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维也纳交响乐团

关于维也纳交响乐团,第1张

波尔卡   波尔卡(Polka),是捷克的一种民间舞蹈,这种舞蹈的舞曲也称作波尔卡。

  波尔卡(polka)

  “波尔卡”一词是从波希米亚语中的“半”字演化而来的。波尔卡舞曲产生于1830年左右的捷克,是一种二拍子的快速舞曲,舞者们常站成一个圆圈,舞步很小,半步半步地跳,因而得名。

  波尔卡舞蹈

  “波尔卡”一词在捷克语中为“半步”,描述的是一只脚与另一脚之间按2/4拍子飞快交替。波尔卡是一种轻快活泼的舞蹈,舞者面对面站立,男伴的右手抱着女伴的腰部,左手向旁伸开握住女伴的右手,按这种姿势,成对地沿着舞厅周围逆时针方向旋转行进。主要的舞步有两种:一种是单足弹跳步,可以前进、后退或旋转,称为波尔卡步;另一种是脚跟、脚尖轮流击地的动作。

  波尔卡起源于捷克农民舞蹈,发展于捷克斯洛伐克境内往日的东波希米亚。尽管它应该是由捷克民间舞发展过来的,但波希米亚的史学家们却认为它是一位农家少女在星期日为了自娱而发明的。

  1840年,波尔卡由专业舞蹈家带到巴黎,在奥德翁剧院表演;巴黎的舞蹈大师们又把它改编成一种有5个花样的舞蹈,深受公众喜爱。1944年,巴黎的舞蹈教师采拉里乌斯把它带到伦敦,又传遍英国,从温莎城堡到小城镇的舞会上都在跳波尔卡。作曲家斯美塔纳的《被出卖的新娘》和魏恩贝格尔的《风笛手什万达》等歌剧中也都运用了波尔卡舞。19世纪中叶,波尔卡传到英美,与华尔兹一道取代了乡村舞和科蒂林舞。

  波尔卡舞曲

  波尔卡舞曲大致分为急速、徐缓和玛祖卡节奏等三种类型,一般为二拍子,三部曲式,节奏活泼跳跃,在第二拍的后半拍上常作稍微停顿的装饰性处理。捷克民族音乐的奠基者斯美塔那最先将此种舞曲形式用于器乐和歌剧创作。

圆舞曲(华尔兹)   圆舞曲对我国来说是一种外来的音乐体裁,英文是Waltz,所以有时也音译为“华尔兹”。

  圆舞曲(Walzer) 圆舞曲又称华尔兹,是奥地利的民间舞曲,18世纪后半叶用于社交舞会,19世纪开始流行于西欧各国,它采用3/4拍,强调第一拍上的重音,旋律流畅,节奏明显,伴奏中每小节仅用一个和弦,由于舞蹈时需由两人成对旋转,因而被称为圆舞曲。贝多芬、舒伯特曾写过圆舞曲,威伯的《邀舞》也是精心处理过的圆舞曲,肖邦的圆舞曲更是钢琴作品中的范例,而通过老约翰·施特劳斯和兰纳奠基、小施特劳斯发展起来的圆舞曲则有别于他人,他们的圆舞曲有典型的维也纳风格,俗称维也纳圆舞曲,它通常由五首情绪和调性相仿的舞曲连贯组成,注重内容的标题性,既能在舞厅里伴舞,也能在音乐厅里演奏,是一种雅俗共赏的音乐形式。

  舞曲一般起源于农村。圆舞曲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城市中特别是在维也纳发展起来的。所以,有些圆舞曲也叫维也纳圆舞曲。溯源追根,圆舞曲的前身是奥地利民间的“兰得勒舞曲”,这也是一种农村舞曲。老约翰施特劳斯是公认的圆舞曲之父,圆舞曲在“兰得勒舞曲”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三拍子舞蹈,跳舞时一对对男女舞伴,按照舞曲的节奏旋转打圈,动作轻快、优美,情绪热烈、欢快。这些特点决定了圆舞曲的体裁特征:速度较快,3/4拍或3/8、6/8拍,节奏常是“X — X |或 X.X X |或 X | X — X | X”,从第一拍或第三拍开始。这些特点,配合上环绕支点音旋转的音调,便生动地产生旋转打圈的动作感。圆舞曲的体裁特征,更鲜明地体现在它的伴奏音型中。典型的圆舞曲伴奏音型是强弱分明的三个均匀的四分音符(在3/8拍则是八分音符),每小节一个和弦,第一拍是强拍,奏和弦的低音。第二、三拍是弱拍,在较高音区奏其它和弦音。

  圆舞曲出现以前,在欧洲宫廷中流行的都是四平八稳,温文典雅,配合着上层社会**,太太拎着裙子屈膝行礼等动作的呆板的舞曲。圆舞曲的出现,它的热情奔放、感情充沛的音乐给城市中的舞曲带来了崭新的面貌和活跃的气氛。所以很快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便传遍全欧洲,代替其它舞曲,成为一百多年来最流行的舞曲体裁;并且在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供伴舞用的实用性圆舞曲和供音乐会演奏用的艺术性圆舞曲两种类型。

  圆舞曲虽然只是一种源自日常生活的音乐体裁,但是它也可以利用不同的形式和独特的风格,表现多样的内容和丰富的感情。这可以从很多著名作曲家写的圆舞曲中得到证明。十八世纪后半叶,维也纳古典乐派作曲家莫扎特写了近五十首短小、精悍、具有民间风格的圆舞曲,称作《德国舞曲》。之后,舒伯特写了二百余首供钢琴独奏的圆舞曲,大多具有感情真挚、纯朴、民间风格鲜明、形式简练严谨的特点,一般都用单二部曲式或单三部曲式。再后,著名的浪漫主义钢琴作曲家肖邦写有十四首音乐会圆舞曲,使圆舞曲不再附庸于舞蹈而具有抒情的诗意和辉煌的技巧。维也纳作曲家约翰·斯特劳斯,他是一位主要从事圆舞曲创作的作曲家,具有“圆舞曲之王”的美称。他一生写了447首圆舞曲。他创作的大量圆舞曲中,最脍炙人口的可算是《蓝色的多瑙河》了。这首圆舞原是一首歌唱多瑙河的男声合唱曲,曲名全称《在美丽的蓝色多瑙河上》,后来作者又亲自改编为乐队演奏的圆舞曲,很快流传于全世界。随后,这首乐曲又被很多作曲家改编成独唱曲和各种乐器的独奏曲。

  与此同时,圆舞曲在俄罗斯也得到了广泛的流行,在格林卡的《幻想圆舞曲》中第一次使圆舞曲这样的生活舞曲得到了交响性的展开,尤其是柴可夫斯基在他的创作中圆舞曲具有独特的重要位置,他不但在《天鹅湖》等舞剧中写了许多著名的圆舞曲,并且把圆舞曲纳入了交响套曲的统一构思中,成为交响乐中的一个独立乐章。他根据俄罗斯节拍的特点,创作了绝无仅有的5/4拍圆舞曲(如第六交响乐第二乐章),并在许多深刻的、沉思的、抒情的主题中运用圆舞曲的体裁,使圆舞曲成为深入刻划心理体验的手段。他的《忧郁圆舞曲》中,在轻快的圆舞曲的面纱后面,表现了沙俄时代知识分子对命运的深深的忧虑。

  我国在解放后,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人民生活的改善而提供了良好的土壤,使圆舞曲这朵外来的鲜花,得到了很好的移植和培育。我国的作曲家将外来的体裁和民族的音调相结合,创作了许多民族风格的圆舞曲,如《青年圆舞曲》、《春天圆舞曲》、《青年友谊圆舞曲》等,这些乐曲既有鲜明的圆舞曲的体裁特征,又有中国人民特有的热情和含蓄,欢乐而沉着的性格特点,反映了我国人民生活的幸福和美满。

  圆舞曲代表作有哪些:

  小约翰�6�1施特劳斯 (Johann Strauss,1825-1899),老约翰�6�1施特劳斯的儿子,奥地利著名的轻音乐作曲家。出生在十九世纪奥地利维也纳有名的音乐世家。与其父亲约翰�6�1施特劳斯同名。这里的“老”字和“小”字是后人加的。为了区别他们,只好在名字前面加入了“老”,“小”这么两个字。 施特劳斯家族为圆舞曲的发展做了巨大的贡献

