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弄堂的被遗忘的时光

上海弄堂的被遗忘的时光,第1张

王家楼(Wangjialou) 在区境中部,古北路南段西侧。明末吴、董二姓居此,名吴董二宅。后因张姓迁此,又称张家门。清初,王姓于此置田地,建鼓楼,用作敲钟扯旗,作为雇工耕作、收工信号,人称王家楼,因以为名。有中式二层楼房60多间。居民800人。  左家宅(Zuojiazhai)即淮海西路442弄。在区境东南部,淮海西路西段北侧,凯旋路、番禺路之间。因明清间左姓居此,故名。宅地有果园,人称富左家宅。占地67公顷。抗日战争初期,难民纷纷在此搭棚聚居或经营作坊。上海沦陷后,商人相继在此设厂开店。有纸浆、液压泵、蓄电池、橡胶等厂。  亨昌里(Hengchangli)即愚园路1376弄。在区境东部,定西路、安西路之间。民国14年(1925年)建。有楼房25幢。居民500人。民国16年,中央在上海创办机关刊物《布尔什维克》,编辑部曾设在弄内48号(今34号)。  范园(Fanyuan)即华山路1220弄。在区境东南部,江苏路、平武路之间。占地5公顷。民国5年(1916年)建。有英国式、法国式、西班牙式三层花园住宅12幢。业主自诩是当时模范的花园式洋房,故名范园。居民600余人。为区境高级住宅区之一。

春光坊(Chunguangfang)即华山路1520弄、幸福路22弄、26弄、70弄、80弄、90弄。在区境东南部,法华镇路、平武路之间。原地为郁氏山庄(坟场),民国7年(1918年)筑有通煤渣路,取春辉堂、光裕堂首字,命名为春光路。占地8公顷。居民1800人。有链条、轴承、特种灯泡等厂10多家。  姚村(Yaocun)在区境南部,伊犁路东侧(近虹桥路)。明末姚永济在此建宅,初名姚家港20世纪20年代更名姚更浪,1949年后称今名。民居多为中式二层楼房,瓦平房。有旗杆白石、大荷花缸等明代遗物。居民500人。  薛家厍(Xuejiashe)在区境西北部,北新泾镇境,长宁路南侧。相传明弘治年间已成村落薛姓聚居而得名。占地32公顷。居民400人。  涌泉坊(Yongquanfang)即愚园路395弄。在区境西部,镇宁路、乌鲁木齐北路之间。民国25年(1936年)建。因原涌泉浜得名。占地05公顷,有楼房16幢。居民350人。1989年列为上海市近代优秀建筑之一。 同乐坊

1843年,上海开埠,这个当时在中国排名12位的城市从此开始了它在历史舞台上浓墨重彩的书写;20世纪三十年代,上海到达了它“摩登”的一个鼎盛:超越巴黎,成为“世界第五、远东第二、中国第一”的大都市。那是个什么样的年代,在今天回看起来?是最好的年代:十里洋场,歌舞升平,海纳百川,通商要津。就连亦舒,在她的小说里都充满了对旧上海法租界霞飞路的回念;是最坏的年代:租界林立,贫富差异,战火连绵,水深火热,张爱玲在她的《半生缘》里,写尽的是社会底层对于命运的无能为力…

外国弄堂:规整的“马蹄形”

新华路的“外国弄堂”包括了两条弄堂:新华路211弄,以及新华路329弄。

它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那时就已成为外国人眼中的“Metropolis”(国际大都会),这条弄堂里已经住了许多各种国家的外侨,所以特名“外国弄堂”。 看得出它是有建筑设计师专门精心设计过的,所以我们在这里也才称它为规模最整齐的弄堂,而不是那些“自然天成,奥妙无穷”的“肠子”弄堂。这条弄堂的设计者,说出名字来是大名鼎鼎的,那就是为上海这个大都会设计了很多洋房建筑的匈牙利布达佩斯的建筑家邬达克(1893-1958)。上海的国际饭店、中西女塾,乃至现在铜仁路上那个著名的“一百年都不会ut(过时)”的绿房子,都出自他的手笔。他在造这条弄堂的时候,心里就已规划好,一定要让这里面的每一幢房子都造型美观,居住舒适,并且交通要方便。

