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茶会越喝越醒,酒会越喝越醉。其实未必,茶亦醉人,酒亦醒人。
2、有的人像酒,值得珍藏,越久,越浓,越香;有的人像茶,起初香口,温心,久了,心凉。
3、事有所成者和一无所成者的区别:清茶与啤酒,清茶倒一杯是一杯,而啤酒,才倒半杯,就已经泡沫翻腾。
4、酒不解渴润肠胃,诗不果腹暖人心,茶不甘甜沁心脾,梦不能圆仍需有,人生如酒、若诗,似茶、像梦。
5、茶与酒不同,酒越喝越躁,茶越品越静。茶不上头,茶只入心。有见喝了酒闹事的,未闻品了茶找茬的。
茶能解酒是自古以来就流传的说法,实际生活中也每每见到很多朋友,当酒喝多了的时候,以茶解酒,而且多以浓茶。大量喝茶能够增加排尿,从而带走一些酒精,这对于减轻酒精中毒有一定的好处。此外,饮茶可以使人兴奋,使大脑清醒,从而达到醒酒的效果,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中医理论认为,酒味辛,首先入肺,肺与大肠相表里,饮酒使肺气更强,可促进气血流通。其实适量饮酒对于改善心脑血管有一定好处。但大量饮酒则伤身。茶味苦,属阴性,主降,酒后饮茶会将酒性驱于肾。肾主水,水生湿,于是形成寒滞,会导致小便频浊、阳痿、睾丸坠痛、大便燥结等症候。酒后喝茶,特别是喝浓茶,会对肾造成不良影响。酒精首先在肝脏内进行代谢,在氧化酶的作用下先是被氧化为乙醛,进而被氧化为乙酸,再分别经肾和肺排出。茶的主要成分茶碱有利尿作用,可促使尚未分解的乙醛过早进入肾脏,而乙醛对泌尿系统有很大的损害作用。酒精对心血管有很强的刺激作用,而浓茶同样有兴奋心脏的作用,酒后加茶,增加了对心脏的刺激,这对于心脏功能欠佳的人是极为不利的。
茶酒代表着中国饮品的文化,二者内涵丰富,细品也相映成趣,茶酒也是人生的两种气度,同时也代表了两种人生态度,茶温润平和,酒豪气磊落,把盏人生,也当是以茶酒最为适宜了。闲暇了,就会想喝茶,在静好的光阴里,独自斟饮,也乐在其中,静坐、放松,品茶形、品苦涩,而知清香,也就懂得了人生的甘苦和冷暖。
疲惫了,就会想喝酒,在纷繁的岁月里,与影对酌,也沉醉其中,浅尝、深醉,品浓烈,品清淡,而知真性情,也就懂得功名利禄都是一场梦。茶酒是人生的两个侧面,各有优劣,也相互补充,清茶、美酒既是待客之敬,也是品人之道,品心之境。茶需细品,这样,才知沉浮之中只有淡泊才能宁静,茶需慢酌,这样,才知漫长人生只有沉淀才有生命的芬芳。
酒需豪饮,这样,才知成败之中的酸甜苦辣,酒需怡情,这样才知在浮躁的世界里释怀人生。茶可静心,是用一颗平常心去淡泊名利,是雅的人生之境,是悟的心灵禅语,酒可醉人,是用一颗清醒的心去麻醉自己,是性情舒张的纽带。如若人生是一杯茶,由浓变淡,从混沌到清澈,从滚热煎熬到平淡涤荡,凉了淡了,沉下去才能浮起来,生命的风采在于恬淡、平静和淡雅。
如果人生是一杯酒,让人陶醉,达到精神的享受,也能忘掉愁苦,也有解脱的短暂欢乐,有时清醒,能看清自我,有时虚幻,也能体会到人生的热情。把盏人生,也就是善品生命,知味生活,杯中乾坤,杯中世界,到最后不是淡,就是醉,一份简单,一份糊涂,也许,这也是人生最好的结局。
把盏人生,也在于感受,心灵会越来越纯净,生命会越来越醇厚,人生会抛弃浮华,变得淡定,生活的滋味独自品尝,可以清茗留香,也可以沉醉而流连忘返。把盏人生,也在感悟,人生没有那么多的伟大和炫耀,更多的还是茶的温和,酒的热情,有苦涩,也有辛辣,最后都会归于尘埃落定。