  其创作以《蓝色的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艺术家的生活》、《春之声》等一 百二十余首维也纳圆舞曲著称,被后人冠以“圆舞曲之王”的头衔。他曾带领乐队访问欧洲各国,使维也纳圆舞曲风靡全欧洲。他的圆舞曲独具特色,旋律酣畅,柔美动听,节奏自由,生机盎然,是每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主要曲目。他还将源于德国南部性格温和的连德勒舞,改造成为结构简单、节奏灵活、旋律优美、感情奔放的音乐体裁,在奥地利、全欧以及全世界热爱音乐的人们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马克西姆maksim个人档案

马克西姆

又名: Maksim Mrvica

职业: 演奏

所属地区: 克罗地亚

出生地: 克罗地亚

生日: 1975年5月3日

马克西姆受过非常严格的钢琴训练。他出生于 1975年,家

乡是在亚德里亚海岸一个名叫希贝尼克的小镇。他9岁开始

练习钢琴(第一次公开表演也是在这年),仅仅三年后,

他就 和交响乐团一起合作表演海顿(奥地利作曲家)的

“c大调钢琴协奏曲”。1990年,战争爆发,在他居住的

小镇上,每天都有上千颗 手榴弹爆炸,但是他和他的

导师玛利亚塞克索(marija sekso)都坚决的认为应该

继续进行音乐学习。在那样危险的环境中,支持马克西

姆的就是他的钢琴。尽管当时环境如此恶劣,他还 是在

萨格勒步(南斯拉夫西北部的一个城市)获得了生涯中

第一个比赛大奖,至今他都认为那是他最重要的一个奖

项,而且“那是我演奏 生涯中最美妙的时刻。”随后

他在瓦拉基米尔卡潘教授(vladimir krpan,意大利

著名钢琴演奏家米凯兰杰里的弟子)的教导下在萨格勒

步音乐学院度过5年时光,接着又在布达佩斯著名的李斯

特音 乐学院学习。这段时间(1999年)他获得鲁宾斯

坦国际钢琴大赛头奖。2000年他定居巴黎,受业于伊格

拉斯科(igor lazko),2001年他赢得巴黎庞拓斯钢琴

大赛首奖。

他的生涯从此转变,等他回到克罗地亚后顿时成为

了媒体关注的焦点,有数不清的电视节目和访谈等着他。

然后他录制了开头我们提 到的那张专辑《gestures》。

他在萨格勒布市拥有2000个席位的利辛斯基音乐厅

(lisinski hall)举行的演奏会景况让人叹为观止,

舞台布景包括镭射灯,干冰和巨大的电视墙,而观众人数

中有一半都低于30岁。马克西姆 说:“我总是想尝试些

与众不同的表现方法。但是这只是为了营造出一个让人

激动的气氛,等我开始弹钢琴时,镭射灯就得停下来,

我不 想有任何东西干扰我的演奏,以及听我演奏的观

众。”演奏会后半段,他关掉了所有的镭射灯,电视墙

等花哨的东西,换上正装,然后演 奏俄罗斯鬼才拉赫

曼尼诺夫的第二号钢琴协奏曲。“我可不想给那些评论

家们逮着把柄来数落我!”说到这里,他哈哈大笑。

很快他受到了克罗地亚音乐才子tonci huljic(为古典

辣妹做过很多曲子)的注意,并将他介绍给音乐制作人

/经纪人梅尔布什(mel bush,也是陈美的经纪人),

当时梅尔已经在开始寻找一个年轻有为的钢琴家,结果

马克西姆的才华让他赞叹不已,随即签约,并由 emi古

典部制作发行新专辑——我们现在所熟悉的《piano

player》(钢琴玩家)。

专辑介绍:

《钢琴玩家》

《piano player》专辑制作完成后,公司做宣传的方向

首先选在了市场潜力巨大的远东地区。他先后在 台湾,香

港,韩国,日本等地做宣传,后来又到内地,并作为嘉宾参

加了 cctv-mtv音乐盛典。这张专辑的影响好象旋风一般可

以说选择远东地区做为宣传头站是获得了成功。现在我好好

审视一下这 张融合了现代流行因素与古典音乐为一体的跨

界专辑。第一首,就是国内古典乐迷,甚至说即便是不常古

典的人都很熟悉的“野蜂飞舞”(flight of the bumble-

bee)。此曲原作者是俄罗斯著名音乐家里姆斯基·科萨科

夫,是他的歌剧《萨尔丹沙皇的故事》中的幕间曲,音乐描

写的是王子变成了一只野蜂,不停的飞舞,追叮他所厌恶

的人。这是首欢快,节奏简练的小品。看过**《闪亮的风

采》(shine) 的人一定记得大卫叼着烟,手指飞快的演奏

这首曲目,震惊了当时酒馆里的每个人。即便是不爱听或者

没听过古典钢琴的人,也都很容易 从这首速度飞快的小品

中一窥古典音乐的魅力。专辑中该音乐做为第一首,无疑就

是先声夺人,给听众一个良好的开头印象。改编的“野 蜂

飞舞”配上了舞曲的节奏,感觉倒也不过不失,互相没什么

坏的影响,同时由于这是一首小品,时间不长,于是第一首

曲目中还混合了 整张专辑其他精彩的部分,最后再以“野

蜂飞舞”结束,做为介绍整张专辑,提起听众的欣赏欲望,

制作方倒是动了不少脑筋。 第二首,葛利格钢琴变奏曲

(grieg: piano concerto in a minor)是挪威著名音乐家

爱德华·哈格吕普·葛利格生前唯一完成的一部协奏曲,也

是他最著名的一部作品。此曲年代久远,是葛 利格早期最

重要的一系列作品之一,完成于1868年,随后这部作品成为

了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欧洲浪漫主义运动中,最常被演奏

的 协奏曲。该曲节奏明快,旋律优美和谐,充满了幻想色

彩。专辑中的这首曲子更加舞曲化,电子键盘的开头很有经

典舞曲的氛围,这里伴 奏交响乐团,电声乐器与马克西姆

的钢琴结合的很好,由于曲目本身旋律就非常好,节奏也很

轻快,整个过程非常轻松愉快。

第三首到了该专辑的主打曲, “出埃及记”

(exodus)。关于原曲最熟悉的出处自然就是同名**配乐

了,不过**中“出埃及记”讲的可不是摩西带领犹太人

逃出埃及法老奴役的故事,但也和犹太人有关,是讲述以

色列建国的辛酸历史。本曲其实也不是就出自这个**,原

本就是演奏曲,加了 词就做了**主题歌 。该曲目气势宏

大,雄壮,很有悲壮的历史感,熟悉欧美老流行经典的乐迷

肯定不陌生。要说做为本专辑主打,该作真是足够气魄,只

是 改编曲给配上了典型的hip hop节奏,本来悲壮的氛围给

弄的淡化了不少,本人并不很欣赏这种改编风格,但是单就

动听,不考虑什么别的因素,倒也合格。

第四首“克劳汀幻想曲”(claudine)是tonci huljic

创作的曲目,是一首典型的浪漫钢琴作品,听上去好象跟理

查德克莱德曼演奏的东西相差无几,既然是“钢琴家”,

那 么除了古典,也来点甜密的情歌不算什么坏事,流行乐

迷估计会很对胃口。第五首“wonderland”(新乐园)也是

tonci huljic的作品,风格变的大气了点,不过听起来好象

还是克莱德曼在演奏。

第五首,“亨德尔的萨拉班德”

