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大型纪录片《徽州》的完整解说词

央视大型纪录片《徽州》的完整解说词,第1张

  http://hibaiducom/%D2%B6%B9%C2%B3%C7%EC%A8%CF%D8(可以在我空间里看)

  以下是全部内容:

  中央电视台十集文化系列片《徽州》解说词 第一集:《前世今生》

  走进徽州,走进徽州的村落。

  像很多落户徽州的宗族一样,西递的胡氏,也是带着一个百转千回的故事来到这一片山水之间的。《西递明经胡氏壬派宗谱》说,西递的胡氏本来姓李,他们的祖先出自帝王之家,他们是唐朝李世民的后代,落在徽州,便长成西递的平常人家了。胡门一族从婺源迁到了西递,并在西递生根发芽,然后枝繁叶茂。追慕堂是建在西递的胡家祠堂。走马楼坐落在西递村头,这一幢修建于道光年间的建筑,是西递的胡家常说常新的话题。我们从走马楼上下来,走了很远的路,还能听到落日的楼头,传过来的琅琅书声。

  2000年的岁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西递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专家们说,这样的乡村是古老文明绵绵不绝的化石,是中国乡土建筑的典范。

  一同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还有宏村。前来宏村考察的专家说,青山绿水的自然风光蕴含着无限的优美。在这样的背景下,是古老而朴素的民居和宁静又悠深的街巷,这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意大利的威尼斯和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可是这两个地方都是大城市,像宏村这样的乡村,真是举世无双啊。聚住在宏村的是汪氏宗族,宏村的故事,它的开始与西递并无二致。“山为牛头,树为角,桥为牛腿,屋为身,凿湖作牛肚,引泉为牛肠,”宏村是牛形的村落。在宏村的承志堂,我们见到了大堂之上,安然端坐在太师椅上的徽州。承志堂是清末宏村盐商汪定贵的私宅,四处奔波经营有方然后腰缠万贯的汪定贵最明确的想法是,富贵不归故里光宗耀祖,就像是穿一身华丽衣服在黑夜里行走。

  如果说流水使宏村添了隽秀和灵动,那么,坐落在宏村的南湖书院,使这一方水土,又多了几分书卷气。

  中央电视台十集文化系列片《徽州》解说词 第二集:八千里路

  徽州人不蹲家,经营走八方。无徽不成镇,离开家园的徽商,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大的商帮集团。

  山和山环抱之间的徽州,流水是进出的道路。“深潭与浅滩,万转出新安”。在徽州,因为新安江,这条徽州的母亲河,这流水两岸美丽的风景,才有了沧桑的意蕴。“歙山多田少,况其地瘠,其土骍刚,其产薄,其种不宜稷粱,是以其粟不支,而转输于他郡,则是无常业而多商贾,亦其势然也。”这是清朝洪玉图写在《歙问》中的一段话,因为地少人多,山上又收不了更多的庄稼,加之赋役繁重,社会动荡,灾荒迭作,为了生存,徽州人开辟出了一条经商之路。

  在杭州胡雪岩旧居,粉墙高耸,仰望这一片天空,或许当年胡雪岩抬头时就已经想到了天有多高,心就有多高。而最初的时候,胡雪岩只是杭州一家钱庄里的学徒。自1860年开办钱庄起,仅仅四五年时间,胡雪岩就赢得了“红顶商人”的美誉。在官场,胡雪岩更是长袖善舞,左右逢源,因为倾心囊助左宗棠,1878年,胡雪岩受朝廷嘉奖,封布政使衔,赐红顶戴,紫禁城骑马,赏穿黄马褂。这样的荣耀在清朝是绝无仅有的。

  胡庆馀堂是胡雪岩全盛时期创办的药店。胡雪岩说“凡百贸易均着不得欺字,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这是胡雪岩的生意经。在徽州,在胡雪岩故里,再一次体会红顶商人经过的历程,体会这位清代巨贾起起伏伏的人生,我们发现,有一些东西,是矢志不移的。

  吴士东在苏州阊门外开了一家小铺子,有一点生意。1860年,太平军攻陷苏州,商家也纷纷关上店门四处逃散。就在这个时候,江西商人满载丝棉织品的货船驶进了苏州城。可以前的老主顾不少都弃店而逃了,走投无路的江西商人一抬眼看到了吴士东的小铺子。吴士东说:“我这间小铺子,屯不下这么多货啊!”江西商人说:“屯下多少是多少,余下来的扔掉也行,不然,要我自己扔,实在是太心痛了呀!”说完这句话,江西商人急急地离开了多事之秋的是非之地。以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吴士东东奔西走,把江西商人的货物散发给各地的商家。世道太平了,吴士东碰到再次来苏州的江西商人,首先做的一件事情,便是将货款交到他手上。所以我们说四海为家的徽商,创造的不仅仅是物质财富,还有诚信,这是广大徽商安身立命的根本。

  在扬州,乾隆经过瘦西湖的时候,因为这一片隽秀的风景而心旷神怡,然后十分随意地说了句,要是有了白塔,几乎就是京城的北海了。立在一边的徽州大盐商江春听了这话,微微一笑,胸有成竹,连夜用盐在瘦西湖上树起了一座白塔。难怪有人说,徽商以自己的才智和勤奋,以自己创造的巨大物质财富,使一个在当时有点瘦骨伶仃的扬州,丰腴滋润起来了。

  中央电视台十集文化系列片《徽州》解说词 第三集:书香门第

  朱熹是婺源人。出生在福建的朱熹,时常地想起婺源。朱熹说:“此夕情无限,故园何时归。”回到婺源的朱熹,经过县城北门的郊外,看到幽静而坦然的山边,一泓清水缓缓流过,朱熹说,我从前在梦里到过这里的呀,这是什么地方啊。他的学生告诉他,这里就是朱绯塘。再一次经过朱绯塘的时候,朱熹脱口吟咏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泉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康熙皇帝曾经这样评价朱熹的学术思想:“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为什么徽州人对于朱子理学的传承这样毅然决然?徽州人说,这是因为我们是朱熹的乡里乡亲,我们要保持煌煌千年的邹鲁之风,所以我们读朱子之书,取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徽州人就这样唱响了新安理学。

  朱熹说:“读书志在圣贤”,辽阔的徽州积极响应,这一唱一和成就了徽州“十户之村,不废诵读”的千古佳话。走南闯北的徽商,做各行各业的生意,他们相同的个性是左儒右商和亦商亦儒,他们相同的志向是使自己的后代业儒入仕,所以在徽州创办书院蔚然成风并且经久不衰。坐落在歙县的紫阳书院,是为祭祀朱子而建,是徽州境内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教育中心。 还有竹山书院,还有南湖书院。正是这种风气的推动,使得徽州人在科举仕途上竞跑特别起劲。自唐以来,徽州地区共出过2081名进士,这是一个让人吃惊的数字。

  在程朱阙里,我们感受到的是,在这片土地上,古往今来,无论是历史事件还是故事传说,无论是达官贵人的显赫,还是贩夫走卒的坎坷,都折射着程朱理学的光芒。

  戴震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另一位硕儒,也是徽州人。朱熹说,存天理,灭人欲。戴震却说,以理杀人,是违背原始儒说精神的。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戴震的思想无疑“启导了19世纪的一线曙光”。然而,从戴震故居中走出来,立在“东原桥”头,竟意外地感到一丝迷惘,关于戴震,关于戴震坎坷的一生,我们久久难以平静。

