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在路上——读《血色浪漫》有感

永远在路上——读《血色浪漫》有感,第1张

前段时间看完了《血色浪漫》这本书,书的最后一行字是“2002年8月31日第一稿完成”。

2002年,好熟悉但又好遥远的年份,那时候这本书应该很火吧。至少当时它的同名电视剧,因为孙俪和刘烨的传神演出,火爆大江南北。

电视剧我大概看过几眼,记忆的画面就是几个年轻人穿着绿军装,骑着自行车在大街上肆意奔走的样子,还有他们成年后的一些画面。

那个时候的我,对这种题材不是太感兴趣,就没有看。一晃,20年过去了,在这本书第一稿的20年后,我终于翻开了这本书。

为什么会看这本书呢?主要原因是张先生寒假里一直在看这本书,还不时地发两句感慨。

然后,寒假快结束的一个清早,我睡不着了,但也不想起床,就去书柜里找书,然后就看见了这本书,就靠在床头看了两个小时。

其实看最前面十几页的时候,我还是有点不在状态,一种想看下去但又心不在焉的矛盾感纠缠着我。我最近喜欢看的书是历史书,不太想看小说。

尽管心里矛盾着,但我就是坚持看了两个小时。后来,我就看下去了。慢慢地,我发现了那个支持我选中它、坚持看完它的原因是什么了。

是因为我现在和书中各位主人公,特别是男主钟跃民,都处在一个不断变幻的时代背景下,或者准确地说,我想看看书中人物,是怎么面对时代变迁、怎么抗争命运的。

还不错,又一次站在人生选择十字路口的我,从书中获得了力量,明确了方向。这本书通过各个人物、特别是钟跃民的人生选择,为读者透彻地讲明白了人生道理。尽管我们和书中人物隔着时代,但这些关于人性的探究是共通的。

首先,积极面对时代变革。

钟跃民作为上个世纪50年代生人,一直处在蜂拥而至的历史变迁中。

十几岁的时候没学上,闹革命;

再大一点,作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后来参军,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

复员后卖了一段时间煎饼果子,跑去当了国企高管;

然后是被审查关押,恢复自由后开饭店,最后跑到西北游荡。

我是80后,都说改革总是从我们这一代改起来,其实,哪一代人都会遇到变革。面对变革,害怕、恐慌、不知所措,在所难免,但最终需要接受现实、积极面对。

钟跃民面对时代浪潮,也曾经迷茫、痛苦,刚下乡面对饥饿,在部队想复员而不得,当了国企高管后暂时迷失,他都经历过,但他很快调整心态,在和社会各色人物游刃有余应对的同时,保持了自己的本心。

时代是不会等人的,时代变革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但无论时代怎么变,像钟跃民一样,保持善良的人生底色、努力向前冲的干劲,总会在时代大浪中为自己寻得一线生机。

其次,人情世故通透清醒。

钟跃民可以说是人间清醒:

他能对不属于自己一个阶层的李奎勇互相敬重,肝胆相照;

他早早就认识到,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愿意做乖孩子;

他认同并践行多元化的价值取向;

他会闹情绪,但会坚持把工作做好;

他给特遣队战士做战前动员时,谈及死亡的松弛感直击人心;

这些都让他充满精神上的强悍,真真人间清醒。

再次,在路上,重体验。

钟跃民看似游戏人生,其实他追求的是一种“在路上”的生命状态。

他讨厌一成不变的生活模式,他渴望改变,对未知充满好奇。这样的心态使得他在任何苦难条件下,都能甘之若饴、成就不同。

别人上山下乡都悲惨欲泣,他却沉浸在信天游的悲凉中;

战场上当了英雄,本可以在部队平步青云,但他却觉得一眼望到头的日子太可怕;

别人复员争着进编制内,他却觉得被限制自己自由,跑去当了个体户……

他的人生可以说“狂放不羁爱自由”,追求“心灵的自由勃发和个性的恣意张扬”,是一个精神上的强者。他活出了人生的真谛:轻结果,重过程,永远在路上。

这是钟跃民最最让人羡慕的地方,他活出了他自己。

钟跃民的形象能够这么鲜明立体,这都归功于作者都梁,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对人物形象的精准刻画、对复杂人性的精准探索,让人感受美妙的阅读体验。

