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现代文学史上,“林徽因”这三个字似乎因“徐志摩”这三个字而存在,
而响亮。我是因为读徐志摩而认识林徽因,然后再因林徽因而认识梁思成的,相信
很大部分读者也跟我一样。这样说来,梁思成的头上也就笼罩着某种悲剧色彩,让
我产生些许同情。(事实上,作为梁启超的大公子,梁思成是1949年后中国建筑学
的奠基人,当代最著名的建筑系——清华大学建筑系就是由梁思成创办的。但因为
他不搞文学,他的名字少为人知,这跟李四光不如钱锺书有名是一样的道理。)
徐志摩也出身望族,按现在的说法是资本家家庭。他父亲徐申如是浙江硖山镇
巨富,经营银行,是有名的银行家。按照父亲的意愿,徐志摩应该子传父业,因此,
到西方留学时,他读的是经济系。但不久他就觉得经济学与他无缘,他经常与文学
家交往,渐渐荒疏了经济学,不久即辍学到欧美各国游历。在伦敦,听说著名的书
法家兼诗人林长民来了,即上门求教,不意竟因此邂逅林徽因,当即坠入爱河,且
为后世文学史研究者们提供了更多一个研究课题。
与林徽因相见之时,徐志摩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二十四岁的他与林徽因
相比大了八岁,是大哥哥辈的人物了。当时,他的妻子张幼仪与孩子都来了伦敦。
在徐志摩发动多次猛烈攻势之后,林徽因看似牢固的防线最后决了堤,她是这样对
他说的:我不是个感情随意的女子,你必须在我与张幼仪之间作出抉择。浪漫的徐
志摩即回家告诉张幼仪,准备离婚。张幼仪虽然感到太突然,但仍理智地对待这件
事,随即带着孩子往德国留学去了。(徐申如听说儿子如此对待妻子,气愤之下宣
布断绝父子关系,并停止供粮,且将银行业务及财产交由张幼仪主管。此后这位徐
家大公子就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了。张幼仪的大哥叫张君劢,是民国初政坛风云
人物,二哥张嘉敖则是当时政府中央银行总裁)林徽因就这样当了第三者,这一插
足后果比较严重。事实上,徐志摩也做了第三者,因为林徽因当时也已经许配了梁
思成。很有意思的是,作为父亲的林长民竟然也同意女儿与徐志摩之间的爱情,浑
忘了自己已经把掌上明珠许配了梁家大公子。
然而,林、徐好景不长,因为不久后林长民游欧时间结束,她只得随父亲归国,
等徐志摩赶回国时,林徽因已与梁思成订婚了。徐志摩是梁启超的学生,在老师面
前,除了克制自己外,还能做什么呢?但在遇到陆小曼之前徐一直怀念着林,且总
是梁、林家里的常客。
梁、林到美国留学后经常有矛盾,激烈的时候,林就给国内的徐志摩写信,因
为这样,徐志摩对林一直心存幻想。梁、林学成归国后任教于东北大学,后因林身
体欠佳,曾在北京西山养病一段时间,梁未在身边。这一时期,徐经常去西山看望
林。因为这样一段经历,后世研究者总以为徐、林之间的关系已经越过雷池了,然
而谁也拿不出证据来。因此,徐、林的感情到底到了哪一步,至今恐怕是个悬案。
不久,徐在北京的舞会上认识了有夫之妇陆小曼,徐再次插足并与陆结婚。徐婚后
并不幸福,甚至很不幸福,又常向朋友倾诉,对象主要是胡适、林徽因和凌叔华等,
直到1931年遇难身忘。林在1931年和1934年分别写过两篇纪念徐的文章,真情流露。
应该说,徐志摩对林徽因的影响是巨大的,如果没有徐志摩,林徽因是不会搞
文学的。还在伦敦刚相识之时,徐就经常写诗给林看,林的儿子梁从诫在《林徽因
文集》中说到,林徽因曾对子女们亲口讲过,徐写过很多诗送给林,最有名的是
《偶然》,但是,我们现在看《偶然》这首诗,怎么都不像是写给林的,因为徐对
林的存在从来没有这么洒脱过。当然,如果没有徐的影响,林在建筑方面的成就也
许要大得多,她兴趣大广,无论在哪方面都未能留下传世之作。