  顶商人经过的历程,体会这位清代巨贾起起伏伏的人生,我们发现,有一些东西,是矢志不移的。

  吴士东在苏州阊门外开了一家小铺子,有一点生意。1860年,太平军攻陷苏州,商家也纷纷关上店门四处逃散。就在这个时候,江西商人满载丝棉织品的货船驶进了苏州城。可以前的老主顾不少都弃店而逃了,走投无路的江西商人一抬眼看到了吴士东的小铺子。吴士东说:“我这间小铺子,屯不下这么多货啊!”江西商人说:“屯下多少是多少,余下来的扔掉也行,不然,要我自己扔,实在是太心痛了呀!”说完这句话,江西商人急急地离开了多事之秋的是非之地。以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吴士东东奔西走,把江西商人的货物散发给各地的商家。世道太平了,吴士东碰到再次来苏州的江西商人,首先做的一件事情,便是将货款交到他手上。所以我们说四海为家的徽商,创造的不仅仅是物质财富,还有诚信,这是广大徽商安身立命的根本。

  在扬州,乾隆经过瘦西湖的时候,因为这一片隽秀的风景而心旷神怡,然后十分随意地说了句,要是有了白塔,几乎就是京城的北海了。立在一边的徽州大盐商江春听了这话,微微一笑,胸有成竹,连夜用盐在瘦西湖上树起了一座白塔。难怪有人说,徽商以自己的才智和勤奋,以自己创造的巨大物质财富,使一个在当时有点瘦骨伶仃的扬州,丰腴滋润起来了。

  中央电视台十集文化系列片《徽州》解说词 第四集 归去来兮

  徽商经商的原始资本,大多与宗族有关,所用的伙计,也多为族人,所谓“携族人乡党与共事”。而徽商宗族通过科举在朝中谋取的政治势力,也为他们的行业垄断,特别是盐业垄断,提供政治靠山和官僚庇护。

  靠宗族势力发展起来的徽商,衣锦还乡,首先想到的就是建造祠堂与牌坊,兴办义学和义庄,他们觉得,这是荣宗耀祖,也是光耀门楣。然而,这样的光荣消耗了徽商大量的资本,徽州也因此失去了再造辉煌的良机。

  历史上的徽州 曾经有过6000余座大大小小的祠堂。在徽州,过年最神圣的朝拜,就是祠堂里的祭祖。

  从任何一座祠堂说起,都会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始。我们走过胡氏宗祠的时候,感慨万端。胡氏宗祠建在“龙凤相对,天马奔腾”的风水宝地上,因为龙川是一艘船的形状。有人说,胡氏宗祠是“木雕艺术的殿堂”,也是“中国古祠一绝。”

  徽州的祠堂,大抵分成三井,第一井的“仪门”也叫“大门”或“大厅”,穿过仪门就是“享堂”,第三井是“寝”。在古老的徽州,祠堂和宗谱是庄严神圣至高无上的。聚族而居的徽州村庄里,祠堂是一种标志,标志一个宗族从前以来的荣耀和流光碎影中的源远流长;祠堂是一种象征,象征了一个宗族的一脉相承和众志成城。如果说去北京,可以了解明清帝王的历史,到徽州就能了解明清的平民生活;如果说去故宫能够读懂封建专制制度,在祠堂就能够明了中国的宗法家族制度。在徽州,最能体现故园这个意义的,是宗族;维系这层血缘关系的主要纽带,则是卷帙繁多的家谱。和修祠一样,对一个宗族来说,修谱也是一件神圣的大事。在古老的徽州,祠堂和宗谱是庄严神圣至高无上的。

  作为宗族事务管理者和实施者的化身,祠堂有形、无形地维系着整个宗族的利益,徽州出状元,和宗族在教育上的投入,也有很大的关联……

  中央电视台十集文化系列片《徽州》解说词 第五集 阳历阴历

  大学士许国所建的八脚牌坊,在当时极其罕见,留到今天也是独一无二。早许国坊6年建成的胡文光刺史坊树立在西递村口,牌坊上有32支镂空的花翅,大家说这32支花翅恰好与胡文光为官32年相吻合,看来是冥冥之中的天意。

  从前的有钱人家,可以造个园子,也可以建一座亭子,但不能随心所欲地建造牌坊,牌坊是国家树立的典范,是皇帝亲自批准的最为隆重的表彰。建造一座精雕细刻大气磅礴的牌坊,钱主要靠牌坊的主人和乡里乡亲来筹集。

  贞白里坊建于元代,是徽州大地上惟一一座没有经过皇帝恩准的、最古老的牌坊,是郑村的老百姓自发捐资,为郑千龄建造的。

  在槐塘,我们见到了记载着朱元璋与紫阳书院山长唐仲实对话的“龙兴独对坊”。在徽州,牌坊和民居、祠堂称为“三绝”,从元朝到清朝,徽州的山山水水之间,曾经树起过千余座牌坊,大家说徽州是“中国牌坊城”。棠樾的鲍氏家族,是一个以封建“孝悌”为核心,奉行程朱理学、恪守儒家伦理道德观念的宗族群体。因为忠君,鲍象贤为自己赢得了“尚书坊”;因为孝行,鲍氏家族树起了“慈孝里坊”、“鲍灿孝行坊”和“鲍逢昌孝子坊”;而“吴氏节孝坊”、“汪氏节孝坊”是鲍氏家族的女人用她们的贞洁换取的荣耀。按照程朱理学的标准,忠、孝、节、义是四位一体、相得益彰的。深受程朱理学熏陶的鲍氏家族下定决心,一定要建起一座“义”字坊,让家族的荣光流芳百世。据《歙县志》记载,鲍漱芳“屡次捐输,叠奉恩旨,以优议叙,加十级”,就这样,嘉庆二十五年,填补棠樾村又一项空白的“义”坊建成了,上面赫然写着“圣旨”、“乐善好施”等大字。品读这样的牌坊群,我们仿佛是在翻看一个家族辉煌而又沉重的家谱。还有丞相状元坊,还有同胞翰林坊,还有徽州最小的双孝节坊。一次又一次,我们还与贞节牌坊相遇,与程朱阙里的“三纲五常” 相遇,仿佛听到了滴落在岁月深处的一声叹息。

  歙县新南街,建于1905年的贞烈砖坊,这是徽州大地上建造的最后一座牌坊,贞烈砖坊旌表的是65078个节妇和烈女。徽州女人,就是凭着遥遥无期的贞节,和义无反顾的刚烈,换来了贞节牌坊上的“节劲三冬”和“一庭冰雪”的“旌表”。

  中央电视台十集文化系列片《徽州》解说词 第六集 人间词话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这一句唐诗,是婺源彩虹桥这一座风雨廊桥桥名的由来。

  蹲在阳光下的万安老街,有一点老态龙钟,唐朝以后,它便成为重要的商埠和码头。到了明清,万安老街已经名列休宁街市之首,依照民间的说法是“小小休宁城,大大万安街”。万安老街上的吴鲁衡没有背井离乡,他在方秀水罗经店里做一个小学徒,然而这位貌不惊人的孩子,竟是长成了名声赫赫的一代罗经大师。罗经是风水先生对于罗盘的敬称。吴鲁衡罗经在当时是受到欢迎的优质产品,二百年后,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了金奖。

  少年的程大位已经是村子小有名声的算学天才了。20岁的程大位离开家乡,踏上了“遨游吴楚访名师”的漫漫长路,20年过后,程大位回到家乡,开始了《算法统宗》的写作。又过了20年,一部集各种算理算法之大成的著作,在徽州乡村编撰成功。此时,程大位已经是一个年过花甲的老人。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对于运筹国计民生的仕宦之途望而却步时,就开始了弃儒业医悬壶济世的生涯。创造了营卫学说的新安医药大家汪机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在老桥上走过,我们想起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惟一提到的是中国徽州歙县人王茂荫,还有婺源人詹天佑,以及他们远去的背影。

  与紫阳桥毗邻的是渔梁坝。“紫阳之麓,绝流为梁,潴为渊,”这是渔梁坝名字的由来。专家还说,渔梁坝的设计、建设和功能,均可与横卧岷江的都江堰相媲美,这也是祖国水利史上的一个意外。在徽州人的心目中,渔梁坝的地位是极为重要的,一是因为渔梁坝可泄洪防旱,二是因为它能截流行船,三是因为它能美化环境。所以他们心连石坝,魂绕渔梁,历朝历代都把坝之兴衰作为徽州兴衰的标志。