看完书,我还觉得不过瘾,我还准备去追剧呢,刘烨年轻时的气质和钟跃民是很契合的。

读这本书,我拿到了此刻的我想得到的。

主人公钟跃民生于五十年代(到现在也是60多的老人家了)。

《血色浪漫》讲述的是他15、6岁到45、6岁的精彩人生,而这30年间又是中国巨大变化的30年,钟跃民的人生固然精彩,也是因为那个时代也很精彩。

在小说中,钟跃民的精彩人生在于其轨迹的变化。他当过流氓、上山下乡、当兵、复员后干个体户,又到大公司当经理,被人坑害后锒铛入狱,出狱之后开出租车、开饭馆,小说的结尾是钟跃民正在可可西里加入了反偷猎队伍,做一名环保卫士呢。当然,不能免“俗”,钟跃民也与周晓白、秦岭、何眉、高玥等众多女性发生着“剪不断理还乱”的爱恨情仇。

小说极力刻画了钟跃民在每一段人生经历中全情投入,那种“活在当下”,那种“在路上”的过程是作者想表达的,而这也构成了钟跃民的精彩人生。

钟跃民的父亲被隔离后,钟跃民认认真真地当起了流氓,打架斗殴、拍婆子;上山下乡到陕北,穷乡僻壤,可他依然能够和小伙伴们谈笑风生,青黄不接之时需要外出行乞,高高兴兴地自封为丐帮帮主,甚至和郑桐认真地拍戏卖艺讨生活;当兵了,就从士兵干起做到侦查大队的大队长,期间也干了不少轰动一时的“大事”;当兵当烦了就复员转业,和高玥一起热热闹闹地卖煎饼,要知道80年代初,干个体户可是让人看不起啊;至于到正荣公司当经理,出狱之后开出租、当饭馆老板,自己倒觉得不那么精彩,但期间他受人坑害入狱(也不算入狱,只是被收押)一段,时间不长但却很精彩。入狱之初,凭着他一身的散打格斗功夫,根本就不必受狱头迟宝强的欺负,可他却接受了一顿黑拳,还自嘲为“杀威棒”,然后才发威制服迟宝强,作者写这一段恰恰反映了他活在当下,体验人生的那种潇洒。

因为他需要随时体验人生,所以害怕受到束缚,他拒绝周晓白的爱情,认为那是束缚;他不肯在部队继续发展,认为那是束缚;复员后他不愿去坐机关、当警察,依然认为那是束缚;他不愿守着饭馆,认为那是束缚,他在可可西里反偷猎,因为那很刺激。

让人不胜感慨的是小说结尾处,李奎勇在得知自己是肺癌晚期后请钟跃民来家里长谈。李奎勇说了很多,往好了说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生活。可另一方面,李奎勇的生活却是如此的艰难,一大家子人穷得如此痛苦,又怎么可能和钟跃民那般潇洒人间呢?

小说中那些干部家庭出身的人最后个个都有“出息”:钟跃民、张海洋、袁军、郑桐、周晓白、罗芸、蒋碧云、李援朝……,可大杂院的孩子们呢?小混蛋、李奎勇、宁伟、钱广志……,作者似乎在暗示着一个新阶层的出现,二十年后来看,果真如此,都梁并没有刻意多写什么,可自己却似乎读到了很多。

小说中的一句话,或许就是书名的来源吧。

一共三部,第一部是《血色浪漫》,刘烨孙俪主演

第二部是《幸福像花儿一样》,邓超孙俪主演

第三部是《大校的女儿》,郭晓冬袁立主演

但第2部与第1部没有关系。

刘烨的是根据《血色浪漫》这本书改编的,36集的好像是这个。

《血色浪漫》原型人物都是以旧时代为背景的典型代表人物。

该书由于细腻的描写、曲折的情节,在出版后很快就改编成剧,并由当红演员出演,那些呈现在文字中与荧幕上真实的喜怒哀乐、恩怨纠葛,也引起了无数上一辈人的共鸣。

仔细读来就会发现书中有许多发人深省的问题。尤其在《血色浪漫》中,它的基调充满着命运的沧桑感,甚至人物的悲凉走向,也有着作者经历过的、那个时代的缩影。

《血色浪漫》编剧历程

都梁出生在1954年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就接受着良好的教育。但尽管如此,都梁的生活也不能算十分幸福,人们的物质生活也并不丰富。都梁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慢慢成长起来。

少年时的都梁有着一身热血,一心想要报效祖国,于是他走上了参军的道路。都梁在部队度过了一段漫长又激荡的生活,闲暇时他会写一些随笔来记录心情,这样的日子也给予他许多灵感,也为以后的创作积攒了足够的素材。

退役后的都梁回到北京,开始转行从事了教师、公务员职业,后来又担任过公司经理、石油勘探技术研究所长等,不过这些工作并没有成为他一生的事业。这些年来,无论多艰辛困苦,都梁依然一直坚持着自己所热爱的文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9959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5
下一篇2023-07-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