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 三十而立的内容简介

王小波 三十而立的内容简介,第1张

王小波,三十而立的内容简介:

好多年前,王小波在京郊插队时,常常在秋天走路回家,路长得走不完。

王小波心里紧绷绷,不知道走到哪里去,也不知走完了路以后干什么。路边全是高高的杨树,风过处无数落叶就如一场黄金雨从天顶飘落。风声呼啸,时紧时松。风把道沟里的落叶吹出来,像金色的潮水涌过路面。王小波一个人走着,前后不见一个人。

忽然之间,王小波的心里开始松动。走着走着,觉得要头朝下坠入蓝天,两边纷纷的落叶好像天国金色的大门。王小波心里一荡,一些诗句涌上心头。就在这一瞬间,王小波解脱了一切苦恼,回到存在本身。

扩展资料:

“30岁人应该能依靠自己的本领独立承担自己应承受的责任,并已经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初二年级语文书:30岁做事和于礼。简单一句话,30岁,人应该能坦然地面对一切困难了。

孔子所说的"三十而立"中的"立"不是指成家立业,而是在对社会和自己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的一种自觉的或者是有相对觉解的意识,一种自我人格独立的意识。

人的"立"意识是一种普遍的精神现象,具有自觉性、独立性、阶段性、过程性、内在和外在统一性等特征。在对生命之"立"反思意识有所忽视和遗忘的公元2017年,"立意"能真正安身,承担崇高的人生使命、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投身于国家和社会的建设中,人生才有意义。

《王小波全集》(全十册)经典书籍

 《王小波全集》是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小波。以下是我整理的《王小波全集》(全十册)经典书籍,欢迎阅读。

 《王小波全集》内容简介

 王小波无疑是当代深受读者喜爱的作家之一。1997年4月11日,正值他创作巅峰之时却因心脏病突发英年早逝,留给读者无尽的惋惜和怀念。然而,他提供的文本的价值不仅没有因他的离去而失色,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亦显现。他创造的文学与美,像一束强光,透过时间的阻隔,启迪了广大青年的心灵。

 《王小波全集》作者简介

 王小波,学者、作家。[1]1952年5月13日出生于北京,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学习商业管理。1984年至1988年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学习,获硕士学位后回国,曾任教于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后辞职专事写作。1997年4月11日病逝于北京。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时代三部曲》、**文学剧本《东宫·西宫》及数十万字的杂文随笔文字。出版作品有:《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我的精神家园》、《沉默的大多数》、《黑铁时代》、《地久天长》;纪念、评论集有:《浪漫骑士》、《不再沉默》、《王小波画传》。

 《王小波全集》杂文

 前前后后花了两个星期读的吧,高中时候看过王小波的《黄金时代》,那时候是跟同学借的,粗略翻了一些,看到有些描写性的,那时候还不好意思读下去,也就没下文。

 不过这本杂文集,倒是蛮推荐的,里面文章挺多,简单列几篇我自己觉得很赞的吧。

 《沉默的大多数》

 文中讲到,话语的权利,即讲话的人只要有身份或权利,话语就比较有用。五讲四美虽是好的,但是讲的时候最好还是有实力或者身份。

 作者经历过亩产三十万斤粮,炸过精神原子弹的话语圈,这经历让他成为沉默的大多数,变得不信任话语圈。

 所以这时候就看到了思考的重要性,在沉默中学会思考,从思考中辨析话语的是非性。事实上,不论是哪篇文章,都可以见到作者反复强调的',要学会思考。

 最后以文章我很喜欢的一句话结尾,而我们人品的一些可取之处,都该感谢沉默的教诲。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这篇文章很有趣。

 不过也让我明白了,不管是要当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也好,还是当一个特立独行的人,都是一样的需要我们要智勇双全,能文能武,例如文章中的这只不一样的猪,一米高的猪栏一条就过,还能跳上猪圈的房顶,能在一群人拿着枪要解决它的时候镇定自如,冷静逃脱。正是因为这样,作者才把它当宠儿。所以有人说,这只猪的生活的态度,正是作者也是许多人想要生活的样子,可惜大多数人都只能是犹豫着不敢上前去救猪的作者的当时的处境。

