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头巾”往事,都藏在苏菲 · 玛索的角色里

你所不知道的“头巾”往事,都藏在苏菲 · 玛索的角色里,第1张

文 戈多

在中世纪,西方女性也曾有过“头巾崇拜”。

苏菲 · 玛索曾让少年的我知道什么叫“一眼定情”。 而这全靠一条头巾。

**《勇敢的心》中,男主华莱士第一次与苏菲 · 玛索饰演的法国公主伊莎贝拉会面,公主缠绕着白色的薄丝头巾,棕色的眼眸清透又迷离,睫毛微眨,摄人心魂。

我一直觉得,是这条头巾才让我get到了苏菲 · 玛索的神秘魅惑。

不过,剧组可不是刻意地用头巾给女神增添“异域风情”,事实上, 在中世纪,西方女性的“头巾崇拜”不亚于当代年轻人里的“发型控”。

还记得微信上的中世纪表情包吗?每个女孩都戴着头巾帽。

如果稍微留意一下中世纪肖像画,我们很快就会发现,画中大部分的女性都会佩戴头巾、纱帽,款式变幻无穷。

比如,在扬·凡·艾克的《阿诺芬妮夫妇像》里,新娘的白色头巾和她的发型(好似两个犄角)就曾让我困惑了许久。高中美术老师曾这么跟我们讲解:白色头巾代表女子的贞洁和处女之身,因此, 即使新娘小腹凸起,我们仍旧可以通过她的头巾知道,这是个“正经”姑娘。

对于已婚妇女而言,头巾象征贞洁。/《阿诺芬妮夫妇像》

那么,为什么女性的头巾就成了贞洁的标记呢?

回到基督教的传统,《圣经》的保罗致哥林多前书写道:“男人不需要遮住头部,因为他是上帝的形象和荣耀,但女人是男人的荣耀…… 因此,女人为天使的缘故,应当在头上有服权柄的记号。”

这句话里的天使指的是“六翼天使”撒拉弗(Seraph),撒拉弗只有两个翅膀用来飞翔,另外四个翅膀用来将自己紧紧裹住——一对用来遮脸,一对用来遮脚。

壁画中的“六翼天使”撒拉弗 (又名“炽天使”)。虽然喜感十足,但是人家可是天使等级中的最高级。/Wikipedia

大概是受到撒拉弗的启发,女性也被要求佩戴头巾、包成天使的模样。

12世纪起, 女性最流行的头巾样式叫作“Wimple”(意为妇女头巾),也是“修女帽”的原型。 据说,基督教十字军东征后带来了这种“修女帽”,灵感来源于穆斯林女性的头纱。

14世纪女性的头巾。/罗伯特·坎平《女人的肖像》

当时,教廷颁布的法令规定, 已婚妇女必须在公共领域佩戴头巾,以示对丈夫的谦卑顺服。 如果结了婚还不戴头巾,那么大家就会怀疑,这个女人很可能在假装单身,以便背地里勾搭其他男人。

因此,戴头巾成了“名花有主”的宣誓;而女性的头发,也成了身体的私密地盘。

此外,女性蒙头有着重要的宗教意义。如果女性不戴头巾就进入教堂,无疑是一种对上帝的大不敬,恶劣程度近乎于赤身裸体。在宗教节日,女性教徒需要用面纱遮住全脸,只留出眼睛,这样可以象征耶稣受难时的安然寂静。

女性蒙头有着重要的宗教意义。/《修女传》剧照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至今修女都会佩戴头巾。 这个头巾,时刻提醒她们与上帝同在。

对于平民百姓家的女性而言,包裹头巾便于工作。用白色麻布包头,再在头顶打结,就可以实现干活利索、不受碎发干扰的目的。

但贵族女性就不一样了,不仅要讲究头巾的材质,打结的造型也都是悉心设计过的。 因此,贵族们把头巾玩出了花样——

荆棘女王的头巾上缝有提利尔家族玫瑰的金色刺绣。/《权力的 游戏 》剧照

在《权力的 游戏 》中,荆棘女王的头巾象征着她的权力与 社会 地位。女王的头巾上点缀着繁复的金丝刺绣,头巾也成为女王最明显的个人风格。该剧的设计师解释,头巾的功能就是要彰显女王的权威和富庶。

王冠+头巾 的组合也是12、13世纪贵族女性的常见发饰搭配。这种头饰组合名为 巴贝特(Barbette), 《勇敢的心》里的苏菲 · 玛索的造型就是此种搭配方式。

巴贝特上可以点缀珠宝、刺绣和缎带,用以彰显权力地位。/《勇敢的心》剧照

此外,头巾的风靡更是开启了中世纪“以帽取人”的风潮,因为不露出头发,女性们便在头巾、帽子上大做文章。

到了中世纪晚期,封建 社会 的传统开始松动崩解,贵族女性不再用头巾束缚自己,于是她们开始改戴 “埃宁帽”(Hennin), 一种尖尖的圆锥帽子,用来自我解放。

埃宁帽,也称圆锥帽,是女巫帽的原型。

埃宁帽,也是女巫帽的原型,灵感来源于哥特建筑。 埃宁帽如同一个超级圆锥,高3英寸至9英寸(约8厘米到23厘米)。考虑到当时人的平均身高比现代人矮得多,我不得不怀疑这个所谓的“解放”是不是一个鬼话——少女们走起路来会不会重心不稳、平衡失控?

埃宁帽的内部用铁丝或浆糊固定,尖为40度角,帽子上垂着薄纱(或者高级麻布),前沿还可加天鹅绒——头巾的“前身”还在,但是“遮掩面部”的精髓已经不再。

圆锥帽价格昂贵,因此,只要你远远地看到一个尖尖角,那么就是贵族无疑了。

有趣的是,前文中提到过的 “牛角头型” ——《阿诺芬妮夫妇像》里的新娘头型 ,是这种圆锥帽的“初阶版”。

《我是一条小青龙》自动播放:“我头上有犄角、犄角。”

贵族们为了“炫富”,“牛角”越变越大、越来越宽,最后超过了肩膀的宽度,让女孩们不堪重负。 如此一来, 女性索性把头发里的铁丝架子放在帽子里,让两边的“牛角”合二为一。

于是,头巾帽经由横向发展转向了纵向发展——帽子越来越高,并衍生出了各种奇奇怪怪的造型。

头巾帽经由横向发展转向了纵向发展。

不过,到了15世纪,曾经风靡一时的头巾开始“遇冷”。文艺复兴之后,女生们的爱美天性得到解放,相比在头巾上玩出花样,她们想直接展现自己美丽的辫子和发型。渐渐地,透明凉爽的纱质帽取代了厚重闷热的头巾。

于是,属于帽子的世纪开始了。

资料参考:

[1] 中世纪女性的被面纱: 时尚 之外,还是性别和虔诚的象征?