(handel'ssarabande),这是出生于德国的英籍音乐家乔

治弗雷德里西亨德尔的一出歌剧《萨拉班德》的主题,同

时saraban de也是古典曲种之一,是一种交际场合的舞曲

,源于波斯,十六世纪末传入法国后演变为节奏缓慢庄重的

风格。本曲听起来一般,并没 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不过

段落的安排倒是不错,节奏依然为舞曲。

第六首是俄罗斯传奇音乐家拉赫曼尼诺夫的“帕格尼尼

主题狂想曲”(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 )。

这是一首非常著名的曲目,钢琴部分的难度比较大。主题

采用了意大利伟大的音乐家,历史上最著名的小提琴演奏

家尼科洛帕格尼 尼常采用的一些习惯,其中也有莫扎特

《安魂曲》的一些旋律。这个曲子讲述了许多帕格尼尼的

传奇,比如与恶魔交易,比如他爱的女人 ,比如他在教

堂碰到的麻烦,最后全被他克服掉。音乐时而优美,时而

热情,整体的效果非常吸引人。面对如此著名的曲目,专

辑中没有 做什么大的改编,基本沿袭原曲的变化,顶多就

是配了些流行节奏,甚至可以忽略不记,正好让听众专注

于本曲目的

精彩。

接下来的“汉娜的眼睛”(hana's eyes)又是tonci

huljic的作品,制作的非常动听,曲调带点幽幽的哀怨,

女声的和声烘托出了悠远的气氛,非常适合小女生来听,

也许以后会作为 浪漫经典被时常演奏。在淡淡的悲哀中,

下面紧跟着就是萧邦著名的“c大调革命练习曲”chopin's

‘revolutionary’ etude in c minor)。萧邦创作的一

系列练习曲都非常出色,而这首“革命”更是个中翘楚。

1830年11月,波兰爆发了震惊世界的华沙革 命,远在他乡

的萧邦因为不能回国一起与祖国人民战斗而感到激愤,十

个月后革命被沙俄军队血腥镇压,更使萧邦感到义愤填膺,

同时又 对自己不能出力而感到悔恨万分,于是他把全部的

感情都溶入了这首练习曲中。整个曲目都始终贯穿着愤怒

激越与悲痛欲绝的气氛,气势 逼人,由于作品的风格非

常强烈,所以改编也不大,除了鸡肋般的加上了舞曲节奏

的鼓点,主要的风格体现还都是在钢琴上面。这也是古典

作品的一大特色,尽管有时候很好与流行元素配合,但是

独特的个性依然无法被流行元素所掩盖。 下面两首又是

tonci huljic的作品。先是“古巴”(cubana),前一首

曲目的激情依然继续了下来,不过风格换成了拉丁派的热

情,原创曲目就 能更多的考虑和其他元素的配合,就不会

显得多余或者不合拍,幸好整张专辑除了“野蜂飞舞”我

认为编排的有点失败以外,其他都没出 现过头重脚轻的情

况。然后是“克罗地亚狂想曲”(croatian rhapsody),

是一首很有点气势的作品,tonci huljic做这种流行味道浓厚的曲目很拿手。

接下来的“男爵夫人之舞”(dance of the baroness)

则是出自另一位克罗地亚钢琴家弗拉诺帕拉奇(frano

parac)之手,生于1948年,拿过很多奖项,78年起在萨格

勒布音乐学院带课。本人非常喜欢这首曲子,这也是专辑

中唯一一首纯钢琴演奏曲目,完全没有其他配器在里面,

可以彻底的享受一下钢琴的魅力。这首曲子贯穿着华丽与

莫明的悲哀,快结尾时的一段音 调听上去好象舞者轰然

倒地一样,整个曲子不长但是结构严谨,虽然变化不多,

但是营造出的氛围非常好。作为压轴曲目,本作大概纯粹

是为了展现马克西姆的演奏技巧罢了,不过这没有影响

到曲目的优秀。

最后的“古巴,古巴”(cubana,cubana)是作为附加曲

目出现的,是专辑中“古巴”的重新混音版。以上评论牵涉

到古典曲目做了比较大量的介绍,是为了给不熟悉古典的乐

迷增加更多欣赏的乐趣,带着这些有趣的背景来重新欣赏

马 克西姆的演奏,一定能有更多的感触。

传播古典音乐

专辑很快就要在欧洲地区上市,随后也肯定会往美国发

展。整张专辑中其实包容了很多流行风格,目的就是能达到

“跨界”的效果。当问到马克西姆对这张专辑的期望时,我

们以他的回答作为本文的结束:“首先这没有关于钱的问

题,我开古典演奏会以及巡演挣到的钱已经足够多了。这张

专辑所力图表现的就是关于突破与实验的问题。我总 是想

尝试些新的,不同的东西。我所衷心希望的就是能把古典音

乐传播给所以年龄段的,

更多的听众。这是我的梦想。”

<变奏曲>

在EMI Classics旗下发行了个人第二张作品,专辑名称为

‘变奏曲’,其中包括了古典与流行旋律的选曲,于英国

和克罗埃西亚两地、 与多位国际知名制作人与创作者共同

录制,其中包括:Youth、Tonji Huljic以及Tolga Kashif

等,且包含了这位年轻的克罗埃西亚钢琴家自己的创作,

他所创作的这首曲子,主要是以帕格尼尼的主题旋律作依

据,与其 他共同收录在这张专辑中的热门古典曲目相伴,

包括:李斯特的‘死之舞’、穆索斯基的‘展览会之画’、

以及史克里亚宾的‘升D 小调钢琴练习曲’等。

 沉醉在这浪漫美妙的钢琴音乐里,总是让人沉浸在无限的遐想之中,使我们感悟爱的真谛并在爱中得到了升华。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世界十大经典钢琴曲,希望对你有帮助。

世界十大经典钢琴曲 篇1

 少女的祈祷

 《少女的祈祷》是波兰女钢琴家、作曲家巴达捷夫斯卡18岁时的作品,这首曲子结构简单,手法朴素,欢快轻盈,充分表现出一位少女的心境:充满了梦幻和遐想,洋溢着对青春和爱情的美好愿望。

 爱之梦

 浪漫主义大师李斯特钢琴曲《爱之梦》是一首温柔婉约,充满了梦想、期盼、回忆的曲子。

 水边的阿狄丽娜

 《水边的阿狄丽娜》这首曲子的旋律时而高亢;时而低沉;时而婉转;时而悲伤,仿佛是用音符在讲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孤独的塞浦路斯国王,名叫皮格马利翁(Pygmalion)。他雕塑了一个美丽的少女,每天对着她痴痴地看,最终不可避免地爱上了少女的雕像。他向众神祈祷,期盼着爱情的奇迹。他的真诚和执着感动了爱神阿芙洛狄忒(Aphrodite),赐给了雕塑以生命。从此,幸运的国王就和美丽的少女生活在一起,过着幸福的生活。

 致爱丽丝

 贝多芬一生没有结过婚,但是,他一直盼望着能得到一位理想的伴侣。在1808—1810年间,贝多芬教了一个名叫特蕾泽。玛尔法蒂的女学生,并对她产生了好感。在心情非常甜美、舒畅的情况下,他写了一首《A小调巴加泰勒》的小曲赠给她。贝多芬还在乐谱上题上了“献给特蕾泽”这样几个字。以后,这份乐谱一直留在特蕾泽那里。贝多芬逝世以后,在他的作品目录里也没有这支曲子。直到十九世纪六十处代,德国音乐家诺尔为写贝多芬传记,在特蕾泽。玛尔法蒂的遗物中,才发现了这首乐曲的手稿。1867年,在斯图加特出版这首曲子的乐谱时,诺尔把曲名错写成《献给爱丽丝》。从此,人们反而忘记了《献给特蕾泽》的原名,而称之为《献给爱丽丝》。

 梦中的婚礼

 《梦中的婚礼》由法国作曲家及音乐制作人保罗·塞内维尔(Paul De Senneville)和奥立佛·图森(Olivier Toussaint)为理查德·克莱德曼量身定制。连续的八度旋律进行该曲钢琴音乐中的一个特点,并且这一特点确实在他的作品表现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在高八度上重复出现的主旋律,更具有清新、亮丽的气质和清脆、明快的听觉效果。

 罗密欧与朱丽叶

 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总能在人们心中产生某种共鸣,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也不例外……《罗密欧与朱丽叶》这首钢琴曲旋律舒缓优美,细细听来像是少女带着丝丝哀怨的诉说。如小溪淌过,绵长而不湍急。虽有哀怨,却不曾有憎恨;虽带忧愁,却不做声嘶力竭的呼喊。也许,这首曲子本身就应该是一个矜持温柔的少女。

