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赠友》诗歌鉴赏

朱自清《赠友》诗歌鉴赏,第1张

赠友

作者: 朱自清

 

你的手像火把,

你的眼像波涛,

你的言语如石头,

怎能使我忘记呢?

 

你飞渡洞庭湖,

你飞渡扬子江;

你要建红色的天国在地上!

地上是荆棘呀,

地上是狐兔呀,

地上是行尸呀;

 

你将为一把快刀,

披荆斩棘的快刀!

你将为一声狮子吼,

狐兔们披靡奔走!

你将为春雷一震,

让行尸们惊醒!

 

我爱看你的骑马,

在尘土里驰骋——

  一会儿,

不见踪影!

我爱看你的手杖,

那铁的铁的手杖;

  它有颜色,有斤两,

  有铮铮的声响!

我想你是一阵飞沙走石的狂风,

要吹倒那不能摇撼的黄金的王宫!

  那黄金的王宫!

  呜——吹呀!

 

去年一个夏天大早我见着你:

你何其憔悴呢?

你的眼还涩着,

你的发太长了!

但你的血的热加倍的薰灼着!

 

在灰泥里辗转的我,

仿佛被焙炙着一般!——

你如郁烈的雪茄烟,

你如酽酽的白兰地,

你如通红通红的辣椒,

我怎能忘记你呢?

在朱自清的笔下,威斯尼是一种(奇特的城市,这里不是“开门见山”,而是“开门见水”;这里没有汽车,大小船挤在大运河里,穿梭般的来往不绝。“其实,威尼斯是威尼斯”他们把这片“城市”的行道当成了威尼斯运河,威尼斯运河的雄伟壮观当成自己行走的道路;以圣马克方场为中心的威尼斯主要表现出作者在建筑、造型、绘画、音乐、工艺制造、风土人情等多方面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造诣)的美。

这些不能不归功于作者逻辑叙述的严谨和规范。

供参考。

各有千秋,徐志摩的散文浪漫;朱自清的散文平实朴素却饱含深情;林清玄的散文融入佛学经典温婉澄明;而余秋雨的散文有平民之心,大众之心,真正属于天下人的心,并且笔锋犀利。个人比较喜欢徐志摩的散文。

这不同风格的很难比较徐志摩的带着诗意,朱自清透着自然,林清玄多思而带着禅意,相较最不喜余秋雨老师的,略显俗味

  封面上,引入眼帘的是从英国伦敦泰晤士河口算起的第一座桥---,也是伦敦的象征,有“伦敦正门”之称。

  跟随“导游”的步伐我来到了意大利,那是一个赋有艺术色彩的国度。有威尼斯别致的水上城市,色调鲜明的大教堂和罗马充满帝国气息的斗兽场,这一切如意大利画家们画中的景致一般,让人产生无尽的向往。离开意大利,我便来到了瑞士,这个被称为“”的地方在的神来之笔下仿佛其俊朗的以及蓝得像西方小女孩眼睛的湖水平静地摆在我面前。尤为壮观的要数举世闻名的阿尔卑斯山,山上稀稀疏疏错落的房舍,仿佛有鸡鸣犬吠的声音,好比向往的“桃花源”,再加上山上常年不化的积雪,山上的人就好比住在云霄之间。离别白雪皑皑的阿尔卑斯山,下一站便是荷兰。荷兰的夏天更像是中国的秋天,这儿的景致并无壮丽与雄伟,而安静的足以让人觉得心平气和,享受这一片脱离城市喧嚣的安静。德国人的严谨作风是的,笔下的德国人确有此表现,如柏林街道虽是宽大,但还是尤为干净的,这体现了德国人的高度环保意识,对照我们自己身边的大街小巷,的确要对德人敬佩。

