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文化
德国的确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国家,判断一个国家是否优秀是否伟大的一个标准就是看这个国家孕育了多少个大师,而德国称得上是大师的人物实在是太多太多,比如:音乐家贝多芬、巴赫,文学家歌德、席勒、格林兄弟,思想家、经济学家马克思,科学家爱因斯坦,哲学家黑格尔、康德、尼采、弗洛伊德、叔本华、海德格尔……数之不尽,他们就像一颗颗明亮的恒星,闪耀在德意志的天空。
德国习俗
德国是老牌的欧洲传统大国,德国人严肃认真的性格在日常生活中体现的尤为明显,每个人都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德国人的时间观念非常强,在德国生活,跟德国人交往一定要注意这一点,否则会被视为不礼貌。另外,德国人特别反感嘲笑别人的行为。
德国人不喜欢赠送贵重的礼物,跟德国友人交往时,不要赠送太过贵重的礼物,否则会使德国友人很不安,送一份有纪念意义的小礼物是最好的选择。
跟中国不同,在德国,接受服务的时候给服务人员小费是一种礼貌的体现,小费也是服务人员的一个重要的收入来源,不要在小费问题上斤斤计较,几马克的小费就会使你得到热情周到的服务。
德国人很注重个人隐私,包括年龄、职业、薪水、信仰等等,跟德国朋友们交往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像很多西方国家一样,德国人忌讳数字“13”,同时对星期五也是十分忌讳,这种习俗跟西方的宗教传说有关。
格林童话 The Complete Grimm's Fairy Tales
格林兄弟出生在18世纪的德国哈瑙,兄弟二人从1808年开始搜集德国民间传说,经过7年的努力,最终完成了《格林童话集》的选编。可以说格林兄弟不但是这部伟大童话的编写者,更是德国文化的保存者,德国民间的许多传说故事,都通过格林童话流传下来。格林童话中的名篇有《白雪公主》、《睡美人》、《小红帽》、《灰姑娘》等。该书完成以后,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受到了世界各地读者们的喜爱。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格林童话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在德国,有一条从哈瑙到不来梅的童话旅游线路,这段有着迷人风景、浪漫小城和历史古迹的旅途正是格林兄弟曾经生活过的地方。
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
1、张幼仪,1900年出生在江苏省宝山县,祖父为清朝知县,父亲张润之为当时知名医生。张幼仪排行兄弟姐妹第八,曾就读于苏州师范学校、德国裴斯塔洛齐学院幼师教育专业。1915年嫁给徐志摩,1918年生长子徐积锴(阿欢),1922年生次子彼得,遂与徐志摩签字离婚,1925年痛失爱子彼得,遂归国,1926年开展她上海的事业,在东吴大学教德文、接办上海女子商业银行、经营云裳服装公司。
当人们都在为徐志摩的浪漫、热诚、痴心和执著着“摩”时,回看当年,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他对他的原配夫人张幼仪是无情而残酷的。由于是包办婚姻,从婚前到婚后,徐志摩是那样鄙弃张幼仪。第一次见到张的照片时,便嘴角往下一撇,用嫌弃的口吻说:“乡下土包子!”婚后徐志摩更从没有正看张幼仪一眼。除了履行最基本的婚姻义务之外,对她不理不睬。就连履行婚姻义务这种事,他也只是遵从父母抱孙子的愿望罢了。
在英国伦敦、沙士顿,以及后来在德国柏林的那一段生活,徐志摩对待张幼仪并不友好,甚至有些残酷。两人在沙士顿住下后,不久张幼仪就怀孕了。此时徐志摩正在追求林徽因,无暇顾及张幼仪,一听便说:“把孩子打掉。”那年月打胎是危险的,张幼仪说:“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的耶。”徐志摩冷冰冰地说:“还有人因为坐火车死掉的呢,难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徐志摩要马上离婚,见张幼仪不答应,便一走了之,将张幼仪一人撇在沙士顿。产期临近,无奈之际,张幼仪给二哥张君劢写信求救,来到巴黎,后来又去了柏林,生下孩子。徐志摩明知张幼仪的去向,却没有理睬。只是在要办理离婚手续的时候,才找到柏林,逼着她签下了离婚协议。
产后,张幼仪很快从悲痛中振作起来,入裴斯塔洛齐学院,专攻幼儿教育。回国后办云裳公司,主政上海女子储蓄银行,均大获成功。终于从小脚的阴影里走出,成为一个“穿西服”的,令人瞩目的新女性。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回国后仍照样服侍徐志摩的双亲(认作寄女),精心抚育她和徐志摩的儿子。台湾版的《徐志摩全集》也是在她的策划下编起的,为的是让后人知道徐志摩的著作。
这些,在张幼仪女士的侄孙女张邦梅**,于一九九六年九月在美国出版的英文著作《小脚与西服——张幼仪与徐志摩的家变》(Bound Feet and Western Dress)里,都有详细的记述。
