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以来文学代表作品有:
中篇小说《外婆比我年轻》,《江南》1991年第5期;
中篇报告文学《炼狱春秋》,《百花洲》1992年第5期,《南方周末》转载;
长篇纪实文学《我的外公陆定一》(40万字,独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出版;
长篇纪实文学《家族档案》(20万字,独著),江苏文艺出版社2004年4月出版;
《寻找外公陆定一》,《名人传记》2006年第5期上半月,《新华文摘》2006年第18期全文转载。
长篇纪实文学《红色无际》(24万字,独著),作家出版社2011年3月出版(ISBN978-7-5063-5776-0)。
个人诗集《为了一次美丽的邂逅》(14万字,独著),作家出版社2011年3月出版(ISBN978-7-5063-5776-0)。
《红土地与客家文丛》(主编),作家出版社,2011年3月第1版。(含7本著作:《长途跋涉录》、《红色无际》、《李一痕和他的诗友们》、《无中生有》、《五弦挥红》、《走歌的红妹子》、《为了一次美丽的邂逅》。)
《铁骨书生——忆外公陆定一》(独著),《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2012年第9期。
1、欧拉不满10岁就开始自学《代数学》。这本书连他的几位老师都没读过。可小欧拉却读得津津有味,遇到不懂的地方,就用笔作个记号,事后再向别人请教。
2、华罗庚幼时爱动脑筋,因思考问题过于专心常被同伴们戏称为“罗呆子”,但是他并不在意别人嘲笑他。
:
1、莱昂哈德·欧拉
莱昂哈德·欧拉 ,1707年4月15日~1783年9月18日,瑞士数学家、自然科学家。1707年4月15日出生于瑞士的巴塞尔,1783年9月18日于俄国圣彼得堡去世。欧拉出生于牧师家庭,自幼受父亲的影响。13岁时入读巴塞尔大学,15岁大学毕业,16岁获得硕士学位。
欧拉是18世纪数学界最杰出的人物之一,他不但为数学界作出贡献,更把整个数学推至物理的领域。他是数学史上最多产的数学家,平均每年写出八百多页的论文,还写了大量的力学、分析学、几何学、变分法等的课本,《无穷小分析引论》、《微分学原理》、《积分学原理》等都成为数学界中的经典著作。欧拉对数学的研究如此之广泛,因此在许多数学的分支中也可经常见到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重要常数、公式和定理。
此外欧拉还涉及建筑学、弹道学、航海学等领域。瑞士教育与研究国务秘书Charles Kleiber曾表示:“没有欧拉的众多科学发现,今天的我们将过着完全不一样的生活。”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则认为:读读欧拉,他是所有人的老师。
2、华罗庚
华罗庚(19101112—1985612), 出生于江苏常州金坛区,祖籍江苏丹阳。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第一至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他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与多元复变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并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有“华氏定理”、“华氏不等式”、“华—王方法”等。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红星照耀中国》#一本好书#01:40
红星照耀中国
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创作纪实作品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6个义项
《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曾译名《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文学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及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并根据采访梳理了长征的脉络。毛泽东、周恩来是作者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1]
2020年4月,列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2]
书名
《红星照耀中国》
别名
《西行漫记》[3]
作者
埃德加·斯诺[3]
类别
纪实文学
原作品
Red Star Over China
快速
导航
作品目录作者简介写作经历出版发行作品影响网友评价
内容简介
《红星照耀中国》是西方记者对中国***和红军的第一部采访记录,也是新闻史和报告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书中不仅记载了大量有关中国红军和苏区,以及毛泽东等革命***的第一手资料,而且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和中国革命做出了客观的评价。由于其对历史的权威记录,以及对历史趋势的准确预见,本书成为风靡全球的经典名著,被译成近二十种文字。[6]
作品目录
全书共12篇,主要内容包括:
1、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
2、对中国***和红军主要***的采访;
3、中国***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
4、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
以下目录来自本书1979年北京三联书店版:
中文重译本序(胡愈之)
一九三八年中译本作者序(斯诺)
第一篇 探寻红色中国
《红星照耀中国》1979年三联书店版
一.一些未获解答的问题
二.去西安的慢车
三.汉代青铜
四.通过红色大门
第二篇 去红都的道路
一.遭白匪追逐
二.造反者
三.贺龙二三事
四.红军旅伴
第三篇 在保安
一.苏维埃掌权人物
二.***的基本政策
三.论抗日战争
四.悬赏二百万元的首级
五.红军剧社
第四篇 一个***员的由来
一.童年
二.在长沙的日子
三.革命的前奏
四.国民革命时期
五.苏维埃运动
六.红军的成长
第五篇 长征
一.第五次围剿
二.举国大迁移
三.大渡河英雄
四.过大草地
第六篇 红星在西北
一.陕西苏区:开创时期
二.死亡和捐税
三.苏维埃社会
四.货币解剖
五.人生五十始!
第七篇 去前线的路上
一.同红色农民谈话
二.苏区工业
三.“他们唱得太多了”
第八篇 同红军在一起
一.“真正的”红军
二.彭德怀印象
三.为什么当红军?
四.游击战术
五.红军战士的生活
六.政治课
第九篇 同红军在一起(续)
一.红色窑工徐海东
二.中国的阶级战争
三.四大马
四.穆斯林和马克思主义者
第十篇 战争与和平
一.再谈马
二.“红小鬼”
三.实践中的统一战线
四.关于朱德
第十一篇 回到保安
一.路上的邂逅
二.保安的生活
三.俄国的影响
四.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共产国际
五.那个外国智囊
六.别了,红色中国
第十二篇 又是白色世界
一.兵变前奏
二.总司令被逮
三.蒋、张和***
四.“针锋相对”
五.友谊地久天长?
