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汤问》载:周穆王(前947—前928)西巡狩,越昆仑,下至弇山,反还,未及中国(指中原),道有献工,人名偃师,穆王荐之,问曰:“若有何能”偃师曰:“臣唯命所试,然臣已有所造,愿王先观之。”穆王曰:“日与俱来,吾与若俱观之。”越日偃师谒见王。王荐之,曰:“若与偕来者何人邪”对曰:“臣之所造能倡者。”穆王惊视之,趋步俯仰,俗人也,巧大颔其颐,则歌合律,捧其手,则舞应节。千变万化,唯意所适。王以为实人也,与盛姬并观之。技将终,倡者瞬其目而招王之左右侍妾。王大怒,欲诛偃师。偃师大慑,立剖解倡者以示王,皆草木胶漆白黑丹青之所为,内则肝、胆、心、肺、脾、肾、肠、胃,外则筋骨、肢节、皮毛齿发,皆假物也,而无不毕兴者,合会复如初见。足见周穆王时代木偶之流传状况,及偃师表演技巧之高超。
西汉时,木偶除广泛用于“丧家之乐”和“宾婚嘉会”外,据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述,木偶还曾用于战争:汉高祖刘邦与匈奴交战,“至平城,为匈奴所围,七日不得食。”高祖用陈平奇计在城楼装配许多貌若仙女的木偶人,使心怀妒意的匈奴单于冒顿之妻阏氏恐其夫破城后贪恋女色,唆使丈夫解除对平城的包围,使高祖得以脱险,“后乐家翻为戏”。汉桓宽著《盐铁论》载:“今民间雕琢不中之物,刻画玩好无用之器。玄黄杂青,五色绣衣,戏弄蒲人杂妇,百兽马戏斗虎,唐锑追人;奇出胡妲。”唐锑追人,指用木、泥、纸做成小人,进行爬高竿的游戏。奇出胡妲,指鱼龙变化与旦角演戏之类。
汉班昭在《续汉书·五行志》中云:“时京师宾婚宴会皆傀儡。”魏明帝(227—239)时,扶风人马钧,以大木雕构使其形若轮,平地施之,潜以水发焉。设为女乐舞像,至令木人击鼓吹箫。作出岳,使木人跳丸、掷剑、缘絙倒立,出入自在。百官,行署,春磨,斗鸡,变巧百端。此为水傀儡。
史学家顾颉刚在《中国影戏史略及其现状》中说:“宋岳珂《桯史》云:‘秦始皇(前246—前210)作曼延、鱼龙、水戏’。”唐代杜宝撰《大业拾遗》载:隋炀帝以三月上巳会群臣于曲水,以观水饰。扮神龟负八卦出河援伏羲、吕望钓磻溪、刘备乘马过檀溪、周处斩蛟、秋胡妻赴水、巨灵开山等,总七十二势,皆刻木为之。或乘山,或乘平洲,或乘磐石,或乘宫殿。木人长二尺许,衣以绮罗,装以金碧,凡作杂禽鱼鸟,皆能运动如生,随曲水而行。又间以技航,航长一尺,阔六尺。木人奏音声,击磬、撞钟、弹筝、鼓瑟,皆得成曲。及为百戏跳剑、舞蹈、升竿、掷绳,皆如生无异。雕装奇妙,周旋曲江。同以水机使之。唐以后,国都东移,陕西水傀儡史载甚少。明代水傀儡戏相当发达。刘若愚《酌中志》卷十六载:“其制用轻木雕成,海内四夷蛮王及仙圣将军士卒之像,男女不一。约高二尺余,止有臀以上,无腿足,五色油漆,彩画如生。每人之下平底,安一榫卯,用三尺长竹板承之。用长丈余,宽一丈,深二尺余方木池一个,锡镶不漏,添水七分满,下用凳支起。又用沙围屏隔之。经手动机之人皆在围屏之内自屏下游移动转。水内用活鱼、虾、蟹、螺、蛙、鳅、鳝、萍藻之类浮水上。圣驾升座向南,则钟鼓司官在围屏之南,将节次人物各以竹片托浮水上,游斗玩耍。另有一人执锣在旁宣白题目,替傀儡登答赞导喝彩,或 孔明七擒七纵,或三宝太监下西洋,八仙过海,孙行者大闹龙宫之类。唯暑天白昼作之。其人物器具,御用监也。水池鱼虾,内官监也。围屏帐幔,司设监也。大锣大鼓,兵仗监也。乍观之似可喜,如频作之亦觉繁费无味。”详尽说明了水傀儡表演设施及完整过程,读之有如亲临其境。
木偶戏的历史源远流长,品种繁多。最早的木偶与丧葬俑有着关系,慢慢的就发展成为了一种艺术表演形式,受到了很大众的欢迎。木偶戏是中华文化的宝藏,也是一种艺术的结晶,传承木偶戏可以让中华民族精神历久弥新。年轻人对木偶戏的了解还是比较少的,这说明木偶戏正在逐渐衰落。不过这种情况也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所以木偶戏被保护了起来,成为了一种文化遗产。
木偶戏是从何发展起来的呢?
