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关于邮票的资料和图片?连接地址也行

谁有关于邮票的资料和图片?连接地址也行,第1张

  邮票概述

  邮票是一种有价证券。是由国家或地区邮政主管部门发行、供寄递邮件贴用的邮资凭证。它兼有文化属性与商品属性。在集邮领域,邮票是供集邮者收藏、鉴赏、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知识的载体,又是艺术的化身,同时可以作为一种宣传工具。保加利亚著名革命家季米特洛夫称邮票为"国家的名片",这一赞誉被邮界广泛引用。

  邮票通常具有3个要素:邮政所属国家或邮票发行机构的标志;面值或相当于邮资效用的标志;相应的图案。而志号、齿孔、水印、背胶、纸质、票型等虽然不被视为主要要素,但随着邮政事业及集邮活动的发展,由于许多国家都在这些方面采取相同或者类似的规定与做法,使其更多地进入"邮票"的一般内涵之中。是现代邮票及集邮活动不可忽视的研究内容。

  集邮活动在中国的兴起和发展 (19世纪后期至1949年)

  中国的集邮活动,是从国外传入的。1912年,由上海外侨发起成立“上海集邮会”。1922年,中国第一个华人集邮组织“神州邮票研究会”在上海成立。至1949年,中国已有近50个集邮团体,会员总数2万人左右。中华邮票会、新光邮票研究会、甲戌邮票会等,是当时较有影响的集邮组织。在此历史期间内,中国集邮活动的主要情况是:

  1 集邮者以洋行、银行职员、工商业者等为主体。

  他们在集邮爱国的驱使下,从外国集邮家手中购回大量的中国珍邮和名贵邮集。世界孤品 “红印花加盖小字当壹圆”四方连,就是中国集邮家周今觉先生以纹银2500两从始藏者费拉尔的邮集中购回的,而被誉为“中国邮王”。

  2 收集研究对象以中国大清大龙邮票 红印花加盖和民国各种加盖邮票及与之相关的封、片、戳等为主,同时兼而收集研究外国在华邮政邮票、商埠书信馆邮票。

  1933年, 集邮家姜治万先生《中国首航封》邮集在比利时布鲁赛尔首届航空邮展中获得银奖,成为中国参加国际邮展并获奖的第一人。

  3 出版了一批国内外集邮界较有影响的 集邮书刊。 《邮乘》(1926年获纽约国际邮展特别铜牌奖)《邮典》、《新光邮票》、《甲戌邮刊》(1935年于《新光》同获布鲁赛尔万国邮学刊物展览会奖状)、 《国粹邮刊》、以及《近代邮刊》,以及孙君毅编著的《邮学辞典》,马任全编著的《国邮图鉴》。这些集邮书刊基本上代表了当时的集邮水平和学术研究水平,现已成为主要的集邮历史文献。

  41914年7月,福州集邮界在“福建展览会”上展出了中外邮票,成为中国首次以集邮为目的的展出。

  1918年4月,由集邮者在长州公园举办的“邮券展览”,成为中国首次竞赛性的集邮展览。此后,各地集邮组织亦都举办过不同规模的集邮展览。规模最大的一次,是1948年5月中华邮政总局与新光邮票研究会在上海合办的“交通部邮政总局邮票展览会”。

  5中国邮政机构为集邮者提供服务,设立邮票特销课始于1934年。嗣后,上海、北平、南京、西安、重庆等15个城市邮政机构先后设立了集邮台或集邮组。

  6 中国最早的邮票商社出现在1909年,一是上海的李辉堂,一是福州的“世界邮票社” 至1949年,中国的邮票商社已发展到400多家,多集中在上海、天津、北平、重庆、杭州、广州、福州、哈尔滨等一些大城市。1936年1月,上海曾成立过“中国邮商公会”,因抗日战争爆发,于1937年解体。

  1949年前,中国的集邮活动由于受社会和经济不稳定的影响,加上集邮组织的经费自筹,其展既艰难,又缓慢。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集邮活动蓬勃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群众性的集邮活动逐步开展,基层集邮组织相继建立。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鼓舞和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祖国集邮文化事业一直在健康地向前发展。

  1982年,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成立。1983年,先后加入国际集邮联合会(FIP)和亚洲集邮联合会(FIAP),成为会员国。这是中国集邮文化活动进入蓬勃发展时期的重要标志。

  1 集邮组织遍布全国。

  目前,在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已成立集邮协会。地、市、县级集邮协会达2,151个,厂矿企业机关学校等集邮协会达21,000个。另有5个全国性集邮组织(中国体育集邮协会、中国石油集邮协会等)。截至1993年,会员近200万人。据不完全统计,集邮爱好者约为1500万人。

  2 丰富多采的集邮活动。

  集邮组织根据不同的集邮层次需要,分别组织不同规模、形式,定期或不定期的活动,诸如集邮日、集邮知识讲座、集邮知识竞赛、集邮先进事迹巡回报告、观摩邮集、集邮演讲、集邮征文、最佳邮票评选、集邮夏令营、短期培训、参观访问、邮品交换等。一些城市已建有集邮活动中心,为集邮者提供各种服务。

