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国女人好看介绍如下:
一、含有亚洲血统和俄罗斯血统,他吸收了两种血统的优点,血统有混血儿的很多。
二、蒙古国是游牧民族,长距离游牧,婚姻也相对易于找远方的对方,远距离婚姻,相对基因优化,所以长得漂亮。
三、蒙古族女人经常喝牛奶,皮肤又白又嫩,她们常年吃肉胶原蛋白很多不显老。
四、蒙古女人长的高大,身材又好。
蒙古族女孩性格特点介绍如下:
1、蒙古女人性格非常直爽,不喜欢拐弯抹角。
蒙古女人性格非常的干脆,做事情非常直接,喜欢有话直说,拐弯抹角她们觉得浪费时间。这与蒙古人传统文化有关,直接开干,少说废话的性格。
2、蒙古女人感情非常专一,非常的传统。
蒙古女人感情还是非常的专一,爱上一个人一般不轻言放弃,除非这个男人做了无法挽回的事情。蒙古女人一般比较勤俭持家,男人一般都比较大男子主义。
内蒙地区的女孩还是分地区的,呼盟和东北女孩差不多,口音和行事作风都是。锡盟也差不多,只是口音不太一样吧。他们对蒙汉通婚丝毫没障碍。
新疆的土尔扈特人,维拉特人更看重民族性。
我说是城市人口,牧区的姑娘更会持家,性格也更温和。内蒙地区汉化的严重,是非常融入中国的民族。谈恋爱该怎么样怎么样,不会因为民族有什么区别。
如果是外蒙姑娘,你就要好好考虑一下了,外蒙女人不管从穿衣打扮还是生活方式,思维习惯西化的十分彻底。以中国人的思维要适应一下。而且蒙古社会并不太喜欢中国人,包括内蒙人。
中国女人的温良恭俭让在蒙古女人来说是绝对不可能的。蒙古女人和你在一起不一定真的爱上你了,她们很可能只是玩玩,当然如果你也有这个想法那就再好不过了,因为蒙古女人通常十分骄傲,对这种事十分洒脱。如果爱上你了,蒙古女人可是很专一的,能把一切都给你。和外蒙姑娘交往,不要有小家子气,话多和过低的姿态以及过多的肢体语言都会让他们瞧不起你。蒙古人尊重男子汉,男人要比女人强,看的远有魄力,能做出正确的决定。如果简单说就是--能赚钱能打架。那你就是标准的男子汉。所以你知道为什么蒙古男人打架那么厉害了吧?
外蒙古女人很多还是喜欢外国人的,就像蒙古男人也喜欢外国女人一样。这个说来话长就不谈了。
最后提醒你,中国人在蒙古人看来是不太讲卫生的。蒙古人非常注重仪表,口气,卫生习惯这些东西。如果你能保持口气清新,天天洗澡,用香水。那你会加分很多。
蒙古族是最注重礼仪的民族,这种传统的风尚至今仍到处可见。在今日的内蒙古草原上,蒙古人的见面必须相互致以问候,即使是邂逅相遇的陌生人,也要致以问候。如果是平辈熟人则互问:“赛音白努”即(你好的意思),如果是长辈或是初次见面的人,则要下马问候:“塔赛音白努”意为(您好的意思),之后就接着互问全家好,牧场好,牲畜好等等。最后互问“索宁尤柏娜”意为(有什么事情或者是有什么新闻吗?)。如果人需要到家里叙谈,主人则前边引路,行至蒙古包或板升门房前,主人站在门房西侧,右手放在胸前,微鞠前驱,左手指门,请客人先进。进入室内后,则用奶茶相待。客人离开时,主人则要送至路上,然后互道:“百耶勒太”意为(再见的意思)。
蒙古族礼敬的用品,最上者为哈达即(丝绸或锦缎做成的长方型布条)。凡遇到喜庆之事、宾客相送、朋友见面等,均要互赠哈达以示庆贺或敬意之情。哈达的质地分为丝绸、娟纱或白棉布制成的普通品。多以白色为主,也有蓝色或**的。其长短没有规定的限制。一般礼尚往来所用的哈达长度在04~~1米左右,特别重大礼仪时才用1米以上的哈达。献哈达时,献者躬身微屈,双手掌心朝上,掌内托着哈达递给对方,受者也要躬身双手接过,并表示致谢。献哈达分敬献和互赠两种形式。朋友见面则为互赠、专门拜访某人或对政治、宗教界的高级人物则要敬献哈达,其材料的质地也是上等的。
敬烟也是蒙古族的一项礼仪。过去的时候,蒙古族的男人都带烟荷包或鼻烟壶。烟荷包内藏有烟丝或烟叶、旱烟袋等。与人会面时,互换烟荷包或鼻烟壶,彼此吸上几口以表示敬意。如今的时代,烟荷包和鼻烟壶早已经被各类香烟所取代。递烟的时候也有上下长幼之别和先后顺序之分,一般先以递赠长辈,同辈人则是以互换的方式为主。这种敬烟的习俗至今仍然很盛行。
蒙古族娿有重情好客的美德,如果你有机会到蒙古包里做客,立即会被好客的牧民簇拥进蒙古包里去。蒙古包内有东西北三面围绕着炉灶铺着毡子或是地毯,大家都席地而坐,在毡子上坐是可以不拖鞋的,这样并不算失礼。炉灶的西面是主人的起居处、一般来客不要随便去坐。待主人让坐后方可就坐,然后顺次想向主人全家致以问候。