中国的木偶艺术是一枝独秀的奇葩,由于造型简单并且表演起来很容易,所以受到了底层人民的喜欢。在表演的时候,木偶会在台上做出各种各样的动作,而人们会在台下操纵木偶,并且还会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这样的戏剧形式就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欢,毕竟表演简单并且非常的接地气。刚开始的时候,这只是部分人的乐趣,慢慢的就成为了一种艺术形式,受到了上流人士的喜欢。最初的木偶是一种乐佣,是考古人士在墓葬中发现的。那个时候的工艺是不怎么好的,之后木偶由祭祀物品发展成为了喜庆娱乐的活动。
传承的意义是什么呢?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很悠久的,并且有很多文化,如果人们不进行传承的话,就会让这些文化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传承的意义就是这么的神奇,可以让历史的文化在现在的世界中焕发出新的光彩。通过这种传承也能让新一代的人见识到古代人民的智慧,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乐趣。
总结
如果你对木偶戏感兴趣,就可以去民间艺术团中看一看,说不定就能看到专业的木偶戏表演。不过现在木偶戏表演是很少的,和皮影戏一样,都不受人们重视。
木偶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商代(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奴隶殉葬的习俗,从安阳殷墟中就发掘出3,000件带枷的奴隶陶俑。到了战国时代(公元前476-前221年)开始出现供人娱乐的乐俑。而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公元25年)乐俑已作为一种表演艺术。三国时代(公元220-280年)则出现了技艺精湛、模仿人歌舞杂技的木偶表演「水转百戏」。
随著人戏的发展成熟,木偶表演也开始吸收人戏的因素逐渐形成木偶戏。这种木偶戏最迟起源於北齐时代(公元550-577年),到宋朝戏曲艺术成型时, 木偶戏也进入空前兴盛时期,当时木偶表演形式有多种多样,基本为后世所承袭,如悬丝傀儡(提线木偶)、杖头傀儡、水傀儡、药发傀儡、铁枝木偶、布袋木偶和 肉傀儡。明清时期,木偶戏渗透到各地与当地戏曲相结合形成丰富多彩的地方木偶戏特色,如流传至今的陕西合阳线戏、福建漳州布袋木偶戏。**出现后,木偶结 合时代特徵也进入**领域,增加了木偶戏的影响力。
以木头雕刻而成的人形雕像泛称为木偶,它是人类艺术肇始的标志,与宗教观念的萌芽几乎同步。在欧洲,人偶以旧石器时代(约170万-1万年前)中晚期带有明显生殖器崇拜特徵、丰乳实腹的女性人体为代表;在中国,此类人偶则发生在新石器时代(约10,000-3,500年前)的中晚期,以后期的石雕、陶塑和红山文化的 泥塑为代表。考古学者普遍认为木石并用是原始时代的特点,在过往的考古发现中虽未发现过木质偶像,这只是由於木质难於保存的原故,不能否定木偶在原始时代 已经存在。因此推断在宗教崇拜的原始时代,这些只有几厘米高的偶像(木偶的前身),当时很可能在原始先民手中供奉和舞弄,与他们的娱神之舞结合进行,甚至 是舞蹈中的必备法器。 商代发现的带枷殉葬俑,过去认为是木偶的先声,但从艺术发生学来看,新石器时代的石雕和陶塑多数带杖或带座,因此推断古代的偶像很可能是木偶戏真正的源头。战国至汉代期间开始出现了乐舞俑,以俑人活动表演,配以表现者的说唱,并能表现一定人物故事情节,就成了木偶戏,这是人类戏剧的一种极为普遍的形式。中国古偶戏不单只很 早出现,而且形式多样,传承不断,成为中华文化中驭物为灵的艺术门类的一种。