六.红色的天际
附一:《西行漫记》新译本译后缀语
附二:斯诺在西北苏区的摄影采访活动
附三:斯诺的客厅和一二·九学生运动
作者简介
埃德加·斯诺(1905—1972),美国著名记者。他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 他只身前往陕北苏区,通过实地考察以及对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的专访,首次向世界讲述了中国红军和苏区的真实情况,并由此创作了纪实文学经典《红星照耀中国》,成为世界报道中国红军的第一人。1949年后,斯诺曾三次来华访问,受到毛泽东的亲切接见。其著作《红星照耀中国》成为新闻史和报告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6]
西行漫记
写作经历
作者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红星照耀中国》的写作,斯诺作为一个西方新闻记者,对中国***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报道。
斯诺同毛泽东、周恩来等进行了多次长时间的谈话,搜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手资料。此外,他还实地考察,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口问手写,对苏区军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根据地工业农业生产等作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四个月的采访,他密密麻麻写满了14个笔记本。当年10月底,斯诺带着他的采访资料、胶卷和照片,从陕北回到北平,经过几个月的埋头写作,英文名Red Star Over China、中文译名为《西行漫记》或《红星照耀中国》的纪实文学终于诞生。
出版发行
由于斯诺在西北红色区域的冒险中引起的激情和对中国人民的热爱,他几乎用了后半生的全部精力,对中国问题作继续的探索和报道。《红星照耀中国》先后被译为二十多种文字,几乎传遍了全世界。该书不断地再版和重印,影响了千百万读者和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使它成为享有盛誉,家喻户晓的文学作品。
纽约Grove Press社英文版
1937年10月,英国伦敦维克多·戈兰茨公司出版斯诺的英文初版Red Star Over China(红星照耀中国)。以后,此书以近二十种文字翻译出版,几十年间几乎传遍了世界,成了著名的畅销书。
《西行漫记》1938年版
1938年2月10日,由胡愈之策划,林淡秋、梅益等十二人集体承译,以复社名义出版的Red Star Over China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在上海问世。考虑到在敌占区和国民党政府统治区发行的缘故,译本改名为《西行漫记》。此书在短短的十个月内就印行了4版,轰动了国内及海外华侨聚集地,在香港及海外华人集中地还出现难以计数的该书重印本和翻印本。国民党政府不止一次下令查禁斯诺的这些著作,先后查禁的这类著作达十几种。
1938年7月,美国出版Red Star Over China的修订版。由美国纽约兰登出版社印行,1938年的版本,精装漆布封面,书的高乘宽是24乘16厘米。封二与环衬相连的是一幅中国地图,图中详细画出红军长征路线。封三和环衬印的也是一幅地图——中国西北地图,实际是1938年国共双方控制区域图。此书环衬钤有多枚椭圆形印章,原文是:NANKING CALIF JESUITS LIBRARY。美国版经过斯诺修订增补,文字与复社版不同,内容上又多出一个第十三章:Shadows on the Rising Sun(旭日上的暗影)。
红星照耀中国-人文社版
1949年后,斯诺的书继续照耀世界各地,而在中国反倒遭冷遇。《西行漫记》只是在1960年2月由三联书店根据复社版印了一小部分,作为内部读物,限于内部发行,这还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后斯诺第一次访华而特批的。文化大革命期间,《西行漫记》也难逃劫,被加盖严控之类印记,密封于图书馆和资料室书库中,禁止借阅。
1979年12月,北京三联书店出版了由董乐山根据伦敦维克多·戈兰茨公司(Victor Gollancz Ltd London)1937年版RED STAR OVER CHINA翻译的中文本《西行漫记》,胡愈之为该重译本作了序,该译本还收入了1938年斯诺为复社的中译本作的序。
从图书出版角度而言,真正赋予了斯诺这本不朽名著以《红星照耀中国》的书名的,是译者董乐山。作为一名具有职业追求的翻译家,董乐山在《红星照耀中国》的英文版本上选取也有自己的考虑。RED STAR OVER CHINA在1937年初版之后,埃德加·斯诺做了反复的修订,其主要版本有英国戈兰茨版(Victor Gollancz 1937),美国兰登书屋初版(Random House 1938), 美国兰登书屋第一次修订版,美国兰登书屋第二次修订版(Random House 1944),格罗夫增补修订版(Grove Press 1968),英国戈兰茨增补修订版(Victor Gollancz 1968),企鹅出版社鹈鹕丛书版(Penguin Books 1972)。斯诺随着时局的变化以及自己对于中国***的理解,修订增删这部经典作品,每一个版本相较上一个版本,都有不仅仅是字句和表述上的调整。在中宣部出版局、三联书店及翻译家董乐山经过慎重考虑和论证后,决定根据1937年的初版本译出。[8]
2016年7月,人民文学出版社新版《红星照耀中国》中文版出版。该版采用董乐山先生的经典译本,还插入如今很难觅见的从1937年、1938年、1939年三版《红星照耀中国》中遴选出的数十幅珍贵历史照片,以及书末所附译者董乐山撰写的《斯诺的客厅和一二·九学生运动》等三篇文章。
2018年2月,该书中文版已诞生整整80年。新版《红星照耀中国》销量达300万册。新版《红星照耀中国》是人文社首部一年内码洋过亿元的书,更是国内出版界2017年头号图书。新版《红星照耀中国》至2018年2月已加印31次,一年内发货码洋达1多亿元,一本书就为人文社盈利2000多万元。[1]
红星照耀中国—斯诺基金会授权新译本
2018年8月,长江文艺出版社重磅推出了由斯诺基金会官方授权的《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此书根据《红星照耀中国》定版翻译而成,是经过斯诺基金会官方认证的中文译本。[9]
作品影响
《红星照耀中国》不仅在政治意义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而且在报告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上也成为同类作品的典范。人物刻画、环境描写以及叙事的角度几近出神入化的程度。《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出版后,在中国同样产生巨大的反响,成千上万个中国青年因为读了《红星照耀中国》,纷纷走上革命道路。
