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严宽凭借塑造新版《水浒传》中的“史上最完美的燕青”、《隋唐演义》中的一代英雄秦琼等经典人物形象,被观众誉为“全能英雄王”。目前,由他主演的电视剧《恋了爱了》在江苏卫视热播。而剧中与他演对手戏的女演员杜若溪又恰是他生活中的恋人。2013年4月7日,严宽向女友送“鸽子蛋”求婚成功,并且在网上公开了喜讯。
从戏里走到戏外,他们发生了怎样故事近日,我采访了这对恋人。
走红男女爱藏心底
2001年,22岁的严宽在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毕业考试中,取得了“声台形表”四科全A的优异成绩。步入影视圈后,他凭借俊朗的外形和扎实的表演功底,很快脱颖而出。2003年,严宽在电视剧《大明王朝惊变录》中成功地塑造了明英宗,人气扶摇直上,片约纷至沓来。
2009年的一天,严宽应在上海参加一个活动后返京。当严宽走进机舱,找到自己的位置,发现一个似曾相识的靓丽女孩。他愣了一下,对方也显得有点吃惊。
飞机起飞后,两人相互做了自我介绍。严宽这才知道,女孩叫杜若溪,出生在东北沈阳,比他年龄小6岁,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曾在大二时主演过电视剧《小城故事》,这部剧翻拍自26年前的同名经典**。他曾看过几集,觉得杜若溪演技也不错,给他留下了相当深刻的印象。
得知彼此是师兄妹,两人不由亲近了许多。他们聊起大学的生活、熟悉的校园、演戏时心得……不知不觉飞机到达北京。临别时,严宽和杜若溪互留下了电话号码。
一周后的一天,一家时尚杂志邀请严宽拍摄一组艺术照,得知一起拍照的演员中有杜若溪,严宽的心里不觉一动,立即应允下来。拍照的那天,他走进摄影棚,杜若溪主动和他打招呼,并且把身边一位长者介绍给严宽:“严大哥,这是我母亲,她很喜欢看你演的戏,说你既帅又有实力……”严宽被夸得有点难为情,杜妈妈却拉着他热情地聊了起来。
一会儿,杜若溪从梳妆间出来,自然随意的马尾,配上她修长的双腿映衬出了与众不同的邻家女孩的个性。她脚踩着一双没绑好带子的凉鞋一步步地挪到拍摄位置,笑着对摄像师摆摆手自嘲道:“太大了,反正也拍不到脚。”
在场的每个人都发出了善意的笑声,严宽笑得最开心。在他的眼里,杜若溪最动人的不是漂亮,而是那种质朴的可爱,妩媚中的随性。
在严宽拍摄的时候,他发觉杜若溪也在目不斜视地望着自己,他的心跳不由自主加速。他哪里知道,其实此时杜若溪的心里也像有几个小兔子在蹦,自从在机场那次邂逅,严宽的帅气和热情就给她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回到家里,严宽觉得心烦意乱,他眼前晃动着杜若溪的身影,他知道自己喜欢上了这个美丽女孩。可自己事业正处于冲刺期,作为偶像型艺人,外界对于他是否婚恋十分敏感,一旦曝光很可能流失大量的粉丝。而且上一段恋爱分手的经历,对他的打击很大。他已近而立之年,如果再恋爱目的就是为了结婚,这让他对感情特别地谨慎,不敢贸然下定决心。
而此时,杜若溪同样夜不能寐。她相信自己的直觉,严宽就是她的意中人。可严宽一直未表明态度,让她心里也矛盾起来。自己毕竟是女孩,羞于主动张口示爱,况且严宽毕竟是一个大帅哥,而且事业有成,也许他现在还不想拍拖也或许有其他想法……
渡过险关让爱开门
时隔不久,严宽已患有10年的鼻病出现了加重的迹象,为此他在短时间内接受了两次手术,杜若溪每回拍完戏回到北京,都抽空去看望他。一天,她和严宽在朋友生日聚会上相遇,正在热火朝天地聊着近况,突然严宽的鼻子里“啪”一下掉出很大的一个血块,在场的人都吓了一跳。杜若溪紧张了:“你不是说手术很成功吗怎么这个样子了要不上医院吧……”
严宽摆了摆手,对她说出了实情。在第二次手术时,医生对鼻腔内部多余的肉进行切割处理之后,每半个月或者1个月,自己的鼻子里就擤出来一大块这样的死疙瘩,而且几乎每天都流鼻血。他在医院开了药,为了缓解病情,他加大了药量,其他病人用1个月的药,他常在1周内就用完。
尽管杜若溪一再要求去医院,严宽却怎么也不愿意。接下来的一段日子,杜若溪几乎每天都督促严宽尽快去看病,有时严宽被她催得有点不耐烦,说话语气很生硬,她也毫不在意:“你是我的朋友,只要你健健康康的,就是讨厌我,我也觉得是值得的。”她的话让严宽非常感动,他说:“我不是被病打败了,是被你打败了,我这周就去检查。”
2009年5月,严宽在家乡上海接受了诊断,医生告诉他,由于鼻子鼻中隔弯曲和激凸,刺到肉里面了,已经影响到呼吸和心脏,时间长了还会压迫到视神经影响视力,因此建议做动骨头的手术,切除掉部分骨头,并且把歪的骨头排直。不过这样的手术有一定的危险,不排除导致因此毁容的可能。
严宽脑袋“嗡”地一下,觉得十分地恐惧,自己毕竟是艺人,如果一旦毁容,岂不是彻底葬送了心爱的演艺事业,以往的一切努力都前功尽弃,而且即便作为平常人,也难以再见人啊……
“在想什么呢怎么魂不守舍的呀!”一句熟悉的轻快声音传来,竟是杜若溪来了!严宽那刻惊喜不已。原来杜若溪刚拍完戏回到北京,就赶紧来看望他。得知严宽的顾虑,杜若溪安慰道:“别胡思乱想了,你是男子汉大丈夫,有什么可怕的!我陪你做完手术。”
在杜若溪的鼓励和陪伴下,严宽准备接受手术。
看到严宽有些发怔,一旁的杜若溪安慰道:“你想想,做什么没有风险啊,这就是一个小手术,没什么好怕的。在我心里,你是个纯粹的爷们。你要是毁容了,我嫁给你,照顾你一辈子!”严宽一时惊呆了,看着她深情温柔的眼神,听着她那东北姑娘特有的豪爽和真诚的话语,他的眼睛湿润了,左手轻轻握住杜若溪的手,右手在手术协议上签下了名字。
在被推进手术室的一刹那,严宽在心里告诉自己:倘若手术成功,就向杜若溪求爱,让她成为自己的女朋友,相伴相守。
2小时后,严宽的手术做完了,非常成功。在病房里,严宽紧紧握着杜若溪的手,动情地说:“小溪,你是我的天使,让我渡过了人生的一大难关,我希望我们永远在一起!”