本书描述了木偶皮诺乔从一个任性、淘气、懒惰、爱说谎、不关心他人、不爱学习、整天只想着玩的木偶,变成一个懂礼貌、爱学习、勤奋工作、孝敬长辈、关爱他人的好孩子的过程。
《木偶奇遇记》是科洛弟的代表作,发表于1880年。它叙述老人泽皮德把一块能哭会笑的木头雕成木偶,并把取得生命的小木偶当成儿子。
这篇童话,通过皮诺曹的种种曲折、离奇的经历,表现小木偶热爱正义、痛恨邪恶、天真纯洁的品质,教育儿童要抵御种种诱惑,做一个诚实、听话、爱学习、爱劳动,并能帮助父母的好孩子。作品成功地塑造了小木偶的形象。
他聪明、善良、顽皮而又任性,他的故事给孩子们以有益的教诲和艺术的感染。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深受各国小读者们的喜爱。 《木偶奇遇记》让小孩明白:只要善良就会有心,只要诚实鼻子不会变长,只要勇敢才能救出自己老爸于鲨鱼口中,只要有齐以上这些,木头也会变成小男孩。
扩展资料:
作品讲述当仁慈木匠皮帕诺睡觉的时候,梦见一位蓝色的天使赋予他最心爱的木偶皮诺曹生命,于是小木偶开始了他的冒险。如果他要成为真正的男孩,他必须通过勇气、忠心以及诚实的考验。在历险中,他因贪玩而逃学,因贪心而受骗,还因此变成了驴子。
最后,他掉进一只大鲸鱼的腹中,意外与皮帕诺相逢……经过这次历险,皮诺曹终于长大了,他变得诚实、勤劳、善良,成为了一个真真正正的男孩。
《木偶奇遇记》一开头,就用游戏笔法,写出一块会说话的调皮木头,使得樱桃师傅和杰佩托反目;刻成木偶后,更是顽劣异常,他逃离了家庭温馨的对待,逃离了学校严格的束缚而走上社会独自一人去面对社会的种种挑战,去遭遇一次又一次的险情……
作者任意挥洒的游戏之笔,自由驰骋,一下子将人们的思绪带入一个幻想的世界:皮诺乔从家中逃跑,父亲迫他反被警察抓去;皮诺乔疲倦了,把脚搁在火盆上睡觉,被烧去双脚;他不听会说话的蟋蟀的忠告,落入杀人强盗手里;他说谎,遭到惩罚,鼻子长起来了……
真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一块磁铁牢牢地吸引了孩子。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状来考察,这些似乎是游戏的甚至有些荒诞的情节,其中所荡漾的那种特质都有其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
该书问世时,意大利正处于奥地利的统治之下,大人们以国家、民族的意愿,训导孩子成为复国之栋梁,殊不知却抑制了儿童游戏心理的发展。儿童在规范内小心翼翼地不敢越雷池半步,而这个敢说敢做、不计后果的皮诺乔以其充满游戏色彩的冒险经历,为孩子打开另一道视野,此所谓现实的缺失,依靠幻想来弥补。
孩子们渴望补偿,渴望释放,渴望冲破现实的局限。同时,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四平八稳的生活现状不可能使儿童有亲身历险的契机,无法以亲历实践来满足自身固有的强烈的好奇心。所以他们只能通过游戏形式来突破,实现实际生活中根本无法实现的那些行为。
科洛迪用游戏精神建构故事情节,设定一个完全虚构的皮诺乔的历险世界,让儿童在一个完全架空的环境里,把自己变成一个架空的人物,任思绪自由翱翔。
