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途中在马上与进京使者相遇,想要写封信却没有纸笔。唯有托你捎口信,回家帮我报个平安。
一、出处
出自唐代诗人岑参的《逢入京使》。
二、原文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三、译文
回头向东看自己的故乡,路途遥远。满面泪水沾湿了衣袖,涕泪依然擦不干。
途中在马上与进京使者相遇,想要写封信却没有纸笔。唯有托你捎口信,回家帮我报个平安。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公元749年的天宝八载,岑参受命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他在离开长安的家人,西行赴任途中遇到一位返京使者,于是写了这首诗。
二、赏析
此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路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以安慰悬望的家人的典型场面,具有浓烈的人情味。诗文语言朴实,不加雕琢,却包含着两大情怀:思乡之情与渴望功名之情,一亲情一豪情,交织相融,真挚自然,感人至深。
三、作者简介
岑参,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其诗富有浪漫主义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逢入京使
2017年4月22日
写在前面:相比前五期的自然美育,这一期的美术活动环节与自然界的连接度相对较弱。主要的任务是做了一些回顾与思考,欢迎各位专业人士和孩子爸妈们前来拍砖!
过了谷雨节气的杭州,毫不犹豫地与暮春告别,径直走向了初夏。小区里四处盛开的柚子花用清甜又馥郁的香气,在清晨与傍晚温凉的南风中,与人们玩着捉迷藏的游戏。寻着花香,可以走到小区的荷花池畔。在这里我总是不由地会想:难道当年这一片园林绿化的设计者,也恰是莫奈绘画的爱好者吗?你看,这垂柳、莲花、鸢尾,还有那座木质的小拱桥,多像传说中吉维尼的莫奈花园呀!而且,我们这座“花园”不仅有美景,更重要的是还盛产一种美食(喊三遍):小龙虾!小龙虾!小龙虾~~
于是这一期的活动,不出远门了,就在家附近享受来自身边的美好吧!
一、掌握水墨湿拓的方法,感受这种“不确定”的、事先难以准确预知的美丽花纹所带来的欣喜!
二、根据湿拓形成的水墨纹理的特征想象一下,添加几笔线条或色彩,完善画面。
三、在把湿拓画晾干的过程中,学会统筹安排时间,享受钓小龙虾的乐趣。
一、必备物料:塑料盘(收纳盒盖)、食盐、墨汁、宣纸、小滴瓶(空的眼药水瓶)、小号水彩笔、水彩或国画颜料、调色盘、洗笔筒。钓小龙虾的钓竿可以自由发挥,诱饵用的是猪肝,上钩率很高!
二、备选物料:吸水性好些的废旧纸
二、安全用品:防蚊液等
参加本期活动的是两位四周半和一位五周岁的小女孩。由于都住得很近,就各自拎着画材或钓小龙虾的装备,步行来到小区荷花池旁的亭子里集合。
首先,向孩子们展示了前一天晚上我与女儿在家试验性地制作的几幅水墨湿拓画,询问她们能否猜出来这些流畅的花纹是用笔画出来的还是其他什么办法制作出来的?孩子们纷纷表现出很疑惑的表情。
于是我拿出塑料盘,倒上一些清水和几勺盐,让好奇的孩子们轮流上来,帮我把盐均匀搅拌融化在水里(加盐是为了增加浮力,让墨汁浮在水面更容易被宣纸吸起来)。
然后,在洗笔筒里倒了两滴墨汁,用两倍于墨汁的水稀释一下(也是免得墨汁太稠容易沉到水底),再用小吸瓶吸了半瓶墨水。
接着,再次让孩子们轮流过来给这盘清盐水每人滴上一滴墨水。(水中不同的盐度以及墨汁不同的浓度,都会对形成纹理的形状和颜色有影响。)
哇,落入水中的墨滴瞬间像花儿一样绽放开来!再拿来一支水彩笔,用笔杆一头轻轻 划动墨水,这水中的花儿就继续蔓延盛开、妖娆盘旋起来。
这个时候,取一张宣纸,轻轻触碰到水面。倏地一下,前一秒所有的蔓延与盘旋立刻吸附定格于纸上,仿佛所有的美丽在一瞬间获得了宁静的永恒。
孩子们的表情也从疑惑转为惊喜,忍不住地一次又一次地往水里滴墨水,再要来宣纸去显现这份难以预料的,充满偶然性的美。
由于第二部分活动目标,是需要在晾干的水墨宣纸上添加几笔完善画面。那么在这个晴朗的天气里,把湿拓画垫上其他吸水纸(也可以直接用其他空白宣纸,因为有时被上面一张渗染下去的墨迹,又会意外地形成另一幅“水墨”画)后,平摊在阳光下晒干是最好不过的办法了。而且在这个晒干的过程中,就可以开心地去钓小龙虾了!跟孩子们约好,等半小时以后,湿拓画也晒干了,就回到亭子里继续画画。
半个小时到一小时的时间,太阳已经足以把湿拓画晒干了。而钓小龙虾的孩子们也已经有了满满的收获!
回到亭子里之后,选取刚才自己亲手制作的湿拓画。事先考虑过由于每幅画的抽象程度不同,每个孩子接触绘画的程度也不同,因此原本计划是:如果孩子一时间说不上湿拓产生的图案像什么,就让她们拿着画到小池塘周围一带的自然环境中去观察对比下,看看会不会有什么灵感。但实际操作时,发现这三位孩子们一拿起笔就很快地沉浸在完全属于自己的想象或对色彩与笔触的探索当中,并没有出现预想中过多的犹豫或不知如何落笔的过程。尽管一开始,我还是没有做到完全地“放下”,还是试图提示孩子们看看水墨形成的纹理,可以对应生活中的哪些事物,然后适当添加几笔特征形态,形成有一定控制感的构图画面。然而看着她们坚定地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认真投入的样子,于是,我索性改变了原先的计划,就随她们自由发挥,由自己去探寻与建构吧!看看会有怎样的结果?
