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法国浪漫主义诗人拉马丁的名篇《蝴蝶》,1000字左右

分析法国浪漫主义诗人拉马丁的名篇《蝴蝶》,1000字左右,第1张

《蝴蝶》

[法] 拉马丁

与春同生,与玫瑰同忘

架着绢的翅膀在晴空翱翔

在初放的花朵中踌躇

陶醉于花香、碧空与阳光

奋力抖落了,翅膀上的花粉

像一丝轻风飞向无尽的穹苍

这便是蝴蝶幸运的一生

它像是一种从未实现的愿望

不满足地掠过每件事物

最终为寻找乐土又返回天堂

春天应很好

春风似爱情

你晕开了花香

撩动我梦想

夏天应很好

如火的骄阳

你洒满日光

映着汗的脸庞

秋天应很好

落叶敲我窗

那时的我们

风里笑着风里唱

冬天会更好

即使带着凉

你挥舞着翅膀

便成了永恒

鉴赏:

生命就像蝴蝶一样, 带着希望轻轻起航,一路上飞过高山,越过田野,不断在追寻。它是那麽的轻盈,那麽的自在,像如丝的春雨,编织出一个五彩的梦想。在花丛中翩翩起舞,不畏夏日烈火般的艳阳,秋风中的离别也觉凄美,像风筝带着思绪,牵走曾经过往。

生命也许只可装载失意事,它至高无上,只有一次耀眼的辉煌,当你蓦然想起,想要重温,却只看到临终的一章。就如蝴蝶,它甚麽都没有留下,却永远逗留在我的思想。苦涩都变得美,哀伤的漂亮。

深宵冰冷,你在何地。虽已告别了,仍会有一丝暖意,仍没有一丝悔意。

附原文:

Naître avec le printemps, mourir avec les roses,

Sur l’aile du zéphyr nager dans un ciel pur ;

Balancé sur le sein des fleurs à peine écloses,

S’enivrer de parfums, de lumière et d’azur ;

Secouant, jeune encor, la poudre de ses ailes,

S’envoler comme un souffle aux voûtes éternelles ;

Voilà du papillon le destin enchanté :

Il ressemble au désir, qui jamais ne se pose,

Et sans se satisfaire, effleurant toute chose,

Retourne enfin au ciel chercher la volupté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家雨果的代表作品之一,其语言之绚烂,其义之深刻,其人物刻画之境界,让人领略到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独到之处。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源远流长,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光辉依然令人无限神往。浪漫主义文学偏爱忧郁之美,宣扬个性主义和自我意识。作为一种有着特殊历史背景和特定哲学思想基础的文学,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主观精神、个人主义和批判意识。一方面,浪漫主义文学是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本之一理念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僵化的法国古典主义的有力反驳;另一方面,浪漫主义文学早就了19世纪西方文学盛极一时的繁荣局面,对后来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了深渊的影响。《巴黎圣母院》一书情节紧张生动,人物变幻莫测,富有戏剧性和传奇色彩,表现了雨果对封建政府和教会的强烈憎恨,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其中完美的表述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精髓。

你有没有一个独自一人去陌生的城市旅行的经历呢?如果没有,那就请跟随英国女孩奈尔一起去体验一回“一个人的巴黎”,也许你会和她一样,收获一段幸福的浪漫之旅。

故事的女主角奈尔是一个风险评估师,生活中的她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乖乖女,安静内向,做事总是耐心地再三规划,按她母亲莉莉安的话来说,她是一个“长相平平”,“不怎么爱旅行”,而且还是一个“大龄女青年”。她原本计划和男友皮特去巴黎共度一个浪漫的周末。为此她放弃了和闺蜜的布莱顿之行,提前提前两周就预订了酒店,并认真做好了攻略,但她期待的巴黎浪漫假期最终因为皮特临阵放鸽子而突生变故——她不得不独自在巴黎过周末。

