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我难以忘却的记忆》(第一章:邂逅)

《你是我难以忘却的记忆》(第一章:邂逅),第1张

第一章:邂逅

      望着窗外飘落的枫叶,那份静谧弥漫心间。这一切的一切,恰似上天对你我的安排,缘分早已注定。记得那年你的回眸,荡漾我的心间。

 徐志摩曾说:一生至少该有一次,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不求有结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经拥有,甚至不求你爱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遇到你。

 不期然的相遇,时空的交汇只在此时此刻,凝滞,似乎追随,只需瞬时。前世,你是我擦肩而过的那片落叶,却恰好被我悄然珍藏。那记忆里书笺虽已泛黄,藏在里面的落叶依然如此清晰。今生,在这个城市,恰逢在我最好的年华,遇见了最美的你,刚刚好!时光,宛若含苞待放的美少女,在低眉浅笑中将一些往事,柔柔地,慢慢地绽放,见证我们经历的过往。回看流年清浅,那些嫣红浅笑,相遇,真好!

 淡蓝色的天空,偶尔会有微凉的风吹拂而过,给热情的九月丝丝谢意。走进G大学校大门,喷水池的水迎面而来,像是欢迎新同学的到来。过往的同学熙熙攘攘,恰似闹市一般,这一切,无缝链接。

 但这一切都与文轩毫无关系,此时的他,像一只无头的苍蝇,四处乱窜。陶醉在静心湖的美景,流连九龙城的美食。通俗的说,他,迷路了。

 “学弟,你好,我叫苏沫儿,迷路了吗?”一声灵动的声音,在文轩身边想起。文轩抬头望去,一个女孩出现在他的身旁,她有着秀长的头发,乌黑,微卷,一眼望去,婀娜多姿的身影也使风景画里的花鸟山水黯然失色,一双晶莹的丹凤眼,瓜子脸庞,脸颊泛红。最令人着迷的是,她的那种气质非常人所有,倒有七分像薛宝钗,三分像林黛玉。

 看似偶然,却又像是命中注定,正如偶像剧中所演,在转角处,不期然的遇见,刹那间,一丝懵懂的感觉在心里生根发芽。就像张爱玲说: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在下一秒的转角,我又会遇见谁?

 一个眼神,一次对话,一场邂逅几许回忆,万般柔情。皆始于浪漫,归于平凡。募然回首之间所有,曾经总会在脑海中浮现,成为人生道路旁一道风景。或浓烈,或清淡,或喧闹,或宁静……

 文轩从小和父母生活在偏远的农村,小学,初中读书都是早出晚归,在高中好不容易离开了家里,进了县城里,却又被父母安排在了姐姐家住。因为很少和人交流,习惯了一个人来,一个人走,习惯了平淡的日子,喜欢在自己的人生轨迹上留下两行平淡的足迹。正如诗词《一个人》所写:

 一个人

 流浪在静寂的街道

 听着熟悉的歌

 想着熟悉的人

 一个人

 徘徊在陌生的路口

 倚靠冰冷的墙

 等着想见的人

 一个人

 停留在纷杂的酒吧

 品着苦涩的酒

 望着陌生的人

 一个人,一座城

 一本书,一生情

 一个人,有时候是因为失恋,有时候是因为还没遇到那个对的人。而对于文轩,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家人身边,对于恋爱,还懵懵无知。这一次自己一个人来学校报道,由于第一次远离了家人,没有家人的陪伴,顿时有天高任鸟飞的感觉。一时兴起,就忘情于学校的美景。骤然听到耳边响起的灵动的声音,心里倍感紧张。却浑然不知,每一个陌生的转角就是一场美丽的邂逅。

 文轩:“你…你好,学姐,我叫文轩,刚刚来学校报道,我是今年物流管理专业的新生。”

 苏沫儿:“噗,学弟,你好羞涩哦哦。”

 文轩:“那有,我只是一时紧张。”

 苏沫儿:“好了,不逗你啦,小学弟,学姐我发善心带你去报道处。”

 文轩:“那…那谢谢学姐,改天请你吃饭。”

 苏沫儿:“不用啦,这只是一个小事。”

 文轩:“那怎么行,我爸爸说了,要对帮助自己的人好。”

 苏沫儿:“真的不用啦”

 文轩:“学姐,你就答应吧,要不然,我内心会过意不去的。学姐你那么漂亮、那么善良。也不希望我内心受到谴责吧”

 苏沫儿:“那好吧,饭就不吃了,你请我喝奶茶吧,学校下面的新来的那家奶茶好喝。”

 (几分钟后)

 苏沫儿:“诺,报道处到了,你们物流管理就在这里”

 文轩:“好的,非常感谢学姐带路”

 苏沫儿:“不用谢啦,你也到了,那我先走了”

 文轩:“那个…那个学姐,可以留下你的QQ吗?”

