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领蒙古族的土尔扈特部落远征万里回归祖国的民族英雄是谁呢 具体史实是怎么样的呢?

率领蒙古族的土尔扈特部落远征万里回归祖国的民族英雄是谁呢 具体史实是怎么样的呢?,第1张

你好。

率领蒙古族的土尔扈特部落远征万里回归祖国的民族英雄是渥巴锡。

17世纪30年代厄鲁特蒙古四部之一尔扈特迁徙至伏尔加河流域一带,渥巴锡出生于俄国。沙皇俄国趁渥巴锡未成年,强行将土尔扈特部汗之下的权力机构王公会议(扎尔固)隶属于沙俄政府外交部控制,派特使直接管辖。同时,又任命他的堂侄策伯克多尔泽为扎尔固首脑,以其钳制汗。强迫土尔扈特人致奉东正教,强行征召土尔扈特人入伍。乾隆三十二年,渥巴锡曾酝酿返归中国,因内奸泄密未能成行。次年渥巴锡亲率2万士兵赴高加索,参加对土耳其的战争,以麻痹沙俄当局。三十五年秋,他自土耳其战场回来,与伯克多尔济计议返回中国。不久,秘密召集六首领会议,通过东迁计划及宣誓。三十六年正月,渥巴锡率伏尔加河南岸土尔扈特部3.3万余户,16.9万人,赶畜群,携辎重,自伏尔加河下流起程归国。居住于北岸的1.4万户土尔扈特部因来不及会合,未能成行,后为俄国卡尔梅克人。沿途经过多次战争,加之长途跋涉,疾病饥饿,人员伤亡很大,于翌年六月,约七八万人回到伊犁。渥巴锡向清政府敬献明永乐八年(1410)汉篆敕封玉印及玉器,自鸣钟时刻表、拉古尔木碗等物,以示归属诚意。清政府予以妥善安置了游牧地及发放救济的衣服、牲畜、帐篷、口粮、茶叶等。同年九月,渥巴锡于热河木兰围场(今河北省围场县)朝觐乾隆帝,并于避暑山庄万树园被赐宴。乾隆帝于普陀宗乘庙内树立了由他亲自撰写的《土尔扈特部归顺记》和《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两碑。他被封为卓哩克图汗,领乌讷恩索诛克图盟旧土尔扈特部。

