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谁写的

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谁写的,第1张

这是木心先生的诗

木心(1927年2月14日—2011年12月21日),本名孙璞,字仰中,号牧心,笔名木心,中国当代作家、画家,在台湾和纽约华人圈被视为深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英和传奇人物。出版多部著作。1927年生于浙江嘉兴市桐乡乌镇东栅。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82年定居纽约。2011年12月21日3时逝世于故乡乌镇,享年84岁。

2014年2月14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温故》第二辑纪念专号,首次发表木心的《海伯伯》(未完成)、《如是我灯(序)》。

从前慢》

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人家就懂了。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木心先生在诗歌《从前慢》中这样写道。读这样的诗句让我无限怅然,怅然于那些如月光般清凉的慢时光再也回来了。那个邮车很慢的年代与我们渐行渐远,而青葱岁月里留下的笔墨情缘早已尘封在记忆深处。曾经搬过几次家,身边的事物换了一波又一波,那些泛黄的信件依旧安静的躺在岁月的抽屉里,再次细细翻看着这些旧信件,读着那些似曾相识的文字,许多久违的人与事又一个一个地出现在眼前,逐渐清晰,并且鲜活起来

每一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记忆,上世纪八十年代是我们的青春岁月。那个年代,一切都是慢的,寄出一封信后,大约需要一周的时间才能收到,来回则需要大半个月。那是个碰撞与过渡的年代,现代化的通讯工具电话、BP机等以快捷、时尚、高端的姿态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但毕竟还没有普及,大多时候人们依旧延续着古老的一种沟通方式——书信。那段时间也是我写信收信最忙碌的时期。同学的、笔友的、发小的,甚至是亲戚的,每收到一封信,都会令人激动一番,当然有时也收到过鸡毛信,要求在几天之内连发七封信给好友,不然必将遭遇不测之类的,因心生忌惮,只得连夜抄写,也有聪明者用蓝色复写纸拓印多份,完成任务。而写信对一个人的心智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先要淘到漂亮的信纸,再构思怎么写,身心地投入,既要努力把字写得美观,又要落笔谨慎,每个字、每个标点反复斟酌,一旦思绪翻涌,就会有说不尽的话语。有时遇到笔头枯涩,搜肠刮肚想不出好词佳句,只得翻阅字典、书刊,摘录名言警句、诗词歌赋,这时才真体会到“书到用时方恨少”。最后还思忖把信纸折成富有创意的式样,心形、千纸鹤、风车等,据说不同的折法有不同的寓意。写完信时装入信封,用一张邮票带向远方,带去问候与思念,带去青春炽热的情怀。

在那个见字如见人的年代里,对信的期待成了生活中重要的情感寄托。穿着绿色制服的邮递员,骑着绿色自行车穿梭于大街小巷,乡村田埂,送信件送报纸,成了那个年代独特的风景。每日里都希望看到那绿色的自行车停在自家门口,希望听到邮递员那句“谁谁谁,有你的信”。求学时,学校食堂前的那块小黑板,聚焦了同学们来来往往的目光,上面写着几几班谁谁谁的信,看到通知的同学,急不可待地向传达室走去,眉眼之间藏不住的期待和欣喜。

后来读钱钟书的《围城》,读到方鸿渐喜欢上了清纯的唐晓芙,方鸿渐说:“我决不跟你通电话。我最恨朋友间通电话,宁可写信。”几乎每天给她写信,信中情意绵绵,小趣味不断。而方鸿渐第一次收到唐晓芙的回信,“临睡时把信看一遍,搁在枕边,中夜一醒,就开电灯看信,看完关灯躺好,想想信里的话,忍不住有开灯再看一篇……”小说里这细腻传神的描写,引起了多少写信人的共鸣。无怪乎钱钟先生抗拒电话的发明,说:“电话是偷懒者的拜访,吝啬鬼的问候。”因为电话无法像信一样让人反复重温,反复咀嚼,反复揣摩,那些隐秘而深沉的情感,只有文字才能完美演绎。​