 爱情故事

 这首曲子来自好莱坞的同名**《love story》,同时也是一首享誉全球的来自英国的著名歌曲。同名**用音乐讲述了在洋溢着青春浪漫气息的哈佛大学校园中,富家子弟奥利弗遇见了聪敏可爱的女生詹妮弗,他被女孩的机智俏丽深深吸引,两人迅速坠入爱河。然而,当有权有势的奥利弗家族得知——儿子的未婚妻竟然出身于一个烤甜饼的家庭,他们极力反对这桩婚姻。深爱着詹妮弗的奥利弗不顾家庭反对,毅然与爱人成婚,并不惜与家族断绝关系。婚后生活虽然拮据而艰难,但是充满了爱情的甜蜜。奥利弗在爱妻的支持下完成了硕士学业,顺利拿到律师执照。正当生活向着美好的未来走去时,病魔选中了詹妮弗。为了治疗爱妻的绝症,奥利弗低头向父亲求救。然而,一切哀求都无法阻止无情的病魔,詹妮弗最终离开了人世。而这段真挚的爱情故事获得永恒的赞美。

 爱的协奏曲

 《爱的协奏曲》乐曲发行于1981年,《爱的协奏曲》是一首经典的标题音乐,乐曲一开始如潺潺小溪那样静静地流淌出来,爱的情思开始涌动,如涟漪般,一波又一波,一层又一层的展开。时而强劲,时而低沉,由低到高,由弱到强,循环萦绕。

 童年的回忆

 每个人都有一个天真未凿的童年或者情窦初开的爱情,不管是欢乐还是烦恼,都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回忆并没有逐渐的淡忘,而是越来越深刻和清晰。每当独处时,你的记忆深出浮现到你的脑际,让你体味、让你想念、让你沉思,不觉间让你灿然一笑。

 秋日私语

 《秋日私语》理查德克莱德曼经典曲目,该曲旋律动听优美,仿佛晚风带着徐徐的凉意向我们吹来,音乐抚摸着我们的脸颊,让人置身于一个亦真亦幻的充满秋意的世界。优美的旋律使人追忆起曾经的得失,忧郁中带着欢快,缓慢中夹杂着激昂,陶醉于音乐之中,回忆着人生的喜怒哀乐,听着秋日的私语,寄托着自己的诉说。

 浪漫是一种美好的情怀,它是情意缠绵的春池荡漾、也是令人心醉的美丽忧伤;是温馨一刻的忘情微笑、又是投向未来的期盼目光。

 而沉醉在这浪漫美妙的钢琴音乐里,总是让人沉浸在无限的遐想之中,使我们感悟爱的真谛并在爱中得到了升华。

世界十大经典钢琴曲 篇2

 排名第一: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

 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表现了最坚毅的俄罗斯精神与最强大的生命力,而作曲家本人的人格力量,也在这部作品中也得到最充分的展示:“拉赫玛尼诺夫是用钢铁和苋金铸成的,钢铁是他的手臂,黄金是他的心灵。”这正是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最珍贵之处。 拉赫玛尼诺夫本人作为钢琴独奏者在纽约首演时,曾把自己这首协奏曲戏称为“大象之作”,比喻其庞大与沉重。一位著名的音乐学者也曾形容演奏一次“拉三”在体力上的付出等于“铲十吨煤”,其难度可见一斑。澳大利亚的音乐家传记影片《闪亮的风采》描写过钢琴家因演奏“拉三”而导致精神崩溃,我们可以籍此想象出“拉三”所具有的情感震撼力! 拉赫玛尼诺夫说,能把这首钢琴协奏曲演绎好的只有霍洛维茨。

 排名第2:麦可斐尼西的《English Country-Tunes》

 英国作曲家麦可斐尼西在三十多年前创作出来的“EnglishCountry-Tunes”钢琴曲。这首号称是全世界最难演奏的钢琴曲,琴谱上有时一个小节里就挤进三百个音符,弹奏的时候手指头和手肘都要用俄罗斯女钢琴家丝罗克兰德曾在日本首度演奏这首曲目。

 排名第3:普罗科菲耶夫 第2钢琴协奏曲

 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协奏曲,G小调,OP16,作于1913年,因当时同班好友斯密特霍夫自杀,故此曲呈献给斯密特霍夫,因原谱丢失,普罗科菲耶大1923年凭记忆再整理而成。此曲1913年8月23日由普罗科菲耶夫主奏而首演。首演时,因为一直是节奏的激烈敲击与不协和弦的连续,曾遭许多人退席谩骂。多数报道称:“这种未来的音乐,送给魔鬼去吧。我们是来享乐的,我家的猫也会弹这种音乐。”

 而当时贾吉列夫正是听完此曲而邀请普罗科菲耶夫为他创作舞剧音乐,批评家卡拉蒂吉(Viatcheslav Karatygin,1875—1925)则称:“我确信10年后,听众会给这位年轻作曲家的天赋,报以相当的掌声来为昨日冒失的嘲笑赎罪。” 此曲共4个乐章: 第一乐章:小行板,G小调,奏鸣曲型的自由形式。呈示部以弦乐拨奏和单簧管2小节序奏作引导,钢琴左手弹分散和弦,右手出现充满忧愁的第一主题。主题在木管与钢琴间一来一往后,移至快速音群。第二主题为小快板,钢琴弹出第二主题后,不断展开华丽的音型。移至长笛与双簧管、长笛与单簧管后,稍慢一点,以乐队合奏结束呈示部。发展部以钢琴在大提琴震音背景上展开第一主题华丽发展始,以快速达到高潮,平静之后再现部钢琴一出现第一主题立即结束。 第二乐章:谐谑曲,活泼地,D小调,三段体,为快速进行的托卡它型乐章。

 第一段一开始就以强烈的钢琴主题为中心,弦乐拨奏,管乐作滑稽音型夹在中间。中段是伴奏的乐队不断奏跃动性乐念,钢琴不断继续托卡它音型。 第三乐章:间奏曲,温和的快板,三段体。第一段以乐队沉重步伐似的序奏始,钢琴进入作华丽发展。中段小提琴拨奏出明确主题并加以发展,钢琴一再奏滑奏音型,乐队与之互为纠缠,构成优美的音色效果。第三段把第一段要素作各种不同变化。 第四乐章:热情奔放的快板,G小调,A—B—C—B—A结构。A以钢琴与长笛呈示自由奔放的旋律始,钢琴以敲击手法进入,与弦乐拨奏形成对比。B速度转慢,钢琴敲出一半和弦后,单簧管、低音管、大提琴奏出平易的俄罗斯风格的D小调旋律,钢琴继承后再交给低音管、双簧管,圆号又以逆行。C速度转快而进入快板,长笛与弦乐拨奏造成音型交叠,乐队咆哮和钢琴和弦构成高潮。平静后,在沉重的和弦后,钢琴独奏华彩,B段要素再现,到行板趋于平静,又变成快速音群,钢琴冥想性独奏。然后乐队形成尖锐的音响,回到热情奔放的快板A段曲趣,最后进入C段要素构成的短小终结部而结束。

 排名第4:李斯特《唐璜的回忆》

 李斯特根据莫扎特歌剧《唐璜》改编的钢琴曲《唐璜的回忆》是李斯特众多改编曲中的精粹,技术之艰深,场面之宏大,在原作的丰富表情上制造出惊人的气势。 莫扎特的歌剧《唐璜》本来长约两个半小时,被李斯特改编后,成了简短的钢琴曲。钢琴曲没有删除歌剧中的一个音符,整首曲子无论是节奏还是技巧,都是难度非常高的。《唐璜的回忆》被称为是最难的钢琴曲之一,鲜少有人弹奏。

 排名第5:勃拉姆斯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

 勃拉姆斯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 (Concerto for Piano no 2 in B flat major, Op 83) 作于1881年。从莫扎特、贝多芬时代起,经舒曼、肖邦以至近代作曲家创作的协奏曲,基本都是三乐章结构,但勃拉姆斯为他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增加了谐谑曲乐章,从而使作品扩充成为四个乐章,形式和性格都已接近于交响曲,独奏乐器也成为乐队的一员,这种交响化的理念脱离了协奏曲原来“竞奏”的意义,因此,这首乐曲有时候也被后人称为“由钢琴主奏的交响曲”。 这首钢琴协奏曲的形式十分特殊:首先乐曲采用协奏曲历史上罕见的四乐章形式;其次本曲中的主奏钢琴并未占据绝对主导的地位,作者特意让钢琴与管弦乐“完全平等”。这首协奏曲既无莫扎特式的流畅,又无贝多芬式的雄壮,是地道的勃拉姆斯式作品。与第一协奏曲相比,显得更加沉重暗涩,技巧也特别难,有人讲勃拉姆斯的降B大调协奏曲是“要钢琴家血汗的至难协奏曲,它不要钢琴家的妙技,而是要他们成为苦力。”

