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以“李白和杜甫”为话题的作文,千字。

求一篇以“李白和杜甫”为话题的作文,千字。,第1张

  在本文中,我将以李白的七言古诗为主兼带与杜甫的七言古诗作比较,探讨

  一下他们诗歌的一些重要区别和特征。

  那么,李杜创作的根本区别在哪里呢?

  裴斐先生在《李白十论》一书中说:“李杜创作的最根本区别,简单讲来,

  乃在于对待主客观的不同态度,用王国维的话说,李白属于‘主观诗人’,杜甫

  属于‘客观诗人’,杜甫擅长客观描写,代表作是叙事诗,他的抒情诗也带有客

  观色彩;李白擅长自我抒情,绝大部分是抒情诗,他的叙事诗也带有抒情色彩。

  杜甫诗的社会内容是通过一幅真实的生动的社会生活图画直接呈现的。因而容易

  被人认识,李白诗歌形象主要是诗人自己,而不是客观的社会生活,因而他的社

  会内容不容易被人认识。”

  我很赞同这些观点,不过需要进一步阐发。什么是“主观诗人”呢?李杜诗

  歌创作对待主客观的态度是怎样的呢?

  我先引几段古代诗论家的评论。

  《唐末诗醇》称赞李白的七古诗:“往往风雨争飞,鱼龙百变;又如大江无

  风,破浪自涌,白云从空,随风变灭,诚可谓怪伟奇绝者矣!”

  李阳冰《草堂集序》说李白:“唯公文章,横被六合。可谓力敌造化欤!”

  皮日休《刘枣强碑文》说:“言出于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读之则神驰八极,

  测之则心怀四溟。磊磊落落,真非世间语者,有李太白。”

  吴乔《围炉诗话》:“太白胸怀,有高出六合之气,诗则寄兴为主,非促然

  诗人之作也。”

  元稹《与元九书》:“李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索风雅比兴,十无一焉!

  杜诗最多,可传者千首。”

  赵翼《瓯北诗话》评李白:“自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又说:“才

  气豪迈,全力神运,自不屑束缚于格律对偶,与雕饰者争长。”

  我国古代诗歌注重直觉体味,以上这些论述都是从整体上把握李诗特征的。

  仔细品味,我觉得他们仍然是从主观和客观的关系上说的。从主观方面,强调李

  诗的“神”、“气”、“奇”等主体性特征;从客观方面强调杜诗的“风雅比兴”

  (社会内容)。从主客观关系方面,强调李诗的主观统摄客观的气势和力量,以

  至达到主客统一,构成物我不分的高超境界。

  一、主观诗人和客观诗人--李杜创作的基本差异

  作为“主观诗人”,李白诗歌创作的首要特征就是的他的主体性原则。很多

  研究者喜欢用“感情强烈奔放”、“主观色彩浓厚说明李诗的主观性特征。我以

  为仅仅这样说还是不够的。杜甫也有很多感情强烈、抒情主人公形象鲜明的诗篇。

  萧涤非先生说:“他固然有大悲、大怒的时候,但也不是没有大喜的时候。为了

  更好更充分地表达出这些感情,在这种时候,他通常就使用七古这一诗体。比如

  《哀江头》、《哀王孙》、《悲陈陶》、《悲青板》、《同谷县作歌七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有的写亡国之痛,有的写身世之苦,都是‘长歌可以

  当哭的’”(《杜甫研究》修订本,第12页)。李白创作的主体性原则表现在:

  他始终以“自我”为中心,强调和提升主体的作用,以至达到对客体(描写对象)

  的驾驭、征服的程度。我们举他的《蜀道难》来说明。理解这首诗应该紧紧抓住

  诗人形象这个主体,仅仅把本诗理解为描写奇丽的山川景象,或者在诗歌的寓意

  上过多猜测都会影响对本诗精神的把握。我们看到,诗人反复咏叹“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其用意正在于处处暗示诗人形象的存在。这首诗出现的一系列动

