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宝塔构件藏何处?

琉璃宝塔构件藏何处?,第1张

明代永乐皇帝朱棣曾在南京修建过一座世界上最大的琉璃塔。据史料记载,这是永乐皇帝为报答父母之恩而建的,共用了19年的时间,花费白银3485万两。塔高近30丈,分为9层8面,覆瓦和拱门都用五色琉璃构件,塔顶用2000两黄金构成,全塔共悬风铃152个,塔内置油灯146盏,日夜通明,每昼夜耗油64千克。

太平天国时期,这座宝塔毁于战火。但据记载,烧制建塔用的琉璃瓦时,共制作了三份,建塔用一份,其余两份埋入地下,编号辨识,任何一块琉璃损坏,都可以编号报工部,再予补发。

据南京市博物馆介绍,1958年,南京市文管会曾发现这批构件,上面多带有墨书的字号标记。然而,现在在南京市博物馆和南京博物院保存的琉璃构件,不是完整的一套。人们因此相信,至今地下还保存着一套完整的琉璃塔构件。如果这套构件出土,那么,这座被誉为中古建筑奇迹的宝塔将会重现于世。

据南京市一位进行过文物普查的老先生介绍,解放初期,有一位农民在挖水沟时,曾发现地下有一条长达数丈的琉璃瓦巨龙,金光闪闪。由于当时的封建思想,认为是神物,没敢动,就又重新掩埋起来了。还有人介绍,曾有一个和尚,根据史料的记载,花费了一生的经历,想找到那套备用的琉璃瓦构件,希望使宝塔复原,但结果至死也未能如愿以偿。

从上面的情况看,地下确实极有可能还藏着一套琉璃宝塔构件,但其埋藏的地点已无从查询了,也许今后的考古发掘中,会在偶然中带给我们一个巨大的惊喜。出土丰富的南越王墓

1983年6月8日,一位民工在为广东省政府办公厅宿舍楼工程挖地基时,铁镐挖着了一块石板,后经闻讯赶来的广州市文管所考古队员勘探,发现地板下竟是一座在地下沉睡了2000多年的南越王陵墓。

这座不同寻常的墓,四壁彩绘斑斓,一侧的东耳室中,竟然整体地摆放着从未在广州发现过的编钟、编磬,一根有彩绘的漆木钟架还在编钟之上。旁边则是排列有序的铜提筒等。西耳室内则塞满器物,过道中,几十个小铜鼎,捆绑成束的铜勺和成堆的小陶罐、小陶鼎等有次序地排列着……

据《史记》、《汉书》等史书记载,南越国创建者赵伦曾是秦始皇平定岭南的一员战将,后任南海郡龙川县县令。秦末,南海郡尉任嚣病逝后,赵伦代理南海郡尉职务,公元前204年,赵伦发兵兼并了桂林郡和象郡后,建立了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定都番禺。

汉高祖刘邦在公元前202年统一中原建立汉朝后,说服赵伦向汉称臣。赵伦接受了封赠,并在今越秀山上筑“越王台”。赵伦于公元前137年去世,因儿子及长孙已逝,遂由次孙赵昧继承王位,为第二代南越王,赵昧即今西汉南越王墓墓主。到第五代南越王时,南越国丞相吕嘉发兵叛汉。汉武帝派路博德和杨仆二位将军统领10万水陆大军征讨南越国,南越国随之灭亡。

这座地处广州越秀山旁的象岗山上的越王墓于8月25日正式开始发掘。这是一座凿山为室的石室墓,建造在象岗山的腹心深处。陵墓坐北朝南,采用竖八凿洞的方法构筑而成。平面呈“土”字形,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按前朝后寝的布局,共分7室。前部三室为前室和东、西耳室;后部四室为主棺室、东西侧室及后藏室。墓内随葬品,达1000多件(套)。计有金、银、铜、铁、陶、玉等十余种。在出土的文物中有许多稀世珍宝,如金印、玉器和礼器等。

