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年的本子了。。
我看了下我收的封面,除了汉化组信息,只有“月雪花”三个字、、
有一定的可能性是作者名或是作者所属的团体名吧。。
===========
其实我看画风觉得是吉野未理(B+)
上头是介绍,我写的作文在底下!
两大亚洲天王潘玮柏+周杰伦首次联手为江语晨打造最浪漫的情歌!
请太阳就停在这片草地让我的幸福发芽到云里”
这首由亚洲两大天王周杰伦和潘玮柏首次连手合作的轻快抒情歌曲,也是潘玮柏特别为小师妹量身打造的。轻快的节奏,让人想跟着起舞,谈恋爱的时候,浪漫的感觉不嫌多,阳光沙滩、草原蓝天,眼里看到的感受到的都是幸福的感受!语晨的嗓音里有种独特的鼻腔共鸣,散发温暖的氛围,就像这首歌曲一样,充满属于阳光的浪漫感觉!
耳机里的情歌装听不懂
直到你会一直为我点播
任性的要求你从没犯过
谢谢你我一直说不出口
请太阳就停在这片草地
让我的幸福发芽到云里
要长久就不能腻在一起
这是谁说的鬼道理
就爱这样的你
不用太多道理
牵着我的手一起到黎明
傻傻的看着我
说你有多爱我
这感觉已足够
牵我的手
我知道你会带着我向前走
我不需要天长地久的承诺
只要你每天都想着我
一遍两遍三遍四遍
不闲太多
跟着我走
双脚踩在沙滩上迎着感动
我不需要海枯石烂的温柔
只要你每天都属于我
顺心呵护我保护着爱你的我
这种作文是有感而发的!最好自己在修改一下
1
花儿恋蝶蝶恋花,
几多相思几多愁;
情人许梦梦许情,
莫让青春盼白头!
是爱把我唤醒,是爱让我成长,爱在爱的世界里。
-----题记
慢慢思索《浪漫爱》中歌词所写的浪漫爱情!犹如春化的冰水潺潺而流,陷入沉思:
爱,多么平凡的字眼,但她又是多么的不平凡!爱,有时很简单!
懵懂时,思想受电视的影响,总觉得只有爱情才叫爱,它离我好远!随着岁月的流逝、阅历的增加,我结识了关爱、友爱,它们都仅仅来自于生活的琐事,好平凡,好简单。
一句温馨的话语,一把遮雨的伞盖;一个甜蜜的微笑,一碗清香的汤面……都是爱!多么简单,这爱让我感动!
爱,有时很简单。在我生活的周围,充满了好多简简单单的爱。当我在病床上呻吟时,父母的爱是精心照顾、彻夜不眠;当我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老师的爱是谆谆教诲、不知疲倦;当我遭受挫折时,朋友的爱是耐心倾听、鼓励帮助;当我在陌生的环境里,大家的爱是无私奉献、鼎立相助……
这简简单单的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拥有了这份爱,就会使你更加年轻,更懂得珍惜。珍惜一份份爱,你就不会错过朝阳,不会让孤独寂寞永驻心头。这样,你便是世间最幸福的人,拥有着最纯洁、最美好的心境。
爱,有时很简单。我们生活在爱的世界里,爱赋予我们太多,我们就要奉献自己的爱。帮父母做家务、帮老师收发作业、帮朋友排忧解难、帮问路人指明方向……哪怕是忙碌时的一杯清水,都是你所奉献的爱。
在我们的生活中,好多事是平凡的不能再平凡了,但它却充满了爱,它是爱的化身!为了爱我们的世界,就让爱之风吹遍大地吧!因为,爱,有时真的很简单。
当我听到《浪漫爱》这首歌曲的时候,感到种种说不出的感受从四面八方侵袭而来,慢慢闭上眼睛感受旋律把我带进了大海边,在海滩上与爱的人漫步。
众里寻爱千百度!心有灵犀一点通!
爱是人间的组成,有爱的世界处处花飘香!
