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师建筑史基本知识

城市规划师建筑史基本知识,第1张

(一)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知识

1.类型

特点: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明显;单体建筑的构成简单、真实、有机;建筑群的组合多样性;建筑与环境紧密结合;建筑类型多样化;工官制度严格。

类型:居住建筑、政权(宫殿)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礼制建筑、宗教建筑、商业建筑与工业建筑、教育、文化、娱乐建筑、园林与风景建筑、市政建筑、标志建筑、防御建

2.平面布局及特征

(1)中国古代建筑的单座建筑殿堂房舍等平面构成一般都以“柱网”的布置方式来表示,横向方向以步架称谓。古代单体建筑中以“间”作为度量单位。

(2)群体布局为一组或多组建筑围绕一个中心空间构成,以“院”来表示。

(3)结构与构造:中国古代建筑主要以木结构形式为主,包括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三种形式。

1)大木作:在建筑中,作为承重的梁柱结构部分,梁、檩、枋、柱等。

2)小木作:在建筑中,不承重仪为分隔空间或装饰之目的装饰部分,门、窗、隔扇、屏风等。

(4)建筑著作:宋李城《营造法式》;清工部《工程做法》。

(5)建筑模数:宋代用“材”;清代用“斗口”。

(6)斗拱:明清以前作为承重构件,明清时逐渐变为装饰构件。

(7)屋顶类型:庑殿、歇山、攒尖、悬山、硬山。

(8)屋架:彻上明造、天花吊顶。天花类型:平闹、平綦、藻井。

(9)等级制度由高到低为:

1)屋顶:重檐庑殿、重檐歇山、重檐攒尖、单檐庑殿、单檐歇山、单檐攒尖、悬山、硬山。

2)开间:十一,九、七、五、三间。

3)色彩:黄、赤、绿、青、蓝、黑、灰。

3.宫殿建筑

目前,我国已知最早的宫殿遗址足河南偃师二里头商代宫殿遗址。

北京故宫是我国至今保存最为完好的宫殿建筑,建于明永乐年间,其平面为中轴对称,纵深布局,三朝五门,前朝后寝。二朝是指连在须弥座上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五门是指从正阳门到太和门之间的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

4.坛庙建筑

(1)天坛:建于明初,有二重垣,北圆南方,象征天圆地方。外垣西侧——组建筑为神乐署、牺牲所;垣有二组建筑为斋宫、祭坛、祈年殿。

(2)曲埠孔庙:主殿大成殿。为重檐歇山九间殿,黄琉璃瓦,同保和殿规制。

5.宗教建筑

我国古代比较重要的宗教是佛教和伊斯兰教。

(1)寺庙祠观实例

唐代典型:山西五台县佛光寺大殿,平面为“金厢斗底槽”,风格平整开朗。

辽代典型:河北蓟县独乐寺,寺内观音阁是我国最古老的楼阁建筑,平面为“分心槽”式样,是我国最古老的楼阁建筑。

宋代典型: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是减柱造的典例。

元代典型:山西芮城永乐宫,是道教建筑,其内部壁画卓有成就。

(2)塔

塔是埋藏舍利,佛徒膜拜的对象。大致可分为楼阁式塔、密檐塔、单层塔、喇嘛塔、金刚宝座塔几种。

楼阁式塔:山西应县佛宫寺释伽塔,建于辽代(1056)年,是世界现存的木塔,塔高67.31m,八角形,筒中筒结构,外观5层,实为9层。

密檐塔: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建于北魏,是我国现存最古的砖塔;北京西直门外大正觉寺塔,建于明初,是金刚宝座塔的最早实例,5层佛龛组成矩形高台上设5座密檐方塔,中央高,四角低。

6.园林

中国园林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汉以前为帝王皇族苑囿为主体的思想;魏晋南北朝奠定了山水园的基础;唐代风景园林全面发展;两宋时造园风气遍及地方城市,影响广泛;明清时皇家园林与江南私家园林均达盛期。

代表性园林:皇家苑囿有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北京的颐和园;私家园林有无锡的寄畅园、苏州的留园、拙政园等。

(二)了解外国建筑的基本知识

1.古典建筑

希腊盛期、罗马共和盛期和罗马帝国盛期的建筑称为古典建筑。

(1)古希腊建筑

三柱式:多立克柱式、爱奥尼柱式、科林斯柱式。

雅典卫城:建于公元前4世纪;卫城的中心是雅典娜•帕提农的铜像。主要建筑:提农神庙(多立克柱式的代表)、伊瑞克先神庙(爱奥尼柱式的代表)、胜利神庙和山门。

(2)古罗马建筑

五柱式:多立克柱式、爱奥尼柱式、科林斯柱式、塔司干柱式、组合柱式。

建筑技术:券柱式。

建筑著作:公元前1世纪罗马人维特鲁威著的《建筑十书》。

实例:图拉真广场(罗马的广场)、大角斗场、万神庙、卡拉卡拉浴场。

2.中世纪建筑

(1)拜占廷建筑

格局:采用穹顶和帆拱形式,平面巴西利卡式、集中式、十字形。代表建筑:圣索菲亚大教堂。

(2)罗马风、哥特建筑

罗马风:创造了扶壁、肋骨拱、束柱。代表建筑:意大利比萨教堂。

哥特建筑:以尖券、尖形肋骨拱形、坡度很大的两坡屋面和钟楼、飞扶壁、束柱、花窗棂为特点。代表建筑:巴黎圣母院。

3.文艺复兴时期建筑

文艺复兴、巴洛克、古典主义广义地被称为文艺复兴。

(1)意大利建筑实例

佛罗伦萨主教堂之穹顶标志着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史的开始,被称为“新时代的第一朵报春花”;威尼斯圣马可广场是“欧洲最美丽的客厅”;圣彼得大教堂是文艺复兴盛期杰出代表;维琴察巴西利卡是帕拉第奥母题的代表。