  词,如“嗟”、“扪”、“抚”、“坐”、“问”、“见”、“听”等都表明诗

  人置身其中(尽管是在想象中)。诗人面对险峰绝壁,时而惊叹,时而赞赏,毫

  无惧怕心理。他是用整个身心去拥抱这自然景观的,越是赞叹高山大川奇绝,越

  是显示诗人形象的高大,显示诗人的气魄和意志。诗人把奇山深山、飞流急湍、

  古往今来、神话传说全部统摄起来任意驱遣。自然景物已不再是描绘刻划的对象,

  而是诗人意志和情感的化身和再现,客体(描写对象)已被主体(诗人)消融于

  自身。正是在这样的主体征服客体的过程中,诗人的精神得到升华,读者的情绪

  也激昂起来,获得极高的美感享受。

  李白诗歌的整个特征决定了诗人抒情和描写的一些重要特点。他不是将描绘

  对象当作一个整体看待,而是把它打碎,加以咀嚼,再用感情的线索把它串通起

  来;他抒情的方式是尽情倾泻、恣意挥洒,不受诗歌结构形式的牢笼。有的研究

  者认为李白诗歌表现出“跳跃式”的结构式的特点,这仍是一种表面的看法。我

  们再看《梁甫吟》,诗写李白受挫后的愤懑和对理想的期待。如果说《蜀道难》

  还有一个奇险山川作为抒情表象的凭借物,那么,这篇《梁甫吟》已经没有完整

  的客观的事物作为依附体了。它通篇用典,古往今来,上天入地,尽情驰骋,任

  思想感情的发展,时而奇幻惝恍、深不可测;时而风和日丽,春意盎然;时而险

  象环生、浊浪翻滚。这一切都在诗人这个主体的包举之内。沈德潜说:“后半拉

  杂使事,而不见其迹。”沈德潜是从诗的结构形式上说的,其实这个“迹”还是

  有的,这就是诗人思想感情发展的“痕迹”。

  李白诗歌的这个特征是和杜甫大异其趣的。探索一下杜诗处理主客观关系,

  我们发现,诗人在描写方式上是把对象当作一个整体作深入细致的刻划;在抒情

  方式上是把个人情感渗透于描写对象之中,即所谓“寓主观于客观”。赵翼在

  《殴北诗话》中说他:“思力沉厚,他人不过说到七八分,少陵必说到十分,甚

  至十二分。”试以《丽人行》说明。诗作于天宝十二载春,讽刺杨家兄妹骄纵荒

  *的生活,借以反映君王的昏聩和朝廷的腐败。这首诗刻划细致入微、态度严肃

  认真、叙事有条不紊,甚至对丽人的体态意态和服饰肴馔等细节的描摹都历历可

  见,明显体现出客观性的特点。诗人正是在这样的一本正经的描述中达到讽刺的

  目的。正如浦起龙所说:“无一刺讥语,描摹处语语刺讥;无一慨叹声,点逗处

  声声慨叹。”我们再看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和李白的《蜀道难》

  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出现了诗人的形象。但杜甫的这首诗,尽管感情很强

  烈,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很鲜明,但在描写上依然层次分明。他从风吹茅屋写起,

  接着写茅屋“洒江郊”、“挂林梢”、“沉塘坳”;从群童的盗草到诗人无可奈

  何的情状;从夜色的降临到自己一家人雨夜之中的窘状,由此推而广之,最后发

  出“大庇寒士”的感慨。诗的脉络十分清楚,描述对象也是完整的呈现的,诗人

  的抒情是通过真实生活画面的描绘体现的,这和李白那种大气包举、咳吐自然、

  以自我为中心的主体性特征判然有别。

  二、征服现实和关注现实--李杜创作精神的差异

  程千帆先生说:“他(指李白)热爱现实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对其中

  不能令人满意的现象毫无顾忌地投之以轻蔑。这种以被现实牢笼,却不愿意接受,

  反过来却想征服现实的态度,乃是后代人民反抗黑暗势力与庸俗风气的一股强大

  的精神力量。这也许就是李白的独特性,和杜甫那种始终以严肃、悲悯的心情注

  视、关心和反映祖国、人民的命运那种现实主义精神,是相反相成的。”(《唐

  诗鉴赏辞典序言》)

