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粉丝咨询小旅君,
两个都是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
风景各有特色,去哪个好?”
对于小旅君这种选择恐惧症患者来说,
这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毕竟都是颜正、美食多!
你们说怎么选?在线等,挺急的~
黄山篇
黄山变身冰雪王国,奇松、怪石、云海、雾凇处处都美!
“一夜寒风起,万树银花开”
“处处路通琉璃界,时时身在水晶宫”
玉屏景区,徐霞客曾赞称:“左天都,右莲花,背倚玉屏风。两秀峰色,俱可手揽。回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是黄山绝胜处。”被游人称作国宝的迎客松,正是在玉屏峰东侧,文殊洞上方。
天海风景区,百步云梯宛如直通九重天,登黄山第二高峰光明顶,体验一览众山小的豪情。
武夷山篇
武夷山,丹霞地貌的鬼斧神工,让它无一峰不奇,碧水丹山泛舟溪涧,惬意无双。
武夷山山水之精华在于蜿蜒的九曲溪与两岸的丹霞地貌相映成趣,36奇峰、99岩,如万马奔腾,气势雄伟,千姿百态。
登山可览碧水清溪,涉水能看奇峰异石,乘一叶古朴的竹筏顺溪而下,可赏奇拔秀伟、千姿百态、争奇斗妍的形象美。
动静皆宜的武夷山,可品泉歌鸟鸣、浪击轻舟、篙点褐石、绿树红花的色彩美;可看流水游鱼、浮云飞鸟、艄公游人的动态美。
云绕山嶂、雾锁峰腰、雨罩群峰的朦胧美,犹如漫步奇幻百出的山水画廊,自成风雅,堪称世界一绝。
竹林幽径直通“一线天”奇境。
虽然福建不常下雪,但武夷山的绝壁奇峰银装素裹起来也是别有一番霸气!沏上一壶福建清香的大红袍,温暖又惬意。
抛开颜值,它俩都还有特色美食的诱惑,黄山山珍宴,尝鲜松茸、竹荪、猴头菇等回味无穷;武夷山下Q弹糯香的闽式糍粑,搭配当地特色美食,满满的闽地风情。
看完是不是也体会到了求助粉丝的纠结?
机智如小旅君,
想了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既然都舍不得,那就一起去了吧!
首先我觉得要看他的文化素养,道德素养与处事能力来判定。文艺青年应该是多少是爱自由的。尤其珍视“消极自由”。他们未必有改天换地的志向,但维护自己的小天地,不受他人的影响。再者有很强的个人主义色彩。珍视个人财产,强调个人利益,当然最重要的一条是个人独立。不麻烦别人,能照顾好自己。最后有浪漫主义情怀。
喜欢美好的事物,有点儿神经质和忧郁。相信少数比多数更神圣,失败比成功更高贵,他们觉得,成功往往是一些粗俗的东西。要想辨别真正的文艺青年就要看到他的作品极其能力的大小。毕竟文艺青年是这个道德社会的标杆,然而现在社会中频频出现的不好的现象就是有些人自称是文艺青年却肚子里没有什么墨水。广义上,凡是喜欢文化艺术的青年人,都可称作文艺青年。
因为此类人的存在建立在一定的文化艺术涉猎基础上,所以城镇人口的比例会比农业人口高。性格相近的两个人,因为涉猎文化艺术的经验不一样,会使其中一个可以被定义为文艺青年,另一个则不能。所以,这种时候就需要我们每个人来擦亮双眼,正确的辨别文艺青年,不能让现代社会的“市场”而改变了大家对文艺青年的看法与判断能力。文艺青年顾名思义就是要有很好的文化素养。
因为有那么一丝丝浪漫因子,喜欢畅游古镇古村,总想将那些安静的怀想,在岁月沧桑的雕梁画柱间安放。初次走进徽州的唐模古村,竟然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但记忆中,却一时又搜索不出这种感觉的清晰由来。
唐模周围都是大山,这古镇就像是这大山之中最珍贵的宝藏一样,这些山峰就像是团团围住它的护卫,它们只想要守护住眼前最珍贵的宝藏,因为远离于城市的喧嚣,唐模古镇就像是一片净土一样安静惬意,这里的一切都仿佛充满着浓郁的历史韵味,它也被人们认为是最具有唐朝风韵的村庄。
唐模村原为歙县所辖,现属黄山市徽州区。唐模最早是汪氏家族聚族而居的村落,其祖先汪华曾在唐朝被封为越国公,死后谥“忠烈王”。取名“唐模”据说是其后人为纪念唐朝对祖先的恩荣,按盛唐时的模式、风范、标准建立的村庄,是徽派建筑与园林景致相结合的一座恬静而别致的村落。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代翰林、该村晚清时期的诗人许承尧所撰楹联云:“喜桃露春浓,荷云夏净,桂风秋馥,梅雪冬妍,地僻历俱忘,四序且凭花事告;看紫霞西耸,飞布东横,天马南驰,灵金北倚,山深人不觉,全村同在画中居”。
