件,光头、赤脚,以绳子锁颈,并带上加莱城门的钥匙,走出城去任凭英军处死。罗丹在创作中,紧紧抓住这六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牺牲前的复杂的心理状态,作了深入的刻画。

 4、现实主义风景画:

 康斯太布尔《干草车》1821年在法国巴黎沙龙展出时,许多法国画家为之倾倒。这是一幅地地道道的英国农村风景画。画面的前景是一条小溪,一辆拉着干草的大车正涉水行进。大车的前方是为阳光所照射着的树丛和茅屋,它们构成了这幅画的中景;远景则是笼罩在阳光下的一条茂密的林带和广阔的田野。明亮的蓝天飘着银白色的云朵。一切显得是那么真实、宁静、和谐、优美而又充满生气,就连大车涉水而过时,惊动了小狗的狂吠声,我们似乎也能听到。画中对空气的表现和绿树上的光泽感,则尤其使人感到钦佩。

 柯罗《茂特芳丹的回忆》(油画,65×89厘米,1864年作,巴黎卢浮宫藏)他的风景画具有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这就是:真实亲切而又富有诗意,微妙而又含蓄,色彩比较柔和,善于运用透明的银灰色调子,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茂特芳丹的回忆》一画,是柯罗风景画的代表作之一。茂特芳丹是巴黎以北桑利斯镇附近一个风景优美的花园,柯罗曾经在那里写生。那里的风景之美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回忆。这种回忆促使他创作了这一风景画。它描写茂特芳丹花园晨雾初散、清风和煦的早晨的优美景色。整个画面意境清幽,生意盎然,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是柯罗最精致的田园画之一。这种来自画家对大自然的切身感受,既真实,又比实际的更美。它是一幅理想的风景画,也是画家终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心灵的写照。

 卢梭《枫丹白露森林的入口》卢梭(1812年—1867年)是19世纪法国“巴比松画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这一画派的画家因聚集在巴黎近郊枫丹白露森林边缘的巴比松村,专门从事农村风景画创作而得名。他们的风景画的最大特点是真实地描写客观景物。卢梭是最早在巴比松村定居的画家,他坚持室外写生,几乎以毕生的精力描绘枫丹白露森林的景色。这幅《枫丹白露森林的入口》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整个画面层次分明,具有很深的空间感,通过参天巨树的空隙,人们可以想象出森林背后深远的世界。中间一片广大的平原,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之中,使人感到大自然的蓬勃生机,从而感到明天将会更美好。只有对大自然有着深厚感情的人,才会对枫丹白露的黄昏,唱出如此美好的赞歌。

 5、“相关链接”,介绍同时期的其他重要的现实主义美术代表人物和代表作。

 6、组织学生讨论,作一个探究性学习专栏,介绍现实主义创作思想对我国的影响。

 三、总结:

 现实主义画派特征:歌颂淳朴的劳动者,揭示社会的本质与矛盾。

 四、拓展:

 请同学在课后搜寻有关现实主义画派的其他代表及其作品,进一步了解现实主义绘画的思想及艺术风格。

 高中美术鉴赏《追求生活的真实——欧洲现实主义美术》教案二

 教学目标:

 了解并感受欧洲现实主义美术的主要特点及其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初步掌握欣赏和分析现实主义美术作品的方法。理解产生现实主义美术的社会原因。感受西方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创作背景。

 教学重点:

 现实主义美术作品的代表作和代表人物。

 现实主义美术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

 掌握欣赏和分析作品的方法,理解产生现实主义美术的社会原因。

 教学流程设计:

 一、导入: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二、授新课: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追求生活的真实,欣赏欧洲现实主义美术,追求生活的真实——欧洲现实主义美术(板书)

 法国葬礼片段

 《奥南的葬礼》结合片子,画面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可能的回答:真实、依据现实生活创作的、画面大。

 肯定学生:这张画的作者库尔贝主张从亲身经历的现实生活中寻找绘画的题材。

 欣赏作品《打石工》

 从两位人物衣着打扮和他们打石、搬运石块的动态来看,你能看出些什么

 学生可能的回答:刻画仔细真实、贫困、劳动的沉重。

 现实主义的旗手——库尔贝。从作者经历分析作品成因。

 表现农村和农民生活的画家们

 《干草车》

 (局部放大)突出真实的表现大自然的美——尤其注重对于自然界光、色的描绘。

 巴比松画派(背投相关风景画)学生感受体会。

 类比欣赏《拾穗》《晚钟》

 具体分析画面中主要的色彩体现了画面怎样的氛围画面的构图(PPT演示)能体现画面怎样的意境一动一静的人物姿态又向我们表达了农民生活的什么(繁重、劳累、淳朴、善良)

