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苏州塔文化

关于苏州塔文化,第1张

  塔是一种在亚洲常见的,有着特定的形式和风格的东方传统建筑。是一种供奉或收藏佛舍利(佛骨)、佛像、佛经、僧人遗体等的高耸型点式建筑,又称“佛塔”、“宝塔”。  苏州古城多宝塔,自古以来,素有“宝塔之城”之称。据南宋碑刻《平江图》载,有塔三十余座。至今保存的古塔,数量仍十分可观,有报恩寺塔、虎丘云岩寺塔、罗汉院双塔、瑞光塔、楞枷寺塔、多宝佛塔、万佛宝塔、方塔、聚沙塔、光福塔、秦峰塔、慈云寺塔等20余座,其中楼阁式宋塔14座。苏州是中国现存楼阁式宋塔最多的市。这些宝塔作为古建筑和佛教文化的精华,对苏州古城的风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苏州以供观赏登临的宝塔在全国首屈一指。隋朝仁寿元年曾在虎丘山上建塔,五代后周显德六年重建,自南宋建炎至清咸丰曾七次被焚,历史的千锤百炼,终于锻出了虎丘云岩寺塔古朴神奇的风姿,如今,它不仅是苏州的标识,而且也成为中国人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  三国孙权为迎接西域居国僧人性康而建瑞光塔,北宋天圣八年重建,塔身清秀柔和,塔座雕刻生动,为宋代宝塔佳作。报恩寺塔俗称北寺塔,始建于南朝梁代,北宋元丰重建,苏轼曾舍铜角以藏舍利,南宋初金兵南下又毁,绍兴二十三年再建,此塔八面九层,重檐复宇,集壮阔与秀美,集古朴与纤巧于一身,体量为吴中宝塔之冠。北宋太平兴国七年王文罕兄弟创建砖塔两座,几度修缮始存至今,双塔腰细檐轻,玲珑秀丽,为他处所少见。灵岩山寺多宝佛塔初建于梁天监年,重建于北宋,再建于南宋绍兴十七年,明万历遭雷击塔檐被毁,1989年方丈明学法师耗资百万元重修,秀美塔影复又矗立于灵岩山顶。上方山楞枷寺塔初建于隋,宋太平兴国三年重建,砖砌仿楼阁式塔,挺拔秀丽,与石湖山水相辉映,成为江南绝景,将古代建筑艺术与现代科技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苏州报恩寺塔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内北部偏西报恩寺中(人民路652号),又称北寺塔。塔高9层(76米),占地13亩。该塔号称“吴中第一古刹”。1957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报恩寺俗称北寺,是苏州最古老的佛寺,距今已1700多年。始建于三国吴赤乌年间(公元238-251年),相传是孙权母亲吴太夫人舍宅而建,古称通玄寺。唐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改为开元寺。五代北周显德年间(公元954-959年)重建,易名为报恩寺。

  报恩寺塔是中国楼阁式佛塔,传始建于三国吴,南朝梁(公元502-557年)时建有11层塔,北宋焚;元丰(1078~1085)年间重建为9层,南宋初建炎四年(1130)在宋金战中复毁;南宋绍兴二十三年(公元1153年)改建成八面九层宝塔,现存北寺塔的砖结构塔身就是构筑于当时的原物。塔身的木构部分为清末重修,已不全是原貌。此塔曾刻入南宋绍定四年(1229)的《平江图》碑中。塔正当平江(即今苏州)最主要的南北向大街北端,成为大街的对景。

