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我想表达的,不过是对生活的无尽热爱

梵高:我想表达的,不过是对生活的无尽热爱,第1张

说起梵高,对他的印象只是画家,看过他画下的星星与杏花,此外并没有太多了解。

而在读过他的百封书信与诸多画作后,终于看到他笔下的绚烂,是对生活的热爱。

1890年7月29日,37岁的梵高被定格在了这一天。梵高为什么会毫无征兆地自杀?《至爱梵高·星空之谜》**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为了把梵高生前寄出的一封信交给收信人,邮差的儿子阿尔芒东西奔走,走过梵高的生活轨迹,并一点点了解着: 梵高是个怎样的人?

梵高并非一开始就选择成为画家。他最开始在一家伦敦艺术品交易公司工作,拿着一份较高的薪水,期间走遍了英国的博物馆与美术馆。最终因为不满艺术商业化而离开了这个行业。

在与弟弟的通信中他说道:“ 对自然的感受和热爱,迟早会在爱好艺术的人心里产生共鸣。 画家的职责是全身心地投入自然,激发他所有的智慧,将他对自然的热爱表现在作品中,以便被别人理解。在我看来,以销售为目的的创作最不可取,只会让爱好艺术的人反感。”

后来的梵高,辗转做过教师、任职书店、担任传教士。在没有考入神学系、做传教士又被教会踢出的梵高失业了。

27岁,在弟弟提奥的鼓励与支持下开始学习绘画。梵高所处的时代正是新古典主义画派时期,推崇、摹仿古希腊与罗马的艺术,强调理性表现,注重轮廓。

而拿起画笔的梵高并不迎合主流审美,他画身边真正能触动自己的东西,他说:“ 我希望达到的境界,不是去描画一双手而是手的姿态;不是去精确地勾勒出一个头,而是头部的表情,例如一个挖掘者抬头吸气或说话的神态。换言之即生命。 ”

梵高的弟弟提奥,是一位大画商,梵高时常与弟弟通信,并将自己的作品邮寄过去,希望提奥能帮他把画卖出去,然而梵高生前作品只卖出一幅。

长久以来,梵高唯一的经济来源,是弟弟提奥定期给他的生活费。

梵高说:“什么时候我才能把盘旋在脑海中的星空沉淀到纸上呢?哎呀,哎呀,正如乔里-卡尔·于斯曼的小说《共同生活》里西普里安所说: 最好的画是你躺在床上、叼着烟斗的时候灵光浮现,但却永远还没画出来的。但是对着这样完美、壮阔绝伦到妙不可言的自然,不论你感觉自己多么拙劣无能,都要提笔一试。 ”

这段话也给未来梵高创作出《星夜》埋下伏笔。

梵高的确具有天赋,但我看到更多的是他对自己所热爱的付出。

在奥维尔最后的时间里,他以每天一副油画的速度创作着,他与提奥的通信中说:“我跟你说,所有人都会觉得我画的太快了,但是你可别信他们。难道不是情感和对自然的真切感受在指引我们绘画吗? 如果这些情感太过强烈, 你画的时候根本不觉得自己是在画画,有时候就是一笔接一笔地流淌而出,就像语言或书信里连贯起来的文字一样, 那么你一定要知道,这种情况并不会一直都有,将来也会有灵感枯竭的艰难时刻。所以要趁热打铁,把锻造好的线条存起来,这很重要。”

梵高的虽然一生短暂,却充满着不如意,在事业与爱情上四处碰壁,画作不被理解与欣赏,生活贫困,还饱受疾病的侵蚀。

尽管生活贫病交加,梵高与提奥的书信中并未流露怨天尤人的消极,依然日复一日地画画,热情不减。他说:“我们都在通往光明的大道上。不要心存怀疑,成功之路就是打起精神,保持耐心,日复一日地不懈工作。改善自己的画,才是最重要的事。”

信中还是絮絮叨叨地讲着自己的所见:麦田金黄、紫罗兰氤氲、碧海蓝天,他说:“ 我变得越丑、越老、越病态、越穷,就越想安排巧妙、生动明艳的色彩来报复这一切。 ”

