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明宫词》以武则天与太平公主这一对母女一生权力和情感的矛盾争斗为主线,讲述了一个充满传奇色彩又饱含人生力度的故事。
2、长安城被连绵的阴雨笼罩,人们说这预示着上天会赐予大唐一个美丽绝伦的公主。在皇宫深处,皇后武则天却被比天气还阴晦的心情笼罩,她已经怀胎十二个月而无法临盆,这使她深信多年前因权力斗争而被自己扼杀在襁褓中的女儿又回来了,她无数次在佛像前祈求女儿的谅解和宽恕。当唐军大胜突厥的喜讯传来,公主终于降生在朝堂之上。这奇异的经历使高宗皇帝李治认定女儿的降世为天下带来了好运,当场赐名——太平公主。由此,一个女人瑰丽而坎坷的一生开始了。
3、武则天从太平降世就对她倾注了特殊的关怀和宠爱。当哥哥们在权力的阴影和母亲的威严下战战兢兢生活的时候,太平却体验着皇室所能给予一个女人的全部荣耀、美好和高傲,她一生的悲剧也就在这幸福的童年中埋下了深深的祸根。
4、十四岁的太平第一次出宫就在上元灯节的假面狂欢之夜邂逅英俊武士薛绍,使她坠入少女的初恋。武则天出于对女儿的溺爱赐死薛绍的妻子使太平可以嫁与薛绍,而薛绍最后在对妻子忠贞不渝的决心以及对太平不可抗拒的尊敬和好感中迎向了太平手中的利剑。薛绍之死令太平困惑的隔阂真相大白,太平第一次认识到权力的可怕和母亲的专横。而在此期间,大哥弘的意外死亡、二哥贤的被逐、三哥显被废,都加深着母女两人之间的误解,长达数年的冷战开始了。
5、为了对抗母亲,太平违背圣意嫁给了善良、鲁钝而无能的武攸嗣,武则天不但不恼,反而降旨赐予她权力:太平随时随地可以休夫。而太平开始痛恨自己生在帝王之家。武攸嗣因研制春药有功得到武则天的宠信,也因为春药的缘故发生意外婚外情,自觉有愧于太平,便自杀了。
6、历经两次婚姻的失败,太平心灰意冷,她把热情转移到皇朝的政务之上。因被母亲的博大胸襟和济世情怀所感动,她帮助武则天力排众议,使之成为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为此封她为监国大公主。太平还以为是自己的智慧结束了恶梦般的酷吏制度,
7、但太平过于注重感情使得她难以应付政治斗争的冷酷和险恶,她的政治生涯受到巨大挫折。这时,一个长相酷似薛绍的男人——张易之闯入了她的心,并且使她对爱情的纯真信念产生动摇。洞察一切的武则天识破了张易之利用女人来满足个人膨胀私欲的真实目的,施计谋将张易之从太平身边带走。太平的内心自此对爱情关闭。
时帝年十四,陈留王年九岁,兄弟独夜步行欲还宫,暗暝,逐萤火而行,数里,得民家以露车载送。辛未,公卿以下与卓共迎帝于北芒阪下。献帝春秋曰:先是童谣曰:“侯非侯,王非王,千乘万骑走北芒。”卓时适至,屯显阳苑。闻帝当还,率觽迎帝。典略曰:帝望见卓兵涕泣。髃公谓卓曰:“有诏却兵。”卓曰:“公诸人为国大臣,不能匡正王室,至使国家播荡,何却兵之有!”遂俱入城。献帝纪曰:卓与帝语,语不可了。乃更与陈留王语,问祸乱由起;王答,自初至终,无所遗失。卓大喜,乃有废立意。英雄记曰:河南中部掾闵贡扶帝及陈留王上至雒舍止。帝独乘一马,陈留王与贡共乘一马,从雒舍南行。公卿百官奉迎于北芒阪下,故太尉崔烈在前导。卓将步骑数千来迎,烈呵使避,卓骂烈曰:“昼夜三百里来,何云避,我不能断卿头邪?”前见帝曰:“陛下令常侍小黄门作乱乃尔,以取祸败,为负不小邪?”又趋陈留王,曰:“我董卓也,从我抱来。”乃于贡抱中取王。英雄记曰:一本云王不就卓抱,卓与王并马而行也。
注[三]英雄记云:苗,太后之同母兄,先嫁朱氏之子。进部曲将吴匡,素怨苗不与进同心,又疑其与宦官通谋,乃令军中曰:“杀大将军者,车骑也。”遂引兵与卓弟旻共攻杀苗于朱爵阙下。
注[四]九州春秋曰:卓初入洛阳,步骑不过三千,自嫌兵少,不为远近所服;率四五日,辄夜遣兵出四城门,明日陈旌鼓而入,宣言云“西兵复入至洛中”。人不觉,谓卓兵不可胜数。