[2] 欧洲女性 时尚 1400-1450年

[3] 《权力的 游戏 》中的美人:她们穿的衣服有什么讲究?

一、关于生与死

生命为何要结束呢这是多么不公平呀!苏菲站在石子路上想着。她努力思考活着的意义,好让自己忘掉她不会永远活着这件事。然而,这实在不太可能。现在,只要她一专心思索活着这件事,脑海中便会马上浮现死亡的念头。反过来说也是如此:唯有清晰地意识到有一天她终将死去,她才能够体会活在世上是多么美好。这两件事就像钱币的正反两面,被她不断翻来转去,当一面变得更大、更清晰时,另外一面也随之变得大而清晰。生与死正是一枚钱币的正反两面。

“如果你没有意识到人终将死去,就不能体会活着的滋味。”她想。然而,同样的,如果你不认为活着是多么奇妙而不可思议的事时,你也无法体认你必须要死去的事实。

二、关于哲学的概念:

所谓哲学,我们指的是耶稣基督降生前六百年左右,在希腊演进的一种崭新的思考方式。在那以前,人们在各种宗教中找到了他们心中问题的答案。这些宗教上的解释透过神话的形式代代流传下来。所谓神话就是有关诸神的故事,其目的在解释为何生命是这一番面貌。

在这段期间,希腊人在希腊本土与意大利南部、小亚细亚等希腊殖民地建立了许多城市。在这些城市中,所有的劳力工作都由奴隶担任,因此市民有充分的闲暇,可以将所有时间都投注在政治与文化上。

在这样的城市环境中,人的思考方式开始变得与以前大不相同。任何人都可以发言质疑社会的组成方式,也可毋需借助古代神话而提出一些哲学性的问题。

我们称这样的现象为“从神话的思考模式发展到以经验与理性为基础的思考模式”。早期希腊哲学家的目标乃是为大自然的变化寻找自然的——而非超自然的——解释。

经过一段时间后,他们慢慢形成这样的观念,认为大自然的变化必定是某种基本物质造成的。他们相信,世上必定有某种“东西”,万物皆由此衍生,而且最终仍旧回归于此。

我们最感兴趣的并不是这些早期的哲学家找出了哪些答案,而是他们问了什么问题、寻求何种答案等等。我们对他们的思考方式较感兴趣,而不是他们思考的内容。

哲学逐渐脱离了宗教的范畴。我们可以说自然派的哲学家朝科学推理的方向迈出了第一步,成为后来科学的先驱。

这些自然派哲学家的论述,至今只留下断简残篇。我们所知的一小部分乃是根据两百多年后亚理斯多德的著作。其中只提到这些哲学家所做的若干结论,因此我们无法确切了解他们是经由何种方式达成这些结论。不过,我们根据已知的资料可以断定这些早期希腊哲学家的“课题”与宇宙的基本组成物质与大自然的变化等问题有关。

三、米雷特斯的三位哲学家

1、泰利斯

据说他在埃及时曾计算过金字塔的高度,他的方法是在他自己的影子与身高等长时测量金字塔的影子高度。另外据说他还在公元前五八五年时准确预测过日蚀的时间。

泰利斯认为水是万物之源。我们并不很清楚这希的意思。或许他相信所有的生命源自于水,而所有的生命在消融后也仍旧变成水。

2、安纳克西曼德

形成万物的物质不一定不是这些已经被创造出来的事物。因此这种基本物质不可能是像水这样平常的东西,而是某种无以名之的物质。

3、安那西梅尼斯

安那西梅尼斯认为当水再进一步受到挤压时,就会变成泥土。他可能曾经注意到冰雪融解时,会有泥土、沙石出现。他并认为火是比较精纯的空气。

因此他主张空气是泥土、水、火的源头。

四、意大利南部伊利亚:

1、帕梅尼德斯

认为现有的万物是一直都存在的。这个观念对希腊人并不陌生,他们多少认为世上的万物是亘古长存的。在帕梅尼德斯的想法中,没有任何事物会来自虚无,而已经存在的事物中也不会消失于无形。

2、赫拉克里特斯:

他认为恒常变化(或流动)事实上正是大自然的最基本特征。我们也许可以说,赫拉克里特斯对于自己眼见的事物要比帕梅尼德斯更有信心。

赫拉克里特斯说:“所有事物都是流动的。”每一件事物都在不停变化、移动,没有任何事物是静止不变的,因此我们不可能“在同一条河流中涉水两次”。当我第二次涉水时,无论是我还是河流都已经与从前不同了。

赫拉克里特斯指出,世间的事物都是相对的。如果我们从未生病,就不会知道健康的滋味。如果我们从未尝过饥饿的痛苦,我们在饱足时就不会感到愉悦。如果世上从未有过战争,我们就不会珍惜和平。如果没有冬天,春天也不会来临。

赫拉克里特斯相信,在事物的秩序中,好与坏、善与恶都是不可或缺的。如果好坏善恶两极之间没有不停的交互作用,则世界将不再存在。

他说:“神是白天也是黑夜,是冬天也是夏天,是战争也是和平,是饥饿也是饱足。”这里他提到的“神”所指的显然不是神话中的神。对于赫拉克里特斯而言,神是涵盖整个世界的事物。的确,在大自然不停的变化与对比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见神的存在。

3、西西里的哲学家恩培窦可里斯:

帕梅尼德斯和赫拉克里特斯各自主张两点。

帕梅尼德斯说:1.没有任何事物会改变。

2.因此我们的感官认知是不可靠的。

赫拉克里特斯则说:1.万物都会改变(“一切事物都是流动的”)

2.我们的感官认知是可靠的。

两人的意见可说是南辕北辙。但究竟谁是谁非这样各执一词、相持不下的局面最后由西西里的哲学家恩培窦可里斯(Empe—docles)解决了。

他认为他们两人各有一点是对的,也各有一点是错的。

4、安纳萨哥拉斯:

安纳萨哥拉斯主张大自然是由无数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所组成,而所有事物都可以被分割成更小的部分。然而,即使是在最小的部分中也有其他每种事物的成分存在。安纳萨哥拉斯之所以引起我们的兴趣,一方面也是因为他是我们所知第一个住在雅典的哲学家。他生长于小亚细亚,但在四十岁时迁居雅典。他后来被责为无神论者,因此最后被迫离开雅典。

这本书我看过很好,你自己去看看

# 苏菲的世界

乔斯坦·贾德

93个笔记

第1章 伊甸园

>> 对他来说,这当然没有什么不好,因为这头直板板的深色头发不是长在他的头上,他无须忍受那种感觉。

黄执中,犬儒主义,没有办法选择,但可以意识,一旦深入参考,便会痛苦

>> 她居然不知道自己是谁,这不是太奇怪了吗?她也没有一点权利选择自己的长相,这不是太不合理了吗?这些事情都是她不得不接受的。也许她可以选择交什么朋友,但却不能选择自己要成为什么人。她甚至不曾选择要做人。

人是什么?她再度抬起头,看看镜中的女孩。

>> 如果你没有意识到人终将死去,就不能体会活着的滋味。

一个科学与哲学的共同究极问题

>> 纸上写着:

世界从何而来?