(2)巴洛克建筑实例

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前广场,由建筑师伯尼尼设计。

(3)法国古典主义建筑实例

巴黎卢浮宫,采用横三段、纵三段的手法,称为理性美的代表:凡尔赛花园。

4.19世纪末复古思潮及工业革命影响

(1)复古思湖

法国巴黎万神庙:罗马复兴代表建筑。德国柏林宫庭剧院:希腊复兴代表建筑。

美国国会大厦白宫:罗马复兴实例。英国国会大厦:哥特复兴实例。巴黎歌剧院:折衷主义代表建筑。

(2)新材料、新技术、新类型

1851年伦敦“水晶宫”,开辟了建筑形式新纪元,被喻为第一座现代建筑。

5.新建筑运动初期

(1)工艺美术运动:时间:19世纪;地点:英国;代表人物拉斯金、莫里斯。热衷于手工艺效果与自然材料的美。

(2)新艺术运动:时间:19世纪80年代;地点:比利时;代表人物:贝伦斯、戈地。反对历史样式,提倡运用多种材料。

(3)维也纳分离派:时间:19世纪80年代;地点:奥地利;代表人物:瓦格纳、路斯。主张造型简洁与集中装饰。

(4)美国芝加哥学派:时间:19世纪0年代;地点:美国;代表人物:沙利文、詹尼。突出功能在设计中的主要地位。

(5)德意志制造联盟:时间:1907年;地点:德国;代表人物:贝伦斯。主张建筑必须与工业结合。柏林通用电气公司透平机车间,被称为第一座真正的“现代建筑”。

6.一战后新建筑流派

(1)风格派与构成派:时间:1917年;代表人物:荷兰青年艺术家蒙德里安、里特维德。主张:“艺术就是基本几何形象的组合和构图”。俄国青年艺术家塔特林、马来维奇把抽象几何形体组成空间当作绘画和雕刻的内容,作品因而很像工程结构,称为构成派,代表建筑是塔特林设计的第三国际纪念碑。

(2)表现派:时间:20世纪初;在建筑上常采用奇特、夸张的艺术体形来表达某种思想情绪,象征时代精神,代表建筑是门德尔松设计的波茨坦市爱因斯坦天文台。

7.二战后建筑的主要思潮

(1)对“理性主义”的充实与提高

讲究功能与技术合理,注意结合环境与服务对象的生活需要。代表人物:格罗皮乌斯、柯布西耶。代表建筑:TAC事务所设计的哈佛大学研究生中心楼。

(2)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

以纯净、透明与施工精确的钢和玻璃方盒子作为这一倾向代表。代表人物:密斯•凡•德•罗、小沙里宁。代表建筑:西格拉姆大厦。

(3)“粗野主义”倾向

毛糙的混凝土,沉重的构件和它们的直接组合。代表人物:柯布西耶、英国史密森夫妇、前川国男等。代表建筑:马赛公寓、吕迪加尔行政中心。

(4)“典雅主义”倾向

运用传统的美学法则来使现代的材料和结构产生规整、端庄与典雅的庄严感。代表人约翰逊、斯东、雅马萨奇。代表建筑:谢尔屯艺术纪念馆。

(5)注重“高度工业技术”倾向

主张用最新材料和各种化学制品来制造体量轻、用料少、能够快速灵活地装配、拆卸和改建的结构与房屋;强调系统与参数设计;流行采用玻璃幕墙。代表人物:皮阿诺、罗杰斯。代表建筑: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

(6)讲究“人情化”与“地方性”的倾向

肯定建筑除了满足生活功能之外,还应满足心理感情需要。代表人物:阿尔瓦•阿尔托,代表建筑:珊纳特赛罗镇中心的主楼。

(7)讲求“个性”与象征的倾向

主张使每一房屋与每一场地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个性与特征,在建筑形式上变化多端。大致有三种手段:运用几何形构图、运用抽象的象征、运用具体的象征。代表人物:路易斯•康、小沙里宁。代表建筑:朗香教堂、TWA候机楼、悉尼歌剧院。

(8)后现代主义

反对现代主义的机器美学,肯定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主要特征为:文脉主义、引喻主义、装饰主义。代表人物:文丘里。代表建筑:老年人公寓、新奥尔良市的意大利广场中的圣约瑟喷泉。

8.四位大师理论及作品

一战后的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建筑新主张的共同特点:(1)设计以功能为出发点;(2)发挥新型材料和建筑结构的性能;(3)注重建筑的经济性;(4)强调建筑形式与功能、材料、结构、工艺的一致性,灵活处理建筑造型,突破传统的建筑构图格式;(5)认为建筑空间是建筑的主角;(6)反对表面的外加装饰。