他的确做到了,在圣雷米疗养院期间,他画下了一百五十多幅油画与一百多幅素描,其中包括他最知名的作品之一——《星夜》。

星辰渺小,亮着点点星光,被时间拖动着留下轨迹,形成了一幅璀璨星空。

世俗的困顿,终抵不过他对生活的热忱与细腻。 他说:“我常常觉得自己无比富有,当然不是指金钱方面(尽管我现在贫穷,但也许不会一直如此),而是我有幸找到了自己的事业,可以为之投入全部身心和灵魂,而这份职业又能给予我启发,赋予我生命的意义。”

在《至爱梵高·星空之谜》影片走向结尾,给出了梵高自杀与他杀的两种可能,但没有定论,随着对梵高的深入,自杀与他杀,似乎都不再是值得纠结的结果,导演更多地呈现了梵高的人格与心灵。

他并不是一个怯懦、消极的人,更不是一个疯子。他是怎么死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怎么活的?

在一部科幻英剧中,梵高穿越来到现代,他小心翼翼地走进博物馆,在自己的展馆中看到许多人们围在自己的画作前,此时展馆的评论家说道:“对我来说,梵高是史上最杰出的画家,没有之一。他对色彩的掌控无与伦比, 他把生活中遭受的痛苦磨难,转化成了画布上激情洋溢的没,痛苦很容易表现,但如何柔和热情与痛苦来表现人世间的激情、喜悦、壮丽,前无古人,也许后无来者, 他他徜徉在普罗斯旺的田野,不仅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画家,同时作为一个人类个体,也同样的伟大的。”

生活的任何细节对他来说都不能忽视,病痛、贫穷、落魄也没有成为他消极度世的理由,艺术更没有成为他宣泄痛苦的工具,他依然热爱着这个世界,他笔下绮丽的画作,就是对生活最动人的赞歌。

在看《至爱梵高》这部**之前,我对梵高知之甚少,最最熟悉大概是那副《向日葵》,它一直在我曾经的学校一面墙上,一进学校门就能看到。如果说有再多的认识,那大概是我觉得所有的艺术家都古怪非常,他们的思维、情感、生活都异于常人。但这部**让我感受到,文森特其实与我们一样,只不过 他的心中蕴含着我们难以想象的巨大的孤独 。

还有一点奇妙的是我们几乎所有人都知道梵高是谁,却不知道文森特是谁,而其实影片的名称《至爱梵高》原名也为Loving Vincent,影片中也多以文森特称呼他,所以我也更想以“文森特”来称呼他。

文森特的内心世界其实绚烂无比,或许世人对他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看法,但当你走近他的内心时,你就能感受到他的炙热与柔软 。影片的整个故事是由邮差的儿子阿尔芒的视角带我们去看文森特生命中最后一段时间的故事,或许文森特内心的感情,那种对人的吸引力从中可以窥探一二。阿尔芒并不愿意去送信,最终为了帮他父亲完成心愿,无可奈何之下踏上了这段旅途。从他一直强调文森特是他父亲的朋友,到有一次介绍他自己是文森特的朋友;从被迫来送信,到主动去寻找文森特的死因,似乎都让我们感受到他其实是多么的吸引人,就像他给提奥写的信中说到的 心怀瑰宝,绚丽璀璨。

阿尔芒在这一段旅途中一点一点的接近文森特,一点一点的去了解他的世界,也一点一点变得真正的喜爱而尊敬这位艺术家。他疯了一样的想要追寻文森特最后的故事,他质问船夫为什么不帮助文森特,他一遍又一遍的质疑着为什么他最终选择了自杀。我跟从着阿尔芒的视角,去寻找文森特的故事。或许是因为我前一天晚上看了侦探推理小说,我对于文森特的死因感到十分有兴趣,但我也知道这会是一个无解的问题。雷内的作弄,和加歇医生的争吵,玛格丽特的回避,船夫的不曾施以援手,以及弟弟一家对他物质上的支持,最终都成了导致他死亡的间接性原因。 是所有人害死了他,包括他自己。

但是这都不重要了。我以为自己会为此而感到失落,但并没有,到影片的最后,我已经不想知道他的死因了。 于他而言,在他最后的一段时间他只想谈论生命而不是死亡,于我而言他隐秘而无解的死亡也远没有他真真正正活过的生命重要。