游览古村通常从村头走到村后,因为唐模的游客服务中心设在村后,我们只能选择从村后到村头,再从村头回到村后。村后绿茵茵的草坪前有一荷花池,虽荷花已经谢了,但池里水草茂盛,荷叶轻舞,一派江南水乡之独特美景。站在此处深呼吸一口,贪婪的吸取着这里的风雅之气,觉得全身惬意无比。荷池边的一块巨石上有王蒙的题字:风雅唐模。“风雅”,正是唐模的神韵。
穿过徽州老作坊,沿着穿村而过的檀干溪,一路前行。全村夹岸而居,有小桥连接着河两岸的建筑。沿街建有一座好几十米长的避雨长廊,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简直就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唐模古村背靠狮子山,一条清澈的溪流穿村而过,在溪流两侧分布着百余幢古香古色的徽派古建筑,有民居、店铺、祠堂、作坊等,构成了一幅清新明丽的村居山水图。唐模给人的感觉倒像个大的园林,楼台亭阁、小桥流水,徽派建筑与园林景致得到了完美的结合,感觉这里颇有点诗情画意的味道。
那天子里人也不多,也没有看到举着旗子开着扬声器一路吵闹而来的“旅游团”,四处都显得那么恬静、幽雅……仿佛时光都慢了下来,这种感觉,身居在繁华的都市里的人们已经多久没有这种体会了,在唐模,暂时忘却自己的烦忧,心慢慢地安静下来。
小桥流水人家,这三个名词放在一起,就是一幅美丽的画卷。曲曲折折的小溪依小村而漫流,小村傍着小溪曲折而延伸,水与徽派建筑的完美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比江南水乡更有情趣。
小溪的两岸并立着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一座座古民居挤挤挨挨,错落有致,形成了夹溪对望的街道。街道两侧,是清一色的青砖、黛瓦、木檐、马头墙,屋宇上的雕梁画栋,长窗花格,门庭屋脊,独特的粉墙黛瓦建筑。
风雨长廊是模水街最为特别、最富情调的地方,三座风雨长廊,全是一面黑瓦坡顶,一排方梁圆柱,搭建长廊的木椽、木梁、木柱,全都没有刷过油漆或者涂料,更没有精致的彩绘或者雕刻,一任裸露着它们的原木本色,显得那么古朴自然。格外显眼而令人赞赏的是,三座长廊的临河一侧,同样架设着带有靠背架的长排木条凳子,村里人平常习惯叫它“路凳”,又称它“美人靠”。
溪街上的避雨长廊,在村内算是比较丰富的集市。廊内杂货店、百货店、油坊、米店一应俱全。溪埠头上,村妇衣袖上卷浣洗衣裳,河面上鸭子成群的欢快嬉戏,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情景交融和谐组图。
水和桥不分家,从村头到村尾造型各异的桥共有十座,但高阳桥独具魅力,它是徽州地区仅存的独一无二的廊桥。始建于清雍正年间,双孔,桥边古树横斜,桥下群鸭戏水,桥上建屋为廊,是为“廊桥”,可以在桥上通行。因唐模许氏出自高阳郡(今河南许昌),故名“高阳桥”以示郡望。
徽州,自古有晒秋。秋天的唐模也不例外。秋风起,恰好丰收时节,村中的广场上,村民把一年劳作收获的农物,或悬挂、或架晒、或铺晾,最朴素的晾晒农作场景,在旅者和摄影师眼里,成为最美风景。一种格外喜悦的颜色,五彩斑斓,晒挂于白色马头墙前,记忆了村落景致的美奂美轮,成就了徽州大地的秋韵无边。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这是《诗经·伐檀》中的诗句。坐落于唐模村口附近的“檀干园”就是取其意而命名的。“檀干园”建于清初,又称“小西湖”。亭台楼阁、水榭拱桥点缀其间,湖堤檀木茂密,湖面波光水影,远眺山色空蒙,近赏美不胜收。
忠君铸造了唐模,尽孝则成就了名闻遐迩的檀干园。据说在清代时唐模有一位富商,其母亲一直想到杭州西湖游玩,但因山高路远且年老体衰,最终未能成行,这位富商为了满足母亲的心愿,在这里挖塘垒坝并模仿西湖景观打造而成了檀干园,当地称它为“小西湖”。园中亭台、楼阁、水榭、长廊一应俱全,并营造了三潭印月、玉带桥、湖心亭、白堤等风景,时至今日,依然保存完好,虽然比西湖要小许多,但景色却别有一番味道。
流连园中,檀木环绕,水面明澈如镜,恍惚间仿佛漫步于江南园林,竟然忘却了这是位于皖南山村。那曾经砍伐檀木的“坎坎”之声虽已飘然远去,但眼前极具古典风韵的园林却处处诗意盎然。
