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介绍:我是毕业于某一本院校文学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本科四年中,我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怀有浓厚的兴趣,从鲁迅、张爱玲,到莫言、王小波、刘慈欣,每位作家都有着深刻独到的思想,他们的笔下都有着气象万千的文学之美。怀着这样的热爱,我报考了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以初试排名第四,复试第二,综合排名第三的成绩成功上岸。
1择校择专业
我个人是因为对本校比较了解,人大的招牌也比较好,最终还是决定考人大。人大文学院在人大所有专业中并不能算是王牌,对比商学院、法学院、新闻学院、财金学院等“大院”竞争没有那么激烈,而汉语言类在文科中门槛低、就业前景又相对不那么惨淡,可以说是性价比较高的选择。但选择中国人民大学就意味着选择了一条并不平坦的道途。首先,作为位于首都北京、综合实力位列第三的高等学府,人大一直就饱受欢迎;近些年来,随着考研热升温。报考人数更是逐年提升。
中文专业作为体制内,包括公务员、教师、媒体、企业文秘行政等就业的王牌专业,更是随着新冠疫情时代的考公热,扶摇直上,成为一大热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文学院诸学科中与我们当下文化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学科,更是一大显学,广受欢迎。因此,选择人大文学院,选择中国现当代文学,就是选择美好的未来。当然,通往希望的路上,也注定要付出更多的汗水。人大文学院主要分为文学类和语言类两大类型专业,文学类包括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文艺学、**学、戏剧戏曲学、创造性写作(考的专业课不同);语言类包括语言学、文字学、古典文献学、古典学(专业课好像也不同)。在21年改成大综合后,除个别专业外,绝大部分专业课都考626(文学大综合)和811(语言学大综合)。文院每年报考人数在600-700人,最终录取30-40人,总体来看保录比在1:20左右。但需要指出的是,文学类专业的竞争远远大于语言类,尤其是古代、现当代、比文,复试有的时候甚至会出现17进5的。因此,如果你想报考人大文学,就要做好当“卷王”的准备。
1、专业课复习经验
书籍推荐:
刘加夫《文学专业考研名词解释》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杨慧林《西方文论概览》
马新国《西方文论史》
朱立元《西方文论教程》
钱本《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洪本《中国当代文学史》:最基本的现当代教材。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
徐葆耕《西方文学十五讲》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可以根据微信读书的一卷本《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划重点,外加王国维等。
文学考研的书籍非常多,建议大家多刷官网,看教材推荐。
对于专一,两年的考研真题让我们明确,第一是名词解释各科无死角,第二是选做题,因为个人偏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和古代文学,所以现当代、古代、外国部分要求是达到必答的水准,而对文学理论比较生疏,所以只要求自己能答文学理论名词解释就可以。我总结了大概300个文学理论(含西方文论和古代文论)的名词解释,基本能覆盖文学理论的考察范围。前期3-6月因工作和专二复习,对自己的要求就是刷两遍教材,整理好文学理论的名词解释;暑期再疏通两次古代、外国、文学理论的笔记,并在后期加重笔记复习。
文学理论是学习的薄弱项目,在简答可选的新形式下,要做到:对重点名词解释,包括重要古文论、外文论名词熟练记忆;对简答,守住重点知识简答熟练记忆。
外国文学两年的考试情况看,名词和简答中,会遇到一个偏的作家(济慈、斯特林堡),但还是以重要作家风格为主。近年考察主要以重点作家作品及其特色为主,如名词的欧利比德斯、塞万提斯、荷马史诗、狄更斯,特别注意的是考复调小说和三一律。简答偏重重点作家作品文学史地位与创作特色,如易卜生戏剧的现代地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特色、拜伦诗歌创作主要特色,一般作家也有可能考察,如名词的济慈、简答的斯特林堡现代戏剧史上重要意义。方向比较大,比如现代主义的艺术特色、什么是魔幻现实主义、20世纪现实主义荒诞意识、浪漫主义特征等,可以发现最近两年更加具体化到作家作品个体观察,以重要作家为重点。在体裁频率分布上,戏剧(易卜生、斯特林堡、欧利比德斯)、浪漫主义抒情诗(拜伦、济慈)受到侧重,而在各章节频率分布上,浪漫主义5次、19世纪现实主义5次,是复习的重中之重。