(武汉音乐学院 音乐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法国艺术歌曲“Mélodie”起源于18 世纪末19 世纪初的欧洲,和更早的“浪漫曲”有所区别。19 世纪中叶至20 世纪初期是法国艺术歌曲的繁荣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著名的代表人物有福雷、德彪西等人。19 世纪末正值大变革时期,此背景催生了象征主义文学,使得法国象征主义成为当时火热的一种艺术思潮,成为连接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音乐之间的桥梁。德彪西是这一特殊时期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法国印象主义之父”。象征主义诗歌强调感知,在象征主义诗歌中感受到的是模糊、缥缈。它以隐喻的形式,使艺术得到升华,让人们去探究更深层次的含义。德彪西采用象征主义诗歌《浪漫曲》完成了这首艺术歌曲,本论文基于相关研究理论,通过对该歌曲的深入研究并结合自身的演唱实践,帮助歌者在了解《浪漫曲》的艺术特点的基础上更好地歌唱。
一、《浪漫曲》作曲家和词作者简介
克劳德·德彪西(Achille Claude Debussy)(1862年8 月22 日-1918 年3 月25 日)是法国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作曲家,近代“印象主义”音乐的鼻祖。他在音乐学院学习期间就展现出了打破常规、探索未知的创新精神,受到作曲家穆索尔斯基、瓦格纳以及象征主义文学、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形成自己独特的印象主义风格。他的代表作有歌剧《佩列阿斯和梅丽桑德》、管弦乐曲《牧神午后》、交响素描《大海》等。除此之外,他的艺术歌曲也非常有代表性,如《曼陀林》《阳台》《浪漫曲》等,都采用著名诗人的诗歌。他的作品充满奇异的幻想因素、朦胧的感觉和神奇莫测的色彩。他的和声细腻、繁复,配器新奇而富有色彩,旋律略带冷漠飘忽的感觉。他的创作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1890 年之前,作品带有浪漫主义色彩,有瓦格纳等作曲家的影子;第二阶段1890-1904 年是他的创作高峰期 ;第三阶段1905-1918 年是他对二十世纪音乐的展望以及对古典浪漫时期音乐的回归 。《浪漫曲》于德彪西创作初期1880-1884 年完成的。他继承了福雷所确定的浪漫主义时期法国艺术歌曲的风格,同时又独具个性,将自身对音乐和调性的独特色彩感,融入自己的声乐线条和钢琴伴奏织体中。
保尔·布尔热(Pual Boueget)(1852 年-1935 年)是法国小说家、文学评论家、诗人,曾在巴黎大学攻读古典文学,对诗词有较深的研究,受象征派文学的影响颇深,作品带有印象主义特点,在1872-1882 十年间刻苦钻研诗歌,发表了《在海滨》《希望》等几部诗集。在德彪西创作的艺术歌曲中,有八首艺术歌曲采用了保尔·布尔热的诗歌。其中一首就是《浪漫曲》,德彪西于1880-1884 年完成《浪漫曲》的创作。
二、《浪漫曲》的音乐分析
(一)《浪漫曲》的音乐结构和创作技法
该歌曲为二段曲式,主调性为D 大调,节拍为4/4 拍,一共28 小节。第一段一共转了三次调(D-A-D-G),都为近关系转调;第二段转入了远关系E 大调,最后回至主调D 大调。
