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庄古镇 旅游 体验有:
1、万三家宴“八大碗”
周庄 旅游 不可错过大名鼎鼎的明朝周庄当地首富沈万三家宴“八大碗”,周庄沈厅酒家位于古镇富安桥,在古镇的核心区域。
沈厅为明代江南巨富沈万三后裔沈本仁所建,完成于清乾隆七年(1742年),原名“敬业堂”,清末改称“松茂堂”。
沈厅为江南民居之最,是“七进五门楼”,总之,归纳为:“前厅后堂”,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进是前部,是迎接客人的地方。
第二、三、四进是沈厅的中部,是接待宾客的地方。第五、六、七进是第三部分,是沈家生活起居的地方。
沈厅的第四进也就是沈厅的正厅松茂堂了。这块匾上的“松茂堂”这三个字,是清末状元张謇写的。这里是沈家主人招待贵宾的地方,家具很讲究。
沈厅酒家是周庄比较有特色和地方风格的菜馆,餐厅 历史 悠久,前身为沈厅大业堂,相传沈万三后裔常在此设宴摆席,烹调美味佳肴,招待宾客。
餐厅有两层,楼上有过街骑楼连接东西两部分,二楼能看到小桥流水的靠窗位非常抢手。
去周庄旅行,必去沈厅酒家吃了地道的万三家宴。作为一个合格吃货,在周庄沈厅里看到“八大碗”的模型,就已经口水直流了。
万三家宴“八大碗”是特色 美食 ,分别为:万三蹄、炸金砖(臭豆腐)、鳗鲡菜、三味圆鸡汤、田螺塞肉、松子桂鱼、红烧黄鳝、油卜塞肉。
万三家宴本是沈万三用以招待宾客的家常小菜,由于沈万三本人的影响力(豪),这万三家宴中的“八大碗”也在民间流传了几百年,直到现在这八大碗都还是周庄人在家宴请宾客的最佳选择。
万三蹄也是因沈万三每晚必吃而得名,到周庄必须买回去尝尝的“特产”!现如今几乎是每桌必点的,看上去色泽浓郁、富有弹性,烧得酥烂,用筷子一夹就能夹起肉,入口即化。
2、 袜底酥
周庄传统糕点——袜底酥!
袜底酥精选配料,做工讲究;有三种口味,椒盐、香葱、芝麻,每种味道都可以选一些,味道特别香。
3、三毛茶楼
吃茶去:三毛与周庄扯不断的情缘!
周庄有家茶楼,跟三毛有点关系,很多人去周庄旅行,就喜欢邂逅这家三毛茶楼。
老板的丈夫就是三毛的旧友,这是一家怀念旧友的茶馆。耐着性子,等茶的热气飘散慢慢变温,再沏一沏,品茶之乐怡然自得。
茶楼进门处,详细写着三毛与茶楼的故事。墙上贴着三毛和荷西、家人的照片,门前放着一块介绍三毛和荷西爱情故事的介绍。
据说三毛来周庄之后,写了一篇文章,周庄就这样被大家发现。
这家茶楼的老板张寄寒先生是周庄本地的作家,他寻踪采访,写成散文《三毛在周庄》,而后,他把文章寄给了三毛,于是就有了书信的交往。
坐在二楼临床的桌子,能看到下面的小河和对面的饭店,这条街道宽敞幽静。
店内环境气氛好,悠悠的评弹背景音乐,到处是和三毛有关的剪报、书信,以及店主和文化界朋友的合影。
因为有了三毛,有了阿婆茶,这里便有了书香,有了怀念与向往,有了一种与其他茶楼不同的温情和底蕴。
放假之时来这散散心吧,来三毛茶楼,临窗而坐 来读一读三毛与周庄的故事吧!
周庄游玩路线:双桥-古戏台-沈厅-张厅
周庄号称第一水乡的美誉绝对不是空穴而来, 古戏台 是在古镇闲逛之余去趟具有昆曲特色的古戏台,极简的园林装饰让你临近昆曲的魅力。
双桥: 双桥是周庄最古老的桥,形似一把钥匙,桥桥相连,穿过桥洞,小桥流水感受白日的繁华。
曾记否:上海画家陈逸飞将双桥绘成油画,题为《故乡的回忆》,在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阿曼德哈默的画廊中展出《周庄古镇风景区》 ,轰动全美!
