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不太熟悉冬奥会的伙伴们可能不知道,在闭幕式上除了一些表演外还有一个特殊环节——缅怀环节。相较于奥运会本身的历史,“缅怀环节”算是一个比较新的项目。往前追溯,缅怀环节最早出现在里约热内卢奥运会之上,其含义主要是为了对逝去的生命做出缅怀。严格算来“缅怀环节”在北京冬奥会上算是第4次出现。那么相较于其他国家中国是以什么方式进行的缅怀逝者环节,又都有什么含义呢?接下来我们共同来探讨一下!
众所周知死亡在中国是非常忌讳的事情,甚至在大型文艺演出中都很少有表演死亡的存在。对于死亡,中国的表达向来含蓄。因此在本次冬奥会闭幕式中也采取同样含蓄的方式呈现。从闭幕式可以看出,中国的缅怀环节体现在了歌曲《送别》与物件“折柳”之上。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李叔同的词,外国的曲,别有一番中西融合之感。以全新的方式演绎此曲来表达中国对于逝者的怀念。
而随着歌声出现的是80名表演者,他们用自己的轨迹形成了垂挂的柳枝。“折柳送别”在中国存在已久,柳枝的“柳”又意通留别的“留”,代表着对逝者的不舍,更代表着希望向柳志一样坚韧美好的祝愿。随着垂柳画面被“风吹动”地屏上出现了365个人,一年有365天,而365人代表着我们对死者每日每夜的思念。随着歌声的愈发激荡,365人聚拢在一起,拿起早已准备好的106根光束,捧柳枝望纪念碑,别有一番中国风的诗意与浪漫。
垂柳相送,天涯海角惜别,怎能不让人感叹中国传统文化含蓄又温柔的底蕴。这样的缅怀环节你怎么看?
《送别歌》,是一首由艺术家李叔同作词的中文歌曲。
歌词内容: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送别》和《旅愁》两首歌曲在中日两国分别都广为流传直至今日,但英文的《梦见家和母亲》在美国却没有被人们记住,如今已很少有人知道。《送别》这首歌的歌名常被误作为“《骊歌》”,虽然《送别》是一首骊歌,但“骊歌”并不是它的歌曲名字。这一首歌在1997年由中国摇滚乐队唐朝乐队演译
李叔同,浙江平湖人,清光绪六年(1880年)阴历九月二十生于天津,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不仅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而且是国际上声誉甚高的知名人士。是“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
他把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至,“朴拙圆满,浑若天成”,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尚荣耀。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
同时,他也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他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出苦海,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
开幕式歌曲 童声演唱的广东童谣《落雨大》 宋祖英压轴演唱开幕式歌曲《微笑》。 谭晶、韦唯、容祖儿、陶喆以及来自韩国的金贤重,联袂演唱开幕式主题歌《日出东方》。 国际影星章子怡和著名钢琴家郎朗共同表演一段浪漫唯美的钢琴曲《时光》,先是两人分别独奏、独唱,最后共同合作,将古典音乐、流行文化巧妙融合,“发挥到极致”。 阿敏、孙楠联合演唱本届亚运会会歌《重逢》 闭幕式歌曲 1 广州童谣《月光光》 2 印度歌曲《蒙格尼》 3 日本歌曲《樱花》 4 哈萨克斯坦民歌《美丽的贾奈》 5 印度尼西亚民歌《星星索》 6 黎巴嫩歌曲《愉快的旅行》 7 蒙古歌曲《辽阔的草原》 8 《凯旋》(广州亚运会主题歌《日出东方》的粤语版)
亭外古道旁的《长青草》是什么歌?