  批注:最精彩的往往都 放在最后。作者把法国的巴黎写在了最后,且篇幅最长,那应是最精彩的地方了。现在,我们都称巴黎为浪漫之都,而当时的巴黎亦有其别称,为“艺术城”。朱自清这样写到:“巴黎人谁身上大概都长着一二根雅骨吧,公园里,大街上,有的是喷泉,有的是雕像,博物馆处处是。”可想而知,艺术在当时的巴黎有多么盛行,巴黎的建筑也是具有艺术气息的,如把花草围成精巧花纹的砖厂花园,以及颇有气势的凯旋门等,景物数不胜数,看了令人赏心悦目,虽然书上只有黑白照片,但那样的气势仍能体现。读完这本,让心灵重游了一遍欧洲的五大国,同时再次对欧洲的一些景致以及能工巧匠打造出的精美绝伦的建筑赞叹不已。

1朱自清绿好句赏析

好词:

薄阴 晶莹多芒 离合 皱缬 蕴蓄 临风飘举 明眸善睐 宛然 温润 飞花碎玉 厚积

好句:

1 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

2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

3 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

4 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法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指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

5 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2朱自清绿佳句赏析,5句

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

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

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法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

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

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

3朱自清《绿》优美句子的赏析 十句

我再次体会到了那种被大自然所包围,所吸引,所感动的情怀。不过我是俗人一个。朱自清看到了那醉人的绿,会想到用漂亮的词句去赞美它,用华丽的比拟去装饰它。可是我想的却是一湾天露泻于潭中,在深邃的绿中击起如刨冰一样令人一见就感到清爽的浪花;潭水一定非常的诱人,让人想去拥抱它。最文雅的方法就是在潭边浣纱洗绢,想一下西施当年浣纱的样子;粗鲁一点的可以脱下鞋子,卷起裤腿,在潭中奔跑,让潭水抚摸你的双脚,水滴溅上你的脸颊;而如果准备充足的人则可以下潭游泳,在潭水中充分的享受。

梅雨潭是我向往的地方,不过或许我去了会破坏它的宁静吧。不过我发现现在向我一样的似乎比比都是,可能快让朱自清这样的学者再也找不到出尘脱俗的景致来描写,来抒发了吧。

4朱自清绿赏析告告我在哪可以找见朱自清的散文赏析

朱自清的散文就是这样,纯正朴实的风格,漂亮缜密的笔法,富有美的特质的语言,加上散发着诗意的意境,总能让人亲近,让人沉迷《绿》就是其中典型的一篇 借自然抒发情怀,用山水诉说性情,在这人性的抒发和诉说中,《绿》贴近人的心灵,用司空见惯的“水之色”完成了它对生活和人生的态度的阐释这梅雨潭的绿,是“奇异”的,是“醉人”的,它用“离合的神光”“招引着我们”,让“我”想抱,想比拟,想“裁你以为带”,想“挹你以为眼”,想“拍”,想“抚摩”……足见作者对这“绿”喜欢之深之切!这明艳多姿的画面,这逸趣横生的情怀,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如果没有作者对生活的爱,没有对向上的激情,在作者眼中,能有这这饱含诗情、充满生趣的绿意么? 文章以“绿”为文眼,贯穿始终开篇“惊诧于梅雨潭的绿”,起笔突兀,点明题旨对于梅雨瀑优美的环境,飞花碎玉般的情态的描绘,写得美不胜收,然而在这瀑布的美丽与潭的美丽相比却黯然失色:“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文末“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照应开头,其构思精巧可见一斑 语言的精美是这篇文章最大的特色作者恣肆的想象,形象的比喻拟人,传神的凝练的炼字,加上简洁朴素的口语化的语言,让文章富有一种绘画美、动态美和音乐美你看,山间瀑布,“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一个“镶”字活化出瀑布处在山涧中的状态,准确恰切,形象逼真,富有立体感,难道这不正是作者铺陈在读者面前的一幅山水画吗?写梅雨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一个“踞”字,气势尽出,一个“浮”字,神态毕现,一“踞”一“浮”,化静为动,把凌空而立、翼然石上的梅雨亭写得神采飞扬,惟妙惟肖《绿》的语言有着鲜明的节奏感和明朗、和谐的旋律,读起来琅琅上口,娓娓动听,宛如动听委婉的音乐萦绕在我们耳边。

5朱自清绿好句赏析

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法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

