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英雄之城纪录片的电视音乐方面的特色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是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随着人们对电视专题纪录片观赏需求的增加和品味的提高,背景音乐在这一片种内的作用与地位也与日俱增,尤其是在大型专题纪录片中,在创作尽可能丰富多彩的视觉世界的同时,也要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声音世界,产生更大的感染力。电视专题纪录片中的背景音乐,不仅具备了音乐的共性,也具有自身鲜明的“叙述性”特征。因此,合理、准确、优美地编配、制作电视专题纪录片中的背景音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试从背景音乐的特点、功能等方面,论述背景音乐在电视专题纪录片中的作用与地位。
一电视专题纪录片背景音乐概述
背景音乐也被称为配乐,通常是指用来调节气氛的音乐,映衬于情节和画面之中,以增强情感的渲染力,让观赏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以听觉的感染加深对视觉形象内含的理解。电视专题纪录片中的背景音乐可以是歌唱或者伴奏,但通常是无音响人声的。背景音乐自欧洲起步后发展迅速,在配合画面以及情节推进的同时,还拥有声、画融合产生的独特风格与魅力。几乎每部优秀的电视专题纪录片,都能够把其中所含的背景音乐单独提取出来,作为副产品广泛传播。电视专题纪录片中的背景音乐来源广泛,它可以在尊重知识产权的基础上取自迄今所有的原创音乐作品的旋律作为音源,也完全可以根据片子的性质、基调,进行针对性的原创、改编、制作、剪辑合成,使其更加符合片子主题以及画面结构的需求,达到“声”和“画”衔接的视听艺术效果。
二电视专题纪录片中背景音乐的作用
匈牙利**理论家贝拉・ 巴拉兹在《**美学》中提到:“有声**的任务是为我们展示我们周围的声音环境,我们生活在其中的声音世界,除了人的语言以外,一切东西都能说话,并且不断地影响并支配着我们的思想感情,从大海的细雨到大城市的嘈杂。”正如贝拉・ 巴拉兹所说,音乐是优美动人的,它是表达人类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就电视专题纪录片的背景音乐而言可分为两类:有音乐的电视专题纪录片和无音乐的电视专题纪录片。随着电视专题纪录片创作手段的多元化,现今,无音乐的电视专题纪录片正越来越少。因为背景音乐在电视专题纪录片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创作者也越来越把它当作纪实与音乐相结合的艺术,进行精心制作。电视专题纪录片工作者越来越不满足把专题纪录片当作单纯的现场纪录,因为这种创作方式过于客观冷静,而是希望调动多种技术、艺术的手法,把影像与声像有机地结合起来。声像中除了拍摄过程采录的自然声响和解说词之外,还可以加入音乐、音效的元素,用两者来渲染情感,阐述画面所展示的内容,立体而动人地使真实的生活得到艺术化的表现,从而加深对电视作品社会性和思想性的挖掘。“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乐者,太古圣人治情之具也。人有血气生知之性,喜怒哀乐之情。情感物而动于中,声成文而应于外。”可见,从古时起人们就深懂声情并茂的重要性。这也可以用来阐述背景音乐的产生发展对于电视纪录片传情达意所起的重要作用。电视专题纪录片的背景音乐,能够让人们感受电视专题纪录片中人和事所要表达的情感、情绪,加强了作品内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多层次、多角度地体现出电视专题纪录片的精神内涵。在大众文化盛行的今天,电视专题纪录片的创作者们更多时候会从多元文化的角度去探索和纪录现实生活,反应大自然变迁、市井百态。画面与音乐的搭配使得背景音乐在电视专题纪录片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和重要,从而引起与观众之间深层次的情感交流,又能让观众对片子所纪录的现实生活中的某种经验与创作意图不谋而合,进而产生共鸣。“音乐丰富了纪录片艺术,纪录片艺术推动了音乐创作。”
1.电视专题纪录片中音乐的特点