路中,一座牌坊跨路而立,四柱冲天的高大石坊正反面分别刻:“同胞翰林”和“圣朝都谏”。这是为纪念清朝康熙年间该村许氏兄弟两人考上进士、被皇帝钦点为翰林而建。由此可见当地文风之盛,这铭刻着当初万千学子渴望实现的期盼,彰显着曾经诸多人家孜孜以求的殊荣。
唐模的村口矗立着一座建于清代康熙年间的“沙堤亭”,上下共三层,中空,上有回廊,飞檐翘角。从不同角度看,每个平面均为八角, 又名“八角亭”。从远处看是三层,走到亭中才发现就上面两层架空,只有一层,这种亭子的造型我还从未见过。石板铺成的古道逶迤向前,我想象着古时候的车水马龙。亭子里面朝上看居然是一个“回”字,据说古人男子一般都出去经商,世事难料,很多外出的男人没回来或者回不来。在家等着的女子就站在亭子这里默默等着,里面的“回”就是希望家人早日归来。
徽州古村的村头一般是由老树、河流等组成的“水口”景观。潺潺流水预示着滚滚而来的财富,而葱郁茂盛的树林则象征着家族人丁的兴旺。村头的那一株香樟树,它作为一个无声的看客已经见证了这个村落400年来的变迁,曾还有不少**选择在这里拍外景,七仙女为董永做媒的那段剧情就是在这棵香樟树下。这棵树很美很古典,树梢上,许多祈愿的红幡随风飘摆,“老槐树”还在继续开眼,不断开创成人之美的事业。
如果说徽州像一部古书,唐模古镇则是其中一阙淡淡的词。行走在唐模,依稀穿行在时空的记忆中,有种陶醉其中、迷离恍惚的感觉,仿佛悠然游荡在远离尘世的仙境里。唐模如诗,浪漫却如此真切;唐模如梦,茫然却并不遥远;唐模如画,绚丽却又置身其中。
回到村后,离别之时,终于豁然开朗过来,原来那种对唐模一见如故的倾心,是源自记忆深处熟读成诵的经典诗文、是脑海之中时常回放的熟悉画面、是珍藏心底深切向往的精神家园。
武夷大红袍,产于福建武夷山,茶树为灌木型,为武夷岩茶之首。武夷大红袍是武夷岩茶中品质最优异者,被誉为“茶中之王”,素有“茶中状元”之美誉,是岩茶之王。
武夷大红袍产自武夷山,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于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与示范基地。大红袍生长的岩谷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如岩谷陡峭、幽谷涧水、温光得宜、土壤丰沃、岩理茶物质丰富等,其冲泡后汤色橙黄明亮,杯底显现朱红汤斑,味泉醇厚,有明显的甘爽回味。
关于武夷大红袍的品质,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清末时,全城哄传“状元卖茶”的事,并撰成故事广为传颂。说的是清咸丰某年(1859年),武夷山天游峰下有个“绿缘”茶厂,其创始人赵州(原名赵献可,后改为赵昌言),是武夷山的一个穷秀才。赵州所制“绿缘”茶,香味浓郁,品质上乘,他把茶叶送到福州参加“南台会”评比,得丁上等奖。但赴会时是借“魁梅魏”茶厂之名,充作该厂产品参加评比而得奖的。时隔一年,“绿缘”茶已很有名气。而赵州有个独生子,刚中咸丰甲寅恩科(1854年)进士,名叫赵时敏。赵时敏为官清正,不畏权势。他中了进士之后,钦点翰林、进京做官。那时,京官喜欢附庸风雅,收藏书画古玩的人很多。而紫砂茶壶是京官收藏中必不可少之物。赵时敏为祝贺朋友升迁,便把家乡的紫砂茶壶带到京城去送人。其中有一把是朱红色、雕有“九龙戏珠”图案的茶壶,由于制作者邵友廷技艺高超,雕琢精细,一时为人所重。这把茶壶被当时任兵部给事中的福建人方大湜买走了。第二年(1860年),赵时敏辞职回到家乡。这时方大湜从京都来信说愿得“九龙茶具”而回赠赵时敏以“大红袍”茶叶。因“大红袍”茶叶只有武夷山的天游寺的一株茶树才能采到。“九龙戏珠”茶具既为赵时敏所赠,赵昌言便将“绿缘”茶厂改名为“强茶厂”,其用意是“强于赠茶之交”。当时武夷山有个文人名吴步云,为赵昌言强茶厂写了一篇广告性质的散文,内有“吾武夷之山,天游寺之立……有天壤之殊矣。然天游寺之‘大红袍’茶亦与‘九龙戏珠’壶称双绝……使一壶一碗得兼而享之,固当为平生第一快事!”这样,“强茶厂”生产的“绿缘”茶与方大湜的“九龙戏珠”壶齐名,吴步云的广告宣传又为“绿缘”茶增加了名气,于是“绿缘”茶厂盛极一时。
希望以上信息能帮助您解决问题。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告诉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