6绿 朱自清 好词好句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

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

石桥边,有撑着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

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7朱自清——《绿》赏析段落

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岩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我们先到梅雨亭。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

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岩上的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但我觉得像扬花,格外确切些。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地钻了进去,也再也寻它不着。

分几层,层意,从用词,修辞等角度对文章进行赏析,批注

8朱自清《绿》优美句子的赏析 十句

我再次体会到了那种被大自然所包围,所吸引,所感动的情怀。

不过我是俗人一个。朱自清看到了那醉人的绿,会想到用漂亮的词句去赞美它,用华丽的比拟去装饰它。

可是我想的却是一湾天露泻于潭中,在深邃的绿中击起如刨冰一样令人一见就感到清爽的浪花;潭水一定非常的诱人,让人想去拥抱它。最文雅的方法就是在潭边浣纱洗绢,想一下西施当年浣纱的样子;粗鲁一点的可以脱下鞋子,卷起裤腿,在潭中奔跑,让潭水抚摸你的双脚,水滴溅上你的脸颊;而如果准备充足的人则可以下潭游泳,在潭水中充分的享受。

梅雨潭是我向往的地方,不过或许我去了会破坏它的宁静吧。不过我发现现在向我一样的似乎比比都是,可能快让朱自清这样的学者再也找不到出尘脱俗的景致来描写,来抒发了吧。

9急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部分句子赏析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

《荷塘月色》赏析第一次读《荷塘月色》的时候,那是在上初中的一堂语文课上虽然当时对文中作者的内心深处的感受不是十分明了,可却迷迷糊糊地久久地沉醉于那幽静,神秘,优美的荷塘月色当中文中的开头并没有直接描写荷塘的月色,而是说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虽然当时语文老师也曾跟我们分析了作者当时写下这篇文章的文化背景,多多少少也让我们了解到了作者的处境可能就是因为“心里颇不宁静”这个原因吧,所以才自然而然的想起了“日日走过的荷塘”于是就有了去看那“另有一番样子”的荷塘的渴望了作者在此时仍然没有着笔写他的荷塘月色,而是在去荷塘的路上抒发了自己的内心感触“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在苍茫的月光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得是个自由人”从中可以看出此时的作者才是真实的原本的他没有任何修饰,也没有任何虚伪,只“觉得是个自由的人”在当是的情形下想做回真实的自己可不是一句话两句话的事,因为有些事往往是身不由己、也有些是逼不得已而为之所以趁着“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这个时候,“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唯一要做的就是“且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好了” 作者由此笔锋一转,很自然的把读者引到了古画一般的荷塘月色上来“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叶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零星的白花”,“袅娜的”或“羞涩的”,“如明珠”,“如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作者一开始便用了丰富的比喻的手法和拟人手法从不同的角度对荷叶、荷花进行了形象地描绘总体上给人一种清新高贵的感觉“微风过处”,“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非常形象地从嗅觉引起听觉的、联想当描写叶与花的颤动时,“像闪电”,像“一道道凝碧的波痕”此时叶子底下“脉脉的流水遮住了,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荷塘描写后,接下来的就是月光了“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一个“泻”字,大本来静止的月光写出了动感来了,给人一种想“月光浴”的浪漫情调“薄薄的青雾”,“牛乳”、“轻纱的梦”,似真似幻,亦真亦幻,巧妙地给荷塘月色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接下来描写灌木落下的“班驳的黑影”如“鬼一般”,杨柳“稀疏的倩影像画在荷叶上”“光与影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虽然寥寥几笔,却能从不同方位、不同程度给读者带来了不同的感官冲动与享受从荷塘写到月光,再从月光写到荷塘的四面,层层开展层层推进虽然作者对荷塘四周的杨柳、远山、还有灯光,甚至蝉声蛙声都没有详细的描写,可能是心情因素吧因为从作者的“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当中看出有一种“往事不堪回首”的味道文章的结尾作者用了“采莲”的事来结束从荷塘想起采莲,再而想起《采莲赋》和《西洲曲》来: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就这样,整篇文章在如诗如歌如画般的音调中落下了帷幕。