1唐玄宗与莲花池 唐玄宗晚年独爱莲花,与莲花结下不解之缘,这与杨贵妃有着密切的联系。 杨贵妃,小字玉环,弘农华阴人,出身官僚世家。其肤如凝脂,貌似莲花,美艳异人,是洛阳第一美女。开元二十八年(740年)作为寿王妃的杨玉环到骊山华清宫游览,正遇唐玄宗巡幸华清行宫,两人邂逅相遇,一见钟情。天宝四载 (745年)八月初六,玄宗在度过60周岁诞辰的第二天,就急忙册封27岁的杨玉环为贵妃。这时的杨贵妃脸色白嫩,脸型丰满匀称,酷似莲花,被玄宗称赞为“莲脸”,正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描写李隆基(唐玄宗、又叫唐明皇)和杨贵妃(杨玉环)的故事《长恨歌》中所赞叹的“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 正因为这样,玄宗开始对莲花情钟独有。天宝六载(747年),他诏令扩建骊山华清宫,并利用骊山的温泉,专门修饰了两个沐浴大池,时称“供奉两汤”,唐玄宗专用的浴池,称御汤,引骊山温泉入池,浴池四壁多用大理石堆砌,壁上雕有九龙飞翔之状,龙头为白玉石雕。温泉似从九龙嘴中喷人池内,故时人又称九龙池或九龙汤。在御汤的正中,安放了一朵“石莲花”。这朵石莲花是“安史之乱”前范阳节度使安禄山进献。其雕刻巧夺天工,酷似莲花,深得玄宗喜爱,故安置于御汤中央,又使石莲“才出水际”,一眼望去,出水芙蓉,亭亭玉立,婀娜多姿,被群臣称赞为莲花汤或莲花池。每逢冬至,唐玄宗便携带贵妃来此避寒沐浴。 而一到夏季,玄宗则携同贵妃往太液池赏荷观月。唐朝太液池在长安城北 大明宫内,即今陕西省西安市北偏东处。池分东西两部分,西部较大,中间用渠道相连。池内千叶白莲盛开,美不胜收。有一年秋8月,玄宗在太液池宴席作 乐,热闹非常。群臣看着池内亭亭玉立的千叶白莲,酷似美丽的少女,娴静多姿,一致称赞莲花的娇艳。而半醉半醒的唐玄宗则指着杨贵妃对左右大臣说:莲花虽美,但不解人意,这怎么能与既善解人意又貌似莲花的贵妃相比!此后,人们又常以“解语花”来比喻美丽的少女。唐玄宗还用莲花汁调香粉作御墨,谓其曰:龙者剂。 此外,每逢夏秋之际,玄宗还常与贵妃至曲江池与兴庆宫龙池赏荷避暑。兴庆宫的大龙池是数里大池,池内植白莲,池中央建有水殿。白天,玄宗与贵妃泛舟池上,入夜,便寝宿水殿之中观荷纳凉,直至拂晓。(摘自《中国荷文化》) 2乾隆与荷花造景 乾隆(1711~1799年),雍正第四子,1735~1796年在位期间,遍访中国名山大川,曾六下江南,吸取了江南园林的意趣和造园手法,结合北方的具体条件加以融洽。尤其是把江南园林中的奇葩——荷花,引种到了北方皇家苑囿,使荷花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应用。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当他第三次南巡至杭州西湖时,不禁被曲院风荷亭亭的莲荷、幽静的庭院所折服,回京后便在皇家苑囿圆明园中,按照西湖曲院风荷布局的格调,筑台建亭,叠石砌池,栽柳植荷,创造了又一座莲荷风情园——曲院风荷,而成为圆明园四十景之一。 避暑山庄位于河北承德热河西岸,占地约560公顷,是一座大型的天然山水园。它始建于康熙年间。康熙三下江南,看到江南的秀丽风光,就决意在承德把江南名山大川之名胜汇集于一园,因此建造了这座避暑行宫。到了乾隆年间,又增添了许多以荷花为主景的名胜。例如,坐落在山麓的“曲水荷香亭”,下临曲沼,“藕花无数,荷植亭亭”,颇具山乡特色。另外,临湖傍水的“观莲所”,面对“芙蕖万柄,涵光照影,天葩琼蕊,诚为罕观”。其所如亭,四面开窗,近水傍堤专供赏荷,为乾隆三十六景之十四景。因山庄湖中有温泉注入,故这里的荷花花期甚 长,有时已过寒露,湖中仍见荷花盛开,乾隆有诗曰:“荷花仲秋见,惟因此热泉。” 乾隆一向敬仰荷花,尤其是荷花的君子节操。他认为荷花精神是“以屈为 神,丈夫之道;淡而无华,高节乃现”。公元1792年夏,乾隆在承德避暑山庄青莲岛烟雨楼中消夏,见眼前一片荷花,摇曳生姿,不禁诗兴盎然,作《对荷》一首:“花盛原因开以迟,楼阴一片绮纨披。屈为信理固宜是,淡拂华高乃在兹。鹿苑不妨姿游奕,鸳湖岂必较参差。设如座喻对君子,杏树依稀与论诗。” 乾隆六下江南,对江南的采莲风俗也颇为欢喜,写有《采莲曲》:“薰风拂池塘,明霞映州渚,荡漾木兰船,采莲不知暑,莲花如锦叶如盖,芳香自送摇清簌,疑有天孙为弄梭,不然洛浦飘衣带。采莲采莲夏复秋,青青苇岸忽白头。徘徊不觉露毕湿,独喜红芳载满舟。” (摘自《中国荷文化》) 3朱自清与《荷塘月色》 朱自清(1898—1948年),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是一位散文领域里高等的风景画家,被誉为“美文”或现代散文的代表。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政变的消息传到北京,使当时正在北平清华大学中文系任教的朱自清十分震惊,惶惚不安。“四一二”的枪声,打乱了朱自清的思绪,眼睁睁看着一幕历史悲剧开场,他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苦涩滋味。7月盛夏的一个夜晚,他独自来到了西院幽静的荷塘边。后来,他把这晚在荷塘边的漫步和遐想,写成一篇散文,这就是《荷塘月色》。 (摘自《中国荷文化》)