客来敬茶是蒙古族人民的传统礼节,表示对客人的尊重。这一碗茶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有失礼貌。接着会端上炒米和奶油、奶豆腐、奶皮子等奶食品为可来客享用。主人请你吃时,请不要拒绝,否则会使主人感到很遗憾的。不多你不喜欢或不便多吃,可掰下来一点奶皮子或稍稍舀一点奶油尝尝即可。这样主人也会感到很高兴的。
如果是贵客迎们,主人除用奶茶喝传统的奶食品招待以外,还要设全羊席款待来客。吃全羊席时,讲究传统的民族形式,将煮好的整羊截为两段,把头置于羊背上,装盘上桌后,主人或专人先用蒙古刀割下一块尾部的脂肪,放在羊头上或盘子里切成若干条敬于客人品尝,其次在割下羊耳、右肩肉、左肩肉敬客,最后才把整羊切开来吃。
蒙古族的人们尊重礼仪,习惯养成自然,一事一物,无不依据其礼而为之,敬长慈幼,同胞相视,长幼有序,宾朋有礼。这样的重礼仪的民族,一定会让你感受到宾至如归的感觉的。
到那儿都有。
王铁梅这位从扎赉特旗阿尔本格镇走出来的蒙古族姑娘历时27年,从一个打工妹成长为企业家,创办“北方家宴”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开办十家连锁店,年收益过亿。她不仅让到南方出差、旅游、定居、创业的北方人在广州总能邂逅家乡的味道,更给到广州打工创业圆梦的家乡人一个温暖的家。
扎赉特旗位于自治区东北部,地处大兴安岭南麓向松嫩平原延伸的过渡地带,位于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三省区交界处。全旗面积11155平方公里,辖7个镇、3个乡、3个苏木和1个乡级国营种畜场,196个嘎查村、684个自然屯
席慕容,女,蒙古族,全名穆伦·席连勃,意为浩荡大江河。1943年生于四川重庆,祖籍察哈尔盟明安旗贵族。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王族公主。在父亲的军旅生活中,席慕容出生于四川。十三岁起在日记中写诗,十四岁入台北师范艺术科,后又入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1964年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毕业后任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副教授。举办过数十次个人画展,出过画集,多次获多种绘画奖。1981年,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席慕容的第一本诗集 《七里香》,一年之内再版七次。其他诗集也是一版再版。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及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毕业。她是台湾知名画家,更是著名散文家与诗人,著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散文集《有一首歌》、《江山有诗》,美术论著《心灵的探索》、《雷色艺术异论》等。她的作品浸润东方古老哲学,带有宗教色彩,透露出一种人生无常的苍凉韵味。席慕容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淡雅剔透,抒情灵动,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真情。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历程。
创有诗集 《贝壳》《无怨的青春》 《七里香》 《时光九篇》 《在那遥远的地方》 《河流之歌》 《有一首歌》 《三弦》 《写给幸福》 《我的家在高原上》 《山月》 《禅意》 《如歌的行板》 《如果》 《一个春日的下午》 《历史博物馆》
笔触特色
席慕容的散文诗中表现出来,如幻似梦,似有若无,又远又近的境界
人存不存在前生我们就不用去做科学的探讨与论断了,仅就<前缘>一文而言,诗人是借前生的存在来表达她对相悦者炽烈的爱恋.
这爱恋曾被忽视:"你若曾是江南采莲的女子,我比是你皓腕下错过的那一朵
这爱恋含着埋怨:"你若曾是那逃学的顽童,我必是从你袋中掉落的那颗崭新的弹珠,在路旁的草丛里,目送你毫不知情地远去.