难解的物理学与哲学之谜,事物必然曾经从无到有,然而这灵光乍现变化的一瞬为什么会出现,出现在什么时候,不得而知

>> 已经存在的万事万物必然有个开端的。

第2章 魔术师的礼帽

>> 如果我自己对马或宝石有兴趣,我也不能期望别人都和我一样。如果我看电视体育节目看得津津有味,就必须忍受有些人认为体育节目很无聊的事实。

真的吗?我们与小白兔并无区别,我们如何能得知那只小白兔不知道自己参与了一场魔术呢?就如同靶子上的生物一般,我们所看见的永远局限

>> 我们与小白兔之间唯一的不同是:小白兔并不明白它本身参与了一场魔术表演。我们则相反。

不同凡响,事实上,我没有一刻不如此觉得,但又没有一刻不明白在如此多的不同凡响之中,我是如此普通

>> 你会想:“我是一个不同凡响的存在。我是一个神秘的生物。

舒适区,大部分人类乐于呆在这里,不愿意迈出一步,然而舒适区是否也该有个界限?究竟要跨步如何大才算是迈出了舒适区?但又确实,每个人都如此不同凡响,是不能用统一标准去衡量的。或许你的迈步让自己心中的跃跃欲试满意之时,那就是适合自己的步伐。

>> 他们在那儿觉得非常安适,因此不愿再冒险爬回脆弱的兔毛顶端。

恍恍惚惚,权威被挑战时的恼怒

>> “不要这样对我讲话,苏菲!”

与众不同——格格不入,所谓的聪明人即使融入大家,内心也是别有一番滋味,又想到犬儒主义,所以为什么高功能反社会人格大多数患者都是高智商人才呢,这可能就是过于聪明带来的痛苦

>> “你没有跑去跟人家喝什么药吧?宝贝!”

第3章 神话

社会动物做出的社会反应,又抑或是情感需求,欲有所得,必先所予

>> 下课时,她特别小心,对乔安比平日更好。

第4章 自然派哲学家

重过程,轻结果

>> 我们对他们的思考方式较感兴趣,而不是他们思考的内容。

>> 因此我们不可能“在同一条河流中涉水两次”。

第7章 苏格拉底

>>    最聪明的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

    真正的智慧来自内心。

    明辨是非者必能进退合宜。

第8章 雅典的哲学

如何不是呢,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 诡辩学家认为,我们虽然无法知道所有自然之谜的答案,却可以肯定人类必须学习如何共同生活。

诡辩学家更像是社会学家,在马克思主义里,人不也被定义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人也是整个历史发展存在意义的主体,一切观念的发展确实围绕着人的需求变化而改变着

>> 诡辩学家普罗塔哥拉斯(约公元前四八五~公元前四一〇年)曾说过:“人是衡量一切的尺度。”他的意思是:一件事情是对是错、是好是坏,完全要看它与人类的需求有何关系而定。

>>    借着假装无知的方式,苏格拉底强迫他所遇见的人们运用本身的常识。这种装傻、装呆的方式,我们称为“苏格拉底式的反讽”。

第9章 柏拉图

人类的理智难道不是自私的基因?永恒不变的只有生存的欲望,然而这种欲望在某些时刻也会变化,强烈的情感,爱,恨,都会影响人的理智

>> 因为人类的理智事实上是永恒不变的。

那马的模型从何而来?按现代生物学,马一开始确实是随机出来的,原本没有马,马儿繁衍得多了,于是我们便把它们叫做马。

>> 你不可能光是把盒子摇一摇就造出另外一匹马。这些积木怎么可能会自动找到彼此,并再度组成一匹新的马呢?不,这是不可能的。你必须重新再组合过。而你之所以能够这样做,是因为你心中已经有了一幅马的图像,你所参考的模型适用于所有的马匹。

其实换个思路,现在流行的快穿小世界文,主世界不就是理想世界吗,快穿的衍生世界与主世界刻出来模子有何区别

>> 柏拉图因此得出一个结论:在“物质世界的背后,必定有一个实在存在。他称这个实在为‘理型的世界’,其中包含存在于自然界各种现象背后、永恒不变的模式。”这种独树一格的观点我们称之为“柏拉图的理型论”。

洞穴理论

>> 走出黑暗的洞穴

可怜又伟大的人啊

>> 原本大可以从此奔向乡间,为自己新获的自由而欢欣雀跃,但他却想到那些仍然留在洞里的人。

人类的劣根性,懦弱

>> 最后,他们把那个人杀了。

第10章 少校的小木屋

巧合而已,只是恰好这些法则中存活了我们

>> 天空下雨真的有任何目的吗?

第11章 亚里士多德

>> 亚里士多德谈到他对社会的看法时,也主张人不应该走极端。他说人天生就是“政治动物”。他宣称人如果不生存在社会中,就不算是真正的人。他指出,家庭与社区满足我们对食物、温暖、婚姻与生育的基本需求。但人类休戚与共的精神只有在国家中才能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12章 希腊文化

>> 犬儒派学者强调,真正的幸福不是建立在外在环境的优势——如丰裕的物质、强大的政治力量与健壮的身体——之上。真正幸福的人不依赖这些稍纵即逝的东西。同时,由于幸福不是由这类福祉构成的,因此每一个人都可以获得幸福,更重要的是,一旦获得了这种幸福,就不可能失去它。

>>    伊比鸠鲁以他所谓的“四种药草”来总结他的哲学:

    “神不足惧,死不足忧,祸苦易忍,福乐易求。”

第14章 两种文化

啊,绝了

>> 除此之外,耶稣还说我们必须爱我们的敌人,当他们打我们时,我们不得报复,不但如此,我们还要“把另外一边脸转过来”让他们打,同时我们必须宽恕,不止宽恕七次,更要宽恕七十个七次。

>> 除此之外,耶稣还说我们必须爱我们的敌人,当他们打我们时,我们不得报复,不但如此,我们还要“把另外一边脸转过来”让他们打,同时我们必须宽恕,不止宽恕七次,更要宽恕七十个七次。

>> 在谈到苏格拉底时,我们发现,如果有人诉诸人们的理性,对某些人可能会造成很大的威胁。同样的,在耶稣的身上,我们也发现要求人们无条件地爱别人、无条件地宽恕别人,也可能对于某些人造成极大的威胁。即使在今天,我们也可以看到,当人民开始要求和平与爱、要求让穷人免于饥饿、要求当权者赦免政敌时,强权也可能因此在一夕之间倾覆。

>>    德国诗人歌德曾经说过:“不能汲取三千年历史经验的人没有未来可言。”

第15章 中世纪

突然反转剧情?

