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爱情诗经名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出自《国风·周南·关雎》
赏析:
《关雎》这首短小的诗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特殊的位置。它是《诗经》的第一篇,而《诗经》是中国文学最古老的典籍。虽然从性质上判断,一些神话故事产生的年代应该还要早些,但作为书面记载,却是较迟的事情。所以差不多可以说,一翻开中国文学的历史,首先遇到的就是《关雎》。
当初编纂《诗经》的人,在诗篇的排列上是否有某种用意,这已不得而知。但至少后人的理解,并不认为《关雎》是随便排列在首位的。《论语》中多次提到《诗》(即《诗经》),但作出具体评价的作品,却只有《关雎》一篇,谓之“乐而不*,哀而不伤”在他看来,《关雎》是表现“中庸”之德的典范。而汉儒的《毛诗序》又说:“《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这里牵涉到中国古代的一种伦理思想:在古人看来,夫妇为人伦之始,天下一切道德的完善,都必须以夫妇之德为基础。《毛诗序》的作者认为,《关雎》在这方面具有典范意义,所以才被列为“《风》之始”它可以用来感化天下,既适用于“乡人”即普通百姓,也适用于“邦国”即统治阶层。如此说来,《关雎》之义大矣!暂且撇下这种理解究竟有多少道理,先从诗歌本身说起。
《关雎》的内容其实很单纯,是写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写他得不到“淑女”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得到了“淑女”就很开心,叫人奏起音乐来庆贺,并以此让“淑女”快乐。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十分清楚:“君子”在《诗经》的时代是对贵族的泛称,而且这位“君子”家备琴瑟钟鼓之乐,那是要有相当的地位的。以前常把这诗解释为“民间情歌”,恐怕不对头,它所描绘的应该是贵族阶层的生活。另外,说它是情爱诗当然不错,但恐怕也不是一般的爱情诗。这原来是一首婚礼上的歌曲,是男方家庭赞美新娘、祝颂婚姻美好的。《诗经·国风》中的很多歌谣,都是既具有一般的抒情意味、娱乐功能,又兼有礼仪上的实用性,只是有些诗原来派什么用处后人不清楚了,就仅当作普通的歌曲来看待。把《关雎》当作婚礼上的歌来看,从“窍窕淑女,君子好逑”,唱到“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也是喜气洋洋的,很合适的,当然这首诗本身,还是以男子追求女子的情歌的形态出现的。之所以如此,大抵与在一般婚姻关系中男方是主动的一方有关。就是在现代,一个姑娘看上个小伙,也总要等他先开口,古人更是如此。娶个新娘回来,夸她是个美丽又贤淑的好姑娘,是君子的好配偶,说自己曾经想她想得害了相思病,必定很讨新娘的欢喜。然后在一片琴瑟钟鼓之乐中,彼此的感情相互靠近,美满的婚姻就从这里开了头。即使单从诗的情绪结构来说,从见关雎而思淑女,到结成琴瑟之好,中间一番周折也是必要的:得来不易的东西,才特别可贵,特别让人高兴。