(1)格罗皮乌斯

建筑师中最早主张走建筑千业化道路的人之一,设计的包豪斯校舍反映了新建筑的特点:

1)以功能为建筑设计的出发点;

2)采用灵活的不规则的构图手法;

3)发挥现代建筑材料和结构的特点;

4)造价低廉。格罗皮乌斯明显地把功能因素和经济因素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2)勒•柯布西耶

出版了《走向新建筑》一书,主张建筑工业化生产的方向;在平面设计时要由内到外,功能第一,在建筑形式上赞美简单的几何形体。

他的早期作品萨伏伊别墅体现“新建筑五点”原则:

1)底层架空;2)屋顶花园;3)自由平面;4)横向长窗;5)自由立面。

勒•柯布西耶中期作品马赛公寓是“粗野主义”的代表建筑;晚期作品朗香教堂是浪漫主义的思想倾向。柯布西耶在城市规划方面,在研究现代建筑的实用问题方面,在运用新材料结构特别是运用钢筋混凝土方面,在建筑体形和空间处理方面,都有独创之处。

(3)密斯•凡•德•罗

主张建筑应满足时代的现实主义和功能主义的需要,应实现建筑工业化生产。他一生中对现代建筑的最卓著贡献在于,探索钢框架结构和玻璃这两种手段在建筑设计中应用的可能性,提出“少就是多”、“流动空间”等主张。代表建筑:西格拉姆大厦、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

(4)赖特

创建了有机建筑,他主张将建筑与自然环境紧密结合,应从自然中获得启示,创造灵活多样的建筑空间,打破工业化的局限性。代表建筑:流水别墅、古根汉姆博物馆以及大量草原住宅。

六、建筑美学的基本知识

艺术创作的重要依据,达到多样统一的手段是多方面的,如比例、尺度、对比、主次、韵律、均衡、重点等形式美的规律。是经常运用的构图技巧。

(一)了解建筑色彩的基本知识

1.色彩三原色

红、黄、蓝。

2.色彩三要素

色相、明度、纯度

3.色彩的形与色

形要素:直线、曲线、斜线、体;色要素:色相、明度、纯度、面积。

(二)了解建筑与环境的艺术处理的基本知识

1.从建筑的使用出发,着重分析功能关系,并加以合理的区分,运用道路、广场等交通联系手段加以组织,使总体空间环境的布局联系方便。

2.群体建筑艺术处理上,从性格特征出发,结合周围环境及规划的特点,遵循多样统一的基本原则,运用绿化、雕塑及各种小品等手段,丰富建筑的空间环境艺术,创造出完整而又优美的空间环境。

针对建筑学这部分,建议应试者多阅读以下方面的参考文献:《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住宅设计•原理》、《场地设计》、《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史》、《建筑空间组合沦》、《建筑色彩学》、《建筑形式美的原则》等。

以下是 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三地理教案:城市空间结构》,供大家学习参考!

本文题目:高三地理教案:城市空间结构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本章知识框架

第30讲 城市空间结构

考试说明要求

考试要点 具体考试内容要求

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区位分析 城市土地利用

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 中心地理论

基础梳理

一城市区位分析

城市区位分析 概念 区位 事物与其他事物的______关系

城市区位 指城市与外部______的、社会的和______的事物之间所构成的空间关系

区位

因素 自然地理区位 因素 城市周围的山脉、_____、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事物

特点 对城市的影响是相对_______的

经济地理区位 因素 有铁路、公路、_______、城市、工矿企业、商品农业基础等

特点 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______的发展、________条件的改善和____________的变化而改变

政治文化地理区位 因素 国家的政策、外交

特点 有一定的历史______性

二城市区位选择

城市区位选择 城镇

空间

布局

特点 人口密集地区 城镇数量______,并在其人流、物流集聚部位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沿河、沿湖、沿海地区 城镇较多,河流______处或______处,往往形成大城市

交通运输

枢纽处 形成比较____的城市

历史文化胜地、旅游地、大规模的商品______地和边境口岸有可能形成较大城市

城市

区位

选择 地质

灾害 城市选址应避开______频繁、______、崩塌、泥石流频发的地方及活动断裂带

河流 码头建设在河流的____岸处

地基 石质地基要优于土质地基,天然土要优于人工填土

地形 ______最为有利、丘陵困难较多、______需要大量投资和______措施,____较大的地方不适宜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地势低洼地区的城市,应建设____设施

功能区 居住区位应布置在工业区的____风向或城区河流的______

生态 城市周围应有良好的植被,有大面积的______

三城市土地利用

分类 我国土地分类 农用地 ______、园地、______、牧草地及其他农用地

建设用地 商业服务业用地、工矿仓储用地、公用设施用地、公共建筑用地、住宅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利设施用地、特殊用地

未利用地 未利用土地、其他用地

城市土地利用 城市用地通常可划分为______用地、______用地、政府机关用地、______用地、休憩用地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其他公共事业用地、农业用地和水面

四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

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 城市功能分区 城市

功能区 分区 ______区、______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______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游览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