  程先生指出了李杜创作精神的主要差异。杜甫直面人生,忧国忧民;李白也

  不满现实,他虽然已被现实“牢笼”,却不愿意接受,反过来却想征服它。那么,

  李白是如何征服现实的呢?直接反抗现实社会制度对诗人来说是实际的,他只能

  采取在精神上征服现实的态度,通过梦境、幻境、倘佯山水甚至醉酒生活,超尘

  脱俗,追求精神的自由解放,这是李白诗歌特多这方面题材的重要原因。他自称:

  “常时论酒逐风景,壮心遂与功名疏。”(《赠南平太守之遇》)他一生热爱山

  水,常常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余尝学道穷冥荃,梦中往往游仙山。”(《下

  途归石门旧居》)“忆昨鸣皋梦里还,手弄素月清潭间。觉时枕席非碧山,侧身

  西望阻秦关。”(《鸣皋歌送岑微军》)最有代表性的还是他的《梦游天姥吟留

  别》,这首诗对梦境和仙境的描摹都很细致(李白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反而不那么

  细致)。诗先写天姥山的气势,以为各种瑰丽奇险境界的出现作铺垫,在梦境和

  仙境中,诗人是自由的和快适的,你看他飘然飞渡镜湖,在湖月的映照中来到剡

  溪,穿上自己仰慕的诗人谢眺的木屐,在渌水荡漾声和猿啼声中登上青云梯(在

  李白诗中,猿啼往往和诗人的喜悦心情联系在一起:“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

  过万重山”可证)。诗人爬到山的半壁时,眼前出现的一轮海日,耳中听到的是

  天鸡的鸣叫,来到山上,置身幽深的山路,面前是一片烂漫的山花,诗人应接不

  暇,,倚石暂作休憩。忽然,各种神灵异物纷纷出现,打破了仙境的宁静,整个

  仙界热闹起来,虎、熊、龙都起来了,迎接它们的是个“訇然中开”的洞天福地,

  “云之君”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群仙列队前来,

  在日月和金台、银台的映照中,光彩夺目,异彩纷呈。正在兴高采烈的时候,诗

  人猛然醒来,幻境全然消失,只感到冰凉的枕席的存在,他不禁长叹一声:“世

  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如流水。”梦境仙境不可得,只有“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去到那山水中寻找适意的生活了。然而在山水中就能摆脱现

