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西湖游苏轼关于游览西湖的诗

苏轼西湖游苏轼关于游览西湖的诗,第1张

:1苏轼游览西湖的诗词

1我想把西湖和西子湖比较一下。宋寿司《饮湖上,初晴后雨》2。西湖只有底月。宋寿司《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

3潘西湖伤心欲绝。宋寿司《定风波千古风流阮步兵》

4共享西湖草。宋寿司《卜算子蜀客到江南》

5西湖有它自己的美。宋苏轼《乌夜啼莫怪归心甚速》6、曾湿西湖雨。宋寿司《青玉案三年枕上吴中路》

7西湖已经出名好几年了。宋寿司《浣溪沙》

8我想把西湖和西子湖比较一下。宋寿司《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9它it’喝好酒胜过西湖。宋寿司《自普照游二庵》

10西湖取水应该是早的。宋寿司《元日过丹阳明日立春寄鲁元翰》

1你必须在西湖度过春天。宋寿司《常润道中有怀钱塘寄述古五首》

12西湖世界风光。宋苏轼《怀西湖寄晁美叔同年》13、西湖与童军三年。宋寿司《次韵周_寄雁荡山图二首》

14唐不要把西湖交给谁。宋寿司《和晁同年九日见寄》15。梦见西湖。宋寿司《杭州故人信至齐安》16。顾瑛——秀在处士西湖。宋寿司《和秦太虚梅花》

17逛西湖还不够。宋寿司《书林逋诗后》

18蜀人画西湖。宋寿司《送宋朝散知彭州迎侍二亲》

19早晚,西湖会倒映出法华。宋寿司《次韵黄鲁直寄题郭明父府推颍州西斋二首》

20,也来一场醉西湖雨。宋寿司《与莫同年雨中饮湖上》

21唐别忘了西湖喝酒的时候。宋寿司《座上复借韵送岢岚军通判叶朝奉》

22西湖怎么样?宋寿司《连日与王忠玉张全翁游西湖访北山清顺道潜二》

23春天是西湖的尽头。宋寿司《次韵林子中王彦祖唱酬》

24西湖真的很西。宋寿司《次韵刘景文登介亭》25、题饮西湖。宋寿司《竹间亭小酌怀欧阳叔弼季默呈赵景贶陈履常》

26晚饮西湖。宋寿司《竹间亭小酌怀欧阳叔弼季默呈赵景贶陈履常》

27喝西湖的雪。宋寿司《赵景贶以诗求东斋榜铭昨日闻都下寄酒来戏和》

28西湖虽小,也是西。宋寿司《再次韵赵德麟新开西湖》

29看西湖,听月下琴。宋寿司《次韵奉和钱穆父蒋颍叔王仲至诗四首》30。东营西湖的痕迹早已过去。宋寿司《沐浴启圣僧舍与赵德麟邂逅》

31想在西湖附近。宋寿司《送襄阳_事李友谅归钱塘》

32西湖我不想去。宋寿司《丙子重九二首》

3西湖醉卧春水舟。宋寿司《上韩持国》

34匡庐南岭和西湖。宋寿司《赠昙秀》

35去雾霭林中的西湖。宋寿司《惠州近城数小山类蜀道春与进士许毅野步会意》36。等我去西湖借你的钱。宋寿司《奉和参寥离彭门至淮上见》

37西湖与童军共享了三年。宋苏轼《次韵周_寄《雁荡山图》两首诗

38它没有t抵达西湖泛亚航空。宋寿司《莲》

39如果拿西湖和西湖比。宋寿司《饮湖上初晴後雨二首》

40春天的西湖到处都是花。宋寿司《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

2苏轼游览西湖写的五首诗

苏轼(苏东坡),四川峨眉山人,中国北宋时期著名诗人、文学大师。他曾在杭州生活和工作,并写了《饮湖上初晴后雨》;历史悠久:碧水好,山空,雨广,水奇。如果要拿西湖和西方比,轻装上阵,助人为乐,总是合适的。这首诗充分描述了西湖的美丽。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西湖都有自己的美。

3苏轼关于西湖的诗句

说到西湖,我就在这里,我不禁想起苏轼的另一首诗中的两句诗。如果你想把西湖比作西方,它化淡妆总是合适的。#039;很多人会写淡妆as浓妆淡妆我不Idon’我不知道是不是这样,但是我的语文书上写着呢。

4苏轼的游西湖诗句

苏轼全集描写西湖的诗歌

1我想把西湖和西子湖比较一下。宋寿司《饮湖上,初晴后雨》

2只有西湖有月底。宋寿司《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

3潘西湖伤心欲绝。宋寿司《定风波千古风流阮步兵》

4共享西湖草。宋寿司《卜算子蜀客到江南》

5西湖有它自己的美。宋寿司《乌夜啼莫怪归心甚速》

6西湖曾经下过雨。宋寿司《青玉案三年枕上吴中路》

7西湖已经出名好几年了。宋寿司《浣溪沙》

8我想把西湖和西子湖比较一下。宋寿司《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9它it’喝好酒胜过西湖。宋寿司《自普照游二庵》

10西湖取水应该是早的。宋寿司《元日过丹阳明日立春寄鲁元翰》

1你必须在西湖度过春天。宋寿司《常润道中有怀钱塘寄述古五首》

12西湖世界风光。宋寿司《怀西湖寄晁美叔同年》

13西湖已经和童军在一起很久了

18蜀人画西湖。宋寿司《次韵周_寄雁荡山图二首》

19早晚,西湖会倒映出法华。宋寿司《和晁同年九日见寄》

20,也来一场醉西湖雨。宋寿司《杭州故人信至齐安》

21唐别忘了西湖喝酒的时候。宋寿司《和秦太虚梅花》

22西湖怎么样?宋寿司《书林逋诗后》

23春天是西湖的尽头。宋寿司《送宋朝散知彭州迎侍二亲》

24西湖真的很西。宋寿司《次韵黄鲁直寄题郭明父府推颍州西斋二首》

25(一个话题是喝西湖。宋寿司《与莫同年雨中饮湖上》

26晚饮西湖。宋寿司《座上复借韵送岢岚军通判叶朝奉》

27喝西湖的雪。宋寿司《连日与王忠玉张全翁游西湖访北山清顺道潜二》

28西湖虽小,也是西。宋寿司《次韵林子中王彦祖唱酬》

29看西湖,听月下琴。宋寿司《次韵刘景文登介亭》

30东平西湖的小道已经过去了。宋寿司《竹间亭小酌怀欧阳叔弼季默呈赵景贶陈履常》

5游览西湖的诗句苏轼

苏东坡在徽州时写过关于徽州西湖的诗。这两首诗很有名:

《竹间亭小酌怀欧阳叔弼季默呈赵景贶陈履常》

作者:苏轼

云涌了出来,像墨水一样倾泻而下,但地平线上露出了一段山脉,明亮而清新,溅起的水花如白色的珍珠砾石,溅到船上。

突然,风卷起,驱散了天空的云彩,湖的湖碧波如镜,美丽而温柔。

《赵景贶以诗求东斋榜铭昨日闻都下寄酒来戏和》

作者:苏轼

它水清的时候很好,但它山空多雨也怪。

如果说西湖比死去的美女还要多的话,C+是那么的合适。

6苏轼写西湖的诗句

苏轼s《再次韵赵德麟新开西湖》诗:莲中有无量水,夜荷花香。看灯火渐出远寺,待月黑见湖。

苏轼诗《次韵奉和钱穆父蒋颍叔王仲至诗四首》:伟人不不要征求太多意见,但事情是自己决定的。让龟鱼绿净,愿芦苇立于坡前。一件美好的事一旦能做成,百尺苍崖仍可磨。天上的星星也是快乐的,金色的波浪沐浴在月光下。

欧阳修s《沐浴启圣僧舍与赵德麟邂逅》诗:荷花香消,画飘,君宁忆扬州。将二十四桥月,为西湖十顷秋。

袁宏道s诗《望湖楼醉书》:龙井赦甘泉,盛产石骨。架桥风需十里,赢果需一日一月。千祠没有好地方,只有好的石院子。山中老亭寂寥,浓荫满树。年年桃花,年年白发。仰望南方的云,看见北方的月亮。楚人没有羽毛,到处会游泳。

张岱s诗《饮湖上初晴后雨》:忆西湖之初,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迎西方,取古人评论。秀美山川,婀娜缥缈。我可以我忍不住哭了,但我总是深有感触。望着烟雾,茫茫的可以不要被发现。我老家在路上,这个地方叫湖心。泼墨米颠画,感同身受薄子钦。华南的秋水吸引了人们千古瞩目。去岸边,唐几个月都没看湖了。隔着水能看见渔灯,堤上的树能冒烟。真言,不淡妆。谁能欣赏?有胡子有络腮胡。

755-79000诗:(三潭印月)高柳荫长堤,疏疏漏残月。走在沙滩上,我想这她正穿过雪地。

7苏轼游览西湖的诗词有哪些

苏东坡有很多描写西湖的诗,列举如下:

与莫同年,在雨中湖上饮酒

相遇处处是偶然,梦想各不相同。

还沉醉在西湖的雨中,我还没有我十五年没见过跳舞的珠子了。

湖上饮酒楚清两首。

(宋)苏轼

一个

日出迎客,夜雨留醉故乡。

这意味着嘉俊赢了一杯是水仙王。

第二

它水清的时候很好,但它山空多雨也怪。

如果说西湖比死去的美女还要多的话,C+是那么的合适。

6月27日,在湖畔小屋看了《醉书》。

(宋)苏轼

一个

云涌了出来,像墨水一样倾泻而下,但地平线上露出了一段山脉,明亮而清新,溅起的水花如白色的珍珠砾石,溅到船上。

突然,风卷起,驱散了天空的云彩,湖的湖碧波如镜,美丽而温柔。

淮西派钞在

(2)水明艳阳,山空阴雨。如果说西湖比死去的美女还要多的话,C+是那么的合适。

二。《夜泛西湖》

我可以我喝不完我的饮料,当我我半醉了。

回到篮子湖,春风吹,面条凉。

去孤山西的时候天已经灰了。

我我在做梦,但我我忘了我的话。

还记得梨花村,甚至还闻到了香味。

当城市安定下来,一半的客人会死去。

睡眼惺忪的眼睛突然发呆,无数的灯光让河塘喧闹起来。

城市里的人们拍手大笑,看起来像一片失落的森林。

它当你意识到山野的态度。

生活是幸福的,但我的策略并不好。

三。《开西湖》

(一)新月生机勃勃,五六年后才苟延残喘。今夜,天空美不胜收,游人不得不看第三夜。

(2)月亮在半夜渐渐落下,它风景没有下降真是个奇迹。明朝的人事没有我不指望它。当我看到西方的黑龙。

(3)黑龙不再斗牛,东方芒角升长庚。渔夫桶是关着的,但是黎明前,只有船经过时香蒲的声音。

(4)香蒲里有无限的水,夜里荷花香。看灯火渐出远寺,待月黑见湖。

(5)湖不鬼不仙,风平浪静,光满四川。当你进入寺庙的一瞬间,你会对空无一物视而不见。

:8苏轼关于西湖的古诗

1如果要拿西湖比西湖,淡妆总是合适的。

《西湖》出自宋代苏轼

2春衫依旧,晓曼缝纫,曾湿西湖雨。

《西湖总评》出自宋代苏轼

3我还和去年分享了西湖草的人。

《西湖》出自宋代苏轼

4记得西湖西侧,是暮光山的优势,天青烟绿。

《西湖十景》出自宋代苏轼

9苏轼写有关西湖的诗

湖上喝完楚青,下雨了。

[宋]苏轼

它看到水很好,但它在山里看到雨也很奇怪。

如果要拿西湖和西方比,淡妆总是合适的。

翻译

晴天,西湖碧波荡漾,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看起来很美。下雨的时候,远处的山被雾和雨笼罩着,时而出现,时而消失,眼睛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很壮美。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的美丽,那么无论化多少妆,她总是那么美丽。