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比较著名的历史典故有哪些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历史典故,一起看看吧。
著名的名人历史典故 1一、高山流水
春秋时俞伯牙工琴,琴曲托意摇深,常人难解,仅钟子期能赏。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赞曰:“善哉,娥峨兮若泰山。”伯牙旋又志在流水,钟子期叹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无论是“志在高山”,还是“志在流水”,伯牙在曲中每表现某一主题或意象时,钟子期必能领会其意。一日,伯牙与钟子期共游于泰山之阴,逢暴雨,二人止步于岩下。伯牙心情郁闷,于是弹奏了一会琴。
琴曲起初表现的是雨落山涧的情景,接着模拟山流暴涨和岩土崩塌之音。每段曲弹奏完毕,钟子期“辄穷其趣”,把曲中意象说的穷极通透。伯牙于是离开琴而叹道:“善哉,善哉,阁下能听出曲中志趣,君所思即是我所思啊,我哪里能隐藏的了我的音声呢”于是二人成为人生知己。但《列子》中并无伯牙因钟子期离世而从此不再鼓琴的内容。”后来钟子期去世,伯牙痛失知音,废琴终身不弹。后人遂以“高山流水”喻知音难遇,也指乐曲绝妙。
二、庄周梦蝶
战国时哲学家庄周主张是非齐一,物我两忘。《庄子》中有一寓言申喻此理:庄周梦见自己化作一只蝴蝶,翩翩飞舞,怡然自乐。梦醒以后,自身依然是庄周。因此说,不知是庄周化为蝴蝶呢,还是蝴蝶化为庄周。后世遂以“庄周梦蝶”比喻人生如梦幻,难以究诘。
唐李商隐名作《锦瑟》云:“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诗中额联即用此典。
三、倾国倾城
汉武帝时,协律都尉李延年,曾在武帝前作歌道:“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古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复倾国,佳人难再得。”武帝无限神往,叹息良久曰:“世岂有此人乎”平阳公主进言,谓李延年有妹,姿容绝代,妙丽善舞。
武帝召见,纳入后宫,即后来深受宠幸的李夫人。“倾国倾城”一词,即用以形容女子美貌绝伦,文学作品中引用甚多。
四、凌波微步
曹操之子曹植,才高八斗,文名卓著,而在长兄曹丕当政以后,备受猜忌,郁郁不得志。他的《洛神赋》是一篇传诵人口的名篇,其中描写洛神的步态之美云:“体迅飞鸟,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写洛神踏水而行,水面似留足迹之态十分传神。
后人遂以“凌波微步”形容女子之步履轻盈。如贺铸《青玉案》词“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即用此典。(典见曹植《洛神赋》)。
五、破镜重圆
南朝陈代子舍人徐德言,其妻为陈后主的妹妹乐昌公主。因见天下大乱,国亡无日。恐一旦亡国,离乱之际,夫妻失散,遂破铜镜为二,夫妻各执一半,相约他年正月十五日卖镜都市以谋晤合。未几,陈果为隋所灭。公主被隋朝重臣越国公杨素所获,极受恩宠。德言流离至京城,遇一仆在街头叫卖破镜,正与自己藏的半边契合。
就题诗道:“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公主见诗,悲泣不食。杨素知情后,大为感动,终于让他们夫妇团聚。后因以“破镜重圆”喻夫妻离散后重新团圆。
六、咏絮才高
东晋政治家谢安在雪天合家聚谈,与儿女讨论文义。正值户外雪越下越大,谢安兴致勃发,就指着外面的飞雪问:“白雪纷纷何所似”谢安的侄子谢朗随口说:“撒盐空中差可拟。”侄女谢道韫接着道:“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听后大加赞赏,夸奖侄女才思不凡。谢道韫是东晋有名的才女。
柳絮随风飞扬,壮似飞雪,用以比喻纷飞的白雪,恰切而形象,故世人誉妇女有诗才为“咏絮才”。
七、无弦琴
晋代诗人陶渊明,虽不善琴,却置“无弦琴”一具,每逢酒酣意适之时,便抚琴以为寄托。宋代文学家欧阳修作《论琴贴》,自谓曾先后得琴三具,一张比一张名贵。但“官愈昌,琴愈贵,而意愈不乐。”当其任夷陵县令时,日与青山绿水为邻,故琴不佳而意自适;官至舍人,学士以后,奔走于尘土之间,名利场上,思绪昏乱,即弹奏名琴,也索然无趣了。因云:“乃知在人不在琴,若心自适,无玄也可。”
苏轼《琴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匝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此均言声音不在琴,其意均从陶渊明“无弦琴”一事翻出。典见《昭明太子集 陶靖传》