这首诗可以被当作表现夫妇之德的典范,主要是由于有这些特点:首先,它所写的爱情,一开始就有明确的婚姻目的,最终又归结于婚姻的美满,不是青年男女之问短暂的邂逅、一时的激情。这种明确指向婚姻、表示负责任的爱情,更为社会所赞同。其次,它所写的男女双方,乃是“君子”和“淑女”,表明这是一种与美德相联系的结合。“君子”是兼有地位和德行双重意义的,而“窈窕淑女”,也是兼说体貌之美和德行之善。这里“君子”与“淑女”的结合,代表了一种婚姻理想。再次,是诗歌所写恋爱行为的节制性。细读可以注意到,这诗虽是写男方对女方的追求,但丝毫没有涉及双方的直接接触。“淑女”固然没有什么动作表现出来,“君子”的相思,也只是独自在那里“辗转反侧”,什么攀墙折柳之类的事情,好像完全不曾想到,爱得很守规矩。这样一种恋爱,既有真实的颇为深厚的感情(这对情诗而言是很重要的),又表露得平和而有分寸,对于读者所产生的感动,也不致过于激烈。以上种种特点,恐怕确实同此诗原来是贵族婚礼上的歌曲有关,那种场合,要求有一种与主人的身份地位相称的有节制的欢乐气氛。而孔子从中看到了一种具有广泛意义的中和之美,借以提倡他所尊奉的自我克制、重视道德修养的人生态度,《毛诗序》则把它推许为可以“风天下而正夫妇”的道德教材。这两者视角有些不同,但在根本上仍有一致之处。
古之儒者重视夫妇之德,有其很深的道理。在第一层意义上说,家庭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元,在古代,这一基本单元的和谐稳定对于整个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意义至为重大。在第二层意义上,所谓“夫妇之德”,实际兼指有关男女问题的一切方面。“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礼记·礼运》),孔夫子也知道这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求。饮食之欲比较简单(当然首先要有饭吃),而男女之欲引起的情绪活动要复杂、活跃、强烈得多,它对生活规范、社会秩序的潜在危险也大得多,老夫子也曾感叹:“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论语》)所以一切克制、一切修养,都首先要从男女之欲开始。这当然是必要的,但克制到什么程度为合适,却是复杂的问题,这里牵涉到社会物质生产水平、政治结构、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也牵涉到时代条件的变化。当一个社会试图对个人权利采取彻底否定态度时,在这方面首先会出现严厉禁制。相反,当一个社会处于变动时期、旧有道德规范遭到破坏时,也首先在这方面出现恣肆放流的情形。回到《关雎》,它所歌颂的,是一种感情克制、行为谨慎、以婚姻和谐为目标的爱情,所以儒者觉得这是很好的典范,是“正夫妇”并由此引导广泛的德行的教材。
由于《关雎》既承认男女之爱是自然而正常的感情,有要求对这种感情加以克制,使其符合于社会的美德,后世之人往往各取所需的一端,加以引申发挥,而反抗封建礼教的非人性压迫的人们,也常打着《关雎》的权威旗帜,来伸张满足个人情感的权利。譬如《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在被锁深闺、为怀春之情而痛苦时,就从《关雎》中为自己的人生梦想找出了理由--当然,实际上她已经走得很远了。
君子如珩,羽衣昱耀,珺璟如晔,雯华若锦。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手法上分为《赋》《比》《兴》。《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那些适合官宣恋情的诗词“幸得识卿桃花面,从此阡陌多暖春”
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出处宋·范成大《车遥遥篇》释义但愿我像天上的星星,你像天上的月亮,我们夜夜相伴,就像那星月互相以皎洁的光辉映照。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出处《国风·郑风·风雨》释义风雨之时见到你,心里怎能不欢喜。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出处先秦 佚名《野有蔓草》释义一位美丽的姑娘含情不语,飘然而至,那露水般晶莹的美目,秋波一转,顾盼流转,妩媚动人,不期而遇真正巧,正好满足我的心愿。