 不过好在,我们都在朝着它努力呀。

 脑子里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这两篇了。王小波的文章好像都充满了黑色幽默跟讽刺手法,这本杂文集应该才算是我真正接触他的第一份作品。之前的青铜黄金时代都只是粗略的翻,而且很多都是跳着看的。综上呀,这部书我自己比较喜欢也比较推荐,因为这么大胆讲话的人,现在很少了。

 《王小波全集第九卷》读后感

 这样的爱情令人羡慕,但也都是自己的感受,不是身处其中,无法体会到真正的苦与甜,感同身受这种事是不存在的。看到别人吃糖,你会想的它有多甜多好,自己吃到了才发现也不过如此,远没有没得到时想象的好,你会去挑剔它,嫌它不够甜,觉得它不好看,不够大,得到了就不会再足够的去喜欢,去爱,针不扎到你,你是不会觉得疼的,尽管你被扎过,可此刻的你就是感觉不到疼的,只有发生在自己身上,才会去在意,去上心。这样的爱情也是两个人相互的,先动心的人最惨,就行李银河那时说她也曾给王小波写了很炙热的书信,可是恋爱中的人会渴求很多,觉得自己不能及时的得到回信,就扔掉了,这不是不够爱,只是没有得到自己期望中的回应和安全感,这可能就是恋爱的感觉吧,得到的欣喜和患得患失。

 能有一直联系的朋友真的是挺好的,毕竟知道自己不是孤独的存在,也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吧。有朋友谁都可以做到,一直在却不是件容易的事,你得到了一个朋友就像又发现了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那个是和你不一样的,而每失去一个朋友,就如同自己死了一次,他会带走关于他对于你的记忆,那是他的,也是你的,是你所忘记而他还清楚记得的一部分的你。玲子是这样,也只是这样,他们都记住了她,她却一直选择离去,她比夏目要孤独太多。

 王小波都是有的,是他自己的,这样真好。

;

    其实我一直在掩饰我对于王小波和韩寒的喜爱,之所以掩饰,是因为在一般人看来这两个人都不是什么好鸟,前者好色,后者喜狂。其实,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公民,前者委婉动人,后者一针见血。

    王小波一直倡导三种价值观念:智慧,好玩和爱情。只不过他的笔下的爱情动辄就涉及到性爱。姑且不论他的文章达到如何如何的思想深度,仅凭那些令人捧腹的文字,除了极个别捍卫着社会主义文学的封建小老头,以及部分极度纯情的小女生,相信大部分人还是喜欢看王小波那充满率性的文章的。起码会偷偷的看。以我为例,以前在图书馆借本《黄金时代》像看《金瓶梅》一样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舆论压力,现在脸皮厚了,尤其接触了古代文学史之后,专业知识没学多少,但发现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教材居然大谈特谈《金瓶梅》,于是现在看《金瓶梅》代表着一种思想深度,更不必说《黄金时代》。

    但是,又有谁能理解王小波笔下的爱情的真正含义,谁能体会到他对爱情和自由的呼唤和追求?现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自由,王小波更是如此,但是他很不幸生在了中国,更不幸的是遭遇了那场泯灭人性的革命暴动,于是他笔下的主人公大多充斥着压抑和不被世俗所容纳。一个动物,一只狗,除了吃东西和同异性狗交欢之外,它还有什么欲望和快乐?它冲你摇尾巴不就是期盼你能给它点好吃的或是让你带它出去溜溜以便扩大自己的的交际面认识更多的异性狗以备发生“一夜情”,甚至光天化日之下全然不顾旁人的鄙视唾弃不知羞耻的和对方发生性行为,它们顾不了这些了,错过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换言之,食欲和性欲是动物的两大基本需求。一个人,没有人身自由,整天被别人牵着走,只有听话和干活才有东西吃,这跟低级动物有何区别?既然沦落为低级动物,它们凭借本能的欲望去追求基本的需要又有什么不可被理解?在那个年代,个人生活被政治行为所支配和控制,人性被政治性地统筹规划,王小波对性爱的刻画越是具体深入就越从反面突出这么一个主题:在这个压抑的时代里,人类的本能欲望都不可被自己支配了!