影响因素 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________水平、______状况等

中心

商务区 概念 又称____________,是城市的商业________地区

职能 商业、______、金融、贸易、信息等活动高度______

特点 建筑物以______为主,__________便捷,______商业十分发达

城市空间结构 西方城市

结构学说 三大学说 ________学说 扇形学说 ________学说

意义 指导城市的规划建设

中国古代城市空间

结构 规划思想 以为______中心

表现 城市用地和功能分区反映严格的______制度

结构布局 以______为中心并确定轴线,构建城市的基本骨架

用地布局 有明显的功能分区和齐整的道路______

五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 中

地 概念 向周围地区提供各种货物和______的地方

职能 中心地具有多种服务功能——主要提供货物和______功能

级别 较高级别的中心地______影响较低级别的中心地

等级划分 根据中心地提供的职能种类和服务______来划分

门槛人数 概念 某一级中心地正常存在所必需的服务范围和服务______

理论 服务人数低于门槛人数,中心地难以正常运行;服务人数高于门槛人数,中心地就能获得一定的经营______

城镇与中心地 城镇是周围乡村的中心地

规模的大小与数量成______

城镇空间分布主要受制于______因素、行政因素和__________因素

高级中心包容低级中心地,高级服务范围覆盖低级服务范围,从而构成______分明的空间______系统

疑难突破

一如何进行城市的区位分析

城市区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经济空间格局的变化而改变。例如,京杭运河的开凿通航和我国南北贸易活动的日渐频繁,扬州、济宁等沿运河城市得到充分发展;京杭运河淤塞、海上运输发展和京沪铁路的建成,扬州、济宁等城市发展缓慢,而京沪铁路沿线和沿海城市迅速发展。因此城市区位分析模式是我们应把握的答题“钥匙”。城市区位分析一般是综合分析模式。

素 气候 气候优越,水热适中 示意图

地形 地形平坦

河流 河流提供水源和便利的交通

资源 矿业城市

素 社会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有利于人口和产业聚集

交通 交通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水陆交通便利又大大促进城市的发展

政策 如深圳是由于改革开放政策促进的

说明 一般地,早期城市的发展受自然条件制约大,近代城市发展受社会经济制约大。农业社会属河流经济,有利于沿河城市的发展;工业社会属海洋经济,有利于沿海城市的发展。城市区位分析应运用综合分析加主导因素分析的方法,既能多角度多因素地分析城市的区位,又能从多因素中找出起主导作用的因素。

二城市功能分区及影响因素

(一)城市主要功能分区对比

功能区 形态 特征 位置

商业区 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 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分区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

工业区 集聚成片 不断向市中心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住宅区 占地面积大,是城市的最基本职能,工业化后出现分化 建筑质量上高级与低级住宅区分化;位置上高级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高级

住宅区 城市外缘,与景区、文化区联系

低级

住宅区 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

(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因素有:经济因素、历史因素、社会因素、政策等,其中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区影响较大,具体分析如下:

1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城市功能区的影响:城市地价随距市中心的距离增大而递减,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地租的高低。

功能区 商业区 住宅区 工业区

付租

能力 商业用地的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距离市中心远近对商业影响 住宅用地的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较小,距离市中心远近对住宅区影响较小 工业用地的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最小,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工业的影响最小

区位 市中心 靠近市中心处 远离市中心处

区位选择原因 程度接近消费人群,商业付租 既利于工人上下班,又方便购物 工业生产占地空间较大,地租成本比例高,该区域内工业付租

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

2交通通达性对城市功能区的影响

城市不同区位土地的交通通达度不同,地租高低也就相应地存在差异,因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具体分析如下:

分析 图示

①市中心:有多条道路穿过,通达度,地租,形成地租峰,一般为商业用地。

②市中心附近远离主干道的地区:通达度差,地租较低,一般为住宅用地。

③城市主要道路与环线交会处:地租较高,形成地租次高峰,多为商业用地。

三城市等级与城市的功能、服务范围、数目、距离之间的关系

(一)不同等级的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服务范围、彼此间距离、数目等存在着差异,具体如下所示:

城市等级 城市作用 城市数目 城市距离 服务范围 职能种类 服务功能

高 大 少 远 大 多 强

低 小 多 近 小 少 弱

(二)等级高的城市具有的职能,等级低的城市不一定具有。城市等级的变化是有条件的,如位于资源丰富地区、交通枢纽上的城市有条件发展成级别较高的城市。

(三)图文解读服务功能与空间分布关系——嵌套关系

在一地区内,不同级别的城市构成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体系,等级较高的城市的服务范围覆盖多个等级较低的城市的服务范围,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从而构成层次分明的空间网络系统。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与空间分布的关系可用图表示

四城市功能区的合理规划——规律方法总结:

城市功能区的合理规划是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关键,关系到整个城市能否有效地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因此,在合理协调城市工业用地与生活用地之间的关系时,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要有便利的交通;

(2)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减少对生活居住区的污染;

(3)工业区与生活居住区间应设置防护带。体育馆、学校、儿童机构、医院等,不应设置在防护带内。

名题例析

例1(2010天津文综)结合图文材料,回答(1)~(2)题。

(1)图中所示人口增长状况分布,能够反映该城市 ( )

A人口由中心向周边迁移

B老龄人口增多

C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提高

D人口密度变小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资源型城市的转型问题,关键在产业结构调整方向。重工业城市调整应该是压缩重工业企业的数量,扩大重点企业规模,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大力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新兴工业要求环境质量好,交通便利,不能继续布局在市中心。伴随产业布局移动,人口也相应由市中心向外围移动。注意题目的前提条件是产业结构调整期间,不可能是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提高导致的人口增加。答案A