非常有名的词:
亭外,古道旁,草青天蓝。
晚风吹柳笛,夕阳在山外。
天边,天涯,知心朋友半散。
一壶浊酒会让你开心。今晚不要离开梦寒。
亭外,古道旁,草青天蓝。
晚风吹柳笛,夕阳在山外。
这首《城南旧事》主题曲,由作词,是一首给作者林留下深刻印象的校歌。这是林童年时的一首流行歌曲,类似于80年代的校歌。
这首歌的名字是《送别》,写于1914年。那时,李叔同正在日本学习。他借用了日本流行歌曲《旅愁》《旧瓶装新酒》的曲调,填了《送别》这个词,在中国流行起来。与此同时,另一位留日校歌代表沈心工也曾根据同一曲调写了一首名为《昨夜梦》的词。结果,它被李叔同《送别》的光芒所掩盖。其实这首歌的旋律并不是来自《旅愁》,而是来自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作者是约翰奥德威。
亭外古道旁的歌歌词是什么?
宋:再会
歌手:蓝燕子
长汀外
草地是绿色的,天空是蓝色的。
傍晚,风助柳笛音残。
西洋崴山
朋友半散。
一壶浊酒会让你开心。
今晚和梦寒说再见。
草地是绿色的,天空是蓝色的。
傍晚,风助柳笛音残。
西洋崴山
朋友半散。
一壶浊酒会让你开心。
今晚和梦寒说再见。
草地是绿色的,天空是蓝色的。
傍晚,风助柳笛音残。
日落山作曲:梅奥德威;歌词(弘毅大师)李叔同
(弘毅大师)李叔同和《送别》
弘毅大师(1880-1942)
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祖籍浙江平静的天津。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艺术教育家,也是20世纪著名的多才多艺的僧人。
集诗歌、歌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体的“二十条惊海”大师,在诸多领域开创了灿烂的中华文化艺术。
早年就以书法见长。出家后严守戒律,将书法与佛学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书法风格。他把中国古代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致,“简而全,浑而自然”,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把能得到一位大师的一句话视为最大的荣耀。
他是第一个将西方音乐传播到中国的先驱,传唱了几十年的作曲《送别歌》成为经典名曲。同时,他也是中国第一位创作裸体素描的老师。杰出的艺术造诣,培养了著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文化名人。
他苦心向佛,午后不吃,修习法纪,弘扬佛法,送众生脱离苦海。他被佛教弟子视为该学科的第十一世祖。
他为世人留下了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的典型人物,光彩极其平淡。
103010弘毅大师最后一笔上海圆明讲堂弘一大师于1942年10月13日晚逝世。“悲喜交集”四字字迹是10月10日下午写的,写在一张用过的纸上,字迹依然铿锵有力。让人感觉到的是弘毅大师写作时的超然和随意。这幅对后世极其重要的书法,似乎唾手可得。
出家后,李叔同写了许多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歌曲。他是将西方艺术引入中国的先驱。在音乐领域,他应该是最早应用西方作曲技法的作曲家之一。除了自己作词,他喜欢用西方曲调搭配自己作词,推广西方歌曲和作曲方法。他的歌曲有歌有词,极其优美和谐,比如《悲欣交集》,其对悲伤的渲染一直感染着今天的人们。
值得一提的是,李叔同开始作曲的时候,其实是中国现代音乐或者确切地说是中国现代歌曲的开始(中国现代歌曲是从校歌开始发展的),而在校歌创作上最为突出的是沈心工和李叔同。应该说,与清末民初的词曲作者相比,李叔同的许多歌曲在艺术价值和传播范围上都远超同时代人。由于他对西方作曲方法的推广,中国歌曲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可以说他在中国歌曲发展史上起到了先驱和先导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一个值得任何词曲作者尊敬的人。毕竟我们都听说过《送别》,我们都被它感动过,而且是他在将近一个世纪前留下的。