把盏人生,茶不可满,酒不可深,茶怡情不可多,酒乱性也不可深,沧桑淡然都要品尝,如果适度品尝,回味中也就有了自知之明。把盏人生,品的也是一种心境,人活着就是一种状态,茶之静,酒之厚,清醒与昏醉都是人生,茶与酒都蕴含着人生的道理,会品的能品出清香和甜美,不会品的会感觉苦涩辛辣,实际人生就在茶酒之间徘徊。
把盏人生,云水载酒,松篁煎茶,当人生行动如酒,可谓有侠士之行,当人生静心如茶,可谓有隐士之度,人生百味形态也都在其中。无论人生如茶还是如酒,把盏之时,都需要慢慢品,细细酌才知道人生真味和真谛,也能悟出人生之境界。
古人为什么说吃酒而不是喝酒,吃茶而不是喝茶原因在这里,看了你就会明白!古人老说:一壶浊酒。其实,这不仅仅是谦虚,也是当时的酿酒技术导致的。
“吃酒”一词的由来
古人的酒中一定有酒糟,因为古代人的制酒技术不比如今,运用的是发酵的方式,而不是蒸馏的方式,自然发酵酿酒,难免酒糟和酒混在一起,很难分离。
这也是为什么古代的酒叫吃酒,那可真的是吃酒,并不是古代的“吃”与现代的“喝”喝同意。“吃酒”一词体现最初体现的是生产和技术的落后性,到后来则是文化的继承。
古代的酒一般人喝的都是“浊酒”,因为里面参有制酒剩余的酒曲等物,
所以古代的酒并不比今天大家看到的酒那么清澈,而且古代的酒度数也很低,这也是为啥古代人喝酒都是抱着坛子喝的原因。
其实,古代的酒之所以浑浊,主要是他们的制作工艺造成的,他们没有今天的蒸馏技术,只能采取最古老的方式。在春秋时期,我国就已经有了酿酒的工艺了,只是那时候的酿酒方式比较原始。
酒的蒸馏技法是元朝以后才出现的,在元朝以前,即使用细布过滤,仍然难以沥净粮食和果品的残渣。因此古时的酒应该是略显浑浊,在秦汉时期甚至不需要过滤残渣,酒与醩混合食用。
“吃酒”的文化却是历久弥珍,后世虽然采用过滤、蒸馏等手段,使酒逐渐清澈,但是“吃酒”一词依旧沿用,偶尔会被拿出来提高“逼格”。
古人为何称之为“吃酒”而非“喝酒”呢
那么古人为何称之为“吃酒”而非“喝酒”呢原因大概有二,一是类似于“吃茶”,二是古代有“吃酒点盐”的典故。吃茶与茶类似,两者本该都是用来喝的,但是古人却喜欢用“吃”一词来形容。
茶最早多为药用,根据陆羽的《茶经》记载,在唐宋时期,多是将茶与葱、姜、枣、橘皮等熬成粥吃,类似今天的八宝粥,因此叫“吃茶”实至名归。
南宋开始逐渐有少数人喝茶,到了明朝人们才开始广泛的饮茶,但是“吃茶”一词依旧被保留下来,与“喝茶”并用。如今有些文人雅客也会用说吃茶,来显摆一下。
“吃酒”的原因与之类似,秦汉时期以米酒居多,并且浑浊有粮食残渣。《周礼》中记载有“醴”,也就是现在说的醪糟,是米酒的一种,形态类似于米粥,因此说“吃酒”一点也不过分。
那为什么古时候,人们要说“吃酒”,而不是现在普遍使用的“喝酒”其具体的原因,已不可考证,但一种说法是,与语言的用词习惯有关。
这种说法认为,在先秦两汉时期,古代汉语中表示“吃喝”的文字,多是用“食和饮”,喝字还未出现,或是像“啖”字也多用来表示吃,所以也有“啖酒”一说。
可“吃酒”这种说法,也并没有完全消失,如果你稍微留意,便会发现生活中,许多方言还保有“吃酒”的说法,但意义稍有不同,有些直接代指“喝酒”,一些只表示“吃酒席”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