>> “因为席德的爸爸正在向我们逼近。”

>>    “因为席德的爸爸正在向我们逼近。”

父母有时候也想要自己的私人空间呢

>> 事实上有时苏菲觉得妈妈好像蛮喜欢一个人在家的样子。

>> 事实上有时苏菲觉得妈妈好像蛮喜欢一个人在家的样子。

>> 于是我们看到耶诞饼干、耶诞小猪与耶诞麦酒等风俗,开始愈来愈像东方三智者与伯利恒的马槽。

马有前悔,人只后悔

>> “这都是后见之明呀!”

人看不到在荒诞之中反抗的希望,因而对生活产生了怀疑,而怀疑自己的生活是否仍然具有意义。在被荒诞感填满之后,“荒诞人”便患上了“荒诞疾病”,感到自身是现世生活的“局外人”,却又无可奈何地继续留存在无意义的生活之中。“荒诞疾病”是一种焦虑而抑郁的病症,在这样的情况下,加缪将荒诞人分为了三种。第一种,即“生理自杀者”,因无法忍受生活的荒诞与无意义而选择了自我消失——一种消极逃避的态度。第二种,即“哲学自杀者”,这之中的许多人,通过神和宗教选择了理性上的逃避,逃避到了非理性的神的布道之中,放弃了自己理性的思考,因此便不再去感知荒诞;但实际上,荒诞从来没有从人生之中消失,“哲学的自杀”同样是一种消极逃避的心态。第三种,便是“反抗者”,被加缪称赞的“荒诞英雄”。

>> 不过,他并非一生都是基督徒。他是在仔细研究各种不同的宗教与哲学后才决定信教。”

>> 不过,他并非一生都是基督徒。他是在仔细研究各种不同的宗教与哲学后才决定信教。”

第16章 文艺复兴

>> 我们不能让自己被历史的浪潮冲走,总得有人收拾河岸边留下来的东西。

>> 生命本来就是悲伤而严肃的。我们来到这个美好的世界里,彼此相逢,彼此问候,并结伴同游一段短暂的时间。然后我们就失去了对方,并且莫名其妙就消失了,就像我们突然莫名其妙地来到世上一般

>> 没有任何一个时代是完全好或完全坏的。善恶乃是人类历史中不时交织在一起的两股线。

>> “这个问题问得太逊了。”

  “如果你不能回答,它就不算逊。到底弹珠为什么会滚落到地板上?”

第17章 巴洛克时期

>> 巴洛克时期的口头禅之一是拉丁谚语carpediem,也就是‘把握今天’的意思。另外一句也很流行的拉丁谚语则是mementomori,就是‘不要忘记你将会死亡’。

第18章 笛卡尔

>> 当我们做梦时,我们以为自己置身真实世界中。那么,我们清醒时的感觉与我们做梦时的感觉之间有何区别呢?笛卡尔写道:‘当我仔细思索这个问题时,我发现人清醒时的状态与做梦时的状态并不一定有所分别。’他并且说:‘你怎能确定你的生命不是一场梦呢?

>> 他怀疑每一件事,而这正是他唯一能够确定的事情。此时他悟出一个道理:有一件事情必定是真实的,那就是他怀疑。当他怀疑时,他必然是在思考,而由于他在思考,那么他必定是个会思考的存在者。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Cogito,ergosum。”

    “什么意思?”

    “我思故我在。”

>> 照道理,承认自己不知道乃是获得新知识的一步

第19章 斯宾诺莎

>>    “任何一种情况都有可能,但我们也应该怀疑每一件事情。”

    “我只知道,我们的生命可能只是一场梦。”

第23章 柏客来

>> 真实启蒙之于人

    如同阳光之于土

第24章 启蒙

>>

    因此,to be or not to be并不是唯一的问题。问题在于我们是什么。我们真的是血肉之躯的人类吗?我们的世界是由真实的事物组成的吗?或者我们只是受到心灵的包围?

每一个诞生的新世界都应该在全力地朝着摆脱创造者束缚的方向前行。

>> 怎么做得到呢?”

“少校当然知道我们这个小小世界里发生的每一件事,但这并不表示他是无所不能的。无论如何我们必须假装他不是这样,照常过我们的生活。”

>> 怎么做得到呢?”

    “少校当然知道我们这个小小世界里发生的每一件事,但这并不表示他是无所不能的。无论如何我们必须假装他不是这样,照常过我们的生活。”

很显然作为作者对书中世界也并非全知全能,这是前提假设。作者对书中世界发展方向具有决定能力,然而当书中世界的人物产生灵魂时,那些细枝末节处作者不可能一一照料,这便给了角色自主创造的能力和权力。

>> 少校当然知道我们这个小小世界里发生的每一件事,但这并不表示他是无所不能的。

纵观各类无限流小说,无限世界中都有机会可以使得求生者探知到无限世界的存在真相以及摆脱无限世界的方法,此方法途径即位阿基米德点。

中国古话大道50,天演49,遁其一,也为阿基米德点。事实上,永远没有必死的困局,只看把握住机会的人是不是你。

>> 阿基米德点

>> 阿基米德点

>> 不过启蒙时期的哲学家希望能够确立每个人生来就有的一些权利,这就是他们所谓‘自然权利’的意思。到现在我们仍然使用‘自然权利’的字眼来指一种可能会与国家法律发生冲突的权利。

第25章 康德

>> 康德的理论是:因果律是根植于我们的内心的。他同意休姆的说法,认为既然我们无法确知世界本来的真貌,我们只能根据自己的认识来了解世界。

我们可以明确同一事物的本质是不会改变的,然而我们获得的感官可能不同,但由于外界认知的限制,我们得出来的答案可能一致。譬如我口中的红色与他口中的红色,虽同是红色,但我们眼中所看不一定一致。