 学生参与分析

 《费加罗报》的评价是:在这三个突出于天空前的拾穗者后面,有民众暴动的长矛与1793年的断头台。

 为什么当时的资产阶级会对这样的画面有如此的恐惧感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本质:现实的生活并不是由资产阶级所鼓吹的所谓“自由、平等、博爱”,通过刻画下层劳动人民的艰辛而贫困的生活,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虚伪。再次揭示现实主义美术的成因。

 《收割的报酬》

 请同学们分成四人一组,根据画面,设计出的相关简短对话台词。体会作品的现实主义特点。

 以罗丹为代表的现实主义雕塑成就。

 设问葛朗台的作者是谁,学生回答,介绍巴尔扎克。如果要为他创作一尊雕塑,你将怎样创作构思《巴尔扎克》

 介绍创作作品的背景故事

 提问罗丹创作的主要特点有哪些学生讨论回答。(扎实的造型能力、敢于推翻自己,不断探索和勇于革新的精神)

 欣赏作品《加莱义民》

 同学朗读105页上的关于加莱义民的背景故事。

 在《罗丹艺术论》中有一段罗丹对葛赛尔的一段话:亲爱的葛赛尔,如果你对我的作品的好意并不过分的话,我会承认你完全识破我的用心。

 我们的同学是否也愿意尝试一下去识破罗丹所雕塑的人物的个性和心理特点

 总结罗丹雕塑艺术的另一特点(注重对人物内心情感的刻画,有非常高超的刻画人物心理的技巧)

 分析《罗丹艺术论》一段材料

 请同学们对比一张雕塑思考一下,罗丹为何不想给这一群雕作品加上高高的底座

 然后打出省略号里的内容加深学生的印象

 三、拓展:

 罗丹对于后世雕塑的影响,背投城市雕塑和学校雕塑。

 四、总结:

 小结现实主义美术作品的特点

 总结现实主义美术产生的深刻的社会原因

 五、作业: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请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写出一百字左右的作品评论。

 高中语文课文《窦娥冤》是元代戏曲作家关汉卿创作的元杂剧脚本,下面我给大家带来高中语文《窦娥冤》教案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窦娥冤》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联系剧情,把握窦娥的性格,认识窦娥善良美好的灵魂。

 2、认识元朝社会的黑暗与腐败。

 3、感悟悲剧美,理解悲剧的 教育 作用。

 教学重点:

 对“三桩誓愿”的理解

 教学难点:

 1、“三桩誓愿”是浪漫主义手法

 2、悲剧的教育作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鲁迅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祝福》展示了一位勤劳、善良的女性祥林嫂被毁灭的过程,显示了封建礼教的罪恶。“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之中亦无愧色”的古典悲剧精品《窦娥冤》则展示了一位精神高尚的善良女性窦娥被毁灭的过程。

 有价值而被毁灭是令人痛苦的,那窦娥究竟犯了何法要被毁灭呢

 二、介绍关汉卿。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元代人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 文化 名人之列。

 三、介绍元杂剧: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1)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 故事 ,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2)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3)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 曲谱 )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四、女生齐读[端正好],男生思考:此曲中哪些字词说明窦娥是冤枉的,而且冤得很深

 生答,讨论,明确:“没来由”“不提防” 可见窦娥是冤枉的,是蒙冤。“动地惊天”表明她冤屈之深。 (板书:蒙冤)

 窦娥临刑前不禁要将天地生埋怨。

 五、在把握剧情的基础上揣摩试读[滚绣球],共同思考:窦娥为何埋怨天地

 女生读,男生点评。男生读,老师点评。

 感情是:信赖(天地)——怀疑(天地)——控诉(天地)——悲愤。

点击下一页分享更多 高中语文《窦娥冤》优秀教案设计

 此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第二年写的,是一首记梦诗,也是游仙诗。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形式上杂言相间,兼用骚体,不受律束,体制解放。全诗信手写来,笔随兴至,诗才横溢,堪称绝世名作。