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再拜陈三愿: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常健,三愿君如同梁上燕,岁岁常相见。出处五代·冯延巳《长命女·春日宴》释义风和日丽的春天,摆起丰盛的酒宴。一杯美酒一曲歌呵,拜了又拜许三愿:一愿郎君你长寿千岁,二愿我身体永远康健,三愿我俩如同梁上燕呀,双双对对,幸福无边。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出处唐·温庭筠《南歌子词二首/新添声杨柳枝词》释义小巧精致的骰子上嵌入那意喻相思的红豆,你是否知道那深入骨中的就是我对你的相思意
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释义亲你爱你,所以称你为卿。我不称你为卿,谁该称你为卿
《野有蔓草》,《诗经·郑风》的一篇。为先秦时代郑国华夏族民歌。全诗二章,每章六句。这是一首恋歌。《毛传》中说:“《野有蔓草》,思遇时也。君之泽不下流,民穷于兵革。男女实时,思不期而会焉。”《郑笺》说:“蔓草而有露,谓仲春之月,草始生,霜为露也。《周礼》:“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春秋时候,战争频繁,人口稀少。统治者为了繁育人口,规定超龄的男女还未结婚的,允许在仲春时候自由相会,自由同居。《风》诗中许多首诗都反映了这一情况。“野有蔓草,零露漙兮”两句是兼赋的兴句,它勾勒出一派春草青青、露水晶莹的良辰美景。紧接着“有美一人,清扬婉兮”两句则使我们仿佛看见一位漂亮的姑娘正在秋波一转的微笑。四句诗俨然是一幅“春日丽人图”,真可以说是“诗中有画”。《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野有蔓草
题解:良辰美景,邂逅丽人。
原文
野有蔓草①,零露漙兮②。有美一人,清扬婉兮③。
邂逅相遇④,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5)。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邂逅相遇,与子偕臧⑥。
注释
①蔓:延。
②零:滴落。漙(tuan):露水多的样子。
③清扬:眉清目秀的样子。婉:美好。
④邂逅(xiehou):无意中相见。
⑤瀼:露水多的样子。
⑥臧;善,美好。
译文
郊野青草遍地生,露珠盈盈满草叶。有个美丽的姑娘,眉清目秀好动人。
不期而遇见到她,正如我心情所愿。
郊野青草遍地生,露珠盈盈满草叶。有个美丽的姑娘,眉清目秀好动人。
不期而遇见到她,与她同行共欢乐。
赏析
这是多么浪漫而自由的爱情:良辰美景,邂逅丽人;一见钟情,便携手藏入芳林深处。恰如一对自由而欢乐的小鸟,一待关关相和,便双双比翼而飞。
率真的爱情,形诸牧歌的笔调,字字珠玉,如歌如画。诗分二章,重复叠咏。每章六句,两句一层;分写景、写人、抒情三个层次。而典型环境、典型人物与典型感情,可谓出之无心而天然合作。
清丽的环境和美丽的姑娘,从小伙子的视角见出,楚楚有致,格外动人。“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春晨的郊野,春草葳蕤,枝叶蔓延,绿成一片;嫩绿的春草,缀满露珠,在初日的照耀下,明澈晶莹。在这清丽、幽静的春晨郊野,“有美一人,清扬婉兮”;一位美丽的姑娘含情不语,飘然而至,那露水般晶莹的美目,顾盼流转,妩媚动人。先写景,后写人,诗中有画,画中有人,四句诗俨然一幅春郊丽人图。而在修长的蔓草、晶莹的露珠与少女的形象之间,有着微妙的隐喻,能引发丰富的联想。