(2)伴随图中所示的人口变化,该城市 ( )

A商业用地减少 B居住用地扩大 C交通用地减少 D工业用地扩大

解析由于产业布局变化,导致人口向外迁移,外围地区的商业用地会增加,居住用地也要扩大,交通用地增加。注意不是由于人口外迁引起工业用地扩大。答案B

例2(2010年山东临沂模拟)读“中心地服务范围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若A城和B城人口规模相当,A城比B城服务范围更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般情况下,A、B两城市中,杜明家选购同级商品会选  ,原因是什么

(3)杜明家到A、B两城接受服务,说明城市服务范围具有怎样的特点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城市服务范围的主要因素。A城和B城人口规模相当,说明其级别相同,但是由于受到交通等因素的影响,A城服务范围在不断扩大,这吸引了周边其他地区的人口,说明在实际中,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发展变化的,服务边界具有不确定性。

答案(1)受高速公路的影响,A城比B城交通便利 (2)B城 A、B两城级别相同,商品等级相当时,只受距离远近和交通的影响,杜明家离B城更近 (3)不确定性。

课堂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5分,共25分)

(2010普陀调研)土地属于哪种使用方式,取决于这种使用方式所能产生的效益和地租支付能力。下图是“某城市地租等值线分布图”。读图,完成1~3题。

1图中地租等值线并不是呈同心圆,而是有明显的凹凸,造成局部区地租等值线向城外凸出的主要因素是 (  )

A地形条件 B交通运输

C人口分布 D行政干预

2若要在图中的①②③④四处中选建大型仓储式超市,选在 (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3中心商务区一般位于图中的 (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下图为“某特大城市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夜间人口密度变化图”。白天人口主要指工作人口,夜间人口主要指居住人口。完成4~5题。

4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夜间人口密度的变化直接反映 (  )

A中心商务区地价高于工业区

B中心商务区工业用地减少

C住宅区与中心商务区分离

D工业区与中心商务区分离

5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夜间人口密度变化的必备条件是 (  )

A城市服务等级提高 B城市交通条件改善

C城市流动人口增加 D城市生态环境优化

二综合题(16分)

6图中有A、B、C、D四座城市,试从地形、气候和河流等区位因素分析其发展前景。

(1)从地形考虑,________城市区位具有一定的优势,因为它们位于________地区。

(2)从气候考虑,____________的城市区位较为有利,因为它们位于 ,________城市区位更为有利。

(3)从河流因素考虑,________城市沿河而建,其中______城市位于干支流的交汇处,________城市位于河口,________城市位于通航河段的上游起点。

(4)综上所述,________城市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基础梳理

一空间 经济 自然 河流 稳定 港口 生产力 交通运输 经济空间格局 继承

二较多 交汇 入海 大 集散 地震 滑坡 凹 平原 山区 工程 坡度 排水 上 上游 水面

三耕地 林地 商业 工业 住宅

四商业 居住 工业 经济发展 交通 中心商业区 核心 服务 集中 高层 交通运输 零售 同心圆 多核心 皇权 等级 宫殿 系统

五服务 服务 辐射 范围 人数 利润 反比 商业 交通运输 层次 网络

课堂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5分,共分)

1B 2C 3B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等值线在交通线两侧向外凸出明显,即交通通达度较高,使地租升高。第2题,大型仓储式超市占地面积大,故应建在交通便捷、地租稍低的近郊,既方便顾客,又降低了地租成本。第3题,中心商务区一般位于地租的市中心区。

4C解析读图可知,1970年该城市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和夜间人口密度相同,说明其住宅区与商务区无明显分区。1970年以后,该城市中心商务区夜间人口密度比白天人口密度小了很多,说明其住宅区与商务区明显分离。

5B解析读图可知,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密度大,夜间人口密度小,说明一天之中人口在商务区和住宅区之间流动。实现人口的快速流动,需要依赖发达的交通。

二综合题(16分)

答案(1)B、D 平原 (4分)(2)B、C、D 水热条件适中的中低纬地带 D (6分) (3)A、C、D C D A(4分)(4)D(2分

解析此题综合考查了自然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图上曲线代表等高线,B、D位于海拔200米以上,为平原地区;A、C在200米以上,为丘陵山区。从地形因素来看,平原地区最有利于城市的发展。从气候来看,A城市由于纬度较高,城市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B、C、D处于中低纬地区,热量条件充裕,且D距海较近,降水条件较好,所以D的气候条件是的。从河流考虑,A、C、D都沿河而建,但区位不同。A位于通航河段的上游起点,C位于两河的汇合处,D位于河口处。综上所述,D城市无论从地形、气候还是河流因素看,都占有很大的优势。

  编辑本段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一)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