 苏沫儿:“噫,小学弟,你不老实啊,跟学姐要QQ,想撩学姐呀?学姐单身哦”

 文轩:“那有,我…我只是怕请你喝奶茶联系不上你”

 苏沫儿:“好啦,知道啦,我是逗你的呀,我的QQ是,记得打上备注哦哦,羞涩的小学弟。拜拜啦,学姐还有事,先走啦。”

 文轩:“好的,学姐,那你先忙。”

 “嗨,同学,你要报道吗?不报的话麻烦让下路”,文轩还沉浸在和学姐的道别中,这时听到旁边一个声音响起。文轩这时才发现旁边的人在看向自己。“我要报道的,马上就好了,对不起啦,你先等一下”文轩回复道。“同学,那你快一点”。

 邂逅,是生命中一次短暂的重逢,或在路旁树下,或在急风细雨之中,或在校园的一角,但久违的欣喜总会变的宁静。

 上帝造物弄人,于是这多情的世界便有了悲欢离合。偶然邂逅的欣喜总要比等待相见的感觉美丽。

 邂逅,是曾经的一份回忆,或甜蜜温馨,或忧伤失意。

 人生匆匆数十载光阴,总会在生命中不断寻求新的开始,结束旧的曾经。邂逅便是打开旧曾经的一道书签,万千日夜的阻隔总会在邂逅的一刹那消失,所有曾经的滋味会在心头涌动。

1

走着走着, 就散了, 回忆都淡了;

看着看着, 就累了, 星光也暗了;

听着听着, 就醒了, 开始埋怨了;

回头发现, 你不见了, 突然我乱了。

2

我的世界太过安静, 静得可以听见自己心跳的声音。

心房的血液慢慢流回心室, 如此这般的轮回。

聪明的人,喜欢猜心 ,也许猜对了别人的心 ,却也失去了自己的 。

傻气的人,喜欢给心 ,也许会被人骗 ,却未必能得到别人的 。

你以为我刀枪不入, 我以为你百毒不侵。

3

一生至少该有一次 ,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 ,

不求有结果 ,不求同行 ,不求曾经拥有 ,

甚至不求你爱我 ,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 ,遇到你 。

ps: ··· 一生 再也不敢那么勇敢,为你 ···

4

一个人的漠然加上另一个人的苦衷,

一个人的忠诚加上另一个人的欺骗,

一个人的付出加上另一个人的掠夺,

一个人的笃信加上另一个人的敷衍。

爱情是一个人加上另一个人,

可是,一加一却不等于二,

就像你加上我,也并不等于我们。

这种叫做爱的情啊···

如果你忘了苏醒, 那我宁愿先闭上双眼。

5

你说你不好的时候 ,我疼 ,疼的不知道该怎么安慰你 ,

你说你醉的时候 ,我疼 ,疼的不能自制 ,思绪混乱 。

我的语言过于苍白 ,心却是因为你的每一句话而疼 。

太多不能 ,不如愿 ,想离开 ,离开这个让我疼痛的你 。

转而 ,移情别恋 ,却太难 ,只顾心疼 ,我忘记了离开 ,

一次一次 ,已经习惯 ,习惯有你 ,习惯心疼你的一切。

6

许多往事在眼前一幕一幕,变的那麼模糊,

曾经那麼坚信的,那麼执着的,一直相信著的,

其实什麼都没有,什麼都不是 突然发现自己很傻,傻的不行。

我发誓,我笑了,笑的眼泪都掉了。

笑我们这麼傻, 我们总在重复著一些伤害,没有一个可以躲藏不被痛找到。

却还一直傻傻的期待,到失望, 再期待,再失望

7

习惯 ,失眠 ,习惯寂静的夜 ,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 ,想你淡蓝的衣衫 。

习惯 ,睡伴 ,习惯一个人在一个房间 ,抱着绒绒熊 ,独眠 。

习惯 ,吃咸 ,习惯伤口的那把盐 ,在我心里一点点蔓延 。

习惯 ,观天 ,习惯一个人坐在爱情的井里 ,念着关于你的诗篇 。

ps: 你走吧,我总要习惯一个人。

8

谁的情感 无法张扬 ,谁在陌生的房故作勇敢 ,

谁在夜晚 害怕腐烂 ,任呼吸突然变得野蛮 ,

先爱吧 把这一副肩膀 挡掉一点遗憾 ,先爱吧 看似一双翅膀 躲啊躲已经黑暗 ,

先爱吧 人们不懂这样 一旦欲求不满 ,先爱吧 之后感伤 之后再算 ,之后再算···

9

我习惯了等待, 于是,在轮回中我无法抗拒的站回等待的原点。

我不知道,这样我还要等多久才能看到一个答案;