古代文学也是重要的基本盘,从陶谢、建安风骨、龚自珍、曹植、荆刘拜杀、西厢记的名解和宋江、贾宝玉、古文运动、苏轼词对宋词影响等题来看,都重基础,也有所侧重于魏晋文学、元杂剧、明清长篇小说、宋词、唐文、清诗。在唐诗、晚明小品、散曲、诗经、话本等上题材类型等基础知识也有分布。
现当代文学重视作品细读理解,了解分析主题内涵、结合时代特点。如作家作品就考到了《知堂回想录》、革命样板戏、艾青诗作、先锋派、《锻炼锻炼》、饥饿主题的现当代作品、潘晓来信和八十年代文学作品、《伤逝》。再如《上海屋檐下》、鲁迅杂文、新生代诗、革命历史小说、陕军东征现象、历史剧核心、娜拉作品形象分析、现代主义流变等。
从近年考题变化来看,对细的具体书目考察更细,更考验阅读量;同时,当代题目还是比较难的,潘晓来信和陕军东征是八九十年代的热点,看来会对新时期重点的文学现象要加以了解。而《伤逝》的重写,说明对重点作家作品的回归同时,也要注意自身阅读积累的提升。
同时,人大老师们的论文专著中会有相关热点,值得注意。现当代文学目前来看尚未有研讨新世纪文学的倾向,所以重点还是在于现代重要作家作品全了解(如《知堂回忆录》、艾青、鲁迅伤逝、娜拉形象异同)和当代特别是新时期的重点事件(潘晓来信、陕军东征),注意重要文学主题,如娜拉逃跑主题、饥饿主题,这些都有需要联系现当代作家作品。也要注意重要时间节点、重大事件。
21考研英语
我的英语基础还可以,高考140,六级裸考530+,因此10月末才开始复习英语,满打满算两个月,但单词是一直有背的。我的分块是阅读+小三项+作文。
阅读就是黄皮书+网上一些解析的课程
很多时候会出现文章可以读懂但题目做不对的情况,这时候就需要看一些解析的课程,掌握一些答题技巧。我第一次裸做阅读错了七个,每一篇都听课后再做下一年就错了四个。所以我建议是每一套真题做完再逐篇地看视频,学技巧,很有用,前期每天一套,后期可以两天一套,保持手感。每一套真题都非常宝贵,而且我个人觉得也没有二刷的必要。
小三项也是看的网课,说实话用处不大,完形的一些技巧还可以,其他两个我根本没看,如果有单词量,配合阅读的技巧完全拿下,阅读刷完了就每天刷一套小三项,其实二者的原理是一样的,每天做保持手稿就可以。
作文同样看的网课,但根据成绩来看很雷,我英语一客观题只扣4分且翻译几乎全中,算下来大小作文只有12分左右,就是用的模板。北京今年就是用模板的分都很低,这个因人而异吧,作文是十二月练的,每一天一篇,练个一周多就够了。当然不是说不能用模板,但是如果考北京就慎重吧,其他省份背模板也可以的。
总体来看,我对英语复习的建议就是碎片化,每天一个小时或多一点,单词量非常重要,每天一定要背,其他的题型也要每天轮流刷,保持题感很重要。
22考研政治
我高中是文科生,政治有一些底子,因此10月份才开始复习,一个极限的拉扯,但说实话,这个时候复习其实很晚,所以大家千万不要学我。
我政治77分,今年被人大现当代录取的考生,政治一般在70分左右。许多人说北京公共课大题压分,也有人说肖秀荣四套卷翻车,但我觉得,2020年政治更注重灵活运用知识,更注重时政和热点,基础也显得更加重要。
17月份《大纲解析》出来后,请精读一章大纲解析,做一章肖秀荣《1000题》,如此反复2~3遍,学透《1000题》的所有知识点。
2肖秀荣《命题人知识点提要》:全面背诵,并熟悉命题方式和材料。
3肖秀荣《形式与政策》:全面背诵,并且不放过每一个选项的知识点。2020年的政治试题体现了重视政治的趋势。
4肖八:刷选择题(所有题干和选项的知识点都是重点,材料和题干中的时政要掌握),背大题答案(绿字是答案的主干部分,要学会根据意群分条理解,才能记忆)。2020年命题风格的变化意味着背答案的目的是增加知识储备,学会组织答题语言。
5肖四:重点中的重点,使用方法同上。要理解材料。尤其是第一道哲学大题。
复试经验
现当代文学的复试流程是中文自我介绍+抽中文专业题即兴作答+老师中文提问+英文自我介绍(或有)+抽英文专业题即兴作答,全程20-30分钟。
中文的专业问题会给一个大的方向,你需要在一分钟之内组织好思路与语言,将这一个思潮/类型/事件/社团/刊物讲述清楚,并提出自己的观点,至少论述五分钟。老师们会根据你的回答和自我介绍进行提问,也是随问随答,很考验临场应变能力。之后就是英文题目,是很基础的专业题,能说多少说多少,口语只要流畅即可,并不需要很多专业词汇。
老师们会比较客观,有话直说,算是压力面,有很多同学面试完都觉得完蛋(指我自己),但其实成绩还可以,所以要求有好的心理状态!