这爱恋甘愿牺牲:"你若是面壁的高僧,我必是殿前的那一炷香焚烧着,陪伴你过一段静穆的时光
三个并列的意象,均用词精美,格调清新,特别是把相悦者与自己放在不平等的地位,突出了己方的主动与猛烈5
,极大的增强了情感的穿透力
正因为如此,"今生相逢,总觉得有些前缘未了,却又很恍惚,无法仔细地去辨认,无法一一地向你说出"这无法分辨,无法述说之情,就起了如幻似梦,似有若无的作用
也因为将此生与前生交错描写,给我的感觉是又远又近,远近界限难以划分,现实与理想难以划分,心相与理析难以划分
对其作品评价
流畅的语言表达,细腻的散文的书卷气息在你的脑海中萦绕开来。给人的是一种隽永的语言,启发人以理性思考人生问题。 席慕容的文章总的给人的印象一种莫名的爽快;主观感受得到了满足,触发心灵深处不自觉的认同感以及对生命的深深思考。语言的极美、易懂,结构思路清晰,确实是发人深省的。字里行间透露出一份真的印象;真实的感受总能打动人的!
一、先从结构观赏
一个比一个跟接近主旨,从具体到抽象的一个演变渐进过程。具有良好的过渡程式,这样既让读者读来简单明了,又不失作者对自己写作态度的表达;这正是体现了席慕容一贯的结构思路清晰的写作风格。
仔细看看这五个部分除了其紧密的联系性,还是有其独立性的一面的。每一部分都体现了作者的一个方面的观点。如第一部分作者就提出了:“生命里也应该有这样一种澄澈的时刻”。
二、从表达方式赏析
完全是一种称述式的,心思叙说,体现了真、智的哲理散文特点;其中也不乏有女性的情绪的细腻美。
作者主要运用了记叙和议论的方式,按照个人的思绪延伸进程,叙述;到必要提出了观点,才发表议论。
表现手法有细节描写,在第一部分中,表现的非常明显的。如:第一部分的第3、4段。还有散文应有的抒情,如很明显的就是要数有感叹号的句子了!
三、从内容主题赏析
这篇文章总的内容趋势走向也很明显,从自己的平常生活入题,描述了自己平凡的世俗生活,和充实的丰富的精神世界,对生命的态度有独特的理解。
从自己在月亮底下铅笔速写开始,思绪也在这环境的渲染下,(“多好的月色啊!”,“这样美丽的世界就在我的眼前,既不虚幻也非梦境,只是让人无法置信。”),慢慢展开来;就这样很自然的就开篇布局了,简单明了,朴实真切。EMk'
随着思绪的延伸,发出了这样的疑问“生命里也应该有这样一种澄澈的时刻吧?”,因此勾起作者的内心里的回忆,“对着一班十九、二十岁,刚开始上油画课的学生,我喜欢告诉他们一个故事。”。阐述了自己对于艺术以及优秀艺术家的个人看法,实质是进一步提及人生的生存理念了:“在感动的同时,也要学会选择我们所要的和我们不得不舍弃的。”47
第三部分内容是第二部分主题的例外叙述议论。同时也触发了下一个思想:“不然,要怎样才能平息我们心中那如火一般燃烧着的羡慕与嫉妒呢?”