然而,应该说,徐志摩与张幼仪的这种结果,在很大的程度上是旧礼教塑成的。诗人有着他在人性上的缺点,但对张幼仪的残酷“无情”也并非是绝对的。这是一首徐志摩送给张幼仪女士的诗(作于1922年3月徐和张在德国柏林离婚之后,与《徐志摩、张幼仪离婚通告》同时发表在1922年11月8日的《新浙江-新朋友》),相信看了之后网友们也会同我一样对诗人的“无情”有另一个层面的了解。 张幼仪是徐志摩的原配夫人,名门望族之女,出身显赫富贵却不娇纵,相夫教子,恪尽妇道。但受西方教育和现代思潮影响的徐志摩对于象张幼仪这样的一个传统女性却很难认同,自她嫁入徐家,从没有正眼看过她。
徐志摩对她的漠视,源于对封建礼教的厌恶,张幼仪深受旧式中国礼教的束缚,个性沉默坚毅,举止端庄,料理家务、养育孩子、照顾公婆,打理财务都甚为得力。但是这些优点,在张扬独立自我的诗人眼里就是没有见识,呆板乏味。
在男权社会,女人仅仅是一个点缀,一个装饰。那些游走在繁华奢靡,朦胧暧昧的气息所弥漫的社交场合,艳帜高扬,风情万种的女子,才能给予他们更为美好的幻想空间。张幼仪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贤妻良母,秀外慧中,她追求的无非是朝朝暮暮的现实生活,江山有信,良人有靠,踏踏实实的和一个男人好好过日子。和这样的女人在一起,不会有春花秋月的浪漫,不会有眼花缭乱的生活,也不会有你侬我侬的爱情。她不似林徽因高雅不俗,灵气逼人,也不像陆小曼璀璨艳丽,令人无法自拔。她就是一个平凡的女人,平凡的让人心酸。
在徐志摩遇到的几个女人里,最爱他的大概就是张幼仪。她的自立自强赢得了徐志摩的尊重,却始终无法得到他的爱。可见爱不存在公平。所幸张幼仪晚年终于找到爱情的栖息地,经历了爱与恨的艰辛,这个平凡的女人总算划上了一个差强人意的句号。
2、16岁的林徽因游历欧洲,在英伦期间,结识了当时正在英国游学的徐志摩。当时徐志摩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情窦初开的林徽因被徐志摩渊博的知识,风雅的谈吐、英俊的外貌所吸引。两位才情横溢的青年热烈地相恋了,林徽因深爱著徐志摩,但徐志摩的妻子--张幼仪的影子在她心中总是拂不去,经过痛苦的思索,和父亲一起提前回国了,而且是与志摩不辞而别……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那首有名的《偶然》诗是这样写的:"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芒。"这是徐志摩对林徽因感情的最好自白,一见倾心而又理智地各走各的方向,这就是世俗所难理解的一种纯情。
之后林徽因经过一番理性的考虑,同意了父亲为她定的一桩婚事,嫁给著名学者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林徽因和梁思成在梁启超的安排下,游学欧美主攻建筑设计。1928年,林徽因与梁思成在渥太华梁思成姐夫任总领事的中国总领事馆举行婚礼。婚后梁对林呵护倍至,夫妻二人致力於他们所热爱的建筑事业,林徽因不仅具有诗人的美感与想像力,也具有科学家的细致和踏实精神,他们在山西对古建筑所做的调查和实测工作,不仅对科学研究贡献巨大,也使山西众多埋没在荒野的国宝级的古代建筑开始走向世界,为世人所知。
3、至于陆小曼和徐志摩相识的场合,大致的提法是在舞会上。他们两个,一个是窈窕淑女,情意绵绵;一个是江南才子,风度翩翩;一个是朵含露玫瑰,一个是抒情的新诗,干柴碰上烈火,怎么会不迸发出爱情的火花?从此,徐志摩成了王家的常客。由于王赓专注于工作和前途,小曼想去玩时,他就说:“我没空,叫志摩陪你玩吧。”当徐志摩来邀请他们夫妇出去的时候,他就说:“我今天很忙,叫小曼去陪你玩吧。”王赓根本就不会想到这样处理会产生婚姻危机。就这样,徐志摩与陆小曼在王赓首肯的大好形势下一起玩耍。他们游长城,逛天桥,到来今雨轩喝茶,去西山上看红叶,忙得不亦乐乎!小曼喜欢打牌,志摩就陪她打牌;小曼喜欢听戏,志摩就陪她听戏;小曼喜欢画画,志摩就给她介绍北京画画的名家。这样你陪我,我陪你,郎才女貌,心理断层,难免产生情感。那么,陆小曼与徐志摩相恋又是在什么时候呢?徐志摩这样描述当初他为陆小曼而受到心灵震动的事:“今晚在真光我问你记否去年第一次在剧院觉得你发鬈擦着我的脸(我在海拉尔寄回一首诗来纪念那初度尖锐的官感,在我是不可忘的)。”徐志摩是个大诗人,在与陆小曼恋爱的过程中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爱情诗句。如《花的快乐处》《春的投生》《一块晦色的路碑》《翡冷翠的一夜》等等。这个时候,陆小曼几乎成了徐志摩的诗源。徐志摩说:“我的诗魂的滋养全得靠你,你得抱着我的诗魂像母亲抱孩子似的,他冷了你得给他穿,他饿了你得喂他食———有你的爱他就不愁饿不怕冻,有你的爱他就有命!”小曼爱好文艺,对志摩这样一位才情横溢的诗人自然十分敬仰,因此常向他请教一些文艺上的事。两人意趣相投,共同语言渐多,谈话内容也丰富起来,渐渐产生情愫。王赓调任哈尔滨警察局长后,志摩与小曼接触机会更多了,使他们感情越陷越深。陆小曼原来沉静的心中掀起了波澜,丈夫虽然也受过高等教育,但总体来说还是一个武夫,不懂女人心理,不会讨其所好。亲切的志摩为她打开了一扇美丽的窗———一个能写浪漫爱情诗篇的诗人,一个风度翩翩的风流才子,更不容易的是他能读懂小曼内心痛苦而深沉的世界。小曼震惊了,她想:“这才是我心目中的理想伴侣。可是,我们相识在不该相识的时候。”她陷入无限的伤感。
