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粤版九年级下册化学七,八章笔记归纳

科粤版九年级下册化学七,八章笔记归纳,第1张

第七章

一、溶液的形成

1、溶液

⑴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其中,溶质相当于分散质,溶剂相当于分散剂。在生活中常见的溶液有蔗糖溶液、碘酒、澄清石灰水、稀盐酸、盐水、空气等。

⑵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1均一性:溶液各处的组成和性质完全一样;

2稳定性:温度不变,溶剂量不变时,溶质和溶剂长期不会分离。

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为蓝色 FeSO4为浅绿色 Fe2(SO4)3为**

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c、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 ≠ 溶质的体积+ 溶剂的体积。

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⑴概念: ⑵判断方法: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⑶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⑷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⑸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

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

二、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

⑴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溶解度的单位:克

⑵溶解度的含义: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⑶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 ②温度

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3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

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Ca(OH)2

⑷溶解度曲线: 例:

⑴t3℃时A的溶解度为 80g

⑵P点的的含义 在该温度时,A和C的溶解度相同

⑶N点为 t3℃时A的不饱和溶液 ,可通过 加入A物质,降温, 蒸发溶剂 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

⑷t1℃时A、B、C、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C>B>A

⑸从A溶液中获取A晶体可用降温结晶 的方法获取晶体。

⑹从B的溶液中获取晶体,适宜采用 蒸发结晶 的方法获取晶体

⑺t2℃时A、B、C的饱和溶液各W克,降温到t1℃会析出晶体的有A和B 无晶体析出的有 C ,所得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小到大依次为 A<C<B

⑻除去A中的泥沙用过滤 法;分离A与B(含量少)的混合物,用 结晶法

2、气体的溶解度

⑴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⑵影响因素:①气体的性质 ②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③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3、混合物的分离:⑴过滤法:分离可溶物 + 难溶物

⑵结晶法:分离几种可溶性物质

结晶的两种方法 蒸发溶剂,如NaCl(海水晒盐)

降低温度(冷却热的饱和溶液,如KNO3)

三、溶质的质量分数

1、公式:

溶质质量分数= × 100%

2、在饱和溶液中:

溶质质量分数C%= × 100%(C < S)

3、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⑴用固体配制:①步骤:计算、称量、溶解;②仪器:天平、药匙、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

⑵用浓溶液稀释(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①步骤:计算、量取、稀释;②仪器: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

4、误差分析

⑴、计算 (溶质算多了或少了,溶剂算多了或少了)

计算是否准确 若计算的溶质质量(或体积)偏大,则所配制的溶液浓度也偏大;反之浓度偏小

⑵、称量误差分析

①天平的砝码沾有其他物质或生锈。(mB偏大,cB偏高)

②调整“0”点时,游码在大于0的位置。(mB偏小,cB偏低)

③在敝口容器中称量NaOH、CaCl2、CuSO4粉末、MgCl2等易吸收水的物质。(mB偏小,cB偏低)

④称量已部分风化的Na2CO3•10H2O、CuSO4•5H2O等。(mB偏大,cB偏高)

⑤用量筒量取浓溶液时,仰视读数。(mB偏大,cB偏高)

⑶、配制过程误差分析

①称好后的药品放入烧杯时,有少量洒在烧杯外。(mB偏小,cB偏低)

②溶解搅拌时有部分液体溅出。(mB偏小,cB偏低)

③转移时有部分液体溅出。(mB偏小,cB偏低)

④未洗涤烧杯和玻璃棒2次~3次。(mB偏小,cB偏低)

⑤溶解时放热,且未冷却至室温(20℃)(V偏小,cB偏高);溶解时吸热,且未恢复到室温(20℃)(V偏大,cB偏低)

⑥在定容时,仰视读数(V偏大,cB偏低),俯视读数(V偏小,cB偏高)

⑦在定容时加水超过刻度线,再用胶头滴管吸出多余部分。(V偏大,cB偏低)

⑧加水至刻度线后,摇匀过程中,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无影响)

⑨洗涤容量瓶后,未干燥,瓶中有少量蒸馏水。(无影响)

⑷、俯视、仰视的分析

仰视时,容器内液面高于刻度线;俯视时,容器内液面低于刻度线。

第八章

初三化学《酸-碱-盐》知识点总结

一、酸、碱、盐的组成

酸是由氢元素和酸根组成的化合物 如:硫酸(H2SO4)、盐酸(HCl)、硝酸(HNO3)

碱是由金属元素和氢氧根组成的化合物 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氨水(NH3·H2O)

盐是由金属元素元素(或铵根)和酸根组成的化合物 如:氯化钠、碳酸钠

酸、碱、盐的水溶液可以导电(原因:溶于水时离解形成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

二、酸

1、浓盐酸、浓硫酸的物理性质、特性、用途

浓盐酸

浓硫酸

颜色、状态

“纯净”:无色液体

工业用盐酸:**(含Fe3+)

无色粘稠、油状液体

气味

有刺激性气味

特性

挥发性

(敞口置于空气中,瓶口有白雾)

吸水性 脱水性

强氧化性 腐蚀性

用途

①金属除锈

②制造药物

③人体中含有少量盐酸,助消化

①金属除锈

②浓硫酸作干燥剂

③生产化肥、精炼石油

2、酸的通性(具有通性的原因:酸离解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

(1)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

(2)金属 + 酸 → 盐 + 氢气

(3)碱性氧化物 + 酸 → 盐 + 水

(4)碱 + 酸 → 盐 + 水

(5)盐 + 酸 → 另一种盐 + 另一种酸(产物符合复分解条件)

3、三种离子的检验

试剂

Cl-

AgNO3 及HNO3

SO42-

①Ba(NO3)2及HNO3②HCl 及BaCl2

CO32-

HCl 及石灰水

三、碱

1、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用途

氢氧化钠

氢氧化钙

颜色、状态

白色固体,极易溶于水(溶解放热)

白色粉末,微溶于水

俗名

烧碱、火碱、苛性钠(具有强腐蚀性)

熟石灰、消石灰

制法

Ca(OH)2+Na2CO3== CaCO3↓+2NaOH

CaO +H2O== Ca(OH)2

用途

①氢氧化钠固体作干燥剂

②化工原料:制肥皂、造纸

③去除油污:炉具清洁剂中含氢氧化钠

①工业:制漂白粉

②农业:改良酸性土壤、配波尔多液

③建筑:

2、碱的通性(具有通性的原因:离解时所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

(1)碱溶液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2)酸性氧化物+碱 → 盐+水

(3)酸+碱 → 盐+水

(4)盐+碱 → 另一种盐+另一种碱(反应物均可溶,产物符合复分解条件)

注:①难溶性碱受热易分解(不属于碱的通性)

如Cu(OH)2 ΔCuO+H2O

2Fe(OH)3 ΔFe2O3+3H2O

②常见沉淀:AgCl↓ BaSO4↓ Cu(OH)2↓ F e(OH)3↓ Mg(OH)2↓ BaCO3↓ CaCO3↓

③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当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有气体或有水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可以发生。

五、酸性氧化物与碱性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

凡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大多数非金属氧化物是酸性氧化物

大多数酸性氧化物是非金属氧化物

凡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大多数金属氧化物是碱性氧化物

所有碱性氧化物是金属氧化物

(1)大多数可与水反应生成酸

CO2+H2O== H2CO3

SO2+H2O== H2SO3

SO3+H2O== H2SO4

(1)少数可与水反应生成碱

Na2O +H2O== 2NaOH

K2O +H2O== 2KOH

BaO +H2O== Ba(OH)2

CaO +H2O== Ca(OH)2

(2) 酸性氧化物+碱 → 盐+水

CO2 +Ca(OH)2== CaCO3↓+H2O

(不是复分解反应)

(2) 碱性氧化物+酸 → 盐+水

Fe2O3+6HCl== 2FeCl3+3H2O

四、中和反应 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pH

1、定义: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2、应用:

(1)改变土壤的酸碱性

(2)处理工厂的废水

(3)用于医药

3、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pH

(1)0 7          14

酸性增强 中性 碱性增强

(2)pH的测定:最简单的方法是使用pH试纸

用玻璃棒(或滴管)蘸取待测试液少许,滴在pH试纸上,显色后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读出溶液的pH(读数为整数)

(3)酸雨: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因为溶有CO2)pH<56的雨水为酸雨

问题:生成盐和水的规律,一定是中和反应吗?

