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陆游的游山西村来写风景作文400字

用陆游的游山西村来写风景作文400字,第1张

陆游的游山西村来写风景作文400字

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1167)初春陆游罢官闲居家前陆游曾任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市)通判隆兴二(1164)积极支持抗金帅张浚北伐符离战败遭朝廷主投降派排挤打击交结台谏鼓唱非力说张浚用兵罪名隆兴府通判任罢官归陆游家乡情相复杂苦闷激愤情交织起并灰意冷慷慨犹壮(《闻雨》)情绪使农村受希望光明并种受倾泻自诗歌创作诗即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市)所作

每天找一个没有任何打扰的时间段作为专门的写作时间,让这成为习惯。对我而言,清晨的时间是最佳的,午饭,傍晚,或者深夜的那段时间也可以。

陆游写的《游山西村》是写那个村来?求高人!

《游山西村》是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是作者少有的基调比较明快的佳作之一。

游山西村

南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将陆游的游山西村改编成写景的散文100字

将陆游的游山西村改编成写景的散文100字:

话说有一天清晨,风和日丽、晴空万里,陆游在自己府中呆闷了,突然游兴大发,决定外出爬山涉水,好好地游玩一天。

于是陆游准备了一下,便出发爬山去了。一路上,山花烂漫,有红的、紫的、黄的,多的就像一条条五彩缤纷的地毯,将大山点缀得格外美丽。这时,一阵微风从深山中吹来,使人神清气爽,与此同时,一阵浓浓的花香扑鼻而来。这时的花儿,如同一只只美丽的蝴蝶,在风中翩翩起舞,真让人看得流连忘返。

眨眼间,时间已到傍晚,陆游却仍然被大山的美景深深的吸引着,一步一步的往前走,不知不觉中,陆游已经来到了深山密林之中,当他回过神来的时候,发现自己已经在一片山林里迷了路,忘记了进来时的路线。

陆游焦急得在大山中来回走荡,但他的情况依然没有好转,丝毫不容乐观。在这段时间里,他没有找到一间房屋,没有见到一条官道,碰到的只是一座座高山,一条条大河。就在这紧急的时刻,陆游发现天空中冒着几缕炊烟,旁边出现了一条偏僻的小道。

走进去,过了一个大转弯,在一块大石头上清晰地刻着“山西村”三个大字,陆游往里面一瞧,正值晚饭时刻,家家户户的烟囱里都冒着一阵阵的黑烟。陆游看了一会儿,走进了一位猎户的家中。这名猎户恰好也很好客,于是他马上叫女主人去准备丰盛的晚餐,还邀请陆游在他家里面借住了一晚。陆游也毫不推辞的答应了,不一会儿,一只只香喷喷的腊鸡、腊鸭、腊猪捧上了餐桌,还有一杯杯腊酒放到了陆游的面前,陆游一喝便赞道:“这腊酒的味道真好喝,可以说得上是天下无双!”

第二天,陆游在依依不舍中离开那座山,离开了那个美丽的小村庄,回到了自己的府中。

过了不久,陆游便把那一天的游玩,写成了一首千古名诗,——《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为什么写游山西村

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市)通判,因在隆兴二年(1164)积极支持抗金将帅张浚北伐,符离战败后,遭到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从隆兴府通判任上罢官归里。陆游回到家乡的心情是相当复杂的,苦闷和激愤的感情交织在一起,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慷慨心犹壮”(《闻雨》)的爱国情绪,使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泻到自己的诗歌创作里。此诗即在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市)所作。

陆游《游山西村〉〉赏析。作成PPT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陆游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一生勤奋创作,诗歌数量惊人。据他自己说:“六十年间万首诗。”流传至今的《剑南诗稿》仍保存了九千三百多首,在两宋诗人中翘居首位。这些独具风采的诗篇,其主要内容正如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所说:“一方面是悲愤激昂,要为国家报仇雪耻,恢复丧失的疆土,解放沦陷的人民;一方面是闲适细腻,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的滋味,熨贴出当前景物的曲折的情状。”这首《游山西村》所描绘的内容属于后者。

这首别开生面的诗篇,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一年前,陆游因在隆兴二年(1164)积极支持抗金将帅张浚北伐,符离战败后,同样遭到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以“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从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市)通判任上罢官归里。陆游回到家乡的心情是相当复杂的,苦闷和激愤的感情交织在一起,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慷慨心犹壮”(《闻雨》)的爱国情绪,使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泻到自己的诗歌创作里。

这首诗题为《游山西村》,据《剑南诗稿》卷三十二《幽栖》诗之二自注云:“乾道(二年)丙戌始卜居镜湖之三山。”这个地方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小村,距离绍兴城南大约九里,地名西村。这里,山明水秀的优美环境,固然诱发诗人的兴味,而古代抒写田园生活的优秀诗篇,更是陶冶着诗人的性灵。以开创田园诗派著称的陶渊明在《归田园居》诗中所描写的真景实事曾给诗人以启迪。唐代擅长于歌咏山水田园的诗人孟浩然的名作《过故人庄》又给诗人带来了恬淡中有淳美的感受。这些都是陆游诗歌创作所汲取的有益养料。不妨让我们先读一下《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与陆游的《游山西村》题材都是描写农村的风光,然而艺术构思各异。前者主要写“邀我至田家”的眼前情景,而后者侧重写游村的所见所闻。因此,我们欣赏陆游这首诗,必须紧紧扣住诗题的“游”字,才能把握住诗篇的脉络,体会到诗人别具的艺术匠心。