愚园路749弄 最狡黠的弄堂

称它是“最隐秘”、“最狡黠”的弄堂是源于它的历史。它现在处在正日益变得热闹而喧哗的镇宁路西端、愚园路南端,进主弄口的地方被一些卖杂货、零食的小摊占着,也常有自行车、助动车闹闹的开进去开出来,显出一番上海最平常的市井图景。而走到里处,才渐渐发觉,这条带着主弄堂、侧弄堂———甚至小侧弄堂———小小侧弄堂的这样一条大弄堂所显露出来的楼房的与众不同。 主弄堂的建筑,它们都不高,有一些在墙壁外露出一些屋顶和外窗,每一个风格迥异,似乎是从另外的地方一夜之间飞到东方这片土地上的。尽管不知道这些房子现在里面到底是怎样一番情形,但你内心会开始有些小小震撼。

梅泉别墅弄堂:最浪漫的弄堂

梅泉别墅,就在“外国弄堂”的旁边,同在一条新华路上。 通常不熟悉的人,会把它当作了赫赫有名的“外国弄堂”。事实它比“外国弄堂”小,也自然比它更安静。翻开历史书,这条弄堂据说在20世纪30年代里,还是一片农田,后来到1933年,才有房地产商吴其达投资建造。里面的房子都是砖木结构。以前,这条弄堂里,藏着一个小水池。有2米见方。这在现在的上海弄堂几乎是绝迹了的。而这水池旁边,种满了梅花。所以才得名“梅”与“泉”。中国现代历史上,有过一个收复西沙群岛的海军老将军曾在这条弄堂里住过。

万宜坊 最狭塞的弄堂

在重庆路高架之下依然健在的万宜坊,最知名的是它里面有邹韬奋故居,以及一些中国现代历史里的著名文化人,如画家张充仁。不过作为个人,我最喜欢的是它的典型上海“海派”风格。从弄堂口,那小房里的裁缝师傅,或是卖杂食的点心小作坊,完完全全是一派细致生活的味道,而不是云起风涌的大历史,或是高不可攀的富贵豪达的深藏之所。喜欢体味上海本土生活的人,应该选择这样的弄堂住一住。它的房子,像是非常干净、整齐的“联体小别墅”。据说,前两年有一个英国人,娶了娇小美丽的上海太太之后,就出巨资买下了这万宜坊里的一间整幢的房。悉心考究的装饰之后,显示出的,是不折不扣的江南海派风韵。

苗王公主弄堂-复兴西路44弄

弄堂很短。两边的房子倒是干净而雅致,比较有欧洲建筑的外观,同时也保留一些现代派的造屋风格。今天上了年纪有的上海人喜欢把这条弄堂称作“玫瑰别墅”。据说,是因为当初这条弄堂在建造时,弄堂口的地面上砌有“玫瑰”两个字样。

那么蓝妮又是谁呢?她居然不是一个正宗上海人,是一个为现在上海人所稀罕的少数民族云南苗王蓝氏家族的后代———而且算是个“公主”。说起来,这个女子,是当年的上海滩女名流,她原来是孙中山侧室陈粹芬所生之子孙科的秘书,后来成了他的二夫人。很多文学家、历史学家说起这个女子的历史,总少不了浪漫啊、传奇之类的字眼。其实她本来也不叫“蓝妮”,只是姓“蓝”,然而在读大学时,同学们给她取了一个上海话味道极浓的绰号,叫“烂污泥”,于是新闻界就跟风也叫她“蓝尼”。叫着、叫着到最后,蓝妮她自己就索性将这个“蓝尼”改一改,变做“蓝妮”了。

上海大亨弄堂-高安路18弄

这条弄堂现在上海图书馆附近的高安路上。

那是一条相当幽静的马路。走进去初看,似乎没什么大不了,甚至有些平庸。然而到里面,往左拐,却发现有孩子们的欢笑声,这才发现,今天这条弄堂深处里隐藏的那一栋大房子成了徐汇区少年宫。很多父母等在这幢大房子的外面,孩子们在里面学习各种兴趣班。形成了一道傍晚的安谧风景。 那一栋弄堂深处悄悄隐藏的大房子,是1931年上海滩著名的“面粉大王”、“纺织大王”荣德生的房子。这栋房子,也许不应用“豪宅”来夸张,因为它的面积虽大,但整体风格简洁,中央入口是两根陶立克式的大柱子,其余造型成中规中矩的两边对称,毫不张扬,造型偏向实用而不是炫耀的讲究。