音乐的间断性。虽然说背景音乐在专题纪录片中十分重要,但是在一部电视专题纪录片中基本不会出现从头到尾都贯穿着背景音乐,而是要根据画面与故事的内容适时出现。这就是为什么背景音乐在电视专题纪录片中会出现时间上的不连贯。只有在适当的时间、合适的节点出现,才能有机和有效地融入到整部片子中。和谐而间断性的背景音乐可以说是悄无声息地随着叙事的脚步缓缓推进的,甚至观众都感觉不到背景音乐的存在,却达到了最佳的制作剪辑效果。
音乐的不完整性。背景音乐是按照电视专题纪录片画面内容的需要而编配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背景音乐在其自身结构上的不完整性。电视专题纪录片中的背景音乐必须紧贴画面,不能够脱离画面而独自存在,缺少了与画面的相互配合,就会丧失其设计的作用。在电视专题纪录片当中,背景音乐的选择往往不会是以一段完完整整的音乐出现。它可以只是其中的一小段,也可能只是某一截的乐曲,其音乐的整体思想可能是不会参与到电视专题纪录片当中,但是却能在结合一定的画面内容后,达到出奇的渲染效果。以2014年获得浙江省新闻奖(社教类)专题纪录片一等奖的作品《书场不了情》为例。片子所讲述的是一个乡镇书场与书场主人的一段情感故事。由于丈夫的离世,一时间书场陷入困境,妻子陈慧娟为了完成丈夫的临终嘱托,在书友们的支持下坚强地把经营书场的担子挑了起来,在悠扬委婉的说书声中演绎着一段难舍的不了情。片子在制作过程中,始终抓住书场特有的音乐元素特点,采用江南丝竹琵琶、评弹的曲调,在故事叙述的环节当中浅唱低吟加以衬托,与画面很好地互动衔接,动静相宜,感人至深。尤其女主人讲述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时,背景音乐选用凄楚的二胡乐曲,使受众的情感也随着声音和画面被一次次打动,为片子的成功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音乐的创造性。在电视专题纪录片当中的背景音乐,虽然具有上述间断性和不完整性的特点,这是由此片种叙事特点决定的,更多的是技术处理,而对音乐的艺术质量必须有优美完整的追求。这就必须付出艰苦的创造性劳动。特别是对片子主旋律的把握与表现要有精心的设计。电视专题纪录片的音乐并不是完全依附于电视专题纪录片而存在,它与电视专题纪录片所要表现的内容相辅相成,是对电视专题纪录片包含的理念、情感的阐发式的再创造,在特定的画面场景中抒发出来,从感性和理性双作用于观赏者。
2.电视专题纪录片中音乐的功能与应用
(1)从结构角度,背景音乐具有衬底、转场的作用
衬底即在电视专题纪录片中使用音乐的时候,背景音乐应该紧紧地抓住电视专题纪录片所要表现的主题,加以烘托、深化、强化、渲染,用艺术感染力去提高纪录内容的观赏效果。如,对于戴安娜王妃一生的电视专题报道中,就戴安娜王妃的葬礼报道这一章节,先以一段哀伤的曲调,将人们很自然地引入了痛悼的环境氛围中。背景音乐主要应该是画面的陪衬和补充,不能凌驾于画面之上。要润物细无声,不“喧宾夺主”。转场,是对于电视专题纪录片的时空进行衔接,此时背景音乐应该体现的是即将发生的场景将要表现的状况、情绪、气氛等。在电视专题纪录片《蒙古高原的记忆・图瓦天籁》中有一段背景音乐,出现在图瓦青年热尼亚向图瓦共和国音乐研究院的专家瓦莲京娜讨教“呼麦”的时候。当画面中解说词讲解到“呼麦是祖先留给他们灵魂的印记”之际,背景音乐应声响起,直到热尼亚的呼麦歌声结束。这段背景音乐为画面组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也为其解说词的衔接起到了连贯的作用,更是为后面的画面作了铺垫。
(2)从叙事角度,增强了叙事功能
背景音乐在电视专题纪录片中,不仅发挥了补充视觉叙事和听觉艺术的作用,更是以其音乐语言帮助刻画出电视专题纪录片中人物心理、情感、环境等立体的氛围,作为多元的艺术元素,丰富和强化了电视专题纪录片的叙事功能。在《舌尖上的中国》中,当藏族女孩卓玛捡的松茸质量差导致卖不出高价钱之际,在人群中的卓玛一脸烦闷。此时舒缓悠然的背景音乐响起。这袅袅的旋律,似乎满载着卓玛的失落,又似乎是在安慰她的愁绪。这段运用到位的背景音乐深深地触动了观众的神经。
(3)从审美角度,建立新的视听空间