《浪漫曲》是德彪西早期创作的艺术歌曲,受象征主义诗歌和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德彪西创作音乐往往将音乐和绘画联想构思,将音色和音响作为音乐的表现手段,把音乐的强弱变比作成绘画中光线强弱的变化,利用音乐的强弱变化和色彩性和弦营造歌曲要表达的朦胧的、飘渺的意境。在《浪漫曲》中德彪西多次使用带有浓厚个人风格的音乐创作手法,如该歌曲的16-20 小节一共包括三句话,皆使用了全音音阶,一定程度上回避了大调音阶中的半音音程,避免了导音倾向性,造成调性模糊的感觉,歌曲的功能性和声减弱。不仅如此,德彪西因为不满足调性的稳定,歌曲多次使用离调的手法,带给听众新鲜感,添加了一些色彩感和音响上的特殊意境。歌曲还多次使用减五、七度等不协和音程,如歌曲开头伴奏下方两个声部音程构成减五度,造成一定扩张感和色彩感。并且作者在创作该歌曲的时有着链环衍展的思维方式,着眼于音乐材料的连锁式发展,使音乐进行及发展的关联性始终得以保持,采用了顶真的作曲技法,在歌曲的第1-2、第4-5、第5-6 等句中均能体现出来,保持了作品内在的统一。
(二)钢琴伴奏织体特点
《浪漫曲》钢琴伴奏是随歌曲的发展而改变的,具有一定的规律,该歌曲最低声部皆为长音,通过二度、三度进行连接全曲,呈现宣叙性质的音调,突出了一种虚无缥缈的、朦胧的音响效果。该歌曲的钢琴伴奏中有一句旋律(第1、2 小节),作为贯穿全曲的纽带,一共出现了三次,而全曲的织体改变一共有五次,下面一一论述。
歌曲引子(1-2 小节)为三个单音声部加上伴奏旋律声部,伴奏旋律辅助音式级进下行,结合四分、八分音符的节奏型,其余三声部皆为长音,而后又反复一次该旋律,这是该旋律声部的第一次出现。
歌曲在第6-8 小节,变换了钢琴伴奏织体,原先的三个长音声部变为了一个,原先伴奏旋律声部变为了以两拍切分为主要节奏型的柱式和弦,给全曲带来了一种紧张感,但很快这种紧张感消失了,两拍切分的柱式和弦隐藏声部二度级进上行,使歌曲听起来仍然带有一种朦胧感,仿佛刚刚的紧张感只是插曲。
歌曲在9-13 小节处,第二次出现了钢琴伴奏旋律声部,这一次将1-5 小节使用过的旋律和6-8 小节使用过的二拍切分节奏型相融合,相比1-5 小节,切分节奏使音乐听起来更加流动,在听觉上造成了一种意外的强弱交错,推动了歌曲情绪的发展。
歌曲第二部分14-21 小节由原先四声部变为了三声部,左手是以四分音符为基础节奏型的单音分解和弦,右手则为柱式分解和弦,伴奏整体听起来舒缓、悠远,和使用全音阶的旋律声部相配合,营造飘渺、梦幻的意境。
歌曲22-28 小节处第三次出现钢琴伴奏旋律声部,力度达到了mf,回到了原速,在9-13 小节的基础上增加了两个声部,增强了歌曲结尾的稳定感。
(三)旋律线条和歌词的巧妙结合
1旋律节奏和歌词节奏的配合
该歌曲中的每一个音节对应旋律部分的一个单音,每一个音节皆对应一个元音。
2诗歌旋律中的韵律
《浪漫曲》的歌词含有独特韵律,歌曲共分为两个乐段,一共十二个乐句,歌词的第1-3 句L'âme évaporée et souffrante,L'âme douce,L'âme odorante 以及歌词的7-8、11-12句N'est il plus un parfum qui reste,De la suaviré céleste,D'une vapeur surnaturelle,Faite déspoir d'amour fidèle 皆押韵。
3旋律的走向和歌词含义、语调的配合
德彪西的《浪漫曲》具有典型的印象主义风格,歌曲多次使用同音反复的创作手法和宣叙般的声调渲染出一种缥缈的神秘感,从某种意义上说保留了诗词朗读的韵味。全曲的大部分以级进和三度进行为主,声乐旋律音程起伏很小,表现出诗词中的朦胧的气氛和对爱情充满美好的憧憬。
歌曲开头第一句“受苦的灵魂在飘荡”旋律多次同音反跳后,让歌唱如诗词朗读一般,同音反复后的大跳仿佛让人感觉真的在飘荡。歌曲第一段(1-13 小节)歌词的大意是受苦的灵魂在空中飘荡,圣洁的百合花用它的纯净和香气安抚了疲倦的灵魂,无论是花香还是灵魂都是在空中漂浮着,旋律的走向非常契合歌词,每一乐句皆未落到主音上,正好与歌词所表现的语气语意相契合。歌曲第二段(14-28小节)歌词的大意是两个人相爱了。两个人身旁笼罩着浪漫、唯美的氛围,相比第一段,第二段歌词将浪漫气息和爱意讲述得更加明白,而旋律的第八—第十句采用大连线,均为音阶级进上行/下行,大幅度的音阶流动推动了歌曲情绪的发展,旋律和歌词相契合得非常完美。