我会唱很多歌,但不是所有的歌都能打动我。很少有哪首歌能在某个瞬间让我如酒般沉醉,如雷击般震撼,如楔子般打动我的心。《送别》就是其中之一。
这首歌在我脑海里像界碑一样沉重而清晰,每一次特别的出场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这首歌由一个美国人作曲,李叔同作词,20年前首次被听到。**《送别》用一个凄凉的故事,一个孤独的画面,很好的诠释了‘长汀外古道,草青天蓝’的情境。那时候我还小,只觉得这首歌好听,好唱。
在后来的日子里,我找到了乐谱,开始用口琴和吉他哼唱,开始关注李叔同。我在想这是个什么样的人,能把西方的乐谱填得古语连珠,而且是那么的优美和艺术。不用说,在文学启蒙的旧时代,即使在今天,也可以说是一个很棒的想法。
后来,我得知弘毅
法师--李叔同,中国现代戏剧的开创者,曾经浪迹于诗、书、画、音乐、戏剧的滚滚红尘的游子,一个学贯古今、艺汇中西、至性至情的旷世才子。最后,循于清灯孤影的空门,并且,在温州渡过了十二年的苦修孤旅。
从此,这个人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他的每一次出现,都有苍凉空旷的《送别》为背景。
他用一曲《送别》,轻轻关上了那扇门,曾经为他而沸沸扬扬的尘世被远远地隔开了,他送别的是谁?是爱人?是亲人?是世界?都不是,他送别的只是他自己。
他做到了,他走向了彼岸,没有回头,没有看自己一眼。是尘世死了,而不是他死了。(转摘)
点击下载:《送别》
芳草碧连天
晚风扶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芳草碧连天
晚风扶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芳草碧连天
晚风扶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也有叫的
JP奥德韦曲李叔同词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歌名:送别
这就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盛极一时的著名校园歌曲《送别》,系五四时期著名音乐教育家李叔同先生(弘一大师)于1910年前后所作,是根据美国人jp奥特威所作的曲调填以新词而成。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扶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music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来,
来时莫徘徊
天之崖,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
惟有别离多
送别是李叔同的《送别》
一、活力激情的歌——《北京,北京,我爱北京 》 中心仪式表演台上,王力宏(美国)、RAIN(韩国)、谭晶、陈慧琳(中国香港)、韩雪、师鹏6名中外歌手演唱激情、活力、动感的歌曲《北京,北京,我爱北京》: 二、甜美柔情的歌——《今夜月明》 在前奏音乐中,张也、汤灿、张燕、陈思思、雷佳、王丽达、哈辉7名歌手从台阶下走到中心仪式表演台上,演唱《今夜月明》: 三、浪漫深情的歌——《爱的火焰》 抒情的音乐响起,灯光将全场营造成浪漫、温馨的夜空。 体育场内,十万名观众手中的发光手持道具有节奏地晃动,形成闪烁的星空。 多明戈(西班牙)、宋祖英两位中外歌唱家在流动演唱车上深情演唱歌曲《爱的火焰》: 四、欢快热情的歌——《超越》 韦唯、孙楠两名领唱歌手走上中心舞台,激情演唱歌曲《超越》。 在他们身后是青年歌手,齐声合唱。 五、绚丽圈舞——《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 在前奏音乐中,200名“记忆塔”表演者手持纸花炮和福娃绸从中心仪式表演台台阶下迅速攀上记忆塔上作表演。 成龙、刘德华、周华健、孙燕姿、谢霆锋、容祖儿、莫文蔚等12位歌手领军中华56族的代表,歌手在中心仪式表演台及台阶上,手拉手边舞边唱,合力完成68位歌手的豪华大合唱《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象征世界民族大融合:
我们说起《送别》,不管是男女老少,都会唱,朴树曾在演唱时的失控落泪,被在冬奥会上做为闭幕上的曲目?这背后有什么样的寓意?