鲁迅故居-注定要做独行者

鲁迅故居在山阴路大陆新村9号,一幢红砖红瓦的三层新式里弄住宅,先生1933年搬到这里,谁想不过三年便离开了人世。想来,先生半生飘零,该是很喜欢这处安静的住所吧。

房子缩在里弄里,是倒数第二家,安静得很,关起门来便自成一统。屋前的小花圃里,桃树、紫荆、石榴长得正好,一如当年。底层前间是客厅,中间一张西餐桌,五把椅子,西面是书橱和瞿秋白所赠的书桌,南窗下有台缝纫机。靠东墙摆放着海婴的玩具橱和小桌椅。后间是餐室,正中一张方桌,围着四把椅子,西北墙角有一个双层餐具橱,东墙放着西式衣帽架。

丰子恺故居-弄堂里的别致洋房

著名画家丰子恺1954年至1975年居住在这所房屋的二楼。在此期间作品丰富,著有《缘缘堂新笔》、《续笔》、编辑出版《丰子恺画集》、《丰子恺儿童漫画》等,翻译了日本古典小说《源氏物语》等,并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寓所题名“日月楼”。

巴金寓所-弄堂里完成三部曲

武康路上悲欢交织

巴金从1955年5月,搬迁到武康路113号“独立式花园洋房”。在这里,他写成了被海内外思想界、知识界和文学界公认为“说真话的大书”:《创作回忆录》、《往事与随想》、《长夜》、《一双美丽的眼睛》等译作及小说。同时,他在这里送别了挚爱萧珊。

昨天早晨,我来到这里。巴老的这个“家”,除了有门牌号码外,还有一个“优秀历史建筑”的小标牌,标牌上写着这个花园建筑是假3层,曾经是苏联商务代表处,1923年建。一扇绿色旧铁门,没有门铃,巴老去世后,许多人来献花,每当有人来敲门,一位穿青色中山装的老者就会探出头来,问明来意,他才会把门打开把客人迎进去,他是这里的门卫。顺着门缝,可以看到院子里满眼的绿,法国梧桐、盆花怒放,草木正盛的样子。庭院里人虽多,却都十分安静,大家都在默默地祝愿曾住在这里的一位世纪老人一路走好。

  弄堂,即小巷,是上海和江浙地区特有的民居形式,它是由连排的 老房子包括石库门所构成的,并与石库门建筑有着密切的关系。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有关弄堂的随笔散文,供大家欣赏。

有关弄堂的随笔散文欣赏:浅说弄堂

江南水乡的街道是沿着河道呈线型发展的,但是江南的一些老城镇的整体布局属于交织型。比如说杭州,杭州人比较习惯于将“街”叫做马路,因为机动车可以通行。“巷”通常是垂直于马路的,小汽车还可以勉强通过。“弄”则垂直于巷,将建筑分成一段一段的,汽车是绝对开不进去的。如此,江南老城镇的城市空间就是由这些街,弄,巷交织相错在一起,复杂而没有规律。

弄堂不仅仅存在于上海,江南很多地方都将“弄”称为弄堂。有的弄堂穿越巷,有的 越,就像北京的“死胡同”一样。穿越巷的弄堂,是巷与巷之间的交通联络。而 越巷的弄堂,则是主要为了巷子深处人家的出行。笔者这个北方人比较喜欢的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死胡同”式弄堂。关于弄堂这个称谓的由来,据说古代吴语中称弄堂为“弄唐”,因为“唐”有庭中通道的意思。弄堂就像厅堂,这也许就是后来“堂”的意思吧。在弄堂里,老人们可以晒晒太阳,妇女们可以边做针线活边聊一聊家常,孩子们可以开心的玩耍。

既然说起弄堂就不得不提上海的弄堂,弄堂是上海的非常重要的文化标志之一。上海的传统街巷是里弄和石库门的建筑。一排又一排的石库门建筑民居,规规正正。上海人将石库门建筑前的一条小道叫做弄堂。王安忆在其著作的《长恨歌》里是这样描写上海弄堂的:“站在一个制高点俯瞰上海,上海的弄堂是壮观的景象。它是这个城市的背景一样的东西。街道和楼房凸显在它之上,是一些点和线,而它则是中国画的那类笔触,是将空白填满的。当天黑下来,灯光亮起来的时分,这些点和线是有光的,在那光后面,大片大片的黑暗,便是上海的弄堂了。