在我国先秦时代,印章大都称为玺。只是到了秦始皇时才规定只有皇帝的印称玺,一般的只能称印。在汉代,除皇帝外,皇后、诸侯王等最高级贵族的印也称玺。

南越王墓出土文物中古印最为引人注目。此次共发现金印3枚,分别是龙钮“文帝行玺”金印、龟钮“泰子”金印和龟钮“右夫人玺”金印。其中龙钮“文帝行玺”金印因印文中有“文帝”字样,是文物中的极品。

“文帝行玺”金印,每边长31厘米,高06厘米,蟠龙钮,通钮高06厘米,重1485木克,含金量98%。印面呈四字格状,阴刻“文帝行玺”4字,小篆体,书体工整,刚健有力。钮作一龙蜷曲状,龙首尾及两足分置四角上,似腾飞疾走。这枚金印铸后局部又用利刃凿刻而成,出土时印面槽沟内及印台四周壁面都有碰痕和划伤,并遗留有暗红色印泥。看得出来,此印主人生前曾多次使用过。

另一只龟钮“泰子”金印可能是赵昧父亲的遗物。该印印台长26厘米,宽24厘米,通钮高15厘米。印文阴刻小篆“泰子”二字,字体公正,四周有边栏,正中有一条竖界。

还有一枚金印是其右夫人的印。从南越王墓出土的右夫人玺及其随葬品的规格来看,右夫人可能就是王后。该印龟钮长宽215厘米,通高15厘米。阴刻篆文“右夫人玺’四字。

除此之外,还有几枚玉印,印面全为阴刻篆文。分别为“赵昧”、“泰子”、“帝印”、“左夫人印”、“泰夫人印”等。也都凿刻精工,布白匀称。

南越王墓中出土玉器240余件,包括作为葬工用的“金缕玉衣”,装饰用的11组玉佩饰和玉具剑中的首、格、璲、珌剑饰共58件,作器具用的铜框镶玉卮、铜框镶玉盖杯、玉角形杯、玉盒、铜承盘高足五杯和印章、六博子等多种实用器物,还有礼仪用玉的壁等。

金缕玉衣由2291块玉片用丝线穿系和麻布粘贴编缀而成,是我国迄今所见的年代最早的一套形制完备的丝缕玉衣,又是从未见于文献和考古发现的新品种。它比世人熟知的河北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还要早10年左右,是南越国统治者崇王观念和厚葬习俗的反映,有重要的考古价值。

南越王墓中共出土了71件玉璧。其中为墓主人置备的礼仪用璧有在棺室棺椁的头厢内的大壁7块,足厢中的玉璧2块,西耳室中的玉璧6块。作为葬玉用的璧主要用于铺垫尸体。

南越王墓共出土组玉佩11套,是已知的汉墓发掘中出土最多的。考古人员对这11套组玉佩进行复原组合后,发现其中最精美、最繁杂的是墓主的一套组玉佩和右夫人的两套组玉佩。

墓主组玉佩由32件不同质地的饰件组成,以玉饰为主,计有双凤涡纹青玉璧、龙凤涡纹玉璧、犀形玉磺、双龙蒲纹玉磺各工件,玉人4件,壶形玉饰、兽头形玉饰各1件,玉珠5粒,玉套环1件,玻璃珠4粒,煤精珠2粒,金珠10颗。

南越王墓出土的玉佩饰计有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金钩玉龙、鲁首衔壁、透雕凤纹牌形饰、带钩。其中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和带钩令人叹为观止。

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直径106厘米,是一件雕镂精细、布局新颖、构图完整的艺术佳作。纹饰分为两区,内区为一透雕游龙,前后两爪都伸入外区,前爪托承一只凤鸟,后爪基部呈圆鼓形,显得壮健有力。外区的凤鸟婀娜多姿,回眸与龙对视。雕刻技法娴熟,栩栩如生,是难得的珍品。

龙虎并体玉带勾长188厘米,钩体扁形,钩部浮雕虎头形,钩尾雕作龙首。龙仰身昂首,张口咬一圆环;虎亦伸爪抓圆环。龙虎躯体及圆环上都饰有勾连云纹。整件器物构图奇妙,雕琢精细,构思非常绝妙。