先是,进遣骑都尉太山鲍信所在募兵,适至,信谓绍曰:“卓拥强兵,有异志,今不早图,将为所制;及其初至疲劳,袭之可禽也。”绍畏卓,不敢发,信遂还乡里。
于是以久不雨,策免司空刘弘而卓代之,俄迁太尉,假节钺虎贲。遂废帝为弘农王。寻又杀王及何太后。立灵帝少子陈留王,是为献帝。[一]卓迁相国,封郿侯,赞拜不名,剑履上殿,又封卓母为池阳君,置家令、丞。卓既率精兵来,适值帝室大乱,得专废立,据有武库甲兵,国家珍宝,威震天下。卓性残忍不仁,遂以严刑胁觽,睚鴺之隙必报,人不自保。[二]尝遣军到阳城。时适二月社,民各在其社下,悉就断其男子头,驾其车牛,载其妇女财物,以所断头系车辕轴,连轸而还洛,云攻贼大获,称万岁。入开阳城门,焚烧其头,以妇女与甲兵为婢妾。至于奸乱宫人公主。其凶逆如此。
《大明:开局成为锦衣卫》百度网盘txt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1234
简介:
一套飞鱼服,一柄绣春刀,锦衣一出,诛邪退避!时值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张居正已故,戚继光调离,叛逆的朱翊钧强征矿税,废除新政,三大征即将开始……林芒穿越而来,得世袭锦衣卫之职,却因奸人所害,被下放偏远之地。我林芒,姓林名莽,莽撞的莽,谁让我不痛快,我就让他不痛快!
《大明风华》改编自莲静竹衣的小说《六朝纪事》,该书是网络人气破千万的后宫红文,经影视创作改编后,将为我们呈现出一个时代政治、权谋、感情的跌宕起伏。
大明风华剧情介绍
该剧讲述了明朝建文四年,朱棣率兵攻下帝都应天,御史大夫景清夫妻罹难,长女若微被副将孙愚所救,次女蔓茵为太子朱高炽所救。十年后,若微与妹妹蔓茵同时嫁入宫中,目睹了国家正在从乱象中恢复,若微决心放弃执念,辅佐登上皇位的丈夫朱瞻基,在丈夫死前发誓要替他守护好江山。
对于观众来说,女神汤唯的形象总是出现在**的大荧幕里,很少见到她出现在影视剧作品中,而这次观众们有福利了,在即将播出的古装巨制《大明风华》中,汤唯将饰演历史原型为孝恭孙皇后的孙若微,陪伴我们一起走过跌宕起伏的大明王朝,见证一个王后精彩的一生。
其实《大明风华》的核心仍旧是在乱世纷纭中一个后宫女人的成长史。明朝建文四年,朱棣率兵攻下帝都应天,御史大夫景清夫妻遭满门抄斩,两个女儿幸免于难,其中大女儿被救后流落江湖,化名孙若微伺机复仇,却阴差阳错邂逅了皇太孙朱瞻基,展开一段千古佳话。
“还记得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吗?”一提起大明湖,大家口里自然就蹦出了这样的句子。似乎“夏雨荷”这个名字就是大明湖的一种味道,诗意的,凄婉的味道。这次去大明湖,仿佛一直顺着“夏雨荷”的味道在寻觅着什么,竟意外发现了“雨荷亭”,里面还悬挂着紫薇为皇阿玛抚琴的图画。我似乎听到了琴声中的雨滴荷叶,听到了他们共同怀念的那个女子的悠悠倾诉。
我去大明湖时正值一个明媚的秋日,不是“夏”,没有“雨”,但是有“荷”,准确的说是“荷叶”。虽然已经过了花开的季节,但是我却毫不遗憾,因为这万顷碧荷已足够让人大饱眼福,嚼出滋味了。这种荷叶的味道是独属于大明湖的,是清爽的,带着绿意的味道。“珍珠泉”、“濯缨泉”、“芙蓉泉”等汇集而成的湖水将这些碧荷日日浸润洗涤着,她们素雅的佳颜怎能不让人驻足流连呢?所以,我感觉《甄嬛传》里“浣碧”这个名字是足够有韵味的。“莲叶荷田田”,这大片的荷叶早就记下了把那湖水般明眸皓齿的采莲姑娘的欢歌笑语吧!此时,我很想品尝一口“酒味杂莲气,香冷胜于水”的“碧筒饮”。古人也真是想绝了,当齐郡刺史郑悫跟幕僚们一起,来到当时被称为“莲子湖”的大明湖畔避暑游玩时,常割下湖中带茎的荷叶,用簪子刺穿叶心,使刺孔跟空心的荷茎相通。然后在大荷叶中贮满白酒,再将空心的荷茎弯成象鼻状,轮流从茎的末端吸酒喝。那滋味,清香爽口,妙不可言。这个立功的荷叶杯被后人冠以“荷爵”的雅号,难怪东坡居士在后来日子窘迫到不得不变卖酒器时也唯一保留了一盏“荷爵”。