《酸-碱-盐》复习练习

1、下列各组中的化学式、俗名与化学名称均一致的是 ( )

A、CaO 熟石灰 氧化钙 B、Ca(OH)2 生石灰 氢氧化钙

C、HCl 盐酸 氢氯酸 D、NaOH 纯碱 氢氧化钠

2、下列有关说法,不是稀硫酸和两者共有的是 ( )

A、实验室制取氢气 B、金属表面除锈

C、敞口放置在空气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会变小 D、清洗水壶中的水垢

3、实验室里鉴别稀硫酸和盐酸,可以选用的试剂是 ( )

A、 氧化铜 B、 氢氧化钡 C、 氯化钡 D、 硝酸银

4、下列四种反应类型的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均不可能存在单质的是 ( )

A、分解反应 B、 化合反应 C、 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5、能将Ba(OH)2、NaCl、K2CO3三种无色溶液区分开来的是 ( )

A、硝酸 B、硫酸 C、硝酸银 D、石蕊试液

6、“雪碧”等碳酸饮料的pH小于7,晃动后打开瓶盖,其pH将 (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

7、下列各组内的离子,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的是 ( )

A、H+ SO42- Ba2+ NO3- B、Ca2+ H+ NO3- Cl-

C、Mg2+ K+ NO3- Cl- D、K+ Na+ Mg2+ SO42-

8、将下列各组物质分别同时加入到水中,得到无色透明溶液的是 ( )

A、CuSO4 Na2SO4 NaOH B、K2SO4 Ba(OH)2 HNO3

C、KOH MgSO4 KNO3 D、KCl K2SO4 KNO3

9、下列各组溶液中,不加任何其他试剂,就能鉴别的一组是 ( )

A、CuSO4 HCl NaOH B、KOH HCl NaCl

C、H2SO4 CuSO4 HCl D、KOH MgSO4 KNO3

10、下列物质中可以导电的是 ( )

A、NaCl溶液 B、NaCl固体 C、熔融的NaCl D、蔗糖溶液

11、用100克98%的硫酸溶液恰好中和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如果改用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再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显 ( )

A、紫色 B、蓝色 C、红色 D、无色

12、写出下列变化的化学方程式:

Cu CuO CuCl2 Cu(OH)2 CuO Cu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3) (4)

(5)

13、选择合适的试剂除去括号内的杂质,写出化学方程式

(1)FeCl2(CuCl2)

(2)KCl(CuCl2)

(3)NaNO3〔Fe2(SO4)3〕

(4)CO2(O2)

14、A、B等物质在溶液中存在如下三个转换关系:

(1)A + FeCl3 → B↓(红褐色)+ C

(2)C + D → E↓(白色)+ F

(3)F + AgNO3 → G↓(白色)+ HNO3

完成C跟D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写出白色沉淀G的化学式 ;写出A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 。

15、A为无色溶液,能使无色酚酞变为红色,取少量A做如下实验:

       

根据实验推断下列物质的名称:A是 ,B是 ,C是

写出①②③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 ②

③ ④

16、复分解反应是我们学过的化学基本反应类型之一。学习时,应注意将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深刻理解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1)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氯化钡溶液与硫酸溶液混合: ;

②碳酸钾溶液与稀盐酸混合: ;

③氢氧化钡溶液与稀硝酸混合: 。

(2)你想过上述复分解反应为什么能够发生吗?这是因为在这些反应物中含有一些“特殊”的阴、阳离子,它们能相互结合。如上述反应①中,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是Ba2+ 和SO42-,而Cl-、H+ 则是“旁观者”,并没有参加反应。请你分析上述反应②中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是 ;上述反应③中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是 。

(3)请根据你的想象,在下图右边的容器中画出体现NaOH溶液和稀HCl反应产物的示意图。

(1)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离子或分子个数;元素正上方的数字表示元素的化合价.化学式书写的一般规律是:正前负后,然后利用十字交叉法.一个铝离子带三个单位的正电荷,镁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镁,镁+2价,氧-2价,因此个数比是1:1;氧化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是+3价;一个铵根离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铝元素是+3价,硫酸根是-2价,因此个数比是2:3;氯化钠是由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故答案为:①2Al3+ ②MgO  ③

+3
Fe
2O3  ④NH4+   ⑤Al2(SO4)3  ⑥Na+、Cl-

(2)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离子个数;2O2-中前面的“2”表示氧离子的个数为2;右上角的“2”表示一个氧离子带两个单位负电荷;故答案为:氧离子的个数为2;一个氧离子带两个单位负电荷.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个)

原子核 注意:

中子(N个)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1原子( A X )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核外电子(Z个)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 一(能量最低)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 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

短周期 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

周期 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

元 (7个横行) 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 (7个周期) 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周 长周期 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

期 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

表 主族:ⅠA~ⅦA共7个主族

族 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 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和ⅠB之间

(16个族) 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2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第三周期元素 11Na 12Mg 13Al 14Si 15P 16S 17Cl 18Ar

(1)电子排布 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加

(2)原子半径 原子半径依次减小

(3)主要化合价 +1 +2 +3 +4

-4 +5

-3 +6

-2 +7

-1 —

(4)金属性、非金属性 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加

(5)单质与水或酸置换难易 冷水

剧烈 热水与

酸快 与酸反

应慢 —— —

(6)氢化物的化学式 —— SiH4 PH3 H2S HCl —

(7)与H2化合的难易 —— 由难到易

(8)氢化物的稳定性 —— 稳定性增强

(9)最高价氧化物的化学式 Na2O MgO Al2O3 SiO2 P2O5 SO3 Cl2O7 —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 (10)化学式 NaOH Mg(OH)2 Al(OH)3 H2SiO3 H3PO4 H2SO4 HClO4 —

(11)酸碱性 强碱 中强碱 两性氢

氧化物 弱酸 中强

酸 强酸 很强

的酸 —

(12)变化规律 碱性减弱,酸性增强

第ⅠA族碱金属元素:Li Na K Rb Cs Fr (Fr是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左下方)

第ⅦA族卤族元素:F Cl Br I At (F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右上方)

★判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

(1)金属性强(弱)——①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生成氢气容易(难);②氢氧化物碱性强(弱);③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Fe+CuSO4=FeSO4+Cu。

(2)非金属性强(弱)——①单质与氢气易(难)反应;②生成的氢化物稳定(不稳定);③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含氧酸)酸性强(弱);④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2NaBr+Cl2=2NaCl+Br2。

(Ⅰ)同周期比较:

金属性:Na>Mg>Al

与酸或水反应:从易→难

碱性:NaOH>Mg(OH)2>Al(OH)3

非金属性:Si<P<S<Cl

单质与氢气反应:从难→易

氢化物稳定性:SiH4<PH3<H2S<HCl

酸性(含氧酸):H2SiO3<H3PO4<H2SO4<HClO4

(Ⅱ)同主族比较:

金属性:Li<Na<K<Rb<Cs(碱金属元素)

与酸或水反应:从难→易

碱性:LiOH<NaOH<KOH<RbOH<CsOH 非金属性:F>Cl>Br>I(卤族元素)

单质与氢气反应:从易→难

氢化物稳定:HF>HCl>HBr>HI

(Ⅲ)

金属性:Li<Na<K<Rb<Cs

还原性(失电子能力):Li<Na<K<Rb<Cs

氧化性(得电子能力):Li+>Na+>K+>Rb+>Cs+ 非金属性:F>Cl>Br>I

氧化性:F2>Cl2>Br2>I2

还原性:F-<Cl-<Br-<I-

酸性(无氧酸):HF<HCl<HBr<HI

比较粒子(包括原子、离子)半径的方法:(1)先比较电子层数,电子层数多的半径大。

(2)电子层数相同时,再比较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多的半径反而小。

四、化学键

化学键是相邻两个或多个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1离子键与共价键的比较

键型 离子键 共价键

概念 阴阳离子结合成化合物的静电作用叫离子键 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叫做共价键

成键方式 通过得失电子达到稳定结构 通过形成共用电子对达到稳定结构

成键粒子 阴、阳离子 原子

成键元素 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元素之间(特殊:NH4Cl、NH4NO3等铵盐只由非金属元素组成,但含有离子键) 非金属元素之间