教学目标:

 1 了解古体诗的一些特点,在此基础上把课文熟读成诵,了解李白及其诗作的相关背景。

 2 赏析诗歌的巧妙构思,理解诗作的主题思想。

 3 认识李白的“游仙”之念是他对黑暗现实的消极反抗,表现了他不事权贵的性格。

 教学重难点:

 鉴赏“梦游”的意境,初步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 鉴赏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新鸳鸯蝴蝶梦》歌曲:“昨日像那东流水,离我远去不可留,今日乱我心,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 熟悉的旋律响起,学生兴趣调起,教师借机发问,歌词化用了哪位诗人的诗学生答,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学生齐背,“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 这首诗作为古体诗的特点非常清晰,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这首诗的特点,由此明确古体诗的特点。

 二 古体诗的特点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句或七言句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平仄没有严格的规定,体现自由的抑扬韵律;用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篇幅一般较长,容量也较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的一首古体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三 简介李白及写作背景

 由以下几句李白的诗串接介绍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十五好剑术”“五步杀一人,千里不留人”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素有“一飞冲天,一鸣惊人”之志,盼望有一天能由“布衣”而“卿相”。

 长安三年,占尽了风光,终被赐金放还。此次辞别东鲁诸君,准备南游吴越,本文为离别前梦游,也就是真正“南游吴越”之前的梦游。

四 诵读课文

 1 播放录音或教师朗诵

 强调字音、语调、情感。

 2 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诵读提示)

 3 学生齐读课文(字音正确,有气势就行)

 五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指正读法,同时理清思路,弄清诗歌大意

 问:1 题目中说是“梦游”,诗中写梦游的部分是第几段,梦游的高潮又在哪里

 2“梦游”之外的内容又是写什么的

 由此可以明确脉络:

 入梦缘由——梦游历程——仙境出现——梦醒时分——留别语

 六 指导诵读,品味鉴赏

 1 品析第一段

 第一段,交错使用五七言,长短多变化,强调诵读节奏,前四句应轻读,语气稍带夸张,后四句要雄浑有力,气势贯通。欣赏表现手法:起兴、夸张、烘托,体会其表达效果。

 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掌握本段内容:入梦缘由。

 2 品读第二段

 学生齐读第二段

 诵读指导:开头两句应轻读,“飞” 字可稍重些,以下四句应读得轻快些,读出作者的轻松愉悦欢畅之情。“千岩… …惊层巅” 四句应为一个小高潮,语气厚重夸张些最好,这也是为了与下一句的“平静”形成对比,使情感显出起伏。当然,“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一句的轻、慢、抑,就是为下文“仙境”出现蓄势,“列缺霹雳”两句,犹如一石击起千层浪,极好的烘托了仙境的到来。奇幻、瑰丽的仙境到来,让人惊叹自然界的神力,语速应放慢些,尽可能夸张些,以表现诗人的无限惊喜之情。然而,当美梦化为泡影,当理想回归现实,作者是怅然若失,长叹不已!最后四句应放慢语速,融入深情以表现梦醒时分的怅惘之情。学生按以上指导,再读、品第二段。

 重点鉴赏仙境

 要求:学生依据诗歌,通过合理想象,用现代散文的语言再现诗中意境。

 参考例文:闪电划过天际,惊雷震响长空。山峦崩塌,大地动摇。仙境的石门轰然一声从中间打开。放眼望去,青色的高空广阔无边,望不到边际,在日月的光辉照耀下,金银的亭台楼阁发出夺目的光彩。云中的神仙们披着彩霞作为美丽的衣裳,架着长风当作自己的宝马,纷纷赶来,参加盛大的宴会。你看,那弹琴的是温柔的老虎,那架车的是妩媚的鸾鸟。仙人们济济一堂,欢歌笑语,其乐融融!

 赏读部分学生佳作。

 3 品味第三段

 当美梦顷刻间化为尘烟,所有的希望都已成为泡影,诗人是感慨万千。人间之士长思神仙之世,或许这本身就是很荒谬的`。与其空度流年,何如及时行乐!那青崖间的白鹿是我最忠实的伴侣,何不骑上它去寻访名山大川!此生宁愿与山水为伴,清白一生,快乐一生,也不能折腰侍奉污浊的权贵!