    事实上王小波是个绝对的浪漫骑士,这从他与李银河的书信中便可见一斑,除了几部小说,他的散文对人生世理的见解和阐释 都非常深刻独到,他的文字是幽默调侃的,思想是严肃深刻的,只可惜他英年早逝,直到他离世后人们才发现他的作品的价值所在,不知道这是王小波的悲哀还是世人的悲哀。

    韩寒的作品我看得并不多,他喜欢以一种玩弄和反叛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我所推崇的也不是他那离经叛道的文字,而是他毒辣的观察力、敢于讲真话的勇气和同权威作斗争的魄力。或者说韩寒代表着一种现象,一股势力,一种价值观念,为什么韩寒一张口骂人就有很多人拍手称快,这说明韩寒有市场嘛。所谓的权威们动辄就用一种代表人民的口气对社会现象进行纠正和规范,动辄就以维护大局为己任粗暴剥脱个人的选择权话语权,记得大学老师说过:有些人喜欢动不动就说代表人民云云,那我是不是人民?既然我是人民我允许你代表我了么?

李敖和王小波异同谈 (思想)

其实此篇名叫得太大,李敖名满天下,谤亦随之。王小波亦是身后名动江

湖,这二人不是我等无名之辈几千字所能搞定的,而之所以又敢写,纯是兴

趣,自娱自乐而已!

二人都是自由主义者,李敖自称他在台湾是硕果仅存的“皮肉相连的自由主

义者”,而王小波是个“自由主义的浪漫骑士”(王夫人李银河语)。但二人又

有明显的不同,从气质上来讲,李敖更象一个战士,“与人斗、其乐无穷”,

充满了斗争精神,从不妥协,不管是谁、不管是什么时候,只要是他觉得必

须坚持的,他都会义无返顾地坚持,“虽千万人,吾往矣!”是他真实的写

照;而王小波更象一个隐士,偷偷地自由主义一下,可还是在游戏规则内进

行,顶多玩点插边球,但决不过火――象李敖一样玩成个“大坐牢家”。按照

林语堂的说法,王小波算是有点老滑。

若挖挖他们思想的根,李敖应是与胡适、殷海光一条线的,只是他来地更彻

底、更坚决、更爽!王小波嘛,思想根源自然应是他时时挂在嘴边的“大贤罗素”。

李敖是自视极高的,他有一首诗云:“上帝所造皆鼠子,抬眼我欲笑天公,

冷眼白尽世间相,漠然无语傲群生”,实在是狂得很也!这种狂使得他自认

为早生了五十年,也造成他与普罗大众的关系――他是他们的代言人,于是

就有了“一个老兵李师科”“黄中国”等等的文章,而他自己绝不会成为李师

科、黄中国。王小波则不同,他本人也芸芸众生的一员,乃是一个“沉默的

大多数”,他所写的东西,就是咱们老百姓心中有、笔下无的话。他并未代

言,只是“我手写我口”罢了!

(参考http://hibaiducom/syxxj/blog/item/0952d61ee0175df01bd576c5html)

李敖自称写白话文天下第一、而李银河却说“不知道李敖先生看到小波的文

章会怎样?”。其实,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字的好坏,实在是萝卜

白菜、各有所爱罢了。

王小波的风格是标准的黑色幽默,看他的杂文或是小说都会拈花微笑一下,

而细细一想,笑中或许带着泪珠,或许又带着苦涩。换言之,他是用乐观的

表象表现悲观的实质。李敖则不然,无论其早期还是晚期的文章,多是天生

的乐观派,其中或有沉重、但很看到苦涩。就我而言,更喜欢其早年的文

章,其“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何等地意气风发、何等地锋芒必露!而 晚年

的文章,虽仍是骂人不辍,但显得甚是拖沓。王小波文章不多,属大气晚成

一类,他早先把写小说当成其毕生的兴趣所在,后来是辞去教职、专心写了

起来。而李敖把写文章比做“妓女接客,不管有没有性欲都要接”――不管有

没有灵感都要写下去,所以他著述等身,与他这一套“妓女”论是颇相关的。

但有些文章的质量可要大打折扣了――妓女做爱,不会每次都做得高潮迭起罢!