#周庄 旅游 # #周庄古镇# #周庄#
豆瓣评分71,当年的票房达到了10亿+,就国产**来说,其实倒是可以看看的。
《心花路放》其实并非只是通过无伤大雅的俗段子堆砌起一连串令人忍俊不禁的笑料,实际上,它还传达了一种态度,一种关于如何面对生活、面对现实、面对爱情的态度:正面去面对一切已然发生的阻碍,并以足够豁达的方式去坦然放手已然失去的东西。
而且徐峥和黄渤两位影帝的演技无可挑剔,不看确实是可惜了。尤其是黄渤,他几乎撑起了整部影片的一大半,叫人不得不叹服。机场电话那段表演,直接虐到内心深处,倘若表演有”真的演技“之说,那这就是真的演技。
这也再次有力的说明了一个道理:好的演员,永远都是好在用心,而非粉黛之下的颜值。
总是,算是一部值得看的公路喜剧片,毕竟除了喜剧,它还试图给你讲一点点道理。
如果说李子柒是云淡风轻,岁月静好,遥不可及的田园牧歌,那桃子姐就是人间烟火、柴米油盐,近在眼前的家常便饭。
一个美若天仙,另一个邻家大姐。
走得路相同,但视频呈现的方式却大相径庭。
2年时间,桃子姐抖音粉丝总数超过2100万,视频获赞18亿。并于2020年7月荣登抖音粉丝榜。一个月增粉4704万,新晋美食界网红。
桃子姐在抖音的成功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每个人的成功都有它自己的方式和方法,但在我看来,桃子姐的成功其实和“真实”、“淳朴”这些词密不可分。
李子柒的云淡风轻,岁月静好般的天仙形象,让她的网红之路走得顺遂而又自然。在她的视频里我们看到了中国隐士式的田园牧歌,从她那可寻求一处清凉,暂时远离纷繁杂乱的世界。
仿佛她的红是理所应当,然而桃子姐的红就显得突兀而又惊奇,桃子姐为何突然涨粉千万,相信不少人都想一探究竟。
桃子姐疯狂涨粉的原因,源于短视频的内容类型和呈现方式的“开窍”。
起初她不露脸、无旁白,宛如一个没有感情的厨房机器,自然数据平平。
而后桃子姐的直播方向发生了改变,她改为真人出镜,融入了很多生活场景,多场景呈现,视频多围绕老公(包立春)、孩子、给家人做饭等农村家常内容;后期视频加入了刺激食欲的吃播环节,以及穿插了烟火气十足的夫妻琐事,短视频内容逐渐丰富起来,爆粉之路从此开始。
不难发现,李子柒视频多偏向理想化生活,遥不可及;
而桃子姐的视频,不正是我们日常的柴米油盐、人间炊烟,触手可及。
桃子姐堪称短视频界的一股清流,正因她的真实,富有生活气息才在美食短视频界脱颖而出。
无独有偶,抖音中另一位博主----牛爱芳的小春花,通过对真实生活的呈现,把自己劳动生活展现给大家。同样因为真实、淳朴,集聚了大量的粉丝。这类吸粉模式值得做美食号的借鉴及套用。
短视频,给无数草根创造了逆袭的机会,给我们普通人带来了希望。
作为普通人,或许可从短视频中分一杯羹。
真实,更能打动人心
真实,更能换取真心
而真实展示我们劳动工作过程,真实展示通过劳动获得美好生活,这对我们普通民众来说并不难。
有一点,值得一提。
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经历了太多的生死离别。
这场疫情,让所有人意识到,无关钱权,无关抱负,活着才最重要,一家人和谐幸福相守才最踏实。
疫情大环境下,大家的应酬、聚集性活动陡然剧减。
人们待在家,无所事事,总得找点娱乐消遣消遣。
2020年4月,58同镇发布《疫情影响下的中国下沉市场休闲娱乐洞察报告》,通过对6315份有效样本的调查统计,解读县域用户疫情期间“宅家”时的休闲娱乐行为。在本次调研用户中,男性居多,达5401%,31-40岁用户占比达362%。
据报告统计,用户疫情期间平均每天休闲娱乐时间长达669小时,6732%的下沉市场用户将手机休闲娱乐作为首选方式,平均每天手机娱乐时间长达602小时。5335%的下沉市场用户选择用手机看新闻,其次是刷短视频和追剧看**,分别占比4884%、4751%。而视频类型偏好分布图可以看出,短视频受欢迎程度位居第四。
(图源于网络|侵删)
可见,疫情期间,很多人选择观看抖音短视频打发时间。
而民以食为天,吃永远是人们的主流议题。
纵观桃子姐短视频的播放量,20188月到20201月初,点赞量成绩平平。
而在疫情期间,20204月后,其播放量得以稳步的提升,后期的每条视频都有几十万的点赞量,过百万的点赞量也比比皆是。
可以这么说,这次疫情带火了一大波短视频号,也带火了一大批有才艺的草根。桃子姐紧抓此次机会,从此逆流而上,扬帆起航!