1937年10 月,《红星照耀中国》首先在英国出版,一问世便轰动世界,在伦敦出版的头几个星期就连续再版七次,销售10万册以上。世界舆论普遍认为这是一个杰作,标志着西方对中国的了解进入一个新时代。美国历史学家哈罗德·伊萨克斯的调查说明,作为美国人对中国人印象的主要来源,《红星照耀中国》仅次于赛珍珠的《大地》。《大地》使美国人第一次真正了解中国老百姓,而《红星照耀中国》则使西方人了解中国***人的真实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代美国人对中国***人的知识都是从斯诺那里得来的。
《红星照耀中国》英文版
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斯诺探求了中国革命发生的背景、发展的原因。他判断由于中国***的宣传和具体行动,使穷人和受压迫者对国家、社会和个人有了新的理念,有了必须行动起来的新的信念。由于有了这一种思想武装,使得一批青年,能够对国民党的统治进行群众性的斗争长达十年之久。他对长征表达了钦佩之情,断言长征实际上是一场战略撤退,称赞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是现代史上的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斯诺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
《红星照耀中国》的另一魅力,在于描绘了中国***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以及他们的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他面对面采访了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中国***的***和红军将领,结下了或浅或深的交情。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毛泽东。斯诺准确地把握到毛泽东同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民众的精神纽带。没有人比毛泽东更了解他们,更擅长综合、表达和了解他们的意愿。这将深刻地制约着以后数十年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包括其成功和曲折。
这样,斯诺对中国的认识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发现了一个“活的中国”,对普通中国百姓尤其是农民即将在历史创造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作出了正确的预言,他发现了隐藏在亿万劳动人民身上的力量,并断言中国的未来就掌握在他们手中。
2020年4月,列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2]红星照耀中国》#一本好书#01:40
红星照耀中国
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创作纪实作品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6个义项
《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曾译名《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文学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及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并根据采访梳理了长征的脉络。毛泽东、周恩来是作者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1]
2020年4月,列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2]
书名
《红星照耀中国》
别名
《西行漫记》[3]
作者
埃德加·斯诺[3]
类别
纪实文学
原作品
Red Star Over China
快速
导航
作品目录作者简介写作经历出版发行作品影响网友评价
内容简介
《红星照耀中国》是西方记者对中国***和红军的第一部采访记录,也是新闻史和报告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书中不仅记载了大量有关中国红军和苏区,以及毛泽东等革命***的第一手资料,而且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和中国革命做出了客观的评价。由于其对历史的权威记录,以及对历史趋势的准确预见,本书成为风靡全球的经典名著,被译成近二十种文字。[6]
作品目录
全书共12篇,主要内容包括:
1、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
2、对中国***和红军主要***的采访;
3、中国***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
4、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
以下目录来自本书1979年北京三联书店版:
中文重译本序(胡愈之)
一九三八年中译本作者序(斯诺)
第一篇 探寻红色中国
《红星照耀中国》1979年三联书店版
一.一些未获解答的问题
二.去西安的慢车
三.汉代青铜
四.通过红色大门
第二篇 去红都的道路
一.遭白匪追逐
二.造反者
三.贺龙二三事
四.红军旅伴
第三篇 在保安
一.苏维埃掌权人物
二.***的基本政策
三.论抗日战争
四.悬赏二百万元的首级
五.红军剧社
第四篇 一个***员的由来
一.童年
二.在长沙的日子
三.革命的前奏
四.国民革命时期
五.苏维埃运动
六.红军的成长
第五篇 长征
一.第五次围剿
二.举国大迁移
三.大渡河英雄
四.过大草地
第六篇 红星在西北
一.陕西苏区:开创时期
二.死亡和捐税
三.苏维埃社会
四.货币解剖
五.人生五十始!
第七篇 去前线的路上
一.同红色农民谈话
二.苏区工业
三.“他们唱得太多了”
第八篇 同红军在一起
一.“真正的”红军
二.彭德怀印象
三.为什么当红军?
四.游击战术
五.红军战士的生活
六.政治课
第九篇 同红军在一起(续)
一.红色窑工徐海东
二.中国的阶级战争
三.四大马
四.穆斯林和马克思主义者
第十篇 战争与和平
一.再谈马
二.“红小鬼”
三.实践中的统一战线
四.关于朱德
第十一篇 回到保安
一.路上的邂逅
二.保安的生活
三.俄国的影响
四.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共产国际
五.那个外国智囊
六.别了,红色中国
第十二篇 又是白色世界
一.兵变前奏
二.总司令被逮
三.蒋、张和***
四.“针锋相对”
五.友谊地久天长?
六.红色的天际
附一:《西行漫记》新译本译后缀语
附二:斯诺在西北苏区的摄影采访活动
附三:斯诺的客厅和一二·九学生运动
作者简介
埃德加·斯诺(1905—1972),美国著名记者。他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 他只身前往陕北苏区,通过实地考察以及对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的专访,首次向世界讲述了中国红军和苏区的真实情况,并由此创作了纪实文学经典《红星照耀中国》,成为世界报道中国红军的第一人。1949年后,斯诺曾三次来华访问,受到毛泽东的亲切接见。其著作《红星照耀中国》成为新闻史和报告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6]