  寺南向,塔在大殿以北中轴线上,八角9层,砖身木檐混合结构。砖构双层套筒塔身,在内、外塔壁之间为回廊,内壁之中为方形塔心室,经由2或4条过道通向回廊,梯级设在回廊中。回廊地面为木楼板上铺砖,楼板由下层内、外壁伸出的叠涩砖支承。回廊、塔心室和过道均以砖砌出仿木结构的壁柱、斗拱或藻井。塔外各层塔身以砖柱分为3间,当心间设门,塔身以下为木结构平座回廊,绕以栏杆,栏杆柱升起承托塔身上的木檐,柱分每面为3间。底层之檐在重修时被接长成为副阶。全塔连同铁制塔刹共高约76米,其中塔刹占全高约1/5,底层副阶柱处平面直径约30米,外壁处直径17米。尺度巨大,但比例并不壮硕,翘起甚高的屋角、瘦长的塔刹,使全塔在宏伟中又蕴含着秀逸的风姿。  报恩寺塔为九级八面砖木结构楼阁式,每层挑出平座、腰檐,底层对边188米,副阶周匝,基台对边343米,塔顶与刹约占1/5。塔高76米,重檐覆宇,朱栏萦绕,金盘耸立,峻拨雄奇为吴中诸塔之冠,登塔远眺,可俯瞰苏州全景。

  该塔塔身结构由外壁、回廊、内壁和塔心室组成。每层各面外壁以砖砌八角形柱分为三间,于当心间辟门。外壁、八角形回廊两壁及塔心方室壁上,均有砖制柱、额、斗拱隐出,自栌斗挑出木制华拱与昂。回廊转角处施木构横枋和月梁联结两壁,再以叠涩砖相对挑出,中央铺楼板,墁地砖。廊内置木制梯级。第九层回廊顶纯用叠涩砖挑至中点会合。第八、九层塔心方室中央立刹杆,上端穿出塔顶支承刹轮,下端以东西向大柁承托。塔基分基台与基座两部分,均为八角形石雕须弥座式。基台高134米,下枋满雕卷云纹。台外散水海墁较现地面低073米,基座高142米,边沿距底层塔壁078米,束腰处每面雕金甲护法力士坐像三尊,转角处雕卷草、如意纹饰。据考证,塔的外壁与塔心砖造部分,以及石筑基座、基台,基本上为宋代遗构,木构部分则以后代重修居多。各层塔门过道上和塔心方室上的砖砌斗八藻井等仿木构装饰,结构复杂,手法华丽,第三层塔心门过道上的藻井尤为精致。塔内砖砌梁额、斗拱、斗八藻井,顶层塔心刹杆,内檐五铺作双抄或单抄上昂斗拱,柱头铺作用圆栌斗,补间用讹角斗,内转角用凹斗,以及塔基须弥座石刻等,都是研究宋代建筑的珍贵实物。

  报恩寺塔内部为双层套筒,八角塔心内各层都有方形塔心室,木梯设在双层套筒之间的回廊中;各层有平座栏杆,底层有副阶(围绕塔身的一圈廊道)。这些都与山西释迦塔(即应县木塔)相仿。但副阶屋檐与第一层塔身的屋檐是一坡而下,没有重檐。与释迦塔不同。砖砌塔身每面分三间,正中一间设门。木结构部分曾经清光绪年间重修,檐角高耸,又在平座上加了许多擎檐柱,已部分改变了原样。副阶柱间连接有墙,平面直径30米,与释迦塔相近;塔全高达76米,比释迦塔高出将近9米。全塔虽尺度巨大,但层数比释迦塔多出4层,比例也比释迦塔高细,加上檐角高举,在宏伟中也蕴含着秀逸的风韵,仍体现了江南建筑艺术风格。

  瑞光塔是位于苏州盘门内的一座宋代古塔。始建于247年(东吴孙权赤乌十年),13层。宋代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重建时改为7层8面。高约43米。

  瑞光寺塔习称瑞光塔,位于城西南盘门内,1956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瑞光寺初名普济禅院,据志书记载为三国吴赤乌四年(241年)孙权为迎接西域康居国僧人性康而建。十年,孙权为报母恩又建十三层舍利塔于寺中。而根据 先后在塔内发现的宝幢木函、佛经、石佛、石础、塔砖等文物上的纪年文字,与塔的平面、结构、外观综合考证,今塔系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至天圣八年( 1030年)所建,当时佛寺名为瑞光禅院。寺院里历经毁修,塔曾于南宋淳熙,明 洪武、永乐、天顺、嘉靖崇祯,以及清康熙、乾隆、道光年间修葺。清咸丰十年 (1860年)又遭兵燹,寺毁塔存,同治十一年(1872年)曾加以维修。