离子化合物:由离子键构成的化合物叫做离子化合物。(一定有离子键,可能有共价键)

共价化合物: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只有共价键)

极性共价键(简称极性键):由不同种原子形成,A-B型,如,H-Cl。

共价键

非极性共价键(简称非极性键):由同种原子形成,A-A型,如,Cl-Cl。

2电子式:

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形成的物质的结构与表示共价键形成的物质的结构的不同点:(1)电荷: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形成的物质的结构需标出阳离子和阴离子的电荷;而表示共价键形成的物质的结构不能标电荷。(2)[ ](方括号):离子键形成的物质中的阴离子需用方括号括起来,而共价键形成的物质中不能用方括号。

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 化学能与热能

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吸热反应。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②酸碱中和反应。③金属与酸反应制取氢气。

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C+CO2 2CO是吸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以C、H2、CO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C(s)+H2O(g) CO(g)+H2(g)。

②铵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2•8H2O+NH4Cl=BaCl2+2NH3↑+10H2O

③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3、KMnO4、CaCO3的分解等。

3、能源的分类:

形成条件 利用历史 性质

一次能源

常规能源 可再生资源 水能、风能、生物质能

不可再生资源 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

新能源 可再生资源 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氢能、沼气

不可再生资源 核能

二次能源 (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化得到的能源称为二次能源)

电能(水电、火电、核电)、蒸汽、工业余热、酒精、汽油、焦炭等

[思考]一般说来,大多数化合反应是放热反应,大多数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放热反应都不需要加热,吸热反应都需要加热,这种说法对吗?试举例说明。

点拔:这种说法不对。如C+O2=CO2的反应是放热反应,但需要加热,只是反应开始后不再需要加热,反应放出的热量可以使反应继续下去。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是吸热反应,但反应并不需要加热。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

1、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方式:

电能

(电力) 火电(火力发电) 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 缺点:环境污染、低效

原电池 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优点:清洁、高效

2、原电池原理

(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1)电极为导体且活泼性不同;(2)两个电极接触(导线连接或直接接触);(3)两个相互连接的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构成闭合回路。

(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

负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

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电极反应式:溶液中阳离子+ne-=单质

正极的现象: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

(5)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①依据原电池两极的材料:

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K、Ca、Na太活泼,不能作电极);

较不活泼金属或可导电非金属(石墨)、氧化物(MnO2)等作正极。

②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外电路)的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则由负极经外电路流向原电池的正极。

③根据内电路离子的迁移方向:阳离子流向原电池正极,阴离子流向原电池负极。

④根据原电池中的反应类型:

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现象通常是电极本身消耗,质量减小。

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现象是常伴随金属的析出或H2的放出。

(6)原电池电极反应的书写方法:

(i)原电池反应所依托的化学反应原理是氧化还原反应,负极反应是氧化反应,正极反应是还原反应。因此书写电极反应的方法归纳如下:

①写出总反应方程式。 ②把总反应根据电子得失情况,分成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③氧化反应在负极发生,还原反应在正极发生,反应物和生成物对号入座,注意酸碱介质和水等参与反应。

(ii)原电池的总反应式一般把正极和负极反应式相加而得。

(7)原电池的应用:①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如粗锌制氢气速率比纯锌制氢气快。②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③设计原电池。④金属的腐蚀。

2、化学电源基本类型:

①干电池:活泼金属作负极,被腐蚀或消耗。如:Cu-Zn原电池、锌锰电池。

②充电电池:两极都参加反应的原电池,可充电循环使用。如铅蓄电池、锂电池和银锌电池等。

③燃料电池:两电极材料均为惰性电极,电极本身不发生反应,而是由引入到两极上的物质发生反应,如H2、CH4燃料电池,其电解质溶液常为碱性试剂(KOH等)。

第三节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1、化学反应的速率

(1)概念: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均取正值)来表示。 计算公式:v(B)= =

①单位:mol/(L•s)或mol/(L•min)

②B为溶液或气体,若B为固体或纯液体不计算速率。

③以上所表示的是平均速率,而不是瞬时速率。

④重要规律:(i)速率比=方程式系数比 (ii)变化量比=方程式系数比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内因:由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决定的(主要因素)。

外因:①温度:升高温度,增大速率

②催化剂:一般加快反应速率(正催化剂)

③浓度:增加C反应物的浓度,增大速率(溶液或气体才有浓度可言)

④压强:增大压强,增大速率(适用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

⑤其它因素:如光(射线)、固体的表面积(颗粒大小)、反应物的状态(溶剂)、原电池等也会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2、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平衡

(1)在一定条件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正向反应速率与逆向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改变,达到表面上静止的一种“平衡状态”,这就是这个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即化学平衡状态。

化学平衡的移动受到温度、反应物浓度、压强等因素的影响。催化剂只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对化学平衡无影响。

在相同的条件下同时向正、逆两个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通常把由反应物向生成物进行的反应叫做正反应。而由生成物向反应物进行的反应叫做逆反应。

在任何可逆反应中,正方应进行的同时,逆反应也在进行。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即是说可逆反应无论进行到何种程度,任何物质(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量都不可能为0。

(2)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逆、动、等、定、变。

①逆: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

②动:动态平衡,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仍在不断进行。

③等:达到平衡状态时,正方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等于0。即v正=v逆≠0。

④定:达到平衡状态时,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各组成成分的含量保持一定。

⑤变:当条件变化时,原平衡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会重新建立新的平衡。

(3)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① VA(正方向)=VA(逆方向)或nA(消耗)=nA(生成)(不同方向同一物质比较)

②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或百分含量不变

③借助颜色不变判断(有一种物质是有颜色的)

④总物质的量或总体积或总压强或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前提:反应前后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相等的反应适用,即如对于反应xA+yB zC,x+y≠z )

第三章 有机化合物

绝大多数含碳的化合物称为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像CO、CO2、碳酸、碳酸盐等少数化合物,由于它们的组成和性质跟无机化合物相似,因而一向把它们作为无机化合物。

一、烃

1、烃的定义:仅含碳和氢两种元素的有机物称为碳氢化合物,也称为烃。

2、烃的分类:

饱和烃→烷烃(如:甲烷)

脂肪烃(链状)

烃 不饱和烃→烯烃(如:乙烯)

芳香烃(含有苯环)(如:苯)

3、甲烷、乙烯和苯的性质比较:

有机物 烷烃 烯烃 苯及其同系物

通式 CnH2n+2 CnH2n ——

代表物 甲烷(CH4) 乙烯(C2H4) 苯(C6H6)

结构简式 CH4 CH2=CH2 或

(官能团)

结构特点 C-C单键,

链状,饱和烃 C=C双键,

链状,不饱和烃 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独特的键,环状

空间结构 正四面体 六原子共平面 平面正六边形

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轻,难溶于水 无色稍有气味的气体,比空气略轻,难溶于水 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比水轻,难溶于水

用途 优良燃料,化工原料 石化工业原料,植物生长调节剂,催熟剂 溶剂,化工原料

有机物 主 要 化 学 性 质

烷烃:

甲烷 ①氧化反应(燃烧)

CH4+2O2――→CO2+2H2O(淡蓝色火焰,无黑烟)

②取代反应 (注意光是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产物有5种)

CH4+Cl2―→CH3Cl+HCl CH3Cl +Cl2―→CH2Cl2+HCl

CH2Cl2+Cl2―→CHCl3+HCl CHCl3+Cl2―→CCl4+HCl

在光照条件下甲烷还可以跟溴蒸气发生取代反应,

甲烷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烯烃:

乙烯 ①氧化反应 (ⅰ)燃烧

C2H4+3O2――→2CO2+2H2O(火焰明亮,有黑烟)

(ⅱ)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②加成反应

CH2=CH2+Br2-→CH2Br-CH2Br(能使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在一定条件下,乙烯还可以与H2、Cl2、HCl、H2O等发生加成反应

CH2=CH2+H2――→CH3CH3

CH2=CH2+HCl-→CH3CH2Cl(氯乙烷)

CH2=CH2+H2O――→CH3CH2OH(制乙醇)

③加聚反应 nCH2=CH2――→-CH2-CH2-n(聚乙烯)