清方东树在《昭昧詹言》卷二十说陆游这首七律“以游村情事作起,徐言境地之幽,风俗之美,愿为频来之约”。从诗的结构来看,这是符合实际的。诗人运用凝练的笔触,全篇围绕着一个“游”字铺展,不仅写得层次分明,而且勾勒出一幅色彩明丽的江南农村风光图。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tún)”。初看起来觉得平淡,就象“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那样,仿佛是一则普通的记事,毫不费力。然而,诗人从这里的起句,写自己游村突然来到农家,主人盛情留客,渲染出农家丰收后的欢乐气氛,为下面出游写景抒情作了有力的铺垫。“腊酒”,指腊月(农历十二月)里自酿的米酒。这是稻谷丰收后出现的喜人景象。腊酒在开春后饮用,外表显得有点浑浊,但是它有着名酒般的醇美。何况农家主人又是那样热情待客,还备有丰盛的佳肴呢!豚,指小猪,这里“足鸡豚”是形容农家待客的菜肴极为丰盛。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是一联脍炙人口的名句。它的妙处,不仅在善于描写难状之景以及对仗的工巧,而是在于“等闲语言变瑰奇”,出语自然天成,又富于哲理,耐人咀嚼。把这种自然景象摄入诗篇里,在唐代诗人的笔下早就描绘过,如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遥爱云木秀,初疑路不同;安知清流转,忽与前山通。”到了宋代诗人手里,也有所描摹,如王安石《江上》:“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时代接近于陆游的诗人还有强彦文,他的诗歌有唐人的风致,曾写过“远山初见疑无路,曲径徐行渐有村”的诗句①。但在意境的开拓上,可以这样说,这些诗句要远逊于陆游。这联上句通过一个“疑”字,把徐行山村而周围山峦重迭、流水萦绕的迷路的感觉,刻画得形神毕现;下句承上,把移步换形所见之繁花似锦的春日美景,描绘得宛然在目。这样使感觉的形象与视觉的形象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一幅优美动人而又奇妙的画面。《唐宋诗醇》评这二句说:“有如弹丸脱手,不独善写难状之景。”这个评价是有见地的。这一联不仅写得极其自然,而且用语浅近,含意丰富;仿佛信手拈来,然而出人意表。所以千百年来一直赢得人们的普遍喜爱,如今已成为广泛流传的成语。当人们吟诵这两句诗时,不单是欣赏这难以言状的美妙的山村自然风光,而是从中领悟到它所蕴含的哲理思想的启示——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诗由写景转入抒情,从村外之景转写村内之情。“春社”,这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习俗。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谓“立春后五戊日为春社”。即立春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当这一天将来临时,村子里不断的吹箫打鼓声音,响彻云霄,洋溢着一片节日的欢快气氛。乡民们还要向土地神祭祀,以祈求农事的丰收。这个简朴的古代风俗,在当时江南的农村仍然很流行。诗篇不仅反映了农民们渴望丰年的心愿,也表达了诗人喜爱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全诗的总结,也是漫游山村心情的表述。游村的感受如何呢?山村的迷人景色、村俗的朴实淳美,这些都给诗人留下美好而难忘的印象。今后怎么样呢?诗篇以频来夜游之情收结,余韵不尽。如果说孟浩然诗的最后:“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表露得非常直率,那么,陆游诗的结尾用笔则比较婉转,诗人吐露的意念是,今后倘有机会乘月明之夜外出闲游的话,我拄着拐杖会随时前来敲门叙谈。这一归结,点明了游村的诗题,而“夜叩门”与首句“农家”遥相呼应,不仅画面完整,而且更耐人寻味。

这首抒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的诗篇,题材比较普通,不同的是立意新巧,手法白描,不用辞藻涂抹,而自然成趣。诗人紧扣住诗题“游”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片断见闻,通过每联一个层次的刻画来体现。首写诗人出游到农家,次写村外之景物,复写村中之情事,末写频来夜游。所写虽各有侧重,但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这可以说是继承了孟浩然诗歌“平淡有思致”的特色而又向前发展了。

游山西村记叙文,陆游写的,周记300字

游山西村

大诗人陆游被罢官在家,以前,他很想去风景如画的山西村一游,可因公务繁多,一直没有时间去。现在,陆游空闲多了,他的心愿终于可以实现了。

第二天,陆游吃过早饭后,便出发了。山西村果然名不虚传,到处鸟语花香,当地村民们也特别热情好客。陆游走累了,他敲了敲一户人家的门,希望能在里面歇歇脚。一位农民出来开门,他看见诗人陆游后,欣喜若狂,连忙把陆游拉进了屋里,拿出一坛去年冬天酿的酒请陆游喝。虽然,这坛酒很浑浊,那位农民也没有像丰收年那样拿出鸡肉、猪肉来款待陆游,但陆游的心里还是暖烘烘的。陆游喝完酒后,与农民攀谈一会儿,便起。身告辞了。农民一直目送他消失在群山中。

山岭重重叠叠,流水弯弯曲曲,陆游有些渴了,于是来到小溪边,双手捧起溪水喝了一口,好甜爽啊!他又提起精神向前走去。路越来越窄,陆游怀疑前面没有道路了,就想爬到一块大石头上探探路。陆游毕竟是个文人,爬起石块来吃力极了,还擦破了手臂呢!他好不容易爬到石块的最高处向前眺望,只见远处又出现了一座柳树成荫、百花吐艳的村庄,真是人间天堂!陆游心中顿时亮堂起来,他想:虽然我现在被罢官了,但黑暗马上就会过去,黎明就要到来了!

回家后,陆游挥笔写下了 《 游山西村 》 这首诗,其中后两句还成为了千古绝唱呢!

带拼音的游山西村陆游

游山西村 陆游 宋代

莫(mò)笑(xiào)农家(nóngjiā)腊(là)酒(jiǔ)浑(hún),丰年(fēngnián)留客(liúkè)足(zú)鸡(jī)豚(tún)。

山重水复疑无路(shānzhòngshuǐfùyíwúlù),柳暗花明又一村(liǔànhuāmíngyòuyīcūn)。

箫(xiāo)鼓(gǔ)追随(zhuīsuí)春(chūn)社(shè)近(jìn),衣冠(yīguān)简朴(jiǎnpǔ)古风(gǔfēng)存(cún)。

从(cóng)今(jīn)若(ruò)许(xǔ)闲(xián)乘(chéng)月(yuè),拄(zhǔ)杖(zhàng)无(wú)时(shí)夜(yè)叩(kòu)门(mén)。

游山西村的背景、资料,陆游的资料

自行车锏惧害鍦板浘

陆游写过哪几首诗?(除《游山西村》)

陆游到底写了多少诗谁都不知道,但他是流传下来诗词最多的诗人。流传下来的诗词有9千多首,堪称高产诗人 。

他的诗集中现存诗9300余首。

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期是从少年到中年(46岁)入蜀以前。这一时期存诗仅200首左右,作品主要偏于文字形式,尚未得到生活的充实。

第二期是入蜀以后,到他64岁罢官东归,前后近20年,存诗2400余首。这一时期是他充满战斗气息及爱国 的时期,也是其诗歌创作的成熟期。

第三期是长期蛰居故乡山阴一直到逝世,亦有20年,现存诗约近6500首。诗中表现了一种清旷

淡远的田园风味,并不时流露着苍凉的人生感慨。“诗到无人爱处工”,可算是道出了他此时的心情和所向往的艺术境界。另外,在这一时期的诗中,也表现出趋向

质朴而沉实的创作风格。

游山西村是陆游什么时候写的

这首诗是蛰居山阴老家农村时所作。生动地描画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对淳朴的农村生活习俗,流溢着喜悦、挚爱的感情。 诗人陶醉在山西村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中,有感于这样的民风民俗及太平景象,反映了他乡居闲散的思想感情。 诗人陶醉于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里,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情感。 这首诗生动地描画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图,表达了诗人沉醉于淳朴的农村生活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情感。

探寻身边的文学踪迹中考作文10篇精选

文学起源于人类的思维活动。最先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利昂纪》等。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探寻身边的文学踪迹中考作文10篇精选,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探寻身边的文学踪迹中考作文1

说起国学,不少人会觉得倍感陌生,然而,我却认为:“国学就在身边”。

小时候,“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陪着童年过了一段时间,那时候,母

亲常会对我说:“农民伯伯种田不容易啊,从很早以前很多诗人就在称颂他们,现在浪费粮食,却不知道它的来之不易啊!”就这样,我第一次接触国学时,是源自母亲,国学就在身边。