徐志摩与林徽因。林徽因游历欧洲,在英伦期间,结识了当时正在英国游学的徐志摩。当时徐志摩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徐志摩被林徽因出众的才华与美丽所吸引,苦苦地追求林徽因,并不惜与发妻张幼仪离婚。但林徽因经过理智的思索,和父亲一起提前回国了,而且是与志摩不辞而别……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那首有名的《偶然》诗是这样写的:"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芒。"这是徐志摩对林徽因感情的最好自白,一见倾心而又理智地各走各的方向,这就是世俗所难理解的一种纯情。
与张幼仪
1915年,由政界风云人物张君励为自己的妹妹张幼仪提亲,徐志摩把从未谋面的新娘娶进了门。张幼仪端庄善良,具有中国传统的妇女美德,尊重丈夫,孝敬公婆,贤淑稳重,善操持家务。婚后生了一个儿子,能相夫教子。
与林徽因
徐志摩在伦敦时,听说著名的书法家兼诗人林长民来了,即上门求教,不意竟因此邂逅林徽因,当即坠入爱河。与林徽因相见之时,徐志摩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当时,他的妻子张幼仪与孩子都来了伦敦。浪漫的徐志摩即回家告诉张幼仪,准备离婚。张幼仪随即带着孩子往德国留学去了。
与陆小曼
徐志摩留学后回到北京,常与朋友王赓相聚。王赓的妻子陆小曼,对徐志摩影响甚大。徐志摩和陆小曼在北京交际场相识相爱。徐志摩与陆小曼在刚结婚的前段日子里,虽然徐父徐母对陆小曼依然心有不满,但是两人也过得浪漫、惬意。只是到了后期,由于陆小曼的病,由于徐申如的拒绝接纳,由于鸦片的侵蚀等诸多原因,陆小曼变得越发娇慵、懒惰、贪玩,浑没了当初恋爱时的激情,似乎不再是一个有灵性的女人。她每天过午才起床,在洗澡间里摸弄一个小时,然后吃饭。下午作画、写信、会客。晚上大半是跳舞、打牌听戏。徐志摩为了使妻子心喜,就一味迁就她。虽然在口头上常常婉转地告诫陆小曼,但效果不大。后来,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出于对陆小曼极度不满,在经济上与他们夫妇一刀两断。徐志摩要从父亲处拿钱是不现实的,因此,他不得不同时在光华大学、东吴大学、大夏大学三所学校讲课,课余还赶写诗文,以赚取稿费,即便如此仍不够陆小曼的挥霍。1929年,徐志摩辞了东吴大学、大夏大学的教职,继续在光华大学执教,1930年秋起又在南京中央大学教书,并兼任中华书局编辑、中英文化基金会委员。上海南京两地来回跑,1930年秋,即陆小曼29岁那年,徐志摩索性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以挣家用,仅1931年的上半年,徐志摩就在上海、北京两地来回奔波了8次。当时,人均的年薪为五块大洋,而徐志摩一年即可挣到几百大洋,但是即便如此,仍然满足不了陆小曼在欢场里的无度的花销。
从来没有一个女性的爱的归属,让三朝十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想入非非;
从来没有一个女性的爱情故事,那么持久地为国人津津乐道;
从来没有一个女性的形象,那样深刻地印在华人的脑海。
她,就是--林徽茵,永远的林徽茵。
诗人用这样的诗歌表达了对这位旷世才女的疯狂与痴情,感染着后人: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惊讶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