  瑞光寺塔为七级八面砖木结构楼阁式,砖砌塔身由外壁、回廊和塔心三部分构成,外壁以砖木斗拱挑出木构腰檐和平座。每面以柱划分为三间,当心间辟壶门或隐出直棂窗。底层四面辟门,第二、三两层八面辟门,第四至七层则上下交错四面置门。内外转角处均砌出圆形带卷刹的倚柱,柱头承阑额,上施斗拱。外 壁转角铺作出华拱三缝,补间铺作三层以下每面两朵,四层以上减为一朵。全塔 腰檐、平座、副阶、内壁面、塔心柱以及藻井、门道、佛龛诸处,共有各种木、 砖斗拱380余朵。修复后通高约536米,底层外壁对边112米。层高逐层递减,面 积也相应收敛,外轮廓微呈曲线,显得清秀柔和。入塔门,经过道即回廊,回廊 两壁施木梁连结,铺设楼面,第二、四层转角铺作上有月梁联系内外倚柱,廊内置登塔木梯。一至五层回廊当中砌八角形塔心砖柱,底层作须弥座式,第六、七 两层改用立柱、额枋和卧地对角梁组成的群柱框架木结构,对角梁中心与大柁上立刹杆木支承塔顶屋架和刹体。塔身底层周匝副阶,立廊柱24根,下承八角形基 台,周边为青石须弥座,对边23米,镌有狮兽、人物、如意、流云,简练流畅, 生动自然,堪称宋代石雕佳作。基台东边有横长方形月台伸出,正面砌踏道。

  此塔砖砌塔身基本上是宋代原构,第六、七两层及塔顶木构架虽为后代重修 ,但其群柱框架结构在现存古塔中并不多见。第三层为全塔的核心部位,砌有梁 枋式塔心基座,抹角及瓜棱形倚柱、额枋、壁龛、壶门等处还有“七朱八白”、 “折枝花”等红白两色宋代粉彩壁塑残迹。1978年发现秘藏珍贵文物的暗窟——“天宫”也在该层塔心内。底层塔心的“永定柱”作法,在现存古建筑中尚属罕 见,从而为研究宋“营造法式”提供了实物依据。瑞光寺塔建造精巧,造型优美 ,用材讲究,宝藏丰富,是宋代南方砖木混合结构楼阁式仿木塔比较成熟的代表作,是研究此类古塔演变发展及建筑技术的重要实例。

  瑞光塔坐落于江苏省苏州市城西南的盘门内。

  瑞光塔又称“瑞光寺塔”或“瑞光院塔”。瑞光寺,初名“普济禅院”,根据志书的记载,在三国东吴赤乌四年(241年)时,康居国僧人性康来到苏州,吴主孙权为他创建了这座佛寺,是苏州的著名佛寺之一。赤乌十年(247年)孙权为了报答母恩,在此寺中建造了十三级舍利塔。五代后晋天福二年(937年)重修,并敕赐一枚铜牌置于塔顶。宋宣和年间(1119-1125年)重修时改为七级,并赐额为“瑞光禅寺”,相传塔上常常放五色祥光,故而改名为“瑞光塔”。明清两代又经过多次的修葺,但今天寺院的殿堂早已荒废,仅有此塔保存下来,并规划为苏州城南风景区的“盘门三景”之一。

  瑞光塔是砖木混合的楼阁式建筑,平面呈八角形,共七级,塔身砖砌,由外壁、回廊、塔心三部分组成。塔身的台基为石质须弥座式,座的四周束腰镌有狮兽、花卉、云纹等纹样。塔身的每层绕有木构的腰檐、平座,每面用柱子分划三间,正中置壶门或直棂窗。底层的正南北和正东西四面辟有四门,第二层、第三层为八面设门,第四层以上则是每上下层相错置门。塔的转角处都砌有圆形的倚柱,柱间用额枋连接,上施五铺作出双抄斗拱。现存塔残高4244米,各层的高度依次递减,各层的平面直径也相应依次收敛,使外形的轮廓微成曲线,形制古朴,清秀柔和,隽秀挺拔,保存着唐宋古塔的建筑风格。