稍大一些,父母将我送到市区读书,那时的我还很年少,思乡之情无时不有。

我想,李白最能体会那种心境:“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将心中那种伤悲之意描写得淋漓尽致,此次国学,源自环境,可谓:国学就在身边。

升至初中,朗诵诗文名篇多了,积累了不少名句,自然也懂得了选择,其中,喜欢过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品读过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然而,对比起这两位词人,我更喜欢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那种洒脱之意让阅读它的读者十分喜爱。然而这种洒脱之中又不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悲惋凄凉。苏轼一生并不顺利,然而他的才气与文识使我倍加佩服,他为词坛开辟“豪放派”这一领域,更是得到后人的赞颂。对苏轼的了解,还得从那次“巧遇”说起。几年前,改编苏轼原作的《念奴娇》风靡时,那种欢快的曲调让我铭记于心,从此,苏轼的气质令我难以忘怀,此“偶遇”也是源自生活,国学无处不在。

闲暇之时,拿出一本《红楼梦》来细细品读,虽然没有像对古诗词那般的热爱,然而对它还是会爱不释手。每当读到黛玉病情又加重了,心中就会有一块石头又一次悬了起来,但是看到海棠社的创立以及诸位姐妹各抒己见,将诗文诵读入人心,连平时放荡不羁的宝玉也能静下心来,黛玉一样有了笑容时,我又会为他们由衷的高兴。虽文末作者也说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但是我还是更佩服作者能写得如此入情入骨。“读一家兴亡,品一世盛衰”是我读《红楼

梦》最大感触。其实有时候觉得,能够和故事中的各位角色一起进行心里的起起落落,也是陶冶性情的极好方式。想来,国学也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现在回望此“国学之旅”从年少到年长,从无知到能够感受其心境,虽还未算得上漫长,然而在阅读中也是受益匪浅,长大了不少。至少明白了国学就在身边,可以随时品读。

探寻身边的文学踪迹中考作文2

——读《手斧男孩》有感

《手斧男孩》一书是世界文坛大师、美国著名作家盖瑞·伯森的经典巨作。

“1把手斧,1个13岁少年,夺命丛林惊险生存54天,换做是你,能做到吗” 这是《手斧男孩》书开头的一句强烈的反问句。的确,如果我们任何一个人突然被丢到了荒无人烟的丛林中,是不可能生存那么多天的,但坚强的布莱恩·罗伯逊,这个十三岁小男孩可以。

《手斧男孩》一书讲述了一个名叫布莱恩·罗伯逊的小男孩,因为他父母离婚了,他天天在悲伤中度过。法官说,只有暑假,他才能和爸爸一起生活。在被允许使用“探亲权”的第一个夏天,他乘坐塞斯纳406丛林机去加拿大探望爸爸,可是途中飞行员心脏病突发而死,布莱恩极为运气地把飞机“降落”到了湖里,他在运气的帮助下,仅凭一把手斧,生火、打猎、造屋,凭着他惊人的毅力和超强的智慧独自一人走过了两个月的风风雨雨,他并没有依靠任何人,这两个月的时光,就如同一次超常时间的魔鬼训练,把他所有自立生活潜能都激发出来,布莱恩·罗伯逊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少年。

我读了这本书,不禁思考:布莱恩为什么能活下来呢因为他有过人的勇气,临危不乱,充满信心。但如果我们遇到这种事情又会怎么样会不会只是哭闹着喊救命,而在无人的困境中,哭闹屁用不顶。又如果野兽来了,又该怎么办是否任凭它们靠近而最可怕的没有食物,又该如何生存下去又冷又饿又没有火,又该怎么办这么多的问题,摆在我们这些吃肯德基、麦当劳长大的少年面前,能顺利解决问题并独立生存下来吗

我们过惯了小皇帝、小公主的生活,自己不能独立生活。如果突然有一天我们碰上了这种事,自己面对恐惧、饥饿、危险,我们可能两天也活不了。而布莱恩十三岁就自己在森林里生活了五十四天!这真是一个奇迹!我们要学习布莱恩,学会独立生存,学会自立自强,学会在身处困境的情况下用智慧利用合适的工具去创造奇迹,就像布莱恩的手斧可以将他化险为夷。所以,当我们身处困境时,也需冷静思考,勇敢迎接,而不是选择逃避, 因为即使没有手斧,但还拥有勇气!

探寻身边的文学踪迹中考作文3

若风令人缠绵,雨令人销运魂,文学则宁静而淡雅,泌人心脾。在无数回的追寻、千百次的回眸中,我终于领略了你——文学的风采。你的诱惑让我无法抵制,你的魅力让我啧啧称叹。我爱你,文学,你是我一生的好伙伴!

小学的时候,我就认识了你。就在那次,当我捧着插图版的《少儿读唐诗》津津有味地诵读时,我第一次触摸到你的神奇。看,刘禹锡的“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的吟哦把我带到洞庭湖畔,让我感受到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壮语又把我带到边陲之地,让我体会爱国诗人满怀的报国豪情。时而,你又带我走近李白,从“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中读出一代诗仙的飘逸洒脱,豪放不羁;时而又带我来到成都草堂,听少陵野老风雨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疾呼,感受他的赤诚之心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渐渐地,我长大了,随着时光的流逝,你的诱惑,与日俱增。我一步步地投入你博大的胸怀,让我深深感受到你那令人向往的神秘。因为你,多少次,日以西沉,却忘了吃饭,我还在捧读《西游记》,沉浸在神话世界之中;多少回,夜已深沉,却难以入眠,我为《水浒传》中的英雄们的悲惨结局而扼腕长叹。尽管妈妈常在一旁唠叨,而我却不顾一切,像一个饥渴的孩子贪婪地吮吸乳汁一般去博览文学作品。我徜徉在五彩斑斓的文学世界之中:随格列佛一起周游世界,领略小人国的神奇;随高尔基漫步在伏尔加河畔,体验俄国小市民阶层的生活;到法布尔的实验室去一起探索昆虫王国的奥秘……

如今,我已迈入初三的门槛,学习的任务日益繁重,但我始终没有离开你半步。书读多了,常有感悟。情聚心中,不吐不快。我心中的文学创作的种子也开始破土而出,茁壮成长。于是,我拿起稚嫩的笔开始从身边的小事写到人生的追问、社会的思考,我把自已的思想和对文学的热爱一起付诸笔端。于是,便有了《带着微笑上路》、《总有属于我的季节》、《满掌都是阳光》、《成长是一首歌》等一些文章获奖或在报刊上发表。

文学的世界,博大宽广。文学的力量,震撼人心。也许今生绚烂的权势不会属于我,编织的名利不会青睐我,但我与文学终将不离不弃。

魅力四射的文学啊,是我一生挡不住的诱惑!