  中国古代建筑惯用木构架作房屋的承重结构。木构梁柱系统约在西元前的春秋时期已初步完备并广泛采用,到了汉代发展得更为成熟。木构结构大体可分为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以抬梁式采用最为普遍。抬梁式结构是沿房屋进深在柱础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重叠数层瓜柱和梁,再于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组成一组屋架。平行的两组构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联结于柱的上端,在各层梁头与脊瓜柱上安置檩,以联系构架与承载屋面。檩间架椽子,构成屋顶的骨架。这样,由两组构架可以构成一间,一座房子可以是一间,也可以是多间。 斗栱是中国木构架建筑中最特殊的构件。斗是斗形垫木块,栱是弓形短木,它们逐层纵横交错叠加成一组上大下小的托架,安置在柱头上用以承托梁架的荷载和向外挑出的屋檐。到了唐、宋,斗栱发展到高峰,从简单的垫托和挑檐构件发展成为联系梁枋置于柱网之上的一圈「井」字格形复合梁。它除了向外挑檐,向内承托天花板以外,主要功能是保持木构架的整体性,成为大型建筑不可缺的部份。宋以后木构架开间加大,柱身加高,木构架结点上所用的斗栱逐渐减少。到了元、明、清,柱头间使用了额枋和随梁枋等,构架整体性加强,斗栱的形体变小,不再起结构作用了,排列也较唐宋更为丛密,装饰性作用越发加强了,形成为显示等级差别的饰物。 木构架的优点是:第一、承重结构与维护结构分开,建筑物的重量全由木构架承托,墙壁只起维护和分隔空间的作用。第二、便于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可以因地区寒暖之不同,随宜处理房屋的高度、墙壁的厚薄、选取何种材料,以及确定门窗的位置和大小。第三、由于木材的特有性质与构造节点有伸缩余地,即使墙倒而屋不塌,有利于减少地震损害。第四、便于就地取材和加工制做。古代黄河中游森林茂密,木材较之砖石便于加工制做。

  (二)独特的单体造型

  中国古代建筑的单体,大致可以分为屋基、屋身、屋顶三个部份。凡是重要建筑物都建在基座台基之上,一般台基为一层,大的殿堂如北京明清故宫太和殿,建在高大的三重台基之上。单体建筑的平面形式多为长方形、正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圆形。这些不同的平面形式,对构成建筑物单体的立面形象起着重要作用。由于采用木构架结构,屋身的处理得以十分灵活,门窗柱墙往往依据用材与部位的不同而加以处置与装饰,极大地丰富了屋身的形象。 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形式丰富多彩。早在汉代已有庑殿、歇山、悬山、囤顶、攒尖几种基本形式,并有了重檐顶。以后又出现了勾连搭、单坡顶、十字坡顶、盂顶、拱券顶、穹窿顶等许多形式。为了保护木构架,屋顶往往采用较大的出檐。但出檐有碍采光,以及屋顶雨水下泄易冲毁台基,因此后来采用反曲屋面或屋面举拆、屋角起翘,于是屋顶和屋角显得更为轻盈活泼。

  (三)中轴对称、方正严整的群体组合与布局

  中国古代建筑多以众多的单体建筑组合而成为一组建筑群体,大到宫殿,小到宅院,莫不如此。它的布局形式有严格的方向性,常为南北向,只有少数建筑群因受地形地势限制采取变通形式,也有由于宗教信仰或风水思想的影响而变异方向的。方正严整的布局思想,主要是源于中国古代黄河中游的地理位置与儒学中正思想的影响。 中国古代建筑群的布置总要以一条主要的纵轴线为主,将主要建筑物布置在主轴线上,次要建筑物则布置在主要建筑物前的两侧,东西对峙,组成为一个方形或长方形院落。这种院落布局既满足了安全与向阳防风寒的生活需要,也符合中国古代社会宗法和礼教的制度。当一组庭院不能满足需要时,可在主要建筑前后延伸布置多进院落,在主轴线两侧布置跨院(辅助轴线)。曲阜孔庙在主轴线上布置了十进院落,又在主轴线两侧布置了多进跨院。它在奎文阁前为一条轴线,奎文阁以后则为并列的三条轴线。至于坛庙、陵墓等礼制建筑布局,那就更加严整了。这种严整的布局并不呆板僵直,而是将多进、多院落空间,布置成为变化的颇具个性的空间系列。像北京的四合院住宅,它的四进院落各不相同。第一进为横长倒座院,第二进为长方形三合院,第三进为正方形四合院,第四进为横长罩房院。四进院落的平面各异,配以建筑物的不同立面,在院中莳花植树,置山石盆景,使空间环境清新活泼,宁静宜人。

  (四)变化多样的装修与装饰

  国古代建筑对于装修、装饰特为讲究,凡一切建筑部位或构件,都要美化,所选用的形象、色彩因部位与构件性质不同而有别。 台基和台阶本是房屋的基座和进屋的踏步,但给以雕饰,配以栏杆,就显得格外庄严与雄伟。屋面装饰可以使屋顶的轮廓形象更加优美。如故宫太和殿,重檐庑殿顶,五脊四坡,正脊两端各饰一龙形大吻,张口吞脊,尾部上卷,四条垂脊的檐角部位各饰有九个琉璃小兽,增加了屋顶形象的艺术感染力。 门窗、隔扇属外檐装修,是分隔室内外空间的间隔物,但是装饰性特别强。门窗以其各种形象、花纹、色彩增强了建筑物立面的艺术效果。内檐装修是用以划分房屋内部空间的装置,常用隔扇门、板壁、多宝格、书橱等,它们可以使室内空间产生既分隔又连通的效果。另一种划分室内空间的装置是各种罩,如几腿罩、落地罩、圆光罩、花罩、栏杆罩等,有的还要安装玻璃或糊纱,绘以花卉或题字,使室内充满书卷气味。 天花即室内的顶棚,是室内上空的一种装修。一般民居房屋制作较为简单,多用木条制成网架,钉在梁上,再糊纸,称「海墁天花」。重要建筑物如殿堂,则用木支条在梁架间搭制方格网,格内装木板,绘以彩画,称「井口天花」。藻井是比天花更具有装饰性的一种屋顶内部装饰,它结构复杂,下方上圆,由三层木架交构组成一个向上隆起如井状的天花板,多用于殿堂、佛坛的上方正中,交木如井,绘有藻纹,故称藻井。 于建筑物上施彩绘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建筑物不可缺少的一项装饰艺术。它原是施之于梁、柱、门、窗等木构件之上用以防腐、防蠹的油漆,后来逐渐发展演化而为彩画。古代在建筑物上施用彩画,有严格的等级区分,庶民房舍不准绘彩画,就是在紫禁城内,不同性质的建筑物绘制彩画也有严格的区分。其中和玺彩画属最高的一级,内容以龙为主题,施用于外朝、内廷的主要殿堂,格调华贵。旋子彩画是图案化彩画,画面布局素雅灵活,富于变化,常用于次要宫殿及配殿、门庑等建筑上。再一种是苏式彩画,以山水、人物、草虫、花卉为内容,多用于园苑中的亭台楼阁之上。