  中央电视台十集文化系列片《徽州》解说词 第七集 月到风来

  因为黄山,徽文化的韵味才更显得明净而淳厚。因为徽文化,黄山的自然风光才更显得动人而灿烂。

  徐霞客说:“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别的山是以形态取胜,而形态是能看得够的,黄山靠变化取胜,但变化是看不完的。走过黄山的画家石涛,如鱼得水,石涛说自己是“搜尽奇峰打草稿”。以黄山为题的画家,成百上千,石涛是应该是其中的佼佼者,但石涛说,“渐公游黄山最久,故得黄山之真性情也。即一木一石,皆黄山本色。”

  石涛说的渐公,就是渐江和尚。渐江,俗名江韬,法名弘仁,别号梅花古衲,徽州歙县人,是明末的生员、新安画派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在黄山,猿鸟都不去的地方,渐江去了,猿鸟都没有看到的景色,渐江看到了,然后,久久地独坐在这样的景色之中的渐江,和黄山促膝谈心。他们的谈话,渐江用书画的形式,记在纸上,《黄山画册》便是渐江以至灵之笔传写黄山真性情的精心杰作。“不但惜墨,而且惜笔,看似枯寂,细玩之,神味耐人咀嚼,”这是渐江一贯荒寒冷逸的艺术风格。

  新安画派源远流长,如果说渐江是超凡脱俗的峰回,那么黄宾虹就是标新立异的路转了。黄宾虹一生九上黄山,于山于川,可以说是“身到,心至”。 黄宾虹大器晚成,“先生七十后,夺得造化之精英,图写自然,千笔万笔无一笔不是,年过八十,尤见精神。”八十岁的老人,“取古人之长皆为己有,而自存面貌之真不与人同,”所谓“黑、密、厚、重”的风格,正是黄宾虹进入艺术巅峰时期最显著的特色。

  最初的时候,国内著名的墨工因避乱来到徽州,手艺代代相传,制墨也生生不息。而黄山上漫山遍野的黄山松,是制墨最好的原材料,这样的珠联璧合,使徽墨水到渠成地名扬天下。徽墨的创始人是李廷珪,他使碌碌无名貌不惊人的徽墨,出落得“丰肌腻理,光泽如漆。”一代代徽州墨工,使黄山上的松树,以一种人文的姿态,展示在一朝一代的册页之中了。

  在徽州,和徽墨一样悠久且赫赫有名的是歙砚。徽州的文人墨客,几乎都有一段与歙砚相关的故事,与笔墨比较,砚石仿佛更是终身的伙伴。歙砚的好,好在质地,好在雕刻,好在铭文。

  也许,就是因为这样的文房四宝,徽州的风花雪月才是如此的动人心弦。

  中央电视台十集文化系列片《徽州》解说词 第八集 云外山河

  沿新安江两岸山水尽得风流,一叶扁舟顺流而下。船靠岸的地方,赤岭村和黄潭源的陶氏,就是桃花源了,就是陶渊明的后人。

  镶嵌在民居、祠堂和牌坊之上的砖雕、石雕和木雕,称之为徽州“三雕”;三雕使三绝别开生面精妙绝伦,三绝使三雕天衣无缝容光焕发。衣锦还乡的徽商,开始建祠造楼,但当时的政策规定:“庶民庐舍,洪武二十六年定制,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饰彩色。”灵机一动的徽商,将功夫放到精雕细琢上,三雕应运而生。“三槐堂”精美绝伦的木雕,让我们怦然心动。

  依旧是走在黄潭源的路上,我们的眼前闪过了清贫人家发愤苦读的少年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和马牛鸡犬豕做朋友,对稻粱菽黍稷下功夫,”“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这样的情怀,这样的教育理念,至今依旧焕发着经久不衰的魅力。

  陶行知的好友,也是他的同乡、同学的胡适,一样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史上的风云人物。在胡适故居,我们想起了一个传统的小脚女人江冬秀。对于母亲给他安排的这桩婚事,胡适不是没有意见,但作为新安理学熏陶下的徽州人,他最终却无法决绝,更无法与他心仪已久的新派女子曹诚英结为秦晋之好。和鲁迅一样,胡适先生是反对旧道德、旧文化的急先锋,但同时又是旧道德、旧文化的牺牲品。

  中央电视台十集文化系列片《徽州》解说词 第九集:花雨弥天

  在徽州,傩戏就是贴在春天里的对联。最初的时候,傩,是徽州乡村驱鬼逐疫的一种形式,后来,傩的表演中,有了人物和故事,傩也就成了一种特有的戏剧形式,徽州人说,这就是傩戏。

  徽州的乡村,看戏的热情是高涨的,演戏的日子也肯定是不少的。目连戏是徽州古戏台上,演出最多的剧种。目连戏是一个剧种,又是一个剧目,说的是目连为救打入地狱的母亲历尽千难万险的故事。徽州人说,目连戏“出在环沙,编在清溪,打在栗木”,指的是这一个故事发生在环沙,而编写《目连救母劝善戏文》的郑之珍是清溪人,“打”就是演出,要说目连戏的演出,栗木的戏班首屈一指。“一年目连三年熟”,说的是村子里邀请目连戏班前来演出的费用,还是比较昂贵的。

  与目连戏一样,在徽州生长的,还有徽剧。和徽剧最有关的人物是曹文埴,回徽州之前,曹文埴去了一趟扬州招了一班童伶,他将他们带到徽州去,让自己在徽州说起曹文埴,更多的话题是“父子尚书”以及栽在竹山书院的桂花。户部尚书曹文埴在京城官场上呆了28年后打了离职报告,并得到了乾隆的批准。的老母亲在歌舞升平中颐享天年。为了取悦老母亲,用心良苦的曹文埴开始了扩大和改进戏班的努力,首先是从附近的戏班中请来老艺人做教师,对童伶们加以辅导,丰富和改进了原来的唱腔,当徽州腔和昆腔不再是楚河汉界的时候,传统的弋阳腔一变之下,成了二黄平板,这也是后来徽班进京所采用的主要唱腔。

  1790年8月13日,是乾隆80岁寿辰,曹文埴把自己私家的“廉家班”更名为“庆升班”,赴京晋庆。曹文埴家班的这次演出,共演了《水淹七军》、《奇双会》等八出戏,皇亲国戚们于是称赞不已。“庆升班”沐浴龙恩,给当时在京城献演的“三庆”徽班也壮了声威,更为后来的春台、和春、四喜等徽班晋京开辟了道路。一时间,“徽戏”名声大噪,看“徽戏”成了京城一度流行的时尚。“四大徽班”进京后,经常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演出。在不断的同台演出中,逐步以徽调的“二簧”和汉调的“西皮”为基调,又吸收昆曲、秦腔以及梆子等戏曲的曲调、演技,揉和在一起,形成了日后成为国粹艺术的京剧。

  就这样,徽剧从乡野走向了皇城,走向了中国戏曲艺术的最高殿堂。

  中央电视台十集文化系列片《徽州》解说词 第十集:逝水流年

  李白在洛阳游山玩水的时候,看到同华传舍的墙上题着一首诗。诗是徽州的一位名叫许宣平的隐士题的,李白记住了许宣平的名字,并且有了去徽州的念头。李白第一次泛舟新安时,与许宣平失之交臂,再一次来到新安江边,却是人去船空了。同样是与李白有关,还有太平桥、桥头的“太白楼”。