探寻身边的文学踪迹中考作文4

每一篇文学经典的背后,都隐藏着尘封的历史。正是这些历史,构建了中华民族之魂。

——题记

品天文,思地理,看历史,谈政治,将天地万物容其胸间,散发着中国气息,这是唐诗的传奇。它见证了一段史实,它成为了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放飞的理想之灯。历史的刻痕,在它身上得以体现;岁月的峥嵘,从它身上得以传承。

洒辉光,读山河,识岁月,知世事,把沧海桑田凝于瞳仁,律动着民族魂魄,那是宋词的神话。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他是普天之下鳏寡孤独者走出的矫健步伐。政治的凯歌,在它口中得以传唱;自然的艺术,在他手下得以展现于世人面前。

钻石人生

你号称“青莲居士”。你手中一支生花妙笔留下多少千古传奇,你为盛世奏响了一曲又一曲赞歌!你又安肯“摧眉折腰事权贵”,你用一首首经典诗词展现了什么是钻石人生。你就是李白。你的诗俊逸豪放,气势磅礴,超妙俊逸,神韵天成。

你以沉郁精练的风格走来,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为人民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你捅破了封建的黑暗,对人民寄予了深深的同情。你就是杜甫。你的沉郁之中暗含着刚烈,烈火焚烧之时,你以勇气做骨,三寸羊毫为剑,划出一道耀眼的光亮!

历史见证

经典文学是中华五千年历史的实证。还记得儿时,一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将衣服春日生机图展现出来;一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流露出了一个孩子对如海般的母爱滴水之报;一句“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凸显出了一颗滚烫的爱国之心;一句“我以我血荐轩辕”为我的心深深的打上了中国的烙印……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华大好河山的秀丽风光;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华儿女五千年来思想的积淀;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一个中国人成长的过程,一个中国人人格逐步健全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被已故的历史所留下的一串串经典熏陶的过程。一篇篇的经典诗文,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就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见证,就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之所在。

民族之魂

经典文学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之所在。从李白潇洒豪放的“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之中,从孔子儒学思想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中,从诸葛亮“受人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之中,我们不断感受着,学习着华夏民族文学经典的神韵。从学校琅琅的读书声中,从奥运会开幕式宏大场面之中,我们不断运用华夏文学的经典,不断将其发扬光大。我们在这样的氛围中之中成长,是幸运的。我们的祖先高举火把,以经典的诗词歌赋为载体,从远古走向现代,磨铸了宽广,不屈,向上的民族之魂,这些文学圣典,成了我们民族奋斗的雕塑。而这种伟大的民族文明精神支柱,也将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生生不息的原动力,永远的传承下去,从现代走向未来。

古诗词是我们民族的根。每至春节,海外游子总是吟着“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不远万里回家过年;每年,炎黄子孙诵读着“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为黄帝陵捧上一抔黄土。我们的文化情牵动着亿万炎黄子孙,在我们心中已根深蒂固,不可忘怀。这也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力,这种力量不为任何其他力量所摧毁。

钻石人生,历史见证,民族之魂,华夏之根,使我们的唐诗宋词等一系列文化经典历经千年仍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你走近它们,泛黄的书页便不再晦涩;当你读懂了它们,生命之树便熠熠生辉!

我们中国人,早已走出了那个闭关自守的昨天,我们中国人,正在走向世界的最前列!今天,在吸引外来文化的同时,我们也会将特有的经典一代又一代地传下去。中华民族的经典,需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展示我们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展示我们震烁古今的千年历史。也唯有这样,中华的伟大复兴才会“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探寻身边的文学踪迹中考作文5

看到___发的这尊老子金像,我激动万分!因为我从三岁起就背诵《老子道德经》了。如今我对这本书还是情有独钟、爱不释手。

我一个小小的女孩儿,为什么喜欢洋洋五千字的道德经呢因为背经诵典,就可以“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还因为“与智者同行,你会不同凡响;与高人为伍,你能登上巅峰”。老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两千五百年前,他写下了道德经。这本书是人类智慧的源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无论是什么人,都可以学习,都可以受益。连鲁迅和爱因斯坦都喜欢道德经呢!这本书里有许多经典名句,经常萦绕在我的耳边,激励我不断前进。

记得我刚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数学考试,我一看卷子,高兴得几乎跳起来!哈哈!太简单了,我准能得一百分!于是,我急急忙忙地答完,也不检查,就得意洋洋地交了卷子。还暗暗地嘲笑同学像蜗牛一样慢。第二天老师说:“大家考得很好,刘恺溪100分……”我伸着长长的脖子,瞪着圆溜溜的大眼睛,着急地盼着喊我的名字……徐嘉88分!我的心一下子跳到了嗓子眼儿,吓得目瞪口呆!我蒙了!这时,我感到老子爷爷贴着我的耳朵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我顿时明白了:要从头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

从那以后,我刻苦地学好每一门功课,认真地做好每一件事情……三年多下来,我取得了累累硕果:我年年都被评为校、区三好学生,在学校、区、市和全国共得了四十多个奖项和证书,其中有作文全国一等和二等奖,英语青岛市金奖,DV市一等奖,钢琴市银奖并考出了八级……我打心眼儿里感谢老子爷爷!感谢《老子道德经》!是他老人家领着我,是道德经抚育着我,走过了一年又一年,使我懂得了很多很多……使我变得知书达理,心胸开阔,聪慧坚强!

我多么想天天拉着老子爷爷的手,骑着青牛,背诵着他的经典著作,和亿万个“国学热”们一直走啊走,攀啊攀,登上光辉的顶点……

探寻身边的文学踪迹中考作文6

日常生活中,时髦的网络用语总穿插在我们身边。从“神马都是浮云”风靡一时,再到现在的“土豪”“吊丝”等词语,渐渐大家都习以为常。

有时在网上浏览书籍,一些文章就用了大量的网络流行词语。我翻了几下就看不下去!作者为了让文章增加笑料,故意把一些字改成错别字,虽然同音但单个文字的意思却惹人发笑。读者们总是赞叹纷纷,说构思新颖有趣,但我觉得总太过无厘头。

我担心这样中国的文化会不会就这样慢慢扭曲了原来的意思,不再持续它传承了五千年的本质,这是对我们文明的一种亵渎。

常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人们都用它歌颂可歌可泣,至死不渝的爱情。但鲜少人知道它出于《诗经》的《战鼓》——一首歌颂战友,同生共死之情的诗。犹记当年,看《仙剑3》时,这用错的句子还让我感动得死去活来······果然,没文化真可怕。

在如今这个泡沫年代,新鲜的东西来得快,去得也快,这些东西华而不实,一朝失色,无人问津。大伙儿都扬言要走在潮流的最前端,可是前端是哪儿

纳兰容若有句词道:“新人复何故新人不如故。”人是故人好,物品是新的好,可文化呢

中国的文化,沉淀了五千年的精髓,我们不可丢弃;老祖宗给我们的文明思想,我们不可丢弃,中国历史文坛的辉煌,我们要铭记。那些浮华背后空洞苍白的网络“文明”,那没有一点价值的东西,岂能代替!