  实的“牢笼”吗?回答自然是否定的。诗人不得不面对严酷的现实,遂发出“安

  能摧眉折腰侍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愤慨的长叹。

  有的研究者认为,这首诗的主观意图在于宣扬“古来万事东流水”这样颇有

  消极意味的思想。其实李白的本意应该是,能够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才是人生的

  最大乐趣,古往今来的一切其它事物(包括功名利禄)又算得了什么?不过象那

  东逝的流水毫不足惜。诗人越是把梦境仙境描绘得十分惬意,越是显示出现实生

  活的不惬意。当这种仙境和梦境迅速向下回落时,那巨大的落差产生的强大的精

  神能量,强烈地感染着和刺激着读者的思想情绪,使读者在理想和现实的反差中,

  认真思索其中蕴涵的深刻的社会问题,这正是李白诗歌的力量源泉所在,也是李

  白的独特之处。这和杜甫诗歌直接呈现社会现实,深入揭示社会问题的方式是殊

  途同归的。

  杜甫的创作,目光始终注视着社会现实。他关心国事、同情人民,无论是叙

  事纪行的,还是抒发情怀的,大都伤时忧国,缘事而发,有着丰富的社会的政治

  的内容、浓郁的时代气息。通过一部杜诗,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唐朝由胜转衰的

  历史轨迹、种种表现和历史原因,诚如浦起龙所说:“少陵之诗,一人之性情,

  而三朝(玄宗、肃宗、代宗)之事寄焉者也。”(《读杜心解》)杜诗有史诗的

  美称,决不是偶然的。

  杜甫这种关注现实的精神是通过对社会现实现象作典型概括和深入细致的刻

  划来完成的,和李白那种超脱现实又反过来征服现实的态度是相反相成的。徐而

  庵说:“吾于天才得李太白,于地才得杜子美。”(《说唐诗》)说得就是这种

  差异。我们试读他的《兵车行》,这首诗写边战给百姓带来的灾难和痛苦。诗一

  开始就勾勒出车马喧嚣、行人急走匆匆、亲人哭喊送别的悲惨场面,接着通过对

  话揭示出征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和家破人亡的深哀剧痛。诗人的感情是强烈

  的,对于人民生活的关注是深切的,然而个人抒情却不是放纵的,而是通过场面

  的描摹流露出来。诗人悲惨哀悯的感情高度浓缩在他所塑造的典型形象之中并且

  始终没有离开这一形象,诗人的情感在形象包蕴中不断回荡撞击,我以为这是形

  成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重要原因。李白创作则表现出主体性特征,诗人驰骋造化,

  大气包举、壮浪纵恣、感情喷薄而出,表现出豪放不羁的气势,在这种主体性征

  服客体的过程中,诗人也曾达到主客统一、物我不分的自由状态,这时诗人的精

  神解放了,表现出一种“逍遥人外,蝉脱尘埃”的高超境界,这是否可以说是形

  成李白诗歌豪放飘逸风格的基本原因呢?

  三、实现人生自由和实现理想政治--李杜创作追求理想的差异

  李白与杜甫都有远大的政治抱负,都表现出对理想政治的执着追求。李白一

  生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

  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杜甫也不止一次地说过:“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相丈二十二韵》)“致君尧舜付公等,早据要路