土尔扈特部落是蒙古族的一部分,他们自古就生息在我国北部西部的森林和草原,是一个勤劳、勇敢,有着光荣历史的部落。每一个民族都由部落形成,每一个部落都有他的名称和涵义,弄清他的名称和涵义的由来,有利于阐述部落的起源、形成和早期的历史。 早在唐朝时期我国的史籍上就有漠西蒙古族的记载,元朝又有了“西蒙古的记载,史称斡亦剌惕”、“外剌”、“外剌歹”,明朝又称“瓦剌”,清朝称“厄鲁特”、“额鲁特”、“卫拉特”,外文书籍又称为“卡尔梅克”、“克尔梅克”、“哥尔梅克”。 “斡亦剌惕”(Oira或oirai)是蒙古语,它最早的含义比较普遍的解释有两种:一种含有蒙古语“卫拉”(Oira)即“近亲”“邻亲”的意思,有“近亲者”、“邻近者”、“同盟者”的含义(《元朝秘史》卷十);一种含有“林中百姓”“林中人”“林中民”之意(《亚细亚历史字典》卷二)。后一种说法比较可信,这不仅从语义上来解释,语源“oi”作“森林”解释。Ara作“民”解释,合成语为“林中百姓”“林中人”“林中民”。更主要的是根据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经济类型来称谓的。他们曾经过着林中采集渔猎的生活,草原上的牧民称他们为“槐园亦儿坚”(《元末译文证补》四)。也就是林中百姓的意思。随着历史的变迁,明代西蒙古出现了“大小四卫拉特联盟”,卫拉特一词更具有“亲近者”“同盟者”“联盟者”的实际意义和词源意义,尤其是18、19世纪帕拉斯、施密特等外国史学家认为“联盟说”更合理。从四卫拉特联盟角度分析,前一种说法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俄国的布里亚特蒙古学者多尔济班扎罗夫则认为卫拉特是由“卫”(Oi)——“林木森林”——加“阿拉特”(ara)——“百姓”组成的,即“林中百姓”。人们普遍认为,多尔济班扎罗夫的解释更接近事实,理由较充分,颇具权威性。 土尔扈特部落是我国卫拉特蒙古中其中的一个部落。 历史的记载中,土尔扈特部落的先祖是王罕,亦称翁罕。据波斯历史学家拉施特《史集》记载,王罕所率领的是克列特部((《史集》第297页。第一卷,第一分册,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克列特”一词,蒙古语古老的形式是erle(客列亦惕)现在发音为ere。土尔扈特一词与克列特有着密切的联系,“克列特”有“包围”、“警卫”的意思,因为王罕家族中的克列特人确曾充任过成吉思汗的护卫。而土尔扈特方言中“护卫军”亦称土尔扈特(ougu),因此,克列特便称为土尔扈特。从古老的族源学考证,“克列特”原是土尔扈特部落的一个姓氏,王罕的姓就为“克列特”,以后发展成为一个氏族。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清政府设立的乌纳恩素珠克图旧土尔扈特南路盟,其中最大的一个旗就是“克列特”旗,也就是汗旗,各代汗王均属此旗。其分布地域最广,人数最多,文化素质最高,权力最大,历史最悠久。在西蒙古专门使用的一种蒙古文字托忒文中,“土尔扈特”一词的词根中还有“强大、强盛”的意思,在蒙古族普遍使用的胡都木文中,客列亦惕一词的词根中也有“强大”、“强盛”之意。土尔扈特一词从客列亦惕一词演变而来,土尔扈特无论从哪一种蒙古文字中,都能找到“强大”、“强盛”之意的词根。还有的史学家认为,土尔扈特人善于骑马作战,缴获俘虏较多,并融合于自己的部落,逐步形成了一个强大的部落,部落实属强大,因而有了“强大、强盛”的名称((巴德利著《俄国、蒙古、中国》上卷,第一册,第97页,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汉文原来翻译“土尔扈特”一词还有“剩人”、“余人”或“剩下的部落”、“余下的部落”的意思,意为剩余在俄国的最后一批人、一个部落。对“土尔扈特”一词还有一些其他的解释,但第一种说法学术界认为,有一定的理由,更接近事实。 外文书籍中称“土尔扈特部落”或总称1628年西迁至俄国土尔扈特部落为首的卫拉特各部为“卡尔梅克”、“克尔梅克”、“哥尔梅克”、“禹尔梅克”,这些都是汉语的音译。“卡尔梅克”这一名称,是巴什基尔人看到伏尔加河沿岸来了一群游牧民,惊呼为卡尔梅克,按巴什基尔语(alm.almn),其意为“迁移者”、“迁涉者”、“流浪者”、“西迁者”。这一词意,均被汉、俄、蒙文史学者直译。据帕拉斯的说法,是“留下”“留下来的人”之意,是根据民族词源学(动词)卡尔马克(ma)即留下之意,它似乎表示那些留下的信仰佛教的土尔扈特人,以区别于那些皈依东正教的土尔扈特人((东方文献编辑部主编《巴托尔德文集》第五卷,第538页,莫斯科科学出版社1968年版。))。还有一层意思是:1628年后和鄂尔勒克领导土尔扈特部落西迁至伏尔加河沿岸定居,一些人思乡心重,暂时回了准噶尔盆地。“留下”、“留下的人”就是指当时定居的土尔扈特部落,而没有回准噶尔的部落人。据伯希和《卡尔梅克历史评注》第一节《给卡尔梅克人起的各种名称》一文中费舍尔的看法,卡尔梅克是“高帽子”的意思;文森认为,之所以如此称呼卡尔梅克人,是因为他的头上的帽子高高隆起,有高帽子的意思。 对于“卡尔梅克”一词的使用范围,科特维奇在他写的《有关17—18世纪对土尔扈特人关系的俄国档案资料》中提出:在俄国和外国的档案材料中,常使用三个术语来表示俄国的卫拉特人:“土尔扈特”出自蒙文史料;“卡尔梅克”出自俄文史料;“客列亦惕卫拉特”出自中国汉文史料。据布莱特耐德尔的说法:“卡尔梅克”一词,在1398年已为人知晓,“留下”、“留下的人”的词意,似乎是表示那些异教徒卫拉特人,以区别于皈依伊斯兰教的东干人。而“卡尔梅克”这个词以后表示那批住在伏尔加河、顿河、乌拉尔河一带的卫拉特人,已习惯于“卡尔梅克”这个名称,而遗忘了古名——卫拉特、客列亦惕、土尔扈特(伊·亚·兹特拉金著《准噶尔汗国史》第5页,莫斯科科学出版社1964年版。) 土尔扈特一词的语源、含义,蒙古史的学者存在着不同的看法,都在努力发掘充足的历史涵义和语言依据,因此,“土尔扈特”一词的确切含义有待于深入研究。