中国的文化不可丢弃,因为那是华夏的根本。从盘古破开混沌,女娲补天的传说,夏商周唐宋元明清的悠久历史,到今天的汉文化,丹青描摹的一笔一划,是五千年传承的表达。我们不可丢弃中华的文化,因为我们是炎黄子孙。

探寻身边的文学踪迹中考作文7

轻敲文学的大门,追溯历史的长河,文人墨客的歌咏声仍然清远,穿过古老的空间传入耳膜,心中的回响骤然与之相融,使人陶醉于诗词悠扬的意境之中。静静聆听,是如此如此美妙,让人心动······ ——题记

当暮色四合时,推开书房的大门,一灯如豆,一书如帆,将我送至诗词的门前。

且听那东临碣石的一代枭雄,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即使岁月染白了他的须发,耳畔也可听他高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不屈之音我听到那一份遒劲雄浑的意气,不禁让人击节而赞,何其壮哉!

且听那沐雨而歌的东坡居士,听窗外小雨霏霏,游春风雨,衣帽俱湿,恐扰了他出游的雅兴。他却朗声而笑,高吟道“”莫听穿林打叶声,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语惊四座,拍手叫好他摆酒设宴,眉宇间是掩饰不住的酣畅,我欣赏他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爽朗。无论什么时,仅乘己兴,为他人所扰。他的声音,何奇壮哉!

书页流转,墨香飞扬,怀着崇敬的心情,去聆听一代代的才子佳人美妙的声音,寄墨言欢。李太白邀我与明月共舞,言谈间自由洒脱,不屑权贵;白居易落泪湿青衫,悲愤诉说帝王昏庸,民不聊生;后主李煜亡国失家,虽仍著风月于词中,却哀叹故国,心思飘零;易安居士生于官宦世家,与赵诚明心心相印,无奈战火纷飞,病魔无情。倾诉出孤独女子的百般怅惘······

一个声音,一群声音,一个个时代声音。他们在词中中言尽了一生荣辱,悲欢离合,隔着千年历史纱幕,对我默默诉说······

站在诗词的门口,我用一份敬畏的心情,去聆听那些高贵灵魂的歌吟,去驻足观看隐藏在声音背后的精神之花,去收获一份灿如朝阳的理想与对崇高的追求。

被诗词艺术化的灵魂与生命,在诗词的殿堂里被永恒凝固,墨笔笙香,勾勒出清风明月的韵致;梧桐细雨,是令人心旌摇动的浓愁与长情。

我已听到诗中的笙箫,诗中的牧笛,诗中的笙歌,诗中的美妙······诗中的声音,美妙的声音,如丝雨,如飞花,浸润生活铺就我诗意的岁月。这是我心中最美的声音,激励我在学习生涯中走得坚定且富有诗意!

探寻身边的文学踪迹中考作文8

19__年,身为炸药发明者的诺贝尔,在北欧小国瑞典设立了诺贝尔文学奖。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奖项竟会如此长久的存在。自它设立以来,它强烈地牵动着每一位酷爱文学的人的心,更牵动着远在千里之外的中国人的心。

但令人遗憾的是,中国竟没有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从该奖设立到现在,已经整整100年了,在这100年中,有着悠久文学历史的中国,有着璀璨文学的中国竟无一人获此殊荣,难道中国真的没有优秀的文学作品实际上,中国作家也曾多次被提名,但由于种种原因,与该奖擦肩而过。

鲁迅先生曾被瑞典历史学家斯文·赫定看好,并在192__ 年被提名,但被他谢绝了,林语堂也曾四次被提名,但都落选了。

19__年,老舍先生凭借自己卓越的文学成就获得诺贝尔提名并入围。在五位侯选人中,老舍先生高居榜首。这无疑给垂头丧气的中国人一丝鲜活的生气,老舍先生也成为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但天不随人愿,那时的老舍先生已经与世长辞,不在人世了。瑞典文学院只好把该奖授予了另一位东方作家,日本的川端康成。老舍先生的逝世又一次使中国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

不禁有人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中国没有人获奖为什么瑞典文学院不给中国人发奖对此,许多专家作了认真的分析,大多数专家认为中国作家未能获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语言。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这一百多个国家又有一百多种语言,每个国家的语言都各有千秋,在这一百多种语言中,中国的语言无疑是历史最悠久,最具魅力,最难懂,最复杂的。而在诺贝尔文学奖的18位评选院士中,仅在19__年出现了一位懂汉语的评选委员马悦然,在这之前,评选院士中没有一个懂汉语,而评选委员们所看到中国作家的作品,无非是那些被翻译的面目全非的译本,在这些译本中,作品本身所包含的汉语语言魅力不知被打了多少折扣。我们不妨设想一下,一个不懂得中文,更说不上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人,怎么能够充分欣赏和体会作品本身的魅力和其内涵呢

也有人认为,中国作家未获奖与作者本身有莫大的关系。现在的社会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中国作家也非常现实,作品的经济价值比文学价值高得多。看看现在畅销的书籍,根本无法找到一部纯文学的作品,而且作品的内容空间,形式千篇一律,脏话更是层出不穷。以徐星的小说为例,在他的《无主题变奏曲》里用了21个“他妈的”,在他的《城市的故事》里,多达29个。设想,中国人如果拿这样的作品去竞选诺贝尔文学奖,我想,还未到瑞典,就已经被封杀出局了。所以说中国作家要端正自己的态度,因为诺贝尔文学奖是给那些创作出最优秀作品的人设立的,获奖作品的文学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我认为,不管中国作家在获诺贝尔道路上有多少障碍,中国作家都必须排除万难,去实现中国人的诺贝尔文学梦,了结中国人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心愿。

探寻身边的文学踪迹中考作文9

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少不了的是我们向来喜爱的文学。而文学不单单是一堆文字的堆积,文学更是一种境界。

在春节期间热播的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中年仅16岁的武艺姝获得了冠军,并赢得了“古典少女”的美誉。这样年纪轻轻的一个女孩竟对中国传统文学——诗词,如此流利通畅,令人难以置信。然而这的确是事实。但思想届的广大评论者站出来说这只是机械的背书,也有些文学者认为这只是一场记忆大比拼。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在广大评论者看来,区区只拥有良好的记忆力就足够拿下“古典少女”的美誉,那么,他们就错了。没有对文学的热爱,没有对诗词的热爱,年仅16的武艺姝又怎么可以做到流利通畅呢

只有保持对诗词的足够热爱,才能提高一个人的古诗鉴赏能力,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并且对于古诗词的背诵当然有利于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甚至在国外也同样受到欢迎。

今年,同样也有一个节目热播。是由董卿主持的《朗读者》其中有一期节目中邀请了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今年已是89岁高龄了,但对于诗词翻译的热爱却丝毫未减。他敢于质疑鲁迅,梁实秋的翻译原则。自称“古今翻译第一人”他师从钱钟书,他的翻译译出了中国诗词的美妙之处,将文学的境界演绎得淋漓尽致。记得他在《朗读者》中为我们朗读了《别丢掉》,给我的印象很深的是,当时许渊冲先生落泪了,真是情到动情处自让人潸然泪下。这样有感情的译文表达出了更深一层的文学境界。

文学常常不仅仅是拿来背诵的。我们学习诗词时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去欣赏,要懂得去体会作者写这首诗或词的心情。深入其中,感受诗词的美妙之处。

那些广大评论者若是真心喜爱中国传统文化,就不至于说出只是记忆里的比拼这样的话了。并且可以坚定的是,背诵诗词同样有助于弘扬传统文化。

武艺姝在诗词大会上卓越的表现,许渊冲先生在《朗读者》中深情的朗读。都给我们做了个优秀的榜样。都鼓舞着我们去爱这些文化。去弘扬去热爱。

所以说文学不仅仅是文字的叠缀,记忆力的比拼,文学更是一种境界!