我不知道,如此我还能坚持的等待多久去等一个结果看

思念,很无力,那是因为我看不到思念的结果。

也许,思念不需结果, 它只是证明在心里有个人曾存在过。

是不是能给思念一份证书, 证明曾经它曾存在过看

10

一个人的世界 ,很安静 ,安静的可以听到自己的呼吸声和心跳声 。

冷了 ,给自己加件外套 ;

饿了 ,给自己买个面包 ;

病了 ,给自己一份坚强 ;

失败了 ,给自己一个目标 ;

跌倒了 ,在伤痛中爬起并给自己一个宽容的微笑

是啊 ,我总是一个人 ,你从来不曾来过 ,

我也从来不曾出现在你的世界

11

似乎习惯了等待, 单纯的以为等待就会到来。

但却在等待中错过了, 那些可以幸福的幸福。

在失去时后悔, 为什么没有抓住。 其实等待本身就是一种可笑的错误。

明知道等待着一份不知能否到来的幸福···

12

或许可以爱很多个人, 但只有一个人会让你笑的最灿烂, 哭的最伤心。

于我——应该都笑的灿烂, 但我不明白给我最灿烂的是谁。

哭,那是经常的吧。

但是我不明白伤心, 让我最伤心的是谁。

只是心太痛,太痛…… 之后便不觉着痛了。

也记不清楚那些班驳的光影。

13在一段时间我喜欢一段音乐,

听一段音乐我怀念一段时光。

坐在一段时光里怀念另一段时光的掌纹。

那时听着那歌会是怎样的心情看

那时的我们是否相遇看 是相遇还是错过看

还是, 没有结局的邂逅看

14

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

在无法遇见第二个寂寞的人的寂寞冬天。

独自行走独自唱歌独自逛街独自看着一整个世界狂欢。

人们手牵手地逛着游乐园。

他是她的独一。 我是所有人的无二。

世界充满了我们相遇的几率。

我却始终无法遇见你。

  林徽因是一个聪慧,美丽,有才华的女人,她几乎是一个完美女人的代名词:出众的才,倾城的貌,圆满而幸福的一生。

 林徽因所以成为林徽因,离不开徐志摩,少不得梁思成,也缺不了金岳霖。林徽因生命中的这三个举世无双男人让她的情感生活如春天的一个童话般浪漫。

 林徽因生于书香世家,祖父林孝恂为光绪十五年进士,其父林长民为民初立宪派名人。林孝恂在家中设立家塾,林徽因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1920年,林长民以“国际联盟中国协会”成员的身份被派赴欧洲考察访问。这是一个为期一年半的长旅,林长民决定携女同行,这一次的欧洲之旅林徽因邂逅了徐志摩。

 徐志摩当时携妻儿在英国留学,慕名拜访林长民而结识林徽因。16岁的林徽因清纯秀丽,纤细柔美,似一株婷婷嫰柳,又带有几分青涩,24岁的徐志摩疯狂的爱上了她。徐志摩的爱激烈而真挚,他狂热的追求着林徽因,他为她写下了很多很美的诗句,他为她开启了那个时代离婚的先例。然而,最后林徽因却没有选择徐志摩。

 徐志摩诗人般的浪漫气质让他不顾纲常伦理、宗法家风来追求心中理想的自由的爱情,而林徽因接受的都是传统的教育,在面对人生的重大选择时,17岁的林徽因接受亲人的意见,听从理性的召唤,郑重的收藏起对徐志摩的感情。

 在以后的岁月里,林徽因与徐志摩始终保持着朋友间真诚而纯洁的友谊,他对徐志摩感情的理解和尊重,使她永远拥有徐志摩的敬重和挚爱。

 林徽因和徐志摩就像天空中运行的两颗行星,各有自己的运行方向和轨道,当他们在浩渺的星空中相遇,深邃无垠的天空闪耀着美丽璀璨的光亮。

 林徽因选择的终生伴侣是梁思成。梁思成与林徽因因为父辈们的关系从小就认识,可以说两小无猜。梁启超和林长民以才识超群,情趣隽逸而结为挚友。梁思成、林徽因就是在这两位挚友的安排下由相识而相爱。

 梁思成待人谦和,胸怀宽广,斯文有礼,腼腆中透着忠厚,林徽因的母亲极为中意;林徽因的秀美,灵动,林徽因的气质,见识也无一不让梁思成倾心。

 一代建筑巨匠梁思成最初对于建筑的选择缘于自己深爱的女孩。林徽因随父在欧洲考察期间,他们的女房东是一位建筑师。林徽因常和女房东一起外出写生,女房东跟她说起建筑,她慢慢对建筑发生了兴趣。林徽因回国后,在与梁思成的交谈中说起了建筑,说建筑是一门包括艺术和工程技术为一体的学科。梁思成本就喜欢绘画,曾任《清华年报》的美术编辑,于是梁思成也选择了建筑这个专业。