玩抖音短视频想博取关注的,大多有那么两类人。一种是努力炫富,另一种是拼命扮穷。
而桃子姐偏剑走偏锋,另辟蹊径,展示了一个正常的生活,没有刻意包装自己,不喊穷,当然也没富可炫。(这个观点不错)房屋虽旧,但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有休闲也有娱乐,家人之间温馨和睦。包立春卖猪肉,桃子姐做家庭主妇,包揽家务,家庭分工明确,互帮互助,全家其乐融融。
在朴实的农家厨房下,他们一家人有时斗嘴、闲唠家常,有时围坐一起用饭谈天,这些真实的的生活互动,让美食有了温情和温度。
人们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兜兜转转,最后才发现:真实、温馨、简单、平淡这才是生活的本真。
多少在外奋斗、打拼之人,看桃子姐,犹如看自己的生活,人间烟火气,最抚慰人心。
这样的人间烟火气,谁不怀念?
每每看到桃子姐一家围在一起吃饭的场景,总能勾起对家的思念。
那样的场景实在熟悉不过,一家人围坐一桌吃饭,爸时常吐槽妈炒的菜的味道,妈也会极力“辩解”;一家人热热闹闹地聊着家长里短。
而现在因为在外地工作生活,先生工作很忙,一周六天上班,朝七晚十,平时都不在家吃,我有时很累,也懒得做饭,我和小孩两人就随便对付下,所以一家人热热闹闹吃饭的场面久违已久。
还有一味,念念不忘的味道,莫过于儿时童年在外婆家的记忆……
家的味道,莫过于外婆的那道柴火锅炖肉,香飘四溢,那汤汁怎一个鲜字了得。我经常是一两勺汤拌入饭中,不需其他配菜,就可连干三碗饭。
家的味道,是那吱吱作响的摇椅。
家的味道,是那把大大的蒲扇。
家的味道,是那张清凉舒适的竹席。
家的味道,是那辆老式的三八自行车。
家的味道,是外公蹩脚(发音不准)的喊我小名的记忆。
家的味道,家里记忆,很多很多····
幼儿园到初中,一直和外公外婆在农村生活。
那时,童年的味道是甜的,童年记忆是完整的、令人难以忘怀的。
可以抓鱼,可以钓虾,可以摘野味,可以随心所欲的玩……
然现已离开老家快20载了,工作和组建家庭后,回老家的频次越来越少。
一年也就最多一次,但家的味道永远值得珍藏一生。
何为女性之美?
美,不分地域,国度,种族。
我们往往缺少的不是美丽,而是善于发现美丽的眼睛。
美有两种,灵魂的美和肉体的美。聪明、纯洁、正直、慷慨都是灵魂的美,而灵魂之美无关相貌。
我认为,灵魂之美更能永存。
而桃子姐就是这样的人,她勤劳、包容、持家有道、和善而坚定。
中国这样的女性大有人在。他们朴实不华,任劳任怨,为整个家庭默默奉献一生。
在我心中,我妈就属于桃子姐大军中的一员。
我妈小时因家中条件艰苦,没有机会接受文化教育;
省吃俭用一辈子,生活过的清贫。
虽日子过的辛苦,但她并未因此放弃生活,总对我和弟念叨着:
因为有她的支持,我才有幸成为家族中第一位研究生。
我和弟小时总任性,但她永远包容,对我们总是无条件的爱。
她一辈子为子女、为这个家庭操劳,但自己的苦从不向他人诉。
她总想把家里最好的留给我们,每次回家总能载着她那沉甸甸的爱返程……
有一种爱,叫“满满的后备箱”!
这让我联想到了《你好,李焕英》**中李焕英这位妈妈角色,他们同样平凡而伟大!
桃子姐的火,其实就是劳动女性之美的体现;
她的淳朴,她的人间烟火气,其实是蕴含在每一位普通女性身上的,平凡又让人向往的美好。
桃子姐,把我们这些在外游荡的心带回了远方的家;
桃子姐,让我们看到了平淡生活之美。
我们的生活总会归于平淡!
但平淡可净化心灵、可给喧嚣的世界增添一份宁静。
坚守了平淡,就能安于享受淡然的生活,就能不卑不亢,以超然的心情对待苦乐年华,以平淡的心境面对一切挑战!
我们应好好享受这份平淡;
我们应善于从平淡的生活中,寻求那一丝心灵的慰藉;
我们应能从平淡中寻求突破,活出自我!
愿每一位女性,都能在琐碎中遇见美好,在劳动中拥有自己的光芒!