一、《第二交响曲

《第二交响曲》却讲述着一种人生态度。交响曲意气风发,全无惆怅阴霾,让人看到更多的是对生命的歌颂。这首音符版本的宣言无疑让前面说到的文字版本显得真伪难定。《第二交响曲》早在贝多芬休养前就已大体完成,圣城期间只是细节上的修改而已。

《第二交响曲》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隐约可见日后贝多芬的身影,第一乐章迅厉的行进、紧凑的节奏,能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同年贝多芬也得到了维也纳戏剧院作曲家这一职位,并着手进行下一部交响曲的创作。

二、《第三交响曲》

贝多芬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此曲完成于1804年春,它的标题是“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简称“英雄交响曲”,原稿上的标题是“拿破仑波拿巴大交响曲”,是应法国驻维也纳大使的邀请为拿破仑写的。

当初拿破仑对于贝多芬来说,是一个革命的理想,是现代普罗米修斯。但当贝多芬听到拿破仑称帝的消息时,他愤然撕掉了本来准备献给拿破仑的扉页,改成了现在的曲名。

三、《降B大调第四交响曲》

是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创作的交响曲,完成于1806年的9、10月间。这部作品于1807年3月由奥佩尔斯道尔夫伯爵和他的乐队首演,演出地点是维也纳的利赫夫诺斯基宫。《降B大调第四交响曲》以其优雅、活泼、轻松的气质引人注目,其中充满了微妙的力量平衡。

四、《c小调第五交响曲》

又名命运交响曲(Fate Symphony),是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创作的交响曲,作品67号,完成于1807年末至1808年初。《c小调第五交响曲》以音乐中的短—短—短—长节奏动机开场。据说,贝多芬曾将四个音的动机解释为“命运之神在敲门”。

五、F大调第六交响曲

又名“田园交响曲”,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并亲自命名为《田园》。该曲大约完成于1808年,是他少数的各乐章均有标题的作品之一,也是贝多芬九首交响乐作品中标题性最为明确的一部。

此时的贝多芬双耳已经完全失聪,这部作品正表现了他在这种情况下对大自然的依恋之情,是一部体现回忆的作品。这部作品1808年在维也纳首演,由贝多芬亲自指挥,整部作品细腻动人,朴实无华,宁静而安逸,与贝多芬的c小调第五交响曲同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交响曲之一。

-第二交响曲

-第三交响曲

-降B大调第四交响曲

-c小调第五交响曲

-F大调第六交响曲

  东归英雄传

  东归英雄传

  动作90分东归英雄传 (GOING EAST TO NATIVE)