王小波知识面很宽,算是文理兼修的一个人才。在他的文章里,能有文字的

和解数学题的双重快感。这也是学历史的李敖所写不出来的。

(参考http://hibaiducom/syxxj/blog/item/9b437e390c0c69f73a87cec6html)

在现场上,军旗就是信仰,方向。军旗不能倒下。所以大概意思就是某个人是前进的动力,是终身的信仰。

出自当代作家王小波的《爱你就像爱生命》,收录了王小波与李银河的“两地书”,以及李银河深情怀念王小波的三篇文章,并收录二人的“媒人”《绿毛水怪》。

再现了他们的爱与生活,是一部感动国人的爱情绝唱。其中不仅有热切、坦诚的情感表白,还有彼此对于书籍、诗歌乃至社会的看法,闪耀着理想与爱情的火花,令人动容。

扩展资料:

《爱你就像爱生命》是收录的王小波和其爱妻李银河的一些书信,在王小波以往的作品中,他是天才,是论述自由主义的学者,是文笔优美让人敬仰的作家,但是在这里,他仿佛变成了一个热恋中的大男孩,永远年轻。

整本书里写满了最浪漫、最可爱的情话,只要看过就会由衷羡慕他们之间炙热的爱情。

“真的不知怎么才能亲近起来,好像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捉摸不透,追也追不上,就坐下哭了起来。”王小波写道。

“就像两个小孩子,围着一个神秘的果酱罐,一点一点地尝它,看看里面有多少甜。”王小波写道。

“会不爱吗?不爱?不会,爱就像爱生命。”王小波写道。

最美好的爱情就应该是王小波和李银河那样,志同道合,携手共渡,是两个灵魂之间的完美契合。

参考资料:

-爱你就像爱生命

抓关键词,开战,军旗。在现场上,军旗就是信仰,方向。军旗不能倒下。所以大概意思就是某个人是你前进的动力,是你终身的信仰。

出自当代作家王小波的《爱你就像爱生命》,《爱你就像爱生命》是2017年湖南文艺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小波和李银河。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王小波与李银河的“两地书”,以及李银河深情怀念王小波的三篇文章,并收录二人的“媒人”《绿毛水怪》。再现了他们的爱与生活,是一部感动国人的爱情绝唱。其中不仅有热切、坦诚的情感表白,还有彼此对于书籍、诗歌乃至社会的看法,闪耀着理想与爱情的火花,令人动容。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王小波尘封情书首度公开,无与伦比的文学,送给所有渴望真情的人们!王小波李银河书信集一直以“网络手抄本”的形式在读者中流传,作家余杰在接受一次访谈中说过:溯时间之流而上下,如果我遇见王小波,我会告诉他:你写得最好的东西不是小说,而是你写给妻子的那些信。

《爱你就像爱生命》是国内第一独立的王小波李银河书信版本,里面收录的从未出版过的书信有过去已经面市的一倍之多。 更多王小波作品

《爱你就像爱生命》这个书名出自王小波李银河一封未面世书信,一个人最珍贵的是生命,爱一个人如爱生命,这不能不说是对爱人最极致的爱恋。

自1977年,王小波与李银河相识,开始书信往来,到80年代二人在国外求学,一直到90年代,王小波辞去职务成为自由撰稿人,1997年去世。这本书装进了两个人真挚纯净的爱情,也装进了属于他们的那个时代独特的印记。

第一次见面就问“你看我怎么样”,把情书写在五线谱上,孩子气似的问候语“你好哇,李银河”,“我会不爱你吗?不爱你?不会。爱你就像爱生命。”……王小波给李银河的浪漫骑士般的爱,像花似的慢慢绽放,绚丽无比。

本书收集了王小波与李银河从1977年至1997年20年间的书信,以及一些珍贵的照片,也是迄今为止最完整的、最独立的书信集。首度公开王小波尘封情书,无与伦比的文字送给所有渴望真情的人!