三、该作品的语言艺术和演唱艺术表现
(一)歌唱语言
法语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之一,它优美动听、明亮悦耳、柔和抒情。演唱该歌曲需着重注意咬字,要遵循法语发音的语言特点,注重元音的发音,法语是世界上元音最多的语言,一共有16 个元音,其中a/e/i/u/y/o 六个元音字母需要单独练习,保持语言的连贯特点,使单词与单词之间通过元音连起来,歌唱时要注意歌词的“联诵”,两元音在一起只读后一元音,前一元音不发音,如《浪漫曲》第一句L'âme évaporée 两个词联诵的结尾音不发音。在这首法语歌曲中,要注意一些字母的发音,如字母j 发音与中文“日”相近;字母s 在字尾不发音;字母qu 发拼音k 的音;还需要特别注意一下鼻化元音,鼻化元音是法语的特有现象,法语有4 个鼻化元音,该歌曲中有两个鼻化元音,该歌曲中的单词dans、vent 发a 的鼻音ã,donc 发o 的鼻音õ。
(二)演唱的声乐技巧
1气息的控制
该歌曲的音域是d1-g2,大部分的音在中低音区,中低音区音色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中低音区要唱的浑厚、实在、沉稳,中低音区一定要把喉位放下来,保持喉部肌肉的松弛去进行演唱,这样出来的气息才是平稳的,中低音声部不能只用纯真声,仍需真假声混用,保持声音的饱满状态,高音的部分要唱得飘逸、朦胧,越高的音越需要气沉下去,不可扯着嗓子唱,这样的声音是尖锐、不圆润的。中低音区和高音区的过渡也要引起重视,要统一状态和音色。总体来说,整个歌唱是自由的,是通过气息的支持控制来完成的,气息要深、松、稳、有弹性。
2音量的控制
《浪漫曲》整首歌曲包括三个力度的标记,分别是pp、p、mf,这首歌曲带有强烈的印象主义色彩,歌曲音量的变化幅度不能太大,它展现的是一幅幅印象画,演唱时避免乐句与乐句之间音量差距过大破坏总的音乐的感觉。
(三)恰到好处的情感处理
歌曲的表达要建立在歌曲的深入了解之上,该歌曲具有浓厚的印象派特征,歌曲中有许多色彩性和弦并且在不停地转调、离调,这需要演唱者演唱之前要细心感受音乐的色彩感。《浪漫曲》展现的是一种朦胧的气氛,表达的是对爱情的憧憬之意,突出了一种虚无缥缈的朦胧的音响效果和旋律色彩感,旋律没有内在的紧张感,更像是脑海中回想的一帧帧画面,故演唱时避免加入过多的情感表达,或者夸张的抒情和喜悦。要注意声音细腻的把控,获得艺术之前的通感(和诗歌、绘画一样的情感),从而反映诗歌、绘画中的情感变化。歌唱者在歌唱之前可反复朗诵歌词,在脑海中构思出一帧帧画面,把握歌曲的整体意境和感觉,为歌唱时有恰到好处的情感处理做好准备。
四、结语
德彪西艺术歌曲《浪漫曲》受印象主义绘画和象征主义文学的影响,带有浓烈的印象主义风格,更加追求自由,更加注重作品的意境,不同于传统音乐的风格,不局限于传统音乐中那种严密的结构。该篇通过研究钢琴伴奏、旋律和歌词的配合来加深读者和演唱者对艺术歌曲的感受和认识,主要通过语言艺术、声乐技巧和情感处理三个方面来帮助演唱者理解和欣赏印象派音乐创作的风格特点,进而更好地演唱《浪漫曲》这首歌。
注释:
①Mélodie:柏辽兹作为史上第一人用这个词来称呼他所作的歌曲,并以此来区分德国艺术歌曲和那种旋律就是一切的歌曲。
②受苦的灵魂在飘荡:受苦的灵魂在飘荡是浪漫曲的歌词,浪漫曲歌词是由玛利亚翻译的。
③联诵:在同一节奏组中,如果前一词以不发音的辅音字母结尾,后一词以元音字母开始时,前一词的词末辅音字母由不发音变为发音,与后面的元音组成一个音节,这种现象叫做联诵。
鼓琴与不鼓琴
如果演奏者鼓琴、吹笙、拨弦,我们听到音乐。如果演奏者静默而坐,不鼓琴,不吹笙,不拨弦,我们会听到什么?