  和李白一样,唐伯虎去徽州不单单是游山玩水,还是因为一个名叫程敏政的徽州文人。唐伯虎到南京参加乡试,名列榜首,成了名闻遐迩的“唐解元”,然后兴冲冲地往京城里赶,他是去一试身手的,也是想大展宏图的,不料却陷身科场舞弊案,以为要衣锦还乡的唐伯虎,锒铛入狱,甚至险一点丢了性命。唐伯虎涉嫌科场舞弊,这一年的主考官就是程敏政,程敏政为此蒙冤经历了牢狱之灾。程敏政去世后的第二年唐伯虎到了徽州,想起从前读过的程敏政的《游齐云山记》,唐伯虎就上了齐云山,一气呵成地写下了《紫霄宫玄帝碑铭》。

  被古老的徽州深深感动的,还有谢灵运、苏辙,还有范成大、汤显祖,还有郁达夫……

  感受徽州,徽州,就是村口的那株古老的樟树,就是竹山书院清旷轩里的满园桂树,就是黄山悬崖绝壁上的一棵松树,就是泡在青瓷杯中的一杯黄山毛峰……

  就这样,我们和徽州心心相印——永远的徽州。

        最好时节的皖南,应该是油菜花盛放的早春,或是向日葵绽放的秋季,但是无奈上班一族和家有学童只能框定了小长假出行,错过最好的季节,却有不一般的风景。

      徽州崇文,每个藏于山间田野的村落都走出过文人墨客,亦或是商界名流。

      古祠堂里 “继祖宗一派传真克勤克俭,教子孙两行正路惟读惟耕” 的对联是徽州人理想的写照。

      读于室,耕于田

      此行便是追着徽人的理想而去了!

      绿,是褪去了早春羞涩却又欣欣向荣的绿;水,是经历一季春风洗去冬季晦涩的水;云,是卷着春日的暖气裹着初夏特有的绵软的云。冲着纯粹的风景,一路皆是景。

        感谢丫头人性化的学校,长假三天没有任何作业,一家老小在校门口接上小学童,便向暮春的皖南出发。

地图上4个半小时的路程,我们走了6个小时,天黑赶路,赶的是时间,错过了一路风景在回程的路上悉数补齐。

赶到歙县已经是10点,入住了古城内的江南得月楼(相当不错的一家店,特别是他们家的跳水鱼堪称一绝),这座古色古香的民俗就在古城的城墙上,推出窗去就是徽州的城楼和徽园入口的大牌坊,住在这里好似当了两天的城门官儿。

徽州古城是重新修缮的建筑,看过太多的人工建筑,新秀的市政工程对我们来说毫无吸引力,第二天傍晚打着雨伞在古城内溜达一圈,算是尽一下游客的义务。

夜晚的雨把地面冲刷的分外干净,却形成了独特的精致。恢弘的许国牌坊,这是全国唯一一座八脚牌坊,明万历皇帝为嘉奖内阁重臣歙县人许国决策云南平叛功勋而特别恩赐在其家乡古歙城中建造的。安徽多牌坊,可见这里是出达官贵人之地。细细想来,这些达官贵人们的名字其实并没有多少真正地留在一代又一代人民的心里,但至少留在了这些依然还伫立的建筑之上。当来来往往的游客们来此缅怀的时候,又有多少缅怀的是他们当年的功绩?

夜景中的徽州古城显得更加绚丽。没有五一预期的车水马龙和人潮涌动,我们可以静静的欣赏着古城的美丽。

歙县是徽州文化的发祥地,是文房四宝之徽墨、歙砚的主要产地,被授予“中国徽墨之都”。歙县古城与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四川阆中并称为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

其实,歙县就是古徽州,为了这个地名似乎还有一场不小的改名风波,总之这地方最后没有能叫徽州,虽然“徽”文化深入人心已久,在行政区划上却没有一个地方叫做“徽州”确实是个小小遗憾。

歙县虽是一个县,但不要小看了这个地方,足足三天在歙县,其实还没有能见识完这底蕴深厚的徽州风韵。

从歙县县城往西散落着许多韵味十足的古村落,唐模----潜口-----呈坎,完好的古村落群是见识徽派建筑的不二选择。

往南到深渡镇,是新安江十里山水画廊,如果是自驾,一路走走停停,青山绿水喂饱了我们已经缺乏想象力的眼睛。

往东到石潭村,淳朴的乡村有唯美的日落,有壮阔的日出,还有涤荡心神的云海;还有深藏在密林深处的阳产土楼群,辉煌的色彩与碧绿的青山相映,似乎有些童话般的不可思议。

且看我慢慢放图出来。

第一日:天下第一村——呈坎。

呈坎按《易经》、“阴(坎),阳(呈),二气统一,天人合一”的八卦风水理论选址布局,依山傍水,形成三街,九十九巷宛如迷宫。 中国 国画大师刘海粟曾说:“登 黄山 ,不可不去 呈坎 。” 徽州 民居甲天下, 呈坎 民居甲 徽州 。游 呈坎 一生无坎,好运连连。

呈坎的美,首先美在村口的一片池塘,无论从哪个角度,都能拍出不一样的感觉来,移步换景在这里同样适用。

村子里面有99条巷子,慢慢的逛恐怕会晕头转向,我们请了一位当地的村民大妈做向导,20块钱的资费不贵,但讲解却很专业,大妈把旅游团导游们的导游词背得滚瓜乱熟,一字不差,还毫不谦虚的说,我就是记性好。

看了村里的风水讲究,开始怀疑大妈说的可能是真的,这里除了古代名人五百余人,如: 罗汝楫 ( 岳飞 案主审官) 、 罗小华 (徽州明代制墨大师) 、 罗聘 ( 扬州八怪 之一、大画家) 、 罗愿 等等。徽州人重视教育,连大妈的背书功夫都那么好,到底是风水好?还是文化的传承好?

上了《舌尖》的毛豆腐,人头攒动全是因为上了电视的光荣。

安徽的村子防火防洪的设施做的特别好,遍布村中各处,流经各家各屋的水渠,到现在水质清澈。晨起水渠中的水是生活用水,到下午则用来灌溉天地,失火了便是消防用水,处处都是祖先智慧的体现。

墙壁上还有遗留至今的标语,有些东西变了,有些东西永远都不变。

徽州多祠堂,几乎每个古村落里都有极大的祠堂。而这个被认为是现存祠堂中规模最大、设计及雕刻均出色的建筑。尤其第三进,是不是找到了太和殿的味道。

呈坎村外,有青山,有绿水,又是一派田园风光~~

回程路上,途径潜口,潜口的村落没有呈坎保存完好,但是小小潜口却散落了很多古遗迹。这伫立路边,年代久远的明朝古塔,建塔也是为了弥补风水。塔无法登顶,据说里面也是别有洞天。

歙县博物馆其实是一个碑刻园,里面藏着《桃花书屋图石刻》、《余清斋》和《清鉴堂》两套法帖。这坐落在练江河畔,紫阳山半山腰的新安碑园内,却有着别样的精致。

歙县博物馆旁有座太白楼,没错风流倜傥的李白到处一游。太白到此一游,据说是寻找仙人而来,因为这里的隐者许宣平写了一首诗。但最终,太白跟仙人擦肩而过,但在这练江河畔,太平桥头留下了一首诗:“天台国清寺,天下称四绝。我来兴唐游,与中更无别。木卉划断云,高峰顶参雪。槛外一条溪,几回流碎月。”

书卷气的皖南,有了太白的足记显得更有了历史的分量。

山水中的皖南,则又以另一副画卷等着我们开启。

第二日的行程,古渡渔梁坝——新安江山水画廊——深渡——北岸廊桥——石潭村

渔梁坝:可以同都江堰媲美的水利工程,虽然乍看起来无非是个水坝,但在农耕时代却是地标建筑。

这里曾是徽商出发远征的地方,坝上的石阶曾是繁忙通道,如今却是留守人守望土地的地方。

渔梁坝与歙县古城是联通的,从太平桥沿着练江可以步行到这里,沿路有尚未修缮的民居,

有布置错落的院落,别致并不需要奢华~

有纪念渔梁坝功臣的祠堂,这是唯一一座供奉了修建“地标”建筑工程师们的祠堂。撇开家族的荣耀,个人的功绩,这样一座祠堂有着不一样的意义。

有早归尚未干的渔网,

有江中的怪石,歙县还是歙砚的产地,不一样的石头是不是代表了徽州人骨子里的人文气。

渔梁坝,传说徽州梦开始的地方!

