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扎染、

什么是扎染、,第1张

概述  zā rǎn 扎染(tie dye)

[bandhnu] 织物在染色时部分结扎起来使之不能着色的一种染色方法

根据设计图案的效果,用线或绳子以各种方式绑扎布料或衣片,放入染液中,绑扎处因染料无法渗入而形成自然特殊图案的一种印花方法。

也可将成形的服装直接扎染。

分串扎和撮扎两种方式。

前者图案犹如露珠点点、文静典雅,后者图案色彩对比强烈、活泼清新。

一般可用来做较为宽松服装、围巾等。

多选用丝绸面料。

扎染又称绞缬,是一种古老的采用结扎染色的工艺,也是我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

据历史记载,早在东晋,扎结防染的绞缬绸已经有大批生产,当时绞缬产品,有较简单的小簇花样,如蝴蝶、腊梅、海棠等;也有整幅图案花样,如白色小圆点的“鱼子缬”,圆点稍大的“玛瑙缬”,紫地白花斑酷似梅花鹿的“鹿胎缬”等。

在南北朝时,扎染产品被广泛用于妇女的衣着,在“搜神后记”中就有“紫缬襦”(即上衣)、“青裙”的记载,而“紫缬襦”就是指有“鹿胎缬”花纹的上衣。

唐代是我国古代文化鼎盛时期,绞缬的纺织品甚为流行、更为普遍,在唐诗中我们可看到当时妇女流行的装扮就是穿“青碧缬”,着“平头小花草履”。

在宫廷更是广泛流行花纹精美的绞缬绸,“青碧缬衣裙”成为唐代时尚的基本式样。

北宋时,绞缬产品在中原和北方地区流行甚广。

扎染是中国一种古老的纺织品染色工艺,大理叫它为疙瘩花布、疙瘩花。

其加工过程是将织物折叠捆扎,或缝绞包绑,然后浸入色浆进行染色,染色是用板蓝根及其它天然植物,故对人体皮肤无任何伤害。

扎染中各种捆扎技法的使用与多种染色技术结合,染成的图案纹样多变,具有令人惊叹的艺术魅力扎染在中国约有1500年的历史。

现存最早的实物是东晋年代的绞缬印花绢。

唐代扎染发展到鼎盛时期,贵族穿绞缬的服饰成为时尚。

北宋时期因扎染制作复杂,耗费大量人工,朝廷曾一度明令禁止,从而导致扎染工艺衰落,以至消失。

但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仍保留这一古老的技艺。

除中国外,印度、日本、柬埔寨、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也有扎染手工艺。

20世纪70年代,扎染成为流行的手工艺,广泛应用于服装、领带、壁挂等。

在同一织物上运用多次扎结、多次染色的工艺,可使传统的扎染工艺由单色发展为多种色彩的效果。

扎染的制作过程图解如下:

材料准备:布料、染料、针线。

1、捆扎布料:将自己设计好的图案用绘稿液描绘到布料上,然后用针线进行捆扎。

2、染前处理:因为织物上带有浆料,为保证在扎染制作过程中,做到染色均匀,需进行退浆处理。

3、染色:将通过浆的布料放入染色锅中浸染或煮染一段时间 (染色用量、染色时间在染料包装上会有做规定),需注意的是不同的染料有不同的配方和方法,然后用清水冲洗、晾干。

4、染后处理:晾干后,解开捆扎处,用清水清洗两次,以便洗去浮色,然后晾干,最后用熨斗烫平,完成。

扎染简介:

扎染是中国一种古老的纺织品染色工艺,大理叫它为疙瘩花布、疙瘩花。《资治通鉴备注》详细的描述了古代扎染过程:“撮揉以线结之,而后染色,既染,则解其结,凡结处皆原色,与则入染矣,其色斑斓。”

其加工过程是将织物折叠捆扎,或缝绞包绑,然后浸入色浆进行染色,染色是用板蓝根及其它天然植物,故对人体皮肤无任何伤害。扎染中各种捆扎技法的使用与多种染色技术结合,染成的图案纹样多变,具有令人惊叹的艺术魅力。

扎染在中国约有1500年的历史。现存最早的实物是东晋年代的绞缬印花绢。唐代扎染发展到鼎盛时期,贵族穿绞缬的服饰成为时尚。北宋时期因扎染制作复杂,耗费大量人工,朝廷曾一度明令禁止,从而导致扎染工艺衰落,以致消失。