>> 当你戴上那副红色的眼镜时,根据康德的想法,有两种因素影响我们对世界的了解

>> 当你戴上那副红色的眼镜时,根据康德的想法,有两种因素影响我们对世界的了解

>> 我们不能够期望了解我们是什么。也许我们可以了解一朵花或一只昆虫,但我们永远无法了解我们自己

>> 所以当我做某件事时,我必须确定自己希望其他人在同样情况下也会做同样的事情

>> 康德也说明‘无上命令’的意义乃是:尊重每一个人的本身,而不要将他当成达到某种外在目的的手段。

>> 我们也不可以利用自己,把自己当成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

>> 康德死后葬在哥尼斯堡。他的墓碑上刻着一句他最常被人引用的名言:‘有两件事物我愈是思考愈觉神奇,心中也愈充满敬畏,那就是我头顶上的星空与我内心的道德准则。它们向我印证:上帝在我头顶,亦在我心中。

>> 只要我们坚守我们的理性,他就不能骗过我们。因为就某一方面来说,我们是自由的。他可以让我们‘感知’各种事物,但没有一件事物会让我感到惊讶。就算他让天色变黑、让大象飞行,我也只会笑笑而已。可是七加五永远是十二。不管他耍再多的把戏,这仍然会是一个事实。哲学是童话故事的相反。

第26章 浪漫主义

>> 年轻的艺术天才诺瓦里思曾经说过:‘人世变成了一场梦,而梦境成为现实。’

很显然浪漫主义者,内心是骄傲的,至少自认为是高于世俗者一等,他们一边向世人宣传浪漫主义,希望能成为一个浪漫主义的世界,然而,浪漫主义者的存在却不能缺乏世俗者的劳作。

>> 曾有人说:‘闲散是天才的理想,懒惰是浪漫主义者的美德。’浪漫主义者的职责就是体验生活——或是成天做白日梦、浪费生命。至于日常的事务留给那些俗人做就行了。

>> 曾有人说:‘闲散是天才的理想,懒惰是浪漫主义者的美德。’浪漫主义者的职责就是体验生活——或是成天做白日梦、浪费生命。至于日常的事务留给那些俗人做就行了。

>>    “诺瓦里思本人二十九岁时去世。他是那些‘早夭’的人之一。许多浪漫主义者都在很年轻时死去,通常是由于肺结核的缘故,有些人则是自杀而死。”

    “噢!”

    “那些活得比较久的人通常到大约三十岁时就不再信仰浪漫主义了,其中有些人后来甚至成为彻头彻尾的中产阶级保守人士。”

>> 就像人家说的:‘告诉我你住哪里,我就可以告诉你你是谁。

影子的说法来自于柏拉图,现实世界的存在是理型世界的投影。就像一直在传达哲学思想的艾伯特,也只是席德爸爸在苏菲的世界中所投射和操控的影子。

>> 我现在就要请求可怜的席德反抗她的父亲。她应该很惭愧自己居然会被他这种肆意玩弄影子的把戏所取悦。

>> 我现在就要请求可怜的席德反抗她的父亲。她应该很惭愧自己居然会被他这种肆意玩弄影子的把戏所取悦。

>> 他的精神和灵魂在这里面,可是他同时也很安全地躲在黎巴嫩。我们周遭的一切事物都是少校的自我。

>> 我们只是少校灵魂里的影子,一个影子要攻击它的主人可不容易,需要聪明和谋略才行。可是我们有机会影响席德,她是天使,只有天使才能够反抗上帝。

>> :

    “不过他们不应该因此洋洋得意。他们是最不应该得意扬扬的人,因为乐极可能生悲。”

    “你说的他们是谁?”

    “席德和她的父亲。我们说的难道不是他们吗?”

    “可是他们为什么不应该扬扬得意呢?”

    “因为可能他们自己同样也是活在别人的心灵里。”

    “怎么可能呢?”

    “如果对柏克莱和浪漫主义者来说是可能的,那就有可能是这样。说不定少校也是一本有关他和席德的书当中的一个影子。当然那本书也是有关我们两人的,因为我们是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hhhhhh盒子理论

>> 对于我们而言,那位作者将是一个‘看不见的上帝’。虽然我们所做、所说的每一件事都是从他而来的(因为我们就是他),但我们将永远无法知道有关他的任何事情。我们是在那最里面的一个盒子里面。

>> 对于我们而言,那位作者将是一个‘看不见的上帝’。虽然我们所做、所说的每一件事都是从他而来的(因为我们就是他),但我们将永远无法知道有关他的任何事情。我们是在那最里面的一个盒子里面。

第27章 黑格尔

>> 假使一个大小孩在一张纸上画了一个东西,你不能问那张纸说他画的那东西是代表什么。

第30章 达尔文

从生物性的角度来说,确实如此,但从人性的角度来说,却难以取舍

>> 如果我们对所谓的‘遗传卫生’毫不注意,人类的品质可能会逐渐恶化。人类的基因中抵抗严重疾病的能力将会减弱。

>> 如果我们对所谓的‘遗传卫生’毫不注意,人类的品质可能会逐渐恶化。人类的基因中抵抗严重疾病的能力将会减弱。

第31章 佛洛伊德

>> 苏菲,我们就是这个活的星球。地球是航行在宇宙中燃烧的太阳四周的一艘大船。而我们每一个人则是满载基因航行过生命的一条小船。当我们安全地把船上的货品运到下一个港口时,我们就没有白活了……

>> 我们称这种反应为‘维多利亚心态’,就是把每一件与性有关的事视为禁忌的一种态度。

>> 我们带着我们内心的这个‘本我’或‘快乐原则’长大成人,度过一生。但逐渐地我们学会如何调整自己的需求以适应环境;我们学到如何调整这个‘快乐原则’以迁就‘现实原则’。用佛洛伊德的术语来说,我们发展出了一个具有这种调节功能的‘自我’。

>> 他并不知道他的潜梦意念,他忘记了这也是一个经过伪装的梦。

第32章 我们这个时代

>> 萨特则觉得人的自由是一种诅咒。他说,‘人是注定要受自由之苦的。因为他并没有创造自己,但却是自由的。因为一旦被扔进这个世界里来,他就必须为他所做的每一件事负责。

>> 萨特已经说过,人没有基本的‘本性’。我们必须创造自我。

>> 有些人宣称我们正进入一个‘新时代’,但并不是每一件新的东西都是好的。我们也不能把所有旧东西都抛弃。

第33章 花园宴会

是不是一本书里的主角才是被控制的人物,其他人在书中背景世界都是自由的

>> 苏菲,苏菲——你在哪里?你从何处来?你为什么进入我的生命?