文/玲云瑜言
感恩每一个耐心阅读的你们!
感恩遇见!!
我是地地道道的四川人,如果说四川有个地方我从没听说过,去了以后却一眼万年,这个地方一定是郎木寺镇。
准确地说郎木寺镇只有一半属于四川,她嵌在四川和甘肃的交界线上,由白龙江将小镇一分为二。白龙江以北隶属甘肃碌曲县,以南则隶属四川若尔盖县。要去到郎木寺镇并不容易。载着父母从四川内江市出发,沿着怒吼的岷江途经汶川、茂县抵达松潘,然后再走过若尔盖草原。一路山重水复,海拔陡增近四千米。城市随着海拔的升高逐渐退去,取而代之的是陡岩峭壁,接着山麓粗犷的线条愈发柔和,化作碧波起伏的若尔盖草原,幽蓝的海子明镜般嵌在碧草间,如诗如画。随后草原的波涛越涌越高,再次还原成连绵的山峦。沿着山路开进山谷,郎木寺静卧于此,以群山为怀,云雾为被,静谧得如同熟睡一般。是啊,她那么沉静,怎能轻易被世人找到呢?同在四川,她却像远在天边。
郎木寺镇海拔3700米,一场雨后,云雾浮聚在市肆间,步行其中,触手可及,伸长自拍杆就可以在云上捣个孔,高原天空浓烈的蓝瞬时流淌了下来。层层叠叠的二三层小楼将街道切分开来,鳞次栉比的小店就开在这些小楼中。牦牛肉干、牦牛酸奶、青稞酒、民族饰品、川菜馆、藏餐馆……挂上颜色各异的招牌,汉语的、藏语的,小小的镇就这么丰富了起来。虽远不及大都市的步行街繁华,却有一种久违的烟火气,让人不知不觉地就静下心来,东逛逛西看看。
买一杯牦牛酸奶,边走边用勺子舀着吃。现做的牦牛酸奶口感馥郁浓厚,加入一点点糖,奶的醇香就在口中绽放开来。回家后又订购了几次牦牛酸奶,始终觉得没有那个味道。后来想想,原来是少一味配料——周遭的氛围。每一勺牦牛酸奶都要蘸一蘸周遭的空气或者舀一勺云,那种高原独有的香便才有了。所以旅途中,很多遇见都是一期一会的事,不必刻意挽留或寻回,让记忆存放它们最美好的样子。
镇上的街道不长,不知是地理环境造就还是刻意设计,无论朝着哪个方向,走到尽头都能与苍翠的山峦相遇。返璞归真,也许正是人与人的殊途同归。郎木寺清真寺与达仓纳摩格尔底寺(郎木寺四川寺院)静静地对望,清真寺的月牙塔尖与佛殿的金色檐矢相互映照,正如做礼拜的信徒与路过的的阿卡彼此点头问候一样,在小镇和睦包容的氛围中,两座风格迥异的建筑的存在显得特别和谐,人们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信仰的执著,宗教有别,善意却无界。
白龙江穿过达仓纳摩格尔底寺奔涌着。跟想象中气势磅礴,有如蛟龙的大江不同,白龙江仅有两米宽,但作为嘉陵江的主源之一,除了宽度,它符合“江”所有的属性,生气勃勃,湍急而辽远。这条窄窄的江道以郎木寺为源头,竟奔流而下576公里,终在四川广元汇入嘉陵江。正如开头所说,甘肃和四川就分布于两米宽的白龙江两边,一个箭步就能完成省界的跨越。其实界限本由人设定,最难跨越的界限无非是芥蒂和隔阂。在包容与和善中,跨过空间也好,任何阻隔也好,大概都能像跨过这窄窄的江水一样。
作为一个非佛教徒,甚至对佛教知之甚少的俗人,来到佛教寺院能看什么?达仓纳摩格尔底寺给出了最好的答案。达仓纳摩格尔底寺被自然环抱,一走进去,目光自然而然地被延绵的深红色院墙吸引了过去。身着酒红色僧袍的阿卡徐行于院墙下,他们的身影让寺院特有的色调鲜活起来,仿佛他们也是景致的一部分。视线随着阿卡从容的步态移动,听觉和思绪就能被悠长的诵经声和佛钟声填满,心境也开始空灵起来。
达仓纳摩格尔底寺是四川阿坝地区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之一。清朝乾隆年间,第五世格尔底仁波切在郎木寺建造了首座佛殿,在历经近三个世纪后,这位活佛依然盘坐于寺院中,以真身舍利的方式。我小心翼翼地向阿卡们请教关于真身舍利的信息,他们谈起近三百岁的活佛轻松自然,就像他依然是生活在寺院中那位最德高望重的长老一样。作为普通游客,我无法瞻仰珍贵的真身法体,但在阿卡们的言语间,他活了过来。对于虔诚的阿卡来说,他从未离开过,他的肉身是安多藏区 历史 最长,保存最完好的真身舍利。而由他建造的这座壮丽的佛殿承载了他最笃定的信仰,在历经近三百年后依然屹立不倒,保持着最初的样子。一个私人导游正在向他的游客大谈“肉身不腐”的科学原理,我本想站在旁边多听一会儿,但忍不住厌恶地走开了。信仰无需解释,人说不准就会走到科学的迷茫之处或命运的混沌之点,还是为那时蓄积一点力量吧。