  制片厂:内蒙古**制片厂

  导演:塞夫 麦丽丝

  编剧:赵玉衡 辛加坡 塞夫 于承惠

  主演:巴桑 叶晖 王璐 额尔登木图 张伸 巴雅尔图

  上映:1993年01月01日

  摄影:格日图

  作曲:曹·道尔吉

  地区:中国大陆

  类型:剧情片

  语言:国语

  颜色:彩色

  故事梗概

  1771年,从中国迁徙到伏尔加河下游生活了近200年的蒙古土尔扈特部族,由于不堪忍受沙俄王朝的种族灭绝政策,在其首领渥巴锡汗的率领下,历经数年准备,将举部东归故土。渥巴锡汗手下的千户长阿拉坦桑奉命率数名武士护送东归路线图。他们行至一山谷,被前来抢夺东归路线图的戈里高力骑兵拦住了去路,千户长设计冲出了重围。在一处山林,外族人拔都桑格尔救了阿拉坦桑的女儿莎吉尔玛和武士阿布的命,并要求一同东归,阿拉坦桑收留了他。千户长一行走进热闹的集市,茨冈女人妮妮娜偷走了阿布怀中装东归图的荷包。妮妮娜随后被戈里高力抓进兵营。阿拉坦桑命阿布潜入兵营去找,桑格尔、莎吉尔玛相随而去。三人潜入兵营小木屋。桑格尔的耳边响起了沙皇使者“鹰”的指令,要他以东归图去交换被囚在彼得堡的母亲。经过奋力冲杀,阿布救出妮妮娜,却发现东归图仍留在兵营。阿布二次独闯兵营,找到装图的荷包,东归图虽取了回来,阿布却身陷敌营。莎吉尔玛爱上了桑格尔,妮妮娜也对桑格尔一见钟情,不断纠缠。两个女人为桑格尔发生了一场冲突。经过三天跋涉,他们来到哈拉芒斯山口,看见戈里高力故意蹂躏阿布的尸体,阿拉坦桑强忍怒火按兵不动,德力克不听劝阻冲向敌阵,死于敌人箭下。敌兵还在蹂躏阿布的尸体,惨不忍睹,蒙力克、莎吉尔玛、桑格尔忍无可忍,也向敌阵冲去。危急时刻,妮妮娜赶来马群,万马奔腾,排山倒海,冲垮了戈里高力的阵势。蒙力克乘机追杀戈里高力,最后,二人同死于马蹄之下。洁白的哈达盖在三位英雄的尸体上。这时,阿拉坦桑揭露了桑格尔的真面目。已经委身桑格尔的莎吉尔玛悔恨交加,将匕首刺入情人的身体。桑格尔捂着伤口,道出了内心的忏悔。这时,来去无踪的“鹰”突然出现,要抢东归图。阿拉坦桑等人与“鹰”展开殊死的搏杀。最后,东归图被毁,桑格尔和“鹰”同归于尽。阿拉坦桑身负致命伤,临死前,他把匕首交给女儿,告诉她,真正的东归图纹在他背上,要她把他背上的皮割下交给渥巴锡汗……

钢琴八级考试曲目通常有以下几种:

一、A类

1、练习曲(Op299 No24)车尔尼。

2、圆舞曲(Op64 No1)肖邦。

3、奏鸣曲(K311)莫扎特D大调第1乐章。

4、吉格舞曲巴赫。

二、B类

1、绣金匾王建中。

2、三部创意曲(No13)巴赫。

3、奏鸣曲(K330)莫扎特C大调第1乐章。

4、练习曲(No21)克拉默。

基本练习

1音阶、琶音(同向与反向,四个八度)

2属七琶音(d、e、b、ba大调)

选曲

土尔其进行曲(k331a大调奏鸣曲第3乐章)---莫扎特

2夜曲(op9 no2)---肖邦

3即兴曲(op142 no2)---舒伯特

钢琴(意大利语:pianoforte)是西洋古典音乐中的一种键盘乐器,有“乐器之王”的美称。由88个琴键(52个白键,36个黑键)和金属弦音板组成。意大利人巴托罗密欧·克里斯多佛利(Bartolomeo Cristofori,1655-1731)在1709年发明了钢琴。

钢琴音域范围从A0(275Hz)至 C8(4186Hz),几乎囊括了乐音体系中的全部乐音,是除了管风琴以外音域最广的乐器。钢琴普遍用于独奏、重奏、伴奏等演出,作曲和排练音乐十分方便。演奏者通过按下键盘上的琴键,牵动钢琴里面包着绒毡的小木槌,继而敲击钢丝弦发出声音。钢琴需定时的护理,来保证它的音色不变。