 4 整体把握全诗

 《梦游天姥吟留别》以“梦游”为核心,从自然环境起始,到社会环境结束;以写景始,以抒情终。

 第一部分用起兴、夸张、烘托的手法极言天姥之高大,隐含向往之情,以为梦游的缘起。

 第二部分开头两句和结尾的四句是由现实到梦幻,又由梦幻回到现实的连接点。中间集中渲染梦游,又可分为两部分,浅层次写山景,诗人从不同的时间、角度、方位、感觉等方面有声有色地描绘天姥山的高峻雄伟和奇特;深层次是写仙境,“列缺霹雳”起,景色为之一变,金碧辉煌、壮丽无比的天上宫阙,云中诸神即刻现身呈现在读者面前。

 第三部分写梦幻破灭后的心情,画龙点睛,揭示主旨。

七 探究思考

 本诗是一首留别诗,作者没有用自己的天才来抒写离愁别绪,而是极力渲染梦游仙境的壮美,为什么

 学生自由讨论,然后发言,教师适时点拨。

 李白“梦游”是通过一个离奇变幻、自由壮伟的极乐梦境表达自己对自由乐土的向往和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神仙世界的五彩缤纷,反衬出人间社会的极端丑恶,诗人借此表达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憎恶。诗人认为,神仙世界虚无缥缈得难以寻觅,那就在人世间像神仙一样纵情山水恣意游乐吧,决不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这表现了诗人蔑视权贵、放达乐观的精神。

 “留别”有“留赠”之意,也有对长安三年“痛苦的留恋和凛然地作别”之意。

 李白是一个集儒、道、侠于一身的诗人,儒家的积极用世,道家的消极避世、不事权贵的思想,游侠的反抗恶势力与豪迈飘逸的精神,在这首诗中均有体现。

 八 指导背诵,深入体会李白创作的基本特色

 1 依据诗歌的思路,引导背诵,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特色。

 (第二段为重点)

 2 总结诗歌的艺术风格。

 (1)想像、夸张手法的运用

 (2)神话传说的运用

 (3)词语的大胆运用

 这一环节,可以直接告诉学生以上三点,然后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实例,或者从以前所学的诗歌中寻找例子。这样可以避免纯粹理论的解说,理论联系实例,学生更容易理解、领会。

九 结束语

 李白的诗歌是我国诗歌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他的诗是盛唐气象的折射,是个性光辉的闪光,是横溢才华的外化,是崇高追求的心声。希望大家课下选读李白的其他诗作,用心感受这课伟大心灵的跳动!

十 作业

 课后练习四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的生平,领悟其爱国的实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诵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语句。

 4、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

  教学重点

 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对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3、鉴赏重要语句,感觉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课时安排 :二课时

  课前预习

 1、语文讲义上预习内容(29页)。

 2、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感情。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观看几组有关屈原的照片:

 屈原被楚怀王流放,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

 提问:你们知道照片上这们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屈原)

 因政治上的不得志,饱经忧患的屈原于公元前278年农历的5月4日这一天投汨罗江自杀。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守节不移的伟人,于是在端午节这一天兴起了吃粽子、赛龙舟习俗。

 二、有关资料

 1屈原生平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的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在楚国都城被秦攻破时投汨罗江而死,以示忠贞爱国之怀。

 2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受《诗经》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在战国中期,随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于是形成为一代文学样式。楚辞的作者主要是屈原,他创作了许多不朽作品。在他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家: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怀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其次,楚辞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以大量的“兮”字作衬字。这是楚辞的基本特征,它们是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离骚”的含义

 关于《离骚》篇名的涵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罹忧”。班固在《离骚赞序》中释为“遭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别愁”。后人多各从其一说。近世学者推论《离骚》本为楚国古乐曲名。

 三、诵读课文

 1老师范读,学生跟读

 老师总结:

 (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2)“兮”字是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

 2学生自由诵读。读时注意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字词梳理

 1实词

 苗裔:后代子孙

 考:特指死去的父亲

 孟陬:正月

 揆:揣度

 扈:被,披

 辟芷:幽僻的白芷。芷,香草名,白芷

 汩:水急流通状

 与:等待

 搴:攀、折

 骐骥:骏马

 2古今异义

 朕:第一人称代词“我的” 用于特指古代皇帝的自称

 代序:依次替代    代替序言的文章

 3通假字

 锡:同“赐”。

 辟:同“僻”。

 道:同“导”。

 4词类活用

 名余曰正则兮    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取名。

 字余曰灵均       字,名词用作动词,给人取表字。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美,形容词用作名词,美德