西行漫记
写作经历
作者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红星照耀中国》的写作,斯诺作为一个西方新闻记者,对中国***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报道。
斯诺同毛泽东、周恩来等进行了多次长时间的谈话,搜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手资料。此外,他还实地考察,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口问手写,对苏区军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根据地工业农业生产等作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四个月的采访,他密密麻麻写满了14个笔记本。当年10月底,斯诺带着他的采访资料、胶卷和照片,从陕北回到北平,经过几个月的埋头写作,英文名Red Star Over China、中文译名为《西行漫记》或《红星照耀中国》的纪实文学终于诞生。
出版发行
由于斯诺在西北红色区域的冒险中引起的激情和对中国人民的热爱,他几乎用了后半生的全部精力,对中国问题作继续的探索和报道。《红星照耀中国》先后被译为二十多种文字,几乎传遍了全世界。该书不断地再版和重印,影响了千百万读者和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使它成为享有盛誉,家喻户晓的文学作品。
纽约Grove Press社英文版
1937年10月,英国伦敦维克多·戈兰茨公司出版斯诺的英文初版Red Star Over China(红星照耀中国)。以后,此书以近二十种文字翻译出版,几十年间几乎传遍了世界,成了著名的畅销书。
《西行漫记》1938年版
1938年2月10日,由胡愈之策划,林淡秋、梅益等十二人集体承译,以复社名义出版的Red Star Over China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在上海问世。考虑到在敌占区和国民党政府统治区发行的缘故,译本改名为《西行漫记》。此书在短短的十个月内就印行了4版,轰动了国内及海外华侨聚集地,在香港及海外华人集中地还出现难以计数的该书重印本和翻印本。国民党政府不止一次下令查禁斯诺的这些著作,先后查禁的这类著作达十几种。
1938年7月,美国出版Red Star Over China的修订版。由美国纽约兰登出版社印行,1938年的版本,精装漆布封面,书的高乘宽是24乘16厘米。封二与环衬相连的是一幅中国地图,图中详细画出红军长征路线。封三和环衬印的也是一幅地图——中国西北地图,实际是1938年国共双方控制区域图。此书环衬钤有多枚椭圆形印章,原文是:NANKING CALIF JESUITS LIBRARY。美国版经过斯诺修订增补,文字与复社版不同,内容上又多出一个第十三章:Shadows on the Rising Sun(旭日上的暗影)。
红星照耀中国-人文社版
1949年后,斯诺的书继续照耀世界各地,而在中国反倒遭冷遇。《西行漫记》只是在1960年2月由三联书店根据复社版印了一小部分,作为内部读物,限于内部发行,这还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后斯诺第一次访华而特批的。文化大革命期间,《西行漫记》也难逃劫,被加盖严控之类印记,密封于图书馆和资料室书库中,禁止借阅。
1979年12月,北京三联书店出版了由董乐山根据伦敦维克多·戈兰茨公司(Victor Gollancz Ltd London)1937年版RED STAR OVER CHINA翻译的中文本《西行漫记》,胡愈之为该重译本作了序,该译本还收入了1938年斯诺为复社的中译本作的序。
从图书出版角度而言,真正赋予了斯诺这本不朽名著以《红星照耀中国》的书名的,是译者董乐山。作为一名具有职业追求的翻译家,董乐山在《红星照耀中国》的英文版本上选取也有自己的考虑。RED STAR OVER CHINA在1937年初版之后,埃德加·斯诺做了反复的修订,其主要版本有英国戈兰茨版(Victor Gollancz 1937),美国兰登书屋初版(Random House 1938), 美国兰登书屋第一次修订版,美国兰登书屋第二次修订版(Random House 1944),格罗夫增补修订版(Grove Press 1968),英国戈兰茨增补修订版(Victor Gollancz 1968),企鹅出版社鹈鹕丛书版(Penguin Books 1972)。斯诺随着时局的变化以及自己对于中国***的理解,修订增删这部经典作品,每一个版本相较上一个版本,都有不仅仅是字句和表述上的调整。在中宣部出版局、三联书店及翻译家董乐山经过慎重考虑和论证后,决定根据1937年的初版本译出。[8]
2016年7月,人民文学出版社新版《红星照耀中国》中文版出版。该版采用董乐山先生的经典译本,还插入如今很难觅见的从1937年、1938年、1939年三版《红星照耀中国》中遴选出的数十幅珍贵历史照片,以及书末所附译者董乐山撰写的《斯诺的客厅和一二·九学生运动》等三篇文章。
2018年2月,该书中文版已诞生整整80年。新版《红星照耀中国》销量达300万册。新版《红星照耀中国》是人文社首部一年内码洋过亿元的书,更是国内出版界2017年头号图书。新版《红星照耀中国》至2018年2月已加印31次,一年内发货码洋达1多亿元,一本书就为人文社盈利2000多万元。[1]
红星照耀中国—斯诺基金会授权新译本
2018年8月,长江文艺出版社重磅推出了由斯诺基金会官方授权的《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此书根据《红星照耀中国》定版翻译而成,是经过斯诺基金会官方认证的中文译本。[9]
作品影响
《红星照耀中国》不仅在政治意义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而且在报告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上也成为同类作品的典范。人物刻画、环境描写以及叙事的角度几近出神入化的程度。《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出版后,在中国同样产生巨大的反响,成千上万个中国青年因为读了《红星照耀中国》,纷纷走上革命道路。
1937年10 月,《红星照耀中国》首先在英国出版,一问世便轰动世界,在伦敦出版的头几个星期就连续再版七次,销售10万册以上。世界舆论普遍认为这是一个杰作,标志着西方对中国的了解进入一个新时代。美国历史学家哈罗德·伊萨克斯的调查说明,作为美国人对中国人印象的主要来源,《红星照耀中国》仅次于赛珍珠的《大地》。《大地》使美国人第一次真正了解中国老百姓,而《红星照耀中国》则使西方人了解中国***人的真实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代美国人对中国***人的知识都是从斯诺那里得来的。
《红星照耀中国》英文版