 梁思成和林徽因曾一起留学美国,加之家学渊源,二人的'文化背景相同,志趣相投。事业上他们相互扶持,为了建筑事业,他们一起踏遍祖国的山山水水。

 林徽因曾说,如果重新可以再选择一次,她依然选择梁思成。然而,在林徽因的一生中,最爱她的人却不是梁思成,而是金岳霖。

 金岳霖最初与林徽因相识是源于徐志摩。金岳霖时任北大哲学系教授,是中国现代哲学和逻辑学开山祖师式的人物。金岳霖青年时代饱受欧风春雨的沐浴,生活相当西化。传闻中他西装革履,加上一米八的个头,仪表堂堂,极富绅士风度。

 在所有关于金岳霖的传闻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他为了林徽因终生未娶。

 金岳霖对林徽因的人品才华赞羡至极,林徽因也对他十分钦佩敬爱。在金岳霖的心中,林徽因永远是最美的万古人间四月天。对于有夫之妇的林徽因,金岳霖始终以最高的理智驾驭自己的感情,显示出一种超凡脱俗的襟怀和品格。

 金岳霖从未对林徽因说过要爱她一辈子,也没说过要等她。他只是默然地,无言地做了一切。他深爱着林徽因,不舍她为选择自己还是梁思成而痛苦,因此只能这样沉默。

 这就是金岳霖至真至情的柏拉图式的爱恋。他为了林徽因终身不娶,与自己的情敌毗邻而居,终身为友。

 林徽因辞世于1955年春天,时年51岁。她短暂的一生因为这三个优秀的男人而充满传奇色彩。她对爱情,对婚姻的理性的选择使得她的一生沉静而完满,也成了后世女人们择偶的典范。

 《再别康桥》读后感

 暑假,悠闲中重拾徐志摩诗集,真的是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更是一种情感的释放,一种灵魂的洗涤,特别是那首《再别康桥》。“康桥”的清新淡雅,“康桥”的美仑美奂,饱醮深情的志摩以无限的眷恋,描绘的是一个令人神驰心往的清幽家园。那片片西天的云彩也是作者的挚爱。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朴实无华的句子,带给人的是一种飘逸洒脱的感受。别具一格的用词,使诗的意境更为精妙地体现,贴切而生动三个轻柔的动作加上“轻轻地,轻轻地,轻轻地”,诗中淡雅的忧伤像毛毛细雨,润物细无声地渗透人的心肺。

 再读《别了康桥》,开头的几句,它就把我的三魂六魄都摄了去。感怀着它给我的清幽的美和伤感的情绪。诗人的才情,诗人的多愁善感就如徐徐飘来的杨絮,平素中夹着深蕴,浑然天成。在你随心所欲中体味它的空灵、轻快。作者对剑桥大学的爱,对那读书生活的印象,挥之不去,萦萦于心,此中真情,此中真意,如何表达这就莫过于康河了。“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康河周围的一草一木,成了作者感情发泄的寄托物。正因为作者情之所致,所以就连河畔的金柳也成了新娘,“自己”还情愿做水草。写到这里诗人心头“荡漾”起了一阵阵不可抑制的柔情。“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诗人澎湃的感情,在此达到了高潮。你看,“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永留在他心爱的康河。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此处的那一潭水,不再仅仅是一潭水,而是诗人美好情怀的溶合物。是斑斓多彩的,是有丰富内涵的。“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多么美好的意象,多么炙热的表白。“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现实与梦想,现在与过去,已如过眼烟云,飘然而逝。“我”极力的追怀,“我”想拥有那烂漫、甜蜜的生活。然而,当年的快乐、欢欣如今却化作了一片沉默,是再也找不回来了。早期热烈的罗曼蒂克,如今已变成了轻烟笼罩般的伤感。不用送行,不用洒泪告别,甚至也“不带走一片云彩,”只是“轻轻的来,”“悄悄的走“,但是,康河的美妙、清幽,将永远在诗人的心胸里长存,诗人的灵魂早已经和康桥融为一体了。

 《再别康桥》读后感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这是一首抒写自然之美与作者心情的短诗,诗人是崇高、赞美自然的。诗中景物的描写真实细腻,可见康桥在诗人心中打下了极深的烙印。不仅如此,而且康桥是诗人的理想。他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然而,满目疮痍的中国,是非颠倒的年代,艰难的民生,使诗人的康桥理想逐渐破灭。这首诗写于一九二八年诗人重返英伦归国途中。故地重游,昔日之景勾起作者昔日之忆,而离别在即,诗人敏感的心底怎能不荡起阵阵伤感的涟漪!描写康桥的自然美,表现作者对康桥的不舍眷恋及心底的惆怅,是这首诗的主题。

 这首诗采用现代白话形式,继承了中国古典传统诗歌的含虚、典雅,又采用了音语中的语法调式,可谓中西合壁。而绘画的色彩美在诗中也用明显体现,诗中的云彩、金柳、青荇、清泉,天上虹,一组组物象的颜色鲜明,写出了康桥之美。这样一幅色彩明艳的画卷,与诗人的心情并不矛盾,正是因为它的美,才令诗人如此难以割舍!