写在最后:
考研很难吗?其实并不,考研的期间我一直是九点多起床,然后背单词、刷政治,吃完饭十二点学专业课到六点钟,晚上八点再学到十一点,一天大概学十个小时,而且也有摸鱼的情况。这似乎和六点起床的大众考研作息不符合,但我想说,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只有有效率的时间才算时间,每天高效八小时,五个月考上人大是没有任何问题的。重要的是相信自己,不要被焦虑裹挟,也不要和其他人比进度、比长短,心中规划清晰,每天制定完成任务,然后睡足睡饱,你正在向着目标稳步前进。另外想和考文学的学妹学弟们说,多看作品,多积累,能看什么就看什么,有的时候不带功利心反而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我在摸鱼看刘索拉《你别无选择》之后查阅论文,无意间看到有论者引用李泽厚的观点,我觉得很有意思,就多看了几眼,而这个观点就成为了考场上的简答题目。这是谁都想不到的,但你看到题目的时候,你会知道自己的一切付出都值得。平时多看多积累,有效复习人大等你!
但看完了刘慈欣的作品还是有收获。但毕竟想要有一部完美的作品是很难的,作品本身是要受作者所限的,但作品是可以在其他解读中趋于完美的,这大概也就是注疏的意义吧。怎么说呢,如果一个作品它能够在某个方面或者某个细节上打动了你,那我觉得对你来说它就是一部好作品。
如果你写过小说就会发现一件事情:预想极端状态下的人会非常困难。这是因为作者对人性的把握很大程度上来自他的阅读史,而个人的阅读史,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超越人类已有历史的上限。因此,想要模拟人类毁灭关头的那种 “人性” 是超高难度的事情——而刘慈欣做了什么呢?放弃模拟复杂的人性,只谈现实主义的 “政治”。按理说政治是某种结构性的、框架性的东西,它比 “人性” 要简单得多,刘对政治的想象呢?又是一种沉默的、无语言的、放弃了一切交流的希望的政治。连这么简单的东西都设想不出来,不是弱智是什么?
刘慈欣的“幻想”只是诉诸某种古老且贫乏的直觉,并没有创新。但这种古老贫乏的直觉统治着这片国土的现实与想象,太多人从三体里读到了他们在现实里感受到的东西——我想这恰好是三体或刘慈欣吸引大多数观众的原因。然而从纯粹自然美的角度来看,秩序是难的,混乱是简单的,精巧的结构是难的,粗糙的结构是简单的。探讨合作何以可能、何以如此丰富且稳定的科学才是对自然的最好赞颂:斗争不是奇迹,结合才是奇迹,而这一奇迹有着完全自然的、科学的起源,更是美妙,在审美上一点不亚于纯粹工程学意义上的成就。
优秀的科幻小说太多,为什么独独“三体”在网络上被反复提及的概率高于任何一部国内外科幻作品,我还真的很好奇。
乡村教师读后感篇1
谈到教师,人们经常会说教师这个工作好,轻松、待遇也高;朋友们说,教师是个光辉的职业,你可别误人子弟;家人们说做老师脾气要好,你这脾气要改改了;俗话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很多时候,大家对我们职业的评价都是多余神圣化。这些大帽子扣在自己的头上,瞬间让自己觉得亚历山大。
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后,前言就颠覆了以前对教师的形象比喻,更具人性。在他眼里,教师不是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平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幸福”在哪里呢
朱先生说,它在创造中,在服务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因为创造、服务、研究与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他这样说“职业”: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与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职业。教师面对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灵。
他们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他这样说“信仰”:信仰造就的乐观,是生命中的太阳,任何境况下的人生都会因此温暖明亮,并指引着生命中的明亮那方。他这样说“理想”:当理想遭遇现实,总会有碰撞,总会有较量,否则,理想如何能够称之为理想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他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以阅读为基础的“专业引领模式”,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与“以同伴互动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喻之为教师成长之“吉祥三宝”。他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生命的叙事,在时光中创造那个更好的自己。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就是流水。
乡村教师读后感篇2
工作二十多年,最大的感受就是:当一个好老师难,当一个好班主任更难,班级管理包括方方面面的工作,可以说是千头万绪。特别是现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家庭教育方式以及社会环境,都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所以我们班主任不仅要面对一个个不同个性的学生,也要面对他们背后的家庭环境以及家庭教育方式。朱永新教授在《致教师》第三辑中通过《好的教育是一种合力》《孩子身上有父母的影子》、《让父母成为你的助手》三篇文章向我们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如何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读后让我受益匪浅。