角形玉杯出于墓主人棺椁的头箱内,由一块青白色硬玉雕成。口部椭圆,高184厘米。角形玉杯的外璧运用了圆雕镂空、高浮雕、浅浮雕、线雕等四种技法雕出了四层纹饰。杯底的端部反折向上回转,镂空成离地的云纹,环绕杯身的下部,云纹上施刻束丝纹;接着由高浮雕修琢宽体的卷云纹。杯口缘下方浅浮雕一只夔龙,尖嘴,坚耳,额上的独角像云朵一样飘出。实属玉器中的绝品。

承盘高足玉杯高17厘米,共由青玉杯、玉杯托、铜托座、承盘、木垫5个部件组成。玉杯身、座分别由两玉琢成,各钻小孔,塞入竹丁连接杯身成圆筒形,有三区不同纹饰,平底。座足饰花瓣纹,下为喇叭形。杯座之下加有一块小木承垫。铜托座平置于铜承盘的口沿上为一扁钢圈,嵌纳三条金首银身的龙,三龙张口各衔住杯托的一片花萼。最下为铜承盘。此器由5种不同质地的部件构成,组合奇巧。三龙托杯有升天的寓意,同时在墓中还出土了五色药石,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这套承盘高足玉杯有可能是墓主生前用来承接云表之露,以服食药石而求长生的特殊用器。

另外,在南越王墓中还发现了青玉盒、铜框镶玉益杯和一件玉卮,玉卮为极高贵的盛酒器,出现在殉人身旁,实在难解其中的意思。

南越王墓中还出土了6件玉舞人,他们形态各异,造型优美。有一个圆雕玉舞人,高35厘米,宽35厘米。舞姿曼妙生动,头向右微偏,张口,做莺歌燕舞之状。这是出土的汉代玉舞人中首见得圆雕作品。

南越王墓的随葬器物不仅品种繁多,做工精绝,而且文化内涵也相当丰富,显示出汉、越、楚、秦、齐、巴蜀、骆越、匈奴等文化与海外文化相融的特色。一墓之中有如此多样的文化遗物共存,在已发现的汉墓中相当罕见。

考古学家在南越王墓中,还发现了大大小小共51件鼎,其中铜鼎有36件,铁鼎1件,陶鼎14件,分别放置在西耳室,后藏室,东侧室和外藏椁里。

出土的这些鼎中,有一件铜鼎属楚式风格。此外,还有汉武鼎19件(其中五件为陶鼎,余为铜鼎),越式鼎31件(铜鼎17件,铁鼎1件,陶鼎13件)。所谓汉式、越式、楚式,是以器物的造型和地域特色来区分的。

南越王墓的出土,为我们研究汉代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古代皇宫建筑对做工与装饰都特别讲究,其装饰艺术中布局的大小规格、严谨程度直接影响着整个建筑象征性的表达。

作为皇宫的正门承天门,屋顶上熠熠生辉的琉璃瓦、龙吻和栩栩如生的仙人走兽,大殿内外的斗拱、梁枋与和玺彩绘以及城门与门钉的使用,自然是皇权和封建等级制度的象征性体现。

在承天门城楼大殿的屋顶上,覆盖着上千块金**的琉璃瓦。这些古朴的琉璃构件,在阳光的照射下,流光溢彩,散射出耀眼的光辉,使这座建筑愈显得美丽华贵,气势非凡。

琉璃建筑构件的出现,最早的史籍记载见于北齐时魏收撰的《魏书》,书中的《西域传大月氏》中记载:世祖时其国人商贩京师,自云能铸石为五色琉璃,于是,采矿山中,于京师铸之,既成,其光泽乃美于西方来者。仍诏为行殿,容百余人。

可见,从那时起,琉璃就以它华美的色泽和良好的防水性能与建筑结下了不解之缘。琉璃的色彩种类很多,有黄、绿、青、蓝、黑、白和翡翠等十几种。

元朝宫殿大量使用的是绿色琉璃。但到了明朝时期,对于什么样的建筑使用什么样的色彩则有了说词。

明朝以后,**多用于皇宫和重要的庙宇处,绿色多用于宫廷内的一般殿宇、城门庙宇和王公府第等处,黑色常见于庙宇和王公府第,蓝色预示无穹,只用于与隆重祭祀有关的建筑,如天坛祈年殿。