口译

这首诗也是诗人在杭州做官时写的。它也是关于雨景的,但它与前一首诗的重点不同。最后一首诗描述了一场具体的阵雨,这首诗通过一场雨和晴的变化对西湖做了一个整体的评价。晴天的西湖是一种美,雨中的西湖有趣,又是另一种美,两者各有千秋。诗人灵机一动,把西湖比作美女石。西湖和石只有一字之差,似乎有着天然的联系。诗人得心应手,对写作产生了兴趣。这个比喻很成功。直到今天,人们还经常称西湖为西湖。

6月27日,在湖畔小屋看了《醉书》。

[宋]苏轼

云涌了出来,像墨水一样倾泻而下,但地平线上露出了一段山脉,明亮而清新,溅起的水花如白色的珍珠砾石,溅到船上。

突然,风卷起,驱散了天空的云彩,湖的湖碧波如镜,美丽而温柔。

翻译

乌云涌了上来,就像墨汁倾泻而下,地平线上却露出了一座山,明亮清新,暴雨造成的水花像白色的珠子和沙砾一样溅到船上。突然,一阵强风席卷地面,吹散了漫天的乌云,西湖的水像镜子一样明亮温柔。

苏轼治西湖 

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译文:

苏轼到杭州后,遇上大旱,饥荒和瘟疫并发。苏轼向朝廷请求,免去本路上供米的三分之一,又得赐予剃度僧人的牒文,用以换取米来救济饥饿的人。

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出售常平仓的米,做了很多粥和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到各街巷治病,救活的人很多。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1-3]  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扩展资料

杭州原来近海,当地泉水咸苦,居民稀少。唐代刺史李泌首先引西湖水造了六口井,百姓用水充足。

白居易又疏通西湖水流入运河,从运河流入田亩,灌溉田地达一千顷,百姓因此殷实富裕。湖水中有很多茭白根,从唐朝到吴越钱氏,每年都疏浚治理,宋朝立国后,停止了,茭白根积为田,剩下水面没有多少了。

运河的便利丧失了,靠江中的潮水供水,船在市中行驶,潮水又多淤泥,三年淘挖一次,成为百姓的大灾难,六口井也几乎荒废了。

苏轼看到茅山一条河专门接受江中潮水,盐桥一条河专门接受湖水,就疏通二河来通航运。又造了坝堰闸门,用来作为积蓄和排泄湖水的枢纽,江中的潮水不再流入城市。

用剩下的物力人力修复了六口井,又把茭白根堆积在湖中,筑成南北长三十里的长堤以便通行。

吴地人种菱,到春天常加拔除,不留寸草。苏轼还募人在湖中种菱,使茭白根不再生长。收取的钱准备用来修湖时使用,取来救荒剩余的钱一万缗、粮一万石,和请求得到的剃度僧人文牒一百份来招募工役。

堤筑成后,又种了木芙蓉、杨柳在堤上,看上去就像图画一样,杭州人称之为“苏公堤”。

_苏轼治西湖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堤春晓嘛,给你讲个故事。

先介绍一下苏轼: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逸闻趣事

北宋时候,著名诗人苏东坡第一次来到杭州当地方官。他十分迷恋杭州的山水,觉得西湖比古代美女西施更美,便写下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句绝妙好诗。可是过了15年,苏东坡再来杭州当太守时,发现西湖长久不治,湖泥淤塞,葑草芜蔓,就感慨上书,认为“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决定要学唐朝诗人白居易,疏浚西湖,为杭州人做件好事。

疏浚西湖的告示张贴出来了,可苏东坡却被一件事难住了:疏浚出来的葑草湖泥堆放在何处呢?如果堆在西湖四岸,既妨碍交通,又污染环境;如果挑运到远处去,费工费事,何年何月才能将西湖疏浚好?愁得苏东坡三天三夜饭也吃不香,觉也睡不稳。第四天,他决定到西湖四周走走,看看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件事。

苏东坡带上随从,骑马先到北山栖霞岭。一看这里是通灵隐、天竺要道,堆放葑泥,显然不妥当。于是,想转到南屏净慈寺去看看。他站在西泠渡口,正想上渡船,突然听到柳林深处传来一阵渔歌声:“南山女,北山男,隔岸相望诉情难。天上鹊桥何时落?沿湖要走三十三。”

苏东坡一听,心中一阵高兴:这不是在向我献计献策吗?对,天上可架“鹊桥”,湖上难道不能修长堤?这样,既解决了湖上葑泥堆放场所,又方便了南北两岸交通,真是一举两得啊!

苏东坡高兴得喊了一声:“好!再到湖对岸去看看。”这时,从柳林中飞出一条小船,船头站着一个青年渔民,身打躬,手作揖,向苏东坡说:“小民在此等候太守多时,快请上船吧!” 苏东坡又惊又喜,问道:“你何以知道我要来湖边?”那青年回答道:“听说太守要疏浚西湖,自然要到湖边来亲自察看,因此特来恭候。”苏东坡说:“好啊,那刚才的渔歌一定是你唱的了!”小青年笑笑说:“是啊,这就是我们西湖南北山小民的心愿啊!”

苏东坡乘上渔船,来到南山。柳林中又驶出一只小船,飞扬起一阵清脆的歌声:“南山女,北山男,年龄大过二十三。两情相慕难诉说,牛郎织女把堤盼。” 苏东坡听了,哈哈大笑道:“唱得好,唱得好,南山女,北山男,让我在湖上筑一条长堤,成全你们的好姻缘吧!”