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斯诺探求了中国革命发生的背景、发展的原因。他判断由于中国***的宣传和具体行动,使穷人和受压迫者对国家、社会和个人有了新的理念,有了必须行动起来的新的信念。由于有了这一种思想武装,使得一批青年,能够对国民党的统治进行群众性的斗争长达十年之久。他对长征表达了钦佩之情,断言长征实际上是一场战略撤退,称赞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是现代史上的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斯诺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
《红星照耀中国》的另一魅力,在于描绘了中国***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以及他们的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他面对面采访了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中国***的***和红军将领,结下了或浅或深的交情。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毛泽东。斯诺准确地把握到毛泽东同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民众的精神纽带。没有人比毛泽东更了解他们,更擅长综合、表达和了解他们的意愿。这将深刻地制约着以后数十年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包括其成功和曲折。
这样,斯诺对中国的认识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发现了一个“活的中国”,对普通中国百姓尤其是农民即将在历史创造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作出了正确的预言,他发现了隐藏在亿万劳动人民身上的力量,并断言中国的未来就掌握在他们手中。
2020年4月,列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2]
徐特立原来是一个极受敬重的教授,但是到了五十岁那一年,他投身到***中来。毛泽东是他在长沙的学生。他的学生中还有许多青年后来成了***。
徐特立本人在毛泽东能分辨共和派和保皇派之前很早就参与了政治。他身上仍留着帝制时代与封建政治作斗争的标志。他到一九二七年才成了***员,资产阶级社会的判逆。
在国民革命期间,徐特立在国民党省党部很活跃,但是他同情***。他向学生公开宣传马克思主义。“清洗”期间,他遭到追捕,不得不销声匿迹。
后来党把他派去俄国,他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回国后,他闯破封锁,到了江西,不久就在翟秋白下面但任副教育人民委员,翟秋白遭难后,执行委员会任命徐特立继任。从此以后,他就以教书先生老徐著称。
一天,我们正在谈话的时候,他开始幽默地一一列举他的一些困难。“同我们所估计的几乎一样,”他说,“在西北,在我们到达以前,除了少数地主、官吏、商人以外几乎没有人识字。文盲几乎达到百分之九十五左右。
在文化上,这是地球上最黑暗的一个角落。你知道吗,陕北和甘肃的人竟相信水对他们是有害的!这里的人平均一生只洗两次澡——一次在出生的时候,一次在结婚的时候。他们不愿洗脚,洗手,洗脸,不愿剪指甲,剃头发。这里留辫子的人比中国任何其他地方都多。
在学校教育方面,***自称已经办了约二百所小学,为小学教师办了一所师范,还办了一所农业学校、一所纺织学校、一所五个年级的工会学校、一所有四百学员的党校。所有技术学校的课程为期都只有六个月。
重点当然放在军事教育上面,两年来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尽管这个遭到四面包围的小国有种种困难。有红军大学、骑兵学校、步兵学校,上文已提到。还有一所无线电学校、一所医科学校,后者实际上只训练护士。有一所工程学校,学员所受的实际上是当学徒工的基本训练。
象整个苏维埃组织一样,一切都是十分临时性的,主要是当作一种加强红军后方的活动,为红军供应干部。许多教员连中学毕业生都不是,令人感到有趣的是,他们把什么知识都共同分享。这些学校是地地道道共产主义的,不仅在意识形态方面是如此,而且在利用他们所能搜刮的技术知识,“提高文化水平”方面也是如此。
扩展资料:
《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又称《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作者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斯诺作为一个西方新闻记者,对中国***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报道。
斯诺同毛泽东、周恩来等进行了多次长时间的谈话,搜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手资料。此外,他还实地考察,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口问手写,对苏区军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等作了广泛深入的调查。
四个月的采访,他密密麻麻写满了14个笔记本。当年10月底,斯诺带着他的采访资料、胶卷和照片,从陕北回到北平,经过几个月的埋头写作,英文名《Red Star Over China》、中文译名为《西行漫记》或《红星照耀中国》的报告文学终于诞生。
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斯诺探求了中国革命发生的背景、发展的原因。他判断由于中国***的宣传和具体行动,使穷人和受压迫者对国家、社会和个人有了新的理念,有了必须行动起来的新的信念。由于有了一种思想武装,有一批坚决的青年,所以能够对国民党的统治进行群众性的斗争长达十年之久。
他对长征表达了钦佩之情,断言长征实际上是一场战略撤退,称赞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是现代史上的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斯诺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
《红星照耀中国》的另一魅力,在于描绘了中国***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以及他们的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他面对面采访了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贺龙等中国***的***和红军将领,结下了或浅或深的交情。
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毛泽东。斯诺准确地把握到毛泽东同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民众的精神纽带。没有人比毛泽东更了解他们,更擅长综合、表达和了解他们的意愿。这将深刻地制约着以后数十年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包括其成功和曲折。