在承天门城楼屋顶正脊的两端,有一对翘首华丽的琉璃装饰物,古代称为龙吻,因在正脊上,又称之为大吻或正吻。

龙吻高3米多,宽2米多,重约4吨,由13块琉璃构件组成,俗称'十三拼"。承天门共有正脊一条,垂脊8条,在正脊与垂脊上共有10个龙吻,故又有"九脊封十龙"的说法。

龙吻表面饰龙纹鳞甲,四爪腾空,龙首怒目,张口吞住正脊,脊上插有一柄宝剑。在古代建筑中,龙吻不但是一种重要的装饰物,而且由于它衔接了殿顶正脊与垂脊之间的重要关节,从而起到了使殿顶更加封闭、牢固和防止雨水渗入的作用。

古代建筑正脊两端的龙吻,过去又称为'鸱吻"。它的演变过程大体为,由鸱尾到鸱吻至龙吻。唐代以鸱吻为主,明代以后才由龙吻取代了鸱吻。据《唐会要》所记载:汉柏梁殿灾后,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于屋上,以压火祥。

鸱尾的形状呈月形,有点像鱼的尾巴,又有点像鸟,人们当时把它装饰在屋顶上,其作用有"避火"镇灾之意。

明朝承天门的龙吻嘴张得很大,可以吞住正脊的盖脊瓦、正脊筒和群色条三部分,而后来的清代龙吻张得较小,则仅能吞住盖脊瓦和正脊筒,群色条在龙嘴的下唇以下了。

在承天门正脊上的龙吻,其颈背上还插有一把宝剑,并露出伞形剑靶。它起装饰龙吻,增加其华丽气势的作用。除正脊上的龙吻外,两坡垂脊上也各有一龙吻,亦称垂脊吻,其体形略小,呈前趋势,起封护两坡瓦陇和装饰垂脊的双重作用。

在我国古代宫殿的建筑中,屋脊的装饰是其重要的一部分。承天门除了正脊、垂脊上的龙吻外,在8条垂脊上还有72个栩栩如生的仙人走兽。每条垂脊最前面的是一个骑着似凤非凤。似鸡非鸡的仙人领路,称之为"骑鸡仙人"。

仙人之后依次是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和斗牛9个形态各异的走兽。它们俨然一副昂首摆尾,欲上九天的神势。

9个走兽各有各的含义。龙为万物之首,凤为百鸟之王,龙、凤是吉祥富贵的象征,取其吉利之义;狮子乃兽中之王,狻猊传说为能食虎豹的猛兽,亦是威武百兽率从之意;天马、海马在古代是尊贵的象征,寓意皇家的威德可通天入海;押鱼是海中异兽,能兴风作浪,传说是防火、灭火能手獬豸外形似龙又有尾,似狮却生角,性情忠直,善于分辩曲直,含主持公道之意;斗牛是身披鳞甲又有龙的神态且外形似牛的一种异兽,能消灾灭祸。

关于这些走兽的含义人们说法不一,但总体上不外乎镇灾除恶、逢凶化吉,体现着皇家殿宇的威严和吉祥富贵。

仙人走兽和龙吻一样,不单纯是檐脊上的装饰物,还是檐脊上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骑鸡仙人"的作用是固定垂脊下端的第一块瓦件,其他走兽的功能是遮住两坡瓦陇交汇点上的三连砖上口,保证雨水不从三连砖处渗入。由于它们的存在,从而完美地起到了密封、防漏和加固的作用。

在明朝殿宇的等级不同,走兽数目也有着严格的等级区别。按古建形制,一般多采用三、五、七、九奇数,最高为9个,不包括仙人,如承天门、端门、乾清宫等,但太和殿却破例在9个走兽后边又加上一个名为"行什"的走兽,达到10个,为宫殿走兽中最多的一例,充分体现出该建筑的不同凡响。