父母的处世之道,家庭的教育模式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社会进步了,国富民强了,孩子们有了优越舒适的环境,但行为习惯为何出现了滑坡。我们不能不承认,这是学校教育模式与部分学生的家庭教育方式存在差异,或者说是家庭问题给孩子的行为习惯注入了不良的成份。朱教授说:我们的家庭之路上充满了无证驾驶的“司机”,现在没有驾照不能开车,违规要罚款。而做父母比开车要复杂一百倍、一千倍。
因此,我们在面对多种不同教育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我们的班级管理如不能采取相应的对策,而简单地采取整体化一的措施,势必让这些孩子感到无所适从,或者无处躲藏,那么,怎样才能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呢结合朱教授的观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利用3月份学校开展的“家长一日访谈“活动,为不同的学生家长,构建一个共同教育平台,是班级与学生家长,以及学生家长之间相互交流的好机会,活动开展以来,我总是留出一定的时间请学生家长介绍自己的“教子之道”,讨论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再让孩子当场发言,有时甚至请一部分问题学生发言,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沟通、交流收到良好的效果。家长们结合自己的孩子,谈谈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引起了家长们的共鸣。
总之,班主任工作是一门管理人的艺术。学生不可能屏弃一切因素的干扰,带着纯而又纯的心理坐在教室内从事学习活动,班主任工作只有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才能使学生健康成长,从而形成合力。一旦两种教育形成合力,孩子的学习、生活必将步入一个和谐的轨道,正如朱教授所言:当学生的父母成为教师的教学助手,教师就会像有了三头六臂,这样就能够在教育教学中从容发挥出更大的力量。
乡村教师读后感篇3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使人除鄙见,开茅塞,获新知,变聪慧。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不朽的精神。所以书籍永远是新的。
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了。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因此,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一潭水”。书本是的老师,读书是的乐趣。读书还要讲究方法,有方法才有成功的路径。教师今天的学习主要不是记忆大量的知识,而是掌握学习的方法,为何学习从哪里学习怎样学习老师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即使他教的门门功课都很优异,他仍然是一个失败的学习者。学习型社会提供了充裕的学习资源。学习化社会中的个体学习,可以针对自身的切实需求,选择和决定学习什么、怎样学习等等。
在知识经济大潮中,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找准自己的人生坐标,找准自己的价值空间。教书的生活虽然清贫,但一本好书使我爱不释手,一首好诗让我如痴如醉,一篇美文使我百读不厌。只有乐学的教师,才能成为乐教的教师;只有教者乐学,才能变成为教者乐教,教师乐学,才能会让学生在快乐中生活,在愉快中学习。一天喜读书不难,一辈子爱读书不易。任何人实现梦想,但首先必须拥有能够实现这一梦想的信念。有信念自有毅力,有毅力才能成功。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教师只有成为学生,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指导教育过程。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创造性地开展教书育人工作。
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的过程,应当是学习学生主体和教师主体的关系。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接收器,而是自主知识的收获者。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教师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教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不断更新,积淀学养。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书,用心育人。