“你好哇,李银河……”王小波每每致信李银河总是这样开头,字里行间透出类似孩子般的对爱的渴望与无助。他曾对李银河说:“我不要孤独,孤独是丑的,令人作呕的,灰色的。” 184米身高的黑脸大汉,在信中说在见不到她的日子里,自己就难过得像害了牙疼,像旗杆上吊死的猫。他说恨不得一天49个小时和她在一起!

许多年前云南山寨的夜晚,一个16岁少年借着月光用蓝墨水笔在一面镜子上写了涂,涂了写,直到整面镜子变成蓝色。

1977年,李银河已大学毕业,在《光明日报》社做编辑,而王小波还是个街道工厂的工人,第一次见面,王小波突然问:你有朋友没有?“你看我怎么样?”,李银河被他的浪漫,率情率性所震惊,后来他们就开始通信和交往。

王小波把情书写在五线谱上,第一句话是:“作梦也想不到我会把信写在五线谱上吧。五线谱是偶然来的,你也是偶然来的。不过我给你的信值得写在五线谱里呢。但愿我和你,是一支唱不完的歌。”

另外,《爱你就像爱生命》里还曝出王小波与李银河在结婚前遭遇的波折,“他说过漂亮的女孩都比较傻。其实我们恋爱时,我觉得他长得不好看,心理有障碍,为这事儿我们俩差点儿不行了。后来他说,那我到动物园爬行馆去比一比。

他又说,你也不太好看嘛,这样我们俩就扯平了。” (钜踊匾洌┰谝环馐樾爬,王小波还写到:”你妈妈不喜欢我。你妈妈是个好人,为什么要惹她生气呢……真的,你不应该遇到我。还有好多的好人都不喜欢我。你为什么要遇到那么多痛苦呢!”

每年的春天都是人心萌动的季节,在这个因紧张功利而已经习惯于忽视内心对真挚情感的追求的时代,翻开《爱你就像爱生命》精美的书页,阅读几行动人肺腑的文字,感受一番真爱的触动。

实在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还有我。我是爱你的,看见就爱上了。我爱你爱到不自私的地步。就像一个人手里一只鸽子飞走了,他从心里祝福那鸽子的飞翔。你也飞吧。我会难过,也会高兴,到底会怎么样我也不知道。”

李银河也曾在恋爱中致信王小波:“我希望你爱我的全部肉体,我愿意它因为你变得美。”她在给王小波的信中问道:“你能永远满足我的‘要’吗……而且我还很爱妒忌,我甚至妒忌你小说里的女主角和那个被迷恋过的小女孩。”

1980年元月21日王小波与李银河”秘密”登记结婚,那时王小波28岁,正在大学读二年级,因为学生规定不准结婚,所以没拍结婚照,也没婚礼,两家各请了一桌。王小波是不进商店的人,他从来没为李银河买过花儿,惟一的一次他给她买过一顶纯毛的帽子做生日礼物。花了5块钱。

王小波写给妻子的情书除了表达对她真挚的感情和依恋外,还充满了对人生存状态和现世的探讨,充满了真知灼见,智慧和激情:“我知道,生和死,这是人们自己的事。谁也救不了别人的灵魂,要是人人都有个不休不止的灵魂才好呢。

我真希望我的灵魂像你说的,是个源泉,永远汲取不干(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事)。我希望我的“自我”永远“滋滋”的响,翻腾不休,就像火炭上的一滴糖。”

1997年,王小波送李银河赴英国,在机场临别时,他用力搂了一下她的肩膀作为道别。李银河万万没想到,这一别竟成永别。半年后,她赶回来与他的遗体告别,王小波生前写给她的信一遍遍响起:“我和你好像两个小孩子,围着一个神秘的果酱罐,一点一点地尝它,看看里面有多少甜。”

-爱你就像爱生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6496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3
下一篇2023-07-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