 这首乐曲具有勃拉姆斯所独有的沉着与厚重,同时又有他明朗、温柔的另一面。1878年春,勃拉姆斯第一次到意大利旅行,这一南欧古国的风土人情给作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由此勃拉姆斯开始构思这首乐曲。1881年三月,作者再度访问意大利,这一次彻底唤起了他的灵感,于是回国后立刻伏案疾书,当年夏天便完成了这首乐曲。实际上,本曲中的意大利风格并不明显,但无疑是作者真实情感的流露,堪称勃拉姆斯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部作品最后完稿于1881年,同年11月9日作者本人担任钢琴独奏使用乐谱草稿,在布达佩斯首演。 全曲共分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不太快的快板,降B大调,4/4拍子,奏鸣曲形式。传统的双呈示部。第一呈示部是管弦乐,首先由圆号奏出由两小节组成的第一主题动机,钢琴推迟一小节跟上,像影子一样进行模仿,木管声部进行发展,略带伤感的第二主题由小提琴呈示后乐章进入第二呈示部,钢琴呈示新的主题并发展,第二主题钢琴则以热情的变奏呈示。

 F小调展开部后音乐进入再现部(第二主题用降B小调)。尾声中管弦乐奏出第一主题的部分动机,钢琴用华丽的琶音伴奏,最后以强有力的开始动机结束。本乐章写得厚重而有力, 颇具勃拉姆斯风味。贯穿乐章始终的主题动机,由雄浑的圆号引入,钢琴加以应答。在乐队协奏下的钢琴时而温婉优美,时而热情壮丽。本乐章中有许多处理方式与古典派协奏曲截然不同。 第二乐章:热情的快板,d小调,3/4拍子,三段体。典型的谐谑曲,但奏鸣曲式结构非常清晰、规模庞大,给人以深沉之感。

 第一主题,钢琴用激烈的强奏开始,乐队紧紧相随。第二主题为A小调,用弦乐齐奏呈示,之后钢琴反复。展开部发展上述两主题,再现部用的是完全不同的乐器编制。其旋律热情而富于幽默感,同时也很有魔力。 第三乐章:行板,降B大调,6/4拍子,三段体。由管弦乐奏主旋律,钢琴演奏装饰音型,并作主题变奏。第一部分由大提琴奏出甘美的旋律开始。中间部分更柔和,由单簧管奏升C大调主题,富于幻想的歌唱性旋律虔诚得近似祈祷。最后再现降B大调主题。本乐章充满浪漫气氛,是在“德国式的”厚重风格中另有意大利明朗色彩的典雅乐章。 第四乐章:优美的小快板,降B大调,2/4拍子,回旋曲形式。优美的具有舞曲性格的华丽终曲。清新活泼的回旋主题由钢琴独奏开始,乐队模仿。之后带有匈牙利乡土风格的插入部用A小调呈示(后移D调再现)。其他许多辅助的插入部,在钢琴与乐队间交错穿插,有时钢琴用音型和经过句装饰管弦乐主题,有时乐队用色彩性和声给钢琴以烘托,编织成辉煌的终曲。这个乐章的大致结构为A-B-A-B-结尾的程式。由钢琴开始的舞曲风主要主题,纤巧精细,又不乏厚重华丽。

 排名第6:斯特拉文斯基 彼得鲁斯卡

 伊戈尔费奥多罗维奇斯特拉文斯基,美籍俄国作曲家、指挥家,西方现代派音乐的重要人物。父为圣彼得堡皇家歌剧院男低音歌手。他曾师从里姆斯基一科萨夫学作曲。1939年定居美国,并先后入法国籍和美国籍。作品众多,风格多变。《彼得鲁斯卡》原为管弦乐曲,后来改编为钢琴曲,献给鲁宾斯坦。 难度极高。

 排名第7:李斯特 超技练习曲第5首 鬼火

 李斯特的《12首超技练习曲》是钢琴史上令人生畏的高难曲目。从技巧上看,李斯特的这12首作品难度过分艰深,仿佛是钢琴演奏艺术的象牙塔尖,即使在20世纪钢琴大师如过江之鲫的年代,也很少有演奏家敢于挑战。 超技练习曲鬼火拥有高难的双音技术,12超技当中最难的一首,拉赫说它是最难的练习曲,技术刁钻不说,还必须弹得轻灵有趣方能服人。

 排名第8:巴拉基耶夫 伊斯拉美

 巴拉基耶夫是一位出色的钢琴演奏家,他弹琴都是凭记忆,从不看谱。他创作了一套技巧性很高的钢琴作品,最著名者,就是这首《伊斯拉美》。这首《伊斯拉美》作于1869年由尼古拉鲁宾斯坦首演。这是一首极难演奏的作品,是巴拉基列夫1870年到高加索地区采风的产物,这部作品的副标题为“东方幻想曲”。其正主题是高加索达开斯坦地区勒斯基人的一种舞曲,第二主题(仿佛是一个中段)则是巴拉基耶夫在莫斯科听一个歌剧演员演唱的一首歌曲的旋律。这首作品三段体:先是主奏,表达主题;然后是中段,奏出充满感情的小行板;然后结尾,加快速度,回到主题,尾奏是十分狂热性的激烈的急板。因为其极高的难度,许多钢琴家把它当作一个挑战。

 排名第9: 李斯特 帕格尼尼练习曲 第3首 钟

 《钟》这首乐曲又译成《康派涅拉》,是李斯特根据意大利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的《B小调第二号小提琴协奏曲》的主题改变的钢琴独奏曲,李斯特最出名的炫技作品。 《钟》用回旋曲式写成,主题每次出现都变换一种新的演奏手法,充分发挥钢琴演奏的技巧。李斯特改编的《钟》比帕格尼尼的小提琴协奏曲《钟》篇幅要短,由于主题多次出现,给人印象很深刻。《钟》这首乐曲是钢琴家们经常在音乐会上演出的曲目,因为它可以充分表现出演奏家的高超技巧。演奏者需要极高超的钢琴技巧才可能良好的驾驭此曲。

 排名第10: 贝利尼《诺玛的回忆》

 意大利歌剧作曲家文森佐 贝利尼在《诺玛》中铺陈出华丽而浑然天成的抒情旋律,以强烈对比的剧情张力,展现爱情、仇恨与宽恕的角力,更提早一个半世纪预告了女性主义的到来。

主要音乐家及钢琴作品:

1、威伯(1786-1826):德国,以歌剧和钢琴作品闻名,《邀舞》。

2、舒伯特(1797-1828):奥地利,“艺术歌曲之王”,《流浪者幻想曲》、《即兴曲》、《音乐瞬间》。

3、门德尔松(1809-1847):德国,八集48首钢琴独奏曲《无词歌》。

4、肖邦(1810-1849):波兰,《升c小调圆舞曲》、《A大调波罗乃兹》、《c小调练习曲》、《f小调协奏曲》、《降E大调夜曲》、《第一谐谑曲》。

5、舒曼(1810-1856):德国,《狂欢节》、《大卫同盟曲集》、《C大调幻想曲》、《童年情景》、《蝴蝶》、《交响练习曲》、《a小调钢琴协奏曲》。

浪漫主义作为音乐史上的一个历史时期,与18世纪古典主义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喜好把眼光投向遥远的往昔和不可知的未来。

饱含热情、孜孜不倦地追求,渴望综合一切,成了浪漫主义音乐的重要特征之一。

浪漫主义的精神实质在于强调“人”和他的本性,突出“个人”是感觉的中心、感情的焦点、幻想的主体,这个人需要自我肯定、自我崇拜、自我想象以至自我宣泄,即使是表达一种对大自然的亲近感,也是通过赞美自然来抒发自我的渴望。