师要做“代表先进文化方向”的创新型先行者,爱岗敬业是创新型教师应具备的首要条件。不但具有无私奉献的师魂,诚实正直的师德,全面发展的师观,教书育人的师能,严谨求实的师风,而且还应具有开拓进取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甘愿奉献,自强不息的骨气。教师要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以春蚕的精神、红烛的风格、蜜蜂的作风、绿叶的品格和孺子牛的志向,奋力拼搏,无私奉献。
读书的生活是精彩的、幸福的,教师更要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并学以致用,时时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来支撑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需不断地学习,不断充实、不断进步。
乡村教师读后感篇4
今天读了朱永新老师著的《致教师》一书,很有启发。这本书全部都是别人向朱老师的来信的提问以及朱老师对每一位的提问老师的回答,通过朱老师深入全面地思考,给提问者,也是给所有走进这本书的读者高屋建领地坦诚解答。没有抽象深奥的名词术语,没有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论,读这本书就像在听故事,就像在同笔者对面相互聊天谈心,又总能获得许多思想的哲学的享受,让我又重新对一些概念有了新的认识,在这里我就简单说一下。
我们之前“差生”之称谓是落后的教育理念的表现,是典型的“应试教育”思想的产物。在这种教育观念支配下,教育者对这类学生的情感是贬斥厌恶的,其评价标准是简单孤立的“一元论”、“唯分数论”。在这种教育观念支配下,教育者对“差生”的教育和管理往往采取放弃的态度:课上不提问,课下不关心,甚至连作业批改也睁只眼闭只眼,不做作业不督促,作业帮得潦草就不分对错地打个大红叉或大笔一挥道“太马虎!”在这种态度下,“差生”则越来越“差”,厌学弃学情绪随之产生,教师不仅不挽留,甚至有“扫地出门”、甩包袱给社会的念头。在这种观念支配下,大量学生缀学。虽然国家有关部门采取了一些措施,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学生流失仍然很高,特别是农村学校。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也是困绕众多教师的一个大问题,经过自己阅读了《致教师》一书后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要在教室里建立起一个孩子们相互之间彼此信任、彼此关爱的温暖场域,不要一直支劝这个孩子与其他孩子进一步走近,而是让孩子间彼此理解、信任、支持。在这个时候,甚至要更多去发挥孩子们的力量,让其他孩子懂得这个孩子,从而主动谅解、积极关爱这个孩子。
其次,作为教师,应该走进孩子的家庭,通过家访了解这个孩子,了解他的母亲和父亲对他的影响,尽可能地帮助他建立起积极的亲子关系。当老师本身给予孩子特别的时候,孩子也会产生移情,这份来自老师的受,也会在相当程度上弥补孩子对父爱母爱的渴求。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一类孩子的问题,不是一天两形成的,所以,不要期待一天两天就能改变他们,不要期待一次两次谈话就能让他们蜕变,不要期待一件两件事就能让他们新生。足够的耐心,加上足够的受,才能让一颗冻僵的心灵逐渐被滋润,逐渐被温暖。
乡村教师读后感篇5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读后感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全面部署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工作。《计划》指出,必须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聚焦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最关键领域、最紧迫任务,打出组合拳,多措并举,定向施策,精准发力,标本兼治,到20,努力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
乡里老师,历来受人们尊重,其实乡里老师本身就是个“乡贤”,在乡里,邻居们有个什么大事小事的,都喜欢找老师们商量,认为他们是有知识的人,是见过世面的人,他们说的话有道理,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因而乡里有个矛盾纠纷什么的,也都喜欢请他们出面进行调解。乡里人对老师的尊敬,不完全是出于对他这个人的尊敬,更重要的是对知识的尊重,在乡下人眼里,老师就是有文化的人,是知识的化身。
不论是过去的私塾先生,还是解放初期的乡下代课教师,在乡下都是说的响话的`人,他们除了给学子传授文化外,还承担着培育乡村文化的重任,是农村基层文化的建设者,培养着一代又一代乡贤,推动着农村文明的发展。解放初期的扫盲,乡里老师不计个人报酬,尽心尽力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改革开放,乡村教师也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了大批实用人才。
不知从何时起,乡下老师不再被人们看好,就是从乡下考取的学子,也不愿再回乡下做“孩子王”,乡村教育受到了严重的制约。产生这样的原因,主要是乡村教师工作条件差,压力大,在简陋的条件下,还要与教育资源优质的城里老师比成绩,还拚着浑身解数送几个孩子进城读书。更重要的是,乡村教师的地位明显下降,由过去的“臭老九”可能要降到“酸十九”,在以经济为中心的市场体制下,人们看重的是收入,人们不再以知识和贡献论英雄。