参考资料:
不曾到过的地方曾听你说值得一去,本不在行程中的行程因为朋友的一句邀请就速度的买了车票,开启了 泉州 三日之行。对于 泉州 ,是不知晓什么的,看过一段宣传片,读过几篇游记,隐隐约约的记得有开元寺,有西街,还有一座老子的石头像,这应该就是自己要去看的地方,在车上的时候这样计划着。只是当踏出火车站的时候,感觉老天爷不友好的下着雨,顿时有些沮丧,看来又是几日发霉。几天的游玩下来,对于在这里看到的提线木偶戏记忆深刻,当时一个劲的拍照片,同时也被现场表演者的功力和唱腔折服,虽然对于闽南语的唱腔内容一无所知。
说起木偶戏,特地去查看了一番,可以说木偶戏的种类挺多,也有聚居地的状态分布。泉州提线木偶戏就是其中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分类,其他还有晋江布袋木偶戏、漳州布袋木偶戏、辽西木偶戏、临高人偶戏、邵阳布袋戏、高州木偶戏、潮州铁枝木偶戏、川北大木偶戏、石阡木偶戏、郃阳提线木偶戏、泰顺药发木偶戏几个地方。
木偶戏古称“傀儡戏”“傀儡子”。泉州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又称“丝戏”现在叫做提线木偶戏,民间还俗称嘉礼。主要流传在闽南地区的传统戏剧,作为古老的传统木偶戏之一, 历史 传承悠久,普遍的观点是:"源于汉,兴于唐,盛于宋”。从起先作为一种宗教的戏剧,到慢慢配上戏文说唱成为一种戏剧,经历一个很长的发展过程。
提线木偶戏表演时,只见艺人十指用线牵引着木偶表演着不同的动作,通过手中那一根根的细线来精确的操控着木偶的身体、四肢,头部还有衣服和用到的道具。如果仔细观察应该不难发现,这样的细线密密麻麻很多,基本线位有16条,复杂时多达30条以上,包括头钉线2条、胸坎线、后背线各1条、手线10条、脚线2条,才可使木偶完成俯仰、作揖、握手等动作。
感觉只是区分每根线控制哪里都要记上好久了,更何况还要在短时间内娴熟的操纵木偶做着各种各样的动作。真的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想要表演好这一项,真不是说说那么简单,看似简单的一个抬头跺脚转身,都不知道他们幕后练习了多少遍。
这次看到的表演者都是清一色的年轻人,听艺术团的副团长说他们都是特别喜欢提线木偶戏表演,也都非常刻苦的练习,尽着自己的最大努力传承这样已有千年之久的民间艺术。
傀儡戏分为“生、旦、北(净)、杂”四大行当,古城“四美”。傀儡戏班社也叫做“四美班”。现在古泉州提线木偶戏台的布质帘幕上都有“顷刻驱驰千里外,古今事业一宵中”的对联和“内帘四美”的横批,在这里当然也看到了这样的对联。
早年的泉州, 娱乐 生活相对匮乏,街头巷尾,但凡搭起戏台,总能吸引大批民众扶老携幼争相观赏,提线木偶戏就以其幽默逗趣的风格及艺人们手上了得的功夫深受民众欢迎。
现在,家门口的街坊早已熟知了这门艺术,千里迢迢赶来一睹提线木偶风采的游客也逐渐多了起来,在位于泉州通政巷的木偶剧团旧址,上至庞眉白发的老人,下至牙牙学语的幼儿,从一张张绽放的笑脸上,你不难看出人们对提线木偶戏的喜爱。
从2016年7月1日开始,每周二、四、六、日下午四点到五点在通政巷木偶剧院都会有一个小时的公益演出,演出前,泉州木偶剧团副团长都会向大家介绍起古城泉州的灿烂文化。比如讲到开元寺的传说等等,都会让来泉州游玩的人更深入了解泉州的文化。木偶戏的唱腔都是闽南语,外来游客自然是听不懂,好在舞台边上有字幕,不过还是方言有味道,如果换成普通话的话有少了感觉。这里的公益演出有好几个表演,比如《小和尚下山》、《钟馗捉鬼》、《驯猴》等等,剧院虽然不是很大,但是位置基本是座无虚席的。