第34章 对位法

主角和路人的最大区别在于,主角也许有可能意识到界限,而路人则是在设定中默认

>> 这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了,但两者之间当然有很大的不同。他的做法只影响到苏菲和艾伯特,而他们毕竟只是虚构的人物。

>> 这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了,但两者之间当然有很大的不同。他的做法只影响到苏菲和艾伯特,而他们毕竟只是虚构的人物。

完结之后,作者对书中故事的后续发展再无控制干涉的权利

>> 只有少校一个人把它抛在身后。他已经打上了最后一个句点了,孩子,他以后再也找不到我们了。

>> 只有少校一个人把它抛在身后。他已经打上了最后一个句点了,孩子,他以后再也找不到我们了。

达尔文,第一个让人类认识到自己和猴子没啥本质的人,你一定想,他这样贬低人类一定会被社会痛斥,早期是这样的,但是他摆出了充分的证据,让人对他不能有任何辩驳的余地。也可能是因为人们的思想终于有了些开明,于是他的思想终于在晚年被认可了。

达尔文的父亲是医生(有没有发现一个规律,大多数哲学家科学家的亲属很多都是一医生),但他早期学习的是神学。他从小喜爱昆虫花鸟,但常常被校长理解为好动不听话。大学时期,他还研究地质学这为他后来的考察奠定了基础。

偶然一个机会,他受邀前往南美洲沿岸旅行,达尔文的父母在他的再三请求下,出了一小笔赞助费供他远行。我想他们绝对不会后悔的吧,可以说如果没有这次航行不一定有我们现在的达尔文呐。

个人认为,达尔文一生中有五个人对他影响巨大。首先就是他的祖父。他的祖父很早就提出了动植物进化的观点,可惜了他少了一个请他去旅游的老铁。没有发现外面的世界多精彩,因为没有足够的证据,也就没有著书立说。

受到家族影响,达尔文把祖父的观点深入。可能是因为当时科技发展需要很多化石燃料吧,人们偶然在开采矿区的时候发现了很多古生物的化石。达尔文发现以前的生物和我们现在的不一样,而且地质是一层一层的,这些种种迹象表明地球存在了很多年。如同化学老师说的,每天一个小进步十天一个大进步呐。每天高个半厘米,当年在海底下的喜马拉雅山过几亿年也都有现在这么高了。不然怎么解释喜马拉雅山的海洋生物遗迹呢?

所以他提出了进化论,动植物的样式是不断适应环境而发生改变的。首先有原始的形式,再由自然筛选,优胜劣汰。

达尔文在世界航行中发现不少惊喜。加拉帕戈斯群岛他发现了海龟之间都是有差异的。而食用不同果子的鸟之间也有不同。这时我们有必要退出第二位重要人物莱尔。他说细微变化长时间可以造成大的改变。第三位则认为,生物的样子是按照需要来改变,但是长颈鹿的脖子是段炼出来的,这样的性状可以遗传,我们锻炼初来的马甲线腹肌可不可以遗传给下一代呢。

达尔文就认为后天的事物不可以遗传。只是我们的基因突然发生了变化,如果那些变化更加适应环境,则会被保留下来。这其中重要的突变的过程与淘汰的过程。所以多子多孙的动物植物都占了很大优势。我们要说第四位影响他的人了,富兰克林觉得生物圈在不受外界影响的情况下保持一种平衡状态,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青蛙一次生成千上万个卵而还没有泛滥成灾。一部分不能适合环境的被淘汰,这样也加速了生物的进化。

常识问题,家里的灭蚊剂要换着用,也是这个道理,灭蚊剂用久了蚊子有了耐药性,于是要换个计策对付他了。

初中生物介绍了一个很重要的米勒实验,证明了原始生命来源于原始海洋。雷电交加加上地热,使一些无机物发生反应产生了有机物,然后一步步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水生到陆生。细胞分化时虽说是自我复制,但也有细微的突变,无数多的偶然有了现在多彩的世界。

人活在这个世上,如同满载基因的小船,把我们的祖祖辈辈传下来的DNA传给下一代(你可能改点什么也不一定)。

弗洛伊德从某个角度看还是叫他心理学家比较合适,他很早就开始研究神经学,发展心理学。

还记得休姆吗?休姆觉得人们做出选择不只是因为理性,多数受了感情的影响。弗洛伊德也认为,非理性的冲动往往左右事件的发展。他将这种神秘力量称为驱策力。

两个月前我到南昌参加彭懿老师的绘本讲座,有一本叫做妖怪山的书。书的主人公是四个孩子,某天玩耍时,一个小女孩掉进岩石缝中而另外三个孩子没有救她。这件事的阴影一直困扰他们许久,后来他们三个人救出了小女孩。

或许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段不愿意提起的历史,压抑人们多年,但是我们应该勇敢面对它们。弗洛伊德救认为,对于有内心创伤的病人,我们应该让他认识过去,解决问题,这样创伤才能慢慢愈合。像甄嬛传里的一句台词,心病还用心药医。心病还是要我们自己正确的认识啊。

弗洛伊德提出,人有三种人格,首先是本我,本我只会顾着自己的快乐,不择一切手段,嚎啕大哭之类就是本我的体现。后来,人们变得现实,在接触社会后意识到要控制自己,我们学会忍住不哭,于是有了自我。当我们的道德准则落实到内心及行动上,那就是超我的境界了。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有说错话的时候。弗洛伊德认为,不存在什么说错话,恰恰相反,你无心的话却暴露了你内心最最真实的想法。可能你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就是潜意识。有时候我们会被自己打气鼓励我们的也就是潜意识。有时候,我们做错了事,但还是暗示自己你没有这么大责任都是怪他们啦。这样的将自己的行为合理化也是潜意识的表现。有时候,你会在意别人身上体现出的自己的缺点。比如说,你个子不高,可能比较在意身高,成绩不好,也会比较重视成绩。

那么,中国古人云,酒后吐真言,真真就包涵弗洛伊德的思想了。是不是潜意识都是暴露隐私的罪人呢?不是的,如果我们压抑潜意识,一定会有疾病出现的。大禹治水用通的而不是用堵的。我们也应该学会给意识和潜意识留道缝。

弗洛伊德对梦很有一番看法,于是出版梦的解析。至于是本什么样的书,我没看过,但应该不会是中国周公解梦这样的书。他认为,梦是我们渴望已久的事物的模拟体验。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梦来了解自己的内心。他像苏格拉底一样通过提问促使人们认识自己,毕竟没有人比你更了解你的故事。