八、章台柳
唐代诗人韩羽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居京时得一姬柳氏,才色双全。后韩羽为淄清节度使侯希逸幕僚。时值安史之乱,他不敢携柳氏赴任。分别三年,未能团聚,因寄词柳氏云:“章台柳,章台柳,往日依依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柳氏也有和词云:“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她因自己貌美独居,恐有意外,就出家为尼。不久被番将沙吒利劫去,后赖虞侯将许俊用计救出,始得团圆。
后人就名韩羽寄柳氏词的词调为“章台柳”。“章台柳”亦被用为可任人攀折之路,柳墙花而专指妓女之类的人物。
九、人面桃花
唐诗人崔护,资质甚美,清明独游长安南庄,至一村户,见花木丛萃,寂无人声。因渴极,叩门求浆。良久始有一女子应门,捧杯水让坐。女子独倚庭前桃花斜河,姿态楚楚动人;凝睇相对,似有无限深情。崔护以言挑之,不应。彼此注目久之。崔辞行,女子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次年清明,崔护追忆此事,情不可邂,又往探访,唯见门院如故,扁锁无人。惆怅之余,乃题诗于门扉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后代诗文中常以“人面桃花”喻男子邂逅一女子,来后不复再见的惆怅心情。
十、秉烛夜游
《古代十九首》有“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年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之句。曹丕为魏王世子时,与吴质交好。建安二十二年大疫,一时文人如徐赶,刘桢,陈琳,王粲等均痢疾死亡,曹丕应作书与吴质,劝其惜时自娱。书中有“古人思炳烛夜游,良有以也”之句,后人遂以“秉烛夜游”喻及时行乐。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中即用曹丕原语,只省一“思”字。
以后又引申出秉烛看花。如唐白居易《惜牡丹花》“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李商隐《花下醉》“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宋苏轼《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均袭此意。
著名的名人历史典故 21、专心致志
从前有一个下棋能手名叫秋。他有两个学生,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跟老师学习,另一个却不这样,上课时,他坐在那里,眼睛也好像在看着棋子可心里却想着:“要是现在到野外射下一只鸿雁,美餐一顿该多好。”因为他总是胡思乱想,老师的讲解一点也没听进去。结果,两个学生一个进步很快,成了棋艺高强的名手,另一个却没学到一点本事。
2、以貌取人
孔子的弟子宰予,能说会道,刚开始孔子很喜欢他,可后来发现他“朽木不可雕”。另有一个弟子叫澹台灭明,长得相貌丑陋,孔子开始认为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后来他却学有大成。孔子感慨地说:“我凭言语判断人的品质,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凭相貌判断人的品质,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
3、有备无患
春秋时,晋悼公成了中原诸侯的盟主,要封赏有功之臣魏绛。 魏绛说:“大王做了中原诸侯的盟主,这是凭您的才能,我出的力是微不足道的。不过, 我希望大王在安享快乐的时候,能够多考虑一些国家的未来。《尚 书》里说:‘在安定的时候,要想到未来可能会发生的危险,您想到 了,就会有所准备,这样就不会发生祸患。’”
4、约法三章
刘邦灭了秦后,本想住在王宫里,但他的心腹告诫他别这样做,免得失掉人心,刘邦接受他们的意见。为了取得民心,刘邦还把老百姓召集起来,郑重宣布道:“秦朝的严刑苛法,应该全部废除。现在 我和众位约定,不论是谁,都要遵守三条法律。接着公布了法律的'内容。百姓们听了,都热烈拥护,给了刘邦以极大的拥护和支持立邦也因此取得天下。
5、一窍不通
商纣王是一个有名的暴君,他胡作非为,不理朝政,沉湎于酒色。有一个忠臣叫比干,看到这种情况十分着急,一连几天劝谏纣王,纣王十分不满,他愤怒地嚷道:“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我要把他的心取出来看个究竟!”纣王果真杀了比干,并挖出了他的心。孔子说起这件事,感叹道:“纣王心窍不通,如果通了一窍,那么比干就不会被杀害了!”