我还有幸体验了济南八景之一的“泛舟湖上”,这小舟与湖水配合的味道又彻底将我融化了,是如此自然雅致的味道。乘坐着一只古色古香的画舫,荡漾在碧波粼粼的湖上,微微打开窗棂,让阵阵夹杂荷叶香、柳叶香的小风吹进,忍不住拿起相机抓拍一幅幅摇曳的柳、微醉的荷,起伏的清波,很有一番情韵。更有趣的是,有几只白鹅轻轻地从水面划过,红掌后留下一串串灵动的痕迹,这时,我才领悟到从小就在口边的“红掌拨清波”是活的。那些画舫,外面别致地贴了几片粉白相见的荷瓣,题着“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的诗句;里面安放着红木做的桌椅,散发着淡雅的清香。
人文的味道更是属于大明湖的。游赏湖区景色时,特意买了一把绘着李清照晨妆绢扇。虽然这是一个不需要扇子的季节,但是我实在很想要一件象征李清照的东西珍藏着。因为的清照的味道为这片湖光水色添上了诗词笔墨的馨香。这时的“秋扇”不再有那悲凉无奈的味道了。水边有几座小屋,灰灰浅浅的色泽,不饰任何芳华却有几串绿萝从可爱的尖尖的小房顶那垂下,再配上几株垂柳,几树芭蕉就如同缓缓展开了一幅水墨画卷。这吸引了一对情侣来拍结婚照,新娘与新郎时而在湖边栅栏旁深情对视着,时而坐在绿地上依偎在一起,新娘柔软圣洁的白纱自然地展开,平铺在草地上,随风飘着他们更为大明湖平添一股浪漫幸福的味道,不是吗?
此外,大明湖还有一股让我怦然心动的味道,那是来自一条小街——芙蓉街的味道。虽然芙蓉街并不是大明湖的一部分,但是每次提到大明湖的时候大家总会顺便提起芙蓉街。在我心里,我固执地把它们融为一体了,特别是在芙蓉街走了一圈后,我爱上了这条小街,感觉它独特的味道属于大明湖再合适不过了。那路边的小店十分别致有趣:“驴肉火烧”店挂出了“要长寿吃驴肉,要 健康 喝驴汤”的广告牌,门前还停着一辆古旧的自行车;“窗边的小豆豆”卖精致的咖啡,还有特色的泉水沏茶;“凡尚皮工馆”在门前垂下一串皮质饰品来吸引人的眼球;“邂逅济南”在门前的一面灰砖墙上用心形小卡子别了多张画着济南特色风景的明信片,还有垂下的一两条绿藤点缀着,果是一场唯美的邂逅;一家卖鲜榨果汁的露天小店取了一个非常有济南特色的名字——曲水曦和。坐在“曲水曦和”的窗边品尝着西瓜汁,看到对面,发现又是一道风景:长长的柳枝已经浸到水中,水面上有一座架起的小白桥,可以直通那个挂两面小旗的“小桥流水人家”饭馆。水清澈的可以让你看清浮动的水藻和游动的红鱼。河边有坐在竹椅上喝茶下棋或者拿着搓衣板洗衣服的人。此情此景下,如果出现一个打着油纸伞、丁香一样芬芳的姑娘是一点都不会让我惊奇的,因为她的味道与此太相适宜了。
大明湖荷叶的味道仍在飘散,小舟湖水的味道时时缭绕我的心田,人文的味道经久不息,小街的味道更让我魂牵梦萦,这一切,将这美好的秋日永远定格。大明湖,走过千山万水后,我相信我依然可以记着你,因为嗅过、尝过你的味道后,我不会忘记。
明朝洪武初年,明政府以铜钱为法定货币,但由于铜原料供应不足,携带不便,且当时的百姓已经习惯使用元朝沿袭下来的纸币,加之当时正处于西征敦煌,北伐沙漠时期,军需繁重,而国内的制钱所用的钱炉数量很少,因此一时间难以满足国内流通的都需要。所以政府一方面为了解决明朝初年的钱币材料困难问题,另一方面则为了弥补财政开支,把金银铜钱集中在国家手中,决定沿用宋、元使用纸币的做法,大量印制纸币。