探寻身边的文学踪迹中考作文10

无意间,翻出一本旧书来,捧起这本书,拍掉灰尘,显出两个古色古香,苍劲有力的字——宋词。

翻开书,泛黄的纸,带我走进一段段历史,一个个已经褪色的故事,心中莫名地涌起一阵阵热潮,那些散发着油墨清香的字,如同一朵朵墨梅,绽放在一行行,一列列,心也随之清朗起来。

易安的《声声慢》,让我看到了一位水云袖,梳发髻,纤纤巧巧的古代女子,她倚在门边,眉目流连着一缕显而易见的愁容,似愁国,似愁乡,又似等待,一地黄花,勾起女子无限愁思,天际飞鸿,撩起她回忆的面纱,不禁让她泪流满面,旋身回房,接下来就有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等名句。

再翻一页,愁绪飘然离去,却有几分五柳先生的味道,只是多了几分温馨,也多了一缕记挂,短短的40多字,写出了质朴清新的田园生活,也道出了辛弃疾对“村居”的向往,想想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连陶渊明的悠然南山,饮酒采菊都显得太过高雅,太过潇洒,也太过清高与孤独了。

笔风一转,陆游和唐婉的《钗头凤》道出了一段缠绵悱侧的爱情和无奈痛苦,因封建礼仪造成的一出悲剧,最后只能用“莫、莫、莫”和“瞒、瞒、瞒”而结尾。

再翻出一页,被称作“千古绝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博大胸怀差点把我淹没了,而耳畔似乎响起了“惊涛拍岸”和士兵冲锋陷阵的声响。

字里行间,真的有一枝梅悄悄地绽放了,不仅仅有着梅花独有的脱俗清朗,还拥有一身傲然挺立的美丽,这就是萧泰来心中的梅花,一株在角落中在寒风中寂寞地唱歌的梅,然后留下一阵清香,一株嫩黄,还有一身正气。

“少年不识愁滋味”这句话犹如经过沧海桑田的洗礼,岁月无情的刻划,首次见到它是在作文书上,心里有些忤逆,有些疑惑,还有那莫名其妙的思绪万千一并涌上心头,也许是“只缘身在此山中”,今日得见真面目,心中那份忤逆的冲动释下了,我们都处于“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花季,现在对比《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有几分苦涩,几分赞同,几分释然,也有滴滴泪落。

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如画一样展现在欧阳修眼前,隐隐约约的一阵清脆悦耳的笙歌伴着木桨轻轻划过水面的声音,让这画境又添了几分姿色。欧阳修差点迷醉在这声色俱全的西湖里,不想船移岸边,微微激起涟漪,惊起沙鸟无数,也让欧阳修清醒过来,捋了捋自己的长髯,开怀地笑了,笑声如此爽朗,仿佛它们透过《采桑子》飞到我耳边,不禁让我宛尔。

秋天的日落总是那样悲凉,秋风拂叶,沙沙的响。独上高楼,看见那落日如此凄凉,自己流离失所,无法与家人联系。范仲淹想着,嘴角扯出一抹苦涩的笑,然后喝了一大口酒,正喝着,明月升起了,在晴朗的夜空一颗流星划过,就像他滴落在酒杯中的那滴相思泪。

词香依旧,千年前的智慧不会是昙花一现,而是永恒的灿烂。

陆游的风景

现代人议论陆游,总是将他的才华与爱情作为谈论的话题。

陆游的才华,确非常人能与之比拟。单就其一生诗作无数,流传至今将近万首,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纵观陆游一生,可谓是经历曲折,命运多舛,转辗流离,他一生魂牵梦萦的两件事,一是割不断对唐婉的感情。真挚的爱情并不因唐婉的辞世而终结,沉淀在陆游心底成了无法抚平的创伤,年轻时经常游玩读书的沈园变成陆游难以释怀的痛苦之地,内心深处又多了一道揭不开、躲不过、忘不了的伤心之痕。四十四年后,已是75岁高龄的陆游又一次步履跄然迈入了沈园。物是人非,当年 的红颜知己已是阴阳相隔,此时的耄耋长者禁不住老泪纵横,泣不成声。本是两情依依,却不能长相厮守;本可以相偕百年,却非要生离死别。如今即使雁足传书,又怎能穿越这遥远的时空寄一点相思呢?于是,铺开纸,研好墨,化作两首均以《沈园》为名的诗。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消二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做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寥寥几句,却足以表达自己至死不渝的忠贞,把自己对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诠释得那么透彻,那么清晰。

二是期盼王师北定中原。宁宗嘉定三年(1210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九,陆游病弥留之际,而神志还是清醒的。他觉得世界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了,使他悲恸的是,他一生为之奔走呼号,希望宋朝收复失地,人民过上太平生活的局面是不能看到了。他叮嘱儿子,如果有一天中原恢复了,在举行家祭的时候,不要忘记告祭他在天之灵。在《示儿》诗中说: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短短二十八字,是诗人壮志未酬的临终哀号,是诗人血和泪的融汇,也是诗人对祖国统一大业仍旧信心盈怀,抱有极大希望的遗言。虽是一首告别人世的悲歌,但却充满了战斗的豪情。

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称颂陆游:“诗界千载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横溢的才华和忠贞的爱情,成为陆游人生旅程永远的风景。

(一

一个人自幼接触的环境,对这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陆游出生在父亲陆宰就任淮南计度副转运使奉诏赴京的路途。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日平旦,大风雨骇人,及余堕地,雨乃止。”介绍这些的同时,他还写了一首诗,说明自己的身世:

少傅奉诏朝京师,舣船生我淮之渭,宣和七年冬十月,犹是中原无事时。

陆游出生后的次年(1126年)十一月,北方女真攻陷都城汴京,虏走徽、钦两帝。从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起,三岁的陆游跟随父母开始逃难生涯,直到九岁那年,才得以返回故乡绍兴。绍兴,自古就有“耕读之乡”的美誉,其出典缘于西汉年间朱买臣砍柴度日,苦读经文,五十岁时,值汉武帝下诏求贤,买臣到西京上书,待诏公车。同邑人严助荐买臣之才。天子知买臣是会稽人,必知本土民情利弊,即拜为会稽太守的故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朱买臣的成功,激励绍兴青年学子将读书视作走向仁途的捷径,翰墨书香也就成为绍兴城乡一道亮丽的风景。