6、一叶障目
有个书呆子从古书上读到“螳螂捕知了用来遮身的那片叶子可以隐身”的个故事,信以为真,就四处寻找,把蝉躲藏处的树叶全部摘下,拿回家遮脸作试验,问妻子能不能看见他。妻子被问烦了,就说看不见。他一听乐坏了,便来到街上,用树叶挡住自己,当着店主的面,伸手取了店里东西就走,结果被人抓住。
7、一钱不值
西汉时代有个名叫灌夫的人,性情刚直,常侮慢地位比他高的官员。有一次,他走到临汝侯灌贤面前,这时,灌贤正对程不识(曾一个太守)的耳朵说话,没有对他表示出欢迎的样子。 灌夫看见这情形,再也忍不住了:“我一向就说程不识不值一钱,你竟和他学妇人们的样子咬耳根子!……” 自此以后,人们对于别人有轻视鄙弃,就 说“一钱不值”。
8、一败涂地
秦朝时候, 各地反抗秦朝统治的军队风起云涌,深受老百姓爱戴的刘邦动员沛县父老们齐心杀了县令,共同抗秦。父老们果真杀掉县令,打开城门,迎接刘邦并请地做县令。刘邦谦虚地说:“天下形势很紧张,假若县令的人选安排不当,就当“一败涂地”,请你们另外迟择别人吧!” 但最后刘邦还是当了县令,称做沛公。
9、以卵击石
有一年,墨子遇见一个叫“曰”的人, 对墨子说:“您不能往北走啊,今天天帝在北边杀黑龙,你的皮肢很黑,去北方是不吉利的呀!” 墨子微微一笑,说:“假如天帝在东方杀了青龙,在南方杀了赤龙,在西方杀了白龙,再在中央杀了黄龙,岂不 是让天下的人都动弹不得了吗所以,你的谎言是抵挡不过我的道理的,就像拿鸡蛋去碰石头,石头还是毁坏不了。” “曰”听了羞愧地走了。
10、一诺千金
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设法办到,受到大家的赞扬。那时,楚地到处流传着‘得黄金千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样的话,后来,很多人替李布到处宣扬,季布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大了。“一诺千金”这个成语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
著名的名人历史典故 31哥白尼充满好奇心的童年
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小时候就非常喜欢问问题。他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经常缠着爸爸妈妈问这问那:太阳为什么总是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晴朗的夜空有那么多星星,为什么到了白天却无影无踪小鸡为什么从鸡蛋里出来,而不从母鸡的肚子里出来……哥白尼后来对科学奥秘的不懈探求,正是从这些稀奇古怪的“为什么”开始的。
2杰克·伦敦面对失败和贫困
杰克·伦敦自幼家境贫寒,但他雄心勃勃为自己设计了一个做大作家、用笔杆子改造社会的远大前程。为了当作家,他在中学补课一年,然后考入加利福利亚大学,但因难以支付学费,只读了半年就辍学了。失学并没有动摇他当作家的决心,他改变主意,以社会为学习的课堂,更加孜孜不倦地学习。
达尔文、马克思、尼采等的作品使他学会思考;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等的作品使他学会写作。他开始写稿投稿,但却一次次地被退回。可他并不灰心。生活困难,就靠典当过日子,挤时间写。白天时间不够就晚上写;勤奋地做笔记,搞索引,抄卡片。终于在1890年发表了作《给猎人》,后来名著累累,成为一名大作家。
一、有关的历史人物故事如下:
1、苏小小:
传苏小小于西湖边邂逅了年轻英俊的公子哥阮郁,其父为当朝宰相,两人一见钟情坠入爱河,从此出双入对,海誓山盟,结为夫妻。苏小小为此写下上面这首“同心歌”。不久,阮郁写家信告知此事,其父大为光火,堂堂宰相之子焉能娶歌伎为妻。
但阮父深知儿子的秉性,可谓知子莫如父,立即送来了丰厚的聘礼表示祝贺。到了年底阮郁收到家中来信说阮父病危,希望阮郁能回家见父亲最后一面。于是,苏小小当晚为阮郁打点行装。第二天一早送阮郁上路。临别两人依依不舍,阮郁信誓旦旦,许诺料理完家事就尽快返回。
相携苏小小重游西陵,不料阮郁这一走如石沉大海再也没有回到苏小小身边。苏小小对于爱情却无比的专一与执着,依然苦苦地守护在西陵相约处,等候她的阮郎。随着时间推移,祈盼流逝,唯有哀怨,终于苏小小病倒了,两年后咯血而亡。
临终乳娘问小小有何遗愿,小小弱弱地回答,我死后把我葬在西陵,我要在那里等候我的阮郎。鲍仁白衣白冠抚棺大哭,继而遵照苏小小对贾姨的嘱托,把她安葬在离西冷桥不远的山水极佳处,墓前立碑,上刻“钱塘苏小小之墓。”
2、梁山伯与祝英台:
越州上虞县有一女子祝英台,喜欢吟读诗书,一心想出外求学,但是当时的女子不能在外抛头露面,于是就和丫头银心乔装成男子,前往越州城读书。二人在半途遇见了也要前往越州念书的鄞县书生梁山伯及书僮士久,梁山伯和祝英台二人一见如故,遂结伴同行,前往越州。
在越州三年期间,梁山伯和祝英台形影不离,白天一同读书、晚上同床共枕,祝英台内心暗暗地爱慕梁山伯,但梁山伯个性憨直,始终不知道祝英台是个女的,更不知道她的心意。
有一次清明节放假、二人去镜湖游玩的时候,祝英台借景物屡次向梁山伯暗示,可是梁山伯完全无法明白,甚至取笑祝英台把自己比喻成女子,最后祝英台只得直接地向梁山伯表示,梁山伯才恍然大悟。可是这件事全被在一旁偷看的马文才得知,马文才也知道祝英台原来是个女的了。
后来家人写信催祝英台回家,临走前,祝英台留一封信告诉梁山伯「二八、三七、四六定」,意思是要梁山伯十天后去祝府提亲,但是梁山伯却以为是三个十天加在一起,所以一个月后才去提亲,等到梁山伯欢欢喜喜赶到祝家时,才知道马文才已经抢先一步提亲、并且下了聘礼,梁山伯只得心碎地离开,祝英台沿路相送、难舍难分。
梁山伯回家后,相思病重,写信向祝英台要一些找不到、拿不到的药方,表示病情绝望了,同时希望祝英台能前来探望一番,祝英台则回信告诉梁山伯,今生无缘,只希望二人死后可以一起安葬在南山。