  3 集邮展览常年不断,向规范化发展。

  中国提倡展览以中小型为主,各地集邮组织多结合当地各项中心活动,举办邮展。其形式有竞赛展、观摩展、专题展、纪念展、宣传展、巡回展等。从1983年到1993年,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已举办过6次全国性邮展。“93中华全国集邮展览”为规模最大的一次,共展出邮集246部1049框,文献类展品102部。同时,应邀展出了美国、德国、日本、新加坡、菲律宾和香港地区集邮家的邮集。展场首次设立邮商摊位51个,美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泰国和台湾地区10家邮商及这邮商参加了销售活动。邮展期间,并举办了集邮报告会、新中国集邮研讨会、邮展战略研讨会等活动。成为中国邮展史水平最高、展品最全、活动最多的一次全国邮展。

  自1982年以来,中国积极选送邮集和集邮文献,参加国际性(世界)邮展,有三部邮集获得金奖, 10部获得镀金奖。

  为加强中国邮展工作的领导与规划,1991年成立全国邮展委员会,已颁布了《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集邮展览总规则》、《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集邮邮展览评审总规则》、和各类邮展评审专用规则。

  中国现有国际邮展评审员3名,国家级评审员36名,省级评审员58名。

  4 有组织的开展集邮学术研究活动。

  全国集邮联、各省、区、市及较大的集邮组织均设有学术委员会或学术研究组,现有学术委员或研究组成员1000余人,在中国已基本形成一个较庞大的集邮学术研究网络,根据中国集邮文化事业的发展需要和发展中的问题,不断拓展研究范围,统一确定研究课题,组织开展研究活动。研究内容涉及邮政史,邮票发行史,集邮史、集邮活动发展策略、集邮道德规范、集邮及邮票市场等等。依据研究对象及研究目的要求,研究方式多种多样。研究成果,多采取学术讨论会的形式进行交流。仅集邮文化理论研究,在1992年即发表过450余篇研究文章。自1983年以来全国集邮联已召开过14次学术讨论会。集邮学术研究活动,推动了中国集邮文化的发展,为创建集邮文化学说奠定了基础。在总结学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正在组织编撰《中国集邮大辞典》、《中国集邮史》、《中国解放区集邮史》(已出版《苏区卷》)、《集邮文化概论》等著作。

  中国还先后举办过几次国际集邮学说讨论会,如纪念中国大龙邮票发行110周年和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时期邮票发行60周年学术讨论会,为国际邮票活动开创出一项新的活动内容。

  为规范中国的集邮语言,全国集邮联组建了集邮名词审定委员会,正在开展工作。目前已公布三批共300余条名词。

  5集邮出版物空前繁荣。

  中国正式出版的集邮报刊有34家,总发行量约为150万份,其中《集邮》、《中国集邮》、《中国少年集邮》 杂志和《中国集邮报》发行量较大。

  中国集邮图书出版工作不断填补空白,门类基本齐全,品种逐年增加。1982年至1993年,中国共出版集邮图书达300多种。如《清代邮戳志》、《中国解放区邮票史苏区卷》、《大龙邮票纪念专集》、《大龙邮票与清代邮史》、《中国集邮年鉴》、《基础集邮学教程》等。

  6 通过新闻媒体宣传集邮。

  各地集邮组织通过与新闻媒体努力合作,从中央到地方的报纸、电台、电视台都将集邮列入宣传报道内容,除报道动态新闻外,还联合举办集邮知识讲座、竞赛等。1993年中国邮展期间,在北京的新闻单位即播发有关报道60余次。

  7 大陆与台、港、澳集邮界间的交往日益增多。

  台湾、香港、澳门集邮界人士来大陆参观访问、参观邮展、学术交流等活动,年年都有。粤港澳学术研讨会已发展为粤闽琼台港澳地区集邮界学术研讨会形式。大陆、香港、台湾、澳门成功地共同举办了1994年香港集邮展览。

  8 加强国际集邮文化交流。

  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成为FIP、FIAP成员后,积极参加两个国际组织的活动。我们还承办了1988年和1992年FIAP执委会议;多次邀请国际著名集邮家来华讲学;还同一些国家和地区举办过联展、互展、访问等双边活动。我们的国际交往在不断扩大。

  --------------------------------------------------------------------------------

  中国集邮发展史中的第一

  1905年,最早的中文(官方)邮票目录《光绪四年至三十年之邮票略解》在《邮政事务通报》内发表。

  中国最早的邮票商社出现在1909年,一是上海的李辉堂,一是福州的"世界邮票社"。

  1914年7月,福州集邮界在"福建展览会"上展出了中外邮票,成为中国首次以集邮为目的的展出。

  1918年4月,由集邮者在常州公园举办的"邮券展览",成为中国首次竞赛性的集邮展览。此后,各地集邮组织亦都举办过不同规模的集邮展览。规模最大的一次,是1948年5月中华邮政总局与新光邮票研究会在上海合办的"交通部邮政总局邮票展览会"。