这样,斯诺对中国的认识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发现了一个“活的中国”,对普通中国百姓尤其是农民即将在历史创造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作出了正确的预言,他发现了隐藏在亿万劳动人民身上的力量,并断言中国的未来就掌握在他们手中。
参考资料:
你好:
《望月》这篇课文是记叙文
《望月》本来是著名的作家赵丽宏的散文。文章中描写的“月下江景”是非常美丽的,介绍的他的小外甥是十分可爱的。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是深远的,语言是隽永的。应该说,这篇文章是一篇高级的文艺作品,在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是一篇比较好的课文。我反对把“短、浅、白”的文章,作为课文。
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课本中,都当作记叙文来教
为你解除疑惑是我的快乐!
陈景润:小时候,教授送我一颗明珠
20多年前,一篇轰动全中国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使得一位数学奇才一夜之间街知巷闻、家喻户晓。在一定程度上,这个人的事迹甚至还推动了一个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的伟大时代早日到来。他的名字叫做陈景润。
不善言谈,他曾是一个“丑小鸭”。通常,一个先天的聋子目光会特别犀利,一个先天的盲人听觉会十分敏锐,而一个从小不被人注意、不受人欢迎的“丑小鸭”式的人物,常常也会身不由己或者说百般无奈之下穷思冥想,探究事理,格物致知,在天地万物间重新去寻求一个适合自己的位置,发展自己的潜能潜质。你可以说这是被逼的,但这么一“逼”往往也就“逼”出来不少伟人。比如童年时代的陈景润。陈景润1933年出生在一个邮局职员的家庭,刚满4岁,抗日战争开始了。不久,日寇的狼烟烧至他的家乡福建,全家人仓皇逃入山区,孩子们进了山区学校。父亲疲于奔波谋生,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母亲是一个劳碌终身的旧式家庭妇女,先后育有12个子女,但最后存活下来的只有6个。陈景润排行老三,上有兄姐、下有弟妹,照中国的老话,“中间小囡轧扁头“,加上他长得瘦小孱弱,其不受父母欢喜、手足善待可想而知。在学校,沉默寡言、不善辞令的他处境也好不到哪里去。不受欢迎、遭人欺负,时时无端挨人打骂。可偏偏他又生性倔强,从不曲意讨饶,以求改善境遇,不知不觉地便形成了一种自我封闭的内向性格。人总是需要交流的,特别是孩子。禀赋一般的孩子面对这种困境可能就此变成了行为乖张的木讷之人,但陈景润没有。对数字、符号那种天生的热情,使得他忘却了人生的艰难和生活的烦恼,一门心思地钻进了知识的宝塔,他要寻求突破,要到那里面去觅取人生的快乐。所谓因材施教,就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为每一个学生创造一个根据自己的特点充分得到发展的空间。
小小陈景润,自己对自己因材施教着。
一生大幸,小学生邂逅大教授但是,他毕竟还是个孩子。除了埋头书卷,他还需要面对面、手把手的引导。毕竟,能给孩子带来最大、最直接和最鲜活的灵感和欢乐的,还是那种人与人之间的、耳提面命式的,能使人心灵上迸射出辉煌火花的交流和接触。所幸,后来随着家人回到福州,陈景润遇到了他自谓是终身获益匪浅的名师沈元。
沈元是中国著名的空气动力学家,航空工程教育家,中国航空界的泰斗。他本是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毕业的博士、清华大学航空系主任,1948年回到福州料理家事,正逢战事,只好留在福州母校英华中学暂时任教,而陈景润恰恰就是他任教的那个班上的学生。
大学名教授教幼童,自有他与众不同、出手不凡的一招。针对教学对象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沈元上课,常常结合教学内容,用讲故事的方法,深入浅出地介绍名题名解,轻而易举地就把那些年幼的学童循循诱入了出神入化的科学世界,激起他们向往科学、学习科学的巨大热情。比如这一天,沈元教授就兴致勃勃地为学生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
师手遗“珠“,照亮少年奋斗的前程
“我们都知道,在正整数中,2、4、6、8、10,这些凡是能被2整除的数叫偶数;1、3、5、7、9,等等,则被叫做奇数。还有一种数,它们只能被1和它们自身整除,而不能被其他整数整除,这种数叫素数。“
像往常一样,整个教室里,寂静地连一根绣花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能听见,只有沈教授沉稳浑厚的嗓音在回响。
“二百多年前,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中学教师发现,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譬如,6=3+3,12=5+7,18=7+11,24=11+13反反复复的,哥德巴赫对许许多多的偶数做了成功的测试,由此猜想每一个大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之和。”沈教授说到这里,教室里一阵骚动,有趣的数学故事已经引起孩子们极大的兴趣。
“但是,猜想毕竟是猜想,不经过严密的科学论证,就永远只能是猜想。”这下子轮到小陈景润一阵骚动了。不过是在心里。
该怎样科学论证呢?我长大了行不行呢?他想。后来,哥德巴赫写了一封信给当时著名的数学家欧勒。欧勒接到信十分来劲儿,几乎是立刻投入到这个有趣的论证过程中去。但是,很可惜,尽管欧勒为此几近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却一直到死也没能为这个猜想作出证明。从此,哥德巴赫猜想成了一道世界著名的数学难题,二百多年来,曾令许许多多的学界才俊、数坛英杰为之前赴后继,竞相折腰。教室里已是一片沸腾,孩子们的好奇心、想像力一下全给调动起来。
“数学是自然科学的皇后,而这位皇后头上的皇冠,则是数论,我刚才讲到的哥德巴赫猜想,就是皇后皇冠上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啊!”
沈元一气呵成地讲完了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同学们议论纷纷,很是热闹,内向的陈景润却一声不出,整个人都“痴”了。这个沉静、少言、好冥思苦想的孩子完全被沈元的讲述带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神奇世界。在别的同学啧啧赞叹、但赞叹完了也就完了的时候,他却在一遍一遍暗自跟自己讲:
“你行吗?你能摘下这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吗?”