卫国战争中的苏联红军服装、装备图谱(二) 1:中尉,内务人民委员会边防部队 2:营高级政委,红军 3:红军步兵,1941年红军步兵所规定的全套武器装备 1:中士,红军步兵部队 配备着帝俄时期的皮制弹药包和一只莫辛1981/1901式卡宾枪。 2:中尉,红军医疗部队 典型战前常服的女军医戴深蓝色贝雷帽,1936年版式军官上衣上的领章显示了他的中尉军衔。 3:波罗的海舰队海军步兵。战争初期红海军就投入了他们的海军步兵旅,但是这些部队的人员大多数只是作为海员而没有经过特别的步兵训练就参加作战了,像这名海军一等兵就来自于岸炮部队。 1:军士长,红军步兵部队。军士长所穿的1941年款冬季野战大衣上,仍然配着战前的草莓红色(代表步兵)领章,领章上还有狙击手标记。 2:红军步兵。士兵穿1941年开始采用的新版冬装,这套冬装中最突出的是被称作「 ”telogreika”的土**面料的加棉冬上衣。 3:坦克成员,第1莫斯科摩托化步兵师 坦克手穿1941年版shuba式羊皮大衣(军官们经常穿polashubok式长夹克,但步兵和义务兵往往穿长大衣)。 1:红军反坦克步枪手。步枪手装备PTRD145毫米口径反坦克步枪。 2:红军步枪手。到了斯大林格勒战役时,telogreika式絮棉冬装已经非常普遍,特别是像斯大林格勒郊区这样冬季不那么严苛的地区尤其如此。这名士兵没有穿与上衣匹配的裤子,而是穿普通的卡其布沙洛瓦里式裤子。 3:上士,红军坦克手。冬季版的坦克兵制服由黑色皮夹克和裤子以及穿在里面的普通冬季版毛料gymnastiorka上衣和裤子所组成。虽然坦克兵装备很少的武器,但他们离开坦克时还是会把这些武器拿出来。 红军哥萨克骑兵 1:上尉,库班哥萨克。高加索哥萨克骑兵穿着最华丽的军装,但与帝俄时期的阅兵盛装比起来,这已经是相当简单的了。深蓝色的土耳其式长衫上装饰着银色的Gaziri式弹药筒。 2:军官,库班哥萨克。哥萨克军官穿冬季长袍,披粗毛斗篷,戴较短的kubanka式帽子,帽顶上有代表库班的红底白十字图案。在脖子上围的则是传统的有黑栗色装饰的bashlyk式围巾。 3:中尉,捷列克哥萨克。穿非常典型的基于普通红军服装的哥萨克骑兵团制服:冬季版的军官gymnastiorka式上衣,毛料沙洛瓦里式裤子,高筒黑皮靴以及普通的军官装备。 库尔茨克的战斗 1:坦克手,红军。苏联坦克兵的标准制服是这种鼠灰色或黑色的一件式外衣。这名内穿有新式立领的上衣和沙洛瓦里式裤子的坦克手,外衣不寻常的没有配1943式肩章。 2:红军狙击手。这名女狙击手穿标准的苏联版迷彩外衣——一种混合了橄榄绿色和深浅不一的黑色斑点的两件式服装,另外当狙击手在行动时,衣服上的套帽往往套住头部。这名狙击手装备一枝配PE瞄准镜的莫辛1891/30式步枪。 3:中尉,红军步兵,1943年版野战制服。军官穿新式的1943年版带立领和肩章的上衣,而草莓色镶边的步兵肩章上正中间的红杠和两颗星是中尉的象征。另外他还装备了PPD-43式冲锋枪。 巴格拉基昂行动 1:红军侦察兵。侦察兵在普通野战服外穿标准的两件式迷彩服。侦察兵部队经常首选德国MP38或MP40式冲锋枪,特别是深入德战区的时候。侦察兵还穿着缴获的德军系带战斗靴,头戴pilolka式船形帽。 2:中士,红军交通管理部队。女性在前线地区扮演的最通常的角色是交通指挥员。年轻的中士穿1942年版卡其布衬衫、1943年版义务兵gymnastiorka式上衣,戴有红星的战时卡其布贝雷帽。 3:红军狙击手。狙击手们常穿标准的两件式黄褐色和黑色相间的迷彩服,但晚期出现的正绿色伪装服即著名的mochalniy伪装服也同样是种选择。 柏林的战斗 1:反坦克掷弹兵,红军步兵。红军在西进的过程中缴获大量库存的Panzerfaust式反坦克火箭发射器,同时也开始生产其仿制型RPG-1。 2:少尉,红军炮兵。炮兵军官穿新的1943年版双排扣军大衣,大衣上配新版肩章并保留了原来的领章。这些徽章的背景色是一种橄榄褐色,与大衣的灰色相映衬,而大衣上的黄褐色纽扣是塑料做的。 3:内务人民委员会内部安全军官。内务人民委员会安全部队通常穿普通的红军制服,但佩戴自己兵种的徽章。
古往今来,令人羡艳的女子不算少,她们皆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我读书的时候,习惯将自己作为书中人去穿梭,似乎这样也多了一份刻骨。只是大多的女子,纵使才色双绝,也终究难逃“爱情不幸”的命运。因此她们大抵哀怨踉跄,生活里恣意氤氲着哀怨。让人泪流。当然也有不少聪慧又令人欢喜的女子。她们有纯洁的信仰,亦懂得收放自如。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封建叛逆女卓文君的。
卓文君为追求爱情不惜冲破礼教,和司马相如私奔了,这样的敢爱让她惊艳了整个沉闷的封建社会。
可在事业上蒸蒸日上的司马结果还是负心了,多年夫妻,他却只留一封十三字的分手信: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唯独无亿。
“无忆”,司马相如是在暗示卓文君,“我对你已经没有回忆了。”因而语言也变得吝啬。
多少恋人,在热恋时千言万语,每天不停的说,我爱你,我念你,我想和你永远在一起。还是唯恐词不达意,唯恐对方不明白自己的心意。
可永远是什么?永远不过是我爱你的期限。有时它短暂得让人心颤!