 读《再别康桥》,如观楼如吟歌如赏画,而感受到的是诗人那淡淡的离别之恋之愁之哀。

 《再别康桥》读后感

 读过很多离别的诗,最喜爱的还是《再别康桥》。一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不加任何修饰的简单言语,充分体现出作者在离别康桥时那种难舍难分的情感。让人读来感到格外的柔美,并流露出淡淡的伤感。

 最初接触这首诗不是在书本中,是在电视播出的一档文化节目上,一个浑厚的男中音深情地朗诵着,配着舒缓的音乐,变换着美丽的背景,我深深地陶醉在诗的意境中。虽然当时并不知道这首诗的意义,但已被它轻柔、委婉的情调所打动。

 再次听到这首诗是在语文课上,听到老师的讲解,我明白了这首诗的真正含义。课后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到年轻的徐志摩在英国康桥度过了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美丽的康桥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英国上世纪浪漫主义的诗歌和其他西洋文学给予他熏陶。他追求资产阶级的政治理想,追求个性解放,追求爱、自由和美的生活理想。而康桥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美妙结合激发出徐志摩的创作的灵感。他深情描绘康桥那无尽的自然美景,热烈赞美康桥灿烂的人文精神,深切表达对康桥的无限眷恋热爱之情。他满怀深情地对康桥说:你是我难得的知己。康桥让他的生命达于极致美的境界。

 这首诗写的是徐志摩第二次来到康桥时而引起的一番感想。诗中的一字一句无不营造了一种离别的惆怅气氛。在诗的开头处写的是向云彩告别,而结果是“不带走一片云彩”,虽然全诗字数不多,却已把诗人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了。

 尤其喜欢《再别康桥》中唯美的意境!第一节中的出现的三次“轻轻的”,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隐约听到诗人踮着脚尖走路的声音,给人无限的遐想,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轻轻的”巧妙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首尾回环呼应,给人以整体之美。同时,让读诗的人有种回味无穷的感觉。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一首诗,一段意境,我喜欢。

 《再别康桥》读后感

 老一辈的文学家中,早逝的徐志摩尤其受青年朋友的喜爱。特别是他的著名诗作《再别康桥》,使得他简直就是浪漫的化身。但在我看来,《再别康桥》除了“那美丽动听的音节和诗人飘逸,洒脱的翩翩风度”之外,一个“再”字或许更能让我们有所了解。

 在《再别康桥》之前,徐志摩曾写过多篇关于康桥的诗作及散文。在1922年,他第一次离开康桥时曾写下了长诗《康桥再会吧》,后又曾写过《康桥西野暮色》,《康桥晚照即景》等诗,及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康桥给志摩的印象及影响都是很深刻的。他是要从罗素才到英国的,用他的话讲是“想跟这位二十世纪的福禄泰尔认真念一点书去。”他的“书”没念成,因为罗素叫康桥给除名了,但他却留在了伦敦,后又到了康桥。徐志摩在康桥最初的日子应该说是有些寂寞的,同居几间小屋的张幼仪业已成为他的前妻,而且他“他在康桥还只是个陌生人,谁都不认识。”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中,徐志摩曾这样写到“单独是一个耐寻味的现象,我有时想它是任何发现的第一条件。”他发现了什么他发现了康桥。他又曾这样表述“说实话,我连我的本乡都没有什么了解,康桥,我要算是相当有交情的。”康桥对徐的印象如此之深,更何况又是一位在“单独”时一起相处的朋友。这便难怪他不止一次的写到康桥,再一点,康桥对于他人生的成长的帮助也是巨大的。他一再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得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可见,康桥对他的影响是很大的,这便是他前几次写康桥的感情由来:对康桥的留恋,对往昔的怀念是主要的感情。