乙烯能使酸性KMnO4溶液、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常利用该反应鉴别烷烃和烯烃,如鉴别甲烷和乙烯。

苯 ①氧化反应(燃烧)

2C6H6+15O2―→12CO2+6H2O(火焰明亮,有浓烟)

②取代反应

苯环上的氢原子被溴原子、硝基取代。

+Br2――→ +HBr

+HNO3――→ +H2O

③加成反应

+3H2――→

苯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4、同系物、同分异构体、同素异形体、同位素比较。

概念 同系物 同分异构体 同素异形体 同位素

定义 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 分子式相同而结构式不同的化合物的互称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的互称 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的互称

分子式 不同 相同 元素符号表示相同,分子式可不同 ——

结构 相似 不同 不同 ——

研究对象 化合物 化合物 单质 原子

6、烷烃的命名:

(1)普通命名法:把烷烃泛称为“某烷”,某是指烷烃中碳原子的数目。1-10用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11起汉文数字表示。区别同分异构体,用“正”,“异”,“新”。

正丁烷,异丁烷;正戊烷,异戊烷,新戊烷。

(2)系统命名法:

①命名步骤:(1)找主链-最长的碳链(确定母体名称);(2)编号-靠近支链(小、多)的一端;

(3)写名称-先简后繁,相同基请合并

②名称组成:取代基位置-取代基名称母体名称

③阿拉伯数字表示取代基位置,汉字数字表示相同取代基的个数

CH3-CH-CH2-CH3 CH3-CH-CH-CH3

2-甲基丁烷 2,3-二甲基丁烷

7、比较同类烃的沸点:

①一看:碳原子数多沸点高。

②碳原子数相同,二看:支链多沸点低。

常温下,碳原子数1-4的烃都为气体。

二、烃的衍生物

1、乙醇和乙酸的性质比较

有机物 饱和一元醇 饱和一元醛 饱和一元羧酸

通式 CnH2n+1OH —— CnH2n+1COOH

代表物 乙醇 乙醛 乙酸

结构简式 CH3CH2OH

或 C2H5OH CH3CHO CH3COOH

官能团 羟基:-OH

醛基:-CHO

羧基:-COOH

物理性质 无色、有特殊香味的液体,俗名酒精,与水互溶,易挥发

(非电解质) —— 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液体,俗称醋酸,易溶于水和乙醇,无水醋酸又称冰醋酸。

用途 作燃料、饮料、化工原料;用于医疗消毒,乙醇溶液的质量分数为75% —— 有机化工原料,可制得醋酸纤维、合成纤维、香料、燃料等,是食醋的主要成分

有机物 主 要 化 学 性 质

乙醇 ①与Na的反应

2CH3CH2OH+2Na―→2CH3CH2ONa+H2↑

乙醇与Na的反应(与水比较):①相同点:都生成氢气,反应都放热

②不同点:比钠与水的反应要缓慢

结论:乙醇分子羟基中的氢原子比烷烃分子中的氢原子活泼,但没有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活泼。

②氧化反应 (ⅰ)燃烧

CH3CH2OH+3O2―→2CO2+3H2O

(ⅱ)在铜或银催化条件下:可以被O2氧化成乙醛(CH3CHO)

2CH3CH2OH+O2――→2CH3CHO+2H2O

③消去反应

CH3CH2OH――→CH2=CH2↑+H2O

乙醛 氧化反应:醛基(-CHO)的性质-与银氨溶液,新制Cu(OH)2反应

CH3CHO+2Ag(NH3)2OH――→CH3COONH4+H2O +2Ag↓+3NH3↑

(银氨溶液)

CH3CHO + 2Cu(OH)2――→CH3COOH+Cu2O↓+2H2O

(砖红色)

醛基的检验:方法1:加银氨溶液水浴加热有银镜生成。

方法2:加新制的Cu(OH)2碱性悬浊液加热至沸有砖红色沉淀

乙酸 ①具有酸的通性:CH3COOH≒CH3COO-+H+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与活泼金属,碱,弱酸盐反应,如CaCO3、Na2CO3

酸性比较:CH3COOH > H2CO3

2CH3COOH+CaCO3=2(CH3COO)2Ca+CO2↑+H2O(强制弱)

②酯化反应

CH3COOH+C2H5OH CH3COOC2H5+H2O

酸脱羟基醇脱氢

三、基本营养物质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包括: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和水。人们习惯称糖类、油脂、蛋白质为动物性和植物性食物中的基本营养物质。

种类 元 代表物 代表物分子

糖类 单糖 C H O 葡萄糖 C6H12O6 葡萄糖和果糖互为同分异构体

单糖不能发生水解反应

果糖

双糖 C H O 蔗糖 C12H22O11 蔗糖和麦芽糖互为同分异构体

能发生水解反应

麦芽糖

多糖 C H O 淀粉 (C6H10O5)n 淀粉、纤维素由于n值不同,所以分子式不同,不能互称同分异构体

能发生水解反应

纤维素

油脂 油 C H O 植物油 不饱和高级脂肪酸甘油酯 含有C=C键,能发生加成反应,

能发生水解反应

脂 C H O 动物脂肪 饱和高级脂肪酸甘油酯 C-C键,

能发生水解反应

蛋白质 C H O

N S P等 酶、肌肉、

毛发等 氨基酸连接成的高分子 能发生水解反应

主 要 化 学 性 质

葡萄糖

结构简式:CH2OH-CHOH-CHOH-CHOH-CHOH-CHO

或CH2OH(CHOH)4CHO (含有羟基和醛基)

醛基:①使新制的Cu(OH)2¬产生砖红色沉淀-测定糖尿病患者病情

②与银氨溶液反应产生银镜-工业制镜和玻璃瓶瓶胆

羟基:与羧酸发生酯化反应生成酯

蔗糖 水解反应:生成葡萄糖和果糖

淀粉

纤维素 淀粉、纤维素水解反应:生成葡萄糖

淀粉特性:淀粉遇碘单质变蓝

油脂 水解反应:生成高级脂肪酸(或高级脂肪酸盐)和甘油

蛋白质 水解反应:最终产物为氨基酸

颜色反应:蛋白质遇浓HNO3变黄(鉴别部分蛋白质)

灼烧蛋白质有烧焦羽毛的味道(鉴别蛋白质)

都是一中的孩子吧。。。?伤不起啊伤不起。。。。

1引言

环境化学(environmental chemistry)是研究化学物质,特别是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各种存在形态及特性、迁移转化规律、污染物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影响的科学,主要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它是环境科学研究和环境科学的基础内容之一。

2概述

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可分为物理的、化学的及生物学的三方面,而其中化学物质引起的污染约占80%-90%。环境化学即是从化学的角度出发,探讨由于人类活动而引起的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及其保护和治理环境的方法原理。就其主要内容而言,环境化学除了研究环境污染物的检测方法和原理(属于环境分析化学的范围)及探讨环境污染和治理技术中的化学、化工原理和化学过程等问题外,需进一步在原子及分子水平上,用物理化学等方法研究环境中化学污染物的发生起源、迁移分布、相互反应、转化机制、状态结构的变

、污染效应和最终归宿。随着环境化学研究的深化,为环境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治理环境污染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1]。

从学科研究任务来说,环境化学的特点是要从微观的原子、分子水平上来研究宏观的环境现象和变化的化学机制及其防治途径,其核心是研究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化学转化和效应。它所研究的环境本身是一个多因素的开放性体系,变量多、条件较复杂,许多化学原理和方法则不易直接运用。

3主要研究领域和内容

31研究污染物(主要是化学污染物)在环境(包括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中的迁移、转化的基本规律,形成环境污染化学这一介于环境科学与化学之间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分支学科。

32研究环境中污染物的种类和成分及其定量分析方法,形成环境分析化学(常简称环境分析)。它是环境化学的分支学科。

33研究环境中天然的和人为释放的化学性质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其与环境质量和人类健康的关系,形成环境地球化学。它是介于环境与地球化学之间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分支学科。

4环境概况及解决方法

41有害化学品的污染危害

有害化学品是指任何已经被确认为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有危害性的化学品。

随着工农业迅猛发展,有毒有害污染源随处可见,而给人类造成的灾害要属有毒有害化学品为最重。化学品侵入环境的途径几乎是全方位的,其中最主要的侵入途径可大至分为四种,

411人为施用直接进入环境;