一个是大学教授,一个是黄口小儿。虽然这堂课他们之间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交流、甚至连交谈都没有,但又的确算得上一次心神之交,因为它奠就了小陈景润一个美丽的理想,一个奋斗的目标,并让他愿意为之奋斗一辈子!多年以后,陈景润从厦门大学毕业,几年后,被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慧眼识中,伯乐相马,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自此,在华罗庚的带领下,陈景润日以继夜地投入到对哥德巴赫猜想的漫长而卓绝的论证过程之中。
1966年,中国数学界升起一颗耀眼的新星,陈景润在中国《科学通报》上告知世人,他证明了(1+2)!
1973年2月,从“文革“浩劫中奋身站起的陈景润再度完成了对(1+2)证明的修改。其所证明的一条定理震动了国际数学界,被命名为“陈氏定理”。不知道后来沈元教授还能否记得自己当年对这帮孩子们都说了些什么,但陈景润却一直记得,一辈子都那样清晰。
今天开始读《超级阅读术》,日本作者斋藤孝。
被人称作天才、伟人的人都很善于学习,或者说他们有着强烈的学习热情,我们可以从他们那里得到启示,甚至激发我们的浑身干劲。
读书赐予你力量———它磨练你的意志、丰富你的人生,而不只是帮你完成工作
读书的好处之一是: 以精神文化为依靠,让人的心绪变得宁静。
正确的读书方法是比别人读得更多、比别人读得更精、读后马上就能用于工作。
越是有思想的人,就越有紧迫感,因为他们必须掌握真正的知识。
读书可以锻炼你的思考能力。它要求你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咬文嚼字,在脑子里回味那些文字的含义。
一个人不读书,他的人生并不一定就会变得不圆满,从不看书的人也能过上幸福生活。但从整个社会层面去思考的话,如果社会上不读书的人变得越来越多,那么,这个国家的国力就会下降。
读书时人类为了在茫茫的人生大海中行船而为自己寻找的指南针的作业。有人经常将“活出真我”挂在嘴边,如果不知道自己为何物,“活出真我”就有可能变成“活得任性”。
我的提炼:
序言和第一章:
1优秀的人善于学习,学习热情强烈。
2 将读书变成日常生活的一种习惯,并持续有效的增加阅读量。
(1)一周挑战两三本新书。
(2)建立读书的规矩,构筑自己的读书方式。坐电车、等人或其它零碎时间坚决不玩手机而只读口袋书。
3、将崇敬之人的书放在手边,始终与人生导师共享精神世界。
4 实用书无法锻炼刻苦精神和思考能力,寻找总背后推动我们前进的书。我们需要寻找这样的书,即在 读完它的瞬间,你能感觉到好像有一股强劲的电流穿过你整个身体,有或者犹如一股巨大的冲击力从背后推了你一把。
5、阅读古典名著(它们支撑着人类文明),掌握跨越时空的普世真理。
6 读书分成“实用型读书”和“趣味型读书”,我们需要按照书的不同种类来选择阅读方式。
(1)实用型读书只要了解自己该怎么做就行了,不需要花时间来咀嚼文章。
(2)趣味型读书,例如读文学类著作,就以品味为目的,进入那个作品的世界,你是否获得了精神上的愉悦,这是衡量读书是否有价值的重要标准。
(3)读起来轻松的推理小说,也是能快读的书。
为了能读更多的书,我们需要仔细甄别应该快读的书和应该细读的书,以此提高读书效率。能用快读和细读两者读书模式读书的人,才能拥有高性价比的读书生活。
7将作者的人格和书一起来阅读,提升自己的感知力。
8、邂逅书中良言,提升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9、将书店作为等人的地点,在挤出的这点时间里,练习自己的速读技能,快速浏览出哪些书值得一看,值得买回家。
10、当你通过读书让自己的精神世界中拥有了伟大的他者,你的视野便能随之变得宽阔起来。所以我们要阅读优秀的先哲所写的书。
11、读书的作用之一就是激发学习热情。
第二章 增加阅读量——速读
9、通过增加阅读量积累知识,提升阅读速度和理解力。读过1本书的人和读过1000本书的人,他们读书的质和量不一样。阅读质量高的人善于处理阅读的数量;善于处理数量的人,阅读质量也高。读书越多,数量和质量都会提升。如果你读了100本书,那么,你就逐渐掌握了读书的要领,从读第101本书起,你就会变得十分轻松。当你读了1000本书之后,你就进入了读书达人的境界。你感觉不到辛苦,你一定能一瞬间抓住书中的要点。(书是通过知识来阅读的,读书积累知识,量变带来质变,读书阅读,知识越丰富,对内容的理解就越快,阅读就畅通无阻。)
10、集中精力读几本你有想读的领域里的书,相对高校第积累该领域的相关知识,在读完6-7本书后,你便对该领域的知识有了八成的理解。之后,哪怕是第一次接触的书,你都只需要理解剩下的两成就够了。读过1000本书的人,他们对各个领域的书几乎都读过6-7本。
11 读书能力与智商没有什么关系。书不是靠 智商来的读的, 靠的是知识。
12 抓重点,大幅度提升速读能力。两种读书方法:(1)迅速转动眼球,均等翻动书页,快速浏览全部文章。(2)在整本书中抓住重点部分,进行集中阅读。
13、提高读书效率的速度训练方法就是两个设定:
(1)设定读书目的,让读书切实有效,如,“要将现在所读的内容明天介绍给某人听”,这就需要很好把握内容,对内容进行整理,为此,读书需要集中注意力。
(2)设定最后期限,强行加快阅读速度,例如,设定“花3小时读完这本书”。眼睛一次读取的文字数量越多,处理的速度也就越快。因此,不要一字一字地追踪文字,而是培养一次性的读取大量文字和语句的能力,提升跳跃性地读取文字的速度。1分钟读完一页,意味着200分钟可以读完200页的书,因此差不多3小时读完一本书。因此我们只需要有意识 地设定“一小时读完一本书”就可以了。
如果设定“一周读完5本书,必须发表内容概要”,反复进行这样的训练,需要一些窍门,比如,一开始先读目录,大致了解书中的内容,明确书中的重点。一开始抓住必须仔细阅读的重点部分,就能切实地提升读书速度。要发表内容概要,需要具备“概括能力”,因此需要边看文字边理解的同时对内容进行概括。只有对阅读过的部分进行概括、在大脑中进行整理,才能预测接下来的内容构成,才能进一步加快阅读速度。
14、养成速读习惯后,只要花二三十分钟就能浏览一本书的内容。
(1)翻开书,用5分钟时间概括内容:先确认书名,接着看一下封面上的文字,之后迅速浏览目录以及各小标题,如此一来便在整体上抓住了书中的主要内容。
(2)“逆算读书法”从书尾读起,迅速迅速抓住要点。读小说一定要从头读到尾,读以议论文为主的书则可以改变顺序。首先,浏览目录,快速找到书中属于结论部分的章节就可以了。一般情况下,作者绝不会把第一章作为最重要的部分来写。一般做法是,第一章从“迄今为止大家可能是这么想的吧”开始写,第二章“因此过去的理论是这样的”。最重要的是从第三章第四章开始。自己最想说的结论部分放在最后一张加以概括。所以读书不必从头读起。
15、使用“二成读书法”(仅仅阅读整本书的二成就能抓住重点的技能)进一步提高速读能力,牢记抓住的要点。比如,一本200页的书,读二成也就是40页,如果有5章,就读一章。这里所说的二成,不是阅读连续的40页,而是跳跃式的,两三页一组地阅读你认为重要的部分。对于这读过的40页,我们则需要精读、用心去记住,在发言时可以随时引用。要选出这40页,我们可以依靠“目录”,通过目录准确地抓重点,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多读书,以提高自己的甄别能力。
16、使用“探照灯方式”,边找关键词边阅读。阅读前在脑子里定下五六个关键词。捧起书时,先看一下封面上写的内容提要,寻找关键词。这个阶段是要一下子抓住书中要点。接着,边阅读边用笔圈出你发现的一个个关键词。还可以将你认为重要的那一页折好上角,认为有点重要的那一页折好下角,以便以后重读、细读,这些重读细读的内容就全部装进脑袋里吧。