   虎丘塔,是云岩寺的一座佛塔,又称云岩寺塔。虎丘塔始建于公元601年(隋文帝仁寿九年),初建成木塔,后毁。现存的虎丘塔建于公元959—961年(后周显德六年至北宋建隆二年),为砖塔。元代和明代几经修葺,现第七层为公元1638年(明崇祯十一年)前后修建的。196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虎丘位于苏州城西北郊,距市中心5公里。世界闻名的虎丘塔高高耸立于景色幽雅的虎丘山巅,是苏州现存的最古老的一座佛塔,是古城苏州的象征,被誉为“吴中第一名胜”。  虎丘塔是仿木结构的楼阁式砖塔,始建于公元959年(五代后周显德六年,即吴越钱弘俶十三年),建成于公元961年(北宋建隆二年)。据记载,隋文帝就曾在此建塔,但那是座木塔,现虎丘塔即在木塔原址上建筑的。高七层,塔身平面呈八角形,是一座砖身木檐仿楼阁形宝塔。由于从宋代到清末曾遭到多次火灾,因而顶部和木檐都遭到了毁坏,原来的高度已无法知道。据有关专家调查,虎丘塔在公元1638年(明崇祯十一年)改建第七层时,发现明显倾斜。当时曾将此位置略向相反方向校正,以改变重心,纠正倾斜,也曾起过一定的作用。但近300多年来塔身倾斜还在继续发展中,可能是由于地基出现不均匀沉降的原因所引起的。现在看到的虎丘塔已是座斜塔,据初步测量,塔顶部中心点距塔中心垂直线已达234米,斜度为248度。

  虎丘塔在1957年加固时,曾在二、三隔层之间发现了许多五代至北宋时期的文物,其中有晶莹如玉的越窑青瓷莲花碗、精致的檀龛宝相和檀木经箱,以及涂金塔、铜佛像、铜镜、锦绣经帙等。这些文物有的有纪年题款,不但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而且证实了塔的创建年代。

  苏州虎丘塔虽在明代时就已倾斜,但后来经过加固,现在塔基已经固定,倾斜不会再有发展,这是中国现在倾斜度最大的古塔。1956年,苏州市政府邀请古建筑专家采用铁箍灌浆办法,加固修整,终于保住了这座古塔。它将长久地屹立下去并成为一处奇迹。世界著名的比萨斜塔要比此塔晚一百多年。虎丘塔比比萨斜塔略低,如果虎丘塔原来的塔顶未毁,两塔高度相似,倾斜度也相差无几。因此虎丘塔也被称之“东方比萨斜塔”。  虎丘塔与西安大雁塔相似,都是大型多层的仿木构楼阁式砖塔。它们同为七层,大雁塔现高64米,虎丘塔若恢复其初建原状(即包含原塔刹部分在内),也当在60米上下;它们都以条砖和黄泥为主要建筑材料,都是著名的佛教寺院的主要建筑物。构成建筑特征的仿木构部分的柱、枋和斗棋等都以条砖砌筑而成,特别是塔壁外面层间的出檐都以砖砌叠涩构作,外伸不远,做法相似,这些都是虎丘塔与大雁塔的相似之处。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虎丘塔在许多方面又超过了建于唐代初期的大雁塔。

  首先,塔的平面形状已由方形过渡到八边形,这在建筑技术上是一个突破。方正规范的四边形建筑,如宫殿、官署、民居等,在传统建筑形式上都是正方形的,改为八边形,构作技术要复杂得多,但防御外力性能也大为增强。虎丘塔虽非第一座八边形塔,但在高层大型的八边形佛塔中无疑是属开先河的。自此以后,八边形塔成为我国佛塔的主要形式。

  虎丘塔为套筒式结构,塔内有两层塔壁,仿佛是一座小塔外面又套了一座大塔。其层间的连接以叠涩砌作的砖砌体连接上下和左右,这样的结构,性能上十分优良,虎丘塔历经千年斜而不倒,与其优良的结构是分不开的。塔身平面由外墩、回廊、内墩和塔心室组合而成。全塔由8个外墩和4个内墩支承。内墩之间有十字通道与回廊沟通,外墩间有8个壶门与平座(即外回廊)连通。自虎丘塔之后的大型高层佛塔也多采用套筒式结构。当代世界上的高层建筑也多采用套筒结构,这足以显示出我国古代建筑匠师们的智慧和技巧了。

