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色经典心得体会

读红色经典心得体会,第1张

《反对本本主义》读后有感

“你对于某个问题没有调查,就停止你对于某个问题的发言权。这不太野蛮了吗?一点也不野蛮。……”这就是《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第一句话。我简直忍不住要叫好了,实在是精辟!

《反对本本主义》是毛泽东为了反对当时红军中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其内容涉及到党在领导工作中所遇到具体问题时的解决方法,批评了脱离我国实际情况的党内领导者,揭示了离开实际调查的不良结果——即产生唯心的阶级估量和唯心的工作指导,从而不是导致机会主义,便是导致盲动主义。当然,每篇文章都有当时的社会背景,尤其是主席的文章,更是有其深远的政治目的。然而,我是一个对政治了解并不多的人,因此在这里仅仅谈一谈在现代社会环境下,我个人看过这篇文章后的感触。

“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这句话我特别喜欢,因为我觉得它特别能揭示实事求是的内在本质。如果你对某个问题,某种情况,一点都不了解,怎么就能随随便便的下定论呢?这显然违背实事求是的原则。也许有人会说,这种现象并不是很多啊。不,不是这样的,这种现象太普遍了,它就悄然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各个角落里而不被觉察。只要你稍加留心,就会发现。

我经常看到这样一些人,他们在各种场合都高谈阔论,甚至有时还慷慨激昂,十足的辩论选手气势。但如果你仔细听听,就会发现话语之间破绽百出,显然他们对于所谈论的问题并非熟稔,也没有完全理解透彻。也许仅仅是看书看报时的断章取义,要么就是道听途说的结果。然而,他们却依然觉得自己好像很全知全能的样子,这真是叫人受不了。

我这样说,是因为在我们大学生中间这种情况就很普遍。众所周知,这是一个信息横流的时代,网络上五花八门的东西俯拾即是。Internet就像一锅大杂烩,有真实的内容也有虚假的内容,有极具价值的资料也有毫无意义的垃圾,因此人们很容易就被误导。不管其他人怎么样,我认为至少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是有脑子的,应该是会去伪存真的,不然我们的国家距离沦落成为一个没有思想的民族也就不远了。然而现实情况不容乐观,我发现现在有很多大学生更愿意去接受,而不是思考。他们对接收到的信息往往不假思索的吞进肚子里,并不给予消化,然后就理所当然的把它当成自己的思想成果,甚至有时还对其他人侃侃而谈。但你要是再与他进行深入探讨,就会发现他根本没有自己的独到见地,一切观点都来自于其他人。这种人,即是缺乏了一个“调查”的过程。不是说不可以借鉴,但是怎么说也得融入自己思考的结果啊。久而久之,大脑就会成为一个塞满各种杂乱无章的信息的垃圾箱,对于大学生来说,这实在是太可悲了。

因此毛泽东的“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这句话就显现出非凡的意义了,就我个人理解,它实际上是强调了一个“亲身参与”的概念。这与毛泽东的人生哲学理念是有一定关联的。“横尽虚空,山河大地一无可恃,而可恃惟我。竖尽来劫,前古后今一无可据,而可据惟目前。”这是毛泽东人生的两大支点。为寻找这两个支点,他费了好几年的思索,借鉴了前人,参照了西人,还经历过业师杨济昌的点化。这两大支点之一就是“贵我”。亲自“调查”,当然也是一种“贵我”的体现。而对于我们来说,这里的“调查”可以引申为独立的分析、思考,从而争取到“发言权”——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见解。

那么如果不“调查”就“发言”,还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就拿美国的陪审制度来说吧,1787年,作为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果实,陪审制度被写入美国宪法,如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12个与案件完全无关的普通民众在法庭上听取控辩双方律师询问证人、提供证据以及法庭陈词,最后集体投票,表决被告是否有罪。虽然美国的陪审团制度吸收普通民众参与司法审判,在一定意义上使司法更贴近社会,接近民众,反应民众的呼声,也曾受到法国学者托克维尔的高度评价,但由于陪审员没有专业的法律背景,在认定证据和事实时不如专家那么判断准确,他们仅仅是用来自生活的经验和感受对证据做判断,这样做出的决断难免有些不理性,有时甚至与事实相悖。美国的Reginald Rose曾写过一篇小说《The Twelve Angry Man》,中文名称是《十二个愤怒的人》,是以他作为陪审员的亲身经历为原型写出的。由于缺乏调查,没有认清事实,11个陪审员都认定一个小男孩杀害了他的父亲,险些定了这个无辜孩子的罪,把他送上电椅。虽然这种事情很少发生,但一旦发生的话,落实到个人身上,伤害就是百分之百的,结局可能十分悲惨。这就是缺乏调查,对事实掌握不够所造成的隐患及不良后果。