在一次媒体采访中,朴树提起《送别》时说:这样一首歌,哪怕一首,如果是他写的,他死了也甘愿
奥运会闭幕式上的《送别》,“折柳送别”的浪漫恐怕只有中国人才能明白,相信国外友人不会明白其中的含义;但是《送别》的旋律确确是全球皆知的。
《送别》的旋律起源于《梦见家和母亲》。《梦见家和母亲》是19世纪美国作曲家奥德威创作的歌曲,这首歌曲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作为一首带伤感色彩的歌曲流传于美国南北,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20世纪初,日本词作家犬童球溪用日文进行了填词,名为《旅愁》。
李叔同在1905年-1910年于日本学习油画和音乐戏剧期间接触到了犬童球溪的《旅愁》,并将日文歌词翻译为中文“西风起,秋渐深,秋容动客心。独身惆怅叹飘零,寒光照孤影。忆故土,思故人,高堂会双亲。乡路迢迢何处寻,觉来梦断心。
从歌词上来说,《梦见家和母亲》、《旅愁》、《送别》分别是三位艺术家的个人创作,是三个独立的作品。
《送别》不涉教化,意蕴悠长,音乐与文学的结合堪称完美。歌词以类似中国诗词中的长短句结构写成,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意境深邃。整个中文歌词与曲调结合得十分完美,很难看出这是谱曲后重新填词的歌曲。
歌曲为单三部曲式结构,每个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第一、三乐段完全相同,音乐起伏平缓,描绘了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等晚景,衬托也寂静冷落的气氛。第二乐段第一乐句与前形成鲜明对比,情绪变成激动,似为深沉的感叹。第二乐句略有变化地再现了第一乐段的第二乐句,恰当地表现了告别友人的离愁情绪。这些相近甚至重复的乐句在歌曲中并未给人以繁琐、絮叨的印象,反而加强了作品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赋予它一种特别的美感。
《送别》和《旅愁》两首歌曲在中日两国都分别广为流传直至今日,但英文的《梦见家和母亲》在美国却没有被人们记住,如今已少有人知。
《送别》也是李叔同送给挚友许幻园的歌曲,也曾作为经典**《城南旧事》的插曲。在写《送别》这首歌词时,还有一段动人故事:
歌词里“知交半零落”,正是他创作此词的背后故事。这里的“知交”,是李叔同出家后仍念念不忘的上海“天涯五友”之一的许幻园。“天涯五友”分别是许幻园、袁希濂、张小楼、蔡小香和李叔同,这个五人组合在当时的上海可谓“名震一时”。据说,当时沪上之人,只要提到“天涯五友”,无不交口称赞。在那个年代,“天涯五友”俨然当今明星一般。
有年冬天,大雪纷飞,当时旧上海是一片凄凉。李叔同的“天涯五好友”中的许幻园,站在门外喊出李叔同和叶子**,说:“叔同兄,我家破产了,咱们后会有期。”说完,挥泪而别,连好友的家门也没进去。李叔同看着昔日好友远去的背影,在雪里站了整整一个小时,连叶子**多次的叫声,仿佛也没听见。随后,李叔同返身回到屋内,把门一关,让叶子**弹琴,他便含泪写下了这篇传世佳作。
再来分享一个李叔同的故事,看看他的家庭。
弘一法师原名李叔同,出生在清朝光绪年间的一个富贵家庭,从小就是享受最好的物质生活,接受最高等级,跟最上层的人士交往。一般来讲这种富裕家庭的孩子,过惯了这样的生活,他们应该很享受那种衣食无忧、灯红酒绿的日子。但是李叔同就分别人不太一样,他15岁也就做了一首诗:人生就像西山上的太阳,终究会落下,富贵就像草地上的霜一样,终究会化去!
但在26岁那年母亲病危,为了让母亲身后安息,他就去店里去挑选,最贵的棺木,但没想到的是,就在他外出的时候,他的母亲与世长辞,他都还来不及见他母亲最后一面,就已经跟他母亲做一个告别。他母亲去世后同一年,他就抛下自己的妻子和两个孩子到日本去留学。在他30岁那年,他重新回到杭州定惠寺,正式梯度,法号弘一。正是当时他的妻子,通过种种的哀求,终于她答应了在西湖边见见他的妻子,对他说,叔同,然后他就说,请叫我弘一,他妻子流眼泪跟他说,弘一法师,你告诉你只能是爱?弘一法师说,爱是慈悲!