此外,泉州提线木偶戏《四将开台》登上08年的奥运会开幕式舞台,联合国晚会舞台,央视频道都曾出现它的身影,还有很多其他地方不断上演着这样悠久的民间表演艺术。
木偶的制作可以说是非常精细的,据说泉州市木偶剧团的木偶都是出自一个师傅之手,泉州木偶大致有一道这样的工序:开坯、定形、粗刻、细雕、裱纸、磨光、补隙、刷泥、粉彩、开脸、盖蜡不可谓是繁多的步骤才能有一个活灵活现的木偶诞生。
这样看来制作一个木偶出来都需要很久的工时和耐心,还要制作人的技术过硬。加上表演时表演者娴熟的操作和幕后唱腔配乐团队,尽管一个小小的舞台,只有几分钟的表演,却是需要幕后种种的努力来支撑。传承一千多年也是一项伟大的事业。
时间:周二、四、六、日下午四点到五点
地点:在通政巷木偶剧院(记得提前去,不然要站着看了)
感受日本-木偶戏
木偶戏
木偶剧再现古代日本
木偶戏是日本专业的傀儡戏。他主要在17-18世纪发展起来,是日本四种古典舞台艺术形式的一种,日本的其他的几种古典舞台艺术分别为:歌舞伎、能戏、狂言。 木偶戏(“文乐”)这个词来源于“文乐座”,实际上是存活到近代的唯一一个商业木偶剧团的名称。 木偶戏有叫做木偶净琉璃(“人形净琉璃”),这个词汇本身说明了木偶剧的起源和实质。“人形”的意思就是木偶或者傀儡,“琉璃”的意思则是一种伴以三味线演奏的戏剧说唱。
跟歌舞伎一样,木偶戏乃是江户时代 (1600-1868)朝气蓬勃的商人文化的组成部分。木偶戏虽然使用木偶,但是并非儿童戏。木偶剧的许多有名的剧本都是由著名剧作家近松门左卫门(1653——1724) 撰写的,近松的高超技艺使得木偶人物形象和情节在舞台上栩栩如生。
木偶戏的历史
早在平安时期(794-1185),居无定所的木偶戏表演者“傀儡子”,浪迹日本,挨门挨户表演换取一定的施舍。 木偶戏的这种街头娱乐性质一直延续到江户时期,通常的情形,“傀儡子”手上操控两个木偶,脖子上挂着的一个大盒子就是舞台。一些傀儡子被认为定居在相当于今天神户附近的西宫和淡路岛。到了16世纪,这些团体中的傀儡子们被召到京都为皇室和军事***表演。正是在这个时候,木偶戏与净琉璃结合起来。
净琉璃的先驱是云游的盲人表演者,他们一边吟唱描写平氏源氏战争的叙事诗《平家物语》,一边自己用四弦琵琶伴奏。到了16世纪的时候,三味线取代了琵琶作为伴奏工具,净琉璃风格逐渐发展成熟起来。净琉璃这个词来源于早期流行的一个吟唱作品,该作品是关于一个武士和净琉璃姬的爱情故事。
结合吟唱和三味线伴奏的木偶戏艺术在17世纪的江户 (现在的东京)越来越受欢迎,在这里,幕府将军和其他军事领袖给予木偶戏巨大支持。这个时候的许多木偶戏表现了传说中的英雄坂田金平的冒险故事,坂田金平胆略过人,一生建立了丰功伟绩。但是,只有在商业城市大阪,由于两个天才人物的努力,木偶净琉璃才迎接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 这两个人物是吟唱者竹本义大夫(Takemoto Gidayu(1651-1714) 和剧作家近松门左卫门。
1648年竹本义大夫在大阪成立竹本木偶剧院,之后,他的强劲有力的吟唱风格在净琉璃领域一直居于支配地位。1685年,近松门左卫门开始为竹本义大夫写作历史剧。后来他花将近十年的时间为歌舞伎写作,但是,1703年近松门左卫门 回到竹本剧院。从1705年起直到寿终,他一心一意专为木偶剧写作。关于他为什么转向歌舞伎,然后又回到木偶剧,向来存在许确多争论。可能的原因是在歌舞伎领域里作家的地位相对较低。当时著名的歌舞伎演员都认为,剧作不过是他们用来展现自己表演天才的基本素材而已。