 然而,《再别康桥》却不是完全相同的背景或单纯的感情。《再别康桥》是徐在1925年故地重游的归国途中,于11月6日在轮船上写成的,在徐志摩的书信卷上看到致陆小曼的信(1928年10月4日在船上写)曾提到过要去印度的“为还几年来的一个心愿,在老头升天之前再见他(指泰戈尔)一次”,然后回沪。如若当时徐真的先去了印度,后回的国,则《再别康桥》应该是在从印度回上海的途中在轮船上所作。在这封信中,徐还曾写到“乘眉,我想你极了,一离马赛,就觉得归心似箭,恨不能一脚就往回赶。”由于思念,他是非常想念陆,并急切地想回国的,那么他又怎么会写出《再别康桥》这样深情难抑,洒脱而又缠绵的佳作呢其实也不是难以理解的,正是对康桥留恋,怀念和对眉的思念这些矛盾的心里,使得徐对康桥的“告别”深情又不至缠绵,留恋又不失洒脱。像是一滴若即若离琼浆,想告别却粘着你的心。于是,才会有“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他的这一次重游不似往昔那般地沉醉,留连,于是便有几分轻松与洒脱。可是,毕竟如前面所讲,康桥给徐的记忆是最深刻的。于是想要告别,往事就会如陈酒香气回肠,激荡心扉。徐便是如此,往日康桥的一幕幕情景再现眼前:金柳,青荇,潭水,三个意象表现了作者对康桥的眷恋。对这份眷恋的加重升华,应该说是从第五节“寻梦——”开始,而正是那潭水中“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勾起了他对当年的旧梦,那些缠绵的“宿愿”和“理想”的记忆。景色依旧,人事全非,诗人想再寻旧欢,注定是不可能的事。于是“不能放歌”“只好沉默”。此时此刻“沉默”的不是“今晚的康桥”,是作者自己。诗人已完全陷入对往昔生活的甜蜜回忆之中。当作者醒来,再次明白他是在告别,使得诗的结尾便带上几分苦涩,怅惘和难言的情怀。于是,这最后的“挥袖”便带了几分无奈进去,诗人不愿带走一片云彩,那云彩想来便是那些梦,诗人可能只是想把它永远地珍藏在心中(也许包括那些和泰戈尔一起的日子)。

 这首诗的美,当然不只在诗人那份细腻的感情上,在艺术形式上,音乐的美和建筑的美皆融其中,这大约是好多人喜欢的原因吧。

 《再别康桥》读后感

 有一首诗,独特美妙,有一首诗,世人赞颂;它就是《再别康桥》。读完这首诗,我有了很大的感触。

 相信有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句话: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这句话很美,这首诗也是徐志摩的经典之作。徐志摩为了康桥写下了这首诗每一句诗都包含着他对康桥的爱,如果你闭上双眼,这首诗的景象就浮现在脑海之中,如画一般。康桥的一草一木都在向他招手,彩虹似的梦在他心中,他遐想着在康桥的生活。他几乎忘记了自己要离开康桥,他希望自己可以放声歌唱。但他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只能在心中唱响那首离别的笙箫曲。他不带走一片云彩,不愿打扰康桥。他对康桥依依不舍,挥之不去的伤感一直绕在心头。

 作者喜爱康桥的生活,迟迟不愿离去。我很喜爱这首诗。喜欢诗的优美,喜欢这首诗的深厚情感,更是为了我心中,那属于我的彩虹似的梦。

 有一首诗,独特美妙,有一首诗,世人赞颂;它就是《再别康桥》。读完这首诗,我有了很大的感触。

 相信有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句话: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这句话很美,这首诗也是徐志摩的经典之作。徐志摩为了康桥写下了这首诗每一句诗都包含着他对康桥的爱,如果你闭上双眼,这首诗的景象就浮现在脑海之中,如画一般。康桥的一草一木都在向他招手,彩虹似的梦在他心中,他遐想着在康桥的生活。他几乎忘记了自己要离开康桥,他希望自己可以放声歌唱。但他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只能在心中唱响那首离别的笙箫曲。他不带走一片云彩,不愿打扰康桥。他对康桥依依不舍,挥之不去的伤感一直绕在心头。

  纪念志摩读后感

  诗人徐志摩在他的《猛虎集》序文中写道:“诗人也是一种痴鸟,他把他的柔

  软的心窝紧抵着蔷薇的花刺,口里不住地唱着星月的光辉与人类的希望,非到他的

  心血滴出来把白花染成大红他不住口。他的痛苦与快乐是深成的一片。”如果把徐

  诗中《雪花的快乐》、《再别康桥》和《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个方向吹》(以下简称

  《雪花》、《康桥》、《风》)放在一起,它们正好从这样的角度展示了诗人写作

  的连续、希望与理想追寻的深入。这实在是一个有趣的比较,因为这三首名篇风格

  之一致,内在韵脉之清晰,很易令人想到茅盾的一句话:“不是徐志摩,做不出这

  首诗!”(茅盾《徐志摩论》)