其实“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这句话还可以在各种琐碎的生活小事中体现,比如“人不可貌相”就说明我们不能被表面现象蒙蔽,要通过发掘式的方法去了解一个人。我身边还有这样真实的事情,一个女生与另一个女生交恶,就经常向她男朋友散播对那个女生不利的言辞。久而久之,她的男朋友就和那名女生逐渐疏远,最后到了面对面也不说话的境地。我个人觉得这名男生的做法是非常幼稚可笑的,你怎么能仅仅通过他人的言论去认识一个人,给她做评判?你自己都没有去了解她,没有一个独立客观的思考过程,怎么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呢?这也未免太片面了吧。这种事情还并不少见,人与人之间的误会有很多都是这么来的,让人感觉难免遗憾。这显然是不客观的,有悖于实事求是的原则。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我也算有过这样的亲身经历。不过我没有遗憾。刚上大学时,我们学校的心理健康协会举办了一个叫做“信语心愿”的活动,在活动中我结识了一个男生,我们聊的很好,有时还会互通信件。但后来我听班上一个认识他的女生说他这个人很烂,叫我最好离他远一点。我当时比较矛盾,但我并没有立刻疏远他,因为我觉得我不能仅凭其他人的感觉对一个人妄下定论。在后来与他的接触中我开始留心一些细节,想看看我们是不是真的可以做朋友。渐渐的,我察觉到他的确经常抽烟、喝酒、到网吧包夜。当我觉得我们不是志同道合的人后,就下定决心不再与他来往了。虽然事实证明那个女生说的是对的,但直到现在我仍然觉得自己当时的做法很正确,因为我是自己独立的去认识了一个人,并没有道听途说,人云亦云。

认识一个人尚且如此,治理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呢?

调查,就说明尊重事实,换言之就是具备实事求是的精神。实事求是,这简单的四个字里包含太多的意义和内涵了,不然的话我们的党也不会把它放在思想路线这么高的位置上。在政治课本上我们学习过,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这个精髓,才有了几代国家***重要思想理论的创立和发展。无论是伟人时期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还是当代社会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其核心思想都离不开这一块闪闪发光的大金子。

提到实事求是,我就忍不住想到毛泽东,因为他把这一原则贯彻的是那样彻底,在他的一生中所做出的几乎一切具有重大意义的决定和他的重要思想中,无不灵活地穿插和体现了这一原则。毛泽东为什么能得天下?这是因为他对中国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情况了解的实在是太深刻了。举个大家熟悉的例子,在那么多人对“农村包围城市”的方针持怀疑态度时,他并没有受到影响,而是冷静地分析了当时的局势,做出了系统的论证: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革命主力军是农民。而农村又是敌人统治薄弱的地方,***到农村去,等于避实就虚,用自己的长处去击敌人的短处。当时有很多“城市中心论”者用十月革命经验硬套中国实际,他们老是以为无产阶级革命就应该到有无产阶级的地方——城市去闹。而毛泽东经过对具体情况的调查后所做出的“发言”——到农村去,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一个一个地夺取城市——最终被历史证明是睿智的、具有远见的,是成功的、具有意义的。

毛泽东是一个真正能做到“调查”的人。他认为,调查就是解决问题。这是《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的第二部分内容。读了之后我才服气地体会到,伟大的思想真是不论放在何种环境下,何种时代中,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吗?那么,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他自己就是勤于“调查”的表率,他是那样的贴近群众,去了解他们,关怀他们,作为一个主席,甚至曾亲自帮助沙洲坝农民解决吃水问题,亲自关心侯家沟妇女不生孩子的问题。难怪有那么多的人都被他的人格魅力所征服。

毛主席的思想对于当代的领导干部工作的开展仍有很大的指导性意义。他在文中提到的那种“喜欢一到就宣布政见”,“看到一点表面,一个枝节”就会“指手画脚”、“纯主观地瞎说一顿”的干部直到现在也是依然存在的。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一定要弄坏事情,一定要失掉群众,一定不能解决问题”。那么这些干部究竟应该怎样做才能真正为民众解决问题呢?在书中,毛泽东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去做孔夫子的“每事问”!