后来梁山伯病逝,祝英台假意应允马家婚事,但是要求迎亲队伍必须从南山经过,并且让她下轿祭拜梁山伯。当祝英台下轿拜墓,一时之间风雨大作、阴风惨惨,梁山伯的坟墓竟然裂开,祝英台见状,奋不顾身地跳进去,坟墓马上又合起来,不久,便从坟墓里飞出一对形影相随的蝴蝶……。
3、鲁班造香炉:
巧匠鲁班带着妹妹来杭州务工,正巧碰上黑鱼精在西湖里花样游泳搞得全城乌烟瘴气,自恋的黑鱼精还想强娶鲁小妹做妻子,鲁班将宝石山的一座悬崖凿成香炉做嫁妆,巨型香炉把黑鱼精稳稳压在西湖底,只剩下三座葫芦状的炉脚留在西湖湖面。
4、康熙与云林禅寺:
康熙皇帝下江南,来到了杭州。他在西湖四周到处游山玩水,吟诗题字,自称是个风雅的皇帝。一天,他要到灵隐来耍子了。灵隐寺里的老和尚得知消息,真是又惊又喜,连忙撞钟击鼓,把全寺三百多个和尚都召集拢来。和尚们披起崭新的袈裟,头顶檀香,手敲法器,嘴里念着“南无阿弥陀佛”,大家跟着老和尚,赶到一里路外的石莲亭,把康熙皇帝接到灵隐来。老和尚陪着康熙皇帝,在寺前寺后、山上山下游玩一番。康熙皇帝见到灵隐有高高的山峰,清清的泉水,山上长满绿荫荫的树,地下开遍红艳艳的花,真是一个好地方呵!他心里一高兴,就吩咐人在寺里摆酒用膳,想多耍子一会儿。
5、臭秦桧:
西湖边有座岳坟,岳坟前跪着四个铁铸的人像,其中有两个就是当年出卖祖国、害死岳飞的秦桧夫妇。早先,杭州城里来了一个新上任的抚台,那人也姓秦,是秦桧的后代。抚台上任不久,便带手下人去逛西湖。他来到岳坟,看到自己的老祖宗跪在别人面前,忙用衣袖把脸遮住,倒退了出来。抚台回到衙门,坐不安,立不宁,便叫来师爷商量,想把铁像搬掉。师爷捋捋胡须,想了一想说:“如果明搬吧,老百姓一定不肯,说不定还会闹出事来。我看,不如派人在黑夜里把这对铁像丢进西湖里去。这样大的西湖,铁像沉到湖底,便是把水车干了也难找到。”抚台连声称赞道:“妙!妙!”于是当夜便派人把铁像丢进湖里去了。
二、关于西湖三堤历史故事:
1、白提:白居易
《钱塘湖春行》出自唐代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行至孤山寺北,贾公亭西,暂且歇脚,举目远眺,但见水面平涨,白云低垂,秀色无边。几只黄莺,争先飞往向阳树木,谁家燕子,为筑新巢衔来春泥?鲜花缤纷,几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刚刚遮没马蹄。湖东景色,令人流连忘返,最为可爱的,还是那绿杨掩映的白沙堤。
2、苏堤:苏轼
“若往西湖游一遍,就是凡夫骨也仙”,这是苏东坡称赞西湖的佳句。纵贯西湖西部,全长2、8公里。因宋代的苏东坡任杭州知府时主持所修,堤上有映波、跨桥等6桥,古朴美观。堤的两侧多植花木,春季桃红柳绿,景色尤其动人。堤中有“苏堤春晓”,居“西湖十景”之首。当年苏东坡曾有诗赞六桥道:“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山通;忽惊二十五万丈,老葑席卷苍烟空。”
3、杨公堤:
元灭南宋后,人们把南宋的覆灭归罪与西湖,从此官府对西湖不但废而不治,且任豪门占湖为田。此风一直到明朝中期,当时西湖已处于泯灭的危境。1503年,杨梦瑛出任杭州郡守。他不顾一切,力排众议,经朝廷批准后,于1508年2月2日开始疏浚西湖,耗时152天。当时拆毁田亩3481亩,所挖的淤泥,一部分补益苏堤,大部分的淤泥筑起一条与苏堤相对,从栖霞岭西侧起,绕丁家山直至南山的长堤。西湖始复唐宋之旧,而且方便了南北交通。人们为了纪念他,称此堤为“杨公堤”。
扩展资料:
西湖名称由来:
《汉书·地理志》:“钱唐,西部都尉治。武林山,武林水所出,东入海,行八百三十里。”后又有钱水、钱唐湖、明圣湖、金牛湖、石涵湖、上湖、潋滟湖、放生池、西子湖、高土湖、西陵湖、龙川、销金锅、美人湖、贤者湖、明月湖诸般名称,但是只有两个名称为历代普遍公认,并见诸于文献记载:一是因杭州古名钱塘,湖称钱塘湖;一是因湖在杭城之西,故名西湖。最早出现的“西湖”名称,是在白居易的《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和《杭州回舫》这两首诗中。北宋以后,名家诗文大都以西湖为名,钱塘湖之名逐渐鲜为人知。而苏轼的《乞开杭州西湖状》,则是官方文件中第一次使用“西湖”这个名称。
参考资料:
1、贝多芬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德语: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是一位集古典主义大成的德意志古典音乐作曲家,也是一位钢琴演奏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贝多芬出生在德国波恩,祖籍佛兰德,自幼跟从父亲学习音乐,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华,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
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与舞曲。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在东亚,贝多芬被尊称为“乐圣”。
2、米开朗琪罗
米开朗琪罗(意大利语:Michelangelo,1475-1564),全名米开朗琪罗·迪·洛多维科 Buonarroti Simoni。意大利雕塑家、建筑师、画家和诗人。他与列奥纳多·达芬奇和拉斐尔并称“文艺复兴三杰”,以人物“健美”著称,即使女性的身体也描画得肌肉健壮。
米开朗琪罗脾气暴躁,不合群,和达·芬奇与拉斐尔都合不来,经常和他的恩主顶撞,但他一生追求艺术的完美,坚持自己的艺术思路。他于1564年在罗马去世,他的风格影响了几乎三个世纪的艺术家。