练江的水最终汇入新安江,于是我们溯游从之,一路向南。

一路山水,一路画

到深渡镇,新安江在这里拐了个湾。很多有人到这里坐船游江,我们则选择了爬上人迹罕至的观景台,鸟瞰这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景色。

尝过新安江的鱼,继续向东而去,路遇北岸,这个就在路边的小镇,也藏着历史的风雨。

廊桥,总觉得所有廊桥都有遗梦。

这里的梦会是什么?

是桥边的参天古樟?

是桥上守望故土的乡民?

是斑驳墙壁映衬下的流水?

是砖木间流淌的陈旧味道?

还是河畔粉刷一新的徽派建筑?

是采茶季节弥漫的茶香?

还是挥毫门上的美好祝福?

小小的北岸还藏着一个吴氏宗祠,大门紧闭,隔着栅栏一窥内景。

抵达石潭,遇见真正的美丽乡村。石潭被称为未开发的婺源(很好,开发也许意味着酸酸商业味道)。

进村路上偶遇的石桥,无名无姓,却别有滋味。

古藤,山花,流水,此处向前便是悠然南山下。

石潭村,自石潭始祖吴启公长子吴唯迁居到石潭村,已经有800多年历史。一带绿水从村中而过,过了老桥便是石潭老村。

这里除了风景,还有一群可爱的村民,首先是向日葵旅馆万能的老板娘,这位看似不出三十的老板娘经营着石潭村不多几家能在携程预定的旅店,村里的住宿条件不好,可整洁的房间,软乎又透着太阳味道的被褥让我们对这家乡村小店印象不错。

但老板娘的主业不是旅店,一楼是个茶叶加工点,收购本村大部分生茶,烘茶的机器24小时工作,要把当天的生茶加工成毛茶。于是,这轰隆隆的机器要响一晚上!

吃饭的时候,老板娘又变身服务员,点完菜,她又是厨师!闲聊间,她还是向导!卖茶的时候,她又是销售员!

你见过这么能干的老板娘吗?

秀丽的山水养出这样勤劳的人,去看看这山水到底有多美。

没有油菜花,少了一抹**,让纯粹的绿洗洗眼睛!

远山叠嶂,不加滤镜也是一副水墨!

低低的云头压着,盼着明早的日出和云海!

然而,粗心的Y爸发现,油箱中的油已经不够再开上山一趟了。

于是,晨起登山观云海!

山脚下,春江水暖鸭先知~

山谷里,已是云深不知处

每年秋天,脑子里都会出现一幅画面,白墙黛瓦映衬着红枫,斜阳向晚,把一个村落染成秋天的模样。

这幅画面最典型的是婺源。

白墙黛瓦的村子里,家家户户开始晒秋,每年秋,我都想去婺源,看一幅古朴又热闹的人间秋景图。

婺源在哪儿呢?你可能说在江西。

但瞧妹想说,它在 徽州

是的,徽州,一个古早的 ,如今只有一些老人还会称自己是徽州人了。

古徽州,主要在包括黄山、绩溪、婺源等在内的皖南地带。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这句诗虽然并不是汤显祖对徽州的赞美之辞,却被后人多用来寄托对古徽州的牵挂。

因为徽州,实在太美了。尤其是秋天

徽州的秋天,处处是婺源 。秋意爬满枝头的村落里,牧童晚归,古桥流水,柿子静悬,白墙黛瓦的徽派民居里升起炊烟。

秋天的徽州,是一幅古老的水墨丹青,白墙黛瓦的徽派建筑掩映在晨雾或斜阳之中。

但凡去过徽州的人,都会对徽州念念不忘 ,它恬淡美好的样子是许多人的精神家园。

距离江浙沪不远,一个周末的时间就可以自驾到徽州,享受一个诗情画意,古桥流水的秋天!

下面,跟瞧妹一起去徽州看一个绝美的秋天吧!

徽州,山山水水有秋色

一年四季里,最喜欢秋天。秋天的爽朗,秋天的热闹,秋天的宁静与温暖,许多人不知道,人间值得的秋色,在徽州。

/黄山/

被多少人遗忘的黄山秋色呀

先说黄山,夏天的黄山钟灵毓秀,许多人都遗忘了黄山的秋。秋天的黄山就是一幅水墨画,透着仙风道骨的秋意。

诗情画意的黄山就有种旁逸斜出的美,奇松林立,怪石嶙峋。秋天的黄山,整座山变红变黄,仙气缭绕,引人入胜。

云海,暖阳,奇松……一番说不出来的诗情韵味在黄山。秋天最适合登高望远,一定要在秋天去爬一次黄山。

/新安江/

泛舟新安江是我想过最美好的事之一

秋天的徽州,是山水微凉,秋意弥漫。泛舟新安江上,两岸树木红黄交织,江上雾气弥漫,秋天的早晨空气微凉。

秋天的徽州,是秋意弥漫的新安江。泛舟其上,缓缓前行,新安江百里画廊,仿佛人在画中行。

/琅琊山/

琅琊榜的那个琅琊山?

琅琊山虽不在皖南,但秋天的琅琊山还是很值得一去。这座山不是《琅琊榜》里的琅琊山,但却是欧阳修《醉翁亭记》的琅琊山。

琅琊山山中古寺无人,僧人安静,湖泊倒映着红叶,山中石壁上刻着古迹,在秋天的琅琊山你可以邂逅一个真实的醉翁亭记。

秋天琅琊山中空气清新,天朗气清,古寺宁静,正适合来踏秋。

/九华山/

一座很有灵气的山

夏天的时候九华山郁郁葱葱,**的寺庙掩映在绿色的山中。九华山灵气十足,有神韵,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秋天的时候,火红的枫树映衬着山中安静的寺庙中,整座山钟声悠远,余音袅袅,颇有种“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意境。

而冬天的时候,九华山寺庙腊梅飘香,宛如仙境啊。

/敬亭山/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它就是李白「相看两不厌」的敬亭山。安徽的山总是郁郁葱葱,有山水,有溪流,有古桥,随时都能遇见古迹。敬亭山也是如此,风景绝美,充满古韵。

秋天的敬亭山太迷人了,五彩的林倒映在安静的潭中,沿着小路,遇见还绿着的竹林,遇见敬亭山的秋林,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徽州秋色,是安宁的古村落