说到法国巴黎,大家会想到什么?香水、时装,塞纳河、埃菲尔铁塔、凡尔赛宫、巴黎圣母院,莫奈的荷花、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总之,关于文学艺术,关于美学时尚的知识,都可以在朱自清笔下的《巴黎》找到,他说 巴黎人像呼吸空气一样呼吸着艺术气,自然而然就雅起来了。

朱自清在文章一开头落笔就是塞纳河:

塞纳河穿过巴黎城中,像一道圆弧。河南称为左岸,著名的拉丁区就在这里。河北称为右岸,巴黎的繁花全在这一带。说巴黎是是“花都”,这一溜儿才是真的。右案不是穷苦学生所能常去的,所以有一位朋友说他是左岸的人,抱“不过河”主意。区区一衣带水,区分开两般人。

接下来他从位于右岸中心的刚果方场写起,写到了矗立在中间的纪功碑,左右的铜喷水,场东的砖厂花园,场西的仙街,所到之处,无不驻足停留,如亲临一般。

大名鼎鼎的仙街,直达凯旋门。夹道两行树,笔直笔直地向凯旋门奔凑上去。凯旋门巍峨爽朗地盘踞在街尽头,好像在半天上。 寥寥几笔,已经写出了凯旋门的气势。他说欧洲名都街道的形势,怕再没有赶上这儿的,称为“仙街”,不算说大话。

我对刚果方场东北的“咖啡”比较感兴趣,作者写到了坐“咖啡”和站“咖啡”。他说巴黎人喝咖啡成了癖,像我国南方人爱喝茶。

文人画家爱坐“咖啡”,爱的是无拘无束,容易会朋友,高谈阔论。大诗人Verlaine的诗,据说少有不是在“咖啡”里写的。 大家是不是很心动,有组团去坐“咖啡”的想法吗?去寻些文学创作的灵感!

站“咖啡”的人脸向里,没有什么看的。大概吃喝完就走。但也有人用胳膊肘儿斜靠在柜台,半边身子偏向外,写意地眺望谈天儿。

站“咖啡”的不舒服,与坐“咖啡”的自由享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铁塔在巴黎西头,塞纳河东岸,高约一千英尺。建筑师名叫Eiffel,所以称Eiffel铁塔。塔上最易远眺,全巴黎都在眼下。

铁塔文化在中国可寻一斑,一些文具、书包、水杯,甚至文化衫上,都可见铁塔的存在。登上Eiffel铁塔,一览巴黎全城,这该是许多人的梦想吧。

巴黎歌剧院在右岸的闹市中,国葬院在左岸,左岸还有伤兵疗养院。是不是有些应接不暇?

塞纳河里有两个小洲,西头的城洲上有两座教堂是巴黎的名迹。洲东的圣母堂更为煊赫,圣龛堂在洲西头,是全巴黎戈昔式建筑中之最美者 。喜欢宗教和建筑的朋友,自然会在此多驻足停留了。

巴黎博物院之多,真的算甲于世界。就是这一桩儿,便可叫你流连忘返。但需徘徊玩索才有味,走马观花是不成的。一个行色匆匆的游客,在这种地方往往无可奈何。

这些话对于喜欢写文字的人很有启示:旅游不能只是游,也不是简单地拍照,还要思考,也要有考证,引经据典,为自己文章所用。

我们现在来到世界最大的博物院——卢浮宫(Louvre)。 卢浮宫好像一座宝山,蕴藏的东西实在太多,叫人不知从何说起。 让我们跟随作者看看最脍炙人口的三件宝吧。

一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作于1505年,是Joconda夫人的画像。在这里作者还讲了一个故事,便于我们去理解这幅名画。

相传达芬奇这幅像画了四个年头,因为要那甜美的微笑的样子,每回“临像”的时候,总请些乐人弹唱给她听,让她高高兴兴坐着。像终于画好了,他却爱上了她。

作者在与造化争巧, 这是意大利人对这幅画的最高评价。作者写到: 那微笑太飘忽了,太难琢磨了,好像常常在变幻。这果然是个“奇迹”,不过也只是造型的“奇迹”罢了。这儿也有些理想在内,达芬奇笔下夹带了他心目中的圣母的神气。 作者朱自清观察之细微 ,文笔之细腻,想象之丰富,都是可圈可点。