  1922年,第一个民间集邮组织神州邮票研究会在上海成立(后曾发行《会刊》)。

  1926年,中国人的集邮文献周今觉主编的《邮乘》首次在国际性邮展(美国)获奖(特别铜奖)。

  1933年,集邮家姜治万先生《中国首航封》邮集在比利时布鲁赛尔首届航空邮展中获得银奖,成为中国参加国际邮展并获奖的第一人。

  1934年,中华邮政开始设立“邮票特销课”。

  1948年,中华邮政在南京首次举行专门邮展。

  1950年,中国的官方邮集首次出国(赴捷克)展览。

  1955年,中国集邮(总)公司在北京开业。《集邮》杂志创刊。

  1957年,中国集邮家首次参加由国际集邮联合会(FIP)支持的国际邮展(苏联),姜治方获金奖。

  1982年,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成立。

  1983年,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的第一个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成立。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参加国际集邮联合会和亚洲集邮联合会(FIAP)。首次举行全国邮展(北京)。

  1984年,中国集邮家首次参加FIP赞助的世界邮展(西班牙),陈湘涛、林崧获大银奖。

  1985年,中国邮票博物馆开馆。

  1987年,中国集邮家首次参加FIAP赞助的(第三届)亚洲邮展(新加坡),常增书获大镀金奖。

  1989年,允许个体工商户经营邮票和集邮品。台湾省集邮家首次参加全国邮展(北京)。

  1996年,第9届亚洲邮展在北京举行,中国集邮家沈曾华获国家大奖。

  1999年,中国`99世界邮展在北京举行,沈曾华获国家大奖。

  邮票网站

  http://jxxinjiyuannet/linxiang/zgyphtm

  http://zj183comcn/jy/stampquirehtm

标记,邮戳。

英文单词indicia翻译成中文,可以作为名词,读作标记,邮戳。是indicium的复数形式。

英文单词indicia也有标记、记号、迹象和象征的含义,indicia可以造句为“Onthebasic,ofthisresearch,areasonabledesign,processingflowsheet,wasmadeand,goodoredressing,indiciawasachieved”。意思是“在该研究的基础上,选矿工艺制定了合理的流程,取得了良好的选矿指标”。

伪品的种类

1、假齿孔邮票

邮票如果同时发行了细齿与粗齿邮票,或者有齿与无齿邮票,或者同图案的邮票与小本票,当两种邮票品的价格差异较大时,变造者就会在齿孔上动脑筋。例如,当无齿邮票价格远高于有齿邮票时,把真邮票的齿孔剪掉,使其成为无齿邮票。有时,某些有齿孔邮票比无齿孔邮票更贵,就会给无齿票或小本票没齿孔的打上齿孔。此外,人为搞出变体品,专门在邮票图案上打齿孔,称作“错齿票”,或者把双连票中间原有的齿孔补好,就成为了“漏齿票”。

2、假刷色邮票

“变色”、“漏色”是收集变体邮品者收集的主要品种。邮票刷色的标准很难用文字精确表述,辨别难度很大,主要凭视觉感。使用化学药品、改变或除去邮票的颜色,人为造成错色票。

3、假水印邮票

水印是在制作邮票纸张时加上去的,它是防伪的重要手段。伪造者采用偷梁换柱的办法,将无水印邮票揭薄,用带水印的邮票纸从背面进行裱贴,成为假的水印邮票。

4、假加盖邮票

加盖邮票是在邮票上重新加印文字、数字、图案,加盖邮票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容易发生印刷上的差错,产生如倒盖(印)、复盖(印)、漏盖(印)、偏盖(印)、错字,、漏字等“变体品”。大多数情况下,加盖票属应急使用,发行量少,使用时间短,往往比原票珍贵。各类“变体”的加盖票更是一些集邮者争购猎奇的宠物。假加盖票是历来伪造票中数量最多,最难识别的一种。

5、假背胶邮票

年代较久的早期邮票,会因为保护不当而发生背胶部分或全部脱落的情况,有的仅遗留着胶痕。此外,在热带或亚热带地区,比如我国南方地区,空气潮湿、气候炎热,许多集邮者为防止有背胶邮票发生粘连就在买了新邮票之后先洗去其背胶。但无论何种原因造成的无背胶邮票,都不大受欢迎。原因是:一则影响其美观,二则影响其身价。为了使背胶受损的邮票变成完美的“新”邮票,变造者会在这些邮票背面重新涂新胶。该种假票一般较难辨认。

6、假纸质的邮票

邮票用纸很讲究。不同国家、地区,不同的历史时期的纸张各异。有些国家还专门特制邮票纸,生产销售均由国家统一控制。因此,伪造邮品(尤其是仿造邮品)极难找到与原票完全一致的纸张。

邮票纸质常常是辨认伪造品的重要依据之一。伪造者常用杂志或书刊上的邮票图案,人工改变纸质颜色、光洁度,造成与真票相似的邮票。

7、假邮戳

伪造假信销票或假实寄封(片),制作各种假邮戳盖在票、封、片上,主要有以下类型:

(1)、用现在的真邮戳盖过去的邮品,邮戳上的时间、地点均不符。另外,使用私藏作废的旧邮戳加盖邮品。

(2)、私刻邮戳,加盖伪邮品。

(3)、用黑色墨水手工描画假邮戳。

8、假实寄封

假实寄封一般有以下几种作伪手段:

(1)用真票(新票)在信封上加盖真邮戳。此法能大量变造赝品。

(2)使用假票,在信封上加盖真邮戳,多以伪造近期实寄封为多。

(3)将信销真票贴到信封上,在封上补画其余的邮戳。这样,假实寄封上的邮戳,票上部分是真的,封上部分是假的。

(4)将一般实寄封上的邮票揭下,换贴上邮戳位置适当的信销票,变造成实寄封“珍贵品”。

9、假邮资封片

国内见到的邮资封片赝品,一般是照相制版用现代化印刷机械大量印刷出来的,图案上很难找出破绽,须从刷色、印刷质量及纸质等方面辨别。此类印刷的封片数量都比较大

10、臆造邮票

完全由伪造者随意制造出来的“邮票”,由于有不同的背景,情况很复杂,较难断定。有下例几种:

(1)国际邮商滥印的各种邮票。

(2)不法分子或团伙臆造的各种邮票。

(3)艺术爱好者绘制的各种邮品。

2》》邮票辩伪的要素

1、纸张

早期邮票用纸比较混乱。古典邮票大部分用质量最好的“手抄纸”印刷,此种纸特点是韧性好,不会发黄发脆,缺点是厚度不匀,因而造成古典邮票纸质薄厚有差异。如,中国的第一套邮票就存在这种明显差别。1878年第一期发行的海关大龙邮票,是用半透明的薄纸印刷的,因此被叫作“薄纸大龙”。而1883年第三期发行的海关大龙邮票,使用的纸就厚,不透明,被称为“厚纸大龙”邮票。此后多个国家采用“机制纸”印邮票,使邮票纸张厚度的均匀性大大提高。

分辨纸质有助于区分邮票的印刷年代或特定环境。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法国的“播种”邮票 是用白纸印刷的,战争期间用的是质量较差的发灰的毛纸。

1918年,拉脱维亚共和国成立之初,没有印刷邮票的纸张,而采用德军遗留下的大量地图印刷邮票。其他的国家,也曾用到卷烟纸、食品配给证等“临时代用纸”印刷邮票。这在经济困难或战争时期比较多。

在中国的解放区邮票中,也曾出现过类似使用代用纸印制的邮票。1942年淮南区交通总站发行无面值“稿”字邮票,是淮南报社发给通讯员用于寄递稿件及通讯的。它多数用使用过的电报纸背面。原电报纸上有铅笔写的电码数字和用钢笔写的中文译文。

1947年东北安东印制的毛泽东、朱德像邮票(安东二版)也是使用代用纸印刷的。长期无法搞清该种邮票用什么纸张。为了弄清此问题,集邮家张文光收集了大量这次印刷的邮票。当这些邮票的背面拼在一起时,显露出一女演员的画像,还有“明星便笺”四个字,从而断定此邮票是印在明星信笺纸的反面。

特殊环境里的特殊邮票用纸,无形中为辨别这些邮票的真实性提供了宝贵的依据。

邮票的使用纸随着社会进步、科学技术发展而向正规化、专门化发展,和钞票一样,也使用特殊的专用纸张。印制邮票的专用纸称为邮票纸,由国家定点生产、定向使用,这种纸的特点是细洁光滑、吸墨性强、有韧性,手感柔软,耐水洗 ,平展性好。各国使用邮票纸大都具备此基本特性。

目前,常见的伪造邮票的用纸大多是铜版纸、有光纸等。这类纸手感硬挺,纸质较脆,光滑而吸墨性差,轻微折叠就产生折痕,受潮或浸水后还会掉色。

新中国1962年至1963年间先后发行的“梅兰芳舞台艺术”、“儿童”、“熊猫”“金丝猴”等4套无齿邮票,使用的纸张与同时发行的同图案的有齿邮票的纸张不同,前者纸质较薄,从而便于区别。只是后来发行的无齿票“麋鹿”,与有齿票图案和纸质完全一样,使伪造者易于变造。

近代,各国为了扩大邮品的材质种类,竞相选用一些非纸质材料印制邮票。如,铝质、银质、丝绸、塑料等。

2、水印

世界各类重要文件、有价证券和纸币大都采用带水印纸张印制,水印已成为防伪的重要手段。早期的邮票也大量使用水印纸印制。邮票的水印可以分三种:

“单式水印”,在每枚邮票上,都有一个位置和图案相同的水印,亦称“一票一水印”。

“复式水印”,水印图案在全张邮票上规则排列,重复出现,而每枚邮票上的水印图案位置却彼此不同。

“全张水印”,在一整邮票上,印一个大水印图案,在每枚邮票上,只有该水印图案的一小局部。

有些邮票目录上详细列出了水印的图案、位置和类型等资料,有的还附有图示。由于一般目录图示上的水印图案是从邮票正面观察的,集邮者多是从邮票背面观察水印。因而邮票目录上的图示水印基本都是反的。

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邮票水印图案各不相同。如,1840年,英国发行的第一套黑便士邮票便开始用有“皇冠图”水印的纸张印制的,一直延用了20多年。1862年瑞士邮票的水印是双层的椭圆形中有一个十字。1923年至1927年捷克邮票使用的是菩提树叶图形水印,到了50年代水印则改为五角星图。苏联邮票的水印,在1921年使用V字形图案。东德邮票上的水印则是用国名缩写“DDR”字母构成