是啊,如果那些领导能够切实地考察,能够“载来解决问题的各种必要材料”,又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呢?这不禁使我联想到大学教育的问题,虽然我的想法不一定是正确的,但我还是隐约觉得,我们的大学教育内容是有一定问题的。比如我总认为,我们的课时安排不够合理。有的重要科目课时很少,几乎学不到什么东西。有的应该开设的科目甚至不开。在和一些老师的交谈过程中,他们也提及了这个问题。这不仅是学生的困惑,也是教师的矛盾,学校的无奈。有的教师提到教育局与教育事业的脱节,认为现在管理教育的反而是一些根本不懂教育的人。这话虽然有些偏激,但从大部分教师对现代大学教育的看法来说,很多人对这种教育现状持不满态度。那么我认为,这就表明相关人员所做的协调工作还是不够的,一些现有政策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方式还是不尽如人意的。因此我们的国家还是应该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协调这些分歧。

总之,无论是从大方向来看还是从小方向来说,“没有价值,没有发言权”这句精辟的话都有非凡的价值,实事求是这条思想路线都有深远的意义。我会将这些伟人的思想精华铭记于心,并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灵活运用这些原则,想必这些会在我今后的生活中起到如同指明灯般的作用。

8月25日七夕节,七夕长沙街头心形红灯火爆了全国,这些心性红灯是长沙交警连夜打造的,一方面是表白市民,另一方面倡导市民安全出行、文明交通。七夕有着“牛郎织女”的浪漫传说,是象征爱情的节日,这些心性红灯刚好衬托环境气氛,同时又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整个城市充满了浪漫的气息。当然还有其他的城市非常浪漫,主要南京、义乌、兰州等等,感受一下它们的浪漫:

一、南京:表白地铁

2020年8月25日,装载“浪漫爱情”的地铁列车在南京四号线首发,列车上满是粉色和紫色再加上“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画面,营造出一种说不出的浪漫氛围,使得那些“低头族”也忍不住抬起头来看些美丽浪漫的画面。南京的“表白地铁”也是相当不错的,是个浪漫温馨的城市。

二、义乌:义乌公安表白

七夕节义乌公安表白当地人民,也许它没有长沙和南京的浪漫氛围,但是他们足够真诚,默默的守护着这座城市,守护每一个公民的安全,这就值得我们为义乌公安点赞。义乌也是一座充满幸福、安全和浪漫的城市。

三、兰州:告白共享

在2020年如此记忆深刻的一年中,在七夕佳节,兰州用线上这种独特的方式来告白,所有人可以在“告白兰州”线上房间里评论,你可以畅所欲言的对爱的人告白,让兰州和千万网友共同见证你的告白,这种告白方式会让人记忆深刻。兰州的共享浪漫让数千网友铭记于心,即使不在兰州也能感受到。

不管是哪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浪漫方式各位网友还知道哪些独特浪漫的城市,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老实不客气已对你不起了,也已经同别人又发生恋爱了,这个人不是我一个人喜欢同他恋爱,世界上的人恐怕没有人不钟情于他。这个人就是列宁主义。”一封红色情书安详地躺在井冈山博物馆,向后人叙说着一段革命先烈忠诚而又浪漫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封红军早期的高级将领陈毅安,写给恋人李志强的信,调皮幽默的文字,透露出革命者对国家的忠诚,对恋人的忠贞,令人开怀大笑,又感人至深。正如**《红色恋人》以新颖独特的取材角度,通过革命先烈的情感生活为窗口,洞察革命者不为人知的另一面,瞻望的不仅是一种生活,更是一种精神和信仰。