无论是名人家书,还是普通人家的书信,千叮咛万嘱咐里往往不只有深切的思念、深情的牵挂,更不乏人生体验的分享、立身做人的教导。“家勤则兴,人勤则俭,永不贫贱。”曾国藩的家书中,不难看出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家风、家训、家规的真知灼见;沈从文曾留下爱情书信:“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当年,面对自己心爱的张兆和,他展开情书攻势,用一封又一封的情书延绵不绝地表达着心中的倾慕,最终抱得美人归;去年,周恩来和邓颖超往来书信也在网络上热传,许多网友在留言、转发的同时纷纷表达了对那个时代爱情的向往和憧憬。其中最经典的两句莫过于“望你珍摄,吻你万千”、“情长纸短,还吻你万千”,原来一代伟人的情感也是如此细腻浪漫。

信息化智能化的网络时代,让我们处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自从每个办公桌书桌上有了电脑开始,到现在人手一部手机,开始是聊天室,后来用OICQ,后来用MSN,再后来人人都上QQ,如今刷屏的微信语音、视频……,人与人的交流无限快捷方便,不管远隔千里万里,短信微信瞬间到达。信件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于是生活中少了那份焦虑等待的甜蜜煎熬,少了可以反复回味的深情沉淀,少了依然可感的生活智慧。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幽幽的期盼和等待,无尽的思念和惆怅,在词人的笔下百转千回余音绵绵。这样的鸿雁传书,这样的古典意境,让饱食文化快餐的我们何处寻觅?近两年,诸如《信·中国》、《见字如面》这类有关书信的节目火爆成为现象级事件,在当下什么都讲究“快”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写信这种古老、缓慢而温柔的交流方式,以综艺节目的形式重新让我们心中涌起暖流,再次唤起笔墨信札的文化记忆。

突然间就有了怀念书信的感觉,怀念在灯光里写信的真挚坦然,怀念寄信后的焦灼等候,怀念收信时的激动喜悦,怀念读信时的快乐温馨!

 

 

 

 

 

 

沈从文(1902-1988),男,原名沈岳焕,字崇文, 湖南 凤凰 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 长河 》、《 边城 》等小说。1931年-1933年在 青岛大学 任教,抗战爆发后到 西南联大 任教,1946年回到 北京大学 任教,建国后在 中国历史博物馆 和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著有《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1988年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

 

沈从文的少年故事

 

沈从文作为京派作家的奠基人和集大成者,少年时便显现出了独特的创作才气。1902年12月28日出生在湖南省凤凰县城,凤凰县城被新西兰诗人路•艾黎誉为“中国两座最美丽小城之一”,翠峰如簇,一水绕城,既有众多的古迹名胜,又有悠久的传统文化积淀。

1915年,沈从文由私塾进了凤凰县立第二初级小学读书,半年后转入文昌阁小学。因沈从文天性活泼好动且贪玩,常常逃学去街上看木偶戏,书包就藏放在土地庙里。有一次,他照样把书包放在土地庙,看了一整天戏,戏看完了,别的孩子早已放学回家,他再回到土地庙里去取书包,才发现书包不见了。这时他急了,但转念一想:书包不见了,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第二天,他硬着头皮照样去上学,没想刚走到校园里一株楠木树下,就遇见了他的级任老师毛先生。毛老师面带怒色,严肃地叫沈从文跪在那株楠木树下,大声责问沈从文昨天到哪里去了。沈从文知道隐瞒不住,干脆回答:“看戏去了。”毛老师见沈从文贪玩逃学还如此理直气壮,便狠狠地批评说:“勤有功,戏无益,树喜欢向上长,你却喜欢在树底下,高人不做,做矮人,太不争气了!”大约跪了半个小时,毛老师才叫他起来。这时,毛老师用温和的口吻,问沈从文恨不恨老师罚他跪在树下。沈从文毫不掩饰地说:“当然恨,恨你不应该在同学们面前罚跪侮辱我。”后来,毛老师把沈从文带进办公室慢慢开导说:“树木是往上长的,你却要往下跪。人必须要求进取,不能自轻自贱而要自尊自贵。”经毛老师耐心地说服教导一番后,沈从文知耻而后勇,一改以往的顽劣脾气,勤奋学习,成绩提高非常快。