语言不通,人生地不熟,孤身一人,还遭遇了酒店欺客……这样的经历对于有社交恐惧症、很少独自旅行的奈尔来说,简直是糟透了,但她也只能强打起精神,和另外一个来自美国的陌生女人同住一个房间,独自一个人在巴黎的餐厅里用餐,在艺术馆里观展……这些在她之前的人生中是从来没有过的。

幸运的是,她误打误撞地认识了怀揣着作家梦的法国青年法比安,他们一起共进晚餐,一起游览巴黎夜景,一起在酒吧里狂欢……

法比安的温柔和体贴让独自在异国他乡的奈尔得到了安慰,两人在相处的过程中互生情愫,尽管后来奈儿的男友被她的朋友们“绑架”到了巴黎,可此时的奈尔早已看清了他虚伪轻佻的真面目,果断离开了他。半年后,即将升职的奈尔决定遵从自己的内心,毅然放弃工作,再次来到巴黎,与法比安有情人终成眷属。

比起那些情节大起大落的爱情小说,《一个人的巴黎》的故事情节算不上复杂和周折,网上曾有评论将它和《罗马假日》并提,乍一看,这两个故事的确有相似之处:同样是俊男靓女,同样是现代都市,同样是浪漫的爱情故事。

我当然很喜欢安妮公主在《罗马假日》里的率性和纯真,但是现在我更喜欢《一个人的巴黎》中的奈尔,因为她更加真实,她就像我们身边的某位朋友,或者,她就是我们自己。

奈尔出生平凡,长相普通,行事谨慎,经历简单,在她的前半生里,最叛逆的事情或许就是认识了那个自称云游四海,喜欢吹嘘自己冒险经历的男朋友皮特。

而奈尔之所以会爱上皮特,也许正是因为他的经历为奈尔打开了一扇认识世界的窗口,因为他的故事里充满了冒险,充满了奇遇——那些都是奈儿在26岁的生命中从未经历过的。

这也难怪奈尔会脑门一热,决定用刚发的奖金和皮特一起去巴黎,她对这次旅行充满了期待:

和相爱的人在浪漫之都共度一个浪漫的周末。

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吐槽皮特“渣”,也会有人觉得奈儿“傻”,不可否认,皮特临阵放鸽子的行为确实不够靠谱,而且一言不合就玩失踪的事他也没少干,但是不得不承认,奈儿的成长离不开皮特,否则她是永远不会离开那个她从小生活的小镇,也就永远不会遇到她生命中的真命天子。

我的一位好朋友曾经对我说:“每个人的出现都带着自己的‘功课’,当这个人完成了自己的功课时就会离开。”

皮特大概就是耐尔的“功课”,他教会了她如何辨别爱情,如何去拒绝一段不适合自己的感情,尽管这个过程是一段痛苦的经历。

而法比安的出现则让奈尔看到了另一种可能。作为乖乖女的她,第一次站在吧台上跳舞,第一次毫无顾虑地和一个男人约会,她在感受着这个法国男人的浪漫和激情的同时,也在抚慰着仍然深陷在失恋痛苦中的法比安。

她获得了真正的快乐,而他看到了人生的希望。

人这一生中,最难能可贵的是“被看见”,皮特眼里的奈儿仅仅是一个“不会让他感到难办的人”,而在法比安看来,奈儿美丽、善良、光彩照人、充满了魅力;在桑德里娜(法比安前女友)的眼中,他没有更好的工作、没有成长、没有转变,可是耐尔却认为他是一个极有才华的作家——这才是真的“情人眼里出西施”,他看得到你的优点,而你也不会去挑剔她的小毛病,你们不必委曲求全地迎合对方,因为你们看到的彼此就是对方最美好的模样。

“最好的爱情是”什么样子?