  我们大多数学子,都是通过英雄事迹去了解***人,而《红色恋人》所讲述的,则是一对革命恋人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奇特的爱情经历。在物质十分贫乏的年代,他们对爱情的追求是精神层面的,对信念的执著是强烈的,通过影片我们可以对革命先烈有了重新的认识。

  影片中讲述了***地下组织的高层***靳,在一次战争中身受重伤,残留在他脑内的弹片,导致他患有间歇性狂燥病,发病时会出现幻觉。秋秋作为靳的掩护人,在与靳朝夕相处的过程中,被靳的勇敢、智慧强烈地吸引着,并且深深爱着他。秋秋被捕入狱后,靳感受到秋秋对他的深情,于是决定以自身去交换狱中的秋秋。影片中没有枪林弹雨的血腥,也没有嘶声裂肺的壮烈,导演只用一帧帧唯美胶片呈现他们的爱情。靳和秋秋的故事,代表着无数为革命奋斗的***人的情感世界,影片让我们走进了他们普通生活的那一面。

  独白,直达人物内心的深处。影片中有三处人物长独白,既是坦露心迹,同时也提供了关键的情节线索,使情节的叙事不断推进,一环接一环,扣人心弦。秋秋父亲的独白——道出了对命运,对杀害同党和迫害百姓的无奈,反映出父亲贪生怕死和懦弱的人物性格,与男女主角形成对比,彰显革命者视死如归的勇气。秋秋的独白——说出她因参加革命而爱上靳,伟大的事业让他们的爱情坚不可摧,生死难阻。靳独白的镜头——沉稳而坚韧,讲述了参加革命的原因,追求妻子更像是追求一种信仰。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以生死相许,是革命背景下表达爱情的方式,这是一种刻骨铭心的浪漫。

  细节,潜移默化地说服观众。导演叶大鹰对细节处理极为严谨,使之都能在历史中找到依据。先是靳在接受处决前,伸手摇了摇破旧的凳子,然后稳稳地坐上去,灵感来自瞿秋白就义时的感觉;其次是靳病发时,秋秋给他念俄国小说“太阳升起来了,一只鹰从地面上飞向天空”这里参考了周总理患癌症病重时,让秘书念毛泽东诗词的情景。影片中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大大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拉近了观众与革命前辈的距离,使我们更能对革命事迹产生共鸣。

  诸多画面穿插在影片中,令我不自觉地屏住呼吸,心情沉重得像一块大石压在胸口。比如新年派对上,欢呼的人群,紧紧包围着担心靳病情恶化的佩恩大夫和秋秋,他们跟欢乐的人群,形成一悲一喜的强烈对比。再加上影片中,时而明亮时而昏暗的冷色调画面,互相交替,营造出一种压抑紧张的氛围,使观众情绪逐渐高涨,并紧随美国医生的视觉,了解时下所发生的一切,聆听和感悟那一对革命恋人的奋斗故事。

  镜头,现实与虚构空间的交叉复合。秋秋难产的镜头,与靳被枪决的镜头不断切换,使压抑情绪达到高潮,仿佛让人看到了被迫害的***人的悲惨命运。但随着婴儿的一声哭喊,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又得以延续,一代又一代人,生生不息。影片中,最后一个向上的纵深镜头意味深远——镜头从明珠和佩恩大夫的身上,升到了整个拍摄现场,画面最后定格在东方明珠电视塔上,让我从悲剧故事中抽身而出,尽管压抑情绪依旧弥漫心中,但看到现代林立的建筑时,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这盛世中华,是一代又一代的革命前辈,燃烧他们的激情岁月,才给我们照亮的革命坦途。

  《红色恋人》消除了大众对英雄人物的刻板印象,向我们诉说着一种“被融入历史情感之中的浪漫”,是一部另类的红色**。我们应当用当代的视觉,去感悟往日革命者的故事,体会他们的情感世界,彰显他们的不平凡。我辈亦须继承前辈革命精神,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中华儿女的精神旗帜,为建设更加繁荣昌盛的祖国而努力奋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60786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5
下一篇2023-07-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