男人永远不会对不爱的女人仁慈 。
即使他曾多信誓旦旦的说,你一哭,我的心都会碎了的。这样的话语永远是在他对你荷尔蒙增多时才有的。他们的心痛也只有在你背叛里和得不到你时。
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男子不爱一个女子后。听到她得肝肠寸断,还会无比怜惜的说:别哭了,我的心都碎了。并且你还真听到了他心碎的声音。
所以我钦佩“闻君有二意,故来相决绝。”卓文君式的女子。
若真不舍,何不为爱情做最后的一搏,给他回旋的空间。
卓文君悲痛写下《怨郎诗》:
一别之后,二地相悬。只道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玄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曲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君怨。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倚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仲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秉烛烧香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似火红,偏遭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急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恨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做男。
真情浮于纸上,字字珠玑,勿忘初心。司马相如良心发现了,也终于忆起了和妻子的种种恩爱。
卓文君以退为进,用自己的智慧挽回了爱情。
她是聪明的,她在爱情里是敢爱敢恨的,也是用心经营婚姻好妻子。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文艺教母张爱玲的。
张爱玲有一张身穿旗袍,手抵腰间,微昂其头的照片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她是骄傲且不入俗的女子。她笔下有太多鲜活聪明的女人,且不说红白玫瑰的那胸口朱砂,嘴角饭粒子,光是范柳原和白流苏上演的“倾城之恋”就足以证实她深知爱人的分寸。
张爱玲遇到胡兰成,照理应该是“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可谁知, “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可他给她的不过是“岁月静美,现世安稳”的一纸婚书的虚幻。还未转过身去的胡兰成,立即可拥新人入怀,而临水照花人的才女张爱玲,只得隐忍。
只是忍久了也会内伤的,于是她千里寻夫,只为要胡兰成做出选择,谁知胡兰成竟不肯。
只是说,“我待你,天上地下,无有得比较,若选择,不但于你是委屈,亦对不起小周。”
对不起。这三个字说的真是轻巧。更何况还不是对不起张!
这样的言语让人寒得彻骨。我不明白敏感如她,骄傲如她的张爱玲当时该是怎样天昏地暗的失落。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
是你胡兰成因为看了我的文字,喜极,追索而来。是你胡兰成在弄堂口望着我说“你的身裁这样高,这怎么可以?”
当时那言语听来,确实是伴着疼惜的。于是才让不懂人情世故的张爱玲做起人妻,今生今世都想着为他低到尘埃若能开出花来便也觉着幸福。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也正是这慈悲,张爱玲在这场爱情里才如此惨败。
怨谁呢?
爱情,往往只有有了今日,才知昨日虚无。
她是如此的透彻人心,透彻爱情的。
可透彻也只是透彻,这再透彻的心摆到“当局者迷”里。依旧蒙上了一层层破不开的雾。
以至于看到情敌范美秀,张爱玲非但没有乖张疯魔,反而因觉着她漂亮,要给范作画。
可刚勾出脸庞,画出眉眼鼻子,张爱玲忽然就画不下去了。说什么也不画了,然后一脸凄然。
范秀美走后,胡兰成一再追问,张爱玲才说:
“我画着画着,只觉得她的眉目神情,她的嘴,越来越像你,心里好不震动,一阵难受就再也画不下去了。”这就是世人所说的“夫妻像”吧。
这“夫妻相”说得倒也是轻巧的。可这“夫”不是别人是自己深爱的男人,心心念念的男人,一心一意爱着的男人,可这“相”里的“妻”确着了别人的容貌。
张爱玲当时的委屈该与何人说呢?
“因为懂得”的胡兰成大抵心知肚明的吧。可他就是不肯一生一世也为你一个人尘埃落地。
没有办法了,要么就继续忍,要么你就自己滚蛋吧。
张爱玲内伤伤出血来。也只能是一句: “你到底是不肯。我想过,我倘使不得不离开你,亦不致寻短见,亦不能够再爱别人,我将只是萎谢了。”
痴傻如她。唯一庆幸的是,总算是接受了不能改变的事实。
终于在一年半长的时间考虑后,跟自己爱却不能爱的男子说“我已经不喜欢你了”。
我已经不喜欢你了,因为,你是早已经不喜欢我的了 。
第三个故事是关于中国离婚第一人张幼仪的。
世间有许多事情自始至终从未正确过一秒钟,徐志摩与张幼仪的婚姻就是如此。
她听从四哥张嘉璈的选择和安排,十三岁订婚,十五岁嫁人。八年间,徐志摩从未关心过她一次。
1920年,一向冷淡的徐志摩在信中明确提出,希望张幼仪前往伴读。张幼仪欣喜若狂却还是忍不住担忧他的真意。
毕竟一个男人爱不爱自己,她心里怎能不清楚呢?