文森特的生命是孤独的,精神是孤独的,甚至连死亡也是孤独的。其实我对文森特的了解相当于是完全不了解,所以整个影片其实给了我很不一样的感受。我从这部影片中第一次了解他,带着十足的困惑,听着不同的人不同的话,像一千个人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人眼里都有不一样的文森特。镇上的人都觉得文森特精神有问题,阿尔芒的父亲一个名誉极高的老邮差却相当尊敬他,加歇医生也是那么的崇敬着他的艺术,玛格丽特也深深地被他的才华吸引着,而女管家却十分抵触他。所有人的目光像是一个圈围住了文森特,每个人说的都是不一样的他。

作为一部影片而言《至爱梵高》的剧情实在太过平淡,其实就只是讲了一个故事而已。一个半小时的片长,加上平静的剧情实在有些压抑。我在看的时候甚至觉得如果我停下对于剧情的思考,也会觉得有些无味。 起码在看的时候我脑海中是关乎生命与死亡,巨大的问题带来巨大的思索,让我头疼不已。 当影片接近尾声虽然依旧谈不上轻松,我却不再感到压抑,反而充满了希望。

我想文森特·梵高,那个孤独的艺术家,一定不是我们想象的怪人,他是个温柔、安静而又富有才气的人。他英年早逝甚至死于自杀,我却不觉得他是个绝望到对这个世界失望透顶而选择离开的人。他带来的依旧是对生活的热情与希望, 他的蓝色他的金色,是他的深邃和明亮。

文/漠一

文 | 陈小可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

8号上映当天,去看了影片《Loving Vincent》(至爱梵高·星空之谜),有一些震撼,还有一些压抑感。

影片制作周期长达7年,在全世界寻找了15个国家的125位画家,深入调查了梵高生前的800封书信,并画了65000张油画,然后以12幅/秒的速度叠加成这部油画**作品。

观影过程中,梵高笔下的画作被赋予了生命,我们一边欣赏着梵高画作中熟悉的场景,一边感受他如何艰难地活着和如何凄凉的死去。世界这么大,却也容不下一颗杰出而又孤独的灵魂。

下文微剧透,但情节不多赘述,不影响观影效果,仅谈谈我想说的三个方面。

影片最大的看点,应该是它油画的表现形式,每一帧都是一幅油画,而每一幅都模仿梵高的画风,复刻并再创作,还原梵高的作品和场景,让那些熟悉的星空/露天的咖啡馆/夜间室内咖啡座/风车小镇/蒙特马的小坡路/花园中的玛格丽特等等场景重新有了生命,让那100多年后的我们更真切地看到了梵高当年的足迹和生活。看完**再去翻看这些梵高画作时,倍感亲切。

当然,油画动画片在初看时着实惊艳,但随着情节的发展,在展示细节和人物细腻度的刻画方面还是过于模糊、单薄和平面,加之画面不停抖动跳跃,审美易有疲惫感。另外真人加持一方面让画作有了生命力和真实感,但另一方面,也会降低油画的惊艳感,转为真人影像既视感,尤其代表回忆的黑白影片部份。

但这种创作方式,足见这些人幕后的艺术家们对梵高的至爱和崇敬,他们为了信仰和艺术,愿意花这么多精力去制作这样一部**,让影片中的每一个镜头都像梵高亲自画下,让我们以这样一种独特的艺术方式去靠近梵高,靠近真实。

影片讲述的是梵高逝世一年后,他的邮差好友让儿子阿尔芒去寻找梵高的弟弟,将梵高身前最后一封信交给他,影片随着阿尔芒的送信之路,对梵高充满争议的死亡进行了一次探索,借不同人物的谈话和描述,“罗生门”式地重构可能导致他死亡的事件,一步步揭开谜底。

线条清晰,故事情节也相对简单。剧中玛格丽特曾对前来探寻的阿尔芒说过一句话:“ 你总想知道他是怎么死的,但是你知道他死前是怎么活的吗? ”

这也是我在看**时一直想问的,并不停地在每个画面中找寻梵高生活的点滴痕迹,努力体会他活着的处境,感受他那时那刻的心情。可惜这不是一个主要讲述梵高人生的故事。

影片以梵高的名作“星空”开篇,最终,阿尔芒与约瑟夫并坐在“罗纳河星夜”下结尾。梵高迷茫而悲戚的脸再一次浮现,音乐《Vincent》声响起来,全片结束。

Starry Starry Night……

影片试图探索梵高的精神世界和死亡之谜。

我们知道梵高的画作喜欢用热烈的色彩来展示生命,他笔下的向日葵、柏树、星空……应该都有他对自己精神追求的写照。如此向往饱满和美好的梵高,怎么会自杀呢?