庄子的哲学思辨总是问题,带我们进入问题,思索冥想,而不是急于给答案、下定论。
「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
老庄一脉,谈声音谈得很多。「大音希声」,把「音」和「声」分开,提醒我们「音乐」并不是不断发「声」,「声音」太多的结果是「五音令人耳聋」──「音乐」有时反而成为「噪音」,成为「听觉」的伤害。
走在藏王初雪的山上,听雪落寂静之音,听寒林里轻烟流荡。
这是东方美学重要的思辨开始,「美」不只是外在的声音、色彩、形状的炫耀卖弄。相反的,「美」,最终是回归到自己内在的听觉与视觉,回归到自己心灵的寂静状态。
昭文可以鼓琴,鼓琴是表演,昭文可以不鼓琴,不鼓琴是回到自己听觉本身,跟自己心灵的寂静在一起。
很潮的日本「侘寂」一词,根本的精神其实在这里。但是忙慌慌把「侘寂」当成表演来炫耀,「侘寂」变成卖弄的标签,大概也背离了庄子「不鼓琴」的初衷本意吧。
藏王山上下了两天雪,雪堆到二十公分左右。雪晴日出,很快地雪都融化消逝,天青一碧如洗,稍晚来到山上的游客都疑问:「有下雪吗?」
曾经听琵琶名家弹拨,急如风狂雪骤,然而一旦乐止,「唯见江心秋月白」,绝对 后的绝对寂静,是白居易说的「此时无声」,「无声」才回到听觉的心灵状态吧。
琵琶戛然而止,霎时静默,罢如江海凝清光,那通常不是名家表演,远远超离了技巧喧哗,琴已入道,人琴俱止,人琴俱定,人琴俱寂,那是庄子说的「不鼓琴」吧。
庄子更期待听觉与心灵的虚空状态吗?
期待昭文的不鼓琴,像音乐的最低限状态,色彩的最低限状态,造型的最低限状态,「美」不是感官的泛滥喧哗,相反的,「美」必须是感官的节制与内敛,鼓琴者永远追求和向往「不鼓琴」的心灵状态。如同舞者,可以舞动,也可以不舞动。舞,可以不动,像云门《流浪者之歌》里一站九十分钟的僧侣,从幕启站到幕落。
秋毫之大,泰山的小
所有缤纷华丽的色彩都舍离了,大雪莹白,这样寂静,视觉还原到极静定的纯粹,像是视觉的归零。
一切都可以从零开始。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大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
我们总是在做分别,大、小、长、短,分别后就有差异,差异排比,就有了好恶,喜欢大,不喜欢小,渴望长寿,害怕早夭。
生命少了对存在本质的理解了悟,便掉进陷入了分别的困境泥沼,纠缠在是与非之中,纠缠在喜欢与不喜欢之中,纠缠在渴望与害怕之中,分分秒秒都是烦恼恐惧。
宇宙何其广阔,大山大,有比大山更大,一比较,大山其实是小。禽鸟秋天新生羽毛之末,如此小,眼睛很好,才能明察秋毫。但是宇宙何其广阔,有更多更小更小的存在,有视觉不能见到的更小的微生物,有原子、质子、量子,比较起来,秋毫之末又何其大。
彭祖的长寿和殇子的早夭,放到大宇宙中,都不算长,也不算短。有山河日月,长寿能多长?有朝菌,有蟪蛄,只存在一个清晨,或一个季节,比较起来,殇子的早夭是多么漫长的生命。