“清扬婉兮”的点睛之笔,表现了姑娘惊人的美丽。小伙子见到这一切,爱悦之情怎能不喷涌而出。“邂逅相遇,适我愿兮。”这里,有对姑娘的惊叹,有对不期而遇的惊喜,更有对爱神突然降临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第一章与第二章之间的空白,可理解为姑娘小伙相对凝视之时,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静场;次章前五句的重叠复唱,可理解为小伙子心情略为平静后,向姑娘倾诉的爱慕之意和殷殷之情。然而,在这人性纯朴的时代,又值仲春欢会之时,无需絮絮长谈,更不必繁文缛节。“邂逅相遇,与子偕臧。”只要两情相愿,便结百年之好;毋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可永结同心。
德国美学家黑格尔说:“整个灵魂究竟在哪一个特殊器官上显现为灵魂我们马上就可以回答说:在眼睛上;因为灵魂集中在眼睛里,灵魂不仅要通过眼睛去看事物,而且也要通过眼睛才被人看见”(《美学》第一卷)。其实,艺术描写的这一美学原则,二千多年前中国的民间诗人已心领神会,运用娴熟。从《硕人》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到《野有蔓草》的“清扬婉兮”、“婉如清扬”,都是通过流盼婉美的眼睛,写姑娘的美丽。在短小的抒情篇章中,只有通过传神的“点睛”之笔,才可能写活人物;而在陌生男女邂逅相遇之时,四目注视,相对而望,也是最自然的表情。因而,这里的“点睛”之笔,可以说虽着力而极自然。
这牧歌般的自由之爱,是美好心愿的诗意想像,还是先民婚恋的真实写照《毛序》认为是前者,曰:“《野有蔓草》,思遇时也。君之泽不下流,民穷于兵革,男女失时,思不期而会焉。”所谓“思遇时”、“思不期而会”,即战乱的现实男女失时,只有借诗歌表达心愿;诗意的满足背后是现实的缺陷。明代季本认为是后者,其《诗说解颐》曰:“男子遇女子野田草露之间,乐而赋此诗也。”今人多从此说,且更明确提出这是一首情诗恋歌。从诗歌意境看,《野有蔓草》确是对先民的自由婚恋的赋颂;但是,《毛序》对此诗背景的分析,确也不能视为纯粹臆测。
不过,无论是诗意想像,还是真实写照,它都带有原始的纯朴性和直率性而不同于后世表现男女邂逅的诗作。唐代崔护的《题都城南庄》也写“邂逅相遇”;但一见钟情,却终成遗憾。“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一声叹唱,千年怅惘;封建礼教,酿成了多少人间悲剧。《野有蔓草》作为对华夏先民的圣洁自由的婚恋性爱的赞歌,将具有永恒的魅力。
读解
一对青春男女偶然相遇,喜不自禁,其乐融融。表面上看是不期而遇,实际上却是“有备而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结局呈现为偶然,却是苦苦寻找的必然结果。
当然,我们从不去分析偶然和必然的关系,那是哲学家们的事。在生活之中,我们只是凭着直感去生活,去体验苦苦寻求的艰辛,幻想中的满足,以及偶然得到的惊喜。我们经常无法解释偶然得来的惊喜,也无法解释追寻不到的失落,而把它们归之于“命运”。成为命运宠儿的毕竟是少数,而多数人则成为命运的弃儿。如果真有命运存在,相信它会是公平的。付出和收获应当成正比。这当中,重要的恐怕是自己的态度:得到了又怎样,没有得到又怎样,看重过程,还是不是看重结局
如果真的相信命运存在,就应当坦然面对现实。得到了不狂喜,得不到不哀伤。只要付出了,耕耘了,追求了,就是最大的收获,就不是两手空空。
不期而遇固然可喜;下文如何,也很重要。
《诗经》里的偷欢史
——刘利《〈诗经〉的秘密》阅读札记
赵瑜 :
《诗经》是一个比喻,几乎,它成为一个无法抵达的文字塔。“风雅颂”更像一轮被唐诗宋词刻意修饰过的月亮,只挂在旧时的宫廷上空,阳春着,白雪着。不幸生在这物欲浓郁感情轻浮道德沦落的二十一世纪初叶,那么,《诗经》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去他的吧,我们还是看言情剧讨论房价以及婚外情吧。