随着背景音乐的不断发展,背景音乐在电视专题纪录片中的运用得到了更加充分的体现。多元化的背景音乐使得片子的主题得到升华,观众的眼睛、耳朵得到更强烈的艺术享受和新的心灵体验。在《舌尖上的中国》之《自然的馈赠》一集中,石把头吃饭时,清脆悦耳的背景音乐声响起。这种别致优雅的弦乐声不仅表现出查干湖结冰的自然环境状态,同时也烘托出石把头简单质朴与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再如,《舌尖上的中国》在表现美食烹饪的过程中被夸张的“嗤嗤”的油炸声、“咕噜咕噜”的炖煮声,无不传达出美食的绝佳诱惑力。《舌尖上的中国》中在呈现出令观众垂涎三尺的食物的同时,搭配着精致的背景音乐,完美地结合了声音与画面,鲜明地展示出富有地域特色的食物更加丰富和立体的效果。
(4)从内容方面,揭示与深化主题
如果说语言是让观众认识电视专题纪录片中的主题,那背景音乐就是让观众默默地对其产生认同和感动的手段。背景音乐的作用体现在,当镜头语言和文字语言有所不足,对片子的抒情达意有所欠缺时,选用适当的背景音乐来弥补。当虽有较好的镜头语言和文字语言,但仍觉得表现力不够,不足以宣泄情绪和抒发感受,还需要更强的张力。这时候可以用适当的音乐来铺垫,使整体感受和情绪的激动得以强化,获得更加完美的叙事和艺术效果。《舌尖上的中国》中每次表达劳苦农民收获成功的喜悦时,都会响起那首欢快激昂的旋律,暗示着艰辛的劳动人民付出勤苦劳作后得到回报的幸福感。背景音乐的进出非常自然,与画面节奏和谐一致,从而使得观众获得视听的享受、心灵的感悟。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以不能虚构情节、不能用演员扮演、不能任意改换地点环境、不能变更生活进程为其基本特性。**的诞生始于纪录片的创作。1895年法国路易·卢米埃尔拍摄的《工厂的大门》、《火车进站》、《婴儿的午餐》等实验性的**,都属于纪录片的性质。中国纪录**的拍摄始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最早的一些镜头,包括清朝末年的社会风貌,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片断和历史人物李鸿章等,是由外国摄影师拍摄的。纪录片又可以分为**纪录片和电视纪录片。
创作特色:
一、“社会类”长纪录片佳作的主要创作特色
1、 节目内容更具“深刻内涵”:
“用自己的思想去影响另一部分人的思想,用自己的话语权去影响社会舆论”。因此,中外的纪录片作者在拍摄题材的选择上及节目内容的主题思想表达上都颇费心血。
2、节目表述更注重浓厚的“人文关怀”精神:
“最具人情味的作品最能打动人心”。在这个方面,本届获奖的优秀作品都有着共同的进步和突破。
3、 节目叙事方式更“多样化”:
一是人物传记片叙事方法有突破。
二、“人文类”长纪录片呈现新的创作形态及发展趋势:
1、注重并运用纪录片“故事化”的创作手法,融入大众“娱乐化”元素。
2、调动多种创作元素达到完美的整体艺术效果。
在当今国内外大量经典的历史文化类纪录片中,绝大多数体现了新历史主义的叙述策略,比如国际水准的纪录片如《失落的文明》、《清宫档案》、《国宝背后的故事》、《世界遗产》等片,现从上述几个方面阐述。
1、真实再现。2、形式论证。3、浪漫传奇的情节设置。(详见http://cachebaiducom/cm=9d78d513d9d430ad4f99e7697c65c0161c4381132ba6a7020ed28438e3732835506793ac56200773d1d27d1716df384b9b862103371450c68cc9f85dacbf855b5e9c60742e13dc0754910eaeb85b38807ac307b9f445e3b1e732e4fe8f8a880344ca245427dfed&p=9d7dc64ad2840bff57efc36457&user=baidu)
主演:理查德·哈蒙 肖恩·罗格森 Leanne Lapp 斯蒂芬妮·贝内特 Dylan Playfair Howie Lai 肖恩 C菲利普斯
别名:
导演:John Poliquin
编剧:The Vicious Brothers
年份:2012
地区:加拿大 美国
语言:英语
片长:100分钟
上映日期:2012-10-12(美国) 2013-02(加拿大)
类型:恐怖
剧情介绍
恐怖片《墓地邂逅》在追求刺激的年轻人中间引起不小轰动,这些人中,就读于某大学**学院的埃里克斯·怀特(理查德·哈蒙RichardHarmon饰)对其推崇备至,他志愿拍出一部同样经典且超级恐怖的影片。2011年万圣节后,埃里克斯根据YouTube上某个用户留下的信息,尝试追索纪录关于《墓地邂逅》拍摄背后的一切,却惊讶地发现这部影片其实是一部真实的纪录片,而剧组成员早就死于那场灾难。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