瑰丽的大雄宝殿外,转经筒似乎从未停止过转动。转经筒上刻着经文,对于藏传佛教的信徒而言,转经筒每转动一次就相当于诵经一次。在藏传佛教格鲁教派中,转经筒是顺时针旋转的,而另一教派苯教则是相反方向。我边走边录着视频解说,一位年迈的信徒从镜头中走过,我不好意思地收起了手机,没想到他微笑着朝我挥了挥手,走到转经筒前,一边默念着经文一边转动着轮架。他耐心地排在游客的队伍中,面容平静而虔诚,有游客转动经筒的方向错了,他就默默地拨正。待到转完最后一个转经筒时,他再次转过头来挥手跟我告别,脸上又恢复了原有的俏皮表情。把这份仪式作为日常的一部分,也许没有比这更虔诚的信仰了。
寺院后面,纳摩大峡谷一线天的山谷中森林蓊郁,云雾氤氲。难以分清这到底是自然的云雾还是寺院的煨桑。寺院与峡谷没有界限,从寺院到自然的过渡是如此的自然而然,因为心境始终被沉静与敬畏填满。这大概就是信仰的力量和大自然的力量的共通之处。郎木寺镇以寺为名,而这座小镇本身与自然的关系也如同这座寺院一样。自然把郎木寺镇揽于怀中,而小镇则把自然装在心里。小小的镇有大大的胸怀,在这里,人们不会因不同宗教、不同民族或不同国籍而心怀芥蒂,反而和谐地构成了这座小镇最丰富的色彩、最丰饶的心魂。有人说郎木寺镇是东方的小瑞士,但在我看来,郎木寺镇从未想过要模仿谁,她是四川乃至世界独一无二的存在,她隐逸于山重水复之后,在包容和接纳中,让无论是慕名而来还是偶然邂逅的人都找到了内心的平静。
江苏的古镇,知名的很多:周庄,甪直,同里
常州的古镇不多,杨桥古镇可能有人听过,还有一个 焦溪古镇 ,估计外地人知道的就很少了。
焦溪古镇现下辖于天宁区郑陆镇,地处常州、无锡、江阴三市交界。据说,因完整保留了1200余年前的江南古村风貌,被列入第六批中国 历史 文化名村、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这个国庆不想出远门,于是就把焦溪古镇排上了行程。原因很简单,这样一个小众的地方,不至于“堵车”和“排队”。出发前,导航上都搜不到焦溪古镇,只有焦溪镇,想着应该离得不远。对于这种探秘性质的寻访,对我来说更具吸引力。于是,一脚油门,踏上了 寻访焦溪古镇之路 。
说心里话,焦溪古镇比我想象中好些,本对这个尚未开发的古镇没抱太多希望,然而发现还是有一些看点的,尤其在到处都是人山人海的国庆佳节,这里依旧可以享受到特有的清净,惬意啊。
江南河流纵横交叉,水系发达如一张鱼网,人们展开了逢水逢河架桥的理念,保证道路交通的畅通。小桥流水,民居沿河岸而居是江南特有的格局与特点。
焦溪古镇不大,沿河而建,从这个古镇的导览图上可以看出,“一河、四桥、五街、十三弄”, 沿河一共有4座古桥,依次是:青龙桥,戚安桥,中市桥,三元桥。
出发前做了些功课,发现常州市第七批文保单位基本都在这里。
三元桥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以“三元”命名,期望这里人才辈出,出类拔萃,“连中三元”。桥横跨于焦溪南街和南下塘之间的龙溪河上,是一座东西走向的纵联并列式单孔石拱桥。
沿着河边一路往前,长长的街道一眼看不到头,街道两排都是旧民居。
走在老街上,想起了我的童年和奶奶,我也是在这样的江南水乡小镇长大的。在街道上磨得发亮的石板路撒欢的跑,在小河的埠头边,小鱼网一网上来可以捕到很多小鱼,把它们养在透明的玻璃瓶里,那是一段多么快乐的童年啊。
一不留神,又到了下一代,孩子可以打酱油了。岁月啊,小偷!