要在西湖上筑堤的消息不胫而走,南北山渔民、农民和城里市民都闻讯赶来,自愿出工出力。苏东坡说:“谢谢乡亲们啦,连年旱涝成灾,你们生活困难。我已申报朝廷,决定拨出一批大米,以工代赈。”乡亲们听说有粮米可发,更加踊跃。人多力量大,从夏到秋,终于在北山到南山间筑好了七段长堤,段与段间留了六处水道,只是由于银钱不足,暂时未能造桥。湖北岸一个青年樵夫想出了个好主意,砍了一批树木,拼成木板,造了六顶吊桥。平时吊桥拉起,让里外湖的船只往来通行,早晚把吊桥放下,让两岸乡亲通行。又在长堤两边种上桃树和柳树,一来保护堤岸,二来春天桃红柳绿,为西湖添一美景。

后人为怀念苏东坡浚湖筑堤的政绩,就将这条南北长堤称为苏堤。春日之晨,六桥烟柳笼纱,几声莺啼,报道苏堤春早,有民谣唱道:“西湖景致六吊桥,一株杨柳一株桃。”“西湖十景”中的苏堤春晓就此而得名。

怎么样,是不是很有意思?

1、年少轻狂的苏轼

  苏东坡少年时读了一些书,因为聪慧,常得到师长赞扬,颇为自负地在自己房前贴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后一白发老妪持一深奥古书拜访苏轼,苏轼不识书中的字,老妪借此委婉批评了苏轼,于是苏轼把对联改为“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用以自勉,从此传为佳谈。

2、苏轼撰文“欺”判官

  苏轼考进士,作了篇春秋文,叫《刑赏忠厚之至论》,其中有段落如下:

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 

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

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

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

当时的判官梅圣俞,对苏轼的文章十分赞赏。但是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皋陶是舜的司法官,跟尧有关系吗?梅圣俞不明白这点,反复读过后,便去问苏轼,苏轼说答案在《三国志·孔融传》中,可是梅圣俞将反反复复读了很多遍后,依旧没有发现出处,便又去问苏轼。苏轼只好老老实实答是自己的杜撰,梅圣俞更不解。苏轼便说《三国志·孔融传》中言道孔融跟曹操说商纣王将妲己赏了周公,曹操问可有此事,孔融答今日既有,古代也应该有。苏轼便据此杜撰了这么一个故事,这使梅圣俞更加赞赏苏轼。

3、打油烹调东坡肉

  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有著名的《猪肉颂》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就是著名的东坡肉烹调法了。苏东坡后来任杭州太守深受百姓爱戴。而这“东坡肉”也跟着沾光,名噪杭州,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了。

4、赴宴吟诗“吞六国”

  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

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其余五人轰声叫好。

“我先来。”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

“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地端走了马肉。

“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地拿走了羊肉。

“张翼德涿县卖肉!”第四个急吼吼地伸手把肉扒了过来。

“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地抢走了骨头。

“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傲慢地端起了最后的一样青菜。

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的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地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六举人呆若木鸡。

5、京城会考评第二

  苏轼在京城会考时,主审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学名家欧阳修。他在审批卷子的时候被苏轼华丽绝赞的文风所倾倒。为防徇私,那时的考卷均为无记名式。所以欧阳修虽然很想点选这篇文章为第一,但他觉得此文很像门生曾巩所写,怕落人口实,所以最后评了第二。一直到发榜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苏轼。知道真实情况后欧阳修后悔不已,但是苏轼却一点计较的意思都没有,苏轼的大方气度和出众才华让欧阳修赞叹不已:“这样的青年才俊,真该让他出榜于人头地,并正式收苏轼为弟子。”

6、“冷香”二字聚诗会

  苏轼高中榜眼后,苏氏三父子加上以三难秦少游而闻名的苏小妹一家齐聚在花园里庆祝,苏轼之父苏洵命题定以“冷、香”两个字,每人写两句诗,要求都会合当时的情景。

为起带头,苏老泉缓步度到花池边,吟道:“水自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

少游站起来摘了瓣馨香腊梅,弹了下手指,曰:“冷字句佚不可知,梅花弹遍指头香。”

小妹也去摘花,少游要笑他摹仿自己,小妹却云:“叫日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香”。说完摊开手掌,一只蝴蝶已被捏死。女儿特点毕露,大家都齐声叫好。

苏轼却用衣带一拂石凳,骑着马就走,苏老泉叫道:“我儿,答不出也不要走啊。”话音未落,苏轼已长声飘来两句:“拂石坐来衣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

此虽为传说,可信度不可考,但也能从中窥出苏轼之才。

7、赏月游湖谈笑间

  苏东坡在杭州,喜欢与西湖寺僧交朋友。他和金山寺佛印和尚最要好,两人饮酒吟诗之余,还常常开玩笑。

佛印和尚好吃,每逢苏东坡宴会请客,他总是不请自来。

有一天晚上,苏东坡邀请黄庭坚去游西湖,船上备了许多酒菜。游船离岸,苏东坡笑著对黄庭坚说: “佛印每次聚会都要赶到,今晚我们乘船到湖中去喝酒吟诗,玩个痛快,他无论如何也来不了啦。”

谁知佛印和尚早打听到苏东坡要与黄庭坚游湖,就预先在他俩没有上船的时候,躲在船舱板底下藏了起来。

明月当空,凉风送爽,荷香满湖,游船慢慢地来到西湖三塔,苏东坡把著酒杯,拈著胡须,高兴地对黄庭坚说:“今天没有佛印,我们倒也清静,先来个行酒令,前两句要用即景,后两句要用‘哉’字结尾。”黄庭坚说:“好吧!”

苏东坡先说:“浮云拨开,明月出来, 天何言哉?天何言哉?”