在是与非、长与短、大与小的比较中,没有逍遥,也无法勘悟齐物的意义。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的核心是和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
从狭小的人的是非中解脱而出,看天地,看万物,与造物者游,与无终始者为友,等琴声都止,才会真正领悟庄子说的「天籁」吧。
那个叫「啮缺」的人
从藏王下山,山下风和日丽,旧宝幢寺院的枫叶烂漫一片,如火如荼,没有人知道不远山上的风狂雪骤。
会津若松郊外有汤川东山温泉,一条溪谷两岸都是有历史的温泉民宿,我选了竹久梦二喜欢住的新泷旅邸,饭店里还悬挂着这位大正时代诗人画家的作品,有他最具代表的美人画轴,也有他在东山居住时随手的山水写生,风格竟然神似清初的八大山人。
东山温泉小镇常有残疾人来泡汤养病,佝偻瘫痈,像槁木或死灰,却也仰天而嘘。我看着那颤抖的身体,在浴池边坐着喘息咳嗽,或艰难移动身躯,上下浴池,跌跌撞撞,或静静看着自己,肢体残缺曲扭如藤蔓,或身上囊肿大瘿,仿佛欣赏珍贵的一个玉饰,或一段锦绣。
他们像《庄子》书中走出来的「支离」、「无唇」、「哀骀它」、「无趾」,那些残疾支离破碎的身体。
如同〈齐物论〉里的「啮缺」。
我很喜欢《庄子》书里从名字想像一些人物的长相形貌,〈齐物论〉的啮缺是其中之一。让我想到法兰德斯画派里常见的残疾者,也让我想到贯休和尚的罗汉,形貌丑怪让人惊骇,却似乎预知天机。
青少年的时候读《庄子》,不太爱看注解,直觉「啮缺」两个汉字好玩,好像狠狠咬着什么不放,连门牙都咬缺断了。
啮缺让我想到民间底层谐谑的小人物,童年常在庙口看到,大暴牙,或者缺门牙,一讲话就漏风。
这些人在儒家经典不多见,《庄子》各篇却常出现。〈德充符〉里的「支离」、「无唇(脤)」、「无趾」,那些缺嘴唇的,没有脚趾头的,驼背的,形体容貌残缺异变的,他们是社会主流以外的边缘人,在「正常」之外。然而,《庄子》似乎在他们身上看到知识主流高高在上的「正常者」看不到的「天机」。
这些人物在《庄子》各篇出现,带着主流知识阶层完美菁英看不到的聪敏、智慧,有时候是狡猾、顽皮,有点游戏,有点玩世,行走过人间。他们或诙谐、或可笑,丑怪,看起来不起眼,装疯卖傻,却往往在繁华前突然一记棒喝,发人深省。
民间对这样的人物应该不陌生,《红楼梦》里的「跛脚」、「癞头」者都是看到天机的先知,做了「道士」、「和尚」,也还是疯疯傻傻,到必要时,才会忽然出现,唱一首你似懂非懂的〈好了歌〉。
民间信仰里各有神通的八仙,其中也不乏跛脚的李铁拐,袒胸露乳的汉钟离,倒骑小驴的曹国舅……
从小看武侠小说,知道其中高手多其貌不扬,而那些看起来正经八百、道貌岸然者,仿佛伟大,也往往一出招就死了。
《庄子》的啮缺是什么长相,让人有想像,他问老师王倪生命大事,问得一本正经,老师的回答却是人类文明里最伟大的「一问三不知」。
「吾恶乎知之!」
啮缺连问三个生命大问题,王倪连续回答说:「我怎么知道。」
这是「一问三不知」典故来源。真好,一个文明里留着这样的故事,使知识者不傲慢自大,小心不落入急于下结论的自以为是。
王倪的「一问三不知」是提醒人类视野的有限,如果离开人类立场,扩大到宇宙的视野,许多问题我们不敢随便回答。为什么人睡在潮湿处会得病,为什么鰌鱼不会?为什么人处树梢会惧高惴栗,为什么猿猴不会?