  虎丘塔的砌作、装饰等更为精致华美,如斗棋、柱、枋等已不同于大雁塔那浅显的象征手法了,而是按木构的真实尺寸做出,斗棋已出跳两次,形制粗硕、宏伟;斗棋与柱高的比例较大;其他如门、窗、梁、枋等的尺度和规模都再现了晚唐的风韵和特点。

  在建筑功能上,虎丘塔的外塔壁外面出现了平座栏杆,这就使登塔者能自由地走出塔体,扩展视野,从而改变了大雁塔那种只能从塔体门洞内往外观望的小视角状况。在虎丘塔之前的砖塔中,至今还没有发现塔体外建有平座栏杆的先例。

  虎丘塔的内外装饰,色彩鲜明浓烈,使仿木的氛围更加逼真。塔壁内外留存的百余幅牡丹和勾栏湖石塑画更是形态各异,生动活泼,栩栩如生。 位于城东南角的定慧寺巷内,是苏州最具特色的两座砖塔,系唐代王文罕、王文华兄弟创建,一座叫舍利塔,另一座叫功德塔,建筑形式一模一样,因此又叫“兄弟塔”。苏州人也称双塔为“姑嫂塔”。  到过苏州的人,都忘不了苏州的古典园林和水巷小桥。其实,苏州还是一座宝塔之城。据有关史料记载,苏州历史上大大小小的宝塔大约有100多座,保存下来的也有几十座,仅楼阁式宝塔就有20多座。而在这些古塔中,双塔格外引人注目。据说,这对双塔不仅在苏州是唯一的,即便在全国也绝无仅有,而双塔的塔刹之谜,更让其多了一份神秘色彩。两塔“外貌”几乎完全一样,分为7层,东塔高333米,西塔略高,337米。双塔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是一对佛塔,两塔间相距仅20来米。据导游介绍,像这样紧紧靠在一起的双塔在全国是唯一的,因为能在这么近距离修建两座塔,对地基的要求相当高。风雨千年,但双塔依旧挺立,这引起了中外建筑学家的高度关注,每年都有很多建筑学者慕名而来,有的建筑学教授甚至将自己的学生带到这里,进行实地教学。当然,引起建筑学家关注的不仅仅因为这些,塔冠上高达10米的塔刹更是让他们匪夷所思。 据了解,这两个塔刹都是用生铁铸成,每个足有5吨重,当时的人是如何把这巨物“搬”上去的呢?建筑学家对此众说纷纭,有的猜测是先用土将塔围起,然后沿着土坡将沉重的塔刹“牵”上去,但问题是由于当时寺庙已经存在,那么大的土坡又如何堆呢?也有人推测是架起石梯后再登上塔顶的,但这样的难度同样也不小。 至于双塔的塔刹是如何被运到20多米的高处装上的,至今还是一个谜。正是这奇妙的谜,并不大的双塔院每年都能吸引5万多名游客前来参观。 楞伽寺塔俗称上方塔,位于石湖上方山顶,1963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楞伽寺早废,明代以后即改建五通神祠,现存殿堂系晚清遗构。祠内存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重修上方宝塔碑记》石刻一方。

据清同治《苏州府志》载,楞伽寺塔系隋大业四年(608年)吴郡太守李显创建。司户严德盛所撰塔铭云:"以九舍利置其中,金瓶外重。留诸弗朽,遇劫火而不烧;守诸不移,漂劫水而不易。"隋塔虽经唐咸通九年(868年)重修,仍难免废毁。现塔为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重建,虽未见志书记载,但有宋塔结构特征和塔壁所存"太平兴国三年戊"、"寅岁重建"、"楞伽宝塔"等塔砖铭文可考。