中国最早使用有水印的邮票是1885年清朝海关邮政发行的“海关二次云龙”邮票,俗称“小龙”票。邮票上的水印图案是中国古代的太极图。还有1894年清朝海关邮政为慈禧太后60寿辰发行的“万寿纪念”邮票,邮票的水印仍是太极图

早期有些造纸厂为表明售出的纸是该厂的产品,将纸张都加上厂名水印。有时使用这种带造纸厂厂名的水印纸邮票,就会出现特殊的水印。如,1895年发行的我国“台湾民主国邮票”(“独虎票”)就是印在有造纸厂厂名的水印纸上的。由于水印图不连续,所以只能在部分邮票上见到。

民国初期的邮票一直未用水印纸印刷。后来赝品增多,邮政部门决定改用有水印纸,特在英国定制了大批的水印纸张。此纸坚韧而薄,含有民国邮徽——篆文“邮”字水印。1940年起在香港印制的孙中山像邮票中,中华版有水印票5种,大东版有水印票10种,商务版 有19种。还有1940年发行的香港版长城图航空邮票,有水印票10种,均与无水印邮票混合同时发行,情况较为复杂。

新中国邮票上一直无水印。1992年1月25日,中国邮票总公司发行的“壬申年”(生肖猴)特种邮票首日封,采用水印纸印制,水印图案是中国邮票总公司的徽志。这是新中国邮品首次使用有水印的纸张印制。

3、印版

邮票是邮资凭证,方寸之地,既美观又要防伪,因此世界各国都精心设计,以提高它的水平。

目前我国发行的邮票一般都采用雕刻、影雕、影写三种制版形式进行印制。雕刻版是经过雕刻者在钢板上的艺术加工刻出原版后制版,采用凹版印刷。其特点是墨色厚实,线条清晰,可以显出不同的层次。它的印制效果艺术性强,最能防止伪造,是印制有价证券的理想的工艺手段。

采用雕刻、影雕印刷的邮票,其印刷效果无法用平版印刷表现出来。例如,特57“黄山风景”和T46“庚申年(猴)”这两套邮票都是采用影雕版印刷,图案上的线条非常清晰,用手摸能够感觉得出来。而前几年出现 的这两套票的伪造票,都是用平版印制的,票面一片平滑,有经验的集邮者几乎一望便知是伪造品

1987年至1988年,在南京、九江等地的邮市上,甚至出现了以彩色复印机复印伪造的“黄山风景”、“金鱼”、“梅兰芳舞台艺术”邮票及“牡丹”小型张等高档紧俏邮品。这些假货的欺骗对象,主要是初集邮者。

由于影写版、印刷技术操作简便、印刷质量效率高,生产成本较低,因此我国的邮票以影写版居多,但是这种邮票以及用胶版印刷的邮票容易被伪造团伙仿造出极逼真的赝品。再加上彩色复印机的出现,又多了一个仿造的途径。尽管邮电部门为防止仿造,在设计印制邮票时加了暗记,但这些暗记是保密的,广大集邮者仍无法用它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因此,集邮者们曾不断呼吁,多采用雕刻版印刷邮票才是防伪的上策。

一种新发行的邮票,一旦印完规定的发行量,即停止印制,并且从此不再印刷。这是邮票区别于其他有价证券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但是,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有些国家的邮政当局也会把当年发行的邮票印版取出来翻印新邮票。例如,1864年英国邮政当局就曾再版过1840年发行的黑便士邮票。发行“再版”邮票在国际上不常见,由于受到国际集邮界的强烈反对,因此,一般情况下现在很少有哪个国家敢冒此种风险。

1955年1月10日,邮电部决定将1949至1952年发行的24套纪念和特种邮票重新制版印刷发行。这些再版邮票每枚印量多达250万枚,是原版票印量的六七倍。由于引起国内外集邮界的种种猜测和误解,我国以后再也没有再版纪特邮票。必须指出,新中国所以要再版大批的纪念和特种邮票,完全是为了促进集邮活动的发展。解放初期,国内邮政业务不是很多,后来集邮活动也渐渐地发展起来,到了1955年1月筹备成立集邮公司时,已没有多少可供出售的储备邮品,正是为了解决新出现的集邮者收集新中国邮票的困难,邮电部作出了再版邮票的决定。为了便于邮政业务人员及集邮者区别原版和再版票的种种差异,邮电部还发布了有关文件。

再版邮票,对缺乏经验的集邮者是很大的危险,如果辨别不出原版 、再版,就会遭受经济损失。以再版票冒充原版票也是一种赝品欺诈的行为。因此,掌握再版票的特征,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辨伪研究。

4、背胶

邮票背面涂刷胶层的目的为了使用时便于粘贴。背胶的有无与胶质的特征,也是鉴别邮票年代和真伪的重要依据。例如,新中国初期发行的邮票,大多数是无背胶邮票。60年代初采用的多为糊精胶,胶层较厚,颜色发黄、发亮,对湿度敏感 ,胶面受潮容易发生粘连,60年代中期开始采用PVA合成胶,胶质浅白,很薄,光亮度比糊精胶差。这种化学胶抗潮性强,不易发生自粘。