黄庭坚望著满湖荷花,接著说道:“莲萍拨开,游鱼出来, 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这时候,佛印在船舱板底下早已忍不住了,一听黄庭坚说罢,就把船舱板推开,爬了出来,说道:“船板拨开,佛印出来, 憋煞人哉!憋煞人哉! ”

苏东坡和黄庭坚,看见船板底下突然爬出一个人来,吓了一大跳,仔细一看,原来是佛印,又听他说出这样的四句诗,禁不住都哈哈大笑起来。

苏东坡拉著着佛印就坐,说道:“你藏得好,对得也妙,今天到底又被你吃上了!”于是,三人赏月游湖,谈笑风生。

8、和尚东坡“尸骨”寒

  一天,苏轼和佛印乘船游览西湖,苏轼有心捉弄佛印,抬头看见河边一只狗叼着根骨头,便写道:“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将诗句丢入水中,随即答道:“水漂东坡诗(尸)。”

9、巧妙应对挫辽使

  北宋时期,宋人屡遭辽邦侵犯。居心求和的朝廷却引来一辽邦使者,出上联要宋人答对:三光日月星 。如对出下联则撤兵议和。

此联看似简单,实不易对。出句的数字恰与后面的事物相符,而对句所选数字对应事物都会多于三或少于三。

恰逢回京述职的苏轼,大笔一挥,巧妙对上下联:四诗风雅颂。

该对联妙在“四诗”只有“风雅颂”三个名称,因为《诗经》中有“大雅”、“小雅”,合称为“雅”。加之“国风”、“颂诗”共四部分,故《诗经》亦称“四诗”。

对句妙语天成,辽使佩服至极。

10、吟风弄月补对子

  苏轼与小妹、黄庭坚一日赏画,见上面题联有趣:轻风 细柳,淡月 梅花。看是四字联,中间却各空一字,小妹建议为中间加字成为五言联句。

黄庭坚抢对为: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苏轼则填: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小妹略一思索,立即响应,填字使之成为: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纵观三人对联,小妹最妙:“扶”字不仅写出风的轻柔和柳的纤弱,而且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之态,因而更形象生动;“失”字也较“隐”字贴切,既强调了月光的皎,又兼顾梅花的洁,突出了两者融为一色的景象,更加吻合贴切。

11、“积善人家庆有余”

  苏轼挚友佛印,虽是出家人,却顿顿不避酒肉。这日,佛印煎了鱼下酒,正巧苏轼登门来访。佛印急忙把鱼藏在大磬(木鱼)之下。苏轼早已闻到鱼香,进门不见,想起当日遭黄庭坚诈戏,心里一转计上心来,故意说道:“今日来向大师请教,向阳门第春常在的下句是什么?”佛印对老友念出人所共知的旧句深感诧异,顺口说出下句:积善人家庆有余。苏轼抚掌大笑:“既然磬(庆)里有鱼(余),那就积点善,拿来共享吧。”

12、皛饭与毳饭

  苏轼复官后,曾跟刘贡父乱侃:“我在牢里时,每天吃的是三白饭,照样很香甜,世间美味不过如此!”。刘贡父奇问什么叫三白饭,苏轼答道:“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米饭,这就是‘三白’。”此事说过苏轼也就忘了。

一日接到刘贡父请帖,邀苏轼去他家吃皛(xiǎo)饭。苏轼欣然应约。但等苏轼到了地方发现桌上只有盐、萝卜、米饭,这才恍然大悟,知道这被刘贡父戏弄了。

又过了几天,刘贡父也接到苏轼请帖,邀他去吃毳(cuì)饭。刘贡父知道苏轼要报复,但又好奇,又想知道毳饭到底是什么,最终还是去了。

苏轼陪着刘贡父从早上聊到晚上,把刘贡父饿得前胸贴后背。实在忍不住催问毳饭呢?苏轼慢吞吞地答:“盐也毛(mǎo,冇,“没有”的意思),萝卜也毛,饭也毛,岂不是‘毳’饭?其实你一直在享用着啊。” 刘贡父惊愕之后,两人同时大笑。

我心中的苏轼

风飘飘,水飏飏,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苍海如幕,来到这古战场——赤壁

心中沉浸着如此的哀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谪贬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念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

他想起了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他问自己难道自己不正是那东吴的督都吗自己满腹经纶,胸中有的是治国平天下的笔墨,而此时面对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沉思

他的思绪像长了翅膀似的,继续飞扬,斟一杯酒,临江而酾,是祭奠那死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是啊!他清醒了:哀吾生之须臾倒不如托遗响于悲风,取山间之色,听江上清风之歌唱他不再悲观,不再耿耿于怀

后来,他用自己的行动证实自己的顿悟他在黄州兴修水利,奖励耕织,清廉从政黄州的百姓感念这一位父母官后来修了一祠庙来缅怀这一伟大的文人,知心的父母官文学的殿堂里永远可以听见那《赤壁赋》华美的乐章

余秋雨先生在《东坡突围》中呼“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

是啊!这一路艰辛,这一路坎坷,这一路无奈苏轼没有消沉,没有失落他永远也不会去吟唱那软绵绵的情诗与愁苦

什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的小女子

“杨柳岸,晓风残月”,“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只为李后主吟唱

苏东坡是关东大汉,他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赤壁记载了苏东坡的崛起

赤壁沉淀了苏东坡的不屈

赤壁诉说着苏东坡的豪迈与诗情不朽

赤壁只苏轼而光芒四射

赤壁,只属于苏轼

风雨任平生

他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他的豁达造就了他风雨无阻,“风雨任平生”的一生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

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然而,无论他走到哪里,他的名字就响彻在那里的天空中,响彻在那里的人们的心坎上他的“一蓑风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的真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和物;让人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人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多少英雄豪杰苏轼站在曾经是三国人物竞风流的赤壁面前,像一个关西大汉,手持铁板,大声高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是他历经风雨后的坦然,这是他真情的告白他知道在有生之年要用美酒来面对如画的江山,如梦的人生