  (五)写意的山水园景

  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有意境,它与中国古典诗词、绘画、音乐一样,重在写意。造景家用山水、岩壑、花木、建筑表现某一艺术境界,故中国古典园林有写意山水园之称。从造景艺术创作来说,它摄取万象,塑造典型,托寓自我,通过观察、提炼,尽物态,穷事理,把自然美升华为艺术美,以之表现自己的情思。赏景者在景的触发中引起某种情思,进而升华为一种意境,故赏景也是一种艺术再创作。这个艺术再创作,是赏景者借景物抒发感情,寄寓情思的自我表现过程,是一种精神升华,使人心性开涤,达到高一层的思想境界。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景的意境大体分为:治世境界、神仙境界、自然境界。儒学讲求实际,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关心社会生活与人际关系,重视道德伦理价值和治理国家的政治意义,这种思想反映到园林造景上就是治世境界。老庄思想讲求自然恬淡和炼养身心,以静观、直觉为务,以浪漫主义为审美观,艺术上表现为自然境界。佛、道两教追求涅与幻想成仙,园林造景上反映为神仙境界。治世境界多见于皇家苑囿,如圆明园四十景中约有一半属于治世境界,几乎包含了儒学的哲学、政治、经济、道德、伦理的全部内容。自然境界大半反映在文人园林之中,如宋代苏舜钦的沧浪亭,司马光的独乐园。神仙境界则反映在皇家园林与寺庙园林中,如圆明园中的蓬岛瑶台、方壶胜境、青城山古常道观的会仙桥、武当山南岩宫的飞升岩。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神内涵特征有三。其一,审美价值与政治伦理价值的统一。艺术价值高的建筑,也同时发挥着维系、加强社会政治伦理制度和思想意识的作用。其二,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表现出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其三,总体性、综合性很强。往往动用一切因素和手法综合成一个整体形象,从空间组合到色彩装饰都是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抽掉其中任何一项都会整体效果。