楞伽寺塔系砖结构,外观仿楼阁式木塔,八面七级。现高约23米,层高依次递减,平面大小相应收敛,比例尚称合度,外观挺拨玲珑。

塔底层边长24米,原有副阶周匝,早已圮坏,仅存石础与宽约2米的台基。第二层现无檐,自第三层起设腰檐、平座。每层塔壁四面辟壶门,另四面仅隐出壶门形,壶门两侧有柱,进门为过道,其顶以砖叠涩成藻井。过道以内为塔室,一、二层为小八角形,三层以上为方形,中无塔心柱,亦无楼板、扶梯,惟第四层横有棱木。各层塔壁外转角处均砌出圆形倚柱,上承阑额和由额,无普柏枋。一、二层额枋上现无斗拱,三层以上隐出"一斗三升"转角铺作及每面一朵补间铺作,栌斗作方形。斗拱上承撩檐枋,其上为斜面托檐,再上以菱角牙子和板檐砖各三层相间叠涩悬挑出檐,转角处略呈反翘,上施瓦垄垂脊,檐口轮廓圜和,脊端起翘,显出江南建筑风格。各层平座亦以叠涩砖挑出。塔刹已残缺,近代重修时杂套成葫芦形宝顶。

塔室壁面以叠涩法逐层向中心收敛,各层塔室平面方位作45度错叠配置,壶门的位置亦随塔室而逐层交替。这种"错角结构"与建于太平兴国七年的罗汉院双塔雷同,是江南宋塔特有的一种结构方式。

此塔虽经明崇祯十年至十三年重修,民国时也维修过,并于底层东向正门前增构短庑,外貌有些改观,但主体结构仍为宋代遗存,现状尚称完整,是研究唐宋间砖塔演变的一处实物例证。1962年曾调查塔的现状。1963年小修,加固塔体,并安装避雷针。1993年铺砌塔基平台,并加筑砖墙护塔。

楞伽寺塔耸峙于上方山巅,下临石湖,玲珑塔影与明山秀水相映,有画龙点睛之妙。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称上方山“如披褐道士,丰神特秀”。清代思想家龚自珍在他的《已亥杂诗》中也有一首咏上方山七绝“拟策孤筇避冶游,上方一塔俯清秋;太湖夜照山灵影,顽福甘心让虎丘。” 苏州城中曾有七座小型砖塔,多为宋代所建。其中两座早毁,两座毁于清乾隆间,白塔于1928年拓宽临顿路时拆除,濂溪坊的一座也于50年代加阔路面时拆去。所以七座只剩此一座。《吴门表隐》谓此塔乃“城中七塔”之第二,“在孟子堂东”,即今所称甲辰巷。 甲辰巷砖塔是一座小巧玲珑、精致的五层楼阁式古塔,高仅628米。塔平面呈八角形,每层有腰檐出挑,门窗方位交错,通体由青砖砌筑,不用寸土块石,不施粉彩,造型古朴清秀。该塔早在清代末年就湮没在民居宅院中,环绕塔身又搭建了房屋,恰似“养在深闺人未识”。  甲辰巷砖塔因其小,所以民间讹称为“幢”,苏州旧有“熏幢”的风俗--每逢农历七月十五供盂兰盆会之际,百姓聚集塔周,烧香点烛,设斋拜忏,显得非常热闹。

  上海方塔园

  上海方塔园位于“上海之根——松江”老城区的东南部,始建于1978年, 占地面积182亩,原址为唐宋时期古华亭的闹市中心,是一座以观赏历史文物为主题的园林。园内有国家级、市级、区级文物建筑8处。整个园景以北宋的方塔为中心,四周环设宋代望仙桥,明代砖雕照壁、兰瑞堂、石雕园、张弼老宅,清代天妃宫、陈公祠等景点。方塔园文物云集,人文荟萃,景色优美,环境怡人,被誉为“上海的露天博物馆”。  方塔园的设计在1999年世界建筑师大会优秀设计展上荣获50个优秀设计作品中唯一的园林设计奖。园内的何陋轩荣获建国五十周年上海经典建筑铜奖。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在我们国家就有很多奇形怪状的建筑,而这些建筑至今一直被保留,不仅成为当地的特色景区,而且吸引了很多的游客前去观看游玩,有的甚至都不知道建造它的人是谁,当然也不清楚当初建造的初衷。今天要介绍的是位于河北省最“神秘”的2座古塔,这2座古塔被建在了40米的高山上,直到现在包括河北当地的居民都不清楚这2座古塔到底是谁建的,建造它们的用途是什么,这一直都是个未解之谜。