  思捐躯。”(《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尔遣兴寄近呈苏涣侍御》),“死为星辰终

  不灭,致君尧舜焉肯朽。”(《可叹》)但是我们看到,在理想政治的实现途径

  上和理想层次的追求上,李白和杜甫表现出相当大的差异。李白自视很高,他常

  以大鹏自喻,“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他不屑走

  一般士子所走的科举做官的道路,而是要一跃而为宰相,实现政治理想后又功成

  不居,“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

  这种思想现象,有的研究者认为是“入世”和“出世”这一对矛盾在李白身上的

  反映。其实,李白在追求政治理想之上还有一个更高的人生追求--这就是对自

  由理想的追求。“入世”也好,“出世”也好,都被李白当作实现自我和实现自

  由的方式,“入世”--肯定自我价值,展示自己的政治才能;“出世”--摆

  脱对“自我”的束缚,达到自由适意的人生理想,“入世”和“出世”都统一在

  对自由追求的大目标下,实现自我和追求自由在他身上是一致的,这就是李白的

  独特之处。

  李白的这个独特性还不屑在他对某些历史人物的推崇上。在李白诗歌中经常

  出现鲁仲连、谢安、诸葛亮等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形象,这些人物不但表现出杰出

  的政治军事才能,更重要的是他们都表现出对自己才能的高度自负,不屈于人而

  要人屈于己的风采,表现出贪恋功名利禄的高尚品质,这是李白所特别心向往之

  的。

  李白与杜甫对从政失败的态度也是颇有差异的。杜甫入仕的道路非常艰难,

  他三次科举考试都失败了,转而把目光投向皇帝,因进献《三大礼赋》得到皇帝

  赏识,才获得一个小官,却始终没有得到展示政治才能的机会。杜甫从政失败后,

  更加执着追求理想政治,更加关注社会现实,目光更加深邃锐利,感情更加沉郁

  悲怆,写下了大量反映现实和关心人民疾苦的诗篇,艰难反而玉成了他,使他成

  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李白从政失败后,转而对自由生活的追求,以获得

  精神的解放。在这种精神生活的游历过程中,诗人不断升华感情、净化心灵,强

  化自然和仙境的美好,以和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求得精神对现实的

  征服。他的诗篇反映的社会内容虽然没有杜诗多而深刻,但李白诗歌给予人的精

  神影响却是超越时代,深广久远的。有的研究者没有注意到李白诗歌的这特点,

  却用拔高李诗社会内容的方式,以争得李白和杜甫的平起平坐。这种研究方式本

  身就没有超出扬杜抑李的藩篱。“扬杜抑李”论者正是从这方面来立论的。《屠

  纬真文集》说:“或谓杜万景皆实,李万景皆虚,乃右实而左虚,遂谓李杜优劣

  在虚实间。”赵次公《杜甫草堂记》竟至说:“白之诗在风月草木之间,神仙虚

  无之说,亦何补于教化哉!”倒是王琦很有眼光:“一以国为忧,一以自适为乐,

  又事理之各殊者;奈何效比而同之,而以为优劣耶。”(《李太白文集跋》)

  那么,李白追求自由理想的思想基础在哪里呢?

  我们知道,李白是受到庄子思想深刻影响的诗人。龚自珍说:“庄骚实二,

  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最录李白集》)屈原具有远大的政治抱

  负,积极用世;庄子主张自然无为,追求超脱现实的自由心境,这两者本是一对

  矛盾,李白却很好地统一于一身。庄子强调以道观物:“以道观之,物无贵贱;

  以物观之,自贵而贱。”庄子据此主张,在与“道”合一的境界中,大小夭寿,

  无所轩轾。他认为要通过“坐忘”才能达到这样的自由境界。这种自由是不受任

  何限制的,也就是他所谓“恶乎待哉”的逍遥。

  李白的自由思想可谓和庄子思想一脉相承。试读他的《日出入行》:

  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

  历天又复入西海,六龙所舍安在哉?

  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之气,安得与之久徘徊?

  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

  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羲和!羲和!汝奚汩没于荒*之波?

  鲁阳何德,驻景挥戈?

  逆道违天,矫枉实多。

  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

  有的研究者认为,这首诗表达了李白的唯物主义思想,表现了李白尊重客观

  规律的观点。我觉得,本诗表现出李白对宇宙之无限与人生之有限的哲学思考。

  现代西方哲学家大都主张自由是对于具有必然性的现实世界的一种态度、心境和

  境界,也就是对人生现实要有一种宽广旷达的自由胸襟和胸怀,海德格尔甚至认

  为,这种胸怀要在对死的领悟中才能达到。可以说李白是达到这种境界的诗人:

  “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在这种状态中,个人和宇宙、人与天合二

  为一,自身成为宇宙的化身,人不在受任何外在的东西限制,在这种体验中也根

  本不存在什么外在的东西了。

型玩具枪,我如获至宝,高兴地用它东射西射,爸爸却说:“枪可不是那样玩的!不如,我们来一场射击比赛吧!”“比就比!”

我们先拿了一个圆形的泡沫板,中间画一个大红点,接着在大红点外均匀画了四圈,一个简易的枪靶子就成了。只要打中靶子,子弹就会卡在泡沫里面,这样就知道打中了几环。

比赛开始了,我首当其冲,虽然我并未感到紧张,但是我的手还是像一个任性的小孩子,不停地颤抖,深吸一口气,枪口对准靶心——大红点,“嘣”的一声,子弹出膛了。我和爸爸赶紧凑到靶子跟前,只见泡沫靶子完好无损。“你脱靶了!”“怎么可能!”我不服气地说,“我明明瞄准了,这是什么破枪啊,一点儿都不准!”“一定是你瞄准时的方法错误了,”爸爸依然温和而有耐心地对我说,“看,每支枪的枪口处都有一个突出部分,枪的后面还有两个并排的突出部分,中间有一条裂缝,只要将前面的突出部分对准你要射击的目标,接着对准后面的缝隙。看,就是这样,准备射击!”“嘣!”又是一声,正中靶心!我目瞪口呆,真的那么准,我只有心服口服!学着爸爸的样子,我举枪对准靶心,又是一枪,可是我的手还是像上次那样,直发颤。枪响过后,我和爸爸纷纷跑去看,唉,只打中了四环。第一场,我输给了爸爸。

第二场的角逐开始了,掌握了射击方法,这次我一定要赢!爸爸先来,只见他一副成熟、老练的样子,仿佛连瞄都没瞄就抠动了扳机。“哈哈哈......零环!零环!”在一旁专心致志地看着的我,顿时笑得连气都喘不过来了。“什么?”爸爸也颇为意外地张大了嘴,但他马上又回过神来,装着一位先知的样子,“咳咳!笑什么笑,马有失蹄,人有失手嘛!该你了!”“嘿嘿!这次我赢定了!”带着几分喜悦与得意,我自信地举起枪,瞄准大红点,扣动扳机,“嘣——”十环!十环!耶!第二场我赢喽!居然赢得这么痛快!