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你最好忘掉
在这交汇时互放的光亮
这是《偶然》,是诗人徐志摩写给他魂牵梦绕的女子林徽茵的。那是一位才气与美貌并存的女子,她的散文和诗歌淡雅感性,读起来象一朵清丽脱俗的幽兰,感受到是缕缕氤氲的芬芳,数量不多,但传世。而她也是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学家,曾到英国留学,在中国建筑史上印有着显赫的地位。她正是上世纪20年代的风华绝妙的一代才女林徽茵。
早在几年前听过林徽茵的大名,还看过关于她的传记,但讲的大多都是她的罗曼史,也一直以为她只是一位多愁善感的女诗人。而真正了解她却是在最近,有幸看了徐志摩大师写给徽茵高雅纯美的情诗,字句清新,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处处充满徐大诗人对她的爱慕之情。才貌双全的林徽茵,深深打动了徐志摩的心。是他唯一的灵魂伴侣,使他爱情的诗句如泉涌。对徽茵的疯狂与痴情,感染着后人。
林徽茵看上去很秀气,很有才气,但和徐志摩一样,非常文弱。她有散文和诗歌传世,但数量不多。她与徐志摩有很相似的地方,都有文人的感觉。俩人在一起未必不好,可能都会在创作上更多产。问题在于这俩人根本无路在一起。 俩人初次相遇时,林徽茵太小,徐志摩不够格;等徐志摩离婚后,林徽茵已定婚。
徐志摩曾写信给恩师梁启超,介绍了自己对林徽茵的一片痴情与忠贞。信中表示“唯一之精神伴侣,得之,幸也,不得,命也”而后为林徽茵写了《偶然》《山中》《你去》等情谊深长的爱情诗。无可否认,林徽茵也很感动,当时回应了《笑》《那一晚》《深夜里听到的乐声》《一首桃花》等几首一直被后人传为经典的诗。只是林徽茵是个率真又重情义的聪慧女子,她虽然心底爱着徐志摩,却知道生活比爱情更为宽广。所以,理性睿智的她接受了梁思成,与他共渡一生的男人。
山中--徐志摩
庭院是一片静
听市谣围抱
织成一地松影
看当头月好!
不知今夜山中
是何等光景
想也有月有松
有更深的静
我想攀附月色
化一阵清风
吹醒群松春醉
去山中浮动
吹下一针新碧
掉在你窗前
轻柔如同叹息
不惊你安眠
徐志摩:《你去》
你去,我也走,我们在此分手;
你上那一条大路,你放心走,
你看那街灯一直亮到天边,
你只消跟从这光明的直线!
你先走,我站在此地望着你:
放轻些脚步,别教灰土扬起,
我要认清你远去的身影,
直到距离使我认你不分明。
再不然,我就叫响你的名字,
不断的提醒你,有我在这里,
为消解荒街与深晚的荒凉,
目送你归去……
不,我自有主张,
你不必为我忧虑;你走大路,
我进这条小巷。你看那株树,
高抵着天,我走到那边转弯,
再过去是一片荒野的凌乱;
有深潭,有浅洼,半亮着止水,
在夜芒中像是纷披的眼泪;
有乱石,有钩刺胫踝的蔓草,
在守候过路人疏神时绊倒,
但你不必焦心,我有的是胆,
凶险的途程不能使我心寒。
等你走远,我就大步的向前,
这荒野有的是夜露的清鲜;
也不愁愁云深裹,但求风动,
云海里便波涌星斗的流汞;
更何况永远照彻我的心底,
有那颗不夜的明珠,我爱---你!
(上面是1931年7月徐志摩附在给林徽因的信里的一首诗。)
林徽茵给徐志摩的诗 :
笑
笑的是她的眼睛,口唇,
和唇边浑圆的漩涡。
艳丽如同露珠,
朵朵的笑向
贝齿的闪光里躲。
那是笑——神的笑,美的笑;
水的映影,风的轻歌。
笑的是她惺松的鬈发,
散乱的挨着她耳朵。
轻软如同花影,
痒痒的甜蜜
涌进了你的心窝。
那是笑——诗的笑,画的笑:
云的留痕,浪的柔波。
深夜里听到乐声
这一定又是你的手指,
轻弹着,
在这深夜,稠密的悲思。
我不禁颊边泛上了红,
静听着,
这深夜里弦子的生动。
一声听从我心底穿过,
忒凄凉
我懂得,但我怎能应和?