像妙蔓丫头她们这一代孩子,对江南小镇的印象已经模糊了,我的童年记忆只属于我们那一代。
值得去的探寻的还有: 中街后巷奚宅,强家弄是宅,美新照相馆,徐家祠堂 等等。
中街后巷奚宅,强家弄是宅等民宅,基本在河边一路走过去便能看到,徐家祠堂在主干道上,目前外观已经刷成白色,完全看不出是祠堂的模样,大门紧闭。
仇家弄,这巷子太美了,完全看不到头,两边大红灯笼挂着,非常有感觉。我觉得这里是整个焦溪古镇最有味道的地方。
巷子里的房子大多都是老房子,长出了青苔,墙体都有不同程度的倾斜,岌岌可危,整修迫在眉睫。可见外墙墙体四处用铁钉钉着,用以加固。
一路寻找着 美新照相馆旧址 ,地址上写着仇家弄,便一路问过去。
一位热心的老人引路,带我过去。
我为什么要找这个 美新照相馆旧址呢? 说起来还是有些来历的。
据记载, 美新照相馆旧址, 建于清咸丰年间,建筑为江南传统二层小楼,硬山式砖木结构,一进五开间,大门上方有 “摄影室” 三字砖刻。20世纪30年代,摄影师徐蕴珊买下该楼开照相馆。焦溪美新照相馆远近闻名,附近乡镇百姓多来此拍照。日军侵华期间,周边乡镇民众的“良民证”都是到此拍摄的。
最后的结果未免有些遗憾,一栋高大的水泥楼房外面水泥墙面上,这样一个简介和一块文保单位的牌子。
热心的老人还带去看了旁边的 进士楼 ,进士楼两旁一边是明弄,一边是暗弄。暗弄据说是古代下等人走的路,漆黑一片,没有当地人领着,我断不敢进去,有点奇幻之旅的感觉。
漫步在古镇,空气里飘着到羊肉的味道,走过这座桥,好多家羊肉馆。之前不喜欢吃,总觉得有羊膻味,焦溪羊肉可是出名的,正好到了饭点,就在街口最大的一家点了羊肉。
第一回吃羊肝,感觉比猪肝好吃,很鲜。烤羊排外焦内嫩,没什么膻味,好吃。羊肉是称重量的,价格也还可以,4根这么大的烤羊排62元,味道跟我之前在银川吃的差不多,果然名不虚传。
一些老食品店隐藏在街巷内,吃饱了还不忘买了些小特产带走。芝麻饼,吃出了小时候的味道,芝麻糍饭团,都是用豆油裹着糯米炸的。
尽管焦溪曾有的繁华和悠久的 历史 被现世掩盖,但朴实的小镇带着沧桑的烙印静默在江南,依旧散发着浓厚的文化气息,依旧是当地人心目中的名镇重镇。
古镇,无非就两种,开发和未开发。
已开发的,修缮一新后就朝着网红方向发展,商业浓厚,人潮攒动。那些还未开发的,就如藏在深闺中的姑娘,一切都是开始的模样。
没有开发,存在的问题就是:房屋老旧,无人居住,几近坍塌。河流污染严重,漂浮着生活垃圾,散发着臭味,完全找不到记忆中那个“梦里水乡”的感觉。街道路面崎岖不平,坑坑洼洼,一圈走下来白袜子变成了灰袜子。厕所,游客中心,问讯处,指示牌,游客休息区域,购物区域等各种配套设施不完善。
目前我也看到焦溪古镇沿河老街正在进行整治维修,当焦溪古村邂逅人间烟火气,又会擦出什么火花?
你去过焦溪古镇吗?焦溪古镇能不能开发的起来呢?对于古镇的开发和维护,你怎么看?
我是七月木木,生于江南小镇的小女子
爱好延续梦想,旅行,让我越走越远。
我们都不过是这大千世界的匆匆过客
既然来了,就该留点什么
至少能够证明我们来过
一年四季我最喜欢春天,春天代表着复苏、代表着希望,这不,武汉解禁的消息伴随着春天一起到来了……
4月8号对于我们武汉人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封城76天,终于等到了解封的这一天。解封的消息朋友圈里已经被刷爆了,人人都在为这个消息感到开心,76个日日夜夜,与疫情奋战的武汉人,原来大家都牵挂着。在家憋了两个多月终于能够出门透透气了,还等什么呢,开上我的大博瑞,重新拥抱武汉!不过口罩还是要戴好,该有的防护的措施依旧不能松懈。
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著名的”大红桥“,来一张打卡合影,纪念解封之后第一次出门。
空旷的街景,停摆的城市,就是封城时武汉的真实写照,封城时期的武汉就像被按下了暂停键。但这一切都是暂时的,武汉会渐渐恢复往日的生机与活力。
武汉的名片——长江大桥,好景色!好风光!