20世纪70年代,扎染成为流行的手工艺,广泛应用于服装、领带、壁挂等。在同一织物上运用多次扎结、多次染色的工艺,可使传统的扎染工艺由单色发展为多种色彩的效果。

扎染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染色工艺,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在世界各地享有盛誉。扎染所制作出来的成品,如服装、围巾、领带、包、头饰等,往往带有一种独特的艺术美感和浓郁的文化气息。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扎染制品是非常常见的。例如,扎染的围巾和领带,它们的颜色通常是鲜艳且不规则的,带有一种独特的抽象美。同时,扎染的服装也以其独特的色彩和纹理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另外,扎染的桌布、床单等家居用品也非常受欢迎,能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一种别样的风情。

此外,扎染的壁挂、纺织工艺品等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总的来说,扎染是一种非常有特色的民间工艺,其制品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蜡染,蜡染是蜡画和染色的合称。

扎染,据说,古老的扎染源自中原,后来,流传各地,并在大理白族民间得到了不断发展。它主要是将棉麻白布或  毛巾,用线按一定的规则缝合捆扎起来,然后放入染缸染上靛蓝而成。

夹缬(镂空印花)。

扎染与蜡染的区别:

蜡染就像照相术一样,照相术是利用光化学原理,首先对负片(底片)进行光化学反应,按照光的强度,反应程度就不一样,最后形成了越黑的影象物体越透明,越白的影象越黑。

扎染的方法更加生动,面料不是靠蜡来附着,而是依靠绳子来裹扎一部分面料,被扎住的部分不放到染料中,其他部分一样就形成了与染料一致的颜色,捆扎部分也由于液体的浸透形成了颜色的过渡。

扎染又称为绞缬或绞染,是用绳、线对织物进行紧固的结、系、捆、绑、缝、扎,然后放在染液中煮染。蜡染是利用蜡的拒水性能,在织物上先用蜡画出装饰图案,然后浸入染液中。蓝印花布又称灰染、靛蓝花布,采用镂空刻版刮浆防染技术反复浸染,形成简洁朴素的蓝白花纹之美。

扎染是我国古代纺织印染工艺。在大理,它也被称为“疙瘩布”和“疙瘩花”,因为在染色时,织物的一部分被捆扎起来,使其无法着色。它是我国传统的手工染色工艺之一。

扎染工艺分为结合和染色两部分。它是通过纱线、线、绳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缝、扎、扎、夹等多种形式的组合染色。该工艺的特点是印染工艺,先将线绞成结,再印刷染色,再将扭曲的线去掉。它有100多种变换技术,每种都有自己的特点。如“转卷”,色彩丰富,变化自然,趣味无穷。更让人惊奇的是,每一种花,即使有上万朵花,经过染色后也不会出现同样的现象。这种独特的艺术效果是机械印染工艺难以达到的。

中国纺织工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代或西周。在商代和西周的墓葬中发现了许多玉蚕,说明当时人们对养蚕非常重视。春秋战国时期,丝绸织造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现有的发掘资料和资料来看,当时的丝绸面料种类繁多,图案精美。到了汉代,丝织物和染织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可分为十大类:棉、丝、祁、罗、纱、廉、婉、畲、缎等。2006年和2008年,云南大理白族扎染技术和四川自贡扎染技术先后被文化部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云南大理周城张世臣被认定为2011年国家级扎染传承人,海安县应用的南通扎染技术于2014年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焦宝林被命名为南通市省级扎染技术传承人。

我国传统社会男耕女织的基本经济形态形成后,社会思潮中出现了对“织女”的崇拜。《汉代石星图》中有一幅美丽的“织女”形象。西汉时,在长安昆明湖附近也发现了“织女”石雕。古代文献中对纺织生产劳动也有许多描写。比如墨子子子国的《妇女作文集》,也就是说春秋战国时期,织女的劳动不仅是织布,而且是织布、织绸的《作文集》孟郊的《织女话》说:“肌肉一天比一天累,窗户总是在机器下面”,生动地描绘了织工的辛勤劳动;王健的《锦歌》写道:“红枝繁茂,紫丝绒柔软,蝴蝶飞舞,花儿婆娑。梭子的声音和梭子一样重,玉腕不停地卷起袖子。”

彩色扎染和反简单扎染有着同一首歌、不同作品的魔力。它们能产生朦胧飘逸的风格,回归自然美,更好地展示形象,增添艺术魅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090182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7
下一篇2023-11-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