邮票的背胶并不都是白色的,一些国家曾使用过特殊的背胶。这些比较特殊的背胶,成为辨别真伪的重要特征之一。

有些国家的邮票背胶上带有纵向或横向条纹,有的还有水印花纹图案,以防止伪造。1923年捷克斯洛伐克发行的一套共和国五周年纪念邮票,**的背胶上有方格条纹。中心部位都有一个由捷克斯洛伐克邮政的缩写字母“CSP”组成的图案。因此,有的邮票,可以从背胶上鉴别出版别和发行年代。

辨别背胶真伪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观察胶层是否厚薄均匀,色泽正常。尤其是背胶有水印图案或条纹图形的,要仔细观察辨认。

(2)注意观察齿孔。正常的邮票印制过程是先刷胶后打孔。由于伪造品是在邮票打孔后补刷背胶的,胶水会渗入邮票齿孔,甚至渗流到邮票表面。如果发现邮票的齿孔尖 端被胶水包住了,没有撕断时造成的纸纤维露出,即可肯定是撕开后刷的胶。

(3)对于那些伪造得非常高超的假背胶邮票,必须采取化验胶水成份的办法,进行严格检验分析,方能辨明真伪。

并不是所有国家的邮票都刷有背胶。一些处于热带地区的国家,气候高温,空气潮湿,只能发行无背胶邮票。集邮票者必须了解这些情况。不能见到近代的外国无背胶邮票就武断地认为是伪造邮票。另外,一些居住在热带地区的集邮者,为了妥善保存邮品,防止邮品发生粘连,往往将国外新邮票上的背胶全部洗掉。这种邮票也会引起其他集邮者的怀疑和误解,但应该区别于无背胶的伪票。

邮票图案印在刷了背胶的一面,就会产生“糊上刷变体”。例如,我国普23“民居”中的20分邮票,就出现过这种变体。有的集邮者不知此事,亦未加以辨别,在泡洗这种信销票时,也将邮票上的图案全部褪洗掉了。

5、票幅与票边

票幅是指单枚邮票的外廓尺寸,用横×直(mm)表示,单位是毫米。邮票目录一般都注明邮票的尺寸规格,多数是指票幅,也有一些特殊的邮票(如无齿邮票或齿孔有差异的邮票)则是指图幅(即图案尺寸)。这一点应在查阅邮票目录时注意。

1988年发行的T132“麋鹿”有齿邮票变造成单枚无齿邮票很难区别。唯一的办法就是认真测量标幅。该有齿邮票的规格为30×40(毫米),齿孔孔径为1毫米。因此凡横对边长大于29毫米或竖对边长大于39毫米的无齿邮票一般情况下是真品。而周边均等于或小于29×39毫米的,基本都是利用有齿票变造成的假无齿票。购买收藏无齿邮票,最好是带边或双连邮票。

1989年初,在广州、上海、北京、青岛、南京等一些城市出现了几种台湾邮票小全张和小型张的赝品。辩认这些赝品可以从纸张、印刷、背胶等方面进行分析。例如:真票纸张厚实挺括,印刷精细,背胶微呈**,而赝品纸张发白、薄软。由于是复印加工的,画面颜色不纯,字迹有些模糊,假背胶见水后不粘。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区别法,这些赝品的外形尺寸均小于真票1-2毫米。

邮品辩伪通过测量票幅发觉差异,显得比较直观、准确、方便。因此,了解掌握邮票的票幅数据,显得十分重要。

票边,即全张邮票四周的边纸,上面通常印有一些特殊标记、图案、数字或符号。如:厂铭、发行当局名、邮票名称、图案名称、全张枚数、印刷或检验编号,以及对色标记、套色对位线、裁切控制线等等。各国在各时期这方面的内容不尽相同。

边纸被称为“邮票的原始档案”。它上面真实记录的各种标记和数据,既是研究邮票的版式、印次、刷色等内容的重要资料,也是辨别邮票真伪的参考依据

6、齿孔

邮票带齿孔,目的在于使邮票容易分开,使用方便。齿孔已成为邮票区别于其它有价凭证重要的标志之一。

邮票的齿孔种类很多,时有变化,一些集邮票者专门收集研究图案和面值相同,但齿孔不同的邮票,这是一种重要的变体。齿孔的变异,能够帮助我们辨别出一些邮票的真伪。

早期邮票是用落后的齿孔机打孔的,所以每次只能打出水平方向的单线齿(一排齿孔),以后经过改良的齿孔机,在水平方向的齿孔针长行上,增加了垂直方向的齿孔针短行。这样一次可打出一排邮票上边和左右两边齿孔,然后再往下移动一枚邮票的位置,打出下一排齿孔。这种打孔机械被称为梳式齿孔机。这两种齿孔机由于操作者的疏忽,都有可能造成一张邮票上的局部漏齿或错齿。

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全张齿孔机,卷筒邮票齿孔机和小型张、小本票齿孔机相继问世。这些打孔机上不会出现一张邮票(或一枚小型张)局部漏齿的现象