很多传奇及人物介绍,都喜欢以自杀来成全梵高的传奇的一生。事实的真相究竟是怎样,已然并不重要, 一个被全世界拒绝了的天才,又能指望他怎么活着? 不管怎样,他最后确是放弃了自己的生命,不治而亡。或许他已经受够了这个世界加之给他的痛苦,或许他看透了人生,或许他选择了另一种自由。

活着,于他而言,是很痛。从小带着童年阴影长大,总是努力给家人证明自己也有用处,但却总是让他们失望;虔诚地相信着上帝,却被现实无情地抽打;独居作画,却又不得不靠弟弟微薄收入的接济过活;他很清醒,镇上的人却嘲弄他是疯子……

于是,他用画作和色彩来安放他孤寂的灵魂。梵高写给弟弟的信中这样描述:

影片结尾的那句话,很多人都印象深刻,应该是全片最打动人心的句子:

在收割者的身上,我看见了死亡,

然而那景象并不可悲,

一切都沐浴在阳之光下,

闪耀着金色的光芒。

-END-

  星空永存

 坐在**院里看《至爱梵高》这部**时,我再一次看到了我挚爱的那幅画———《星空》……

 我第一次看到梵·高的《星空》是在二年级,我觉得《星空》颜色绚丽,画面好看,并不能理解为什么它能够成为世界名画。

 第二次与它见面是在一本书上,我细细地端详起来:那幅画不大,整个画面的主色调是蓝绿色,细长的曲线与破碎的短线交叠运用,制造出令人眩晕的视觉体验,有种要被卷进去的感觉。画面中,骚动的天空与平静的村落形成鲜明的对比。巨大的天空中,火红的星云如一团团正在燃烧的烈火,云被风吹成了一团一团浓浓的似白烟状的气体,萦绕着整个天空。我似乎感觉到自己就在这幅画里,乘着云,绕着星星不停地游荡。

 弯曲抽象的松树高耸入云,轻微上斜的山坡前有一个小村落,一排排房子如一家人似的紧紧挨在一起,格外温馨、安宁。

 还记得第三次看到它是在美术课上,老师让我们模仿星空。我呆呆地望着这幅画,慢慢地,我感觉到天空在不停地流动,星星忽明忽暗,流进我的眼睛,映在我的心中。自然的,手中的笔也慢慢勾勒出这幅画轮廓。

 这部关于梵·高的**,使我对梵·高又有了新的认识,对《星空》有了新的见解。有人说,《星空》完全是梵·高的想象,可在我眼里星空就是如此。梵·高的一生痛苦、绝望。我想,他在仰望天空时,眼里是盈着泪水的。他用粗线表示自己对解脱忧愁的渴望,不安的云,不安的星星体现了梵·高急躁不安的心。但是淡淡的蓝绿色又表现出一颗向往光明、渴望自由的心。那一个小小的画框里,包含了梵·高的一生。

 我深深地沉迷于这幅画,梵·高那极强的表现力不仅画出了自己心中的星空,也画出了我心中的星空。在夜深人静时,我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这幅画,在我眼前呈现的天空也是如此梦幻,仿佛置身在画里。

 天色暗了下来,星星要露脸了,但风把云吹得到处飘,只能从空隙中透出一点点的亮光。村落、山坡、柏树,都成了巨大天空中的剪影,映在每个人的眼里,永远定格在这一瞬间。

 《星空》这幅画是我成长中的挚友,我永远不会忘记它的模样,它在我心中永存。它时刻提醒着我向往光明、渴望自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6366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3
下一篇2023-07-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