第二是米罗(Milo)的《爱神》像。

第三是沙摩司雷司(Samothrace)的《胜利女神像》。 这座像,衣裳雕的最好,那是一件薄薄的软软的衣裳,光影的准确,衣褶的精细流动,加上下半截人被风吹得好像弗弗有声,上半截却紧紧地贴着身子,很有趣地对照着。因为衣裳雕的好,才显出那肌肉的力量。那身体在摇晃着,在挺进着,一团胜利的喜悦。

大师的精雕细琢,作者的神来之笔,相得益彰。再回头看作者写在前面的几句话,方觉出作者的用功之处, “需徘徊玩索才有味,不能走马观花。” 当然作者的文学造诣之深,又非等闲之辈可比,惟有谦虚向优秀作者作品学习了。

卢森堡博物院专藏近代艺术家的作品。这里比卢浮宫明亮得多,进门去,宽大的甬道两旁,满陈列着雕像,里面是画。

作者重笔写了彭彭(Pompon)及他的雕刻作品《狗熊》与《水禽》等。 彭彭现在大概有七八十岁了,天天上动物园去静观禽兽的形态,他熟悉它们,也亲爱它们,所以做出来的东西神气活现;可是形体并不像照相一样地真切,他在天然的曲线里加上线小小的棱角,便带着点“建筑”的味儿。于是我们才看见新东西。

彭彭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去学习,为了作品的真实,不惜时间去观察,并且在每幅作品中又加入创新的东西,这样才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大师需要天才,但是大师又如此勤奋! 石头在他手里就像豆腐,他是巧匠兼艺术家。

接下来,我们跟随作者去欣赏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Monet)的绘画作品。

作者的旅游历程井然有序,叙述井井有条。专场花园的南犄角有网球博物院,北犄角上有奥兰纪利博物院 ,莫奈(Monet)画院就在这里。莫奈以风景画著于世,他不但是印象派,而且是露天画派。

画院只有两间屋子,每幅画就是一堵墙,画的是荷花在水里。 莫奈喜欢用蓝色,这几幅画也是如此。规模大,气魄厚,汪汪欲溢的池水,疏疏密密的乱荷,有些像在树荫下,有些像在太阳里。 据内行说,这些画的章法 ,简直前无古人。

莫奈这么前无古人的作品,也只有朱自清这样的大作家 ,才能描写出它们的神与魂。

罗丹博物院在左岸。罗丹是19世纪浪漫派雕刻大师,他有匠人的手艺,诗人的胸襟,他借雕刻来表现自己的情感。

他的取材是不平常的,手法也是不平常的。常人以为美的,他觉得已无用武之地,他专找常人以为丑的 。 所以他的东西咋一看觉得“怪”,不是玩意儿。

大师不愧是大师,有他的得天独厚之处。浪漫派艺术家的作品故意要显出笔触或刀痕,让人看着他们在工作中情感激动的光景。

巴黎美术院(即小宫),装饰美术院都是杂拌儿。后者中间有一间体现中国元素的扇室,所藏都是18世纪的扇面,是某太太的遗赠。 18世纪中国玩意儿在欧洲颇分行,这也可见一斑。扇面满是西洋画,几百张中只有一张中国人物,却板滞无生气。 作者显然很有些失望!

1932年春季的官“沙龙”在大宫中, 顶大的院子里罗列着雕像,楼上楼下80几间屋子满是画,也有些装饰美术。内行说,画像太多,真有“官”气。

“沙龙”这个词听起来很文艺,指十六、十七世纪时巴黎的文人、艺术家在客厅(沙龙)里聚会,谈论文艺、政治。后来指西欧的贵族、社会上层人物谈论文艺、政治的社交集会,应该就是这里说的官“沙龙”了。我们现在所说的“沙龙”,泛指文人的非正式小型聚会。