的确,《诗经》用数千年的时间将我们推开,高高在上地演出着旧时的剧目。大雅、小雅,都是一曲和者寡淡的高曲。然而有一个叫刘利的深圳女作家,却把《诗经》往低处看了。她和女友喝咖啡的时候看《诗经》,发现《诗经》里的一场欢喜的一夜情,羡慕不已。
那诗的名字叫做《郑风·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这是一首两情相悦第一次见面便以身相许的浪漫故事,可不就是现在流行的一夜情。在当下这样一个肉欲廉价精神空壳的时代,即使是同样的事情,却无法和古人相提并论。这实在让人伤感。
关于《诗经》是一部*书的论断,其实一直是有的,譬如著名诗人闻一多先生就很是看不上诗经,在各种场合均加以抨击。然而,自孔夫子起,有文字史以来,《诗经》一直以文学的源头面目出现。
《诗经》差不多启蒙了一代又一代读书人的情商,然而,到了刘利这里,却成了一部地下读物。不信,你看看她从诗经里读出了什么:《调调情,跳跳舞》、《爱上袜子有洞的有妇之夫》、《大龄剩女忧思录》。
我十分喜欢刘利的咖啡馆腔调,她的文字所流出来的幽默有些无厘头,让我想到“小雅”这个词语。所谓的大雅大约需要肃穆的背景,而小雅则需要合适的情调。小说家刘利具备这些,她生活在深圳,那是一个被海洋吹绿了的城市。那个城市有着沧海桑田的成长史,这一点极合乎《诗经》里篇章风味。
刘利读《诗经》,是剥开外衣来读,是蒸熟之后来读,是将尘土洗净来读。她的文字有着丰富的表情和让你感觉温暖的体温。谈恋爱的种种细节和《诗经》有关,一夜
情的种种状况,也和《诗经》有关。将《诗经》的衣裳脱下来,放入夜晚,那么刘利看到了一场又一场的偷欢史。她津津于这些发现,她有用不完的泼辣句子。在阅读《邶风·简兮》时,说:“这分明说的是湖南卫视2007年的快男比赛嘛!”
在刘利的笔下,《秦风·车邻》就是一段赤裸裸的金瓶梅式的书写。“这《车邻》描述的醉生梦死的两性关系,怎么让人想起唐明皇和杨贵妃‘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HIGH倒是HIGH了,只是最后断送了大唐江山。所以,后人认为他们纯粹是鬼混,而不是爱情。”
虽然文字姿肆,但刘利却有一些文艺女青年的理想主义,评价任何一段《诗经》的偷欢文字之后,都有她自己的爱情理想。她不喜欢《车邻》里醉生梦死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散发喝凉水的爱情态度,她喜欢的是《采绿》中那样的爱情,风和日丽的,还钓了很多鱼。
刘利的标题非常港台剧名称,这大概和她住在深圳有关,这篇名叫《爱上袜子有洞的有妇之夫》,让我控制不住地哈哈大笑,一则是由于我就是这么一位袜子有洞的有妇之夫,再则是,在这样一篇文字里,她竟然玩起了深沉:“其实,你、我、男人、女人……谁没有精神漏洞我们之所以需要爱情,或许就是为了给我们的精神漏洞打上补丁。”
这话说得真好,只是,我很疑惑,当我费尽思量背诵“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时候,她是如何发现身边的男人的袜子有洞的呢这实在是一件值得深入研究的趣事。
文/赵瑜
《诗经》是什么
《诗经》是浪漫,是求而不得的爱恋哀而不伤的分离,是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是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是花草月亮,淡淡的哀愁……
《诗经》又是世俗,是俗世男女爱欲纠缠,是红拂夜奔文君听琴;也是兰花花说我俩死活常在一搭;更是大姑娘走进青纱帐,怎么不见我的郎……