生命早描定她的式样,
太薄弱
是人们的美丽的想象。
除非在梦里有这么一天,
你和我
同来攀动那根希望的弦。
那一晚
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
澄蓝的天上托着密密的星。
那一晚你的手牵着我的手,
迷惘的星夜封锁起重愁。
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
两人各认取个生活的模样。
到如今我的船仍然在海面飘,
细弱的桅杆常在风涛里摇。
到如今太阳只在我背后徘徊,
层层的阴影留守在我周围。
到如今我还记着那一晚的天,
星光、眼泪、白茫茫的江边!
到如今我还想念你岸上的耕种:
红花地黄花儿朵朵的生动。
那一天我希望要走到了顶层,
蜜一般酿出那记忆的滋润。
那一天我要持上带羽翼的箭,
望着你花园里射一个满弦。
那一天你要听到鸟般的歌唱,
那位是我静候着你的赞赏。
那一天你要看到零乱的花形,
那便是我私闯入当年的边境!
一首桃花
桃花,
那一树的嫣红,
是春说的一句话:
朵朵露凝的娇艳,
是一些
玲珑的字眼,
一瓣瓣的光致,
又是些
柔的匀的吐息;
含着笑,
在有意无意间
生姿的顾盼。
看,——
那一颤动在微风里
她又留下,淡淡的,
在三月的薄唇边,
一瞥,
一瞥多情的痕迹!
二十年①五月,香山
徐志摩对林徽因的影响很大。他是林徽因文学道路上的引路人。下面是徐志摩林徽因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康桥之恋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再别康桥》
1920年秋,徐志摩满怀热忱,不惜放弃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转而投奔英国的罗素,为的是想向他学习哲学。可是事与愿违,罗素早已人去楼空,已赴中国讲学。
无奈,徐志摩退而求其次,决定拜访文学家狄更生。人生地不熟的他,想到司法总长林长民现在也在伦敦讲学,便决定让他代为引荐。
从此,他的生命里迎来了他的那道“天上虹”,亦是他的初恋——林徽因。
那个情窦初开的美丽的姑娘,像一朵清纯的白莲花,静静地盛开在康河的湖面,开在多雾多雨又多情的伦敦。17岁的她,也怀揣一颗少女的心,希望能在这个美丽的城市,邂逅一段浪漫的爱情。“理想的我老希望着生活有点浪漫的发生,或是有个人叩下门走进来坐在我对面同我谈话,或是同我同坐在楼上炉边给我讲故事,最要紧的还是有个人要来爱我。我做着所有女孩做的梦。”
然后,一位风流倜傥、英俊潇洒的青年仿佛听到了她的心声,生生闯入了她的心扉。而一切,来地又是那么地突然、那么地热烈。
康河的温柔,需要你和它贴得很近,很近。于是妹妹她船头坐,哥哥他来撑长篙。两人在康河的柔波里,纵情地游玩。他们一起看榆树上的夜莺歌唱,看夕阳下绚丽的云彩,看夜空中斑斓的星光。一起谈天说地,谈浩瀚的文学艺术,谈异域的风土人情,谈多雨的如同伦敦一样浪漫且忧郁的江南。
最让两个人投机的话题还是文学。雪莱、济慈、拜伦、曼殊斐尔的诗歌让他们如痴如醉。从此,两人内心的情感,都开始倾向于分行的抒写——诗歌。
我总觉得初恋,得加上诗歌,这样才完美。美丽的诗歌,就像调味剂,让初恋更鲜,更浪漫。
情到深处难自拔。为了能扫除在追求林徽因道路上最大的绊脚石,他决定与张幼仪离婚。