同时期的打孔机械,在邮票上打出的齿孔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单线齿孔机在邮票四角打出的齿孔几乎都不一致,左右两边每枚邮票的齿孔位置也不完全相同。因此,邮票四角齿孔不规则,图案有时偏离,是单线齿的主要特征。梳式齿孔机打出的邮票齿孔四角和左右齿孔形状规则。根据齿孔特征可以断定邮票是采用哪一种齿孔机打的孔。分析邮票的产生年代。

专用的打孔机配有自动套准调节设备,打出的齿孔位置很准确,孔一般都很光洁,无毛齿现象。而伪造邮票使用的齿孔机非常简陋,由于钢针大小不一,控制精度不高,往往造成齿孔错位、孔眼大小不一以及毛齿现象。有些“花纸头”、仿印票甚至使用改装的缝纫机打齿孔,打出的齿孔间距、位置、孔径等有明显的漏洞。

齿孔的度数不仅能辨别邮票的版别、真伪,从其齿孔的光洁程度也能辨认不同的版别。例如,1885年第一期发行的海关小龙邮票,齿孔度数为125,被称为“细齿小龙”,因用旧式打孔机打孔,所以齿孔有毛糙的,也有光洁的。1888年第二期发行的海关二次小龙邮票,开始使用新式打孔机打孔,齿孔光洁程度好,齿孔度数为115,又被称为“粗齿小龙”。

在解放区邮票和新中国早期的邮票中,有许多邮票因为打孔技术不过关而出现了“毛齿”现象。这些特殊现象,亦是邮票辨伪的依据之一。

7、刷色

万国邮政联盟曾对邮票的印色作出规定,要求各国根据邮票的不同用途,采用统一的刷色。例如,国内平信邮票采用绿色,国外平信邮票采用蓝色,国外明信片邮票采用红色等。对其他一些用途的邮票则没有具体规定。当时这样规定的目的是为了颜色醒目,使用方便,便邮局和寄信者都易于区别。

随着各国邮票发行种类的大幅度增长,特别是多色印刷邮票的大量出现,原来的规定逐渐被废除。

中国从30年代初开始,由于物价不稳,国内外邮资费变更频繁,中华邮政发行的孙中山像邮票和烈士邮票先后多次被印刷,出现了许多刷色雷同、面值不同、或面值相同、刷色不同等混乱情况。

例如,孙中山像邮票4分与5分票,2角与2角5分票均同印一色。1角5分票,同一面值有红蓝两种刷色,2角面值票也有类似情况。而烈士像邮票1角3分与5角票,两种刷色基本相似,有深浅之分,这样,不仅使用时容易混淆,而且在辨认版别时亦颇费功夫。

解放区邮票的版别往往不能单纯靠颜色深浅来识别。同一版的邮票也可能出现颜色差异。

许多使用时间较长,或需用量较大的邮票(尤其是各种普通邮票),由于多次加印或由不同的厂家承印,刷色会有明显差异。有时甚至根本不是原来的刷色了。这类由印刷技术原因造成的较大的刷色差异亦是研究鉴别邮票不同版别和印次的参考依据。

邮票刷色受各种因素影响会产生变化。除了自然褪色外,人为的化学变色是最常见的作伪手段。

8、暗记

为了便于鉴别邮票的真伪和版别,不少国家都在邮票上暗藏了记号。这种暗记是由设计者、雕刻者或印刷者有意制作的识别标记。由于暗记一般是邮票某处的图案或文字很细微的变化,普通集邮者较难察觉出来。

暗记应该是保密的,邮政当局一般不对外公布暗记特征。新中国仅对建国初期发行过的24套再版纪特邮票公布了各套原版和再版邮票的不同暗记。

邮票暗记对辨别邮票真伪、版别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集邮者对暗记的研究很感兴趣,也就能够发现一些邮票上隐藏的暗记,经邮刊宣传介绍,使邮票暗记公诸于世,例如,我国的T78“九星会聚”邮票,图案左边线中附近有一阴文“九”字,每枚皆有。

邮票上的暗记虽然是集邮者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应该指出,暗记的成因及对辨伪的参考作用是比较复杂的。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

在集邮者发现的暗记中,有些是印刷厂方或有关部门特意制作的;还有一些暗记可能是邮票印制过程中,因修版等原因,造成了与原图案的细微差异,集邮界称这种细微差异为版暗记。

9、文字

邮票上面的文字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面值,邮票上显示出的邮资金额及其货币单位。一些特殊的“无面值邮票”、“单位邮票”、“免费邮票”等,均有各自的特定涵义和表示方式。

国名,邮票上用文字(或图案,如英国发行的邮票以英国王头像或王冠为标志)表示发行该邮票的国家的名称(或地区)。另外,还有邮政标记。新中国邮票国名标记与邮政标记连在一起,一直延用“中国人民邮政”,1991年12月起改为“中国邮政”。一些国家(包括联合国)发行的邮票上印有多种语言文字。