古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丽的西湖承载了多少中国文人的梦,苏轼虽被贬至此,然而他没有悲怆,没有哭天地,没有愤愤不平,风雨任平生他懂得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简单道理于是,一道苏堤便横卧西湖他要让西湖储藏的心灵,淹没他所有的痛苦,所有的忧伤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常作岭南人”这是他被贬至天涯海角的海南所作的诗他用荔枝的甜美洗去了官场的污垢他宁愿一辈子做一个普通的岭南人,每天尝尽甜美的荔枝你看,这是一个何等豁达的心情,官场的风雨,生活的风雨均无法阻挡他心灵的前行他要让他的一生过得甜美、豁达

《明月几时有》一词道尽了诗人在外想家想人的心境“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然而他也没有因此悲伤叹息,对生活失去勇气,失去信心他让天上的明月传达自己对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人、家人的思念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仅让他的风雨一生得到升华,而且抚慰了多少中国人思乡思人的心灵这个时候,他把其豁达的心交给了饱怀思念之情的人们他要告诉他们——生活的风雨摧不倒我们,我们同在

风雨的一生,豁达的一生;美丽的一生,多情的一生

苏轼,永垂不朽

去年在乐山凌云寺曾看到东坡先生的自赞:心是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我平生功业,黄州儋州惠州。读毕一笑,既赞赏又感慨,心情像坠了重物的风筝,不知是沉甸甸地往上飘,还是轻悠悠地向下落好。问我平生功业,黄州儋州惠州,坡翁的自况可谓妙绝。后来,发现《百家讲坛》里有专论苏轼的节目,喜欢得不行,而且爱屋及乌,连康震也一并喜欢。只嫌电视里看不尽兴,特意到网上下载,一饱眼福后舍不得删除,宝贝似的留在文件夹里。我开始更多地关注起这位名满天下的大文豪来。翻开《古文观止》,专拣苏轼的文章读,边读边问自己,守着这样的宝藏,早干嘛去了?看到我兴兴头头的样子,他又买来《东坡志林》,告诉我《观止》上的文字固然好,但对于了解一个人仍有局限性。好比出席社交场合的正装,一板一眼之余,终不够洒脱自如。而《志林》上多是东坡的日常笔记,又像居家的便装,正好弥补了正装的缺憾。一番话说得我信服加感动,到底是知音。

读过《东坡志林》,我心中的苏轼渐渐活了起来。我不是做学问的人,对他的兴趣不是因为需要,更多出自直觉的喜欢。我曾怀着无限的景仰,为苏轼咏过一首不成调的小诗:

是谁

披一蓑烟雨而来

从蜀中那个

山如眉黛的城

父亲盼你甘为扶手的苦心

缚不住少年脱颖的才思

笔下有奇峰跌宕

直逼入京城络绎的浮云

凌虚台开阖今古

西子湖泼洒深情

世人都惊艳你的聪敏

聪敏的心却拗不过倔强的头颅

乌台狰狞的帷幕下

素日亲近的文字突然倒戈

成为你的敌人

御案上号角响起

开启你兹游奇绝的征程

桔自为桔,不必淮南淮北

他乡故乡,何需醉里去寻?

看!临皋亭畔的洪波中

一样有岷江雪水奔腾

东坡上菜畦碧绿

你挽着衣袖,且耕且吟

纤毫往江里一掷

激起千年的惊涛拍岸

和赤壁不朽的回声

苍黄反复间

权柄的两端你都不肯趋奉

独立就独立个彻底吧!

囹圄哪里锁得住

你不羁的精魂

几枚暖肚饼佐酒

将半世的颠沛流离

和着岭南的荔枝一齐咽下

睥昵沧桑的眼中

依旧是――

罗浮山下四时春

辗转一观,晓罅隙之尘飞

徐行一啸,载千年的阴晴

翻开厚厚的典籍

让我聆听你赤历历、活泼泼的谈笑

和清风明月一道

永恒……

尽管屡遭贬谪,苏轼始终是江山风月永恒的发现者和拥有者。比起李白、刘禹锡吞山吐岳式的豪迈,苏轼的达观是平实的。他脚下踏着的不是盛唐的土地,而是偏安一隅、国力积弱的宋土。他的豪迈更加不入流俗,高远卓越。

苏轼是一位把独立精神推向了极致的文人。不论革新派还是保守派当权,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既不“左倾”,也不“右倾”,明知会触怒权贵、祸殃己身仍不移矢志,其魄力在不乏阿附逢迎的封建官场中称得凤毛麟角。正是这种思想、见解、人格的真正独立,铸就了他在文学艺术上的辉煌成就。

苏轼也是一位把乐观精神推向了极致的文人。在黄州物力维艰的条件下,他苦中作乐,自己耕种、造房,与农夫相契。在海南岛,由于远离陆地,生活更加艰难,要很长时间才能吃一次从羊骨头缝里剔下来的肉屑,加之年事渐长,亲人远隔,一般人很难撑下去,可这位少年得意、才华惊世的大文豪就撑了下去。连剪脚趾甲这样的琐事,他也品出了其中的乐趣。苏轼的乐观已经不是文人失意时的一种姿态,而成为一种品格。他不同于李白,在诗酒中放浪形骸,寻求解脱;他也不是杜甫,在困厄中痛心疾首,做苦行僧。他就是一个人,一个实实在在、可亲可敬的人,把所有的浪漫诗意和宇宙人生的思索都建立在触手可及的生活上,像我眉眼毕现、个性鲜明的邻居。苏轼的这种乐观极大地影响了后来的文人,我从张岱、梁实秋、汪曾祺的散文中都可以看到苏轼的影子。虽然宋国很弱,四川很偏、民族多难,但大宋有幸、四川有幸、民族有幸,我们还有苏轼。

入得了世才出得了世,随得了俗方脱得了俗,坡翁堪当此誉。

苏东坡,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大人物。

是的,他的确是个十分值得人们敬佩的人。他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清新豪健,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而我,也十分钦佩他。钦佩他的洒脱、乐观、是非分明,能轻松玩笑,也能郑重庄严。当然,也更佩服他的才华,在诗文书画艺术上的卓绝之美;他对自己的主张原则,始终坚定而不移的信念。