体现巴黎的文艺气息,不能不聊坟场。 东头以倍雷拉谢斯为最大,中间名人的坟颇多。此外北头的蒙玛特,南头的蒙巴那斯两坟场也算大。茶花女埋在蒙马特场,小仲马、海涅也在那儿。蒙巴那斯场有圣自孚、莫泊桑、鲍特莱尔等。

巴黎的夜也是老牌子。巴黎的夜色在波隆尼林与圣克罗园里才可看见。

凡尔赛宫在巴黎西南,算是近郊。 原是路易十三的猎宫,路易十四觉得这个地方好,便大加修饰。路易十四是所谓“上帝的代表”,凡尔赛宫便是他的庙宇。

印象特别深刻的是镜厅, 十七个大窗户,正对着十七面同样大小的镜子,厅长240英尺,宽30英尺,高42英尺。 想一想那金碧辉煌的场景,能置身其中,算是今生之幸事了!

卢梭园在爱尔莽浓镇,巴黎的东北,要坐一点钟的火车,走两点钟的路。这是地道的乡下,来的人不多,园子空旷的很,有种荒味。大树,怒草,小湖,清风,和中国的郊区差不多,自然的不可言。湖里有个白杨洲,种着排白杨树,卢梭坟就在那小洲上。

卢梭远离巴黎市区,自己在这里清静着,不会有些孤单吧。

一条塞纳河将巴黎分成东西两岸,作者从塞纳河东岸的刚果方场写起,层层外延,向四面八方展开,东西两岸交替并进,一直延伸到巴黎郊区、东北方的卢梭园。这是一份极好的巴黎旅游攻略,也是一张巴黎的平面图,自上而下,俯瞰巴黎,时尚巴黎,尽收眼底!

漫步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像是走进了一片森林,头上的天空被树阴遮的严严实实,但森林里却散着慵懒而自然和谐的光芒,不是华丽的采光灯,却是映照了作者内心情感的柔和颜色。红、粉、橙、蓝、靛、青、紫……于是我就好像到了好多好多个不同的世界。

——题记

A 竞走,小步跑,大步跑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小学的时候就学了这篇《匆匆》,在那个年少无知又单纯的世界,我们激动的在语文课本上已经度过的三千多个日子浓缩成一个数字,然后一天给这个数字加一,最后一个月后就把这件事全然抛到了脑后。都是这样的。可是时间还在不停不停地流逝,日子还在一天一天的往我们的反方向跑,然后我们过了5年级,过了6年级,然后现在马上又要进高中。有的时候真是觉得这样的光速实在太不可思议,不管是快乐、悲伤,无论怎么跪着向上天祈求多一些时间,时间还是一样冷漠的继续跑着,然后才会有我们恍然大悟的开始发奋、努力,开始学会跟时间一样的速度或是比时间还快的与它赛跑。

有的时候我们会赢,我们在一个限定的时间内超额的付出了许多,这个时候就有种绝妙的成就感。但这种坚持真的很困难。有很多次在时间还没有到来的时候我兴致勃勃的列出了一张计划表,还不停的鼓励和安慰自己“我已经按照自己的能力设定计划了,一定可以完成!”心情更好些的时候还有兴趣为我的计划表加上好看的花边。但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期限到头了,心情也变糟了,计划表上的红勾勾寥寥无几……有什么办法嘛!诱惑人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总是对自己太好了,觉得不能委屈了自己,所以行动就跟着意愿走了。

因此,6月份15岁了以后,我在新一年的目标就是,一定要学会怎么利用自己的时间,让自己为自己成功的付出感到自豪!大家一起跟时间竞走,然后小步跑超过时间,再大步跑把时间拉开一大段距离,回过头享受胜利的快乐吧!(哈)