3、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俄语: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1828年9月9日(儒略历8月28日)—1910年11月20日(儒略历11月7日))俄国小说家、评论家、剧作家和哲学家,同时也是非暴力的基督教无政府主义者和教育改革家。
他是在托尔斯泰这个贵族家族中最有影响力的一位。托尔斯泰著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这几部被视作经典的长篇小说,被认为是世界最伟大的作家之一。高尔基曾言:“不认识列夫·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罗斯。”1910年11月20日逝世。
扩展资料
人物评析
贝多芬:一个被命运捉弄,最终耳聋的音乐家,一个用痛苦换来欢乐的英雄。这个表面狂傲的人,在世时却有着不为人知的一面。音乐家最重要的器官损坏了,他不敢表露出来,不敢让人知道他的弱点,只好选择离群索居。
他没有知音,甚至连朋友都没有。但是,贝多芬接受了现实,承受了上天给予他的痛苦的命运。因此他也成为作者心目中的英雄。
米开朗琪罗:忧郁症患者,是一个恨不得把整座山都雕出生命的工作狂,一个舍弃欢乐,享受痛苦的英雄。米开朗琪罗心理十分矛盾而又复杂,他有着对自己行为的极端厌弃,因为就连他自己都知道自己是一个十足的弱者和懦夫。心灵的折磨和奴隶般无休止的劳作,使他的一生饱受折磨,对他而言生命就是恐怖的地狱。
托尔斯泰:一个自我折磨,自我折腾的人,离家出走的老翁,一个打破生活的安宁以便安抚良心的英雄。他很早就拥有了财富、名誉与地位,但他却像一个疯狂的信徒一样,不断地解剖自己,不断地忏悔,以至于为了自己的信仰抛弃了家庭,抛弃了世俗的欢乐,最后做了一个离家出走的耄耋老者,客死荒郊。
-名人传
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王亚南睡三脚床
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一、头悬梁
孙敬是汉朝信都(今冀州市)人。他年少好学,博闻强记,而且视书如命.晚上看书学习常常通宵达旦。邻里们都称他为“闭户先生”。
孙敬读书时,随时记笔记,常常一直看到后半夜,时间长了,有时不免打起瞌睡来。一觉醒来,又懊悔不已。有一天,他抬头苦思的时候,目光停在房梁上,顿时眼睛一亮。随即找来一根绳子,绳子的一头拴在房粱上,下边这头就跟自己的头发拴在一起。这样,每当他累了困了想打瞌睡时,只要头一低,绳子就会猛地拽一下他的头发,一疼就会惊醒而赶走睡意。从这以后,他每天晚上读书时,都用这种办法,发愤苦读。
年复一年地刻苦学习,使孙敬饱读诗书,博学多才,成为一名通晓古今的大学问家,在当时江淮以北颇有名气,常有不远千里的学子,负笈担书来向他求学解疑、讨论学问。
二、锥刺股
战国七雄中,秦国仗着强盛不断发兵进攻邻国,占领不少地方。其它六国都很害怕,想方设法去对付它。当时有一个人,叫苏秦,他提出“合纵”抗秦,意思是六国联合起来共同抗秦。因为六国位置是纵贯南北,南北为纵,所以称为“合纵”。
苏秦是洛阳人。洛阳是当时周天子的都城。他很想有所作为,曾求见周天子,却没有引见之路,一气之下,变卖了家产到别的国家找出路去了。但是他东奔西跑了好几年,也没做成官。后来钱用光了,衣服也穿破了,只好回家。家里人看到他趿拉着草鞋,挑副破担子,一付狼狈样。他父母狠狠地骂了他一顿;他妻子坐在织机上织帛,连看也没看他一眼;他求嫂子给他做饭吃,嫂子不理他扭身走开了。苏秦受了很大刺激,决心争一口气。从此以后,他发愤读书,钻研兵法,天天到深夜。有时候读书读到半夜,又累又困,他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虽然很疼,有时候都刺出血了,但是这样精神却来了,他就接着读下去。就这样用了一年多的功夫,他的知识比以前丰富多了。
公元前334年开始,他到六国去游说,宣传“合纵”的主张,结果他成功了。第二年(公元前333年),六国诸侯订立了合纵的联盟。苏秦挂了六国的相印,成了显赫的人物。
后人也根据苏秦“锥刺股”的典故引出了“引锥刺股”这个成语。
“囊萤映雪”这个成语包含了两个典故,“囊萤”出自《晋书·车胤(yìn)传》:“车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映雪”则出自《孙氏世录》:“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
晋代车胤自幼好学不倦,可是由于家境贫困,没有钱买灯油在晚上读书。因此,到了晚上他只能背诵诗文。一个夏夜,他在屋外诵书,忽然看到原野里如星星一样萤火虫在空中飞舞。他突发奇想,萤火虫的光亮在黑夜里不正如灯一样吗?这样我就能够彻夜苦读了!想到这,兴奋的他立即找来了白绢扎成一个小口袋,并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果然,如此还真的管用。正是借着这微弱的光芒和坚持不懈地苦读,车胤学识日渐长进,并最终入朝为官。
同是晋朝的孙康也是由于贫困而无法点灯夜读,所以只能早早睡觉,这令他觉得光阴虚掷。一个冬夜,雪下得特别大,白茫茫一片。半夜时分,寒冷令孙康从睡梦惊醒,但他却发现窗外似乎有一些光亮。原来那是雪映射出微光。于是他倦意顿消,这不正可以借着这难得微光看书吗?于是他翻身起来,取出书卷,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搓搓手。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正是凭着这样学习的精神,使得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最后他也入朝为官,成为一个学富五车的一代名士。