但她还是欣喜地收拾行李,期望着“小别胜新婚”。
整整两个星期的船程,早就叫人昏沉难受。但在抵达英国的前一夜,张幼仪还是打开了行李箱,一一试穿出发前置办的衣服。她希望改变徐志摩眼里“土包子”的形象。
靠岸时,码头熙熙攘攘,张幼仪第一眼就认出了自己的丈夫。因为徐志摩是唯一一个面露不悦的人。
她的担心终究是对的。徐志摩在信里希望她陪读,是受到了压力所为。哪里的压力呢?来自两个人,一是张幼仪的二哥张君劢,二是自己的父亲徐如申。
张幼仪回忆:
“我斜倚着尾甲板,不耐烦地等着上岸,然后看到徐志摩站在东张西望的人群里。就在这时候,我的心凉了一大截。他穿着一件瘦长的黑色毛大衣,脖子上围了条白丝巾。虽然我从没看过他穿西装的样子。可是我晓得那是他。他的态度我一眼就看得出来,不会搞错的,因为他是那堆接船的人当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儿表情的人。”
更令人心寒的事情还在后头,张幼仪在英国沙顿怀孕后,忙于追求林徽因的徐志摩,居然勒令她打掉孩子。
张幼仪有些不安地嗫嚅道 : “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了。”
徐志摩却以冷若冰霜的语气讽刺她:“还有人因为坐火车死掉呢,难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
唯一一次,徐志摩主动来找她。是拿来离婚协议书,胁迫她签字的。张幼仪忍泪签了,她说,“我怎么忍心让他白来一趟。”
离婚后,徐志摩心情舒畅,张幼仪则心境悲苦,但她并未就此消沉。嗣后,她考入柏林裴斯塔洛齐学院,专攻幼儿教育学,掌握了当幼师的一技之长。
1926年,张幼仪学成归国。起先,张幼仪帮助公公徐申如理财,十分得力,也算是磨练了基本功。
1927年,张幼仪受到邀请,出任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副总裁。她每天上午九点正准时到银行办公室上班,她的办公桌摆在最后头,整个银行的状况一览无遗。除了负责银行的经营,每天下午五点,她还要补习一小时国文。六点钟她再到云裳时装公司打理财务。
张幼仪很有经商理财的头脑,她在大风大浪的股市里赚了不少钱,在家附近建新房,给徐志摩的父母住。战争期间,她囤积军服染料,直到价格上涨一百倍才果断出手。她还炒作过风险更高的棉花和黄金,同样能够获利了结。
由于张幼仪为人极守信用,战时,女子储蓄银行竟然撑过了一道又一道难关。
你看,原本不幸的生活,却被收放自如的张幼仪演绎出了一个商业创奇。
她曾对侄孙女张邦梅说过一句耐人咂摸的话:
“我要为离婚感谢徐志摩。若不是离婚,我可能永远都没办法找到我自己,也没办法成长。他使我得到解脱,变成另一个人。”她不仅心存仁恕,而且她的悟性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实际上,自从幼子彼得在柏林夭折后,徐志摩也开始对这位脱胎换骨的“乡下土包子”刮目相看,他在写给陆小曼的信中提及张幼仪时有这样一句话:
“C是个有志气有胆量的女子她现在真是‘什么都不怕’。”
我们一生中总要遭遇心爱的人离开的痛苦,那可能是分手,也可能是背叛、死亡。
失去之时,无论多么痛苦,再亲近的人也无法感同身受那种痛楚。
所有人都是要独自摸索,独自忍受,独自绝望。
我们唯一需要也必须要学会的就是:努力改变可以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创造改变不了的。
最后,愿你们都能遇见最对的人,最美的爱情,最好的自己。
红毯向来是女明星们百花争艳的地方。
在这种场合,多少人凭借红毯美照一朝出圈, 但是总有一些“例外”奇葩出圈!
01、张馨予
张馨予,一个曾经清奇的女子,甚至一度黑红出圈。
但是当时张馨予在风云变幻的 娱乐 圈混的可不算是多好,只能在红毯上下下功夫。
出席戛纳**节的 张馨予一袭东北大花袄礼裙 ,真是惊呆了国内外电视机前的观众,俗气,丢脸这种词一瞬间铺天盖地。
头上甚至还顶着东北小丫环的发型,当时张馨予的造型师没少被骂吧,弘扬中国文化也不能这么弘扬吧,谍谍真是为美女不值。
还有这透视装,简直无法直视, 就是薄薄的一层薄纱,刚好能遮住女性隐私部位, 而且这衣服完全衬得肤色黄了几个度,谍谍对于这种美真是无法理解。
或许设计师是想要那种朦胧的美,似看非看的感觉,但是现实不是理想,瞧瞧这衣服的逼格,一般人是真理解不来,白瞎了一位美人。
现在的张馨予与何捷结婚后,顺利晋升为军嫂,生活美满,过得也比之前潇洒多了,这可真是嫁对了人。
02、章子怡
张馨予还有一位同病相怜的姐妹,章子怡,这位姐的前期风格可真是和张馨予不相上下。
但是章子怡的影途道路倒是顺利很多, 年仅19岁的章子怡便在《我的父亲母亲》中出演女主角“招娣”。凭借这部影片, 年仅19岁的她就斩获了百花奖最佳女主角,从而一战成名。
但在柏林**节领奖时,章子怡与导演张艺谋一块上台领奖时,章子怡上衣竟只穿了一个红色肚兜,对比旁边帅气的张艺谋, 完全像是一个村姑。
在这么重要的人生场合,章子怡‘别出心裁’的服装打扮可真是亮瞎了观众的眼, 本来柏林**节有个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一般由导演上台领奖,但当时章子怡可是没有跟导演商量一声就直接上台领奖了。
这姑娘是单纯呢,还是心机重?
章子怡年轻时是真的喜欢肚兜装,白的、红的、紫色,简直是肚兜代言人,这肚兜在古代是女子的贴身衣物,现在外穿竟然也成了一种 时尚 吗?