洪武七年九月,朱元璋下令设置"宝钞提举司"。次年三月,朱元璋又令中书省印制"大明宝钞"。这是一种用桑皮纸印制而成的钱币,其面额一共分为六种,依次是一百文、二百文、三百文、四百文、五百文、一贯。宝钞的货币单位一共有三种,分别为"文"、"贯"和"锭",规定1000文为一贯,5贯为一锭。即每贯等于铜钱一千文或者是白银一两,四贯则等于一两黄金。大明宝钞的最小面值是一百文,在征收税费的时候,钱钞两用,钱三钞七,如果不到一百文的话,则也可以用铜钱支付。到了洪武二十二年的时候,为了满足社会需求,朝廷又开始下令印制小面额的宝钞。
面额一贯的大明宝钞
据记载,一贯宝钞高一尺(32厘米),宽六寸(192厘米),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钞票。但无论是大面额的宝钞还是小面额的宝钞,其形制上面基本没有什么区别,除了票面上的文字不同之外,其他都基本上是仿造宋元两代的纸币,其中包括钞票上的条款和花纹等。在此后,这一形制基本没有什么变化。
当然了,关于大明宝钞的基础介绍,在网上已经有很多了,所以这里笔者就不再做过多的描述了,我们本文只来探析一下,大明宝钞在面临贬值问题时,明朝政府都是怎么治理的?并且这样的治理都有何意义?
面额两百文的大明宝钞
各朝治理宝钞贬值的措施其实,从宝钞发行到流通这一过程中,明朝政府就针对宝钞的流通会出现的问题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措施。比如在宝钞发行初期,为了推行宝钞法和保证宝钞的正常流通,明政府就曾先后禁用金银、实物和铜钱。但随着宝钞的数量不断增多,所以便导致了宝钞贬值,在宝钞法行使不利的情况下,明朝政府便先后实施多种措施来管理纸币,以图能够维持纸币的购买力。当时朝廷官员认为,导致宝钞贬值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宝钞发行数量过多;二是宝钞回笼渠道不畅通。
我们知道,由于大明宝钞的流通主要都是在明朝前期,因此制定纸币管理措施也大都是在前期进行,尤其是在永乐、洪熙和宣德时期最为重视。在这一时期,为了减少民间流通的纸币实行了一系列的措施。比如在明成祖永乐时期,朱棣就下令实行“户口食盐法”以及改变课税、脏罚等折钞标准来回笼纸币。在永乐初年的时候,时任督御史的陈瑛认为,过去的钞法出现问题主要是因为印制的宝钞太多,导致市面上流通的宝钞数量过多,从而造成了物价的上涨。因此他就提出用“户口食盐法”来回收纸币,以减少市面上纸币的数量,从而控制物价平衡。
明太祖朱元璋
根据《明史》等相关史料记载,陈瑛所提出来的这种"户口食盐法",其基本规定大致是这样的:成人每月买盐一斤,须缴纳一贯宝钞;未成年人半斤,缴纳500文即可。在实行了这一方法之后,每年大概能收回宝钞约43200万贯,可以说这一方法对于宝钞的回收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由于当时宝钞的贬值速度非常之快,光靠实行户口食盐法还不足以达到稳定宝钞价值的效果,而此时,朝廷又开始改变课税、脏罚等折钞标准,其规定:每一两金子折钞400贯;每两银子折钞80贯;米每石折钞30贯;如果将其与洪武八年做对比的话,我们会发现,这些定价皆是洪武八年的几十倍有余。
当然了,政府的目的就是在于回收民间的宝钞。到了永乐十九年,一石米只能折钞25贯,与永乐五年每石米能折钞30贯相比,宝钞回收措施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当然,这也说明从永乐五年至十九年,物价的上涨速度相较于之前来说还是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大明各朝钱币