在刘利的眼中,诗经就是这样一本书,活泼泼的生命力,热辣辣的爱与欲,在风清月明的夜里,曾经演出的一幕幕人间传奇。
《国风·郑风野有蔓草》全文解释及赏析
《诗经·淇奥》中的君子形象解读
内容摘要: 《淇奥》是《诗经》中一篇优秀的颂赞诗,里面赞颂了一位品貌兼美、充满理想色彩的完美君子,充分展示了男子真正的美在于内在的气质品格和才华修养,深刻表达了我们民族对优秀人士的尊敬之情。“君子”在我们民族的思想意识里具有很高的文化内涵。本文通过对《淇奥》的文意理解和意象分析,从生态美学的角度对《淇奥》中的君子形象作初步的探讨,最后讨论了“君子形象”的现代意义——对生命和生存现状的思考,对心灵和理想的感受。
关键词:《诗经》 《淇奥》 君子 生态美学 中庸之道 现代意义
一、 关于《淇奥》
《诗经﹒国风﹒卫风﹒淇奥》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如箦。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淇奥》收录于《诗经·国风·卫风》中,是一首人物颂赞诗,《淇奥》全篇共三段,反复吟诵了在那淇水弯弯的岸边,有一位高雅的德才兼备的君子。关于这位君子的人物原型,据《毛诗序》说:“《淇奥》,姜武公之德也。有文章,又能听其规谏,以礼自防,故能入相于周,美而作是诗也。”这个武公,是卫国的武和,生于西周末年,曾经担任过周平王(前770—前720年)的卿士。史传记载,武和晚年九十多岁了,还是谨慎廉洁从政,宽容别人的批评,接受别人的劝谏,因此很受人们的尊敬,人们作了这首《淇奥》来赞美他。从诗本身而言,只是一曲形象的赞歌,时间、地点、人物的指针性不强,因此可以说,诗中形象并非实指,而是周王朝时代一个品德高尚的士大夫,具有泛指的意蕴。我们知道,先秦时代,我们国家四分五裂,诸侯割据统治地方,正是中华民族不断凝聚走向统一的时代,人们希望和平、富裕的大一统生活。在那样一个时代,人们自然把希望寄托在圣君贤相、能臣良将身上。赞美他们,实际上是我们先民表达的一种生活向往。
从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位君子的优秀形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外部形象:“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深刻地写出了这位君子相貌堂堂,仪表庄重,神态威仪,衣服也整齐华丽;“充耳琇莹,会弁如星”,君子连衣服和帽子上的装饰品都是很精美。
外部形象的描写对于塑造一位高雅君子形象是很重要的,这是给读者的第一印象,这第一印象写好了,全篇的内容才会丰满。
2、才能:“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不光写了这位君子的外貌,深层次的含义也写了这位君子的文章学问很好,赞美了这位君子的行政处事能力。“猗重教兮,善戏谑兮”则写出了这位君子不俗的外交能力。
诗歌从内政外交两个方面来赞美这位君子杰出的个人才能,突出了良臣的形象,丰富了全篇。
3、个人的道德修养:“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宽兮绰兮”写出了这位君子虽然地位显赫,但是心胸宽广,纯厚朴实,平易近人,的确是一位高雅的品德高尚的贤人。
诗歌从这三个方面由外到内高度赞颂了这位君子,谦和、沉稳、雍容、学识、气度、人品,无一不具,而且样样都好到不能再好。当然,或许这位君子地位不够显赫,衣着也不够华丽,但是他平易近人、纯朴如水,仿佛朗月普照大地。他是个贤人,他是个良臣,再加上雅致的外部形象,人们更尊敬他了,所以诗歌第一、二段结束的“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表达了人们对这位君子的高度赞扬。也许是情人眼里出西施,在古人的笔下,“君子”竟然这般完美!