尽管后来沈从文成为举世闻名的大作家、大学者,但他对少儿时期被老师罚跪在楠木树下的情景总是记忆犹新,终身难以忘怀。

少儿时的沈从文好事喜玩,终日和街坊邻里顽童打闹逃学,上山捉鸟,入水摸鱼,只觉得天下再没有比这种生活方式更有意思,几乎凡是顽童行为无不有份,哪怕是平时上课也并不安心,必想出种种办法胡闹,这样才觉得有快意。但对他的国文老师田名瑜(字个石,湖南凤凰人)先生有一种敬畏之情,因为这位田老师学识渊博又非常严厉,他早有所闻。他开始有些害怕,有些好奇,到后来又觉得这位田老师为人和蔼可亲,别具一种吸引力,因此印象极深,只要是田老师上课,便格外专心听讲,从不捣乱。在田先生的悉心教诲下,他专心学习,所学古文、诗赋都能流利背诵,作文、书法进步相当快。田先生称赞他:“才峻而气清,怀虚而志亢”。可见在他人生征途的起点上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与田先生分不开。  1917年后,田名瑜步入政界,开始他蹒跚徘徊的仕途生涯。1920年,田名瑜任乾凤麻屯防军指挥部秘书时,因事去贵州,途经芷江,当时沈从文已在芷江从事税收工作,田名瑜特意挤出时间与沈从文会面。见到沈从文做事认真,为人踏实,又肯学习,田名瑜非常高兴。沈从文后来回忆这位老师时一往情深地说:“田先生是旧南社诗人,书学黑女志,诗学唐宋,均能去华存实,特别可敬爱处还是他的为人,素朴质实,敦厚有容,接近时使人充满泥土亲切感。”两人保持了70年的师生情谊。可见沈从文与田名瑜两人的师生友情何等之深!

沈从文与张兆和:忘了去懂你

当年年近三十的沈从文遇见了最美的张兆和,他年轻的心怦然心动。那时的张兆和熟读四书五经,琴棋书画也较为精湛,还有一口流利的英文。她身边的追求者不计其数,每天的情书高达十几封。当时的沈从文,少言寡语、木讷阴郁,甚至他还出身贫寒,来自湘西古城凤凰,文化程度也不高,他唯一有的是笔下瑰丽和唯美的文字。

1928年,沈从文来到中国公学任教,年仅26的岁。一见钟情爱上了学生张兆和。这一年,张兆和18岁,是中国公学校花级的人物。有一天,张兆和忽然接到一封薄薄的信,拆开来看,才知道是自己的老师沈从文写来的,信中只写了一句话:“我不知道为什么忽然爱上你?”张兆和没有回信,接着是第二封、第三封,信就写得很长了,要是从邮局寄信,都得超重一倍。这是沈从文第一次给张兆和写信,自此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在以后的漫长岁月中,他们的爱情故事一直被后人称颂。

沈从文的祖母是苗族人,母亲是土家族,在男女之情上,这位刚出道的小说家有一种湘西人的执着和坦率。信写得太多、太长、太大胆,张兆和终于受不了。她到了校长胡适家,告诉校长,沈老师这样给学生写信可不好。没想到胡适笑笑回答:“有什么不好!我和你爸爸都是安徽同乡,是不是让我跟你爸爸谈谈你们的事。”张兆和急红了脸:“不要讲。”校长很郑重地对这位女学生说:“我知道沈从文顽固地爱你!”张兆和脱口而出:“我顽固地不爱他!”1930年,沈从文也离开中国公学,到国立青岛大学任教,张兆和继续留在中国公学念书,完成了大学学业。1933年9月9日,沈从文和张兆和在北京中央公园结婚。新婚不久,因母亲病危,沈从文回故乡凤凰探望。他在船舱里给远在北平的张兆和写信说:“我离开北平时还计划每天用半个日子写信,用半个日子写文章,谁知到了这小船上却只想为你写信,别的事全不能做。”