我想,大概就是——爱上你,我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

在《一个人的巴黎》中还收录了八篇微型小说,它们既可以看成是一个个独立完整的故事,也可以连在一起,将它们视作是一个女性在恋爱前后、婚姻前后的成长记录,也许我们并不会经历那些女主角的故事,但一定也可以在她们的身上得到某些启发。

其实,女人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活得并不轻松,即便是现在,她们拥有了更多受教育的权利和就业的权利,也仍然会承受着要协调事业、家庭、爱情的焦虑和苦恼,希望在读完这本书后,每一个女孩子都可以更懂得自己内心的诉求,也可以更自在的面对生活。

在《一个人的巴黎》的结尾,奈尔将自己的“理由清单”送给了法比安作为写作素材,鼓励他实现自己的作家梦,那本理由清单里曾记录了她为了拒绝法比安邀约而拟定的各种理由:

他可能是个杀人犯。

他可能勾引我。

我可能在巴黎的某个未知的角落丧命。

……

而当奈尔决定送出这本理由清单时,我想她的内心一定得到了某种释怀:不再纠结于各种理由,而是跟随自己的内心,大胆去爱,毕竟,“活在当下”才是最重要的。

事实上,纠结于各种理由固步不前的又何止奈尔一个人呢?我们不也曾经有过类似的理由清单么?

想要尝试设计大胆的服装,却因为“女孩子就要穿淑女装”的理由而不得不放弃。

想要肆意地行走天下,却因为“女孩子就要文静一点”的理由而不得不放弃。

想要在事业上努力打拼,却因为“女孩子最终都要回归家庭”的理由而不得不放弃。

……

这些理由,有的来源于世俗,有的来源于我们自己,但即便有千百个理由可以束缚住我们的耐心,消磨掉我们的意志,也只一个理由可以让我们大步向前——

“活在当下”

据说人的一生中至少需要一次独自的旅行,而在我看来,这漫漫人生之路未尝不是一次独自旅行,我们需要去认识更多的人,去看到更多的风景,去体验更多的风俗和文化,去遇见更多的可能……惟有如此,我们才能更加深刻的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也许有人会与你同行一段时间,有人和会和你相伴一生,但这一段旅行终究是属于你自己的。

所以,一个人旅行的人生之路,虽然漫长,但一定会很有趣——

你准备好了么?

维克多·雨果是19世纪前期法国浪漫主义代表作家,其1831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是浪漫主义的集大成之作。

丑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丑怪藏在崇高背后。美与丑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维克多·雨果《巴黎圣母院》

在《巴黎圣母院》中,卡西莫多的外貌丑陋、行为诡异,但是在世人眼中,他十分地忠诚善良,且懂得知恩图报。他对女主角艾丝美拉达的爱是无私的、温柔的。他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地守护着艾丝美拉达,在她陷入危难之际,给予她援助之手。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举动,他的形象才得到了大众的广泛接受。但是,从相反的角度来看,卡西莫多的部分行为却也折射出了他性格之中的阴暗面。

从相反的角度来看,卡西莫多的许多行为也恰好展现了他性格中阴暗的一面。例如,他在最开始便一直跟踪艾丝美拉达,甚至企图劫持她。虽然说这些行为是受他的养父克洛德指使的,但是很显然他并不拥有健全的是非观念。如果要说得稍微严重一点,这些举动放在现代完全就符合“变态跟踪狂”的特质。

此外,人们也都了解,副主教克洛德将卡西莫多收养,含辛茹苦地把他喂养长大。

从浪漫主义的角度来讲,这种鲜明夸张的对比手法,将卡西莫多的形象丑化到了极限,却也将他身上的善良品质突出到了极致,从而得到了读者们的广泛接受。从社会现实的角度来说,这一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问题、鞭挞了被社会扭曲的灵魂。像卡西莫多一般内心善良但是外表丑陋的人是受到社会鄙弃、厌恶的,而像卫队长弗比斯一般相貌英俊但是内心污秽的人,反而受到了别人的敬仰和追捧。