山阴陆氏是一个大家族,原本是以务农为业的,到了陆游的高祖陆轸,才通过科举制度,开始走上仕途。他虽然做了官,但仍保持着朴素正直的品质,在朝里朝外居官四十多年,始终未曾置买田产。因此,家庭的经济生活还是相当寒素的。

祖父陆佃,曾从王安石学经。宋徽宗时,担任过尚书左丞,著有《春秋后传》等书。父亲陆宰曾作过朝请大夫、直秘阁,负责过皇家图书馆,也是一个有名的藏书家。绍兴年间,宋高宗诏求天下遗书,陆宰所献藏图书目一万三千余卷。书香门第的家学渊源,给陆游从小就创造了一个读书的好环境。

陆游稍稍长大就进入乡校读书,师从学识良高,注重气节的韩有功、陆彦远等人。十七岁时,又改从鲍季和受业。这个期间,他开始正式写诗。恰好,当世著名大诗人曾几来访陆宰,陆游对曾几仰慕已久,经多次恳求,终得曾几收其为徒的应诺。曾几可不是一般的塾师,史载,曾老爷子年轻时参加吏部考试,名列优等,赐太学上舍出身,历官江西、浙江提刑,后任秘书少监,奉旨修《神宗宝训》,书成,权礼部待郎。有道是“名师出高徒”,老师如此优秀,学生还会差吗!

家庭的影响,老师的教诲,儒家思想的熏陶,幼年在金兵逼迫下饱受的颠沛流离之苦,使得“爱国保民”的观念深深地植入了他的灵魂。崇高的思想一旦注入一个人,而且是一个才情极高的文人血管,流淌出的绝不是汩汩细流般的浅吟低唱,喷薄而发的将是振聋发聩的强音。反映在陆游身上就是“扫胡尘,清中原”的雄心壮志,“和亲自古非常策”的政治主张,“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高昂斗志。

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年),二十岁的陆游已是一个英俊潇洒,气宇轩昂的青年了。这一年,他和婀娜多姿,志趣相投的姑娘唐琬结为夫妻。唐琬的父亲是陆游的舅舅,陆游是唐琬的表兄,他们两厢情愿,亲上加亲,婚姻是十分美满的。唐琬也工于诗词,与陆游夫唱妻和。陆游的母亲对这位秀丽的内侄女兼媳妇,最初也是非常喜欢的,但后来却发展到很不满意,横加指责。其原因主要有二个,一是陆母认为小两口卿卿我我,形影不离,长期发展下去肯定会影响陆游对功名的进取,得不了功名,有违陆家官宦世家的声誉;二是眼看唐琬进门已经一年有余,却迟迟未怀身孕,陆母怀疑是唐婉在这方面不够努力。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按照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断陆家的香火,是万万动不得的大事情。抱孙心切的陆母,自然容不得儿子、媳妇在这方面有丝毫的松懈。于是,陆母便迁怒于唐琬,执意要“棒打鸳鸯”,硬逼着陆游与唐琬离婚。在那个社会里,媳妇不见容于婆婆,是很难在夫家生活的。对于母亲的决定,新婚燕尔、琴瑟和好的陆游夫妇,当然不能同意好,不忍分离。陆游向母亲解释、争辩和百般恳求,但都无济于事,无奈的陆游只得施计“暗渡陈仓”,表面上把唐琬休归母家,暗地里却在外面租了一所房子,私下和她约会。

“纸是包不住火的”。没有多久,陆游母亲发现这个秘密后,竟又寻上门去吵闹。这对爱人虽事先得到消息,巧妙地避开了,但事情已无法隐瞒,也无法继续,最后只得忍气吞声,被迫分离。从此二人燕南雁北,劳燕纷飞。绍兴十七年(1147年),陆游另娶王氏为妻,王氏虽然贤淑俊俏,但陆游总感到相距唐琬甚远。唐琬被遣送回娘家,满怀幽怨,几乎痛不欲生,经多方劝慰,改嫁同郡赵士程。琵琶虽然别抱,对陆游仍一往情深。

天意偏偏弄人。事隔十一年后,也就是在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的一个春天,外出踏青的陆游与唐婉在绍兴城里的沈氏园邂逅,两情凄凄,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默默胜千言。虽有唐婉以酒肴款待,陆游已是百感交集,再烈的酒,浇不灭炽热的情感;不停地喝,埋不了心底的爱。只能借助颤巍巍的手,把入了肠的酒,堆积了多年的情,遭遇“棒打鸳鸯”的怨愤,一古脑儿道出来,填成一阕名传千古《钗头凤》,挥写在沈园的园墙上:

红酥手,黄縢酒。满园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词题于壁上,手中杯已悄然滑落,两颗心就这样碎了,无声无息地碎了。唐婉读罢,抑不住满腔哀怨,回家立即和词一首: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千秋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妆欢。瞒!瞒!瞒!

倾诉自己对陆游的无限思念,哭叹自己幽思成疾的境况后,唐琬便将自己关进房间整天郁郁不乐,不久就带着遗憾碎心而死。所以有人说,一阕《钗头凤》,是爱的绝唱,是情的归歌,是中国封建社会爱情悲剧的绝唱。

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南宋小朝廷为了粉饰太平,笼络士人,决定开科取士,并在京城临安先举行了两浙转运司锁厅试。规定只限现任官僚及恩荫子弟应进士科人员参加。锁厅试就是要应试者锁了办公厅而去参加考试。陆游是恩荫迪功郎,况早有报效国家之志,自然不放弃这个机会。其时,秦桧之孙秦埙已官居右文殿修撰,所处的地位比考官还高,但秦桧想让孙儿通过科举考试取得状元,获得更显赫的地位,因此也参加了。试前,秦桧还示意主孝官陈子茂将秦埙录取为第一名。陈子茂是两浙转运使,字阜卿,为人正直,办事公正。在审阅试卷中,发现陆游应试之文笔调通畅,气势不凡,议论北伐中原,还我河山,言辞恳切。大义凛然,不禁为之赞叹;而秦埙的文章则相形见绌。陈子茂不畏炙手可热,权倾天下的秦桧加害,毅然将陆游录取为第一名。秦桧得到消息,极为震怒,便在第二年礼部会试时,专横独断,把考试成绩优良的陆游刷掉,让秦埙捞上头名进士。这件事表面上看去是一种封建社会常见的科场舞弊勾当,属于追名逐利的冲突,实质上是陆游在试卷中力主抗金,站在抗战派一边,向以秦桧为首的投降派投出的利刃,因此必然遭到秦桧的打击和迫害。双脚还未跨入官家的门槛,年轻的陆游就感受到了官场的险恶。

绍兴二十五(1155年)年,秦桧暴病身亡,陈子茂免于祸患,朝野正直之士闻讯奔走相告,弹冠相庆,同时开始议论边事,盼望朝廷抗金复国。曾被秦桧罢掉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职务的曾几,也被赵构召见,擢拔为直秘阁,仍知台州,后又任秘书少监。绍兴二十八年(1158),陆游三十四岁时被朝廷任命为福州德宁县主簿。接到公文,他又喜又忧,喜的是,从此可以步入仕途,能报效国家;忧的是主簿是九品县吏,位卑事杂,难施展雄才。在他内心深处仍然希望能够纵横捭阖,驰骋疆场,收复失地,勒石燕然。