孔子认为人生在世,时时处处应好学不倦,方有长进,而少年时的学习尤为重要。孔子一生好学,据他自己说,他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学业,并说:“少而不学,长而无能。”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意思。正由于他从十五岁起便有志于学业,所以能“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短”。孔子终于能成为“大圣人”、“万代师表”。
近代著名的文史学家、词人王国维一生坚持每天读书,认为长此以往,必有收获。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切身体会,提出了人生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定经历的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非大词人不能道。”
这里所说的三个境界,一般人都理解为对事业、理想的一种刻苦执着的追求和努力,其中自然也包括读书在内。
大家知道,鲁迅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古今中外,无所不通,特别是他的杂文,什么都谈,“嘻笑怒骂皆文章”。许广平说鲁迅从小记忆力就特强,善背书。这说明鲁迅重视熟读背诵和知识积累。其实,鲁迅在其创作、治学、教育的道路上,早已形成了一整套的读书方法。他比较重视实际,主张为学者要经常阅读报纸杂志,寻找新的知识。他还说,读书者不仅要读懂文意,而且要重在实践,重在行动,学以致用。他希望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情况设计自己。他的文、理通读和互补,随便翻翻,以及防止读死书等一系列读书经验,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名人故事:南云造子
南造云子(1909—1942),是日本侵华期间直属帝国大本营的特工人员,有日本第一女间谍之称。南造云子1909年出生于上海,其父亲南造次郎是一名老牌间谍。曾因黄浚案被捕,后买通狱卒逃脱,在上海参与组建76号,最后被军统暗杀,但对于南造云子的真实性仍存异议,有学者认为历史上并无南造云子这个人。
南造云子在少年时代就已精通射击、骑马、歌舞等。13岁时,南造云子被送回日本神户间谍学校学习,学习汉语、英语、射击、爆破、化妆、投毒等特工技术。其间,侵华间谍头目土肥原贤二对其相当赏识,并专门对她进行了特别训练。4年后,南造云子毕业,并被派往中国。1929年,南造云子被调往南京,化名“廖雅权”,以失学青年的身份作掩护,打入国民政府政府国防部汤山温泉招待所当招待员。南造云子能歌善舞,妖媚迷人,凭色相勾引了一批国民政府高级军官,窃取了许多中方的重要军事情报。如她窃取了上海吴淞司令部给国防部的扩建炮台的军事设施报告,后来日军进攻上海时,很快利用这一情报将要塞摧毁。
重大事件
戴季陶
1929年,南造云子被调往上海她化名廖雅权,徉称失学青年,因生活困顿,进了汤山温泉招待所当招待员。汤山位于南京以南30公里处,蒋中正、宋美龄伉俪曾多次光临汤山温泉,南京军政大员们亦趋之若鹜。某次,考试院长戴季陶入住温泉招待所,廖雅权与戴在林荫道上“邂逅”,身材高挑,举止优雅的她给戴留下深刻印象,此后,戴成为招待所的常客。南造云子有意无意间,从戴的`嘴里得到她所需要的东西。1934年6月夏,南造云子进了考试院院长室,被跟踪的军统特务盯上,他们不敢贸然进去盘查,便回总部向戴笠报告。明知蒋中正与戴季陶曾为国父孙中山的左臂右膀,两人关系非同一般,戴笠还是向蒋汇报了此事。蒋指示,以后凡涉及军事机密的高层会议,暂不通知戴季陶参加,也不予阅看相关文件。
黄浚案
1937年7月28日,蒋中正在南京中山陵孝庐主持最高国防会议,会议属高层机密,由侍从室秘书陈布雷和行政院主任秘书黄浚担任记录。黄浚在会上听了蒋中正的这一军事部署,惊出一身冷汗。会后,立即将这个绝密情报密告南造云子。狡猾的南造云子火速将情报交给日本大使馆武官中村少将,由他直接用密电报告东京。
结果,日本海军陆战队抢先一步,连夜东行。封锁江阴要塞的军事计划就这样破产了。连续几次最高军事会议的泄密,使蒋中正意识到有日本间谍打入了中枢部门。因此,他密令宪兵司令谷正伦秘密调查内部,限期破案。此后,南造云子、须磨、黄浚三人狼狈为奸,大肆活动,其中包括两次谋杀蒋中正的行动。
南造云子之死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南造云子在上海的日特机关任特务一课课长,经常出入英、法租界逮捕***人和抗日志士,还摧毁了国民政府军统的一些联络点,诱捕了几十名军统特务,发展他们成为日伪的汉奸走狗。
南造云子成功越狱后的四年中,国民政府军统特务曾数次执行过暗杀她的计划,但终因这女人太狡猾了,而告失败。南造云子曾得意洋洋地对她的同伙们说:这些“支那特工”根本不是我们日本特工的对手。
1942年4月的一个晚上,因为屡次成功脱逃而有些疏于防范的南造云子单独驾车外出,她要到霞飞路上的百乐门咖啡厅去会见一位重要的客人。但这一次出行,南造云子可没有那么走运了。她刚出租界,就被军统特务盯上了,因为她经常去百乐门咖啡厅会客和喝咖啡,那里也埋伏了军统特务。
南造云子穿一身中式旗袍,戴一副大号墨镜,看看周围没有什么可疑迹象,便推开车门下了车,将车钥匙交给门童之后,就向咖啡厅的旋转门走去。
“南造云子!”有人轻轻喊了一声。
南造云子下意识地回了一下头,但立刻感觉到上当了,就迅速向旋转门冲去。但已经来不及了,只听得“叭、叭、叭”几声枪响,南造云子应声倒地,子弹全部击中了身体的要害部位,33岁的日本王牌女谍顿时魂飞魄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