二、《淇奥》的意象解读
《淇奥》运用了多个内涵丰富的意象,这些意象对塑造诗中的君子形象起了很大的作用。题目“淇奥”是诗歌的中心意象,“淇”,淇河,在今天的河南,“奥”是通假字,通“隩”,读作yù,意思是河岸弯曲的地方,“奥”和“玉”又同音,则可取义“淇玉”,这是一块物华天宝的风水宝地。“淇奥”是淇河河岸弯曲的地方,它象征着一种清新淡雅、安静生态、人杰地灵的生活环境。“绿竹”四季常青、生机勃勃,象征的是一种欣欣向荣的生命力,深层次的含义是彰显和衬托君子的高雅节操。“切”、“磋”、“琢”、“磨”四个动作说的是如何治玉的。玉生在石头里面,所以要先把石头锯开,拿出玉,这就是“切”;切开石头拿出来的玉还有许多碎石,要把这些碎石去掉,所以要“磋”;玉磋好之后,我们把它加工成我们想要的器物,就是“琢”,所谓“玉不琢,不成器”;把玉加工成器物的最后工序就是要给玉抛光,以增加玉的光泽度,使玉器看起来更精致,这就是“磨”。用“切”、“磋”、“琢”、“磨”来写一个人,说明这样的人并非普通的凡夫俗子、肉眼凡胎,他是经过“切”、“磋”、“琢”、“磨”等工序锻造而成的,这样的人治学修身,才佩称得上“君子”。“圭”和“璧”都是上好的精致的玉器,“金”和“锡”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加工很困难,用罕见的珍贵的物品来形容一个人,说明这样的人学精行法,在人们心目中是多么的受尊敬。第二段中的“充耳琇莹,会弁如星”来写这个君子的耳坠和帽子这些装饰之精致漂亮,这些审美意象更增加和丰富了这位君子的内涵。
《淇奥》全篇基本上都是用“玉”这个意象来服务中心写君子形象的,可见玉的文化价值自古就在我们民族的心里根深蒂固。“玉”是我们民族心目中一个美好、高尚的字眼,我们常常以玉作喻,用来赞美那些美好的人或事物。玉的文化古已有之,它是唯中国深奥的一种特殊文化,玉之润可消除浮躁之心,玉之色可愉悦烦闷之心,玉之纯可净化污浊之心。所以君子爱玉,希望在玉身上寻到天然之灵气,这就是《淇奥》要用“玉”去描写一位高尚的君子的缘故。
《淇奥》全篇的这些意象一直贯穿全诗的始终,塑造了“君子形象”这个文学典型,是“君子形象”灵魂和生命力的所在,统摄着君子形象生命的“总特征”。正如黑格尔所说“把一切都融贯成为一个整体的那种深入渗透到一切的个性……这种个性就是所言所行的同一源泉,从这个源泉派生出来的每一句话,乃至思想、行为举止的每一个特征”,《淇奥》中的细节、人物、场景、事件都体现了这样的“特征”,使君子形象愈加的鲜明。这个鲜明的君子形象并不是创作者创作动机一瞬间的自然流露,它一定是经过长时间的材料储备和构思才将鲜活的君子形象呈现给读者,这在它的作用里可以看出。那么,君子形象在《淇奥》一篇中有什么作用呢?
君子形象所显示的历史的真实程度在某种程度上表达了我们祖先解放自身的要求和改变当时生存秩序的愿望。在前面我们提到过先秦时期,国家四分五裂,诸侯争霸天下,我们的祖先渴望统一和平的时代,所以把解放自身的要求和改变生存秩序的愿望自然的寄托在那些“君子”身上,赞美君子,实则表达的是对一种新生活的向往。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君子”在那样的时代自然地应运而生,因为他们身上被赋予了某种时代和历史的宿命色彩。君子形象是体现时代精神和人民审美理想的具有新颖生动的个性和丰富多样的性格内涵的革命者、创业者和建设者形象。“君子”身上所表现出的革命理想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真实地反映了时代的风貌、时代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君子”是一个“理想性的人”,他的出现由社会生产所决定。人类对于自身的理想性设定是一个历史性的过程,在人类真正的自由来临之前,即经济与政治上的自由充分实现之前,我们可以想象理想的“人”是什么样子?人对于自身的审美理想推动着人的进步,这个审美理想不仅仅是人的外在形态,是人的整体,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理想状态,而人的理想状态既是肉体性的,也是精神性的,《淇奥》中的“君子”符合这样的审美理想。
君子形象的“理想化”是审美的升华。虽然说《诗经》大多数运用的是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但是《淇奥》中君子形象的塑造或多或少具备了一些理想主义的成分,我们不禁会问古今中外的现实社会里真的会有这样的“君子”吗?但是这里我们不讨论“君子”的真伪,既然“君子”被塑造出来,那么他的性格和灵魂应该是合乎理想的,黑格尔说过“艺术可以表现神圣的理想”。在这里,我认为君子形象一方面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它的审美意义也告诉了我们现实中我们缺失了什么,我们的人生又应该有怎样的信仰和追求。