  徐诗中表现理想和希望感情最为激烈、思想最为激进的诗篇当推《婴儿》。然

  而,最真实传达“一个曾经单纯信仰的,流入怀疑的颓废”(《猛虎集》志摩自序)

  诗人心路历程的诗作,却是上述三首。在现代主义阶段,象征不仅作为一种艺术手

  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诗人朝向一生信仰的心路历程是一个纷繁的文学世界,其

  中曲折的足迹读者往往需追随及终点方恍然大悟。胡适之在《追忆志摩》中指出:

  “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

  一个是美。……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实现的历史。”(《新

  月》四卷一期《志摩纪念号》)是的,徐志摩用了许多文字来抵抗现实世界的重荷、

  复杂,在现实世界的摧毁面前,他最终保持的却是“雪花的快乐”、“康桥的梦”

  及“我不知道风在哪个方向吹”的无限惆怅。如果说现代诗的本质就是诗人穿越现

  实去获取内心清白、坚守理想高贵(传统诗是建筑于理想尚未破裂的古典主义时代

  的。),那么,我们不难理解人们对于《雪花》、《康桥》和《风》的偏爱。

  《雪花的快乐》无疑是一首纯诗(即瓦雷里所提出的纯诗)。在这里,现实的

  我被彻底抽空,雪花代替我出场,“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但这是被诗人意念填

  充的雪花,被灵魂穿着的雪花。这是灵性的雪花,人的精灵,他要为美而死。值得

  回味的是,他在追求美的过程丝毫不感痛苦、绝望,恰恰相反,他充分享受着选择

  的自由、热爱的快乐。雪花“飞扬,飞扬,飞扬”这是多么坚定、欢快和轻松自由

  的执著,实在是自明和自觉的结果。而这个美的她,住在清幽之地,出入雪中花园,

  浑身散发朱砂梅的清香,心胸恰似万缕柔波的湖泊!她是现代美学时期永恒的幻像。

  对于诗人徐志摩而言,或许隐含着很深的个人对象因素,但身处其中而加入新世纪

  曙光找寻,自然是诗人选择“她”而不是“他”的内驱力。

  与阅读相反,写作时的诗人或许面对窗外飞扬的雪花热泪盈眶,或许独自漫步

  于雪花漫舞的天地间。他的灵魂正在深受囚禁之苦。现实和肉身的沉重正在折磨他。

  当“星月的光辉与人类的希望”令他唱出《雪花的快乐》,或许可以说,诗的过程

  本身就是灵魂飞扬的过程这首诗共四节。与其说这四节韵律铿锵的诗具有启承转

  合的章法结构之美,不如说它体现了诗人激-情起伏的思路之奇。清醒的诗人避开现

  实藩篱,把一切展开建筑在“假如”之上。“假如”使这首诗定下了柔美、朦胧的

  格调,使其中的热烈和自由无不笼罩于淡淡的忧伤的光环里。雪花的旋转、延宕和

  最终归宿完全吻合诗人优美灵魂的自由、坚定和执著。这首诗的韵律是大自然的音

  籁、灵魂的交响。重复出现的“飞扬,飞扬,飞扬”织出一幅深邃的灵魂图画。难

  道我们还要诗人告诉我们更多东西吗

  步入“假如”建筑的世界,人们往往不仅受到美的沐浴,还要萌发美的守护。

  简单地理解纯诗,“象牙塔”这个词仍不过时,只是我们需有宽容的气度。《康桥》

  便是《雪花》之后徐诗又一首杰出的纯诗。在大自然的美色、人类的精神之乡前,

  我轻轻地来,又轻轻地走,“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守护之情完全是诗意情怀。

  而这又是与《雪花》中灵魂的选择完全相承。只当追求和守护的梦幻终被现实的锐

  利刺破之时,《风》才最后敞开了“不知道”的真-相以及“在梦的轻波里依洄”的

  无限留恋和惆怅。因此我们说,《雪花》、《康桥》和《风》之成为徐志摩诗风的

  代表作,不仅是表面语言风格的一致,更重要的是内在灵魂气韵的相吸相连。茅盾

  在三十年代即说:“我觉得新诗人中间的志摩最可以注意。因为他的作品最足供我

  们研究。”(《徐志摩论》《雪花的快乐》是徐志摩诗第一集《志摩的诗》首篇。

  诗人自己这样的编排决非随意。顺着《雪花》→《康桥》→《风》的顺序,我们可

  以看到纯诗能够抵达的境界,也可以感悟纯诗的极限。如是,对徐志摩的全景观或

  许有另一个视角吧。

能把“偶然”这样一个极为抽象的时间副词,使之形象化,置入象征性的结构,充

满情趣哲理,不但珠润玉圆,朗朗上口而且余味无穷,意溢于言外——徐志摩的这首

《偶然》小诗,对我来说,用上“情有独钟”之语而不为过。

诗史上,一部洋洋洒洒上千行长诗可以随似水流年埋没于无情的历史沉积中,而某

些玲珑之短诗,却能够经历史年代之久而独放异彩。这首两段十行的小诗,在现代诗歌

长廊中,应堪称别备一格之作。