经过二十多天的长途跋涉,途中经穿曹娥江,过雁荡山,游台州等历程,陆游来到福建宁德县,从此开始宦海浮沉,并在实际工作中开始显露卓越的工作才能。一次,福建路提点刑狱公事樊茂实来县视察,对县令项膺因口吃而回答问题结结巴巴,露出不悦之色。陆游觉察,即代为详奏,樊茂实听后,十分满意,又看到陆游的诗写得很出众,于是荐举陆游为福州决曹,担任樊茂实属下的一名文官。这时,陆游的老师曾几升为礼部侍郎,在曾几的引荐下,陆游调至临安任勅令所删定官。不久调入临安,任敕令所删定官。

绍兴三十三年(1162),孝宗即位,主战派的势力在朝廷有所增强,陆游以“善词章,谙典故”被荐。孝宗因对他“力学有闻,言论剀切”,赐进士出身,并调任枢密院编修官兼编类圣证所编修官。在此期间,他毫不掩饰自己主战的立场,并提出了许多抗金收复失地的策略。后因论龙大渊等人“招权植党”而忤孝宗之意,出任镇江府(今江苏镇江)通判,又调隆兴府(今江西南昌)通判。张浚北伐失利,孝宗也转主议和,主战派势力遭到打击,陆游也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①的罪名罢官遣归。

乾道六年(1170年),陆游起为夔州(今重庆奉节)通判。免职数年,得到的是远州副职,去的又是僻远的山城,这一切使他感到伤怀。但是,一踏上旅途,他很快克服了失落感。取道今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经三峡入川,一路上观秀丽山水,探幽奇绝境,访先贤遗迹,采风俗民情,所谓“道路半年进不到,江山万里看无穷”。他且行且记,将一路闻见加上个人感慨,写成《入蜀记》6卷。这次旅行,使他视野大为开阔,爱国信念更加坚定。乾道八年(1172年),四川宣抚使王炎,邀陆游入宣抚使幕,任帅府干办公事兼检法官。他来到南郑(今陕西汉中),有机会亲临前线。他常不避艰险,来往于南郑与前沿军营之间,曾雪夜渡汉水,掠过金军阵地;也曾一连三天啃着荞麦饼,与士兵生活在一起。这段军旅生活,对他的后半生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不到一年,随着王炎被调职,陆游也离开了南郑,改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来到成都,后又在蜀州(今崇庆)、嘉州(今乐山)、荣州(今荣县)等地任通判及代理州事等职,几乎遍历蜀中。淳熙元年(1174年)末,范成大帅蜀,改任四川制置使司参议官,回成都。淳熙三年(1176年),因不拘礼法,被劾“燕饮颓放”而罢职领宫观,他不以为然,毅然自号“放翁”。

此后,陆游虽几经起落,历任福建、江西、浙江等地地方官职,直至嘉泰二年(1202年),恢原阶官提举宫观,任实录院同修撰兼同修国史,参与修撰孝宗、光宗两朝实录。次年修撰完成,升宝谟阁待制,致仕。嘉泰四年(1204)封子爵。开禧三年(1207)封渭南伯,由此自号“陆渭南”。

陆游是一位诗人,但是,他不是一味地为写诗而写诗。这一点,他不同于柳永。宋仁宗要他柳永“何要浮名?且填词去。”于是,柳永索性就去“奉旨填词”,填出了一位著名的词人。陆游呢,他可始终放不下,他的身后还有偌大的一个南宋王朝,他心里装的是千千万万的黎民百姓。他那一股爱国热情越烧越热,越煮越沸。冲锋陷阵时,他毫不犹豫、浴血拼杀;安营扎寨时,他就用如椽巨笔挥就檄文,迫得敌人心胆俱裂,他不仅要在身体上击败对手,还要在精神上、意志上将敌人置于死地。而这些,却偏偏碍了那些投降派的眼,他们辛辛苦苦营造的求和气氛,怎么会要你来瞎搅和,这不是在让他们下不了台,在给他们出难题,说得文明一点,这不是在乱其大计、坏其大事、违其所愿吗?所以,他试礼部第一却被除名,闲置一旁,顶多给他个通判当当,如果一时高兴,再给你升个几级。在当权者心中,他只不过是一枚可以任意驱使的棋子;在有些投降派眼里,他也许只是为“不急的皇帝”而急得乱蹦的“小太监”。面对这些,他又会在乎么?功名利禄,过眼云烟,他视之如粪土。不让他守边疆、击狂胡,总可以写吧!他把一腔的报国之志和爱民之心转化为另一种务实。他写主和派,他骂女真人,他为远征将士而呼,他替大宋子民而嚎,诚然,陆游的一生,也有过不少报国的际遇。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进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共谋进兵长安大计,但随着王炎被调回京,致使多年的宏图夙愿付诸东流,成了陆游一生遗憾的风景。

六 )

原文太长,我删了一些,括号里面的是删除的部分,如果你喜欢可以加上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二十岁就定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报国壮志。三十岁参加礼部考试,名列第一,因“喜论恢复”而遭投降派秦桧打击,被除掉了名字。但他毫不消沉,回乡后仍攻读兵书,刻苦习武,准备抗金卫国。

1162年,宋孝宗赵慎起用主战派张浚,准备北伐。孝宗召见了陆游,陆游趁此良机提出了许多政治军事主张,并给予赵慎以有力支持。但是北伐失利,宋再度向金求和,孝宗意志动摇,朝中主和派重新抬头,张浚被罢官,陆游也被削职还乡。1170年,陆游到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任通判。后来又到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府中办理军务,积极向王炎提出恢复中原的作战策略。但是,由于朝中投降派的阻挠破坏,王炎被召回朝庭,幕府也被撤散。陆游的作战主张不仅得不到实现,自己也被调到成都府安抚司任参仪官。

1173年夏,他被任命为蜀州(四川崇庆)通判(副州官)。不久,又被调到嘉州(四川乐山),年底才又回到蜀州。报国无门,爱民无力,终于在1174年十月,陆游又被调到荣州(四川荣县)去摄理州事。陆游,在蜀州虽然只有一年多时间,但对蜀州感情十分深厚。即使晚年回到浙江山阴老家,也还写了许多记念蜀州的诗篇。蜀州人民也怀念放翁诗人,诗人长溘之后,人们的罨花池旁为他和赵忭([宋代]一御吏,曾作蜀州官)修一庙宇,称赵陆公祠,后改称“二贤祠”。现在,“二贤祠”已改建为“陆游纪念馆”。

八百多年来,蜀州人民怀念伟大的爱国诗人,人们扶老携幼,不远千百里前来瞻仰、凭吊陆游。罨花池是陆游生活过的地方,这里的水榭楼台、林木花草,都篆刻下传大诗人忧国忧民的诗篇。

这样可以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125296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6
下一篇2023-11-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