被爱情冲昏头脑的是徐志摩,而不是林徽因。从容理智的林徽因,做了人生之中最重要的决定!没有一个拥抱、没有一声告别,匆匆地离开了热情似火的徐志摩、离开这座被徐志摩的热情灼伤的城市。
当得知林徽因不辞而别,已回中国,徐志摩自然苦恼不已。已被凉水冲得异常清醒的徐志摩,决定暂留伦敦。也就在这段时间,徐志摩的诗歌才情,才像倾泻的瀑布,一发不可收拾。“我一辈子就只那一春(1922年)我辨认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曾经有多少个清晨,我独自冒着冷,去薄霜铺地的林子里闲步——为听鸟语,为盼朝阳,为寻泥土渐次苏醒的花草,为体会最细微最神妙的春信。”
1922年9月,徐志摩回国。
二、知难而退
“我倚暖了石栏的青苔,青苔凉透了我的心坎。”——《月下待杜鹃不来》
短短数月,却已斗转星移,物是人非。
都说男女之间是否谈得来,一看眼缘,二看兴趣。对建筑都有强烈爱好的林徽因和梁启超的二公子梁思成相恋了。
两人亦是早有类似“媒妁之言”的。早年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与梁启超就已谈及了这门婚事。
看到自己的初恋,现在已心有他属,徐志摩痛苦至极。但得知他们尚未订立婚约时,他觉得还可以为之奋斗一下。
徐志摩的一举一动,让他的老师梁启超感觉事情有些微妙。于是便向他的学生写信:“万不容以他人之痛苦,易自己之快乐天下岂有圆满之宇宙?”婉言相劝徐志摩放弃追求自己的“准媳妇”。
未曾料想,徐志摩却极力反驳:“我之甘冒世之不韪,竭全力以斗者实求良心之安顿,求人格之确立,求灵魂之救度耳。”
看来这个学生是“孺子不可教也”,不同意老师的观点不说,还全盘否定,针锋相对。也让梁启超着实头痛。
但是林徽因和梁思终究成还是经受住了徐志摩的层层考验。著名作家梁实秋曾说:“徐志摩时常至松坡图书馆去做不受欢迎的第三者梁不耐受到骚扰,遂于门上张贴一纸条,大书:lovers want to be left alone(情人不愿受干扰)。徐志摩只得怏怏而去,从此退出竞争。”
徐志摩失掉了幼仪,也失掉了徽因。
他不仅失去了婚姻,从此也失去了爱情。
三、旧情复燃
“桃花早已开上你的脸,我在更敏锐的消受你的媚”——《春的投生》
春天都是温暖的`,春天亦是充满希望的。
1924年4月12日,著名诗人泰戈尔访华。在这人间四月天里,他们又迎来了重逢。
在泰戈尔从上海转至北京后的数十天行程里,貌美如花的林徽因全程陪同。而作为随行的翻译,徐志摩也时刻追随在泰戈尔的左右。
“林**人艳如花,和老诗人挟臂而行,加上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徐志摩,有如苍松竹梅的一幅三友图。”林徽因美若梅花,徐志摩虚心若竹,泰戈尔苍劲如松,三人所到之处,无不引人注目,一时成为京城美谈。
种子在合适时间和温度条件下就会发芽。而徐志摩心里那颗“已然死亡”的爱情种子,遇到了久违的雨露,又开始悄悄地在心底骚动不安。
5月8日,是泰戈尔的64岁生日。为了庆祝诗哲的生日,两人更是出演了泰戈尔的诗剧《齐德拉》,林徽因饰演公主齐德拉,徐志摩则扮演能帮公主变换美丑的爱神。两人精彩的演出,加上流利的全英文对话,泰戈尔自是喜上眉梢,对徐林也都是赞赏有加
当得知徐志摩一直暗恋着身边这位林大美人的时候,泰戈尔也是成人之美,牵线搭桥,做起了媒人。
可是,林徽因始终不为所动。无奈,老诗人也不好强人所难,即兴做了一首小诗,赠与徐志摩和林徽因:“天空的蔚蓝,爱上了大地的碧绿。它们之间的微风叹了一声:唉!”