为什么人吃家畜,鹿吃草,乌鸦吃腐鼠?为什么人爱毛嫱丽姬等美女,鱼一见了就跑?
「一问三不知」里隐藏着「问」的智慧,离开知识者狭窄的偏见,看到宇宙的广阔,回到大自然,人类有问不完的问题,不急于一一立刻有答案。
关于梦里面的梦
新泷旅邸有「千年一汤」,不只残疾支离者的身体来浸泡过,竹久梦二当然也来过,想像着大正年代颓废感伤的浪漫,他看着自己的身体如玉,也曾经作过树下美人的梦吗?
文学里有很多梦的描述,哲学讲究逻辑分析,很少有梦。
庄子很特殊,他喜欢说梦的故事。他喜欢说美丽的梦,让人在梦里误以为真,陶醉迷恋。醒来以后,怅然若失,伤心痛哭,以为是回到了真实。
但是,却不知已在另一个梦中,伤心痛哭是另外一个梦。
陶醉是梦,痛哭也是梦,梦并没有醒。梦梦相续,没有醒,也没有真实。
读一下〈齐物论〉的原文:
「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
在梦中喝酒,陶醉愉快。日出醒了,才知道陶醉是一场梦,就大哭起来。
以为这大哭是真实,但是又日出了,才知道大哭也是一梦,便出外打猎。
我们或许一直没有醒,从一个梦到另外一个梦,饮酒陶醉,大哭,打猎,是一个接续一个的梦。
所以,如果一生是梦,死亡是一次梦醒吗?
青少年时读〈齐物论〉这一段,真的哭了,不确定是醒时的哭,或是梦中之哭。
「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
跳脱出世俗逻辑,〈齐物论〉用「大觉」、「大梦」谈生与死。
然而,诞生是大梦初醒吗?或者,死亡才是大梦初醒?
或者,仍然是「饮酒」与「哭泣」两个相连续却不相干的梦?
眼前佝偻痈瘫的身体,竟然袅娜妩媚如梦二画中梦境的美人。
梦中的蝴蝶,蝴蝶作的梦
那是一个清晨的梦吗?梦到自己飞成了漫天的蝴蝶。
「昔者庄周」,他说的是自己的梦,不是逻辑分析,是真实的自己的梦。
哲学如果不面对真实的自己,所谓的「真」有何意义?
他勇敢地说了自己的梦,梦里成为蝴蝶,翩翩飞翔,梦里并没有一个叫「庄周」的人。
梦中的花的绽放,梦中的植物的气味,梦中的晴空,梦中的鸟鸣啁啾,梦中的风和日丽,梦中的光影迷离,都是真实的。
不多久,醒了,又成为庄周,这样真实的自己,仿佛饮酒完要哭泣的自己……
这是世界文明里最美丽的梦,蝴蝶的梦。梦醒时他寻找自己,究竟是蝴蝶,还是庄周?