 婚后,每当两人处于分离状态,沈从文总是能写出动人的书信。例如“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类似这样的句子,已经成为经典情话。对沈从文来说,也许分离是爱情的最佳状态,那种独白可以抵达自己内心的最深处。婚后不久,沈从文就写出了他最伟大的小说《边城》。

沈从文与《边城》

《边城》作为沈从文的代表作,写于1933年至1934年初。这篇作品如沈从文的其他湘西作品,着眼于普通人、善良人的命运变迁,描摹了湘女翠翠阴差阳错的生活悲剧,诚如作者沈从文所言:“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边城的故事发生在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主人公翠翠和她爷爷老船夫。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老二叫傩送。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舟赛,偶然相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傩送,傩送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傩送的兄长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并提前托媒人提了亲。兄弟俩没有按照当地风俗以决斗论胜负,而是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从中选择。傩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心灰意冷,断然驾船远行做生意。几天后老船夫听说老大坐水船出了事,码头的船总顺顺因为儿子天保的死对老船夫变得冷淡。船总顺顺不愿意翠翠再做傩送的媳妇。后来船被冲走,屋后的白塔也冲塌了,翠翠去找爷爷却发现老人已在雷声将息时死去了,老军人杨马兵热心地前来陪伴翠翠,也以渡船为生,等待着傩送的归来。

《边城》作为京派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充满了人性之美,诗意之美。这里的人民保持着淳朴自然、真挚善良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他们诚实勇敢、乐善好施、热情豪爽、轻利重义、守信自约,这是抒情诗,也是风俗画。作品没有惊心动魄的社会巨变和激烈复杂的矛盾冲突,但风格深远自然、清灵纯朴、和谐隽永,如一幅美丽的乡村图画,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说中的顶峰之作”。

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

沈从文不仅仅是一位作家,还是一位学者。不仅撰写出版了《 长河 》、《 边城 》等小说。1946年回到 北京大学 任教,建国后在 中国历史博物馆 和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著有《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从词句温暖的作者,到考据严谨的学者,沈从文完成了从作家到服饰史专家的转换,更是我国服饰史学科的奠基人。

1988年5月10日下午,沈从文会见黄庐隐女儿时心脏病发作,事先没有征兆。5点多钟,他感到气闷和心绞痛,张兆和扶着他躺下,他脸色发白,不让老伴走开。在神智模糊之前,沈从文握着张兆和的手,说:“三姐,我对不起你。”这是他最后的话。

 定居美国的张家四**张充和接到北京打来的电话,说沈先生去了,请写一副挽联,第二天追悼会要用。那天晚上,张充和怎么都睡不着,满脑子都是跟沈先生有关的事情。睡到半夜,干脆爬起来,研墨,写下四句话:“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北京的亲人们说,这挽联写得很好,因为沈先生的名字也嵌在里面了。四句话的尾缀,正好可以连成“从文让人”,这不是沈从文一生的写照吗?晚年,张充和在美国对作家苏炜讲起写挽联的事,连说:“在写字的时候,我都没想过这些,更没想过要藏他的名字在里面,哎哟,真的是有鬼哟。”

 

 

 

 

 

 

 

 

 

 

 

 

我国诗人木心的小诗从前慢,后来给歌手刘胡铁作曲成一首歌。

歌名:从前慢

演唱:刘胡铁

词:木心

曲:刘胡铁

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 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 马 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 马 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

扩展资料:

歌曲《从前慢》灵感源于我国诗人木心的同名小诗。刘胡轶从看到这首诗到决定写时,差不多有大半年的时间,他编曲时希望让大家在听歌的时候,不会破坏掉对文字的认识。

刘胡轶创作的基本点是听众在没有看到文字的情况下光听唱就能听懂,也明白这首歌想要表达什么,而不是被旋律抢夺更多的注意力。

刘胡轶一般会先写旋律,再请身边的朋友或老师来帮他填词,但既然已经有木心先生这么好的一篇诗了 , 那就一定要尊重它 , 起码要预留一定的空间让观众感受它 ,如果音乐如果旋律太有个性,对歌词是不尊重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9168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5
下一篇2023-07-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