 5、特殊句式

 恐年岁之不吾与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主,宾语前置,应为“不与吾”。

 肇锡余以嘉名     状语(介词结构)后置

 五、学生根据课文注释自己翻译课文。

 参考:

 我本是古帝高阳氏的后裔,号叫伯庸的是我已故的父亲。|寅年正当寅月,庚寅的那一天,我降生人间|先父观察测度我初生的时节,一开始就赐给我美好的名字|替我取下的大名叫着正则,替我取下的别号叫着灵均|我既有众多的内在美质,又加上美好的才能|我把江离芷草披在身上,把秋兰联成饰物挂在身边|我自念光阴如流水逝去,忧心岁月不会等待我|早起拔取阰山上的木兰,晚入洲泽采摘宿莽|时光飞逝不停留,春天和秋天递相替代|想到草和木都时刻地在凋零,怕的是理想的君主也要早衰|为什么不把握年岁壮盛的时机,丢弃秽恶的行径,为什么不改变这不善的法度|我驾着骏马正要打算去奔驰,你随我来吧,我当为君在前面带路。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语文讲义30页6-13题。

  第二课时

 一、抽生翻译课文

 二、 文本研习:

 1概括1--2句诗的大意。

 明确:写屈原高贵的出身,降生的瑞奇和美好的名字。

 2诗人为什么要表白自己的出身高贵呢

 明确:是说明自己与楚王是同宗,对楚国的兴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33-4句写了什么

 明确:介绍自己美好的名字。

 45-8句写了什么

 明确:介绍自己美好的名字。

 5为什么要写这些

 明确:表现出诗人高度的庄重与自爱。

 小结:高贵的出身,降生的瑞奇和美好的名字,这都是上天与先人赐予,而具有美好的品格和才能则是因为自己注重修养。

 6看5-6句写了什么

 明确:写自己强调自己才能修养不同于一般人,只要是美好的品格,他都学习。

 7从介绍出身的高贵到宣扬自己的“内美”和“修能”体现了什么

 明确:体现了诗人对人格的追求、对自我价值的发现。

 87-10句写了什么

 明确:写了诗人的焦虑。

 9有哪些焦虑

 明确:对一心报国的屈原而言,最担心的是时光如流水逝去,而没有机会把美好的品德和超凡的才能献给楚国。诗人担心虽怀有一腔热忱,无nai“美人”不识。

 10看最后4句写了什么

 明确:写诗人善意的劝告和昂扬的呼喊。他劝告“弃秽兮”、“改此度”,他呼喊“道夫先路”。

 11诗人写这些表明了什么

 明确:前两句表明身处逆境仍心存祖国,有拯救国家的赤子之心。|后两句表明他当仁不让地以君主的政治引路人自居,不是君主的奴仆,而是堂堂正正的人,顶天立地的人。这种强烈的自我意识,意味着人的觉醒。

 小结:在漫长的专制时代,如果没有屈原这类人物,中国的历史将更加黑暗。

 三、课堂小结:从节选的这部分诗中,我们即可以看出屈原时代是怎样的一个世界。虽然当时的世界黑暗笼罩,诗人却总是掏出燃烧的心举过头顶,拆下肋骨当火把,照亮前行的路;即使遭遇厄运,诗人也总是坚持真理,崇尚高洁,高擎爱国主义之纛,甘做时代的引领人。从这种意义上讲,诗人永远是中华民族的光辉榜样。

 四、拓展延伸:

 《史记》中有一段文字对屈原的精妙描绘,古往今来,备注推崇,现选取一段,阅读后,完成后面题目。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作者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原因是什么

 (2)解释下列句子加点字含义。

 A人穷而反本    B谗人间之    C靡不毕见     D其文约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②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4)作者认为,屈原不被世人容纳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大王偏听偏信,小人谗言离间,因而忧愁幽思。

 (2)处境困顿 离间 显现  简洁

 (3)他所运用的语言小但是它们的意义深远广大;推及这种品志,即使与日月争辉也是可以的。

 (4)屈原志洁行廉,与世俗格格不入,故遭受排挤流放。

 五、布置背诵全诗,做讲义有关习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3939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2
下一篇2023-07-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