1703年,近松门左卫门开创了一种新的木偶剧亦即世话剧,这种新的艺术形式给竹本带来新的繁荣。一个店员和一个妓女双双自杀事件发生之后仅一个月,近松门左卫门就把这个事件写成戏剧并且上演了。社会义务和人的感情之间的冲突是近松的世话剧里的常见主题,这个主题打动了当时的观众并且成为木偶剧的核心主题。
世话剧特别是其中的情死剧系列,成为木偶剧院的最受喜爱的主题。但是历史剧也同样继续流行不衰并且变得越来越复杂化,因为观众指望从历史剧那里得到如同世话剧那样心理上的深刻感。这个方面最著名的例子是Kanadehon Chushingura。该木偶剧根据1701-1703发生的47名没有主人的武士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成。1748年也就是事件发生之后47年方才首演。封建地主朝野长则(Asano Naganori)不堪德川幕府的礼宾官(吉良义仲) 的侮辱,被迫在江户城堡里面拔剑自尽,他的团伙遂告解散。两年之后,47名随从精心谋划和实施了暗杀吉良的行动。 尽管事件的发生已经过去了多年,剧作家仍然需改变时间、地点和人物名称,以免得罪德川幕府。这个剧目大受欢迎,后来改编成歌舞伎,一直是歌舞伎和木偶剧的保留节目。
整个18世纪,木偶剧与歌舞伎之间,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在个人角色的层次,歌舞伎演员模仿木偶剧的典型动作和吟唱风格,另外一个方面,木偶剧表演者也修改了歌舞伎演员的花哨风格以适应自己的表演。在剧本这个层面,许多木偶剧作品,特别是近松门左卫门的作品,都被改编成歌舞伎作品,而铺张华丽的歌舞伎作品也被重新制作成为木偶剧上演。
18世纪后期,由于歌舞伎的兴起,木偶剧的影响逐渐衰微,它进入了商业上的衰退时期,剧院一家接一家关门,直到最后只剩下文乐座。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木偶剧只得以来政府支持才能存活,虽然最近几年越来越受人们欢迎。在木偶戏协会的支持下,东京国立剧院和大阪国立剧院得以经常上演木偶剧。木偶剧在全世界的巡回演出受到热烈欢迎。
木偶和表演
日本的木偶有真人的一半或者三分之二大小,由若干个部件构成:木头,肩膀,躯干,手臂,腿以及服装。头上有个带有控制线的夹子,用来控制眼睛、嘴巴和眉毛的移动。这个夹子塞进肩膀中央的一个洞内。手臂和腿用绳子吊在肩膀上,服装穿在肩膀和躯干,在躯干的部位有一个竹子做成的箍形成臀部形状。女性木偶的脸部一般是不能移动的,另外因为和服已经覆盖了下半身,所以一般也就不用添加腿。
木偶剧中使用的木偶头像有70多种之多。这些头像可以分为许多类别,例如年轻未婚女子,强壮的男子等,每个头型可以用作若干个不同人物,虽然他们的名称可能是按照第一次使用时的叫法。
主要操作者将自己的左手从衣服后面的一个洞伸进去抓住头部的夹子。用右手移动木偶的右臂。托住一个武士木偶对于人的耐力是重大考验,这样的木偶重达20公斤。左臂由第一助手控制,腿由第二助手控制,第二助手还负责用跺脚来产生影响效果或者配合三味线的节拍。第二助手操作女性木偶和服下面,模仿出腿迈动的样子。
在近松门左卫门的时代,木偶由一个人操作,1734年以后三人操控的木偶问世;一开始,单人木偶的操作者不在舞台上露面,但是在《曾根崎的情死》这个剧目中,木偶大师立松八郎部成为第一个在众目睽睽之下表演的人。
现在,三个操作者都在台上表演了。操作者一般身穿黑色制服,戴上头巾,象征他们隐身的意思。由于首席操作者乃是名人,他们经常不戴黑色头巾甚至穿上华丽的白色丝袍。