到了明仁宗时期,又实行了增加市肆各色门摊税,并且还禁止用金银布帛作为货币来进行交易,其目的也是为了回收纸币。永乐年间实行的一系列措施,虽然能缓解通货膨胀,但并不能解决长期问题。所以在后期宝钞又因发行过量,从而又导致了通货膨胀。
根据《明史·食货五·钱钞》中记载,在洪熙元年,户部尚书夏元吉认为:
"钞多则轻,少则重。民间钞不行,缘散多敛少,宜为法敛之。请市肆门摊诸税,度量轻重,加其课程。钞入官,官取昏钞软者悉毁之。"
明仁宗朱高炽听从了夏元吉的建议,下令增加市肆各色门摊税并且禁止使用金银和实物进行交易,强令民间使用宝钞交易,其目的还是为了回笼流通中的纸币。当然了,政府能禁止使用金银交易,但却始终不能禁止物价上涨,因此此次回收宝钞的效果并不显著。等到仁宗去世,宣宗即位之后,宝钞又开始进一步膨胀,物价也进一步上涨了。
到了宣宗时期,明宣宗朱瞻基下令一方面停发新的宝钞,销毁昏烂钞,以减少市场上纸币的流通;另一方面则增加收税,开辟财源,用来收缩通货膨胀,稳定币值。但这一做法只取得了短暂的效果,随后宝钞的币值便每况愈下。从宣德十年以后,明朝廷便逐渐放弃了大力回收钞票的政策,而之后由于宝钞法的诸多弊端,最终导致宝钞的货币流通作用基本消失殆尽。
明宣宗朱瞻基
明政府治理宝钞通货膨胀的现实意义从上文我们对大明宝钞通货膨胀的治理措施的分析中可以看到,明朝的思想家们对宝钞贬值现象的治理都十分的重视,他们也都深刻的认识到了流通中的货币问题势必会影响到人民的生活,以及经济和社会的正常运转,因此他们也都积极探讨宝钞贬值的原因并积极采取相应措施。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曾经说过:"一切通货膨胀问题都是货币问题"。所以想要处理好通胀问题,首先就得规范货币本身及货币流通问题。而货币理论最为核心的东西就是货币的数量一定要和整个经济发展进行动态的匹配。当然了,明朝的思想家们也都明确的意识到了这一点,仅从上文这两种稳定币值的措施来看,就非常具有借鉴意义。
减少发行量和增加税收回笼货币的决策,也正是我们如今在治理通胀问题时所运用到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两种重要的措施。通胀是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现象,当下我们正处于信用货币的时代,掌握好认定通胀的科学方法并采取切实可行的对应措施,对于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遗憾的是,明朝的思想家们在解决通胀问题的时候并没有发现宝钞的发行机制中存在的缺陷,没有找到迫使当时纸币制度失败的根本原因,所以纵然他们认识到减少纸币的发行量和增加纸币的回笼渠道可以很大程度上稳定币值,但最终也没能挽救每况愈下的大明宝钞。
明仁宗朱高炽
总结我们都知道,一个国家的货币要想健康发行,首先就得有国家信用作为保证。而明朝政府在发行纸币的时候,其动机无外乎就只有两种:一是由于铜矿缺乏;二是在于国家初定国库亏空,朝廷为了弥补财政赤字才开始大肆印制和发行纸币,而不是拿国家的信用来推进更加完善、更加先进的纸币制度。既然没有国家强大的信用体系作为保证,那么纸币制度便难以实行下去。
此外,纸币的发行是需要有准备金来作为限制的,当然了,也要在准备金的限制下控制发行数额,控制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这样才能使得信用货币制度健康的运行下去。而大明宝钞从发行伊始,从未建立有准备金制度,其印制、发行、流通使用都是完全依赖于国家的政治权力,而宝钞的币值也是完全依靠政府的强制力来加以维持,所以这便给了明朝纸币制度的崩溃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