企望革新的作曲家们,力图突破音乐自身的界限,寻求与其他艺术的融合。19世纪新的标题音乐,就将音乐以外的因素化为乐思,用文字来说明其思想内容。

浪漫主义音乐概述 浪漫主义乐派是继维也纳古典乐派后出现的一个新的流派,它产生在十九世纪初。 这个时期艺术家的创作上则表现为对主观感情的崇尚,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幻想。艺术表现形式也较以前有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浪漫主义思潮与风格的形成与发展。

参考资料:

浪漫主义音乐_

10首最浪漫的钢琴曲分别是《少女的祈祷》、《爱之梦》、《水边的阿狄丽娜》、《致爱丽丝》、《梦中的婚礼》、《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故事》、《爱的协奏曲》、《童年的回忆》、《秋日私语》。

一、《少女的祈祷》

《少女的祈祷》是波兰女钢琴家、作曲家巴达捷夫斯卡18岁时的作品,这首曲子结构简单,手法朴素,欢快轻盈,充分表现出一位少女的心境,充满了梦幻和遐想,洋溢着对青春和爱情的美好愿望。

二、《爱之梦》

李斯特把自己的三首歌曲改写为三首钢琴曲,题作《爱之梦》。原来的歌词,分别作为钢琴曲的题诗。三首《爱之梦》都是夜曲体裁,特别著名的是其中的第三首降A大调,原来的歌曲作于1845年,是一首用钢琴“演唱”的抒情歌曲,音乐深情婉转,抒写弗莱里格拉特诗中的意境。

三、《水边的阿狄丽娜》

水边的阿狄丽娜是由保罗·塞内维尔所作,理查德·克莱德曼演奏的乐曲。阿狄丽娜是来自于希腊神话故事里的一个美丽的传说。

四、《致爱丽丝》

《致爱丽丝》是贝多芬在1810年创作的一首独立钢琴小品,是贝多芬献给“爱丽丝”作为纪念的作品。该作品在1867年被后人所发现,后收录在《贝多芬作品全集》第25卷的补遗部分59号,乐曲旋律清新明快,犹如涓涓山泉在歌唱。

五、《梦中的婚礼》

《梦中的婚礼》直译过来应该是“基于爱情的婚姻”,“爱人的婚礼”这种译法更接近其本意。这首曲子是法国作曲家及音乐制作人保罗·塞内维尔和奥立佛·图森为理查德·克莱德曼量身定制的,带有一点忧伤。

六、《罗密欧与朱丽叶》

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总能在人们心中产生某种共鸣,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也不例外,《罗密欧与朱丽叶》这首钢琴曲旋律舒缓优美,细细听来像是少女带着丝丝哀怨的诉说。

七、《爱情故事》

这是一首来自于好莱坞的同名**,也是一首著名的歌曲,然后**内容是一个富家子弟奥利弗,遇见了詹妮弗,两个人坠入爱河。富家子弟的家里反对这段关系,但是他们还是结婚了,富家子弟还断绝了关系。但是病魔选中了詹妮弗,最终詹妮弗还是离开了人世。

八、《爱的协奏曲》

《爱的协奏曲》是一首经典的标题音乐,乐曲一开始如潺潺小溪那样静静地流淌出来,爱的情思开始涌动,如涟漪般,一波又一波,一层又一层的展开。时而强劲,时而低沉,由低到高,由弱到强,循环萦绕。

九、《童年的回忆》

《童年的回忆》又名《爱的纪念》,是根据理查德·克莱德曼的童年经历量身定做的,向人们诉说着他童年时的喜悦与悲伤,崎岖而行的少年路,仿佛一枚甘蓝,青涩又充满了悠长的回味,乐曲旋律优美,如微风拂过海面。

十、《秋日私语》

《秋日私语》曲名意为如情似爱,是法国作曲家保罗·塞内维尔和奥立佛·图森写的,理查德·克莱德曼是原演奏者。它带给我们一种唯美的感觉,对于音乐来说,这是美的享受,对于思想来说,这是心灵的升华。

JoeStrummer

JoeStrummer(1952年08月21日-2002年12月22日),是传奇朋克摇滚乐队theClash(碰撞)的歌手,吉他手以及歌曲作者。在2002年12月22号星期天的早晨由于心脏病死于他在英国,萨摩萨特郡的家中,那一年,他50岁。

中文名:乔斯特鲁摩

外文名:JoeStrummer

国籍:英国

星座:狮子座

出生地:土耳其安卡拉

出生日期:1952-08-21

逝世日期:2002-12-22

职业:乐队歌手,吉他手以及歌曲作者

代表作品:JuncoParther,RamshackleDayParade,MondoBongo

主要成就:成立了theClash,这是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朋克摇滚乐队之一

人物经历

JoeStrummer生于政治世家,很多歌曲以政治为题材,有浓烈的左派思想,

上世纪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可谓是叱咤英伦乐坛,掀起朋克浪潮,1982年成功打入美国市场,乐队于1989年解散。

当朋克音乐如火如荼的发展的时候,当性手枪乐队横扫朋克摇滚乐坛的时候,一支朋克音乐的新生力量正在迅速崛起,这就是TheClash碰撞乐队。朋克音乐发展为今天的这种繁荣景象,TheClash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976年,在朋克运动稳步发展的时候,几位英国小伙子在伦敦组建了TheClash乐队,他们是吉他手兼歌手MichJones、贝斯手PaulSimonor、吉他手KeithLenine、鼓手TerryChimes以及吉他手兼歌手JoeStrummer。同年,当他们出现在性手枪乐队的演出现场时,个性化的朋克音乐就为他们赢得了一致好评。9月,他们参加了在伦敦举办的101俱乐部朋克音乐节,这次演出使他们在当时的歌坛声名鹊起。但是Levine和Chimes却在这是离开了乐队,他们走后,TopperHeadon加盟TheClash乐队,此时的乐队才形成了组合的最佳状态。

1977年1月,TheClash签约CBS公司,4月份专辑《白色骚乱》推出,这是继性手枪《联合王国的混乱》后又一张朋克摇滚乐的力作,专辑中主唱激魂荡魄的演唱和乐队狂风暴雨般的演奏,在朋克乐坛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显示出非凡的实力,这张专辑也因此排在全英排行第38位。

1978年,在朋克乐坛最不景气的时候,TheClash却依然在努力进取。一张以《给他们足够的绳子》为名的专辑高居全英排行榜首。专辑中那种无所畏惧、热烈狂放的风格使他们成为英国摇滚乐坛上一流的朋克乐队。1978年后,TheClash乐队开始向大洋彼岸的美国进军,在唱片热卖的时候,大开演唱会,这正TheClash最辉煌时期的开始。1979年末,《伦敦的呼唤》专辑推出,乐队在这张专辑中融合了摇滚乐及流行音乐的风格,对激烈的朋克乐做了一些改变,这张专辑获得了排行榜27名的成绩。80年,一式三份的专辑《桑迪尼斯塔》发行,专辑以一种向上的朋克精神打动人们,居排行榜第24位。此后,TheClash乐队一直在为朋克运动的发展而积极努力。1982年,专辑《争斗摇滚》居排行榜第7位,并获得了白金唱片奖,而在这时,Headeon离开了乐队,Chimesy又重新加盟。83年,《摇滚凯什巴》和《我是应该留还是应该走》两首单曲容登排行榜第8名和地50名,而6月份美国音乐节高达500,000美元的出场费,更让TheClash乐队处于顶峰状态。

在一切的成功之后,浮躁的情绪也在冲击着TheClash乐队,由于乐队内部矛盾越来越严重,使他们的音乐直线下降。1985年,随着Stoumer和Simonor的离开,TheClash乐队解散。

II纪念

向BuddyHolly安息地的公路位于美国德州卢伯克市阴郁的一角:那里有弃用铁道的残迹,货物仓库和外表陈旧的军用火药库。Holly简朴的坟墓就位于此处的城市公墓中,在普普通通的大理石石碑上,从不远处棉田飘来的花粉密密地铺了一层。