徽州的秋天,是徽派建筑,是墙头马上,是枝头的红柿,是古桥流水,是牧牛晚归,是晒秋,是马头墙上映着的红枫,是月沼池里倒映的星辰。

/宏村/

忘不了的是宏村的秋

秋天,宏村的人流渐渐散去,白墙黛瓦的水墨画乡「宏村」终于回归宁静。白墙黛瓦的民居映着火红的枫,静谧的秋日里,红红的柿子高高地挂在枝头。

宏村的日与夜都让人沉溺,让人来了就不想走,秋天想去宏村盯着残荷发呆,去摘几只甜甜的柿子,去走进斑驳的白墙黛瓦下。

夜晚的宏村太安静了,月沼池倒映着繁星和民居亮起的红灯笼。秋天在宏村,你会看到最宁静、古朴的古徽州日子。

你走在宏村青石板路的小巷,卖徽州小吃的小店冒着热气,买一个香酥的蟹壳黄的烧饼,或者一块儿香甜的米糕,驱驱秋寒,慢慢吃,慢慢走。

/塔川/

塔川属于安徽宏村,秋色以 红叶 闻名,一到秋天,村子里远近的红枫、乌桕树相继变黄、变红,包裹着安宁的古村落。

秋日宁静的塔川,古朴的白墙,秋意弥漫的田野,农人赶着牛从田野里的树下经过,和世外桃源一样。

/婺源/

秋天,一定要去一次婺源。

一到秋天,就想去婺源了。

婺源有着秋天最美的画面。婺源的清晨,薄雾未散,红枫和白墙黛瓦都安静地隐在清晨的薄雾之中,万籁俱寂,唯余秋色与你。

最美的 婺源的黄昏 ,绵长温暖的落日余晖从天边穿过火红的枫树,打在古朴典雅的徽式民居上,你清晰地看得到光线。

婺源 晒秋 ,秋天丰收而自然的喜悦,从家家户户窗台放着的簸箕、箩筐中透出来,红的是辣椒,黄的是地瓜,站在村子高处往下看,好一幅五颜六色的人间秋景图。

/阳产/

“藏在群山间的人间净土"

阳产,一个更为古朴宁静的徽州古村落。阳产的土楼在徽州的山中别具特色,夕阳西下,土楼静谧安详。

阳产秋日种满柿子,红红的柿子挂在枝头,在村子的房前屋后,秋天,去阳产躲一个清净,拾一抹古朴宁静的秋光。

/查济/

我建议你,一定要去一次查济。

查济,徽州一个宁静的如同水墨画的村庄。村子里的古老民居都是明清时期的徽派建筑。

你可以去查济吃毛豆腐,臭鳜鱼,在明清的古宅里亲手做一张宣纸,住在民宿,白日去摄影,采风,写生。

徽州秋天,是飘香的 美食

秋天来到徽州,除了去爬山,看山中晚来秋,去泛舟,看两岸秋色清明,去住一个古村落,享受悠然的慢时光,还要去吃徽州 美食 !

太多人最爱的就是徽菜!徽州菜太太太好吃了!

/臭鳜鱼/

去徽州,一定要吃一道臭鳜鱼。真正的臭鳜鱼,香到让你根本停不下来筷子!细韧的鱼肉,甜咸浓淡刚好的调味,是徽州菜的拿手好戏。徽菜,总是那么朴素动人,熨帖好吃!

/刀板香/

徽州,除了陈晓卿念念不忘的徽州火腿,还有神级 美食 刀板香!

刀板香是真的香啊,徽州的刀板香用的是本地自然生长的黑毛猪,上等的五花肉一层肥一层瘦,可达到五六层的红白纹理。

用这样的五花肉来腌猪肉,腌好后放在刀板上切成薄片,用刀板直接乘着切片的猪肉上笼蒸的晶莹剔透,木板吸收了腌猪肉的油脂,一道刀板香是每个人都难以抵挡的美味。

/毛豆腐/

徽州的豆腐是一绝,爱吃豆腐的人到了徽州可以说是很幸福了,各种烧豆腐,都很好吃很好吃!

而毛豆腐,是很特别的一种。把长毛的豆腐用油煎地外酥里嫩,沾上辣椒,一口一个,根本停不下来,太香了!

/ 蟹壳黄/

黄山烧饼很香,蟹壳黄也很香。圆圆的,小小的,色泽金黄如同蟹壳,又叫”蟹壳烧饼“,一口一个,满口焦香。

/黄山乌糍/

香香甜甜的乌糍谁不爱呢?软糯筋道的糯米,香甜的红枣,包在草编的篮子里,超好吃!

/小馄饨/

徽州街头的小馄饨皮薄馅嫩,汤头鲜美,在安静的秋日徽州古村落的巷子里,来上一碗小馄饨,望着远山和流水,暖暖秋寒的胃。

徽州之名不再沿袭已经数十年,但徽州这两个字至今依然是许多人心中一个梦。

那里古桥流水,白墙黛瓦,酒旗招展,巷子安静,日子缓慢而悠然。

那里有田园牧歌般的生活,春日村庄油菜花开,秋日枫树火红。

徽州,不只是一个古早的地名,更是许多人最爱的目的地,是很多人心中的精神家园。

秋天到了,村落里的炊烟冉冉上升,白墙黛瓦映衬着红枫,你该去一次徽州了!

END

本文作者:Lily

图来源于网络

1有关徽州的诗词、文化

徽州——历史地名,简称“徽”,古称歙州。

徽州文化即徽文化,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指古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徽州文化和淮河文化、庐州文化、皖江文化形成了安徽四大文化圈,四大文化圈合而为一,总称安徽文化、皖文化。这不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

徽州文化的主要内容有:徽州土地制度、徽商、徽州宗族、徽州历史名人、徽州教育、徽州科技、新安理学、新安医学、徽派朴学、徽州戏曲、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版画、徽州工艺、徽州刻、徽州文献、徽州文书、徽派建筑、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菜、徽州宗教、徽州地理、徽州动植物资源等。涉及徽州经济、社会、教育、学术、文学、艺术、工艺、建筑、医学等诸学科,凡与徽州社会历史发展有关的内容,都属徽州文化范畴,通常我们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来加以概括。

有关徽州的诗词摘选如下:《赠总上人兼简无求居士二首》年代: 宋 作者: 刘子翚多谢徽州吴使君,新诗问劳意何勤。无求已得心空乐,更作无心出岫云。

《江东报英烈拟封二字侯喜成三绝》年代: 宋 作者: 钱时焕章飞报下徽州,英烈将褒二字侯。千古沉沉黄壤骨,一朝提上碧云头。

《张安国约同赋仇氏{匡去王加赣}瓮酒》年代: 宋 作者: 张栻人间炎热不可耐,君家瓮头春未央。想当醉倒卧永日,梦绕清淮归故乡。

后生那得识此酒,从君乞方还肯否。徽州作赋为欷歔,荆州诗来端起予。

《张提学寄先师文正公新集至代简为答》年代: 明 作者: 邵宝遗书新刻自徽州,千里缄来百拜收。自信叔孙知不朽,未应巢父得长留。

秘藏不作山中计,重购还供海外求。青眼独看张侍御,瓣香今有古风流。

《有友人怜予乏劝为黄山白岳之游》年代: 明 作者: 汤显祖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徽州简介:徽州是浙江省早期雏形浙江西道的一部分,也是江南省分治后安徽之“徽”的来源。徽州地处黄山与天目山脉间,东临吴越故都杭州,与浙西的金、衢、严三州唇齿相依,风光秀美,山水人文系之,粉墙黛瓦的江南徽派建筑与之相得益彰。

徽文化也成为中外学者重点研究的中华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古徽州钟灵毓秀,文化积淀非常深厚,自古以来人才辈出,有人把这里比作诞生了孔子孟子的山东曲阜和邹城,称徽州为“东南邹鲁”。

2关于“水墨徽州”的诗词都有哪些

1、《有友人怜予乏劝为黄山白岳之游》——明代汤显祖

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译文:沿着黄河长江之类的富饶之地旅游才能看到富丽堂皇的景象,一生吃痴到绝处,一辈子想去人间仙境,可做梦也没梦到人间仙境原来在徽州。

2、《徽州》——宋代赵师秀

山绕清溪水绕城,白云碧嶂画难成。

处处楼台藏野色,家家灯火读书声。

译文:山围绕着清溪,清溪水环绕着城,白云和青绿色如屏障的山峰只能目视,却不可附于丹青之上。各个地方的楼台都隐藏着郊野的景色,朗朗书声伴着星星灯火徘徊在静谧之中。

3、《夜泊屯溪记》现代郁达夫

新安江水碧悠悠, 两岸人家散若舟。

几夜屯溪桥下梦, 断肠春色似扬州。

译文:新安江水澄澈碧透,悠然地向东流去,两岸的乡村人家就像散落飘浮在水上的小舟,在云雾里若隐若现;这如梦如幻,如诗如画的新安江,宛若仙境,可与那令人赞不绝口的水乡扬州相比美。