我觉得的,苏东坡对他弟弟子由说了几句话,话说得非常的好,描写他自己也最恰当不过:“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所以,苏东坡才能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不无缘故。

他的著作在精神上取悦于人的声韵、感情、风格,让人看后回味无穷。他不仅自己十分的乐观,他还很乐于用自己快乐的心态来感染别人。的确,从他写的作品总能使读者快乐这一特点,我们就不难看出。

苏东坡最快乐的时候,就是写作之时。有一次,苏东坡写信给朋友说:“我一生之至乐在执笔为文之时,心中错综复杂之情思,我笔皆可畅达之。我自谓人生之乐,未有过于此者也。”苏东坡的文字使当代人的感受,亦复如此。欧阳修说每逢他收到苏东坡新写的一篇文章,他就一整天都很欢乐。宋神宗的一位侍臣告诉人说,每逢皇帝陛下举着不食时,必然是正在看苏东坡的文章。即便是在苏东坡贬谪在外的时候,也只要有他的一首新作的诗到达宫中,神宗皇帝必当诸大臣之面感叹赞美之。但是皇上对苏东坡的感叹赞美就正使某些大臣害怕,他们必使神宗在世一日,就使苏东坡一直流放在外,不能回朝。但苏东坡也许只会因此事而发怒,但是他却不会恨人。他恨邪恶之事,对身为邪恶之人,他并不记挂心中。只是不喜爱这些人罢了。他告诉了我们,恨别人,是自己无能的表现。所以,苏东坡并非才不如人。因而也从不恨人。总之,正如世人所说的一样,我们对苏东坡的印象是,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他这种魔力或许就是使无数中国的读书人对他所倾倒,所爱慕的理由。

与此同时,我觉得,苏东坡为人处世也十分的直爽。每当他遇有不惬心意之事,便觉得“如蝇在食,吐之方快。”有一次,他因厌恶某诗人之诗,就直说那“正是东京学究饮私酒,食瘴死牛肉,醉饱后所发者也。” 他,就是这样的守正不阿,这样的放任不羁。在苏东坡名气之盛,达于极点之时,他受到了所有的文人、朋友崇敬,在朝廷上又官居高位。他为坚持己见,饱受其苦,但他也从不后悔。因此苏东坡也更为人所佩服,在这方面,他所有的朋友辈都望尘莫及。

由此看来,你就不能不觉得苏东坡是一个十分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了。在此,还有一个令我为之震撼的苏东坡的事迹:

当苏东坡迅速衰弱下去的时候,家人都发觉了他的呼吸已觉气短。根据风俗,家人是要在他的鼻尖上放一块棉花的,好能容易地看他的呼吸。

在这时全家人都在屋里。那个方丈走得靠他很近,此能用他听得到的声音向他耳朵里说:“现在,要想来生!”

苏东坡轻声说:“西天也许有;空想前往,又有何用?”钱世雄这时站在一旁,对苏东坡说:“现在,你最好还是要做如是想。”苏东坡最后的话是:“勉强想就错了。”这是他的道教道理。解脱之道在于自然,在不知善而善。

其实,苏东坡是很容易就能接受哲学达观思想的安慰的。他曾在雪堆的墙上门上,写了三十二个字给自己昼夜观看,也向人提出四种警告:

出舆入辇,厥莲之机。

洞房清宫,寒热之媒。

皓齿峨眉,伐性之斧。

甘脆肥浓,腐肠之药。

失去人间美好的东西之人,才有福气!苏东坡能够到处快乐满足,就是因为他持这种幽默的看法。后来他被贬谪到中国本土之外的琼崖海岛,当地无医无药,他告诉朋友说:“每念京师无数人丧生于医师之手,予颇自庆幸。”

所以,对于我来说,他,是一个诗人、画家与老百姓之挚友。

“他感受敏锐,思想透彻,写作优美,作为勇敢,绝不为本身利益而动摇,也不因俗见而改变。他并不精于自谋。但却富有民胞物与的精神。他对人亲切热情、慷慨厚道,虽不积存一文钱,但自己却觉得富比王侯。他虽生性倔强、絮聒多言,但是富有捷才,不过也有时口不择言,过于心直日快;他多才多艺、好奇深思,虽深沉而不免于轻浮,处世接物,不拘泥于俗套,动笔为文则自然典雅;为父兄、为丈夫,以儒学为准绳,而骨子里则是一纯然道家,但愤世嫉俗,是非过于分明。以文才学术论,他远超过其他文人学士之上,他自然无须心怀忌妒,自己既然伟大非他人可及,自然对人温和友善,对自己亦无损害,他是纯然一副淳朴自然相,故无需乎尊贵的虚饰;在为官职所羁绊时,他自称局促如辕下之驹。处此乱世,他犹如政坛风暴中之海燕,是庸妄的官僚的仇敌,是保民抗暴的勇士。虽然历朝天子都对他怀有敬慕之心,而历朝皇后都是他的真挚友人,他屡遭贬降,曾受逮捕,忍辱苟活。”

苏东坡带给我的感觉,在我看了《苏东坡传》后就感触更大了。其中,以上这一段话让我记忆犹新,对此颇有同感。

他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他,就是苏东坡。

我眼中的苏东坡。

说起东坡恐怕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四大词人中他首屈一指。他的词风靡一时,洛阳纸贵,盗版横行,神宗禁词,可奈什么力量能阻挡这股“东坡风”呢?