紧张激烈的比赛还在进行中,因为我越战越勇,停不下来了!爸爸只好当起了我的“陪练”+“对手”!嘻嘻嘻!

我心中的李白作文700字(篇1)

人们说:“真情流露的人是可爱的,更是令人钦佩的。”是啊!真性情自风流。

“李杜诗篇万口传。”李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他的诗豪放而清新,奔放而雄壮,但其中又蕴含着一种飘逸,自由。“李白斗酒诗百篇。”他一生作诗无数,而我则更喜欢他醉酒后作的诗。因为酒后的诗更奔、更放、自由。

李白作的诗有许多方面的内容:有歌颂祖国大好河山之壮美,有抒发朋友离别之悲伤,有为祖国的腐败无能之痛心,有宣扬人生如梦应及时行乐之消极……其中的无以报国,为国君的昏庸腐朽,纵情声色,不理朝政的悲伤诗又有多少人知道呢!所以他选择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远离官场。

他不贪荣华富贵,不贪高权,只想远离那黑暗的官场,与那真实,纯洁与壮美的大自然相依相偎,但恰恰是因为这一颗心,才酝酿出许多千古名句。看:李白吟诵着那:“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我陶醉了!被那浩荡、曲折的长江折服了,被那雄伟、壮美的庐山给震撼,被那青山,被那孤帆给深深感染……

李白可谓相识满天下,有杜甫、贺知章、孟浩然、白居易等。他们一起谈天、说地,一起畅怀大饮、作诗。当然也留下了许多与朋友相见的快乐,离别的悲伤的诗句:“五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李白是沙漠中的绿杨,是人们心中的太阳,而在我的心中——他是一个如风般的传奇,一朵芳香四溢的花朵,一本意味深长的书。是他教育我做人要清白,是他告诉我真性情自风流,是他给我以文字的享受和大自然的熏陶。

我心中的李白作文700字(篇2)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题记

李白——一个象征盛唐文化的荡气回肠的名字,一个屹立于中国古代诗歌巅峰之上的不朽传奇,一个千万华夏儿女心中膜拜景仰的民族魂。他的存在意义远不止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他以那数不尽的经典篇章傲立于中国诗坛的金字塔之巅,成为了汉文化的一座象征。

他,是属于大自然的,在他二十四岁那年辞别故土,踏上了一个人的旅途,他踏遍了大唐河山的山山水水,所到之处便留下他气势磅礴的文字:太白巅峰之上,他叹道:“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独饮于敬亭山间,他向敬亭山举杯:“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置身于庐山飞瀑前,他怅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他浪漫而奇特大胆的想象,所有的山水便在他诗里灵动起来,甚至那伟岸的山脉都柔和温情起来。

他,注定融不进尔虞我诈的官场。他曾胸怀壮志,满腔赤诚的报国之志。当皇帝诏他入宫,他壮志凌云:“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那样狂傲而不可一世,他也成为了中国封建史上唯一的受皇帝诏见入宫的诗人。可生性放荡的他怎会适于朝野的种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他,是心怀理想,胸襟旷达的。在《将进酒》中他高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伫看黄河滔滔之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他,慨叹光阴,感怀时世。“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晓照铜镜,手握银发,他悲叹:“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举杯邀月,他仰天曰:“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他的一生是一场未知的旅程,亦是一段诗的传奇。他将他所感怀的,咏叹的,哀怅的,用文字的方式传承给后世。他已是那般登峰造极,让我们永远铭记。

我心中的李白作文700字(篇3)