如同傀儡子一样,叙述人和三味线演奏者已开始也是躲藏在背后。但是1705年竹本义大夫在一出新剧里面面对观众吟唱,1715年叙述人和三味线演奏者都开始在舞台右边的一个高台上面,现在也还是这样。叙述人一般说来在木偶剧团中地位最高。作为讲述者,叙述人能够创造剧情的气氛,它必须模仿所有声部的声音,从男低音到妇女和儿童的假嗓子。
三味线不只是给叙述人伴奏。由于操控木偶的人、叙述人以及三味线演奏者互相见不到,就只有依靠三味线演奏者的弹奏来决定整个节奏。在一些大型的木偶剧以及从歌舞伎改编来的大型剧目中,就得使用多个叙述人与三味线的配对甚至使用三味线合奏。
木偶戏: 《曾根崎情死》
近松创作的这部杰作是世话剧这个新流派的第一部作品。这类作品集中地描写人类感情和严酷的社会义务之间的冲突。这个剧的成功,导致了许多剧作家效仿撰写描写商人与妓女之间悲剧性爱情故事的喜剧作品;据说,这个剧的成功还引起了许多男女模仿主人公情死。
第一幕。德兵卫 是一个酱油坊的店员。他在一个偶然机会结识了妓女阿初,并且双双陷入爱河。在第一场里面,阿初痛哭流涕,责问德兵卫为什么冷落她,不写信也不来看她。德兵卫解释说,它碰到了难题,在她追问下,德兵卫道出实情。 原来,德兵卫的叔叔是酱油坊的主人,他要求他娶他的妻子的侄女为妻,但是德兵卫因为爱上了阿初而不同意这门婚事。但是德兵卫的继母暗中允诺婚事,并且带着嫁妆跑到乡下。当德兵卫再次拒绝婚事的时候,他的叔叔异常气愤,要求他归还嫁资。德兵卫想方设法从继母那里弄到了嫁资,并且借给他的好友九平次,九平次答应以后归还。后来,九平次喝酒喝得醉醺醺的带着一般朋友来到神庙。德兵卫 催促他还钱,九平次否认曾经借贷,并且殴打德兵卫。九平次走后,德兵卫向路人宣称他的无辜,并且暗示说他将自杀以表示清白。
第二幕。同一天晚上,阿初回到他所工作的妓院。她心慌意乱之时瞥见德兵卫便悄悄溜了出去。他们双双恸哭。他告诉女友,唯一的选择只有自杀。阿初帮助德兵卫躲藏在她所坐的门廊那里,九平次及其朋友很快来到。 九平次继续宣称德兵卫 有罪,但是阿初辩解说他是无辜的。然后,她似乎自言自语地问德兵卫 ,是否真的决心自杀。 他用拽她的脚的方式回答 (女性木偶没有腿,在这场中专门安装了腿)。九平次说如果德兵卫自杀他将会照顾阿初,但是她斥责他,称他是盗贼和说谎的人。她说他们要死也肯定是同归于尽。德兵卫异常感动,用额头碰了她的脚表示回答。九平次走后,房子寂静,阿初设法溜了出去。
第三场。他们两个奔向曾根崎森林,德兵卫和阿初 表达了他们的爱情,叙述者的旁白就生命的无常发表评论。路旁纵酒狂欢的人在吟唱关于早些时候发生的一场情死。他们偷听了之后感慨,不知道他们两个是不是就是歌的主题。到达曾根崎森林后,阿初割下腰带,用腰带将两人绑起来以便死得美丽。德兵卫 向他的叔叔表示抱歉,阿初也向她的父母为他们造成的麻烦表示抱歉。他们向阿弥陀佛祈祷,他刺死她然后自尽。
杖头木偶戏是孝义木偶戏的一种重要木偶戏形式,其特点是以真人在下木偶在上的形式演出,用中心木杖(又称作命杆或手枪棒)支撑木偶身体的重量,用两个侧面的手签支配木偶双手的运动,使得木偶做出类似真人的动作,并配以真人演唱来表演戏剧。传统社会里,杖头木偶戏不仅是纯艺术的戏剧表演,它还是“仪式活动”的一部分,作为仪式戏剧,木偶戏是美化民众生活、定义族群边界、强化社会秩序、传承民族记忆的文化展演。时代的发展带来了现代性,现代性在颠覆传统民间社会的同时,抽离了杖头木偶戏的仪式内涵,让木偶戏只剩下外显的“木偶符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让“权力话语”介入孝义木偶戏的发展,围绕重构木偶戏“辉煌前景”的各利益团体也相继建立。因此,孝义木偶戏被作为“文化产品”且迎合大众的审美需求被建构。