春天来了,伴随着解禁的好消息一起到来了。烟火人间的武汉,按下了重启键,从封城到解封,从寒冬到暖春,武汉经历了惊心动魄的76天。
四月,正是春游的好季节,来东湖武大凌波门溜达溜达。在家憋了两个多月,蓝天白云,这一刻觉得武汉真的很美好,在湖边呼吸新鲜空气,放松心情,岂不美哉?
封城时的武汉,街边的店铺也都是关门的状态,我们都不能出小区,避免被感染的风险限制大家的出行,都是由社区统一采买送到小区门口。
这次疫情似乎在告诉我们每一个人学会珍惜,这段岁月异常艰难,但我们都挺过来了。
现在,凭借着健康绿码几乎都可以出门了,路上渐渐多了些人气,看见路边有拉着小推车出门买菜的阿姨就觉得格外亲切,这就是烟火气息啊。
解封之后,路上的人和车渐渐多了起来,我想用镜头记录下这些瞬间。这些在以前看来都是一些再平常不过的生活场景,如今却成了每个武汉人心中的奢望,我们武汉人也会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自由“。
虽说已经解封了,但商场、小区都还管的挺严的,门口都有保安在量体温,检查健康绿码。我住的小区也是一样,但我们也没觉得麻烦,毕竟都是为了大家安全,因为零新增不等于零风险,解封并不等于解防。
关于这段封城的记忆,每个武汉人都有百般滋味在心头,又看见了熟悉的武汉街景,车上熙熙攘攘的车辆,这才是我熟悉的武汉啊!!!以前还总抱怨武汉路上车太多,路太堵了,现在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幸福生活。
路上的关口卡点都撤离了,高架桥上的车也多了起来。
熟悉的汉秀剧场,期待晚上的灯光秀,久违了。
经过疫情重创的大城市逐渐回归正轨,我们不信邪的武汉人民在强大的病毒面前趟出一条路子来。
虽然刚解封,但还是有不少人在逛街,武汉就是这么一座年轻热血的城市。
还记得封城时,我在武汉的城市宣传片上看见过冷冷清清的、没有一个人的楚河汉街,现在的楚河汉街正在渐渐以往的热闹,但与以往不同的是,大家都多了一项装备——口罩,相信大家跟我一样,都在期待着我们取下口罩的那一天。
灿若星河的汉街灯带。
小吃街这边也排起了长队,在家禁闭了两个多月,大家可能都馋坏了哈哈~~
看得出来大家还是挺自觉的,排队都有保持距离。
忙碌的交警,井然有序的疏导着交通。
公交车恢复正常,几乎每条线上的公交车都开通了,这也意味这疫情退散。
外出办事的人们都保持着安全距离。
武汉正在慢慢复苏,大街小巷都变得有烟火气息了。
”我们回来了!“
这一天,我们武汉人等了太久了。 今天我家的大博瑞陪着我外出溜达了一圈,武汉正在慢慢苏醒,渐渐恢复以往的活力,相信这座英雄城市会越来越好。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春天终会到来,曾经的车水马龙终将回归。
。
作者 | 叶 寒
诵读 | 志高昂
这两天,地摊经济火了起来。
一家家流动的小商贩,撑起了一个个灯火葱茏的夜市。
是久违了的人间烟火!