流落在伏尔加河流域的蒙古族土尔扈特十八世纪回归中国。17世纪初期至18世纪后期的150年间,原生活于我国伊犁河流域的蒙古族土尔扈特人曾经迁至伏尔加河流域。在饱受沙俄奴役和欺凌之后,思念家乡,思念故土,土尔扈特人毅然在渥巴锡汗率领下返回祖国。

1771年1月5日,他们击溃了平时欺凌他们的沙俄殖民军,焚毁了不能带走的全部物产,33000多户169000多人一起踏上回归的征程。前有拦截,后有追击,还要受严寒和饥饿的煎熬。

经过半年艰苦历程,回到祖国,只剩下15000多户,7方多人,牺牲过半。土尔扈特人不畏难险万里迢迢回归祖国,是18世纪我国民族史上一桩重大事件,也是世界史上罕见的悲壮义举。

安置

根据清宫档案《满文录副奏折》的记载,离开伏尔加草原的十七万土尔扈特人,经过一路的恶战,加上疾病和饥饿的困扰,“其至伊犁者,仅以半计”。就是说,约有八、九万人牺牲了生命。

在五月的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土尔扈特人终于到达了祖国西陲边境伊犁河畔。当时任伊犁将军的伊勒图,派锡伯营总管伊昌阿等官员在伊犁河畔迎接刚刚抵达的渥巴锡、舍楞等人。

不久,渥巴锡随伊昌阿到伊犁会见参赞大臣舒赫德,舒赫德向渥巴锡转达了乾隆帝的旨意,让渥巴锡等人在秋高气爽时节前往避暑山庄面见乾隆皇帝,并转交了乾隆皇帝颁给渥巴锡、策伯克多尔济、舍楞的敕书。

乾隆的敕书是用满文和一种古老的蒙古文字托忒文写成的。这份敕书充分表达了乾隆对土尔扈特人的赞扬与欢迎。不久,渥巴锡等十三人及其随从四十四人,在清朝官员的陪同下,自察哈尔旗来到避暑山庄。

1771年10月,恰好承德普陀宗乘之庙落成,举行盛大的法会。乾隆下令在普陀宗乘之庙竖起两块巨大的石碑,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铭刻他亲自撰写的《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和《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用来纪念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

贝多芬的钢琴曲如下:

《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c小调第五交响曲》、《d小调第九交响曲》、《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

贝多芬在父亲严厉苛刻的教育下度过了童年,造就了他倔强、敏感激动的性格。22岁开始终生定居于维也纳,创作于1803年至1804年间的《第三交响曲》标志着其创作进入成熟阶段。

此后20余年间,他数量众多的音乐作品通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宏伟气魄,将古典主义音乐推向高峰,并预示了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到来。

扩展资料:

贝多芬创作的九部交响乐,两首弥撒曲,还有不胜列举的序曲、协奏曲、奏鸣曲和弦乐四重奏曲,深深影响了后来作曲家的风格,

例如:交响乐《英雄》、《命运》、《田园》,第九交响乐的最后乐章《欢乐颂》;序曲《爱格蒙特》;第五号钢琴协奏曲《皇帝》;

《悲怆奏鸣曲》、《月光奏鸣曲》等等已是家喻户晓。他为人类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对世界音乐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而被世人尊称为“乐圣”。

参考资料:

贝多芬

时间虽然过去了二百多年,然而,人们没有忘记东归的英雄,他们的事迹成为经久不衰的学术研究课题。中外很多学者,都赞颂土尔扈特人民,重返祖国的英雄壮举。东归英雄们的史诗将永远被传唱下去。

土尔扈特部回归的英雄壮举,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民族大迁徙的奇迹,震动了当时的中国与西方世界。正如爱尔兰作家德尼赛在《鞑靼人的反叛》一书中所说的:“从有最早的历史记录以来,没有一桩伟大的事业能像上个世纪后半期一个主要鞑靼民族跨越亚洲草原向东迁逃那样轰动于世,那样令人激动的了。”土尔扈特人所创造的感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反抗压迫剥削与酷爱和平自由的光荣传统,将永远光耀史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60985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5
下一篇2023-07-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