三、《淇奥》中君子形象的生态性解读
《淇奥》三段都以“瞻彼淇奥,绿竹…”开头,一咏三叹,这就为全篇奠定了一个“绿色”的抒情基调,为君子形象蒙上了一层生态色彩。在淇水的曲岸,绿色的竹子生机勃勃,随风飘扬,一片生态和谐的景象。我们知道,诗经所描写的时代里由于生产力局限,是没有工厂、没有现代科技的,也就不会有环境污染,不会有现代都市车水马龙的喧嚣嘈杂,这样的自然环境是原始的、生态的,所以我们可以说《淇奥》是我国早期典型的一篇生态文学作品。说《淇奥》是生态文学的代表作,这是因为:第一,《淇奥》运用了“绿竹”这样一个典型的生态意象,揭示了生态内蕴。理解《淇奥》,我们可以发现创作者的高明之处,他将生邃的生态哲理、优雅的诗性气质和强烈的忧患意识熔铸成为一个别具洞天的意象世界,引领着我们读者在《淇奥》的意境中陶冶性灵,强化生态意识,探寻诗意生存的理想之途。这是生态文学作品的典型特征。第二,《淇奥》高度重视它的生态审美艺术性。《淇奥》通过塑造一位精神高尚、人格健全、血肉丰满的“君子”形象来实现对审美的自由理想和完美世界的构建。《淇奥》的创作者通过挖掘现实生活中的诗意美,在文学作品中谱写真、善、美的时代华章,来抚慰和疗救时代中人们荒芜的心灵,这是关于人类生存问题的思考,它关心和关怀人类生存的现状和意义等一系列问题,体现了生态文学终极关怀的人文精神。
什么样的环境可以造就什么样的人,《淇奥》中原生态的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意识或精神的基础和源头,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出现的“君子”不可能是“刁民”,他必定是生态的、绿色的,就像一株阳光下生长的植物,健康、无公害,是人们的理想追求,是一个理想的“人”,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四、君子形象与中庸之道
领悟《淇奥》中的君子形象,我们发现,这里的“君子形象”完全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就是君子之道,它是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精神修养以达到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的方法。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文化历来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样的“和谐统一”就是通过“天人合一”来实现的。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反对把天和人割裂、对立起来,他们认为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理性与情感、鬼神与圣人都是相类相通的,因此可以达到统一。《淇奥》中的“君子”不论外在的形象,还是内在的道德修养和学识才能,每一个方面都可以堪称完美,可谓真正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是“中庸之道”的典型,君子的身上也体现了古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政治思想。文化的力量,深深融入在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上,《淇奥》以人为本,理想君子形象的塑造让我们明白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民族精神内涵,这个形象体现了我们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对每一个中华民族都是一种精神激励。
五、结语:君子形象的现代意义
至此,我们从理解文意、意象分析、生态美学、传统文化等方面对《诗经·淇奥》中塑造的“君子形象”做了比较全面的解读,然而本文的目的不是要人们去了解一位古代文人笔下的“君子形象”,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君子”这一形象在现代语境里对我们现代人还有哪些传播教化的功能?
《淇奥》的意境就像早晨的一滴清露,清新美好,它也像一支适宜的温度表一直挂在理解它的读者的心里,启发净化着人们的心灵,《淇奥》纯净、美妙、独具匠心的艺术魅力,带给了现代读者无尽的遐想和久远的审美享受,在失重的现代语境里,在文明缺失的现代社会里,重温《淇奥》,是一次对生命和生存的再解读,是一次对心灵和理想的再感受,它是现代人做人的一个风向标,是现代人理想生存家园的美好图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