412在生产、加工、储存过程中,作为化学污染物以废水、废气和废渣等形式排放进入环境;

413在生产、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由于着火、爆炸、泄漏等突发性化学事故,致使大量有害化学品外泄进入环境;

414在石油、煤炭等燃料燃烧过程中以及家庭装饰等日常生活使用中直接排入或者使用后作为废弃物进入环境。

进入环境的有害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或潜在危险。

以农药这一有害化学品为例,随着农药科技和农业的迅速发展,农药的使用越来越普遍,从不使用农药的自然农业发展到使用农药的现代农业,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耕地面积紧张的大国,农药在解决农作物的自然灾害,促进粮食增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农药是一类有毒化学物质,而且是人为主动投加到环境当中,长期大量使用,对环境生物安全和人体健康,必将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这就给人们提出了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在充分肯定农药的有利作用的同时,需要充分认识农药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的危害[2]。

同时工业废水也是对环境最大的污染源之一,譬如工业废水中的氰化物等有害物质严重污染了全国主要江河湖泊,使水质恶化,特别是淮河、海河、辽河、滇池、巢湖和太湖(简称“三河三湖”)水污染问题更为突出,给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工业废水中排放的氰化物对鱼类危害更甚,含苯酚废水可抑制水中细菌、藻类和软件动物生长。用含酚废水灌溉农田能抑制光合作用和酶的活性,破坏农作物生长素的形成,造成减产。生活污水和某些工业废水中常含有一定量的氮和磷,进入水体后会使封闭性湖泊、海湾形成富营养化,造成浮游藻类大量繁殖、水体透明度下降、溶解氧降低、威胁鱼类生存、水质发臭出现“赤潮”。化学废弃物的不适当处置,会造成土壤板结和地下水污染,直接威胁人体健康和人类生存。目前癌症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每年有癌症患者600万人,每年因癌症死亡约500万人,占死亡总人数的1/10。我国每年癌症新发病人有150万人,死亡110万人,而造成人类癌症的原因10%~15%与化学因素有关。

再则冷冻与空调设备释放出的氯氟烃气体造成大气平流层的臭氧层破坏,引起地球表面紫外线辐照增强,使人群皮肤癌发病率上升。燃煤发电厂等排放的二氧化硫引起的酸雨导致河流湖泊酸化,影响鱼类繁殖甚至种群消失。土壤酸度增高可使细菌种类减少,肥力减退,影响作物生长。酸雨还使土壤中锰、铜、铅、镉和锌等重金属转化为可溶性化合物,转移进入江河湖泊引起水质污染。

有害化学品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危害是我国环境保护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必须引起全社会高度重视。

42化学品的环境污染控制

我国是化工生产量较大的国家,化工产业已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体系。要想控制或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应从化学品的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控制方面加以考虑,首先应了解化工厂的污染情况,包括:污染源种类、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环保措施以及周围环境敏感性等。特别应对污染源分布进行调查和污染物排放量的统计、同时应了解污染影响类型,如是属于一次污染或二次污染、长期污染或短期污染、可逆污染或不可逆污染、局部污染或大面积污染、单因素污染或多因素复合污染等等。化学品的污染危害控制,应采取以下主要措施:

421制定和健全环境立法,加强环境执法力度

我国于1979年已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该法是我国有关环境保护的综合性法规,也是环境保护领域的基本法律,主要规定了国家的环境政策、环境保护的方针、原则和措施等;国务院还制定了《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和《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环境保护法律、国务院颁布了《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和《农药管理条例》等化学品管理行政法规。国家还专门制定了环境保护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保基础标准和环保方法标准。如已颁布的环境质量标准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地面水环境质量》等;污染物排放准有《工业"三废"排放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等等;同时地方性环境保护法规、环境保护部门规范性档都作了明确规定等。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对加强有害化学品的安全管理,防止化学物质污染环境和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国尚未建立起完整的化学物质环境管理法规体系,对化学物质的生产、储存、运输、销售、使用和进出口实行全过程有效管理[3]。

我国现行化学品环境立法需要针对当前化学品管理法律法规中的薄弱环节加以补充完善,并与国际化学品管理体制接轨。此外,当前迫切需要加强的是对化学品管理法律法规的执法力度。对环境保护造成严重污染的企业,应依法给予追究,对人身由环境污染造成危害的应依据法律给予处罚和赔偿。这在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早已实行了的法律管理制度。我们还应通过宣传教育提高从事化学危险品生产、贮存、经营、运输和使用的单位和个人的遵法守法意识,加强对有害化学品的安全和环境管理。特别是应按着我国环境保护法来严格管理有害化学品。

422加强对重点有害化学品的环境管理

建立相应登记管理制度,对那些已知或怀疑对人类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物质或者对环境有严重危害化学品采取禁止或严格限制使用和淘汰、替代措施,以有效减少这些化学物质的污染危害。

423推行清洁生产,严格控制有害化学物质向环境中排放

化工污染之所以严重,一个重要原因是一大批老企业长期以来没有进行技术改造,资源、能源消耗太高,排污量太大。全面推行清洁技术改造,通过改革工艺设备,尽可能把"三废"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减轻末端治理的负担,是改变化工生产消耗高、污染大的落后局面的根本途径。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就要选用清洁原料,采用无毒无害物质替代有害原材料、设计清洁工艺、生产清洁产品。同时改善和加强企业内部安全管理等措施,在污染的源头削减污染物和废物产生量并回收利用废物。最大限度消除或削减有害物质的排放。对通过预防不能解决的污染物,应采取源控制措施进行安全处理处置,使污染物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

424强化危险废物管理

危险废物是指具有易燃性、腐蚀性、反应性、爆炸性、急性毒性、传染性等危险特性之一的废弃物。根据《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规定,从事危险废物的收集、贮存、处置经营活动的单位,必须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领取经营许可证。

425公众监督

通过建立和实行危险化学品的安全卷标和安全技术说明书制度,在企业员工和化学品使用者中普及化学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知识。并在全社会积极宣传有关化学品安全与环境保护知识,提高社会公众对有害化学品的危害、安全防护措施和环境保护的认识,大力鼓励公众参与监督有害化学物质的污染防治。

5结论

要时刻关注生态系统的表现,尽早发现失调的信息,及时扭转不利的情况。积极提高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保护生态系统,预防生态失调。

参考文献

[1]袁加程环境化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2]张瑾环境化学导论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3]周启星,李培军污染生态学,科学出版社,2001

一、按环境要素分: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二、按人类活动分:工业环境污染、城市环境污染、农业环境污染

三、按造成污染的性质、来源分:化学污染、生物污染、物理污染(噪声、放射性、热、电磁波等)、固体废物污染、能源污染

生活中的化学污染只要有以下几类:

1、工厂排放的浓烟

2、汽车、飞机、火车、轮船等交通工具排放的大量有害气体和粉尘

3、燃烧含硫的燃料

4、焚烧生活垃圾、树叶、废旧塑料

5 、焚烧工业废弃物

6、吸烟

7、炒菜做饭时厨房的烟气

8、垃圾的腐烂释放出有害气体

9、工厂有毒气体的泄漏

10、居室装修材料缓慢释放出的有毒气体

11、路面扬尘

12、农业上喷洒有毒农药

13、使用喷发胶等使用化学稀释剂的的产品

14、复印机、电视等电器产生的有害气体

15、硫的氧化物与氮的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所以要调整能源结构、减少直接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石化燃料。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废气经净化处理后才能向大气排放。

16、臭氧层受到氟氯烃,氮的氧化物等气体的破坏。二氧化碳、臭氧、甲烷、氟氯烃等气体能产生“温室效应”,使全球变暖,对人类正常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要防止臭氧层继续遭到破坏,防止“温室效应”进一步增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节约能源,减少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更多地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等洁净能源。限制并逐步停止氟氯烃的生产和使用,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保护湿地等。

17、厨房空气里既有燃料燃烧时释放出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气体,又有煎炒食物时产生的气体和悬浮物(油烟)。所以要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在厨房安装抽油烟机。新盖及新装修的居室也会有大量的有害气体,

18、吸烟危害健康,同时也污染环境。

19、大气污染的来源、危害、治理。

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碳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氢化物、飘尘、煤尘、放射性物质等。