尽管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大力扶持农村教育,但农村教育始终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拖了教育改革的后腿。负担重、待遇低、职业尊严和幸福感不高,似乎成了乡村教师挥之不去的符号。事实上,农村教师,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农村师资力量确实很弱,严重影响着乡村学校的教学质量,制约了农村教育健康发展。
发展乡村教育,帮助乡村孩子成才,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党中央也把农村孩子的成长放在心上,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农村办学水平,改变农村落后的教育状况。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就是着眼于解决当前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吸引优秀人才到乡村任教,稳定乡村教师队伍,带动和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高,促进教育公平、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计划》的出台,给乡村教师带来了福音,也给农村教育吹来了春风。教育改革,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动力,只有提高农村教师的地位,让农村教师安心乡村教育岗位,热爱农村教育,才能激发出最大的潜力,促进教育快速发展,才能真正让乡村学校成为乡贤成长的摇篮,把农村文明推向新的高度,把家乡建设的更美。
乡村教师读后感篇6
有两部贺岁片都改编自刘慈欣的作品,原著同名**《流浪地球》更是成为继《战狼2》后的又一部现象级大片。**没有去看,抱着对原著的一些好奇,找了这两个中短篇来看。《流浪地球》架构宏大,但除了一反“逃离”的套路,独创了“转移”的思路,基本还是末世危机的基调,很多设定和西方经典科幻中的情节相类似,颇有似曾相识之感,同时一些科幻描写并不够完美,连作者本人后来都承认存在一些硬伤。**《疯狂的外星人》虽然号称改编自《乡村教师》,但其内容似乎和原著相差甚远,有借原著炒作之嫌。
小说《乡村教师》,2001年1月发表于《科幻世界》,并在当年获得中国科幻银河奖。作者在小说的开始附言:“这篇小说同我以前的作品相比有一些变化,主要是不那么‘硬’了,重点放在营造意境上。不要被开头所迷惑,它不是你想象的那种东西。我不敢说它的水准高到哪里去,但从中你将看到中国科幻史上最离奇最不可思议的意境。”这篇小说首先具有大刘许多科幻作品,包括《三体》在内的显著特征:本土化背景或者元素。文艺创作的一个国际共识是:越是具备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特征的作品越容易在世界舞台上保持辨识度并脱颖而出。正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大刘可以说谙熟此道,因此走出了一条中国科幻自己的道路。工业革命、现代科学、科幻作品均源于西方,在我们已经习惯了好莱坞科幻大片的狂轰滥炸的同时,要接受本土化的科幻作品并不容易。
在刘慈欣之前有很多失败的例子,但大刘很聪明地将看似有些土气的本土化元素同现代科幻结合在了一起,无论是《三体》里对____、红岸基地、中国人传统观念等等的描写,还是《乡村教师》里对落后的中国农村教育现状的描写,都融合得恰到好处,并无违和感。小说的第二个特点,也同样是刘慈欣作品的一贯风格:科幻部分描写的磅礴大气,波澜壮阔。无论《流浪地球》也好,《三体》也罢,大刘的想象力总是非常大胆,手笔也一直很大,建筑尺度往往是上万米高,太空载具有城市规模,空间尺度动辄“银河系的一个悬臂,包含上千上万颗恒星”,时间尺度随随便便就是几百光年,几千年。而在这篇小说里,作者更是营造了一种近乎极端的对比:史诗级的星际战争和穷乡僻壤中乡村教师孤独的死;高度发达的宇宙文明和愚昧落后的农村文化。
看似毫无关联的两条线却神奇地交汇在了一起,现实中卑微到尘土里的农村孩子却成了拯救地球文明的最后一根稻草。虽然小人物成为大英雄这样的设定在科幻作品中也屡见不鲜,但作者更多表达的是对崇高人格、职业操守的敬意,甚至不惜用整个宇宙的宏伟来衬托个体精神的伟大。作品离奇的情节设置,高度戏剧化的冲突,都带给读者以心灵上的震撼。《乡村教师》的第三个特点是具有相当独特的内核:作者称之为“营造意境”,在我看来是一种致敬,对教师,特别是孤独坚守的乡村教师这个职业的崇高致敬。科幻小说的雏形大多是对未来科技的畅想和预言,但很快就不再满足与此,而是加入了更多创作者的野心和文学使命,在科幻的外壳现科技和文明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机器、人工智能与人的关系;宇宙中各种文明社会的政治博弈;正义和博爱;人性的阴暗面等等都是常见的主题。但对某一种职业进行讴歌却似乎的确是刘慈欣所独创的,虽然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有些情节的设置确乎有些刻意,或许这就是作者所谓的“最离奇最不可思议的意境”。
最后一点,这篇小说受鲁迅作品影响明显,故事的双线结构明显有模仿鲁迅小说《药》的痕迹。而主人公的清醒操守与村民的愚昧麻木之间的冲突,以及小说结尾用粉笔写着“李老师之墓”的石板,与《药》中夏瑜和小栓的关系,夏瑜墓上的花环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小说中也提及了鲁迅全集和《狂人日记》,并引用了鲁迅著名的《呐喊》自序中关于铁屋的文字。主人公乡村教师之于麻木的村民正如革命者夏瑜之于愚昧的看客的关系一般,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作者通过小说也同时致敬了自己的文学偶像。因此,也正如作者说的那样:“这篇小说同我以前的作品相比有一些变化,主要是不那么‘硬’了”。