B、隐藏着的灰色地带在改变

《朱自清散文选》里最先看的是《憎》,看完后有很长很长的感想,也不由为文字中所勾勒出的社会感到遗憾。我们国家有很多很多人,每天在不同的城市里来来往往,彼此互不相识,也就牵引出一片片沉没。往往一些意外的事情才能打破这样的宁静。但这些打破了宁静的事情常常像玻璃杯,碎了,打破宁静,也很容易划破很多人的手,所以有很多人会痛苦。但是对于其他过路人来说,大多是抱着看热闹的心理,不过是在回家后跟家人说一个新鲜事:某地某时出了车祸了,真惨。另外还有的人,像文中那位骄傲的华捕一样,看见一位跌倒的妇女都能让他舒了冷黑色的眼睛,痛快的叫好“哦——呵!”然后毫不吝啬的露出他那贵重的金牙。我感到愤怒,同时也为他感到悲哀;我从不喜欢说别人可怜也不喜欢别人说我可怜,但对那个人,我却能狠狠的说他真可怜,因为他已经失去了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为别人着想的美德。他觉得自己高贵而不可一世,但却被朱自清先生当作一个人与人间冷漠的灰色地带的一个负面的例子。

让我感到欣慰的是,这样的人越来越少了,我们的国家已经充满了温暖的感觉。近日的四川大地震就是最好的证明。我忘不了救援的战士们为了拯救生命而日夜工作,忘不了自主前去灾区救灾民的那些好心的人们。抗震救灾,众志成城!内心有一种在沸腾的感动,让我想落泪却又有种强大的力量支撑着让我更坚强,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两个感叹号还不足以形容我的心情!)

我一度觉得2008对我们国家来说是太重要太重要的一年了,8月份奥运圣火就要抵达首都北京,掀起奥运的荣光了,在那之前却发生了那么多起天灾,就不禁要担忧起来。但朋友很坚定的告诉我:面临了这样的灾祸才能向全世界证明我们民族举办奥运会的资格!我们要让全世界看到中国人是团结一心的,不屈不挠的!

所以我说灰色的地带已经变的很淡很淡,因为我们民族的团结凝聚了阳光,撒遍了中国的每一片土地。

尾声:心情起伏不定的写了两个部分,总觉得一直在跟自己说话。朱自清先生笔尖的流淌带给我的感受根本就不是三言两语抒发得尽的。放下笔,我想我会继续将他的文字读下去。( 读 你第一次接触到你,大概是源于那篇为大家所熟悉的《匆匆》吧。“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句话不经意间便成了我心中永恒的经典,也许正是在那个时候,我开始认识你,了解你。

你说,“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轻轻地吐出一个又一个字,仔细玩味其间的美妙时,我也意识到必须珍惜时间,不要虚度光阴。谢谢你。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你像个孩子似的说给我听。我第一次知道如此寻常的雨也能被描绘得那么美。《春》带给我的是华丽优美却不失朴实,也是它让我偏爱你写景抒情的散文,因为我总能在它们中间看到你的洒脱你的淡泊,读到你悲伤的心境、起伏的心情。

你的那篇《荷塘月色》,一下子把我拉到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我仿佛看到了那些一袭白衣的荷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花骨朵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我仿佛看到了“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樊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我甚至听到了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可就在这时,你说 ,“热闹的是它们,我什么也没有”。一刹那,我又似乎能触到你的心的凄凉,因为你总是不知不觉地流露出自己真实的情感。

然后我要提到你的《背影》,这又是一篇深深打动我的文章,读来竟有想哭的感觉。《背影》中,你的语言没有以往的华丽,多了几分朴实和平淡。那一个个催人泪下的画面,那一句句平凡简短的对白,总能激荡起我心里的那一泓涟漪。我看到学生时代的你和你饱经风霜的老父,感受到他一股从心中涌出的隐痛。父亲是少言的,他们不擅长表达,可他们没有半点粉饰的爱让人为之动容,“父爱如山”这话真是一点没错。你在《冬天》里也说,“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我可以清晰地觉察到那氤氲在白水豆腐的热气里的父爱,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你心上都该是温暖的吧。

《正义》里你问道,“人间的正义在哪里呢?”你把正义比作食物衣服,你说“两石白米堆在屋里,总要吃它干净,两箱衣服堆在屋里,总要轮流换穿,一大堆正义却扔在一旁,满不理会,我们真大方,真舍得!看来正义这东西也真贱,竟抵不上白米的一个尖儿,衣服的一个扣儿!”我可以听见你的愤怒,人间的正义究竟在哪里呢,满藏在我们心里!你让我们清楚地明白“正义”不止是挂在嘴上,而是要付诸行动的。