4、《新安滩》——清代黄景仁

一滩复一滩,三百六十滩。

一滩高十丈,新安在天上。

译文:新安江内一滩又一滩,经过一滩好象增高十丈。要经过三百六十滩,那就是三千六百丈。那么,它的发源地——新安,就在天上。

5、《小桃源》——唐代李白

黟县小桃源,烟霞百里间。

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

市向晡前散,山经夜后寒。

译文:皖南黟县乡村山水,犹如世外桃源,风景优美,山水景物可达百里。有好多有灵性的花草树木,人们都崇尚古风。集市很早就散了,夜里的山就冷冷清清的了。

3胡适在徽州文化上的贡献有哪些

胡适曾漂洋过海,在欧风美雨中喝了不少洋墨水。

他一生为民主科学呐喊奋斗,是世人公认的地球村“世界公民”。胡适同时又是一个非常传统的地地道道的徽州人。

不仅有少年时期九年的徽州家乡传统教育,而且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超乎常人的理解。即使他的白话文学改良的倡导,也和他从小受中国古典白话文学熏陶有关,朱熹“源头活水”的语录风格对他也有影响。

胡适一生,“我是徽州人”,“我们徽州”不离口,故乡徽州黄山白岳的钟灵毓秀,深入了胡适的脑海;故乡徽州厚实的历史文化、人文精神,融入了胡适的血液。胡适对徽州、徽州文化的痴情和热忱,胡适对徽州、徽州文化的宣扬和呵护,让我们所有土生土长的徽州人动情、感奋,胡适的“徽州情结”,鼓励着我们去思考、去自省、去努力。

当徽州休宁隆阜大学者戴震戴东原被诬窃书,学界一些顶级权威“以理杀人”,群起围攻,“戴袭赵”几成定谳,东原含冤莫白之时,胡适拍案而起,挺身而出,努力为这位徽州老乡辩冤白谤,他花了二十多年时间,用了极笨的死功夫,为东原平反,不仅纠正了中国学术史上的一大冤案,更为中国学术的发展推出了正确的治学方法。 胡适和梁启超等一道,为弘扬戴学付出了大的努力。

在徽州文化渐入中国学者视野之时,胡适也是早期“徽学”的研究和推动者之一。胡适关于“小绩溪”、“大绩溪”的精彩论述,为人们探讨“小徽州”和“大徽州”的互动开启了思路;胡适关于绩溪地方文献搜集整理的倡导,近一步推动了徽州文献资料系统整理研究之热潮;胡适关于徽州民谣的抢救工作是最早的徽州“非遗”发掘保护实事之一;胡适最早对徽商的成因、徽商的特色、徽商的经营进行了分析探究,那些关于“无徽不成镇”,“一世夫妻三年半”,“徽州馃”、“徽州朝奉”等等徽商话题的精彩评述,已成为今日徽商研究的经典内容;胡适对徽商精神“徽骆驼”的概括,胡适“努力做徽骆驼”的呼喊,胡适对徽商开拓性时代意义的评论,都发前人所未发,振聋发聩。

当蒋介石“为剿匪需要”,强行肢解徽州文化整体生态空间,划婺入赣、倒行逆施之时,胡适和所有徽州平民百姓一样,对这种割裂历史文化、违逆民心民意的举措强烈反对,指斥这是一种“帝国主义行径”。他奔走呼喊,多方努力,终于使婺源在1948年又重返徽州。

胡适不论走到哪里,对徽州老乡都非常热情和关心,即使到美国当大使,也不忘用“徽州一品锅”,“徽州馃”招待老朋友,一有机会,便津津有味地向世人介绍故乡徽州。在他晚年寓居台湾时,仍念念不忘“我从山中来”,对徽州故乡的兰花草饱含深情,一首在海峡两岸人们耳熟能详的校园歌曲“兰花草”,是胡适对徽州故乡深深的思念和记挂。

胡适至死不忘徽州土话,徽州习俗,徽州人文掌故。 胡适浓浓的“徽州情结”,绝对不是一种狭隘的、肤浅的乡土观念、地方主义、部落情结。

而是和朱熹、戴震、黄宾虹、陶行知等徽州先贤们一样,是基于对徽州、徽州文化的深刻理解。他们早已经发现:我们徽州,自秦始皇那时开始,就渐渐形成了相对独立而又独特的地理历史文化单元。

由于徽州特殊的地理自然环境,特别的大移民社会历史变迁情况,程朱阙里程朱理学的深刻影响,徽商经济的强力支撑,徽州、徽州文化在明清时期区域总体全面发展。有着中华传统文化厚实积淀的徽州文化达到顶尖辉煌,成为中华文化在明清时期的典型代表。

胡适这样一些徽州先贤先哲,深刻地认识到传承、倡扬、呵护徽州和徽州文化,意义重大。 “徽学关系国学”,这就是他们的共识。

徽州人胡适对徽州文化的倡扬和呵护,是他对国学传承弘扬努力的一部分。 徽州人胡适对徽州的故乡情、血缘情、文化情、感人至深,催人奋起。

而今,徽州已被三分肢解,“徽州”之名也在纠结中前途未卜。 城镇化加速了徽州故园的消失,保护徽州文化生态整体空间的构想前路漫漫。

在大力回归中华文化的当下,徽州人胡适留给我们徽州人的有很多很多。“努力做徽骆驼”的叮嘱常响在我们耳畔。

先贤徽州人胡适仍在和我们一起为徽州、为徽州文化呐喊,胡适之魂常在。 摘抄:菲元 博客:徽州人胡适 ——写在胡适诞辰120周年 方利山。

4山深不偏远,地少士商多 是形容徽州的一句话

徽州,即是现在的黄山市。

黄山市历史悠久,远在六、七千年前,即公元前51世纪,我国母系氏族社会的后期,人类就已经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山区劳动生息了。在距今三、四千年的殷商时期,这里就居住着一支叫山越的先民。

山越乃百越中的一支。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先属吴,吴亡属越,越亡属楚。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实行郡县制,这里为会稽郡属地。南朝时开始设置新安郡,郡府搬迁又始终未离开新安江上游,徽州古称新安,其源盖出于此。

宋代徽宗宣和三年五月廿四日(公元1121年),歙州被诏改为徽州。现改名为黄山市 徽派文化底蕴丰富,内涵深广,是我国三大区域文化(藏学、敦煌学、徽学)之一,涵盖了哲、经、史、医、科、艺诸多领域。

黄山市位于皖浙赣三省结合部,群山环抱之中,古代徽州历来有“山深不偏远,地少士商多”之说。每当中原战乱之秋,这里就成了藏龙卧虎之地,它既是乱世的世外桃源,又是治世的人才宝库。

古徽州文风昌盛,教育发达,“十家之村,不废诵读”,因此历史上以才入仕、以文垂世者,代不乏人,灿若繁星。《辞海》的单列条目中,徽州名人有50多人,列全国各州府之首。

明清时代徽商称雄商界长达二、三百年,有“无徽不成镇”之说。徽商贾而好儒,“官、贾、儒”三位一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徽州文化,历史上各种人才应运而生,学术研究异彩纷呈。

徽州历史悠久,远在六、七千年前,即公元前51世纪,我国母系氏族社会的后期,人类就已经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山区劳动生息了。在距今三、四千年的殷商时期,这里就居住着一支叫山越的先民。

山越乃百越中的一支。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先属吴,吴亡属越,越亡属楚。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实行郡县制,这里为会稽郡属地。南朝时开始设置新安郡,郡府搬迁又始终未离开新安江上游,徽州古称新安,其源盖出于此。