一杆笔,时重时轻,描绘了他的跌宕起伏,同他的喜怒哀乐一起,挥洒出不朽的诗篇。

他似一位仙人,温润如玉。在诗词的世界里翩翩起舞,那些字句化作个个精灵,随着他旋转旋转。有人曾评价他的诗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如同在清澈的流波中绽放的青莲一般恬美、动人。杜甫也曾称他:“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此人,便是李白。

与李白结缘,还是在很小很小的时候。那本页数不多《妈妈教我学唐诗》里,我第一次见到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由于还太小,即便倒背如流,却仍未了解其中的情感。只是,那月如霜所透出的寒冷将他的大名深深的刻在了我的骨子里。

李白是天才的。即便是醉了酒,却仍能在那一个霎那间提笔写出“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吹拂栏露华浓”。有人说:第一个把花比做美人的是天才,第二个是庸才,第三个便是蠢材。而他既不是庸才也不是蠢材。他牵合勾勒,挥毫自如,从衣着写起,而写衣着又避开头背腰裙的翠羽眀珰,而从美貌如仙的“仙”字着笔,故“云想衣裳”则可想到其“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的婀娜娉婷的娇姿,“花想容”则想见其“雪肤玉貌”的面容。“露华浓”指的是带露的牡丹,而牡丹乃富贵之物,能配得上的只有杨贵妃。李白的轻轻一挥,便把贵妃这个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绰约多姿,好像站在我们面前一样。如此之人,非天才也?

同样的,李白也是个庸才。纵然他有干一番大事业的政治抱负,又旷世的才能,却掩饰不了他在政治上的空白。他是向往自由的,向往那个有着“翼若垂天之云”的逍遥世界,那些所谓的明里暗斗,钩心斗角的繁复世界约束了他的自由,他厌恶至极,对于权贵,他的态度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只配做个诗人,放眼天地,挥写自由。

无论是天才还是庸才,却阻止不了我对“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气势折服,对“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赞叹:对“众鸟商飞尽,孤云独去闲”的孤寂的向往。那位青莲居士,在我心中,永远是一朵不谢的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心中的李白作文700字(篇4)

在我的心中,有一个长长的影子,纵跨上下千余年,青衫长袖。持剑把酒,他,是李白。

寒风萧萧。皇宫一片金碧辉煌。你独自站在皇门之外,想数月之前,天子堂前跑马;醉酒之时,让高力士脱靴。想奉命之时,你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羔人。”;想鼎盛之际,一句”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依新妆”使皇城上下万千痴迷。却也是这句妙诗,却遭高力士恶语。站在这皇宫之外,没有泪,没有悲,寒风不能使你弯腰,挫折无法把你压倒!是的,”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是我不得开心颜。”你走了,在诗史上留下了一座丰碑。在我眼中的李白,一身傲骨。

惊涛翻天,黄沙飞卷/你独驶一叶孤舟,独自走去。你清楚地听到,一身又一身踏浪高歌。蓦一回首,是汪伦的身影,不断走近。一时,友谊溢满了碧水,也溢满了你的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你走了,带走了一江友谊。 在我眼中的李白,满心情谊。

独在异乡,何人共酒在月下,你独自举杯。于人,无人与你共酒。于心,无人把你赏识。你举杯高歌”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何须共酒“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明月,孤影,岂非永远的朋友纵使千人离去,依有明月,孤影,守于己旁。“五花马,千金裘,呼儿欲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在我眼中的李白,洒脱豪放。

李白,是你这诗仙,这青莲居士,用豪情作巨笔,写下了锦绣大唐。

天宝三载(744年,注:天宝三至十五载、至德年号期间称“载”而不称“年”)夏天,李白到了东都洛阳。在这里,他遇到了杜甫。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见面了。此时,李白已名扬全国,而杜甫风华正茂,却困守洛城。

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但他并没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也嗜酒”、“结交皆老苍”的杜甫,也没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头称颂。两人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在洛阳时,他们约好下次在梁宋(今开封、商丘一带)会面,访道求仙。