这2座古塔叫做双塔山,它位于河北省的承德西南的群山中,是当地最神秘的建筑,有去过河北的小伙伴一定知道双塔山,因为在河北双塔山是当地特色景区,因为它的独特和神秘吸引无数的游客前去“探秘”。

其实这2座古塔在乾隆年间就已经存在了,据《承德府志》记载,乾隆皇帝当时对这2座古塔非常好奇,就派人搭建云梯上去看了看,上去之后看到小庙里有石几、香炉、草鞋,就在石几上还摆放着一本书,乾隆和众大臣当时就翻着看了下这本书发现打开后一个字也不认识,于是作罢,在石几的下面还放着一双破旧的草鞋,在庙的前面还有2排韭菜,则再无其他,乾隆见状很是失望,就下了山。当天回到避暑山庄就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白胡子的道士,和他讲了下遇到这些物件的寓意,所以乾隆第二天就想重新上去看下,但是怎么也搭建不好云梯,所以只好作罢了。平常我们所见到的一些古建筑,都是有历史记载的,也都清楚的记载了当时建它的意义和用途,但是双塔山却没有一点信息,所以被后人称之为最“神秘”的山。

双塔山从远处看来像是2根大柱子,每一座山上都有宝塔,这2座山是独立存在的,中间没有任何的链接,而后面的山比较大,高度差不多有40多米,有人测量过绕山一圈有74米,而前面的山相对于稍微小一些,绕山一圈差不多是30多米左右,只因为这2座山比较陡峭,所以后人也有人曾经搭建了云梯想上去一探究竟,但是因为上时间没有人来,所以导致云梯最后也破旧不堪了。因为这2座山呈垂直的状态,所以有很多的攀岩爱好者想登山,但是都非常艰难。

之前有专门研究这些的爱好者曾用望远镜仔细观察过着2座山,后面山上的塔约2米左右的高度,这个塔是没有门的,而前面的山上的塔比它高一些,约4米左右,有塔门。更为奇怪的是这座塔在之前有一条裂纹,当唐山大地震之后这个裂缝自己痊愈了,好像之前从没有出现过裂缝一样,这样的景象更加惹人好奇。

如今的双塔山已经是河北标志性的建筑物,去那游玩的人一定会选择双塔山的,因为它是一确实是一个”神奇”的建筑,就连国外的很多建筑大师都纷纷称赞。

1 介绍宁古塔

宁古塔是一座位于中国西北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古塔,建于明朝嘉靖年间,高约67米。宁古塔呈八角形,共有九层,是典型的回族塔式建筑,是回族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2 宁古塔的历史

宁古塔建于明朝嘉靖年间,也就是公元1570年左右。当时,为了防止各种侵扰,军队会在边境建造一些塔楼作为观察和防御的工具。宁古塔就是其中之一。

在明朝时期,宁夏地区成为了中国的北部边界,因此在边境修建建筑物是常见的事情。虽然宁古塔是为了军事用途而建,但它后来也成为了回族人民的文化圣地。

3 宁古塔的位置

宁古塔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北部,距离银川市约30公里,靠近沙漠边缘。这个地区属于内蒙古高原,是沙漠、戈壁和草原交错的地带。

宁古塔周围的环境优美,是一个值得一游的旅游胜地。旅游者可以在这里欣赏到壮丽的沙漠风景,并且可以了解到回族的文化和历史。

4 宁古塔的建筑风格

宁古塔的建筑风格是典型的回族塔式建筑,它由八条直线组成,每个边角占据了一个直角。这种建筑风格独特而优美,被誉为“轻盈、健美、富有浪漫情调”。

宁古塔有九层,每层都有门窗,外面还有雕花精美的青绿色琉璃瓦。塔内有166个台阶,内部还保存着许多精美的回族艺术品和文物。

5 宁古塔的文化价值

宁古塔不仅有军事价值,还是回族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在宁古塔内部,可以欣赏到优美的回族音乐和舞蹈表演,了解到回族的文化和历史。