文明里持续着庄周与蝴蝶梦的故事,成为李商隐的「庄生晓梦迷蝴蝶」,成为宋画里栩栩如生的蝴蝶写生册页,成为汤显祖的舞台上杜丽娘幻生幻死的《惊梦》……
一场两千年来永远不愿意醒来的关于庄周与蝴蝶的梦。
突然想起在巴黎看到的新艺术时期用珠宝镶嵌的一枚斑斓的蝴蝶。
曾经为那斑烂缤纷写过诗句:「此生是蛹,来世要飞作漫天的蝴蝶。」
蛹是一梦,蝴蝶亦一梦,或许各有因果,各不相干。
一回首便觉是前世
蝴蝶梦见了蛹 种子重逢了花
蛹在沉眠 花在缤纷
岁月啊岁月 怎么会 一刹那
和过去的自己相见 彼此都吃了一惊
容颜这样换改 还认得出
是不是因为眷念之深 便永不陌生
如果, 此生是蛹
来生要化作遍山的蝴蝶
如果, 此生是种子
来世要化作漫天的花絮
沉眠—–缤纷 前生—-来生
只因为小小的一梦
便有了你我 和你我以为的繁华
《庄子.齐物论》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
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啮缺问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曰:「吾恶乎知之!」「子知子之所不知邪?」曰:「吾恶乎知之!」「然则物无知邪?」曰:「吾恶乎知之!虽然,尝试言之。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且吾尝试问乎女: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鰌然乎哉?木处则惴栗恂惧,猨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民食刍豢,麋鹿食荐,蝍且甘带,鸱鸦耆鼠,四者孰知正味?猨,猵狙以为雌,麋与鹿交,鰌与鱼游。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淆乱,吾恶能知其辩!」啮缺曰:「子不知利害,则至人固不知利害乎?」王倪曰:「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
大音希声:
最大最美的声音是无声之音。引申人为创作的音乐破坏了声音的完美。《老子》第四一章:「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竹久梦二(1884年9月16日-1934年9月1日)
日本画家、诗人,本名竹久茂次郎。以美人画闻名,作品被称为「梦二式美人」。大正浪漫的代表画家。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汤显祖《牡丹亭》题记: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
歌手赵咏华用一系列的“生活型”歌曲,树立了她在台湾歌坛的独创地位,她的《求婚》、《只要你对我再好一点》、《好想永远这样》,以及这首《最浪漫的事》,都出自姚若龙之手,加上李正帆先生精美的编曲,一个小女人的幸福观,就通过流行音乐表露无遗,树立了自己的韵味与风格。
在谈到这首歌曲时,姚若龙先生说道:“一直喜欢从歌手本身去梦想一首词,总觉得只有如此,这首歌才真有了生命。赵咏华给我的感觉是那种‘愿意为一份真爱奉献所有’的女人。必得用温馨、轻松的方式去体谅她的爱人,所以她爱的人也舍不得不同样用心爱她来回报。这样的印象催生了《最浪漫的事》。”
这首《最浪漫的事》是一首精致、温柔的情歌。前奏是慵懒、温暖的弦乐与钢琴,随意而轻松,象午后的阳光一样令人舒服、散漫;“背靠背坐在地毯上,听听音乐聊聊愿望,你希望我越来越温柔,我希望你放在我心上。你说想送我一个浪漫的梦想,谢谢我带你找到天堂,哪怕用一辈子才能完成,只要我讲你就记住不忘。”姚若龙用一幅很实在的几乎每个小女人都这样去想象的画面把我们带入他和赵咏华一起营造的“浪漫前提”里,原来,浪漫并非是一个很困难的事,她就近在我们眼前,她就弥漫在我们周围:只要你用心体会,你随时都可以得到浪漫的情趣;浪漫也并不是有钱或有闲阶级奢侈品,浪漫也无需你跋山涉水历尽沧桑才能找到,在每一个心情的角落,在每一个有风或无风的黄昏与夜晚,人们都可以拥有浪漫的一刻。歌曲向高潮发展时,加入了木吉他的清朗的伴奏:“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一路上收藏点点滴滴的微笑,留到以后坐着轮椅慢慢聊;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直到我们老得哪儿也去不了,你还依然把我当成手心里的宝”。这里有意思的是“慢慢聊”的旋律和节奏,真的如轮椅一样的“慢 - 慢 - 聊”;依然是暖暖的温馨与诗意,依然是几乎任何人都可以实现的梦想与现实。
在强手如云的歌坛,姚若龙这首词得到了台湾得第六届金曲奖最佳国语作词人奖。姚若龙说:“听说许多朋友喜欢这首歌,我想,或许是因为曾在情路上曲折过的人,心里都企求这样一份相互疼惜、恒久不变的情感吧。”
《万物起舞》这首歌的背景是一个悲哀的故事。一对母子饿了很久,家里都没有什么吃的。一天,母亲浑浑噩噩的醒来后发现家里有一只狗,于是母亲迫不及待的将狗脖子掐住,任凭狗怎么挣扎母亲都一刀将狗杀死丢进锅中煮熟,肉煮熟后母亲想叫孩子过来吃肉,却怎么也找不到孩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