除了1979年在这里迎来了一批超乎热情的祭拜者之外,至今这块墓地未曾有些许变更。那次来的是4个身形瘦削的年轻人,他们身着黑色牛仔裤,黑色皮靴和皮茄克。他们在墓旁搭起了一座宛若坟墓状的帐篷。一开始他们还算神情庄重,仿佛恐怕Holly的灵魂不欢迎他们的到来,后来就演变成了一个狂欢派对。他们以其特有的方式纪念这位卢伯克的摇滚王子,而这4个年轻人就是著名的TheClash(冲撞)乐队。

当喧哗声散尽后,4个人都从自己口袋中取出一片拨弦片,放在Holly的墓碑上。随后返回当晚邀请他们的德州乡村歌手JoeEly家中。TheClash那次应邀访问德州就是为了见识一下Ely的乐器,并去Holly的墓上走一走。在Ely家中,他们继续狂欢,而其中颇具天赋的鼓手TopperHeadon由于过量吸毒而神智不清。

“麻烦制造者”--TheClash(碰撞)乐队是前朋克时期具有开创意义的乐队,也是这一时期在商业运作上最为成功的朋克乐队。最初是一支政治反叛乐队,然后逐渐吸收雷盖尔及流行摇滚的元素、MTV的运作。尽管后来他们逐渐偏离了朋克的路线,但他们的首张同名专辑已经成为了朋克摇滚的圣典,而1979年的专辑《LondonCalling》更是以其魄力和智慧树立了TheClash在朋克摇滚团体中的经典地位,并被众多的摇滚评论家推为有史以来最好的摇滚专辑之一。富有传奇色彩的TheClash与SexPistols一起在1976年开创了朋克摇滚的高潮。他们极具感染力的舞台表演和对歌迷的热忱已成为了一种经典。当其他的乐队还沉溺于对汽车和女人的幻想时,他们已经把眼光瞄准了社会的热点:失业、都市喧嚣、种族歧视、恐怖主义、黑帮火并,帝国主义,吸毒和警察腐化。

TheClash是历史上第一支在歌中加入Rap的英国乐队,也是第一支进入牙买加音乐名人堂的白人乐队。当他们于1981年在纽约时代广场演出时,引发了全城混乱。他们的第三张专辑《LondonCalling》(伦敦呼声)被评为80年代美国最佳专辑;而他们的第四张专辑是三唱片,但由于乐队坚持以单唱片的价格出售,致使TheClash陷入了破产危机。有一种说法认为,“不看TheClash,不算知道摇滚乐”。的确,TheClash在舞台上全情投入,一下台就倒在化妆间的地板上,连一句话都说不动了。

MickJones生于1955年,来自英国工人家庭。其父母早年离异,而Jones从小就迷上摇滚乐,他解释道,也许是为了逃避生活阴影的缘故吧。他对MottTheHoople、TheStones、TheFaces等乐队很着迷,但他真正的偶像是一支美国前卫摇滚乐队TheNewYorkDolls,Mick认为Dolls无所顾忌的音乐态度深深感染了他。到了1974年,他在一支名为TheDelinquent(过失者)的乐队中弹吉他。后成为GenerationX乐队成员的TonyJames回忆TheDelinquent时说,“他们清一色长发过肩,奇装异服。在伦敦各个表演场所出没。我和Mick很快结识,我们发现了彼此的共同点,即都崇拜TheNewYorkDolls,我怀疑他是我在英国唯一的知音。”随后加入TheClash的是BernieRhodes,在一家酒吧中,他与Mick相识了。Mick回忆道:“我乐于和看上去有意思的人相识。当时Bernie戴着一顶帽子,我便走上前去说,你是钢琴家吗他说,不是,但你穿的T恤我也有一件。我们就这样认识了。”TonyJames当时和Mick合组了LondonSS乐队,当他们问Bernie是否有意加入时,Bernie爽快地同意了,并想成为乐队的经理人。他的经营思想很有趣,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你们需要我,因为你们一无所有,你们没有自己的创意,如果你们想成为TheNewYorkDolls第二,那是在浪费我的时间,我们必须走自己的路。”

到了1978年春天,TheLondonSS解散了。Mick、PaulSimonon和吉他手KeithLevene另组了新乐队。Paul是个有天赋的画家,和Mick一样,他也毕业于伦敦的艺术院校。然而在毕业后他想当一个严肃艺术家的理想却渐渐淡去了。Paul回忆道:“我当时思维混沌,只是想着不应该呆坐在画室里过完我的一生,我想要更刺激的生活。”Paul亦是自小父母离异,缺少关爱。Paul说:“我小时候去什么地方都没有人管,在铁轨上玩也好,小偷小摸也好。”后来,他在伦敦一些风气欠佳的学校中出没,又参加了光头党,但也初步接触了各类先锋音乐。Paul第一次应征时,Mick花了一小时教他吉他E调和弦,但仍未奏效。于是Mick决定让他试试贝司。直到CBS公司签下乐队前,Paul的技术才练到了家。Mick回忆说:“Paul后来的贝司技术令人叫绝,但开始时的确很糟糕。”

即将诞生的TheClash现在还缺一个主唱。Bernie认为The101ers乐队的Joe是合适人选。在预先观看了他的演出后,Joe正式加入。Joe根源摇滚式的吉他技术正是乐队所要的。他的睿智、乐观的政治远见以后都成了乐队的标志。TheClash曾有一首歌叫作“I'mSoBoredWithYou”(你真烦人),Joe提议把标题改为“I'mSoBoredWithTheUSA”(美国真烦人),歌曲的意境就大不一样了。歌中反映的是美国文化对英国的侵略。一方面Joe的才华得到了充分的认可,另一方面他在创新求变上也渐渐走向了极端。

在1976年时,记者CarolineCoon对TheClash进行了首次采访,这令她印象深刻。乐队指出,嬉皮士运动已经失败了。他们反吸毒,反流行,乐队的举止体现了两代人的思想冲撞。Coon回忆道:“我给他们照了张像,他们紧贴着墙,手臂上举,在Joe的衣服背面写着‘憎恨与战争’,这正是朋克的精神,即不要和平不要爱。TheClash政治主张强硬,充满愤怒,并向往无政府主义,这和传统摇滚不尽相同。当时成名的乐队纷纷逃避现实,而TheClash却勇于直面人生。”Mick表示,“我认为像RodStewart那样的歌手背弃了摇滚乐的理想。他们脱离了歌迷,对欣赏他们的乐迷来说,歌手的变节,意味着欺骗。”

1977年,TheClash以10万英镑的身价签入CBS唱片公司。在几十年后的今天,他们出版的唱片已成为朋克的经典,快速的节奏,都市化的表达,挫折感与愤怒的情绪无不被人效尤。而他们的经典歌曲也让听众念念不忘:“JanieJones”、“I'mSoBoredWithTheUSA”、“Garageland”(工地)、“CareerOpportunities”(就业机会)、“London'sBurning”(伦敦火灾),一曲曲都让歌迷听后热血沸腾。

在首张专辑热卖之后,TopperHeadon加入TheClash担任鼓手,他的到来改变了乐队的音乐风格,他能自由游移于疯克、灵歌和雷鬼音乐之间。“有了他,我们不但有了鼓点,而且有了鲜活的生命力。”Paul如是说,Topper加入后的第一首歌名为“CompleteControl”(完全控制),歌名源自Bernie的一句口头禅:“我要得到完全控制。”Rhodes为TheClash的第二张专辑请来了SandyPearlman,而他与乐队合作不愉快。作为制作人,Sand想迎合美国大众口味,而TheClash却不以为然。有记者指出,“TheClash嘲笑每个人,得罪了不该得罪的人,如SandyPearlman,他们甚至当面取笑CBS的总裁。他们有时真可谓不知好歹。”乐队前经理人JohnnyGreen评论说:“乐队与Pearlman的音乐理念完全不同。Pearlman的想法在Paul看来一文不值,这对TheClash来说是非常动荡的时期。”但专辑最终还是完成了,与首张同名专辑相比较,内容更为深刻。