来源:煤、石油的燃烧,矿石冶炼,汽车尾气,工业废气等。

20、水污染的来源、危害、治理。

主要污染物:无机物,碱、盐等,重金属耗氧物质,植物营养物质,石油,难降解有机物等。

另外还有氰化物、酚类、病原体、放射性物质、悬浮固体物等等。

来源:石油炼制、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使用过农药、化肥的农田排水、降雨淋洗大气污染物和地面淋洗固体垃圾等。

21、居室污染的来源、危害及防治措施

主要污染物:CO、CO2、SO2、NOx、NH3、醛类(如甲醛)、酚类、烟雾、烟尘、放射性稀有气体氡、电磁波、螨虫、细菌、病毒等。

来源:煤、石油、液化气、天然气等的燃烧,煎、炒、烘、烤等高温烹调加工中产生的烟雾,烟草的燃烧,电器发出的电磁波,地毯中的螨虫,建筑装璜材料产生的甲醛、放射性稀有气体氡,化妆品,日用化学品,家宠等

22、电池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离子,会对水体、土壤造成污染

比方说:“赤潮”与水体富营养化

“赤潮”是一种危害巨大的自然灾害,它会造成水质恶化和鱼类的大量死亡。20世纪以来,赤潮在世界各地频频发生,日本的濑户内海是赤潮的高发区,仅1976年就发生了326次之多。我国近来也时有发生,其中以1989年黄骅海域赤潮事件最大,损失最重(达3亿元人民币)。1998年春天,又一股来势汹涌的赤潮横扫了香港海和广东珠江口一带海域。赤潮过处,海水泛红,腥臭难闻,水中鱼类等动物大量死亡。当地的各类养殖场损失惨重。据《经济日报》1998年5月3日报导,此次赤潮事件,香港渔民损失近1亿港元;大陆珍贵养殖鱼类死亡逾300吨,损失超过4000万元。一时间,各新闻媒体炒作纷纷,人们不禁要问,何为“赤潮”它是如何发生的

赤潮的发生机理至今尚无定论。一般认为,适度的水温、 盐分、营养盐、促生质(促进藻类生长的物质)等各种因素都是赤潮生物的增殖因子。而水体富营养化亦即含氮磷营养盐的富集是赤潮发生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

水体富营养化并非新生事件,自然界一直都存在这一现象。所谓沧海变桑田,部分原因就在于水体富营养化。它使湖泊等先变为沼泽,最后变为草原和森林,但这是一个成千上万年的过程。如今人类的活动使之变得异常剧烈。大量含氮、磷肥料的生产和使用、食品加工、畜产品加工等工业废水和大量城市生活污水特别是含磷洗涤剂产生的污水未经处理或处理不达标准即行排放,成为当今水体富营养化过程的重要物质来源。水体中过量的磷、氮营养盐,成为水中微生物和藻类的营养,使得蓝、绿藻和红藻迅速生长,急剧繁殖。它们的繁殖、生长、腐败,引起水中氧气大量减少,导致鱼虾等水生生物大量窒息死亡。某些藻类甚至还会释放出一些有毒物质使鱼类中毒死亡。此外,由于死亡藻类分解时会放出一些CH4、H2S等气体,使海水变得腥臭难闻,水质恶化。这种由于水体中植物营养物质过多蓄积而引起的污染,叫做水体的“富营养化”。这种现象在海湾出现叫做“赤潮”,如果是发生在淡水中,又叫做“水华”。因此,水体富营养化是赤潮(或水华)的先兆,赤潮是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

这时需要着重说明的是合成洗涤剂,它由表面活性剂、增净剂等组成。表面活性剂在环境中存留时间较长,消耗水体中的溶解氧,对水生生物有毒性,能造成鱼类畸形。增净剂如磷酸盐,可使水体富营养化。那么,如何治理水体富营养化呢

最有效最简单的办法莫过于把含大量氮磷元素的废水堵截在进入天然水体之前。例如,禁止含磷洗涤剂的生产和使用,对城市工业和生活污水进行净化处理,往污水中加入Ca(OH)2和Al2(SO4)3等沉淀剂除去磷等等。

愿人们的行为能防止水体富营养化,消除赤潮的威胁

1公元前100年中国发明造纸术。公元105年东汉蔡伦总结并推广了纸技术,而欧洲人还在用羊皮抄书呢!

2公元700…800年唐朝孙思邈在《伏硫磺法》中归早记载了黑火药的三组分(硝酸钾、硫磺和木炭)。火药于13 世纪传入阿拉伯,14世纪才传入欧洲。

3公元前200…后400年中国炼丹术兴起。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和葛洪的《抱扑子》记录了汞、铅、金、硫等元素和数十药物的性状与配制。公元750年中国炼丹太传入阿拉伯。

4公元800年唐朝茅华是世界上第一们发现氧气的人。他比英国的普利斯特里(1774年)和瑞典的舍勒(1773年)氧气约早1000年。

5我国是“纤维之王”…蚕丝的故乡。公元前2000年 中国己经养蚕。公元200年养蚕技术传入日本。

6公元前600年中国已掌握冶铁技术,比欧洲早1900多年。公元前200年,中国炼出了球墨铸铁,比英美领先2000年。

71000多年前中国就能炼锌,早于欧洲400年。

8公元前2000年中国已会熔铸红铜 。公元前1700年中国已开始冶铸青铜。公元900多年我国的胆水浸铜 法是世界上最早的湿法冶金技术(置换法)。

91700多年前,中国已能炼铅及铜铅合金。

10公元前8000…6000年中国已制造陶器。公元200年中国比较成熟地掌握了制瓷技术 。

113000多年前我国已利用天然染料染色。

12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漆料和制作漆器的国家,约有7000年历史。

13公元前4000…3000年中国已会酿造酒。公元前1000年我国已掌握制曲技术,比欧洲的“淀粉发酵法”制造酒精早2000多年。

143000多年前,我们祖先发现石油。古书载“泽中有火”即指地下流出石油溢到水面而燃烧。宋朝沈括 所著《梦溪笔谈》第一次记载石油的用途,并预言:“此物必大行于世”。

15世界上最早开发和利用天然气的是中国的四川省邛和陕西省鸿门两地。

16我国祖先很早冰肝使用木炭和石炭(又叫黑炭,即煤),而欧洲人16世纪才开始利用煤。

171939年,中国化工专家侯德榜提出“联合制碱法”,1939年侯德榜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纯碱工业专著《制碱》。

181965年,我国在世界 上第一个用人工的方法合成活性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由于署名原因,诺贝尔化学奖与国人擦肩而过)

19七十年代,中国独创无氰电镀新工艺取代有毒的氰法电镀,是世界电镀史上的创举。

201977年我国在山东发现了迄今为止的世界上最大的金刚石…常林钻石。

21全世界海盐产量5000万吨,其中我国生产1300多万吨,居世界第一。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就采用海水煮盐了,是世界上制 盐最早的国家。

22世界上已知的140多种有用矿,我国都有。是世界上冶炼矿产最早的国家。

  王龙(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学生,江西省高考理科状元):

 化学被称为理科中的文科。题目量较多,单题分较少,因此波动性不大,比之数、理较为稳定。它需要识记许多内容,包括基本知识、元素及其单质、化合物性质、基本解题方法等,皆具有某些文科的特点。但它也具有相当的灵活性,如物质推断题中,你好像看到一个摩术师在向你展示其技艺而你不知其所以然。我的化学老师说,学习化学要首先对各物质性质非常熟悉,因为一些题(如物质推断题)并不能用逻辑推理方式,由果推因,只能由一些特征现象"猜"出物质或元素,这就需要对知识很熟悉。在熟悉的基础上要分门别类,列出知识框表,当然这就要求能深刻理解各个概念,否则分类就没有明确标准。就这样一个框套一个框,许多小体系组成若干中体系,再结合,直至整个体系。如我通常用元素周期表来形成最基本框架,下面细分,哪些族氧化能力强,哪些物质可作半导体同时记住一些特殊现象,如CuSO4和H2S可生成H2SO4,用弱酸H2S产生强酸。这方面内容一般老师都会讲,而且比我清楚得多,能向老师讲教。