  编辑本段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组成

  编辑本段建筑结构

  (一)台基 一称基座。系高出地面的建筑物底座。用以承托建筑物,并使其防潮、防腐,同时可弥补中国古建筑单体建筑不甚高大雄伟的欠缺。大致有四种。 1、普通台基 用素上或灰土或碎砖三合土夯筑而成,约高一尺,常用于小式建筑。 2、较高级台基 较普通台基高,常在台基上边建汉白玉栏杆,用于大式建筑或宫殿建筑中的次要建筑。 3、更高级台基 即须弥座,又名金刚座。“须弥”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山名,相传位于世界中心,系宇宙间最高的山,日月星辰出没其间,三界诸天也依傍它层层建立。须弥座用作佛像或神龛的台基,用以显示佛的崇高伟大。中国古建筑采用须弥座表示建筑的级别。一般用砖或石砌成,上有凹凸线脚和纹饰,台上建有汉白玉栏杆,常用于宫殿和著名寺院中的主要殿堂建筑。 4、最高级台基 由几个须弥座相叠而成,从而使建筑物显得更为宏伟高大,常用于最高级建筑,如故宫三大殿和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即耸立在最高级台基上。 (二)木头圆柱 常用松木或楠木制成的圆柱形木头。置于石头(有时是铜器) 为底的台上。多根木头圆柱,用于支撑屋面檩条,形成梁架。 (三)开间 四根木头圆柱围成的空间称为“间”。建筑的迎面间数称为“开 间”,或称“面阔”。建筑的纵深间数称“进深”。中国古代以奇数为 吉祥数字,所以平面组合中绝大多数的开间为单数;而且开间越 多,等级越高。北京故宫太和殿,北京太庙大殿开间为十一间。 (四)大梁(即横梁) 架于木头圆柱上的一根最主要的木头,以形成屋脊。常用松 木、榆木或杉木制成。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中骨架的主件之一。 (五)斗拱 是中国古代建筑独特的构件。方形木块叫斗,弓形短木叫拱, 斜置长木叫昂,总称斗拱。一般置于柱头和额访(又称阑头,俗称看 访,位于两檐柱之间,用于承托斗拱)、屋面之间,用来支撑荷载梁架、挑出屋檐,兼具装饰作用。由斗形木块、弓形短木、斜置长木组 成,纵横交错层叠,逐层向外挑出,形成立大下小的托座。 (六)彩画 原是为木结构防潮、防腐、防蛀,后来才突出其装饰性,宋代以 后彩画已成为宫殿不可缺少的装饰艺术。可分为三个等级。 1、和玺彩画 是等级最高的彩画。其主要特点是:中间的画面由各种不同的龙或凤的图案组成,间补以花卉图案;画面两边用《 》框住,并 且沥粉贴金,金碧辉煌,十分壮丽。 2、旋子彩画 等级次于和玺彩画。画面用简化形式的涡卷瓣旋花,有时也可画龙凤,两边用《 》框起,可以贴金粉,也可以不贴金粉。一般用次要宫殿或寺庙中。 3、苏式彩画 等级低于前两种。画面为山水、人物故事、花鸟鱼虫等,两边用《 》或( )框起。“( )”被建筑家们称作“包 袱”,苏式彩画,便是从江南的包袱彩画演变而来的。 (七)屋顶(古称屋盖) 中国传统屋顶有以下七种,其中以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为 级别最高,其次为单檐庑殿、单檐歇山顶。 1、庑殿顶 四面斜坡,有一条正脊和四条斜脊,屋面稍有弧度,又称四阿 顶。 2、歇山顶 是庑殿顶和硬山顶的结合,即四面斜坡的屋面上部转折成垂 直的三角形墙面。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依脊组成,所以又称 九脊顶。 3、悬山顶 屋面双坡,两侧伸出山墙之外。屋面上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 脊,又称挑山顶。 4、硬山顶 屋面双坡,两侧山墙同屋面齐平,或略高于屋面。 5、攒尖顶 平面为圆形或多边形,上为锥形的屋顶,没有正脊,有若干屋 脊交于上端。一般亭、阁、塔常用此式屋顶。 6、卷棚顶 屋面双坡,没有明显的正脊,即前后坡相接处不用脊而砌成弧 形曲面。 (八)山墙 即房子两侧上部成山尖形的墙面。常见的山墙还有风火山墙, 其特点是两侧山墙高出屋面,随屋顶的斜坡面而呈阶梯形。 (九)藻井 中国传统建筑中天花板上的一种装饰。名为“藻井”,含有五行 以水克火,预防火灾之义。一般都在寺庙佛座上或宫殿的宝座上方。是平顶的凹进部分,有方格形、六角形、八角形或圆形,上有雕 刻或彩绘,常见的有“双龙戏珠”。

  编辑本段中国建筑与外国建筑的不同

  中国建筑中具有审美价值的特征形式和风格。自先秦至19世纪中叶以前基本上是一个封闭的独立的体系,2000多年间风格变化不大,通称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社会性质的改变,外国建筑,特别是西方建筑的大量输入,中国建筑与世界建筑有了较多的接触和交流,建筑风格发生了急剧变化,通称为中国近现代建筑艺术。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在封建社会中发展成熟,它以汉族木结构建筑为主体,也包括各少数民族的优秀建筑,是世界上延续历史最长、分布地域最广、风格非常显明的一个独特的艺术体系。中国古代建筑对于日本、朝鲜和越南的古代建筑有直接影响,17世纪以后,也对欧洲产生过影响。 艺术特征 和欧洲古代建筑艺术比较,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有3个最基本的特征: ①审美价值与政治伦理价值的统一。艺术价值高的建筑,也同时发挥着维系、加强社会政治伦理制度和思想意识的作用。 ②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表现出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建筑艺术的一切构成因素,如尺度、节奏、构图、形式、性格、风格等,都是从当代人的审美心理出发,为人所能欣赏和理解,没有大起大落、怪异诡谲、不可理解的形象。 ③总体性、综合性很强。古代优秀的建筑作品,几乎都是动员了当时可能构成建筑艺术的一切因素和手法综合而成的一个整体形象,从总体环境到单座房屋,从外部序列到内部空间,从色彩装饰到附属艺术,每一个部分都不是可有可无的,抽掉了其中一项,也就损害了整体效果。 这些基本特征具体表现为: 重视环境整体经营 从春秋战国开始,中国就有了建筑环境整体经营的观念。《周礼》中关于野、都、鄙、乡、闾、里、邑、丘、甸等的规划制度,虽然未必全都成为事实,但至少说明当时已有了系统规划的大区域规划构思。《管子·乘马》主张,“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说明城市选址必须考虑环境关系。中国的堪舆学说起源很早,除去迷信的外衣,绝大多数是讲求环境与建筑的关系。古代城市都注重将城市本体与周围环境统一经营。秦咸阳北包北坂,中贯渭水,南抵南山,最盛时东西达到二三百里,是一个超级尺度的城市环境。长安(今陕西西安)、洛阳(北魏)、建康(今江苏南京)、北京(明清)等著名都城,其经营范围也都远远超过城墙以内;即使一般的府、州、县城,也将郊区包容在城市的整体环境中统一布局。重要的风景名胜,如五岳五镇、佛道名山、邑郊园林等,也都把 环境经营放在首位;帝王陵区,更是着重风水地理,这些地方的建筑大多是靠环境来显示其艺术的魅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9590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5
下一篇2023-07-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