四、分定方向
“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偶然》
恐于徐志摩对林徽因的情感纠缠,在泰戈尔走后,林长民决定让女儿和梁思成赴美留学。他倒也不失风度,和徐志摩一同游湖,劝慰这位忘年之交。
人生若只如初见。两人见面之中最难忘的也莫过于第一次见面和再见。
临走之前,林徽因和徐志摩单独见了最后一面。现在已经无法得知当时他们具体讲了些什么,只知道那是一个夜晚,还有,他们要分定了方向。
徐志摩在他的诗歌《偶然》中这样写到:“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而林徽因也在诗歌《那一晚》中记录了这次和徐志摩难忘的分别:“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两人各认取个生活的模样。”
1924年6月,林徽因携梁思成启程前往美国。
至此,徐志摩和林徽因两人千里迢迢,天各一方。距离遥远地能装下一个浩瀚的太平洋。所有关于他们爱情的那些情感因素也从此分定了方向。
1926年10月3日,徐志摩和陆小曼在北京完婚。
1928年3月21日,林徽因和梁思成也在加拿大渥太华举行婚礼。
五、保持友谊
“吹下一针新碧,掉在你窗前;轻柔如同叹息——不惊你安眠!”——《山中》
时光渐长,感情渐淡。数年的时间,足以让一个人释怀。他们在后来的情感上一直保持了那“真”,保持那份纯洁地、难能可贵的友谊。
1930年林徽因得了严重的肺病,身体瘦得只剩皮包骨。在徐志摩的提议下,梁思成把妻子送到了香山疗养。
在香山的那段时间,林徽因为了精心养病,暂时抛却了繁重的工作。也正是这段难得“清闲”的时间,她开始走上写诗之路,从此也成为了一名诗人。
作为朋友,徐志摩时刻惦记着林徽因的病情。他常写诗给她,为林徽因带来不少精神的慰藉。
六、怀念故人
“更何况永远照彻我的心底;有那颗不夜的明珠,我爱你。”——《你去》
1931年11月19日,随着济南开山那声隆隆的爆炸声,诗人徐志摩是永远地在空际云游去了。
为了纪念这位朋友、亦是曾经深爱过她的徐志摩,林徽因让梁思成在失事现场捡了一块飞机残骸,并且永远地挂在自己卧室的墙上,以作纪念。
作为纪念,当然还得有文字。林徽因在同年12月7日公开发表《悼志摩》一文;在1935年12月8日又发表《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
“你仍要保存着那真你问黑夜要回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山谷中留着,有那回音。”这首诗《别丢掉》写于1932年,是林徽因对于徐志摩《山中》和《你去》两首诗的隔空回信:“志摩,你向黑夜要回了‘我爱你’那一句话,但是你忘了,山谷中已经有了那回音,山谷中还有你那想念的徽因。你的话——我爱你,永远在落满红叶的香山回荡,也永远在我的心里回荡!”
欧洲。
1921年,16岁的林徽因游历欧洲,在英伦期间,结识了当时正在英国留学的徐志摩。也许是初次社交性见面的拘谨,徐志摩没很在意旁边十六岁的大女孩。林徽因望着二十三岁的徐志摩,看他比自己高出许多,并架着衬大了年龄的眼镜,竟脱口叫他"叔叔"。
直到徐志摩登门正式拜访林长民,他才惊喜异常地发现,林家姑娘那般聪慧伶俐,楚楚动人。徐志摩慢慢成为来林寓的常客,显然是 "醉翁之意不在酒"了。平常即使不来登门,也是书信频频,沙士顿小镇的一家杂货铺是徐志摩的信件收发点,他每天一吃完早饭便奔向杂货铺。
林徽因与徐志摩有理由很快地亲切交往。林徽因出生杭州,祖父在浙江杭州不远的徐志摩家乡浙江海宁做过父母官,母亲又是浙江嘉兴人,毗邻海宁。如今在伦敦邂逅徐志摩恰似他乡遇故人,彼此的间共同话题自然无穷无尽。
扩展资料:
林徽因和徐志摩的爱情结局:
徐志摩是可爱的,而于林徽因来说,这不过是朋友式的可爱。她没有料到,他们的亲切交往在徐志摩那方急速超越了友谊的界线,于是她惶恐起来,不得不求助父亲来守住这条情感防线。所以就有了林长民给徐志摩这一封信:
志摩足下:长函敬悉,足下用情之烈,令人感悚,徽亦惶恐不知何以为答,并无丝豪(毫)mockery(嘲笑),想足下悮(误)解耳。星期日(十二月三日)午饭,盼君来谈,并约博生夫妇。友谊长葆,此意幸亮察。敬颂文安。
不知徐志摩是如何答复的,他的回信没有保存下来。从第二天林长民再致徐志摩信看,大体能够推测到,徐志摩暂时收起了灼热情感。
-林徽因
凤凰网-百年迷恋:一代才女林徽因与徐志摩的爱情[组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