作者通过两者之间的对比,揭示出了当时社会人们过于重视外在条件而忽略了内在精神层面的社会现实,从而引发读者的反思。

夏多布里昂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的先驱,其主要作品有《基督教的真谛》——包括两部中篇《阿达拉》和《勒内》。

第一部杰出的浪漫主义小说是《勒内》。

《勒内》写的是一个贵族青年的忏悔。其主人公勒内生性孤僻忧郁,与周围人格格不入,整日在冥思遐想中排遣他的忧郁,在孤独的漂泊中度日。这是文学史上第一个“世纪病”形象。

1827年,雨果发表了后来被称为浪漫主义宣言的《克伦威尔》

在序言中雨果反对古典主义的艺术观点,提出了浪漫主义的文学主张:坚持不要公式化地而是具体地表现情节。他特别宣扬了滑稽丑怪与崇高优美的对照原则。

这篇序言则成为声讨古典主义的檄文、浪漫主义运动的重要宣言、浪漫主义文艺理论的经典,在法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成为文学史上划时代的文献。它对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扩展资料:

在《克伦威尔序》中,雨果对古典主义进行了激烈的反叛,他认为,古典主义是一种陈词滥调的矫揉造作的充满虚伪的东西,它只代表贵族阶级的利益,而不符合人民群众和当代生活的要求,古典主义若不加以摒弃,势必会妨碍新的艺术的发展。

他说:“基督教把诗引到真理。近代的诗艺也会如同基督教一样以高瞻远瞩的目光看事物。它会感觉到万物中的一切并非都是合乎人情的美。感觉到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

雨果的得意之笔,就是以鲜明的反衬和对比来刻画人物形象,揭露社会风气。

《巴黎圣母院》以维克多·雨果——这位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者罕见的渊博,依据史实,又以艺术夸张的手法,揭露了一个阴暗,虚伪的世界。突出了人内心矛盾、冲突、分裂、自私、冷酷;刻画了人与人之间的虚伪,丑陋的嘴脸,给人以深刻的感触。

雨果的得意之笔,就是以鲜明的反衬和对比来刻画人物形象,揭露社会风气。影片中,堂·吉洛德和卡西莫多,这一主一仆,各从一个极端,向我们呈现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受压迫人民痛苦地挣扎以及毁灭一切的惊心动魄的场面。善良的人偏偏形态面貌可憎,邪恶的人却道貌岸然,雨果这别具匠心地刻画,不仅仅使人深感扣人心弦,同时其主题也得到了进一步地升华。

卡西莫多是不幸的化身,这个又驼,又聋,又瞎,又跛的畸形人,却发自内心地呐喊“圣殿避难”,说明他即使身在一个庞大沉重的黑暗制度下,内心却不失善良,纯真。然而,他不能置身于社会,甚至为人们所唾弃,欺负,攻击,不禁使我们抛洒热泪的同时,更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中世纪社会的不公。

相比之下,堂·吉洛德这虚伪小人却受到人们的虔诚和仰慕。他代表着中世纪:黑暗笼罩着大地,寂寥无声,没有一丝阳光透过层层重叠的乌云;没有一颗流星划破天空,带来光明;没有一星黎明战胜黑暗,染红天边。这就是悲剧,雨果笔下的悲剧。

黑暗的中世纪也有欢笑,一种肆虐的,刺耳的噪音传播在空气中,震动着我的耳鼓膜,使人不寒而栗。我思索:也许这种欢笑是中世纪每一个人的表现,是一种“专利”。不得不佩服雨果,别出心裁地挖掘笑的细微之处,更生动地描绘了人性的伪劣,侧面烘托出整个社会的阴暗。

卡西莫多最终还是把他的主人——堂·吉洛德从钟楼上推下,也许这就是他对黑暗势力地反抗。这正说明:邪恶永远战胜不了正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8518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4
下一篇2023-07-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