俗气的大红花配上白色绫缎,显得章子怡上身露白太多,过于风流,再加上章子怡当时体态不咋滴,怎么看怎么别扭。
话说她特别喜欢花红柳绿的颜色,不仅仅在国内穿,在国外也穿。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有虎偏向虎山行。
03、关晓彤
关晓彤被誉为国民格格,童星出道,精湛的演技和聪明的头脑吸引了许多观众的喜爱。
从小到大,出演过许多电视剧,如《九州天空城》、《搭错车》、《好先生》等评分都不错的电视剧。
但是就算是这种大家从小看着长大的童星,也有黑 历史 。
说实话, 关晓彤的颜值一直都属于那种邻家小妹妹,青春元气挂的, 但是之前的造型师偏偏把她往老态里面弄,就比如下面的造型。
这是什么造型?这身衣服像仿做的动物身上的鳞甲一样,衬得人冷酷无情,头发梳的也是紧紧贴着头皮,显得关晓彤足足老了十岁!就算是这样,鹿晗(现男友)仍在旁边开心地比着耶,果然是真爱呀。
还有乡村爱情装,服装造型师能把妹妹往年轻人打扮打扮不行吗?这种像宾馆迎宾的风格不配晓彤妹妹啊。
关晓彤身材比例其实特别好,大长腿,五官精致可爱,但是就算是这样,造型师们也不能肆无忌惮地消耗她的优势啊,直接裙子里配秋裤,不知道的还以为大熊猫表情包。
04、李宇春
提起李宇春,2005年超级女声的冠军,音乐造诣颇深,常年出席各大歌手颁奖典礼,揽下无数奖项。
当时和李宇春一届的张靓颖、周笔畅也火得一塌糊涂,05年超女可真是人才辈出的一届。
但是李宇春整体偏男性化,造型也很难贴合她。
于是前期李宇春的风格就像无头的苍蝇一样乱撞,出现了诸多大胆的尝试。
话说,这是什么意思?衣服上绣了豹子图来显示李宇春的性格吗?这可真是让人尬尴,说实话,这种造型怎么出圈?
当然还有更雷人的造型。
本来李宇春就够男性化了,你让她强行背着一颗心去走红毯,这不是自欺欺人、不伦不类吗?
此图一出,多少工作人员连夜p图。
当然,封神的还有这一张, 白雕装,紫色的头发, 搭配白雕的装扮,不伦不类,一张开胳膊,好像还能变出来翅膀直接飞走了。
还有下面,裹了几圈卫生纸出来了?强硬地提高腰线,白色和黑色的魔鬼搭配,这两种颜色你们是如何搭配得这么难看的?
其实春春有很多造型也是可圈可点的,不然也不会在 时尚 界摸爬滚打这么多年。
05、巩新亮
巩新亮,中国内地女演员。2008年,出演个人首部**《非诚勿扰》,从而正式出道,凭此片入围大众**百花奖最佳新人奖 ;之后还出演过《龙凤店》《倩女幽魂》等。
但是她也有很多造型亮瞎谍谍的眼睛。
这种鸡冠领子的衣服,衬得她俗气又老气, 这衣服也真是太暴露了,虽然这位姐姐傲气逼人, 但是也不用这么秀吧,秀过了反而让观众觉得下头。
当然,这姐还有其他造型,著名的铠甲造型, 被大家戏称为出现在红毯上的妖魔鬼怪, 好吧,谍谍笑出了声音。
希望姐姐不要再去整容了,之前的你是多么的美丽呀。 姐姐之前出演《倩女幽魂》里边小青这个角色是多么的贴脸美丽啊。
06、宁静
宁静的风格一向大胆,但是她的美貌也是人尽皆知,经常以烈焰红唇示人。
1990年被导演庄红胜看中主演了第一部**《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一双传神的大眼睛,火热反叛的表演特点,蜚声影坛。
姜文评价她“她活灵活现表达了影片的构想,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她那张富有表情的脸,说不清是什么意思,像是少年眼中的女孩子,挺神秘挺高不可攀的,同时又随时可以把它打碎,让人重新想象一番。因此, 她是颗定时炸弹,到时候一定会在影坛上‘爆炸’ ” 。
没错,宁静火了。
可是性格大大咧咧的宁静,像女王一样的宁静,也有自己曾经肆意飞扬的青春丑照。
大姐,这可不适合穿啊,一身黑色镂空衣裙,外面搭配黑色的大衣,这是春夏秋冬一起过?再加上她梳的丸子头,气场根本和造型不搭啊。
当然这造型谁能hold住?
还有这张,简直是把油菜花穿到了身上,本来就下垂的胸,因为深V的衣服更加明显,生生把自己身上的缺点放大了几倍。
这些照片放到现在,宁静本人见了也得“嗯?”一声。
但是姐的美貌的确不应该如此,希望姐姐以后好好营业,放出更多的美照惊艳大家。
07、刘晓庆
刘晓庆可是老牌艺术家,出演过《武则天》《宝莲灯》等大剧 ,她爆火的程度,甚至到年近60时还能作为《隋唐英雄》的女主角,可想而知。
想当年,刘晓庆在影视圈中可谓是叱咤风云的存在。不仅拿奖拿到手软,在经商方面也是颇有建树。
刘晓庆的情史也非常丰富,7次恋爱4场婚姻,年近60就嫁给追了她30年的富豪王晓玉。
这张告诉我们往日冻龄女神已经不再年轻。
不过, 刘晓庆还真是尤其喜欢珠宝,几乎每套造型都会精心佩戴璀璨的珠宝, 这也象征着她高贵的身份。
刘晓庆年轻时候的美丽大家有目共睹,但是越老的时候越喜欢艳丽的长辈风。
这个晚辈不能理解,虽然每个女人心目中都有一个公主的梦想,但是你可以穿得花花绿绿,可是你手里拿着朵花是什么意思,你不是村里面的村姑,你是来走秀的。
你忘了你高贵的美艳女明星的身份了吗?