对于艺术家,弗洛伊德认为,艺术家都对意识不加管束,而是要求随性,才能够创造出更好的作品。我们的艺术不能被理性所压制了。所以,当一个午夜街头放飞自我的有志青年?回家后做点梦,差不多事半个艺术家了。

现代哲学,大致上就是二十世纪之后的哲学。这个时期的哲学多受到祁克果,黑格尔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谈尼采。尼采不喜欢宗教,他觉得,宗教不过是蛊惑人心,都是些脱离现实的东西。我们应该重视当下,重视道德本身。所以他不赞同黑格尔的学说,觉得历史影响未来这样的看法是错误的,我们就是自己就是当下,不受其他事物影响。而像他这样的强者就不会受到拖累。或许后来的德国种族清洗也是受了他是思想影响,将他的思想绝对化了

下一步,我来说说萨特。萨特的视力严重有问题,一只眼斜视,两只眼都是高度近视。他受祁克果和尼采的荼毒深重,后来也掉进了存在主义哲学这个坑。萨特觉得,只有真正存在的事物才会发生思考,这和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恰好相反。而应该说,因为我存在,所以我在思考。萨特认为事物的本质值得探讨,是否存在也值得探讨,但是有时候追问事物来源没那么重要。

前面黑格尔说,如果人类脱离了群众那就不会是完人。萨特也这样认为,他觉得,身为一个存在物,如果我们存在在一个不存在的世界,那将会是多么孤独。这种如同脱离群众的感觉就是“疏离”。

斯宾诺莎觉得,人只有在决定是否遵守道德准则时才是自由的。萨特也觉得我们一生就是不停做选择题。但是这个选择题没有标准答案,你要为你的每一个选择负责。如果你弃考,那你就碌碌无为,沦为平凡之辈。如果你认真对待,没错,恭喜你,获得自由大礼包一份。

萨特觉得我们只能为成功做选择,不能为失败找理由。他还提出了一个和弗洛伊德极为相似的观点,我们心里暗示会影响我们所看到的东西。

西蒙波娃将萨特人没有本性的观点发挥到极致。并衍生出两性平等的观点。既然人没有本性,那么人们生来没有区别,如果接受一样的教育,男人可以洗衣做饭,女人可以赚钱养家。

现代主义哲学的故事就讲到这里了,苏菲的世界上所有的哲学课程也到此结束了,未来,我们的哲学还需要用行动去书写,cheer up!!!!!

期待,这个夏天过后的你们继续用一双好奇的眼睛带着哲学的思考来热爱生活!