  胡湛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生,贵州省高考理科状元):

 化学大概是大家感觉比较好的科目,它和数学、物理一样,要把听课、钻研课本、做习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化学中有几个板块: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电化学、有机化学等。我认为学好化学要注意多记、多用、多理解,化学题重复出现的概率比较大,重要题型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许多化学反应的特征比较明显,记牢之对于解推断题将会有很大帮助。在平时多做题时要注意总结很多有用的小结论,并经常用一用,这在高考时对提高速度有很大帮助。高考化学试题中选择题占87分之多,因此多解、快解选择题是取得好分数的致胜因素。如何才能做得快呢这就需要你从大量解题的训练中找出一些小窍门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45克水蒸气和44克二氧化碳混合后气体的平均分子量为多少①451,②172,③9,④19。如果拿到题马上开始算,大约要2~3分钟,如果你用上自己的小窍门,注意到该混和气体的平均分子量只能在18~44之间,那你可只用二秒钟时间就选出正确答案。类似这样的小窍门还很多,希望大家多留心,注意寻找用熟,迅速提高模考分数。

 另外,学好复习好化学并在考试中取胜的一个经验是学会"猜"。这种"猜"实际上是一种层次较高的推断,要有一定的基础,做的题多了熟能生巧,自然会获得一种"灵感",自己可以创造"猜"法,因为它是你勤劳学习的结晶,不是乱猜。我用"猜"法解题,通常比正规解法快几倍,尤其是解决推断题和选择题,正确率很高。当然即使是一看题就知道答案也要进行检验。最后,对化学试卷中出现的新题型要高度重视并加以研究,它们通常代表着出题的新趋势,高考中很有可能会触及的,值得认真玩味。

  吕志鹏(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学生,黑龙江省高考理科状元):

 与物理相比,记忆在化学这一科中比重很大。因为化学这一科目之中知识极为零散,这样,记忆的重要性就不言自明了。但是单纯地靠背书来记忆知识,效果不会很好,如果在做题的同时,结合题型来记忆知识,效果会很显著的。以我为例,高二时期,化学的优势并不显著,而步入高三后,我用上述方法进行复习,在短短的5个月之内,化学的成绩由原来的120多分上升到140多分,并且在以后的历次模拟考试中,都稳定在140分以上。从这里可以看出,做一定量的化学习题对提高化学成绩极有好处。

 但是,化学也不能单纯地靠记忆,联想和想象也很重要,尤其在解有机化学和图框题中极有用处,有时可以很轻松且很快捷地解出这方面的题。

 以上就是我在学这五门学科的经验,这些都是平时学习挺有效的方法。在此之外,笔者想针对高考中几科的几种题型的解答技巧和解题策略提供一些有效的方案。

 在数、理、化三科中,客观题型所占的比例较大,因此,答好客观题是全卷取得高分的有效保证。

 我自己认为,直接计算求解客观题是最费时间的笨方法,为了节约时间,掌握一些巧解方法来解答客观题很有必要。巧解方法一般有赋值法、估算法、图像法等多种方法(化学中的巧解方法更多)。现在举几个小例浅谈几种巧解方法。

 例(估算法)求铜原子的体积(1995年全国高考卷,题中还给出了一些别的数据可供计算求出比较精确的结果)。既然是选择题,就不要求解得的结果精确性有多高。那么,我们可以想铜原子的半径数量级为10-10m,则铜原子体积数量必为10-30m或在其左右不会很远,然后从选择之中选取答案。

 至于说起图像法,应用也很广泛。集合中的韦思图,函数中各种函数图像。

 化学中还有十字交叉、极端分析等多种方法。当然,还有很多种巧算方法,就看考生对题、对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啦。这些方法不是高不可攀的,是可以在训练中掌握。以我为例,升入高三的时候,对这些方法还不甚了解,但在高考中,我用这些方法来解题,仅用了15分钟就解决了全部客观题,无论数学、物理,还是化学,而且科科满点,为全卷夺取高分提供了坚实的保证,确保了高考的全盘胜利。

 徐凡(保送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习,北京市高考理科第二名):

 数、理、化三科中,化学是最实际的了。在化学学习中建立起一个知识网络就显得更为重要。化学复习一般划分为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计算、实验等几大部分。其中元素化合物这一块知识较为琐碎,可按照族序数归类总结,下述步骤或许可行:

  一、物理性质。 物理性质有元素单质、化合物的颜色、状态、熔沸点等等。莫要小看这些东西,就拿颜色来说吧,某些类似于"淡**固体"、"黑色粉末"的说法常为出题者所钟爱。而在作物质推断题时,通过物理性质进行猜测--由于猜测范围较小,这往往是可行的--再用化学性质验证,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比如熔沸点问题,SO3与HF是需要多加小心的,如果遇到比较微粒摩尔数问题,脑筋就要转个弯,到这方面来想想。如果还附带上了有机物,熔沸点就乱了套,虽然也有规律可循,不过恐怕已超"纲",就不再叙述了。

  二、化学性质。 对于化合物,首先想想化学键有没有问题,然后就是反应式了。对于化学方程式切不可一个一个背,而要联系起来看。每一个方程式都可以归结为反映了某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性质。对这些性质加以区别(如氧化性、还原性等),然后以这种特殊物质的基点向外辐散出去,就可以形成一个网络。这里要注意的是反应条件,应加以区别。对这些居于网络基点的物质也要特别加以重视。

 对于有机物的分析大致相同。要注意的是有机物的化学键尤其是极性键是非常重要的,一定程度上是它决定着有机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因此,有余力的话,应对其极性键电子云的形状,结构、偏转以及由此带来的影响有一定了解。这对理解有机物性质是很有帮助的。化学实验也是高考的一个重点。对实验的总结也是亲自做为宜,若无此条件,恐怕也只能"纸上谈兵"了。化学实验的基础是要掌握各种基本仪器的用途及其精确度、适用范围等。如滴定管可精确至001mL,烧杯不可直接加热,要垫石棉网等等。而针对具体实验,首先要明确实验目的,写出反应方程式,然后要画出装置图。我以为掌握装置图是掌握一个实验的基础。最后对实验中的各处细节要加以记录,如温度计的插入深度,什么时候才可以停火等等,因为这可能就是考点。以上这些是为了培养一种实验素质。考题不太可能出已做过的一模一样的实验,但万变不离其宗,有了这种素质,当可应万变。

 化学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很重要的,但是在一个更加完备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这种能力才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因此,化学学习我认为知识与能力应该并重。

楚军(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学生,北京市高考理科第四名):

 化学是一门注重实践的学科,知识大多来自实验,知识点多又较复杂繁琐,不易记忆。作为一门实验学科,应该重视实验,实验现象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记忆和理解知识。同时,考生要以教材为依据,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找到有效的记忆方法。化学的知识点分布虽广却也有脉络可寻,这就是元素周期表,想来老师们也都说过。若要学好化学,习题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我们虽然不造成题海战术,但适当的运用习题练习的方法确实可以帮助自己掌握知识。当然不能盲目做题,应当有所选择。历届的高考题是必须要看的题目。因为那些题目最能体现高考的命题精神。题目贵精而不贵多,可以请老师帮助参考选择一本好的习题集,把这本习题集上的题目尽数理清搞明,各种知识的考法题型也就大致都在掌握中了。同时通过做题,我们也可以在脑海中形成一套自己的知识体系,以后再遇到别的题目也能做到有章可循。再综合课本和老师的讲解,相信化学考试不会有很大的问题了。

  张雅丽(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生,湖南省高考理科第四名):