  在江南,最有味道的就是弄堂了,弄堂是江南文化的缩影,凡是江南长大的孩子,大多都带有很深的弄堂情结。弄堂不是自己的建筑厅堂,只有家人交往;也不是街道,人来人往。更不是城市的十字路口,喧闹熙攘。弄堂是城镇中的一弯静地。弄堂就是一个小社会。在弄堂里听大人们讲故事,打弹子,拍洋片,玩烟盒,做弹弓,斗蛐蛐是很多江南孩子的童年。笔者在此无法对弄堂文化的高度做出一个评价。但是,这小小的弄堂,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江南人,日后不管他们走到天南地北,在叙说往事时,都无法不提及弄堂里的趣闻轶事了。

有关弄堂的随笔散文欣赏:丰惠古城老街弄堂

具有千年历史的上虞旧县城-丰惠古镇,自唐长庆二年公元822年至1954年,一直是上虞的县治所在地。历史悠久,街河深巷、古桥故居、名人辈出,文有胡愈之,武有王若飞,道有魏伯阳,仙有仙姑,情有祝英台,廉有孟尝,我党早期***王一飞、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胡愈之、原全国政协委员范寿康、当代茶圣吴觉农等都诞生在这块土地上。即使被我们捧为孝之圭臬的曹娥,据传也是曹家堡的曹旰先生久不产子,虔诚地上凤鸣山向仙姑娘娘求拜而得,也许便是仙姑到凡世间走一遭而留下的惊鸿一瞥。至于凤鸣山的景致、敕五堂的幽雅、金垒山的厚重、九狮桥的精致,时时处处跳动着历史人文的脉博。

“丰惠大地方,坤元搭亿昌”。昔日的丰惠是商贾云集的繁华之地,信大南北货店、聚云祥百货店、天芝堂和鹤年堂药店、陈胜功雨伞店、亨号酱园、松鹤楼馆子店等享誉宁绍的老字号大都傍河而建,以两层吊口楼居多。东大街的同春、南街的老当典的店门则是十分考究的石箍门,有天井也有客厅。老街如今衰落了!不过在那里一些大城市已很少见到的如箍桶店、弹花店、打铁铺,还有穿棕棚的、绣花做鞋的、做麦杆扇的仍有不少历史遗迹,给老街蕴含着一种温馨。

如今丰惠还保留着众多的小巷弄堂。老街的弄堂中,有以地域特色命名的,如溪弄,是依溪而建的;九曲弄,弄有9个弯道;槐花弄、柿树弄、白果弄也都有其顾名思义的特色。有以名人故居而命名的,如陆家弄,曾为陆御史故居地;车都堂弄,有明右副都御史、湖广巡抚车纯旧宅;也有以曾经设过集市或店家而得名的。如鱼行弄、鸡鹅行弄、茶号弄、亨号弄等;更多的要数大家族集聚后以姓氏而取名的,如朱家弄、马家弄、柴家弄等等;弄中弄也不少,如城隍庙弄里面有大庙弄、小庙弄,北门弄分阶段有前后弄、小河沿弄。

但是像县前的站弄,它以“站笼”谐音而得名,带有一种特殊的历史痕迹。它地处古县衙旁,相传在清代曾设“站笼”于衙前牌坊下,县前街口的称绣衣坊,衙前的称宣化坊。“站笼”又称“立笼”,是清代关押罪犯的一种刑具,但尽管衙门的仪门前有“蠲役亭”,大堂上有“天理、国法、人情”的匾额,东厅和漕仓也有“公生明”、“清慎勤”的匾额高悬其上,看起来凛凛然,实际上关“站笼”的大都还是缴不起税的农民。

游走漫步于这些石板老弄里,我们可以推求历史,可以欣赏到老台门建筑的独特风格,看雕花大砖、飞檐斗角,还有马头墙上爬满的络石籐;宁静的深巷中也不时传来磨剪刀、铲菜刀、修棕棚的吆喝声。同老街一样,人们领略到的是一种古韵,带来的是一种遐想。

丰惠曾于1945年6月一度解放,建立上虞县民主 ,成为浙东第一个解放的县城。同年, 浙东区党委、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在此召开会议,决定所辖部队奉命北撤。新中国成立后的1954年,上虞县城从丰惠迁至百官,这古城改为直属镇。