碟中“GunsOnTheRoof”(屋顶上的枪)一曲反映了乐队的一段经历:那年春天,Paul、Topper和另外一些人正在排练场地等Mike来练歌,忽然有人突发奇想带上枪去屋顶射鸽子。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他们所射杀的是私人所有的名贵比赛用信鸽。警察冒了出来,说接到报警有一群流氓在屋顶用枪对准火车。那时正是爱尔兰共和军恐怖活动猖獗的时期,所以此举非同小可。Paul和Topper于是被囚禁了起来,而Bernie似乎认为这对他们有好处。这引起了广泛的反感,成员们和Bernie的关系从此恶化了。Mike和Bernie之间更是常常针锋相对。乐队面临解散或是更换经理人的困境,此时Bernie接受了媒体采访,他表示,“TheClash擅长于表达青少年的想法,但他们却不这样做。我苦心经营,却不料得此结果。Joe太懦弱,Mick是个自大狂,Paul太孩子气,而Topper却是个乡巴佬。现在他们想蹬了我,是唱片公司幕后操纵的,他们受了贿。”

在首次美国巡演后,乐队开始为下一张专辑寻找素材。在Bernie离开后,大家重新齐心工作。Mick的乡村曲风,Paul的雷鬼,Topper的迪斯科都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乐队的下张专辑请到了一手造就TheWho乐队的大牌制作人Gny

Stevens,他工作极其投入,要求也很严格。但到了录音后期,他由于沉溺于酒精而常常误事,这令此次合作未能善始善终。但Guy的确令《LondonCalling》专辑到达了新的高度。紧接着,乐队的第二次美国巡演大获成功,在42天时间内横扫美利坚。

自从《CombatRock》(战斗摇滚)专辑后,PaulJoe和Mick的关系急剧恶化。而乐队内部的人事变动也十分频繁:由4人变为5人,吉他手一直进进出出。Bernie也被请回来重任经理人。TheClash的内部愈来愈动荡了。在巡演时,Paul说:“我不和Mick说话,我们的合作毫无乐趣。我和Joe谈起过此事,我们是成年人,没有必要再忍受Mick的独断专行、喜怒无常了。在排练时,Joe直截了当地说,‘我们想让你离队。’Mick简直不能相信。而我支持Joe的意见。当时,Mick一定十分难过。”事实上,Mick的离队是一把双刃剑。他一走,TheClash也就不复成为一个完整的乐队了。Joe和Paul又使TheClash继续维持了两年。新召进了吉他手VinceWhite和NickSheppard。在第7张专辑,也就是由Bernie制作的《CutTheCrap》(别胡扯)后,TheClash于1985年宣告解散了,因为Joe和Bernie在音乐上的分歧也大到了无可挽救的地步。

而今,人们对TheClash怀念有增无减。外界曾盛传他们将会复合,但Paul、Joe和Mick都否认了这种可能。毕竟,现在大家各自都有了自己的一片天地:Paul成了全职的画家;Mick仍唱歌,并兼制作人;Joe成立了新组合TheMescaleros。唯一的安慰是,TheClash发行了一张现场专辑《FromHereToEternity》(从现在到永远),以志纪念。

有乐评说,有两种乐队:浪漫派和经典派。TheClash属于浪漫派,他们的着装、言谈都与众不同,他们的一切都是混乱的、无计划的。虽然TheClash乐队并没有坚持走下去,可是他们对朋克音乐的造诣却有着不朽的成就,他们无疑是一支优秀的朋克乐队。

III后记

有人说SEXPISTOL是英国庞克的摇滚先锋,但是真正发扬光大的宗师地位的唯有THECLASH!76年THECLASH在SEXPISTOL的演唱会中担任暖场,因而在77年获得了一纸唱片公司的合约并发行第一张同名专辑,展开引领乐坛首波庞克风暴,THECLASH为流行乐坛带来全新的声音与态度,有别SexPistol粗野混乱的无政府主义,Strummer带领TheClash将愤怒狂暴的情绪融合到音乐及文字当中,在78年庞克音乐潮流没落时刻,THECLASH却毫无疑问的交出亮眼的成绩,并且朝向美国迈进。虽然这期间美国纽约市早就已经出现了庞克摇滚,但是THECLASH的专辑LondonCalling却成功的占领美国的乐迷,将沉默已久的庞克摇滚提升至大西洋两岸的流行风潮。

他们的专辑改变了以往庞克激烈的歌词与用力的摇滚,融合了流行的曲式,例如在LondonCalling、TheGunsOfBrixton(PAULSIMON跨刀谱写)表达出了阶级与经济挣扎的政治议题国歌,并被许多乐评认定为史上最伟大的摇滚专辑之一,不仅因为这张专辑具有完整的概念,它甚至为庞克音乐下了最完美的注解,几乎可算是庞克音乐的圣经。英国权威音乐杂志NME所举行史上Punk/庞克乐团之最票选,结果出炉后TheClash压倒Punk始祖SexPistols并进一步成为乐迷心目中最伟大的庞克乐团冠军宝座。

2002年12月22号下午身亡的主唱/吉他手JoeStrummer的死因为心脏停止跳动而辞世。这位50岁的庞克偶像在屋内跌倒,他的老婆Lucinda发现后试着急救,但没有成功挽回生命。许多音乐人带着沉重的心情哀悼Strummer的过世,U2主唱Bono在官方网站上留言:「TheClash是最伟大的摇滚乐团,他们为U2写下最佳守则我们本要在一月碰面,跟DaveStewart一起完成我们为曼德拉所创作的歌,这真是太震惊了!」;同感震惊的艺人还包括了Audioslave(音魔乐团)吉他手TomMorello及音乐玩童Moby(魔比)等艺人。

专辑介绍

1977TheClash

1978Give'emEnoughRope

1979TheClash

1979LondonCalling

1980Sandinista!

1982CombatRock

1985CuttheCrap

1999纪念专辑FromHereToEternityLive

2000纪念专辑TheSingles

2003精选全回顾——TheEssentialCLASH

专辑曲目

Disc:1

1WhiteRiotSingleVersion

2London'sBurning

3CompleteControl

4ClashCityRockers

5I'mSoBoredWithTheUSA

6CareerOpportunities

7Hate&War

8Cheat

9Police&Thieves

10JanieJones

11Garageland

12CapitalRadioOne

13(WhiteMan)InHammersmithPalais

14EnglishCivilWar

15TommyGun

16SafeEuropeanHome

17Julie'sBeenWorkingForTheDrugSquad

18StayFree

19GroovyTimes

20IFoughtTheLaw

Disc:2

1LondonCalling

2TheGunsOfBrixton

3Clampdown

4RudieCan'tFail

5LostInTheSupermarket

6JimmyJazz

7TrainInVain

8Bankrobber

9TheMagnificentSeven

10IvanMeetsGIJoe

11PoliceOnMyBack

12StopTheWorld

13SomebodyGotMurdered

14TheStreetParade

15ThisIsRadioClash

16GhettoDefendant

17RockTheCasbah

18StraightToHell

19ShouldIStayOrShouldIGo

20ThisIsEngland

专辑评价

有些人说如果你只想收两张Clash的唱片的话,你不应该挑上面这张一共40首歌的乐队全回顾唱片,只要“TheClash”和“LondonCalling”这两张就够了。但不论这两张专辑是多么地无与伦比,有一点被忽视了,即乐队很多很多伟大的作品都没有收在这两张专辑里,包括象“SafeEuropeanHome”,“StayFree”,“Bankrobber”,“RocktheCasbah”,“StraighttoHell”,“ThisisRadioClash”和“ShouldIStayorShouldIGo”这些歌。这就是为什么要出这张2003年精选的原因,这张专辑弥补了以上两张合辑的沟壑。“TheEssentialClash”是对“TheClash”和“LondonCalling”的总结,并且是对Clash作为一个历史上伟大的朋克乐队的全面回顾。然而这张合辑也不是完美的,其中很多了不起的作品录音都有瑕疵,最突出的就是“GatesoftheWest”,“JailGuitarDoors”,“TheCallUp”,“ArmagedionTime”,“ThePrisoner”以及“ProtexBlue”,而“Sandinista!”里的选歌凌乱之极,感觉就象“Sandinista!”这张专辑本身那样,简直是来得莫名其妙。然而我们确实应该承认,“TheEssentialClash”为我们提供了一张乐队有史以来出过的最出色、最全面、最富有逻辑性的回顾专辑,它拥有的不仅是介绍性的价值,更值得诸位细致聆听。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4734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3
下一篇2023-07-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