 化学虽然属于理科,但它却具有文科的特点:需要记很多知识点,比如说,某些常见元素的性质、应用以及与之有关的化学反应过程和方程式,需要你熟记在心。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应该采用类似于文科的复习方法,多记,多背,打好解题的基础。但它毕竟还是理科,偏重于理解和应用,光是死记硬背是没有用的,我们应该在记忆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理解和灵活的应用,反过来,理解和应用又能帮助我们的记忆,二者相辅相成。如果大家仔细分析一下近几年的化学高考题,不难发现,选择题占了近60%的比例,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抓住这部分,我们就能得到90分,况且选择题是较为好做的,所以,大家要把重点放在这上面。我记得,当时每次考化学,我的选择题几乎都得满分。因而保证了总分的。当然,解选择题是非常需要技巧的,关于具体的解题技巧,我将在后面部分详细介绍。化学中有一类很有特色的题,即是物质推断题。很多同学一碰到这种题,往往是无所适从,不知该从何处下手。因为这种题须要一份特殊的直觉,当你读完题之后,你应该根据自己的第一感觉判断出一到两种物质。而这种感觉来自于平日的多做多练,正所谓"熟能生巧",题目做多了,对它的感觉自然就出来了。比如说,你可以根据一些特殊现象判断出某些特殊物质,还有C、O、N、Fe等等都是出题率较高的元素,大家要特别注意,实在推断不出来的时候,可以将这些元素往已知条件中代入,看是否符合条件。最后来看看近几年出现的新动向。可能很多同学都已经注意到了,一种信息题的比重在逐年增大。这种题的特点是,给出一定的信息,让你利用所学的知识对这些信息进行判断、分析、组织,并得出正确的结论。它检验的是同学们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很好地将书本和实际联系起来了,今后可能将是高考题的主要倾向,因此大家应该有意识地增大自己这方面的能力,可以找一些关于这类题的参考书,多做练习。

 初中化学必背的知识点有哪些,考生要怎么学习这些知识点?想了解的小伙伴看过来,下面由我为你精心准备了“初中化学必背知识点归纳”仅供参考,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内容!

初中化学必背知识点归纳

 初中化学必背知识点

 1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2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3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4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5在原子中,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

 6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数 + 中子数

 7镁离子和镁原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8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

 9决定元素的种类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10空气是由几种单质和几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11石油、煤、天然气都是混合物。

 12溶液都是混合物。例如:稀硫酸、食盐水、石灰水、盐酸等。

 13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14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

 15燃烧、铁生锈、食物变质等都是化学变化。

 初中化学中氧气的性质方程式汇总

 一、单质与氧气的反应:(化合反应)

 1 镁在氧气中燃烧:2Mg + O2 点燃 2MgO;

 2铁在氧气中燃烧:3Fe + 2O2 点燃 Fe3O4;

 3 铜在氧气中受热:2Cu + O2 加热 2CuO;

 4 铝在氧气中燃烧:4Al + 3O2 点燃 2Al2O3;

 5 氢气在氧气中燃烧:2H2 + O2 点燃 2H2O;

 6 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研究空气组成的实验):4P + 5O2 点燃 2P2O5;

 7硫在氧气中燃烧: S + O2 点燃 SO2;

 8 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 + O2 点燃 CO2;

 9 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 + O2 点燃 2CO;

 二、化合物与氧气的反应:

 10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2CO + O2 点燃 2CO2;

 11 甲烷在氧气中燃烧:CH4 + 2O2 点燃 CO2 + 2H2O;

 12 酒精在氧气中燃烧:C2H5OH + 3O2 点燃 2CO2 + 3H2O;

 三、氧气的制造

 13拉瓦锡研究空气的成分实验 2HgO 加热 2Hg+ O2 ↑;

 14加热高锰酸钾:2KMnO4 加热 K2MnO4 + MnO2 + O2↑(实验室制氧气原理1);

 15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2KClO3 =加热 MnO2= 2KCl+3O2 ↑ (实验室制氧气原理2);

 16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条件下分解反应: 2H2O2 =MnO2= 2H2O+ O2 ↑(实验室制氧气原理3);

 17植物的光合作用:6CO2+6H2O 阳光/叶绿素 6O2+C6H12O6;

 拓展阅读:初中化学四大复习建议

 一、勤于预习,做好课堂笔记

 无论学习哪一门学科,学生首先要做的就是对这门学科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因此,这里提醒初二即将步入到初三的学生,可利用暑假将化学课本认真浏览一遍,相信书中的知识一定会吸引你的兴趣。尤其是书中涉及的一些化学

 实验,如氧气制取、二氧化碳的制取等。在真正开始学习这门课程后,学生要在每堂课前预习新知识。预习不仅是对课本内容的浏览和阅读,要带着疑问去预习,将自己在预习中不理解的地方做好标记,同时还可以通过自己的预习适当完成一些练习。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再走进课堂学习,就更具针对性,听课的效率也自然会得到提升。初中阶段的化学知识相对较多,所以教师讲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对于教师讲的重点的知识,学生一定要积极记录笔记、认真听课,化学课堂绝对不允许出现走神现象。一旦走神,可能就会和教师的思路脱节,教师讲的下一个知识点可能就没有办法很好地理解,学生切勿成为被动的倾听者,要在课堂中积极地和教师进行互动和交流。

 二、逐渐的培养对化学的兴趣

 学习任何一门学科,兴趣都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为了高效地学习化学,学生要努力培养对化学的“好感”。首先,对化学课堂中的实验课,一定要认真看、认真学习,课下勤于思考,可以自己动手做一些家庭小实验,还可以主动搜集一些与课本相关的化学小故事,通过这些方式逐渐建立起对化学的兴趣。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四单元《水的净化》这部分内容时,课本中涉及了一个自制简易净水器的小实验,学生完全可以在家制作这个小装置:找一个空饮料瓶,瓶口用一个单孔胶塞塞住,然后将瓶子倒立过来,瓶子里放一些纱布、活性炭等,制作好后测试它的净化效果。通过动手制作这样一个小装置,学生既能感受到化学知识的神奇之处,还能为自己做好这样一个装置而感受到满满的成就感。

 三、加强对化学公式、符号的记忆

 初中化学知识理解起来相对容易,但内容比较繁杂。所以下课花时间对一些公式和符号进行记忆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在学习化学时一定要熟练掌握相关化学用语。初三阶段会学习到水、氢气、氧气、二氧化碳这些物质,对于它们特有的化学符号,学生必须要牢记。“元素”这一章所涉及的诸多元素名称、符号也应该熟记于心,这些都离不开学生下功夫去记忆。所以,学习化学必须下费功夫对一些固定的知识和内容进行强化记忆,这是学生学好化学的保障。为了降低记忆的难度,可以通过一些儿歌记忆法或谐音记忆的方式,使得记忆任务变得相对轻松。例如,在记忆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的过程时就可以通过背诵这样一首儿歌来完成记忆:

 夹紧试管向下倾,防水回流生裂痕,实验开始先通氢,空气排尽再点灯。

 先点灯,会爆炸,顺序颠倒生祸根,由黑变红即反应,用灯加热要均匀

 继续通氢至室温,撤灯停氢顺序分,先停氢,会氧化,以免功败于垂成。

 四、选择一本好的参考书

 学习化学不仅是学习相关理论,必要的习题练习和巩固是必不可少的。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一本适合自己的参考书,这时可向教师请教,让教师推荐。此外,化学学习中要注意结合生活实际,化学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学习中不能够死抠课本,要注意利用化学现象解决和解释生活中的问题。比如食物腐烂、钢铁生锈等都是缓慢氧化导致的。所以,学生在学习时要时刻联系当下社会热点问题,遇到不懂的内容要主动向教师请教。

课题一 溶液的形成

1溶液:由一种或几种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就叫做溶液

2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3溶质可以是固体,气体或液体如果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质量多的是溶剂,质量少的是溶质,其中一种是水,水就是溶剂

4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时不一样;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溶解也不一样

5碘能溶于汽油,不能溶于水;高锰酸钾能溶于水,不能溶于汽油

6由小液滴(油)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就叫做乳浊液

7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它能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液滴,而不聚成大油珠

课题二 溶解度

1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2热的液体冷却后,以溶解在液体中的溶质以晶体的形式析出,这一过程叫做结晶

3只有指明在“一定量溶剂里”和“在一定温度下”,溶剂的“饱和”和“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

4饱和溶液→增加溶剂或升高温度→不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增加溶质、降低温度或蒸发溶剂→饱和溶液

5海水晒盐不是降低温度而是蒸发水分,因为氯化钠随温度变化不大

6大多数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少数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如氯化钠;个别物质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如熟石灰

7固体溶解度表示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就是固体的溶解度

8气体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这种气体在101kPa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的气体体积,就是气体的溶解度

9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

课题三 溶质的质量分数

1对于有色溶液来说,可以根据颜色的深浅区分溶液是稀还是浓,但方法粗略

2溶液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033704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3
下一篇2023-11-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