宁古塔也是回族人心中的圣地,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回族人会在这里举行盛大的祭塔活动,以纪念宁古塔为他们抵御外敌所做出的贡献。

6 宁古塔的旅游价值

宁古塔是一个著名的旅游胜地,每年吸引了数以万计的游客前来参观。在这里,游客可以不仅可以享受美丽的沙漠景色,还可以了解到回族的文化和历史。

除了参观宁古塔本身,游客还可以在附近的沙漠中骑骆驼、漂流等,享受一次刺激又难忘的沙漠之旅。

7 宁古塔的保护

宁古塔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单位之一,也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为了保护这个重要的文化遗产,政府已经采取了多项措施,包括加强宁古塔周围的环境保护,限制游客人数等措施。

此外,政府还组织了一系列文化活动,以增强公众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宁古塔的保护已经成为整个国家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

8 宁古塔的未来

宁古塔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保护和发展也是中国文化保护的重要任务之一。未来,政府将进一步加强对宁古塔的保护工作,并在保护的基础上努力开发其旅游资源。

希望未来的宁古塔能够继续保持它的独特魅力,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一面旗帜,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感受这个古老而又神秘的地方。

中国最高古塔——山西省汾阳市的文峰塔。

这座砖塔始建于明末,有八角十三层,高八十四点九三米,是中国最高古塔。该塔不设塔基和基座,从上到下全用砖造,在中国众多古塔中独树一帜。

中国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古塔——应县木塔

应县木塔坐落于山西省北部应县县城佛宫寺内的应县木塔,又名释迦塔,据传由赫赫有名的辽国仁懿皇后倡建,目的是彰显其一门三后、一家三王的累世功勋和祈祷亲人。这是世界上仅存的千年全木古塔,也是世界最高的木建筑,塔高67.13米,堪与一座22层的现代大楼比肩。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整个塔体自重约5700吨,用材约3500立方米,但全部采用榫铆连接法,未用一颗铁钉,创下千年不倒的奇迹,被誉为天下第一塔。

塔本身就是一个很神奇的建筑,世界上最出名的塔莫过于埃及的金字塔,国内也有四座名塔,虽然没法和金字塔相比,但也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物,下面小编就来告诉大家国内四大名塔有哪些,同时给大家做一下国内四大名塔介绍。

国内四大名塔有哪些

崇岳寺塔

位于郑州登封市的崇岳寺塔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的古塔,塔身是由砖块构筑,是中国最早的砖塔,也是全国古塔中的孤例。它保留着印度阿育王时期佛塔的特色,目前这一时期的佛塔,在印度都找不到了,许多研究印度阿育王时期佛塔的学者和专家必须要到嵩岳寺塔来。

飞虹塔

飞虹塔位于山西临汾的洪洞,这座塔历史也较为悠久,始建于汉朝时期,塔身可谓美轮美奂,精美绝伦,前身是阿育王塔,是中国最大最完整的一座琉璃塔。由于其塔身五彩斑斓如雨后彩虹,故名“飞虹塔”。游客只能在塔下围栏外观赏飞虹塔,不可登塔。

释迦塔

释迦塔位于山西朔州,是国内较为有名的4A旅游景区,它是始建于辽代,全身全由木质构建而成,也被人们称为最高的木塔,同时也是国内现存最悠久最高大的木塔,而在底层有着释迦如来的塑像,而木塔内部四周也都汇有壁画,在塔景点本身中非常具有代表性。

千寻塔

千寻塔是位于云南大理,是大理的标志性建筑之一的崇圣三塔中的一员,三塔呈现三足鼎立的位置,在国内古塔中极其少见,同时包括千寻塔在内的三座塔都已经是拥有千年以上的历史遗迹,而千寻塔是崇圣三塔中最大的,位置处于正中,也被人们称为中塔。

关于国内四大名塔有哪些就给小伙伴们介绍到这了,如果你对塔文化非常感兴趣那一定不要错过这四大名塔。

中国四大名园有哪些 中国四大名园介绍

国内四大书院是哪些 国内四大书院介绍

北京四大出名寺庙有哪些 北京四大出名寺庙介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5632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3
下一篇2023-07-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