正是这种“软”使得《乡村教师》在科幻的外衣下具有了更多的人文关怀,让人读之落泪,并更多地关注于农村教育和乡村教师生存的现状,我想这应该也是刘慈欣创作这篇具有强烈现实主义色彩的科幻小说的重要目的。
乡村教师读后感篇7
这是我第一次读先生的文章。前有《三体》横空出世,一扫科幻贫瘠。后有《流浪地球》深受好评,翻新诺亚方舟新认知。但我只是道听途说,并未切身感知。
初见题目,还很好奇,精于科幻大作的刘慈欣会如何写乡村教师呢。出于职业习惯,有预定的猜想,刚开始觉得这两者会如何联系,宇宙星球与小乡村之间该如何连接后来,大致也猜到了结局。
但,不得不佩服先生这天马行空的想象,灿烂星空,无比绚烂,却也不是子虚乌有,是有理论支撑的。作为一名文科生,表示看着也没有很大压力,而是引起一些好奇,关于另一个领域。
而我最大的感受,是关于教师的解读。蜡烛,蜡炬成灰泪始干,奉献自我,穷尽自我,照亮学子,照亮未来的希望。以这作为比喻。并没有新意,但其在燃尽之后却于无形之中拯救了孩子的生命,改变了地球的命运。这是这里的新意。
牛顿定律,是地球与宇宙的关联,而老师是打通该领域的纽带。文明的孤独进程。虽漫长,但可畏,可期待。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作用,不言而喻,但尊师重道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教师的职业不同于其他,除了脑力体力劳动,更在于对心灵的塑造对精神文明的传承。大多数对教师的尊重只在口头而并非实际行动。
民办教师这种类似的现状也还没有得到合理解决。“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乡村教师,事迹令人感动,但更是心酸。希望教育不是老师耗尽自己,点亮孩子的未来;而是相互促进,共同进步。教师甘愿成为一张弓,将学生射向成功的彼岸。但若能带动学生进入知识殿堂的`同时,教师自身也得到了提升,那该有多好。
教师的使命感,对文化的传承与延续,对这个世界,地球之外的宇宙进行探索。
推荐十部经典的网络小说:
1《择天记》 作者:猫腻
推荐理由:主角拥有神器储物袋,与众不同的反派,复杂的阴谋,令人着迷的世界观,场面磅礴的战斗,各种意想不到的情节,让人一看就停不下来。
2《重生之都市修仙》作者:十里剑神
推荐理由:男主重生到了自己死去的那一天,重新开始修道之路,有着丰富的修仙世界观,不断的挑战自我,让人感觉到无限的可能性。
3《斗罗大陆》作者:唐家三少
推荐理由:一部非常经典的玄幻小说,男主是特殊的魂师,他在斗罗大陆上历经千辛万苦,不断的挑战,最终成为了最强大的存在,情节扣人心弦,令人难以忘怀。
4《全职高手》作者:蝴蝶蓝
推荐理由:主角是一位退役的职业玩家,他在游戏中不断挑战自己,打败对手,最终成为了顶级玩家。小说中对于游戏的描写非常细致,同时也有很多有趣的情节。
5《凡人修仙传》作者:忘语
推荐理由:男主是一个普通的凡人,但他有着强烈的求道之心,最终成为了成仙的强者。小说中有着丰富的修仙世界观,情节紧凑,很容易让人入迷。
6《斗破苍穹》作者:天蚕土豆
推荐理由:男主是一位天才斗者,他在不断的修炼中,遇到了各种强大的对手,最终成为了最强大的存在。小说中的情节紧凑,充满了战斗和惊险。
7《天下第九》作者:鹅是老五
推荐理由:男主是一位天才少年,他在修行中遇到了各种挑战,最终成为了最强大的存在。小说中的情节非常丰富,世界观也很独特,非常值得一看。
8《神墓》作者:辰东
推荐理由:男主是一位特殊的存在,他在神墓中修炼,最终成为了强大的神灵。小说中的情节扣人心弦,世界观也非常独特,非常值得一看。
9《大主宰》作者:天蚕土豆
推荐理由:男主是一位特殊的存在,他在修行中遇到了各种挑战,最终成为了最强大的存在。小说中的情节非常紧凑,非常值得一看。
10《龙王传说》作者:唐家三少
推荐理由:是《斗罗大陆》系列第三部作品,讲述的是《斗罗大陆II绝世唐门》一万年之后的故事,作品继承了《斗罗大陆》系列的诸多设定。小说中的情节非常精彩,世界观也很独特,非常值得一看。
喜欢的话欢迎收藏、点赞!
1、乡村教师大结局2、乡村教师是哪一年的高考题3、那些年,刘慈欣爱讲的一些故事乡村教师大结局
小说《乡村教师》大结局乡村教师刘慈欣:娃们决定自己掩埋自己乡村教师刘慈欣的老师。他们拿乡村教师刘慈欣了锄头铁锹,在学校旁边乡村教师刘慈欣的山地上开始挖墓坑,灿烂的群星在整个宇宙中静静地看着他们。
《乡村教师》是刘慈欣1999年创作的短篇小说,首次发表于2001年。《乡村教师》 获得第十三届中国科幻银河奖读者提名奖。
小说介绍:
在《乡村教师》中,罹患绝症的老师在临终之际仍在要求懵懂的孩子们背下他们不能理解的牛顿力学三定律,在这现实主义色彩高度饱和的一幕之后,故事忽然跃向了星际战争:神一般的外星人在清扫战场时鉴定着沿途行星的文明等级。
被随机抽作地球样本的孩子们面对一系列测试题时无动于衷,直到正确答出了牛顿定律,才证明了地球值得保存。
以这种近乎讽刺的方式,人类躲过了一劫,却无人知晓所有的功劳属于一个在这个星球上最贫瘠的角落里默默死去的中国教师。
乡村教师是哪一年的高考题乡村教师是2019年的高考题,2019年的春节,**《流浪地球》和《疯狂的外星人》将大刘再一次推上热搜,有关科幻和大刘的材料也备受命题者的关注。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大刘的《乡村教师》被搬进了试卷,又收割了一波铁粉儿。
那些年,刘慈欣爱讲的一些故事贾樟柯为第二本**著作《贾想二》的序起了一个极具科幻色彩的题目——《沉入地心,或飞向太空》,却使人总是想起同在山西的另一位作家——刘慈欣。不论贾樟柯在自己**穿插多少UFO的镜头,人们总是乐于将他看成中国最有现实主义色彩的**导演。而另一位作家,尽管他的生活听起来无比现实——长期在娘子关水电站担任工程师,人们却总将他想象为一名脑中满是宏大叙事,却又冰冷十足的“外太空人”。像是他笔下那些高维度文明生物,来到地球,只是为了告诉地球的那些“虫子”——你们要完了!