木偶戏叫“傀儡戏”,以前俗称“耍鼓儡子”,常常出现在城乡街头。木偶戏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说,周穆王到昆仑(今甘肃省酒泉县西南)打猎返回时,有一位工匠名叫偃师,邀请穆王与盛姬观赏他用木头和皮革制作的木偶人表演歌舞。表演结束后,木人忽然眼珠一转,向穆王左右招手,穆王大惊失色,欲将偃师斩首。
偃师大惊,只好把木人拆卸了。另据《事物纪原》记载,公元前200年左右,汉高祖刘邦率领的汉军在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被匈奴大军重重包围,匈奴带兵的主将是冒顿的妻子阏氏。当时汉军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形势十分危急。刘邦的谋士陈平知道阏氏天性极为妒忌,于是派出能言善辩的使者带着许多金银财宝以及一幅美女图,去见阏氏。
使者见到阏氏说:“这些财宝是送给您的礼物,另外还有一些美女,现在正在军中起舞,是我们送给匈奴冒顿的,希望您能笑纳。”阏氏向远处望去,果然有许多倩影在翩翩起舞。阏氏醋意大发,心想若攻下城池,丈夫冒顿必须会纳美女为妾,到时候自己必然失宠。于是,便故意撤去一支队伍让刘邦带着大军轻松突围。
其实,阏氏所看到的并不是真正的美女在跳舞,而是陈平事先制造了几个木偶美女,并用机关操纵使它们起舞于城墙上。由此可见,中国制造木偶的历史由来已久。此后,这种戏传到了民间,成为人们十分喜爱的一种剧种。
传统的木偶戏和皮影戏都是我们中华民族非常独特的表演文化,它们被称为傀儡戏,也都是民间传统的艺术,而且历史悠久,深受大家喜爱。木偶戏是让演员在幕后操纵着木制的玩偶来进行表演,而皮影戏是演员操控用纸板或者牛皮做成的剪影来进行表演,这些都是由真人操控的。如果想要看皮影戏的话,就需要用灯光照射的写人物剪影,借着影子来进行表演,演员会在白色的幕布后面进行操控,木偶的舞台布置也比较复杂,还有一些道具、场景等。
表演木偶戏和皮影戏的演员们都会一边操控着手中的东西,一边演唱或者是说话,用来唱或者是讲故事,旁边也会有配乐,所以木偶戏和皮影戏的形式存在着不同。皮影戏也分为中南方、西部、中南部等不同派别的皮影,各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特色,皮影也有着不一样的特点,但是都是有着非常细的雕刻的。木偶戏他们比较着重于更加灵活的四肢,对于表演者的要求非常高,而且木偶也可以脱衣服等,表现形式比较多样,而且有提线木偶及铁线木偶等。
木偶戏属于我们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历史记载,汉代就已经有了木偶戏,但是究竟如何产生,目前我们也没有了解。但是曾经有过一个传说,说木偶戏起源于春秋时期殉葬用的木制俑人,也就是在汉高祖七年的时候,刘邦被困谋臣陈平访知道单于比较好色,而妻子又比较容易嫉妒。于是就给他刻了一个身穿的彩色衣服的漂亮木偶,与真人没有什么差别,然后把它放在城门口,让它跳舞,妻子看见这个之后就很害怕自己失宠,于是就让丈夫急忙退兵,所以就有了木偶戏,也就是傀儡。
传统的木偶戏与皮影戏都有着很大的区别,一个是利用线来提着一个木制的玩偶,一个是将纸板等剪成皮影,照射灯光后开始表演,它们的制作方式不同,而且对于演员的要求也不同,有的注重于唱,有的注重于讲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