这首《偶然》小诗,在徐志摩诗美追求的历程中,还具有一些独特的“转折”性意

义。按徐志摩的学生,著名诗人卡之琳的说法:“这首诗在作者诗中是在形式上最完美

的一首。”(卡之琳编《徐志摩诗集》第94页)新月诗人陈梦家也认为:“《偶然》以

及《丁当-清新》等几首诗,划开了他前后两期的鸿沟,他抹去了以前的火气,用整齐

柔丽清爽的诗句,来写那微妙的灵魂的秘密。”(《纪念徐志摩》)。的确,此诗在格

律上是颇能看出徐志摩的功力与匠意的。全诗两节,上下节格律对称。每一节的第一句,

第二句,第五句都是用三个音步组成。如:“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在这交会时互

放的光壳,”每节的第三、第四句则都是两音步构成,如:“你不必讶异,”“你记得

也好/最好你忘掉。”在音步的安排处理上显然严谨中不乏洒脱,较长的音步与较短的

音步相间,读起来纡徐从容、委婉顿挫而朗朗上口。

而我在这里尤需着重指出的是这首诗歌内部充满着的,又使人不易察觉的诸种“张

力”结构,这种“张力”结构在“肌质”与“构架”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

“意向”与“意向”之间诸方面都存在着。独特的“张力”结构应当说是此诗富于艺术

魅力的一个奥秘。

所谓“张力”,是英美新批评所主张和实践的一个批评术语。通俗点说,可看作是

在整体诗歌的有机体中却包含着共存着的互相矛盾、背向而驰的辨证关系。一首诗歌,

总体上必须是有机的,具各整体性的,但内部却允许并且应该充满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张

力。充满“张力”的诗歌,才能蕴含深刻、耐人咀嚼、回味无穷。因为只有这样的诗歌

才不是静止的,而是“寓动于静”的。打个比方,满张的弓虽是静止不动的,但却蕴满

饱含着随时可以爆发的能量和力度。

就此诗说,首先,诗题与文本之间就蕴蓄着一定的张力。“偶然”是一个完全抽象

化的时间副词,在这个标题下写什么内容,应当说是自由随意的,而作者在这抽象的标

题下,写的是两件比较实在的事情,一是天空里的云偶尔投影在水里的波心,二是“你”、

“我”(都是象征性的意象)相逢在海上。如果我们用“我和你”,“相遇”之类的作

标题,虽然未尝不可,但诗味当是相去甚远的。若用“我和你”、“相遇”之类谁都能

从诗歌中概括出来的相当实际的词作标题,这抽象和具象之间的张力,自然就荡然无存

了。

再次,诗歌文本内部的张力结构则更多。“你/我”就是一对“二项对立”,或是

“偶尔投影在波心,”或是“相遇在海上,”都是人生旅途中擦肩而过的匆匆过客;

“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都以“二元对立”式的

情感态度,及语义上的“矛盾修辞法”而呈现出充足的“张力”。尤其是“你有你的,

我有我的、方向”一句诗,则我以为把它推崇为“新批评”所称许的最适合于“张力”

分析的经典诗句也不为过。“你”、“我”因各有自己的方向在茫茫人海中偶然相遇,

交会着放出光芒,但却擦肩而过,各奔自己的方向。两个完全相异、背道而驰的意向—

—“你有你的”和“我有我的”恰恰统一、包孕在同一个句子里,归结在同样的字眼—

—“方向”上。

作为给读者以强烈的“浪漫主义诗人”印象的徐志摩,这首诗歌的象征性——既有

总体象征,又有局部性意象象征——也许格外值得注意。这首诗歌的总体象征是与前面

我们所分析的“诗题”与“文本”间的张力结构相一致的。在“偶然”这样一个可以化

生众多具象的标题下,“云——水”,“你——我”、“黑夜的海”、“互放的光亮”

等意象及意象与意象之间的关系构成,都可以因为读者个人情感阅历的差异及体验强度

的深浅而进行不同的理解或组构。这正是“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易·系辞》)

的“象征”之以少喻多、以小喻大、以个别喻一般的妙用。或人世遭际挫折,或情感阴

差阳错,或追悔莫及、痛苦有加,或无奈苦笑,怅然若失……人生,必然会有这样一些

“偶然”的“相逢”和“交会”。而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必将成为永难忘怀的记

忆而长伴人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026043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1
下一篇2023-11-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