东坡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父母的悉心培育,加之也勤奋好学,遂博通经史。少时的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立下了以身许国的志愿。只可惜事与愿违,东坡入仕以后,一直遭到新党与保守党的打压。乌台诗案,东坡几置死地。但他仍希望驰骋沙场,“千骑卷平岗”,“会挽雕弓如满月”。十足一个怀揣报国热忱的赤胆英雄。

驾一叶扁舟,邀三五好友,大快朵颐的东坡也是有的,吟“大江东去”,唱“千古风流人物”,周郎英雄气短,东坡也挣扎一番,最后“一尊还酹江月”。

除了关东大汉的豪迈激昂,东坡也有绕指柔的情结。中年痛丧爱妻,肝肠寸断。十年漫长,人已“尘满面,鬓如霜”,“惟有泪千行”。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经历风雨,坎坷的东坡宠辱不惊——“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这是何等的潇洒,坦荡,伟岸不凡!东坡就是这样通向了坚持操守又全样身性的人生境界。

一年老一年,一聚一离别,一喜一悲伤,一榻一身卧,一生一梦里,都一般相识,吹一回,唱一回。

东坡,让人不可逾越的大家,不可不叹的真人。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沉沦了几百年的苏轼,拖着疲乏的身躯,从书中缓缓地向我走来。

我的眼前出现了这样孤独的身影:苏轼他一袭布衣,头戴斗笠,脚踏木屐,手持竹节,躬耕于东边的山坡上,难怪号东坡居士。可这么一位叱咤文坛的风云人物,命运却是如此的坎坷凄凉,不由让读着苏轼诗词长大的我内心涌出阵阵心酸。

我眼中苏轼是仕途失意之人。这一组数据足以说明一切:36岁他上书神宗,论朝政得失,忏怒王安石,被贬杭州。39岁被贬密州。42岁被贬徐州。44岁受奸人谗言所害,罪名作诗讽刺朝廷,差点惨遭杀害,被贬黄州,黄洲那可是个令人自生自灭的地方------我真为苏轼的遭遇感到愤愤不平,难道他无与伦比的才气,也成为了被祸害的理由?

我想苏轼也是不明白的:为什么自己一心为国为民,仍免不了被流放黄州的命运,于是他才会用登山临水、凭吊古迹来逃避现实,表达不满。其实他内心多么渴望能和周瑜一样,“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扭转这人生不得志的现状,然而在当时,纵有多少豪情壮志,又能与谁诉说呢?只能寄情于诗表达情怀,“乱石穿空,惊涛怕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今天读来我感受到一种别样的伤感豪迈。

我眼中的苏轼是伤心寂寞之人。在他34岁那年,他一生中最信任的人——妻子离他而去,妻子的病逝,对他是多么大的打击。在他被贬密州,孤独苦闷的日子里,他只能在梦中见到久别的妻子,梦中相见,也只能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十年风雨,历尽艰辛,独自飘零,无人读懂他受伤的心灵,我可以想象出当时苏轼是何等的哀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对于苏轼只能是奢侈的梦想而已。

我眼中的苏轼是浪沙淘不尽的词人。也许他坎坷的经历,成就了他文学的伟大。他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他的诗和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和辛弃疾并称“苏辛”。我无法想象中国文学史少了苏东坡会是怎样一番情景,一定会黯然失色的。

我们将读不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千古美句;我们也欣赏不到“春江水暖鸭先知”,“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言名句……那将是怎样的遗憾哪!

读着读着,苏东坡在我的眼里成了一个孩子,一个饱经沧桑依然不改赤子之心的孩子。我想也许正是这份纯真,造就了他的成就,让我们今天依然深深记着并永远怀念着。

在我隐隐的泪水中,我看到了他身影渐渐地远去,远去……

总觉得苏轼先生象我梦中的兄长。

说来惭愧,我不喜读史,也不喜读古文,所知的一些古文不过是几首有名的古诗词而已,对屈原、杜甫之类的大家也不大清楚他们的生平。东坡先生也不例外。但东坡先生的逸事趣闻特别多,让我觉得率性洒脱的他好似我梦中的兄长一般。

是女孩子娇嗲的天性使然吧,身为长女的我一直希望能有一位宽厚幽默的兄长。苏家的这位大哥当然足为兄长的楷模,他与苏小妹的对诗戏谑,他在中秋节对弟弟的款款思念,无不真情流露,让人妒羡不已。

诸多文学大家留给我们的只是文学精品。所以李白的飘逸、王维的禅静,好象都比较平面。而东坡先生的才情旨趣是全方位的。试想:如果不是“苏堤”、“白堤”的袅娜婉转,西湖恐怕也不能这样“淡妆浓抹总相宜”吧;而“东坡肘子”、“东坡肉”也许就是“多放油少放水,火候到时它自美”这样烹调出来的;看起来东坡先生还是位美食家,想到他品尝惠州佳果时摇头晃脑地吟哦:“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真让人忍俊不禁,要知道岭南那时可是蛮荒之地啊,先生真是达人一个。

率性、达观似乎是东坡先生的性格特点,从“大江东去”的豪迈,到“聊发少年狂”的洒脱,无不体现了他的这 种性情。实际上他的命运是多蹇的,他的一生似乎就是在一贬再贬之中度过的,但他从不气馁,总是很投入地享受生活,这从“东坡巾”的潇洒和“东坡提梁壶”的大气质朴中都可以体会出来,因而他漂泊不定的流亡生涯不但不暗淡悲惨,反而充满了温馨和丰富。我喜欢青衫学士“脚着芒靴走天涯”的豪情,喜欢他“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喜欢他诘问酥饼“为什酥”的幽默,喜欢他以清风明月为友为伴的襟怀……我总觉得东坡先生很象金庸笔下的“性情中人”,性情中人对所爱又大都是深情款款的,于是,“明月夜,短松岗”又叫多少痴情人黯然神伤。

其实一字一句地品味先生的词句:“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勤俭婵娟”,你会感到旷达、疏朗之外蕴含着多少风雨与无奈啊,而我们太多的时候是少年不知愁滋味地引用它。这也正是先生的高明之处,他总能将失意在一种亲近自然和人性的生活中将其化解,表现出一派平和、豁达、浪漫与生命活力。

人生多少月明夜,清风拂水波跃金

水月代代无穷已,先生清辉照古今

祝你成功朋友,加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028970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2
下一篇2023-11-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