同年秋天,两人如约到了梁宋。两人在此抒怀遣兴,借古评今。他们还在这里遇到了诗人高适,高适此时也还没有禄位。

然而,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三人畅游甚欢,评文论诗,纵谈天下大势,都为国家的隐患而担忧。这时的李杜都值壮年,此次两人在创作上的切磋对他们今后产生了积极影响。

这年的秋冬之际,李杜又一次分手。李白到济州(今山东济南一带)紫极宫请道士高天师如贵授道箓,从此他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仪式,成为道士。其后李白又赴德州安陵县,遇见这一带善写符箓的盖还,为他造了真箓。此次的求仙访道,李白得到了完满的结果。

天宝四载(745年)秋天,李白与杜甫在东鲁第三次会见。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他们两次相约,三次会见,知交之情不断加深。他们一道寻访隐士高人,也偕同去济州拜访过当时驰名天下的文章家、书法家李邕。就在这年冬天,李杜两人分手。

扩展资料:

天宝六载(747年),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科举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等,但都无结果。

他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著贫困的生活,“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

天宝十载(751年)正月,玄宗将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于是在天宝九载冬天预献三《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命待制在集贤院,然而仅得“参列选序”资格,等候分配,因主试者仍为李林甫所以没有得到官职。

天宝十四载(755年),杜甫被授予一个河西尉这种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的官职,朝廷就将之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低阶官职,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

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长安也十年有余,为生计而接受了这所学无用之职。十一月,杜甫往奉先(今陕西省蒲城县)省家,杜甫刚刚进到家门就听到哭泣声,原来小儿子饿死了。就长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见闻,写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李白

-杜甫

既然是话题作文,那么我们可以写 走进李白的世界 等 走进李白的世界 月落乌啼,黄沙漫天。独上高楼,自醉明月。 ——题记 是谁,在北风吹雁中骑驴高歌? 是谁,以霓为线,以虹为钩于海上钓鳖? 是谁,遍访青山绿水,且歌且行? 是谁,独上高楼,让高力士脱靴磨墨?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你孤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久不复醒。”你傲然。 “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你开阔。 “俱怀逸兴壮志飞,欲上青天览明月。”你豪迈 你奔跑,从那现实的荆棘奔向无边的草原;你狂放,从那没有被人的心智造成阻隔的天地到完美的不容丝毫卑屈的人格。狂放的你,眼里的长江是“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眼里的黄河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未必真那么险峻的蜀道也“噫吁嘘,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算不得多高峻的天姥山也“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狂放的心智,狂放的李白, 李白固然是失意的,他叹息“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他悲伤“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但李白毕竟是李白,他不回沦陷于悲伤中无法自拔。他又宣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失意时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他是“其翼若垂天之云”的大鹏,不屑于做儒家的信徒;他是“双晴曜宿,六翮垂云”的大鹗,昂首观宇宙把视野扩大到最大限度。他是云,必须飞到天顶去探测天空的浩渺;他是水,必须奔何大海去扬起海上的狂涛。于是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用超然物外的态度来对待生活中的一切哀苦。 在那个封建社会个体人性意识受正统思想压抑的文化传统中,李白狂傲不拘、纯真爽朗的个性,豪放飘逸的诗风,变幻莫测的想像,清新明丽的语言,产生巨大的人格魅力。明月清风,寂寞锁不住金樽空对,他笔墨纵横,用立体的字,醉倒了大唐万里江山。他与江天共醉,与江月同归,走完了自己坎坷多舛的一生。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月光,剩下三分啸成剑气,张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这是李白,站在巨峰顶上遥望的李白;挺在巨浪尖前进的李白;超然狂放的李白;我走近的李白,我想更是唐代缔造的李白,时势造“英雄”,诗场“英雄”的李白。

远远的,我看见一身素衣的青莲居士 漫步于河畔,我注视他怅望江天的姿势“恰似飞燕倚新妆”,一句流传千古的诗句和杨玉环的一句嗔语,把一个极度辉煌的人生滑落到社会的底层 “香车宝马”,“誓取楼兰”,“杀敌报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092269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8
下一篇2023-11-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