还笑得跟朵花一样。
这位姐姐还真是喜欢大红大紫、花花绿绿的颜色,扑面而来的乡村风、长辈风让我禁不住为她折腰,当然这一套也搭配着翠绿色的珠宝,珠宝大姨名不虚传。
希望以后的女明星都可以找好自己的站位,什么年龄表达什么样子的美才是合适的,如果半老徐娘去装青春女学生,那不是尴了个大尬吗?
毕竟当初,刘晓庆去演《隋唐英雄》那位公主给大家留下来的阴影至今还在。
钱是挣不完的,没有合适的剧本时就歇歇不好吗?
08、袁立
袁立这位姐姐也是不走寻常风。
这让我怎么点评呢?看见下面这张图,外甥都得问我,她为什么不穿衣服。
希望黑色镂空装能够饶过女明星好吗?
这件衣服本来可以显示女明星曼妙的身材,但是设计师你在设计衣服的时候都没有试一下吗?想象的效果和现实效果差距过大,是不是可以放弃了。
这件衣服,真是太俗气了,明明一个大明星,被衣服弄得低俗不堪,说实话,穿这种衣服,跟裸奔有什么区别,一团白花花的肉在那抖动。
希望广大设计师可以明白,不是露就是美, 穿着保守衣服的依然很美的女明星皆是。
红毯是表现美的地方,不是吐唾沫的舞台。
奇葩的不只是女明星,奇葩的也是造型师、服装设计师,希望以后各位大师都可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不要为了流量或者火去做一些博眼球的事情, 毕竟沉淀下来的才是最应该被留到最后的。
简单来说,伦敦巴黎的知名度来自于厚重的历史积累,他们不是现在才出名的,那时候的英国法国可不比德国差啊。所以伦敦巴黎作为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知名度才比德国高。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语: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简称德国(两德统一前简称西德或联邦德国)。
是位于中欧的联邦议会共和制国家,北邻丹麦,西部与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接壤,南邻瑞士和奥地利,东部与捷克和波兰接壤,该国由16个联邦州组成。
首都为柏林,领土面积357167平方公里,以温带气候为主,人口约8110万人,是欧洲联盟中人口最多的国家,以德意志人为主体民族。
德国的国色即徽章的颜色,与神圣罗马帝国的徽章颜色相同:金盾**,鹰身黑色,喙、爪均为红色。
在1813-1815年德意志民族解放战争时期,即德意志统一浪潮逐渐高涨时,它们出现在吕佐自由军的制服上(黑色大衣、红色镶边和下摆金色纽扣)。
1848年,黑-红-金三色横条旗成为德联邦国旗,1867年被黑-白-红三色旗取代,直到1919年;1933-1935年再度使用。
旗面自上而下依次由黑、红、黄三道条纹平行相等组成。盾形徽章“联邦之盾”位于中央。黑鹰象征着力量和勇气。黑色代表勤勉与力量,红色象征国民的热情,金色则代表重视荣誉。
当人们都在为徐志摩的浪漫、热诚、痴心和执著著“摩”时,回看当年,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他对他的原配夫人张幼仪是无情而残酷的。下面我就带大家一起来详细了解下张幼仪吧。
张幼仪人物简介
张幼仪是徐志摩的原配夫人,众所周知他们两人属于包办婚姻,徐志摩并不爱她,在徐志摩爱上林徽因后,他要张幼仪打胎并且离婚。最终张幼仪在生下孩子后两人正式离婚,之后她去了德国攻读幼儿教育,回国后在东吴大学教授德文。1928年开始,张幼仪进军商业,从事职业经理人工作,后移居香港,嫁给了第二任丈夫苏纪之医师。
张幼仪人物生平
1912年7月,江苏都督程德全在苏州创立“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12岁的张幼仪在二哥张君劢嘉森和四哥张嘉璈的帮助下到该校读书。该校首任杨达权,重视女子教育,张幼仪在此受到了先进教育。
但三年后,尚未结业的张幼仪就被接回家成亲了。替她作媒的正是她的四哥张嘉璈,在当时任浙江都督朱瑞的秘书,在巡视学校时他发现杭州一中有一位才华横溢的学生,这就是徐志摩。徐家当时已是江南富商,和有着庞大的政治经济地位的张家联姻,对徐志摩的父亲来说是求之不得的,于是徐父申如定下了二人的婚约。于是15岁的张幼仪就辍学嫁到浙江做了少奶奶。徐志摩的态度:“媒妁之命,受之于父母。”
1918年生长子徐积锴阿欢,不久徐志摩就留洋去了,1920年徐志摩收到张君劢的信,被迫不耐烦地把张幼仪接到他身边,张幼仪回忆当时徐志摩的态度“我斜倚著尾甲板,不耐烦地等著上岸,然后看到徐志摩站在东张西望的人群里。就在这时候,我的心凉了一大截。他穿着一件瘦长的黑色毛大衣,脖子上围了条白丝巾。虽然我从没看过他穿西装的样子。可是我晓得那是他。他的态度我一眼就看得出来,不会搞错的,因为他是那堆接船的人当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儿表情的人。”此时的徐志摩与林徽因坠入情网,不久徐志摩就提出离婚,已有二个月身孕的张幼仪毅然同意。