对一座城市来说,干净靓丽的外表、四通八达的交通设施固然十分重要,可是却唯有那些人间烟火的味道,那些黑夜中的一盏光亮,那些寒冬里的一丝庇护,最能熨帖人的身心。
汪曾祺说: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在市井的嘈杂里,在烟火的缭绕中,藏着的是我们拥抱生活的热情,是我们对抗磨难的勇气。
所谓人间烟火,它可以有千百种味道,但每一种味道都必定温暖人心。
所谓人间烟火,不过是清晨一碗冒着热气的豆浆。
读木心的《从前慢》,最喜欢的还是这几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晨光熹微,唯有那一间冒着热气的小店,用一碗碗乳白色的豆浆,抚慰着远行的游人。
所谓人间烟火,不过是黄昏村落里的一缕缕炊烟。
儿时的记忆里,印象最深的便是黄昏时候,自家熏黑了的烟囱里飘出的一缕缕炊烟。
奶奶在大锅灶前烧着柴火,锅里的水咕噜噜地翻滚着,暮色不知什么时候便笼罩了整个村落。
作家刘亮程在他的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里写道:
“炊烟是村庄的头发。我在滚滚飘远的一缕缕炊烟中,看到有一种东西被它从高远处吸纳了回来,丝丝缕缕地进入每一户人家一一从烟囱进入每一口锅底、锅里的饭、碗、每一张嘴。”
所谓人间烟火,不过是冬夜里一家人围炉吃着火锅。
写下这个标题时,我最先想到的就是中学课本里朱自清的一篇散文——《冬天》。
讲的是冬夜里一家人围着一个小洋炉子,吃着“白煮豆腐”的情景。
“一‘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
锅在‘洋炉子’(煤油不打气炉)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
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
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
汪曾祺说: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寒冷的冬夜里,窗外是呼呼的风声,或是大片大片飘落的雪花,房内却是一片暖意融融。一家人围坐在一盏灯火下,哪怕什么都不说,什么也不做,这是幸福的味道。
所谓人间烟火,不过是菜市场里喧嚣热闹的讨价还价。
小的时候,我最喜欢和爷爷一起上街了。去菜市场里,挤挤攘攘,吵吵闹闹,然而人们的表情是同样的鲜活生动。
案板上一块块切好的猪肉,在水盆中扑棱起一朵朵水花的鱼,卖豆腐的阿姨娴熟地将一板洁白的豆腐分成数块,一位老婆婆同卖蔬菜的商贩熟练地砍价还价
便是这无尽的喧哗热闹,构成了我童年最朴实生动的风景。
爱逛菜市场的人,正如汪曾祺所说的:
“到了一个新地方,有人爱逛百货公司,有人爱逛书店,我宁可去逛逛菜市场。看着生鸡活鸭、鲜鱼水菜、碧绿的黄瓜、彤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
所谓人间烟火,不过是冬日早晨校门口捧着的热乎乎的烤红薯。
不记得是在哪一篇文章里读到的了,作者讲自己小时候,每天早晨都是第一个早早来到学校的。
冬日里,天亮的晚,校门往往还没有开,但校门前卖烤红薯的小摊贩却已经支好了摊子。
不一会儿,空气中便弥漫着一股喷香温热的味道。新烤好的红薯,拿在手中有些烫手,可是又实在不忍心放下,便只好左右手轮换着,小心剥开外层烤焦的皮,便露出了内里滚烫的金黄。
轻轻咬一口,满满的香甜,冬日所有的凛冽,仿佛都被祛除了。
林语堂说:
构成人生的更多是且将新火试新茶的寻常烟火,平常小事。
比如羁旅异乡游子携带的一罐家乡的辣酱。
比如年后归家时满满的 汽车 后备箱。
比如深夜加完班后在小摊贩上吃上一碗皮薄馅多的老馄饨。
比如三五好友相约撸串,吃着烧烤,彼此聊着生活中的趣事,不亦乐乎。
比如假日里揉着惺忪的睡眼,溜达到街上,吃上一碗量多实在的牛肉面。
年少的时候,我们总是向往传奇,追求冒险,渴望如**里主角般跌宕曲折、轰轰烈烈的人生。
长大后,我们才终于体味到平凡生活的可贵。
一蔬一饭,酱醋花茶,在无数个柴米油盐的日子里,我们与生活逐渐达成了和解。
原来,在我们一路走、一路停的漫长旅途中,人间烟火的味道从来不曾散去!
End
作者: 叶寒,本文授权转载自“诗词世界”(ID:shicishijie)公众号,转载请联系诗词世界。
诵读人: 志高昂,社保工作者。
如果喜欢今天的文章
就拉到文末点个 “在看” 吧~
▪毕淑敏:柔和
▪朱德庸:窗子里和窗子外
▪老去的时光
▪贾平凹:心如落叶
▪努力成为一个有院子的人
▪归来依旧少年
▪张爱玲:花落的声音
▪王蒙:善意是一种营养
▪你若温和坚定,余生皆是欢喜
▪纪伯伦:爱的一生
▪刘心武:心里忽然很难过
▪谢谢您!妈妈
▪冯骥才:生而尽其动,死而尽其静
▪张抗抗:富贵随处可见 高贵屈指可数
▪我的单位观
▪幸福其实很简单
▪我会是那个被裁掉的人吗?
▪你如期归来,这才是离别的意义
▪轰动全球的短文《年轻》
▪林清玄 :闲情不易老
▪冯骥才:逼来的春天
▪你,就是英雄的模样
▪生命是一树花开
编辑 | 张子璇
你“在看”我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