从李公子到弘一法师,他这一路转变并不是毫无意义,想一想,我们的人的一生,不就是在这不断的告别当中吗?跟情感告别,跟身体告别,昨天的那个自己告别,我们终将经历这个世界最热烈的爱恨繁华,也终将会有痕迹的离开他。只是弘一法师比我们所有的人更早的看到了这一步而已,他的一生俯身到了尘埃里,最终让自己的心在尘埃里开出花来!
既用中国人的内敛含蓄和文化元素表达了惜别之意,又结合乐曲背后的故事,寓意着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呼应了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奥运格言。
从总体结构看,《送别》很像一首古词(类小令),共三节,其中一、三两节文字相同。
第一节,着重写送别的环境。作者选取了“长亭”、“古道”、“芳草”、“晚风”、“暮色”、“弱柳”、“残笛”、“夕阳”八个典型的意象,渲染离别的场景。“长亭”“古道”是写送别的地方,这使我们想到文学史上的无数次离别,如柳永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白居易的“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等等。“芳草”喻离情,如《楚辞·招隐士》中就有“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晚风拂柳”暗示了惜别,“柳”与“留”谐音,多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诗经�6�1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戴叔伦《堤上柳》:“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山外山”喻天各一方。而这一切别绪,都笼罩在“夕阳”之下的特定时间里,只让人感受到友情温暖、斜阳温暖、晚风温暖;温暖而又缠绵。
第二节,着重写送别人的心境,是全曲的高潮。通过“天涯”、“地角”、“知交”、“零落”、“浊酒”、“夜别”、“离梦”,诉诸感官,触动心弦,诱君品鉴。送别之情,当然会从内心生出许多感慨!“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不过数十年,知交能有几人?再见又待何时?有几人能相守在一起?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一杯浊酒尽余欢”,这的确是一种无奈的凄美,把酒离别,“都门帐饮”,愁绪纷乱,友人何时能相聚?最后,在时空的交错中,作者又以现在时的“今宵别梦寒”总括全篇。从感情上看,梦里重逢照应上文的“山外山”,从韵律上看,它是重复强调,但这个重复强调却是更进一步的思念,惟有相思入梦频。
第三节,是第一节的重叠,进一步烘托别离的气氛,是意象上的强化和音韵上的反复。其中,“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两句周而复始,与回环往复的旋律相配合,形成一种回环美,加深了魂牵梦绕的离情别意。
全词三节,有起,有开,有合;紧扣主题,营造了让人迷醉的意境,充满了对人生的无奈。“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语),长亭,古道,芳草,晚风,夕阳……景物依旧,人在别时,倍感凄凉。它的审美效应,就在“酒尽梦寒”的无言中回荡不已。全词给我们描绘了这样的情景:夕阳下,群山相连,碧草茵茵,一望无际;近处,长亭、古道,晚风轻拂,杨柳依依,送别的竖笛哀婉幽怨。一对知心朋友分别在即,想到从此天各一方,双方都有无限的感伤。他们端起酒杯,想借酒尽最后的一点欢娱。酒醉梦别,彼此在记忆中留下那“晚风拂柳”“夕阳在山”的难忘一幕!
整首《送别》,沿婉约一派,清新淡雅,情真意挚,凄美柔婉。歌词造句长短参差,句式充满变化。曲谱借用了当时在日本很流行的歌曲《旅愁》的旋律(而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的《旅愁》又是借用了美国艺人约翰·P·奥德威所作《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李叔同人瓶装己酒,写成了中国诗味极浓的校园歌曲。那种痴情,那种哀怨,那种眷恋,统一于《送别》的歌吟中,珠联璧合,画意诗情,相得益彰。全词韵字——边、天、残、山、欢、寒,即an韵,皆读平声韵,声音亮丽。第二节开头两句,换一个uo韵,无呆板之感,和谐优美。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这,永远让人沉湎惦恋的惜别的旋律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