1922年生次子彼得,遂与徐志摩在柏林签字离婚。这是中国史上依据《民法》的第一桩西式文明离婚案。签好离婚协议后,徐志摩跟着她去医院小彼得,“把脸贴在窗玻璃上,看得神魂颠倒”,“他始终没问我要怎么养他,他要怎么活下去。”
离婚后,张幼仪到巴黎投靠二哥张君劢,并随其去了德国,入裴斯塔洛齐学院攻读幼儿教育。1925年痛失爱子彼得,1926年夏被八弟张禹九接回上海,不久她又带长子阿欢去北京读书,直到张母去世,她携子回沪。经时张嘉璈已经是中国银行副总裁,并主持上海各国银行事务,而徐申如也把海格路125号华山路范园送给张幼仪,使她在上海衣食无忧。
张幼仪先是在东吴大学教德语,后来在张嘉璈的支援下出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与此同时,八弟张禹九与徐志摩等四人在静安寺路开了一家云裳服装公司,张幼仪又出任该公司总经理。这使她的经营能力得到了极大发挥。
1934年,二哥张君劢主持成立了国家社会党,她又应邀管理该党财务,一时威风八面。抗战爆发后她又屯积军用染料,大发了一笔横财。
解放前夕,张幼仪赴香港。1953年,张幼仪在香港与邻居中医苏纪之结婚。苏医生曾留学日本,在上海行医,也是离异有子女。婚前,她写信到美国征求儿子大儿子徐积锴意见:“因为我是个寡妇,理应听我儿子的话。”
儿子的回信情真意切:“母孀居守节,逾三十年,生我抚我,鞠我育我……综母生平,殊少欢愉,母职已尽,母心宜慰,谁慰母氏谁伴母氏母如得人,儿请父事。”阿欢在美做的是土木工程师,这封信颇得其父风韵。
时过境迁的张幼仪为这一段沉重生活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我是秋天的一把扇子,只用来驱赶吸血的蚊子。当蚊子咬伤月亮的时候,主人将扇子撕碎了。”
1967年,张幼仪67岁的时候,曾和苏医生一起,到英国康桥、德国柏林故地重游。她站在当年和徐志摩居住过的小屋外,没办法相信自己曾那么年轻过。第二任丈夫过世后,张幼仪到纽约居住。
在共同生活了18年后,1972年苏医生病死,张幼仪赴美,1988年病死于纽约,是与诗人徐志摩有过情感生活的人当中,活得最长的人。
张幼仪和第二个丈夫
1953年8月,孤单漂泊了31年的张幼仪在香港与邻居的苏季子。年龄51岁,是一位中医比张幼仪小3岁,第二任丈夫,在日本东京举行了婚礼,两人幸福生活了28年。
张幼仪的孩子
他们俩的大儿子叫徐积锴小名阿欢,次子小名彼得3岁就夭折了。
徐积锴13岁时,徐志摩坠机身亡,由母亲抚养成人。他小名叫“阿欢”。由于是徐家单丁独传,全家上下对之都寄予厚望。
对于徐志摩的了解,他只有点零星模糊记忆,更多是从书上得来的。他说:“我对父亲印象说不上来”,“根据书上写的,他很热情,对朋友很真心,喜欢派对”。这也难怪。他出生时徐志摩在外读书,接触不多。后来父母都去国外留学,由祖父母照顾。13岁时徐志摩就坠机身亡。但造化赐给世人的骨肉之情,使他对父亲产生了一种天生的同情与理解。许多人认为,徐志摩的死,无异于是种“解脱”,因为徐志摩在他视为超乎生命的爱情上,已处于进退维谷,甚至身心俱疲的境地。而他又极向往能有拜伦、雪莱那样短促然诗名显扬的人生,以及那不同凡俗的死。更何况,徐志摩是那么迷恋于“飞”和“云游”,甚至还取了一个“云中鹤”的笔名。因而,有人认为,徐志摩之死,是刹那间如愿以偿,“羽化登仙”。但徐积楷却另有所见。他以一句话概括徐志摩的人生:“我觉得,我父亲命太苦!”苦什么大概不是指徐志摩由英国带回的政治理想破灭的苦闷,以及创作中至善尽美苦心追求的艰辛。他是别有所指的。徐积锴在美国跟父亲的老友胡适、梁实秋等人以及顾维钧、孔祥熙后人均有来往。他目睹父亲诸好友多享尽天年,备尝天伦之乐,个人感情生活也不像父亲那样历经磨难,以致酿成惨剧,感慨万端。徐积锴说,父亲几个老朋友都有女人缘,都有女朋友。他跟胡适一起吃饭,还见胡适带了美国女友来。徐积锴慨叹道:“父亲如果不死,活到十岁,相信还会有女人要他的”,“很多女人倾慕父亲的文采”。噫嘻,能这样善待体味亡父个人的感情世界,在人子之中,也算罕见。
人物评价
当人们都在为徐志摩的浪漫、热诚、痴心和执著著“摩”时,回看当年,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他对他的原配夫人张幼仪是无情而残酷的。由于是包办婚姻,从婚前到婚后,徐志摩是那样鄙弃张幼仪。第一次见到张幼仪的照片时,便嘴角往下一撇,用嫌弃的口吻说:“乡下土包子!”婚后徐志摩更从没有正看张幼仪一眼。除了履行最基本的婚姻义务之外,对她不理不睬。就连履行婚姻义务这种事,他也只是遵从父母抱孙子的愿望罢了。徐志摩对她的漠视,源于对封建礼教的厌恶,张幼仪深受中国传统道德观念影响,个性沉默坚毅,举止端庄,料理家务、养育孩子、照顾公婆,打理财务都甚为得力。但是这些优点,在张扬独立自我的诗人眼里就是没有见识,呆板乏味。
看过的人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