苏菲日记 苏菲并不虚拟,苏菲在国外有很多姐妹,最经典苏菲版本诞生在英国: 17岁的女孩苏菲不小心引爆了学校的实验室,母亲生气的把她发配到伦敦,和父亲及继母住在一起。她无法忍受继母和3岁的小恶魔弟弟,但还要和她们一起生活。苏菲转入伦敦的新学校,认识了两位新朋友,但她也在开学的第一天就得罪了众星捧月的校花瑞贝卡,从此两人水火不容,势不两立。业余时间,她去爸爸的杂志社打工,但顶头上司却是一个女魔头。而且这时候,苏菲还怀疑她继母外遇了!不仅如此,苏菲的新生活有许多事情都让人为她捏一把汗: 杂志社的恶魔主管让苏菲好好看管一条名牌裙子,这条裙子将会在一个很重要的拍摄里用到,结果苏菲的梦中情人,风流倜傥杂志社的摄影师却不小心在裙子上烧了一个洞…… 苏菲的新同事来了,结果却是学校里面的死敌——瑞贝卡。而且瑞贝卡居然是冲着苏菲来的! 《苏菲日记》英国版第一季第一集在上线24小时内,访问量超过百万,两周后访问量超过500万。并且名列英国国家公共广播网收视率前三。 继英国之后,美国、德国、日本等多个国家先后引进《苏菲日记》版权,并成功本土化,其中,在欧洲某知名视频下载网站,《苏菲日记》成为下载量最高的视频,其衍生图书销售超过35万册,位居畅销书行列。 《苏菲日记》之所以引起如此反响,除了真实贴切的反映“Y一代”生活之外,更重要的是它以平视的姿态去了解“Y一代”,并以此为平台,与“Y一代”以及关注“Y一代”的父母师长们沟通,互动。 如今,《苏菲日记》即将登陆中国,即将向我们展示一个更真实客观的中国“Y一代”群体。强调互动性是该剧的一个重要特点:观众可以通过投票来影响剧情走向,并且可以通过留言来为剧中主角出谋划策,排忧解难。另外,考虑到“Y一代”人群的特点,该剧采用网络首播的形式,并以播客(视频分享),博客,论坛等形式为补充,全面展示以苏菲为代表的“Y一代”人群的生活以及内心世界。除此之外,电视,公交地铁,航空媒体,手机等多平台的覆盖播出,为其他关注并且希望了解的“Y一代”的人群提供了收看渠道。 在多数人对“Y一代”充满质疑,担忧的时候,《苏菲日记》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冷静平和的沟通平台,让我们可以重新认识“Y一代”,重新审视自己的心态。 [编辑本段]中国版苏菲日记 中国版《苏菲日记》取材于八零至九零后的“Y一代”年轻人 的真实生活,从大学校园到初涉职场,从懵懂的恋爱到青春的反叛,中国Y一代正在经历、体验的生活情境将毫无遗漏地展现于此剧中。经过前期网络投票的人气拼杀,最终“兔子牙”凭借自己清纯的外表,自然不做作的气质,与“苏菲”贴近的性格形象,获得网友、嘉宾、片方三方认可,幸运出演“苏菲”一角,目前该剧主创人员正在上海和北京两地进行紧张拍摄,而第一集已经于2008年12月15日正式在新浪视频中首播。同时,虚拟人苏菲的博客(blog)也已经安家落户新浪。 《苏菲日记》主创:主演“兔子牙”徐艺涵、编剧丁丁、导演林浩然、华索影视总经理浦晓燕。 [编辑本段]主要演员 苏菲— 徐艺涵 纪静—杨洋 李贝贝—蓝燕 NIKE—彭敬慈 肖南—魏大勋 [编辑本段]演员介绍 苏菲— 徐艺涵 中文名: 徐艺涵 苏菲 别名:大邦迪、苏菲、兔子牙 身高:168cm 体重:45kg 生日:01-01 现住地: 北京 籍贯: 北京 地区: 大陆 语言:普通话 特长:表演 职业:影视演员 毕业于北京**学院2005级表演系 作品: 2006年排练话剧:《地质师》 饰芦静 2007年排练话剧《情感世界》饰萧莉莉 2007年拍摄短片:《安澜》中饰安澜 2007年拍摄校园短片《毕业后我们一起失恋》饰桃子 2007年拍摄广东电视台多播“明日之星”短剧 2008年拍摄电视剧《黑暗的另一半》饰演女二号 广告: 2008年拍摄"伊利"乳制品广告 纪静—杨洋 生日:11月24日 籍贯:北京 星座:射手 血型:O 型 身高:174cm 体重:50kg 特长:表演 职业:影视演员 毕业院校:北京**学院 毕业于北京**学院2006级表演系 个人作品 电视剧: 广东卫视8毫米栏目** 《辛菲和许愿的爱情故事》 《高手》 《乌龙老总》 《简单爱》 参赛影片: 《三十》 《坠子》 广告: 一汽 自由风汽车广告 北京卫视 爱情某某的片头 大众迈腾汽车杂志广告 舞台剧: 《七个小矮人》 李贝贝—蓝燕 姓名:蓝燕 英文名:LENI 李贝贝 俄文名:ЛаньЯнь 职业:香港英皇艺人 身高:166 CM 星座:双鱼座,3月9日 爱好:唱歌,舞蹈,绘画,**,旅游 语言:国语,沪语,粤语,俄语,英语,日语 擅长:任何国家语言演戏 影视: 喜剧《苏菲日记》 香港**《回家的路》 **《长恨歌》 **《邓小平,1928》 电视剧《雾都魅影》 央视剧《空港轶事》 电视剧《传奇幻想殷商》 电视剧《白雪皑皑》 台湾电视剧《雪中红》 杂志报刊: 《InStyle》国际畅销杂志俄罗斯版06年6月刊明星专访 《双休日TOUCH》06年3月刊专访 《青年一代》杂志06年4月刊封面和专访 《SHANGHAI DAILY》头版封面05年5月刊 《消费者服务导报》封面和专访06年1月刊 《男人装》06年11月刊 香港《东周刊》07年2月和4月刊专访 香港《YES》07年3月专访 香港《东方日报》专访07年1月和3月刊 香港《太阳报》专访07年2月和9月报道 香港《快周刊》杂志07年7月刊 活动演出: 03年"中国**选美"十佳选手 04年"中国先生选美"颁奖嘉宾 06年"33届环球国际**大赛"新闻发布会嘉宾 06年吴宗贤的《周六乐翻天》综艺栏目第4期嘉宾 07年《双子神偷》香港首映式嘉宾 07年"香港英皇娱乐EEG"春茗嘉宾 07年"红楼梦中人" 林黛玉组"全国十一强" 07年第十届"上海**节"开幕式红地毯嘉宾 07年"香港回归十周年"烟花晚宴嘉宾 08年"香港英皇娱乐EEG"春茗嘉宾 08年"中国音乐流行榜颁奖盛典"嘉宾 08年“07年风尚中国榜颁奖盛典”嘉宾 尼克—彭敬慈 英文名: Samuel Pang 尼克 出生日: 30th Dec 1976 高度: 6'3" 体重: 170lbs (roughly) 三围: 38" 30" 37" (roughly) 出道: (Dancer) 5 Yrs (Artist) Since 2000 舞蹈艺员出身,由已故巨星梅艳芳一手发掘,以高大身型及出色舞姿闯入娱乐圈。16岁已学Jazz及Hip Hop舞,曾为梅艳芳、许志安、刘德华等歌星伴舞,在当了五年舞蹈员后,得到梅艳芳赏识,收为徒弟,2000年转为明星闯入娱乐圈。 肖南—魏大勋 生日: 1989 年 4 月 12 日 家乡: 吉林 吉林市 兴趣爱好: 体育-----篮球 排球 喜欢书籍: 戏剧文学 喜欢音乐: 流行歌曲和民族歌曲 喜欢**: 冯小刚和陈凯歌导演的** 喜欢动漫: 韩国的 喜欢运动: 跑步--行体训练 玩的游戏: 网络游戏 [编辑本段]人物性格简介 苏菲 来自北京,现在是上海一所顶级大学的学生。爱好:时尚、音乐、写作、用她的DV捕捉生活中的点滴。苏菲具有典型的邻家女孩形象。有才华、感觉敏锐,但是自从来到上海后保持着对生活不安的感觉。 苏菲从一个不太了解自己需要什么,适合什么的青涩女孩,成长为一个打扮得体、容光焕发的白领丽人。苏菲了解自己、珍爱自己,并拥有了自信心。勇敢地挑战自我,向从没接触过的美容编辑岗位靠近。在经历一场失败的初恋之后,苏菲渐渐找回自信。但是在面对新的爱情时,苏菲依然显得迟疑不决。在工作中逐渐成熟的苏菲,正试图在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定位。 纪静 苏菲学校最好的朋友,一个大大咧咧的粗线条女生,在走出失恋的阴影后,开始学着妆扮自己,对美有了新的认知。纪静身上充满了男孩子的气概。她是苏菲最好的朋友,非常讲义气。每当苏菲遇到困难,她都会第一时间冲到苏菲面前去帮助她。虽然她也同样经历失恋的痛苦,但坚强的她很快从阴影中走出来并适时地鼓励苏菲不要对爱情失去信心。 李贝贝 苏菲的对头。开名车、穿名牌,看上去是典型的“富二代”。在学校里她是风头正劲的人物,在杂志社她是最得宠的编辑。她处处要压制苏菲。当发现苏菲与Nick关系融洽时,她就要从中破坏。但是真实的李贝贝却少有人了解。她的家庭身世成为了最具悬念的谜团。也许张扬跋扈的外表下也有着不为人知的脆弱一面…… Nick 从美国回来的超酷帅哥,带有一些神秘感。他喜欢运动和摇滚音乐。说话夹英文,嚼口香糖,欣赏的明星是吴彦祖,不经意被吴彦祖的生活习性,时尚妆扮所影响。Nick与苏菲在同一家杂志社打工。他的热情、开朗给苏菲留下了深刻印象。而Nick也对大大咧咧的苏菲产生了微妙的感情。Nick与苏菲由一场误会而结识,在工作中不断磨合,成为默契十足的拍档。 [编辑本段]苏菲简介 “大家好,我是苏菲,18岁,来自北京。 我考上了上海的大学,从此生活变得一团乱。母亲强制性的让我住在多年未曾谋面的生父家当然不止父亲,还有一个讨厌的继母。 学校就更糟糕了,两个特别二的同乡+一个莫名其妙的敌人李贝贝(马梓涵饰) 感谢你关注我的生活,每周五我都会面临一个两难问题,你要为我投票哦,票数最多的选择会在每周一播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001218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26
下一篇2023-10-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