宋代徽宗宣和三年五月廿四日(公元1121年),歙州被诏改为徽州。关于徽州名称的起源,一说因其境内有徽岭、徽水、大徽村等,州则因地得名;另一说赵宋王朝是取“徽者、美善也”之意,炫耀他对这一地区的失而复得。

此二说并存了八百多年,州名亦被历代沿用至今,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建省的时候,就是摘取安庆、徽州二府首字作为省名的。 徽派文化底蕴丰富,内涵深广,是我国三大区域文化(藏学、敦煌学、徽学)之一,涵盖了哲、经、史、医、科、艺诸多领域。

黄山市位于皖浙赣三省结合部,群山环抱之中,古代徽州历来有“山深不偏远,地少士商多”之说。每当中原战乱之秋,这里就成了藏龙卧虎之地,它既是乱世的世外桃源,又是治世的人才宝库。

古徽州文风昌盛,教育发达,“十家之村,不废诵读”,因此历史上以才入仕、以文垂世者,代不乏人,灿若繁星。《辞海》的单列条目中,徽州名人有50多人,列全国各州府之首。

据不完全统计,明清两代中进士542人,举人多达1513人,“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父子宰相”、“四世一品”者并不鲜见。明清时代徽商称雄商界长达二、三百年,有“无徽不成镇”之说。

徽商贾而好儒,“官、贾、儒”三位一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徽州文化,历史上各种人才应运而生,学术研究异彩纷呈。例如,活字印刷术创始人毕升,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明清三朝元老、军机大臣许国(历仕明嘉靖、隆庆、万历)、曹振镛(历仕清乾隆、嘉庆、道光),富可敌国的大盐商鲍漱芳,著名戏剧家汪道昆,医学家汪机、汪昂,徽墨、歙砚高手李廷、李少微,新安画派的创立者和近代著名代表渐江、黄宾虹,哲学家戴震,理财家王茂荫(马克思《资本论》中提到的唯一中国人),珠算大师程大位,近代教育家、学者有陶行知、胡适,音乐家张曙,还有工程技术专家詹天佑、郑复光,孙中山元帅府秘书长、近代法学家徐谦等,都是徽州人。

同时,由徽商兴盛而形成了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盆景、徽墨歙砚、徽派建筑、徽雕、徽刻、徽剧、徽菜等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流派。现已发现地面文物4900多处,其中列入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的45处。

直至今日,黄山大地上仍遍布古桥、古塔、古亭阁、古宗祠、古牌坊,犹如一座天然的历史大博物馆。 1949年设徽州专区,属皖南行署区。

徽州专署驻屯溪市,辖屯溪市及歙县(驻徽城镇)、旌德(驻旌阳镇)、绩溪、休宁(驻海阳镇)、祁门、黟县(驻碧阳镇)等6县。 1952年徽州专区属安徽省领导。

原池州专区所属太平、石埭2县及宣城专区所属宁国县划入徽州专区。辖1市、9县。

1953年屯溪市改由省直辖。 1955年屯溪市划归徽州专署领导。

1956年撤销徽州专区。屯溪市改由省直辖;将宁国、旌德、绩溪、歙县、休宁、黟县、祁门、石埭、太平9县划归芜湖专区。

1959年将屯溪市交由休宁县领导。 1961年复设徽州专区,专署驻屯溪市。

原属芜湖专区的歙县(驻徽城镇)、绩溪、旌德(驻旌阳镇)、宁国、休宁(驻海阳镇)、祁门、黟县(驻碧阳镇)、太平(驻甘棠镇)等8县划入徽州专区。1961年1月撤销屯溪市,改设为屯溪镇,划归休宁县领导;同年8月恢复屯溪市。

辖1市、8县。 1962年屯溪市改由省直辖。

1963年。

5徽韵中赞扬徽州的诗词

《游黄山白岳不果》是明代汤显祖的一首诗作。

序:吴序怜予乏绝,劝为黄山白岳之游,不果。

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注释:

①乏绝:潦倒,困穷。

②黄白:即徽州境内的黄山、白岳山。明代中期,徽州商业兴盛,商贾富甲天下。

诗序说明了汤显祖当时的生涯状态:乏绝者,潦倒也,困穷也。那么在穷困潦倒时他的朋友为啥要建议他去徽州。那可绝不是现在的休闲体验游哦,肚子没着落,休啥闲哦。无非希望到徽州寻求复出的机会,而这机会应该还是寄托在许国身上。

万历十九年(1591),许国就已退休回徽州歙县故里。只要看如今还矗立在歙县古城内的许国八脚牌坊,就知道许国当年在朝廷的身价地位。虽然退了休,但许国既曾是皇帝的老师又是重臣,只要他愿意推荐,汤显祖的人生就会发生变化。

所以汤显祖的友人吴序当是劝汤显祖到徽州去晋见许国,以消除隔阂,重修师生之谊,只要许国肯对皇帝说句话,就能改变自己的困境。诗句“黄白”,明指黄山、白岳(齐云山),暗喻黄金白银,即官位俸禄。

无论是什么原因使其黄白之游不果,都不能推断出汤显祖对徽州的赞美之意。

事实上,诗一开头就把徽州描述成一个充满铜臭味的地方:要沾财气,多半得到黄山白岳之间的徽州去。这也许还真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因为明清时期徽商名满天下,富可敌国,徽州自然也当是个俗人羡慕的流金之地。

但这一切与风光之美无关,与潦倒的剧作家又有啥关系呢?汤显祖那时被建议到徽州去,不是去求人,就是去求仙求道,人者许国也,仙道者齐云山也,而最现实的渠道自然是求人,所以截然和风景扯不上半点关系的。因此,这首诗如被理解为作者对徽州风光的赞美,就大错特错。

它应该表达作者不肯低头求人的一种心态:都说富贵在徽州,可惜我一辈子想都没想过要去徽州。

如果把“一生痴绝处”改为“一生痛绝处”,意思可能就更明朗了。这可不是我改的,见于北京大学校友网署名文章《数学泰斗江泽涵》,其原文是“大戏剧家汤显祖因向往徽州而留有“一生痛绝处,无梦到徽州”的诗句。”

这“痛”似乎是因为没有做梦到过徽州而来的,殊不知汤显祖后半生之痛来自徽州啊。如果他真想去徽州的话,他应该会模仿南朝民歌《西洲曲》的结尾两句:“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不是徽州不美,是显祖先生生不逢时也。

不过,原来徽州治下婺源终于划在汤先生老家江西的名下了,也许算是对误解的补偿。

扩展资料:

《游黄山白岳不果》,诗题中的“白岳”,指的是休宁齐云山。齐云山与湖北武当山、四川鹤鸣山、江西龙虎山并称“中国四大道教名山”,又与黄山并称“黄山白岳”。汤显祖在诗作中,“黄山白岳”便简作“黄白”。全诗四句,其实是写“因果”。即前两句写原因,后两句写结果。

全诗的主旨在前,而不是后人看重的后两句。从诗人的经历和品格来讲,这首诗既不是歌颂“黄白”景色的美丽,也不是表达向往去徽州,而是发出一生的感慨。诗人写这首诗时正是穷困潦倒的时候,朋友多次相邀劝告,希望他到徽州求得发达的机会,然而却都未成行。

诗句中的“黄白”,明指黄山、白岳山,暗喻黄金、白银,即官位俸禄。无论是何因使其不果,都不能推断出汤显祖对徽州的赞美之意。事实上,诗一开头就把徽州描述成一个充满铜臭的地方:要沾财气,多半要到黄山、白岳山间的徽州去。

这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明清时期徽商名满天下,富可敌国,徽州自然也当是个众人羡慕的流金之地。但这一切与风光之美无关,与潦倒的剧作家也无关。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不肯低头求人的心态:都说富贵在徽州,可惜我一辈子想都没想过要去徽州。

参考资料:

-游黄山白岳不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009649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28
下一篇2023-10-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