走进丰惠这座千年古镇的八街四十弄,从叠嶂的山峦中,从老街的深巷中,从老白酒与笋煮菜的清香中,都能让人感受与体味到丰惠的古朴与独特的魅力……

田子坊的风格是很小资的,可能是因为上海是个时尚之都。而每天,田子坊充斥了香浓的咖啡香气,有着古老而又有特色的建筑,时不时的还能听到优美的音乐声。简直是视觉听觉嗅觉的享受。本期的弄堂文化带你“品味”田子坊的故事。

田子坊是上海市卢湾区境内长度仅为420公尺的泰康路(原名贾西义路)上的一条小里弄街坊,原名志成坊,始建于1930年。

田子坊位于中国上海市泰康路210弄。泰康路的初步形成是法租界筑路扩展的结果。因这一地块乃扩界后期所得,且其位于和华界毗邻之处,所以在这一地段留下了整齐的法式风格洋楼,也留下了极具上海特色的石库门建筑,它们一起构建出泰康路地段的里弄文化。而不同风貌建筑的布局则可清晰地显示出泰康路发展与扩张的轨迹乃至上海的历史脉络。

1998年前这里还是一个马路集市,自1998年9月区政府实施马路集市入室后,把泰康路的路面进行重新铺设,使原来下雨一地泥,天晴一片尘的马路焕然一新。

田子坊是上海创意产业的发源地,也是上海建立最早、最具影响力、知名度最高的创意产业基地之一。在那里走走,能看到好多有趣的东西,优雅的酒吧,香浓的咖啡,许多的老外,古老的石库门建筑,每天这里熙熙攘攘,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在田子坊,你能听到不同地方和国家的语言,感受到不同种思想的浸润;你可以看到挂在晾衣杆上的衣物在阳光下随风飘荡,也可以享受到咖啡、酒吧等舶来品带来的小资生活情调;在参观老建筑的同时,也可以买到很多现代的、古旧的艺术品和纪念品。田子坊,一个见证上海历史变迁的场所,一个展现上海里弄文化的场所,一个追逐艺术情怀的场所。

田子坊是里弄民居味道,弄堂里除了创意店铺和画廊、摄影展,最多的就是各种各样的咖啡馆。在闲散的下午,就着弄堂里的习习凉风,明媚的阳光铺在地上,空中满是慵懒的咖啡香味,真个是大有“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意境。

田子坊最大的特色就是,它依然有很多居民在这里生活。这里居然还在使用的80年代标志装修的绿色信箱,在这种环境下,有一种出人意料的艺术美感。有志成坊的门廊的弄堂,是1933建成的,散发古老的意味。

泰康路210弄被名为“田子坊”的小弄内更有一股热流向你赴来;弄内的厂房构筑起泰康路上的精华高塔。同时厂房改成的工作室经过艺术的再现体现出不同的风格和氛围;陈逸飞的工作室体现了古朴,凝重的建筑特点,休息室内的壁炉不仅仅是摆设,还真能升火,在隆冬时节,围在壁炉边喝上一杯咖啡或红茶,谈论着艺术的创造,你的灵感一定会有最好的发挥。

尔冬强的工作室体现出后工业革命时留下的痕迹,二台吊车不仅是摆设,它照常能启动,而天棚的进口透光板更能体现现代建材的运用,这是工业革命的成果,而版画的手工制作,使你在时光穿梭中来回奔跑。物质可以经过人们的加工、提炼产生另一种物质,艺术的生产充分把人们对现实美好生活的向往,自己的思想融化在作品中。

陈逸飞先生的“东方少雕塑”作为亚洲唯一的华人在巴黎的世界雕塑展览会上展览。这是一种创作,同时也是一种物质的生产。还有美国的陶艺家杰米开设的陶艺工作室引来无数的“老外”在这里学习陶艺技术。香港的着名陶艺家郑祎也在泰康路220弄二楼开设“乐天陶艺馆”,将进行国际陶艺界的交流。

结束语田子坊的故事并不是一个真真正正的故事情节,但是又每一天都在书写故事。他是上海特色的艺术文化体现,具有美感,具有小资情调,具有极具吸引人的魅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9449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5
下一篇2023-07-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