即便没有看过《三体》,每个经常上网的人想必早对其耳熟能详,不必说“三体社会学”“黑暗森林法则”“三体宇宙学”在各种论坛上大行其是,单单一些口号——“消除人类暴政,世界属于三体”、“不要回答!不要回答!!不要回答!!!”就足以赢得网友们的狂欢。
而在这个经典长篇——浩浩荡荡的三部曲之外,翻开刘慈欣的中短篇小说,却惊奇地发现,虽然故事的设定和各种走向不同,但是《三体》的诸多故事的变体——像是巨流中的洪峰,早在其中露出端倪。而这些共同或相似的故事母题,既是大刘这些年不断的思考,也是他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科幻作家的原因所在。
《赡养人类》中的杀手一再重复自己信奉的杀手法则——瞄准你,与你无关。这无疑让你想起《三体》中那句名言:毁灭你,与你无关。这冰冷而又残酷十足的话语,恰恰是从数亿年的宇宙进化中得来的自然逻辑。《吞食者》系列中,地球人拼了命向来自“外星”的吞食者大牙解释人类文明的辉煌,而大牙只是平淡地拿一群蚂蚁来示例:人类毁灭蚂蚁的时候,会考虑到蚂蚁的想法吗?文明在生存面前,简直不值一提。而大刘的小说中,也毫不可惜地将地球一次次摧毁。大刘似乎总在质疑:人类文明的“辉煌”,是否只是人类的自恋?
而与这一残酷自然逻辑相对应的另一个人类历史逻辑:瞄准你,与我有关。《白垩纪往事》中,蚂蚁与恐龙共同构建了一个辉煌的文明,却因不信任最终相互杀害,当蚂蚁毁灭了恐龙世界之后,却惊恐地发现,恐龙间的军备竞赛已经将地球拖向了深渊。这无疑是大刘对于冷战时期疯狂的军备竞赛所进行的反讽。却也是罗辑在面对三体人入侵时所能采取的唯一办法:毁灭你,以不惜毁灭我的方式。
《朝闻道》中,在排险者-高等生物表示可以用生命来获取科学真相之后,诸多科学家、数学家甚至历史学家也纷纷走上真理祭坛,毫不畏惧。他们的逻辑是,在解决了生存问题之后,探明世界的真相,便成为人类存在的真正目的。在《朝闻道》和《中国太阳》同时友情客串的霍金老爷子,则是这一精神的典型代表。在前者中,霍金的问题第一次让排险者哑然:宇宙的目的是什么?在这个终极问题面前,就连排险者也不解答不了。而在后者中,霍金登上太空,只愿待在中国太阳的背后,因为在那里,他的眼光就可以——永远注视着星空。
《诗云》里,“上帝”将诗歌演变成一个星系,看似是大刘对诗歌无比的礼赞,其实更像是大刘面对浩瀚星空时的无限感叹:宇宙像诗歌一样充满了无穷的魅力。《中国太阳》中,更是借主人公之口表达了对当下的质疑:不知从何时起,我们不再探索太空了,我们似乎不需要这种浪漫了。
《地火》的这句经典名言——“只干,别多想”更像是一个理工男对于自身的定位。《地球大炮》中,不顾一切开挖地球隧道的先驱者在被后人视为恶魔,因为隧道开挖过程中牺牲了太多人,而效果未必理想。但他的父亲却以一种另外的视角肯定了他——万里长城也没能抵住匈奴,却被后人永远铭记!
先驱者遭到后人质疑,是大刘小说中永恒的主题。《流浪地球》中被人质疑的流浪计划;《全频道阻塞干扰》里看似无用的太空探索计划。人类前行的每一步都饱经质疑,而刘慈欣笔下的主人公,似乎都是那些“不惜一切”实现目标的人,以至于成为很多批评者批评的黑点。
但先驱的另一面是极致的孤独。《带着她的眼睛》中那个永远困在地心的领航员,成为牵动读者的泪点所在,却也成就了无与伦比的孤独之美。孤独是天才和勇士的宿命,这种极致的孤独却使冰冷的科幻被赋予了另外一层诗意。
一只眼观看星空,而另一只眼审视人类。这才是刘慈欣小说真正魅力所在。在《赡养人类》中,大刘构想一个真正实现“私有财产不可侵犯”这一原则的星球,以一种无比严苛而且无比冷酷的社会机器的方式,却使得那个星球最终成为了一个人的独享花园——在人工智能实现之后,穷人不再被需要了。这一构想显然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社会内核。
在被宁浩相中,并要改编成**的《乡村教师》中,刘慈欣讲述了一个将生命送给了乡村教育的教师,却意外使地球在星际战争中获救的科学幻想。这既是理工男的浪漫,也是他对整个社会的批判。那些看起来毫无意义的“牺牲”真的毫无意义吗?整个社会应该如何去衡量一个人的价值所在?
刘慈欣小说的宏大气魄永远不只存在在那些脑洞大开的硬核科学中,更存在于那些对技术变迁之后的人类社会形态的思考。“人类的目的是什么”?刘慈欣在《时间移民》中演示了一幕幕的人类未来变迁,直到最后的人类竟然不愿意再出现。这似乎是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质疑,而这种对文明形态的不断思考,使他的小说拥有着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以一种近乎“上帝”的视点审视人类。这必定会使很多人产生强烈的不适,但这却正是他的价值所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