票名,邮票上表示邮票(图案)名称或邮票发行目的的文字。

志号,邮票上表示票种、套号、图号、年份的标记。有的国家在邮票上还印有邮票设计者、雕刻者的姓名。

宣传性文字,一些国家在邮票背面或附票上印有说明文字、口号、广告或邮票编组号码等。例如,尼加拉瓜1976年发行的一套票中票,每枚邮票背面均印有一大段西班牙文字,详细介绍正面珍邮的历史掌故。1952年,在朝鲜前线的志愿军,将纪15“抗日战争十五周年纪念”邮票背面印上英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我们共同打击过日本”,作为对美军宣传战的用段之一。

邮票上的各种文字和数字,是了解邮票国别、图案意义和邮资的主要依据,同时,也为辨别真伪提供了重要条件。当一些伪造票在面值、票名、宣传文字等方面出现常识性错误时,这些常识性错误就成为自我暴露的疑点。

鉴别邮票是每个集邮者都应具有的知识,而断定一枚邮票的真伪,我们至少要掌握以下“六要素”:

邮票的版别、纸张、刷色、票幅、齿孔、背胶

1版别邮票的印刷方法有雕刻版、胶版、凸版、影写版和影雕套版。现在市场上流行的假票基本上是用胶版仿印雕刻版、影雕套印版或影写版印出的邮票。最大的区别是,雕刻版邮票,真票有立体感,邮票图案及铭文的墨层凸起,手感明显。另外,在放大镜下,影写版邮票的网纹线数每英寸在250线以上,而假票的网纹线数一般在每英寸120-210线。真票图案清晰,图纹坚实,色彩柔和和均匀,而假标网点粗大,字体变形,图案模糊,有叠色、露色等现象,透过20倍放大镜看得更清楚

2纸张真邮票用邮政部门定点生产厂家专用的邮票纸,这些“涂料邮票纸”与一般的胶版纸、铜版纸在色泽上有明显差异。从纸张表面进行仔细观察,就能辨别真伪

刷色即邮票印刷产生的票面色彩效果。

3刷色是印刷工艺、纸张、油墨等诸因素的综合产物,主要是由油墨决定的。真邮票色相正,色泽浓艳,而假票由于用普通油墨胶印,难免颜色发暗淡,色相不正。而且又会因套色不准而产生叠色、露红(图案和文字伴有彩色暗影),在灯光下还会显现出与真票差异甚大的刷色,透过20倍放大镜观察,图纹往往显示彩色网点

4票幅票幅的规格,是以毫米计算的,知道了每套邮票的确切票幅,也就知道了每套邮票的图案四周应有多宽的边。识别票幅真伪,如果有放大镜观察,加上尺子就更准确了,经验丰富的集邮者甚至凭目测,就可以识破被剪去齿孔的冒牌无齿假票。鉴别有齿孔的邮票时,留意票幅也会查出假票

5齿孔包括齿形、打孔方式与齿孔度数。齿形真正邮票的齿形大有文章。邮票印刷厂的打孔设备有严格的工艺标准,并定时定点维修、更新,所打齿孔形状规则,光洁圆滑。而造假者不可能具有同等技术条件,只能将就凑合,目测即可看出一些假票是类三角形齿孔,在放大镜下呈现出槽形,多边形齿孔。打孔方式邮票的齿孔是由打孔器打出的,有线式、平式、梳式、滚洞式等。当你发现邮票发行时间并非很早,而四过齿孔不规则时,就应多加注意了。打孔器上孔针的粗细与打列间距千差万别,由此衍变出纷杂的齿孔数。国际集邮界以20毫米的长度为单位,在这一长度内的齿孔数就是齿孔度数,其测量精确到四分之一孔。伪造拙劣的邮票,甚至四个边的齿度都不相同。当然真票偶尔也会出现齿度误差,而与目录上的齿度数据一致,但这种误差是有规律可循的。

6背胶邮票背胶也是研究和辨别邮票真伪的要素之一。伪造票所用的胶质与刷段都与真票的制作有差别。一般来说,我国的邮票在50年代是以马铃薯淀粉做原料的糊精胶涂刷背胶。这种背胶的特点是胶质光亮、发黄、胶层较厚。60年代采用PVA合成胶,光泽较糊胶差,颜色发白,胶层较薄。目前发现的假票一般无背胶,有的是在票背涂上一种半透明的白色涂料,以冒充背胶,但常有粘性。也有的是涂刷胶水,因手法拙劣,连齿孔纸毛也沾上了胶水。对一般造假者来说,要不走样地均匀涂刷背胶并非易事,而要调制出配比正确、胶色逼真的胶料就难度更大,故假邮票往往无背胶,应有背胶而没有背胶的邮票尤要注意。

早期邮票用纸比较混乱。古典邮票大部分用质量最好的“手抄纸”印刷,此种纸特点是韧性好,不会发黄发脆,缺点是厚度不匀,因而造成古典邮票纸质薄厚有差异。如,中国的第一套邮票就存在这种明显差别。1878年第一期发行的海关大龙邮票/td>

最简单的

很高兴能为您解答所咨询的问题:

邮戳是由邮政工作人员戳盖的以资证明邮票已经使用

一般明信片上会有两个邮戳,一个是寄信人属地的邮戳(上面标记寄信地点和寄信时间

还有一个收信人属地的邮戳(上面标记收信地点和收信时间

当然也会有邮政漏销的情况(多常见于国际信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3964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3
下一篇2023-07-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