殿宇降级,走兽数目也随之减少,一般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的地方为9个,皇后寝宫坤宁宫为7个,嫔妃居所东西六宫为5个,有的甚至是1个。减掉的走兽是减后不减前,而且要成奇数。另外,走兽的尺寸、颜色视殿宇等级也有明显区别。

在承天门大殿翘边翘角的飞檐下,是令人眼花缭乱而又排列有序的斗拱和梁枋。斗拱为我国传统木构架体系建筑中所独有,是由外形方木弓形横木组成的具有翘、昂、拱特点的木制构件。

斗拱在西周、战国时代就已出现,唐宋时,只是为了加强建筑结构的整体作用,明时,则成为柱网和屋架间的主要装饰。

色彩艳丽、上下叠落、层层咬合的斗拱,是柱与屋顶的过渡部分,不但能使屋檐上翘和向外伸展,而且起到了承受屋顶重量并分散到柱身上的作用。斗拱自唐代发展成熟后便规定民间不得使用。

梁枋又分为额枋和檐枋。承天门屋檐斗拱下面是额枋,上边绘有华丽的彩画和金龙图案;大殿柱顶部位,柱子之间相互联系的构件叫檐枋,绘有龙凤和里图案。一般较长梁枋构件的彩画分为5段,两端部分称箍头,其内侧为找头,中间称为枋心。

和玺彩绘是我国古典建筑中一种特有的装饰艺术,也是彩绘形式中最为高级、最为尊贵的彩画作。主要用于宫殿、坛庙等大型建筑物的主殿。

梁枋上的各个部位主要线条全部沥粉贴金,金线一侧衬白粉或加晕,用青、绿、红三种底色衬托金色,看起来非常华贵。和玺彩绘分为"金龙和玺"、"龙凤和玺"和"龙草和玺"三种。

承天门大殿环廊采用的是金龙和玺图案。整组图案以各种姿态的龙为主要内容,枋心是二龙戏珠,找头中青地为升龙,就是龙头向上,绿地画的是降龙,就是龙头向下,盒子中间为坐龙,并衬以云气、火焰等图案,具有强烈的神威气氛。

在大殿厅堂纵横交错的梁枋上绘的是龙凤和玺彩绘。枋心是双龙或是双凤,找头、盒子等部位青地画龙,绿地画凤。龙凤和玺含有"龙凤呈祥"和"双凤昭富"之意。屋顶上的天花藻井画的是团龙图案。整个大殿在和玺彩绘的衬托下,显得富丽堂皇,金碧生辉。

承天门的5个城门洞中,各有两扇朱漆大门,门上布有"纵横各九"的鎏金铜钉。在城门上施用门钉之举,最早出现于隋唐时期。

最初是出于构造的需要,在木板和穿带部位,钉上铁钉以防止门板松散。但由于铁钉钉帽露在门表面有碍观瞻,为美观起见,人们将针帽打造成泡头形状,于是,就兼有了装饰功能。

对于使用门钉的数量,明代以后,有了等级上的讲究:"宫殿门庑皆崇基,上复黄琉璃,门设金钉。""坛庙圜丘外内垣门四,皆朱扉金钉,纵横各九"。

门钉要纵、横各九路,因为九是阳数之极,"九重"为帝王之居,只有皇帝的皇宫及城门正门才能享有"纵横各九"的规格,以下按品级门针数量呈单数递减。

一般亲王府邸的大门上门钉纵九横七;世子府邸门钉纵七横五;公爵门钉纵横各七,侯爵以下至男爵纵横各五,不过,他们各自的大门上只能为铁制门钉,不能采用铜制门钉。天安门乃皇城正门,当然门钉也属最高级别。

琉璃又叫流离,是传统建筑中的重要装饰构件,通常用于宫殿、庙宇、陵寝等重要建筑,也是艺术装饰的一种带色陶器。

琉璃是古代文化与现代艺术的完美结合,流光溢彩、变幻瑰丽,是我国古代艺术精致、细腻、含蓄的体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081703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5
下一篇2023-11-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