结果是三个孩子出现三种不同的表现。除了第一幅纹理相对比较具象,孩子看了直呼:像一条鱼!而且说要把它画成过年的鱼、要涂上大红色以外, 其余两个孩子都没有按照我们成年人的预想比如展翅天鹅(孔雀)和高山流水之类去进一步描绘——这很正常,毕竟每个人的阅历不同,不可能形成完全一致的认知状态与表达方式,更何况孩子与成年人之间的差距。
这两个孩子其中一人,似乎对画面中墨迹的铺呈形态很珍惜,一开始不舍得改动,只是先在空白处画了一个带着热度与速度的火球,来配合她认为的“魔鬼”主题,画到最后还即兴编了个奇幻又欢乐的小故事讲给妈妈听。
另一个孩子,对毛笔在宣纸上形成的笔触和色彩的兴趣胜过纸面上的墨迹和纹理。好像已经忘记了我们刚才制作湿拓画的事,安静而投入地一笔接一笔,用毛笔蘸上各种色彩的颜料,画出了一道我们成年人看起来像彩虹的东西。但是问她画的是什么,答案并不是“彩虹”而是“不知道”——“结果”对她来说没有什么重要的意义,看起来重要的是她此刻用陶醉的心情,正在探索着纸笔与颜料相遇时的奇妙。(哎,可惜我的御用摄影师忙着钓小龙虾去了,又漏拍了她添加了“彩虹”后的作品~~)
这些直接经验在孩子创作中非常重要,也需要给他们自己探索回味的时间,所谓静待花开吧。
之前已经做了五期活动,到了这一期的总结,似乎该轮到我来让上帝发笑一下了~~
如今,当我们越来越不吝啬于赞扬孩子的绘画作品,热衷于夸奖他们人人都是小艺术家的时候,作为家长的我还是会渴望理解,这些孩子的作品与安置于博物馆、美术馆里的尤其是那些看起来夸张随意的当代艺术作品究竟有什么区别?作为一个非艺术专业人员,通过与孩子们接触的过程,总希望自己能有那么一点点领悟。也许,那些之所以能称得上艺术品的作品,是因为它能激发观看者相对普遍的共鸣(有些不是没有共鸣,而是时机未到),仿佛是因了什么前缘(比如与观看者相似的生活、情感阅历或知识结构),所以看见它,观看者内心就会有了波动,甚至愿意继续与艺术品的各个细节与自己的内心做进一步交流——于是艺术家的情感或情绪就借助艺术品在人与人之间持续流淌、传播甚至获得了传承。然而,孩子的作品,特别是六岁以前的孩子,如果没有成人引导,完全自发创作的,由于生活阅历与各种感官体验经历相对较少,所以通常只是展现了他们自己非常个性化、个体化的内在经验,表达出来的作品不那么容易引起观看者普遍的共鸣,就好比我们自己私下记录的非常个人化体验的、纯粹内心独白式的日记,即便再怎么辞藻华丽、结构精巧,终归不能说是一部好小说或好散文;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也就无法称之为艺术品。
由此看来,尽管我们常常看到一些例子,比如马蒂斯、毕加索等都表达过要向儿童学习的观点,但他们向孩子学习的只是一种“原始的”“狭窄的”独特视角,而不是画面内容。同时,孩子与创造力之间也并不是天然就划等号的,也就是说既不能低估也不能高估孩子的创造力。对于孩子来说,除了需要尽可能丰富的生活阅历尤其是积累直接经验以外,还需要不断拓宽“五感”甚至像方位感、时间感、重力感之类人的特殊感官能力,引导他们在细心观察后如何进行归纳概括的方法,以及不断练习、养成在具象与具象、具象与抽象之间相互类比、转换、通感的思维习惯等,才有可能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创造力,最终形成具有深厚的生命基础背景、走出自己的内在的“小世界”进而影响到外部世界的真正的“艺术品”。
阳光、空气和爱,世间最珍贵的东西恰恰是无价的。珍惜每一个舒适少霾的日子!
相传始于唐代,成于五代,盛于宋元,明清及近代以来续有发展。以笔法为主导,充分发挥墨法的功能。“墨即是色”,指墨的浓淡变化就是色的层次变化,“墨分五彩”,指色彩缤纷可以用多层次的水墨色度代替之。
北宋沈括《图画歌》云:“江南董源传巨然,淡墨轻岚为一体。”就是说的水墨画。唐宋人画山水多湿笔,出现“水晕墨章”之效,元人始用干笔,墨色更多变化,有“如兼五彩”的艺术效果。唐代王维对画体提出“水墨为上”,后人宗之。长期以来水墨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着重要地位。
扩展资料从隋朝就开始出现山水画,山水画强调“平远”、“高远”、和“深远”,运用散点透视法,平远如同“漫步在山阴道上”,边走边看,焦点不断变化,可以画出非常长的长卷,括进江山万里;
高远如同乘降落伞从山顶缓慢下降,焦点也在变化,从山顶画到山脚,可以画出立轴长卷;深远则运用远近山的形态浓淡对比,画出立体,山谷深邃的效果。
从古代起,中国的山水画的特点四必须有人或建筑出现在画上,这幅画才显出生气;从唐朝开始,中国的山水画开始分为南、北两派。
北派的创始人是唐代画家李思训,他发明的大斧劈皴法,画中重用色彩,浓墨点苔上也用鲜亮的石青敷色,非常适合变现北方阳光灿烂、峭壁高耸的山峰。宋代的画家张择端、李唐、马远、夏圭等继承了他的风格,形成一种派别。
-中国水墨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