你的散文很美,真的很美,一如你的名字。有人说它们“清丽”,有人说它们“清秀”,也有人说它们“清幽”,可都离不开一个“清”字,朱自清的“清”。炎炎夏日,我乐意坐在安静的书吧里,吮着冷饮,和着优美的古典乐,轻声细读你的文字,细细品位着字里行间的韵味,细细地读你,读一个洒脱的你,淡泊的你。

读你,真是一种享受。

对文学的膜拜在我们的印象中,可以看到有两个截然不同的朱自清。一个是在荷塘边漫步,静静享受夏夜清新的宁静的文人,另一个则是时刻关心祖国,用手中的笔为祖国的新生而奔走呐喊的民主战士。而不管我们对朱自清的印象是什么,所有对他的了解都是来自他不同时期写下的文章。

读《背影》,我们可以从平易的文字中看见那个用心来给予儿子一切的父亲形象,感受什么叫作“父爱如山”;读《匆匆》,我们可以从清丽的文笔中读出一个细腻观察生活的作者感叹时间一去不复返的无奈;读《白种人——上帝的骄子》,我们可以从电车上的意外经历听见作者由此发出的对祖国未来的担忧……从不同的文章中我们都可以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去读朱自清的生活,去读朱自清的思想。

我向来觉得鲁迅的文章难懂,不仅因为文字上的表达和现在的差距,更是因为我无法深刻地去挖掘在犀利的笔端下到底还藏着些什么内涵?是对黑暗社会的批判,还是对军阀统治的不满?他藏起来的东西太多太多。当我读完朱自清的散文《论百读不厌》,才发现,原来难懂是因为读得不够多,品得不够多。经典是值得并且需要多读多品味的。字面上的影象只是表面,真正的精华却是隐蔽的,只有把文章读到心坎儿里去,才能做到和名人对话。

就如同朱自清在文章里说的,“新文学跟过去的诗文和小说不同之处,就是它是认真地负着使命。早期的封建也罢,后来的反帝国主义也罢,写实的也罢,浪漫的和感伤的也罢,文学作品总是一本正经地在表现着并且批评着生活。这么着文学扬弃了消遣的气氛,回到了严肃。”对于文学,我们应该要有一种景仰,一种尊重,应该要以拜读的姿态去对待这种严肃,而并非把它当成是一种消遣。朱自清也告诉我们,“百读不厌“要以趣味为主,但这种趣味是只有纯正的趣味才说得上的,不是去迎合低级的趣味,更不是只要求一时的快感。

那么现在的我,又是在读些什么?怎么个读法?又是为什么而读?

从跨进学校的门槛开始,我就一直在读书。读的不是其他什么书,就是课本,就是教材。因为学校、教育部要求我们读,并且以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考试来检验我们读得怎么样,读到什么程度。我读了这么多年,也已经习惯了这样的读书模式,一种急于应付考试的读书模式。我该读些什么,怎么读,读到什么程度似乎都在规划当中,真正去接触的那些文学,也是少得可怜。相反地,我读的多是些消遣性的东西类似杂志。于是,我这才发现对于我们这一代,流行仿佛已经在悄悄地渐渐取代经典。那些经典,我读得太少太少。文学对我来说,好象在越走越远。

暂且撇开我们所读的书不说,就拿学校里的课程来讲,语文好象也已经不再占据像过去那样重要的位置了,数理化也逐渐变成所有科目中的重中之重了。古时候的科举制度是一文定终生,现在却仿佛数理化才是主宰命运的一切。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文化底蕴的国家,这样的局面也确实令人尴尬。对于几千年前的大圣哲孔子,今天的我们也该抱着深深的歉意吧?

大家都知道读书很重要,却在读书的过程中逐渐偏离了如何读书的轨道。重拾经典,对人类的文化重新认识,重新品味和感受,对文学来一次郑重的膜拜才是当下我们急需做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8552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4
下一篇2023-07-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