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幕式折柳送别那些关于杨柳的唯美诗句

闭幕式折柳送别那些关于杨柳的唯美诗句,第1张

闭幕式折柳送别那些关于杨柳的唯美诗句

来时迎客松,去时折柳送。孩子们的虎虎生威和连年有余;二十四节气的智慧和十二生肖的传统文化;朵朵雪花的万众一心和盏盏灯笼的美好祝愿;广邀四海赏明月的豪气和天下一家世界和平的愿景。

以中国式的热情迎来宾客,又以中国式的婉转浪漫道声再见。五千年的文化底蕴,造就了如诗般的浪漫。折柳辞君去,不敢问归期。整理了一些折柳送别的浪漫诗句,看古人如何送别。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宣城送刘副使入秦》李白

借问几时还,春风入黄池。无令长相忆,折断绿杨枝。

《雨霖铃·寒蝉凄切》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送别诗》佚名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折杨柳》张九龄

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

《诗经·采薇》佚名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答韩翃》柳氏

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

《劳劳亭》李白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淮上与友人别》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忆秦娥·箫声咽》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柳公权书贵瘦硬方通神"他的楷书,较之颜体,则稍均匀瘦硬,故有「颜筋柳骨」之称。柳公权的传世作品很多。一次柳公权的书法字体也被称为柳体。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柳体楷书书法作品精选,希望对你有用!

  柳体楷书书法作品精选欣赏

 柳体楷书书法作品精选1

 柳体楷书书法作品精选2

 柳体楷书书法作品精选3

 柳体楷书书法作品精选4

 柳公权个人简介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汉族,唐朝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幼年好学,善于辞赋,懂韵律。官至太子少师,世称“柳少师”。后柳公权封河东郡公,亦称“柳河东”。公权是颜真卿的后继者,但惟悬瘦笔法,自成一格;后世以“颜柳”并称,成为历代书法楷模。他的书法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认为颜真卿、欧阳询的字最好,便吸取了颜、欧之长,在晋人劲媚和颜书雍容雄浑之间,形成了自己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 “颜筋柳骨”的美誉。他一生作品很多,主要有《大唐回元观钟楼铭》、《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神策军碑》。另有墨迹《蒙诏帖》、《王献之送梨帖跋》。

 楷书的书写技巧

 中国书法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极为丰富的笔法技巧,每一种用笔都有它的专门名词和内涵。写楷书的笔法就极繁多,如抢笔、顿笔、蹲笔、挫笔、衄笔、折笔、转笔、翻笔、绞笔、行笔、驻笔等等。

 抢笔:指入笔前笔锋不落纸而作折势的一种下笔前的准备动作。

 顿笔:指笔锋下按时,受下按时的压力垂直落纸之后,受到纸面的阻力,使弹性的笔毫不断地压铺在纸面上,达到一定的深度,成顿笔状。顿笔力度要恰当,如果过重时,笔毫铺得过多,时间长,就会出现点画肥滞。

 蹲笔:运笔如顿笔,然而力度轻于顿笔,按时在着力与不着力之间,运笔也比顿笔快。

 挫笔:指顿笔后略提起,使笔锋转动,微离顿处。多用于笔画的转折处。

 衄笔:笔锋去而逆回。

 折笔:指笔锋或上或下、或左或右逆返。折锋可以方折,也可圆折。方折则出现方棱,圆折则不露锋,成为圆转。

 转笔:指笔锋回旋。回旋时藏锋不露棱角,不露笔锋。

 翻笔:指笔锋在第一笔势未尽时,即趁势翻转到第二笔,从横画转到竖画。

 绞笔:指笔锋绞动。

 行笔:指笔毫正在向前运行。

 驻笔:不提不顿,不转不动,笔锋着纸,停以取势。

吹面不寒杨柳风的含义是:杨柳发芽了,春天来了,春风吹拂到脸上以不觉得有寒意了。

”吹面不寒杨柳风“出处,作者和与它相连的诗:

出自宋代志南的《绝句》

绝句

志南 〔宋代〕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译文

把小船停放拴在岸边的古木树荫下;拄着拐杖走过桥的东边恣意观赏这春光。

杏花时节的蒙蒙细雨,像故意要沾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吹拂着脸庞的微风已感觉不到寒意,嫩绿的柳条随风舞动,格外轻飏。

注释

系(xì):联接。短篷:小船。篷,船帆,船的代称。

杖藜:“藜杖”的倒文。藜,一年生草本植物,茎杆直立,长老了可做拐杖。

杏花雨:清明前后杏花盛开时节的雨。

杨柳风:古人把应花期而来的风,称为花信风。从小寒到谷雨共二十四候,每候应一种花信,总称“二十四花信风”。其中清明节尾期的花信是柳花,或称杨柳风。

赏析

这首诗记述了作者一次游览的过程,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春风的柔和温暖,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

  第一句“古木阴中系短篷”。古木,老树。阴,树荫。系,拴。短篷,有篷的小船。意思说:我在一棵老树荫下拴住小船。它告诉我们,作者是乘船出来春游的。而且这个地方有树有水,是个好去处。古木成荫,又乘带篷的船,暗示了春来天暖,并会有风雨。

  第二句“杖藜扶我过桥东”。杖藜,藜杖,藜是一种草,茎很坚硬,用它作的拐杖。“杖藜扶我”,实际是“我扶杖藜”。说藜杖扶着我,将杖拟人化,突出了藜杖的作用及我同藜杖间的感情。意思说:我扶着藜杖来到小桥东面。这句写作者下了船,又扶杖步行,表明作者虽然年纪老了,但游兴很浓。其实在乘船途中,他已经在欣赏春天美景了,现在又徒步游赏,可见春天景色的迷人。

  上两句主要写春游经过,于春游兴致中初步透露出春光的美好,那么春光到底怎样美好呢?作者在后面进行了具体描述。

  次两句通过自己的感觉来写景物。眼前是杏花盛开,细雨绵绵,杨柳婀娜,微风拂面。诗人不从正面写花草树木,而是把春雨春风与杏花、杨柳结合,展示神态,重点放在“欲湿”、“不寒”二词上。“欲湿”,表现了濛濛细雨似有若无的情景,又暗表细雨滋润了云蒸霞蔚般的杏花,花显得更加娇妍红晕。“不寒”二字,点出季节,说春风扑面,带有丝丝暖意,连缀下面风吹动细长柳条的轻盈多姿场面,越发表现出春的宜人。这样表达,使整个画面色彩缤纷,充满着蓬勃生气。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儿寒意,这是耐心惬意的春日远足。

作者简介

南宋诗僧,志南是他的法号,生平不详。志南的生活状态已不考,他在当时的文坛上也没有“中兴四大诗人”以及“二泉先生”诸人的风头那么前。但就这短短的一首诗,就以其对早春二月的细腻感受和真切描写,把自己的名字载入了宋代诗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9566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5
下一篇2023-07-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