17、运用“同时平行阅读法”,实现大量阅读的目标。“同时平行阅读法”就是同时读几本书,比如同时读10本书。可以尝试将10本书同时放在沙发或书桌上,同时阅读它们。不用介意阅读速读的不同,就像10辆同时启动的汽车,跑的速度总有快有慢。也不需要同时读完所有的书。没有一个书读得多的人从头到尾读完自己藏书的每一页。一本一本地把书3全部读完,其实是没有抓住重点。我们可以打乱阅读顺序,从自己需要的部分开始,在所需的范围内进行速读,找到重点,再进行精读、细读。即使 手头还有读到一半的书,也可以放心大胆地不断地加入新书。同时阅读为数众多的书,这是成为读书家的有效途径。
18、不同状态下读不同的书,让你的阅读量剧增。按照不同的TPO(时间、地点、场合)来选择阅读的书籍。不同的状态下,心情千差万别,所读的书也可以相应变化,例如,上洗手间读这本书,看电视时读那本书,在电车上读另外一本书。让我们读到一半的 书在我们的生活空间里随处可见,这样就可以见缝插针地读书。
19、用视野拓宽训练法,提升读取意识的能力。拓宽视野的练习方法之一如下:左右臂笔直前身,徐徐横向展开,此时,双臂间可见的视野范围变宽大。最初,双臂很快就在你 的视野中消失了,但通过不断重复练习,你就能逐渐感到能看到的双臂的范围在扩大。其实只要重复速读这一行为就可以拓宽人的视野。
第三章:提升读书质量——精读的全技能。
21、精读就是要求一字一句地细嚼慢咽,最终正确且准确地吸收内容,使之成为自己的知识,这就是精读的目标。
20、“朗读”是精读中最不可缺少的技能。
(1)在朗读过程中,包含了学习用以准确理解内容的读音。要真正理解书中内容,在哪里停顿、怎么把握声调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字词的意思是在读的过程中显现的。
(2)通过朗读掌握的知识和智慧让你一辈子受用。文字的意义通过高升朗读自然而然地进入你的大脑。
(3)极致的精读是翻译,请朗读原著。如果一上来就读原著有点难,不妨先读翻译本,然后在原著中读一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4)要体会古文的韵味,朗读是第一位的。
(5)一开始高声朗读可以慢一些,一点点提高速读,达到快速朗读。
21、背诵全文,培养把握文章脉络的能力。为了达到完全记住的目的,你可以将要背诵的部分复印下来带在身上,以便随时翻看。散步时可以读,坐电车时也能不出声地动动嘴唇。
22、运用“三段引用法”将喜欢的内容变成自己的知识。
(1)读书时挑选喜欢的三个篇幅,一行两行或三行都可以。在与别人交谈时或写作时可以进行引用。这也是你读书笔记中的一部分,它的乐趣在于,不是单纯地找到关键词,而是有意识地寻找自己想要引用的内容,由此可以达到更强力地训练自己速读能力的目的。“三段引用法”模式:选择三段想要引用的内容——将它们进行排列——消化三段内容——使之成为自己的东西=理清自己与该作品的关系。如此,才算读完一本书。
(2)知识修养就是引用能力本身。不会引用的人,就是缺乏知识修养。
(3)在抄写的基础上,带着要和人去谈论的目的用心去读书。反复谈论读过的内容,大幅提升引用能力。
23、与那些求知欲、好奇心旺盛的人交往,一定能让你共同进步,让人生变得更加丰富。
24、精读就是要求一字一句地细嚼慢咽,最终正确且准确地吸收内容,使之成为自己的知识,这就是精读的目标。所以读完书后要不断去谈论,在这个过程中,你对书的吸收度能得以提高,也会越来越喜欢读书。
25、丰富人生的阅读,不仅在于吸收知识,也是让自己产生热爱的阅读,是让你想把书中的内容介绍给他人听的阅读。
26、运用“呼吸法”进一步练习精读技能。用鼻子吸气,用嘴巴吐气。放慢速读,尽可能地延长吐气的时间。具体做法:用鼻子吸气三秒,停两秒,用嘴巴吐气15秒。吐气时时最集中精力的时候。可以一边吐气一边读一行字,或者尽可能多的读几行。
27、掌握具有临场感的读书法,让知识成为自己的血肉。比如去现场听演讲,你会被场上的气氛所感染而激发起强烈的热情,从而获得一次自我成长的机会。如果无法去参加演讲会,你可以想象实际参加演讲会时的现场,以这种感觉来读书,也就是你只要抱定“这本书一定让我受益匪浅”的信念,以跃跃欲试的心态翻开书页就行了。
28、抄写,增强你的记忆力。
29、按自己的理解咀嚼大量书籍,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将其化为自己精神世界中的内质。
30、书,只有你喜欢上了,才能读得深,才能感受读书的幸福。
31、除了工作上必读的那些书之外,我们还需要保证留给自己读喜欢读的书的时间。这一读书时间宛如我们的精神避难所,能让我们做回自己。
32、用读书记录激发热情,提升输出能力。读书记录的内容举例:书名、作者。出版社、再加上一句感想文。 如,《开着的小门》感想:是对自闭症男孩的临床记录。一口气读完这本书,深受感动。
33、在学生时代读书,抓住开拓心灵的绝佳机会。读书时代进行阅读,这是作为一个人的修养的读书,充满乐趣。有作用还是没作用,连读书人也不清楚,这就是读书的魅力。
34、探索名著大海中深邃的知识,掌握“输出能力”。有一个很有名的广告制作商,他说他不怎么看书,只看《多啦A梦》。他看了一遍又一遍, 比谁都读的深,通过《哆啦A梦》他接触了大量的书籍。而《哆啦》的作者不二雄先生的创作源泉则来自于他所读过的浩如烟海的书。某一**导演也时不知道读了多少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才将《白痴》搬上银幕,《战争与和平》也看了无数遍。
35、用内含强大应用力的经典,追求读书的高性价比。从书籍 能成为你的精神支柱这一意义出发,较之读100本书,更应该反复阅读诸如《论语》那样的经典。古典名著中蕴含着能让人产生力量的精神。当我们在学习拥有普世价值的真理时,先哲们的教诲便是指导我们行动的极好教材。
36、善用解读本,有效读懂古典读物。善于利用通俗易懂的翻译本和解读本时走向领会名著精髓的最短途径。
37、漫画不仅让你解压,也时与人沟通的手段。
38、图书馆时邂逅好书的极佳去处,在图书馆寻觅应该买的好书。
39、去旧书店找已经绝版的好书。
40电子词典时当下读书生活的必备工具,有必要入手一台。作者使用的是卡西欧生产的EX-word。
41、分别使用电子书和纸质书,已经成为时代趋势。
42、图书推荐:《自私的基因》
、《知识的逆转》吉成真由美,近年来科学类入门书的杰作,是科普作家与多位科学家的访谈录。这些杰出的科学家包括著有《枪炮病菌与钢铁》的作者。
《宇宙是由什么构成的》村山齐著,理科系的书中是有关宇宙知识的必读书,不仅有助于培养现代人的文化素养吗,在拓展人的胸襟方面也很有价值。
《了解世界的理科名著》镰田浩毅著,对具有代表性的理科系的14本经典著作做了通俗易懂的概述与讲解,如,《物种起源》,《昆虫记》等。
《进化过头的大脑——写给高中生的最前沿“大脑生理学》池谷裕二著,该作者的书都通俗易懂,但又内涵深刻。书中谈到,眼睛不是为了看世界才存在的,而是因为有了眼睛,世界才变得有意义。
《趣味十足、一目了然!心理学读本》
《马铃薯的世界史》
《穷人的银行家》
《劝学篇》中文读本,群力翻
《福翁自传》和《劝学篇》一起读最好。
《卡耐基自传》
《富兰克林自传》
《古埃及智慧图鉴》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译本:许是详,机械工业出版社
《第五项修炼》中译本:张成林,中信出版社
《从优秀到卓越》中信出版社, 陈召强等
《魔球:逆境中制胜的智慧》报告文学,还被排成了**。
《身心合一的奇迹力量》中译本:于娟娟,华夏出版社
《约翰克鲁伊夫论足球》和足球有关的书大多对工作也有帮助》
《松下幸之助的金言365》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