在第四部分作者称述了:“我相信艺术家都是些善妒的人。”从艺术家角度对妒嫉提出了另一种理解、态度!6wyW
其实善妒,更会促使你努力用功,体现自己要强的一面。“用一生的时光来向自己证明——我也可以做得和他们一样好,甚至更好。”生命因此会有更精彩的人生!US)C>F
第五部分提到对“安静地埋首努力着的艺术家”的偏好。叙述了在画室里的埋头努力的艺术家的精彩之处。“艺术家都早已进入中年,却仍然安静地在走着这条从非常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走了的路。”最后作者发出了真谛性的感叹:“人的自由,在认识了生命的本质之后,原该是无可限量的啊!”,这是“写给生命”中的最让人值得回味的一句!V
生命应该是自由的,敢于超越束缚的;也是明净,极单纯的,时时充满人文关怀;在享受世俗生活的,同时享受丰富的精神世界。
四、总体赏析
席慕容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清新、易懂,因此而拥有很多读者的。这篇文章就是她的一个比较成功的作品了!写及了人生命的自由性,勇于超越性,明净单纯性的特点,充分享受世俗生活,努力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由于她是教油画的,本文大多的角度都是艺术的基础上的,引用一些事实联系上升为谈论人生问题。在文学方面席慕容的独特创造及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
写作技法
一、前言
席慕容,一位来察哈尔盟明安旗的蒙古姑娘。她于一九八一年出版第一本新诗集《七里香》,在台湾刮起一阵旋风,其销售成绩也十分惊人。一九八二年,她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成长的痕迹》,表现她另一种创作的形式,延续新诗温柔淡泊的风格。
席慕蓉的诗作一直颇受瞩目,然而近年来,她的诗作产量减少,散文作品不断的增加,其中亦有异于诗作的特色,评论其诗作的文章颇多,其实席慕蓉的散文也有另外的风味。本文将以席慕容的散文作品为范围,探讨其特色与写作技巧。其散文作品较特殊之处,如‘花’在席作之中所占地位十分重要,本文对此现象做一分析。另外,兼论席慕蓉的写作技巧,如颜色的搭配、问句的运用、重覆句型的使用。
二、特色---花的描述及色彩的使用
席慕蓉散文作品中最大的特色有两大方面,一为对花卉的描述,二为颜色的词汇使用。在于“花”的描述上,各式各样的花都能入文,其中又以荷花与她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席慕蓉本身具有是画家的身份,在颜色的运用上,自然比较于其他作家贴切,形成她的一种特色。
(一)花的描述
在席慕蓉的散文之中,除了人之外,便多以花作为对象,或将花朵穿插在字句之中隐含某种象征意义。
整棵大树上满了白花,又厚又绿的深色叶子把白花衬得特别耀,老远就看到了。…
好大的一棵树,深植在海边的山崖上,在几十年之前,当那些渡海而来的人刚刚开始在这个小岛上栖身之时,这处山崖之上,一定曾经长满这一类的海岸植物吧?
我想当那一群人刚刚开始在这树木底下搭建他们时小木屋时,一定以为这只是暂时的停留,以为不久就可以离开,所以才会盖得这窘迫和杂乱无章的吧?
席慕蓉喜欢将某种花的特性和某种类型的故事相结合。虽然,花在故事之中,可能只是扮演物的静的角色,却占有全文重要的地位。如在《有一首歌·花的极短篇》,席慕蓉写下一对男女的故事,因昙花的绽放而开始,随着昙花的凋落而结束。
好多年以后,每次闻到相同花香,女孩都会想起那个在月亮底下把昙花摘下的少年,他们从那夜以后就没有再见面。
他不应该送她一朵昙花。听人说,那是一种不幸的征兆。
以故事形态表达出席慕蓉对花的感觉。花同时也扮演着触媒的角色,对于读者而言,即使不曾经历类似或相同的情境,也可藉着席慕蓉笔下所营造的气氛,有了更深的感觉,有着身历其境的感觉,或许这也是席慕蓉作品始终被喜爱的因素之一。
每一位作家都有其最钟爱的事物,席慕蓉特别钟情于荷花。她画荷花,也写荷花。不过,她很少单独的赞美荷花,她总是把荷跟人相连,或者藉由某件事情带出荷花。在文学的批评上有所谓的‘文如其人’的说法,特别强调作家的生活环境与作品的文风表现之间的关系。探讨此现象与席慕蓉的关系,可以从席慕蓉的生活环境及成长过程之中寻得解答。
那天也是我第一次看到植物园的荷池,站在满池亭亭的莲叶旁,空气中充塞着一种模糊而又熟悉的清香,幼年时和父亲同游玄武湖的记忆,在霎时都重现在眼前,阳光在霎时也变得柔和起来。我好像进入了一个不大一样的世界,在那里,时光滞留不前,我心中充满了一种恍惚的乡愁。
对我来说,读诗和写诗也和荷花荷叶一样,每次都能把我领进那一个不大一样的也界里面去,在那里,心中没有任何的负担,我只是喜欢反覆温习那一种恍惚的甜蜜和忧伤。
涉江采芙蓉的时代,荷叶与荷花应该就是这个模样了吧。荷,真是我的乡愁,对一个古远的时代与古远的爱情的乡愁。
不知道是看多了画中的荷,还是在古远的日子里曾多次涉江采芙蓉,总有一个很奇怪的感觉,总觉得荷花是一个似曾相识的友人,并且,在初识的一次就是一见倾心,不忍离去,就这过了几千年。
东坡独爱清风与明月,周敦颐有〈爱莲说〉,对作家而言,自己青睐的事物,,钟爱的一件事,喜欢的一个东西,不单只是字面上的解释,重要的是深层意义及它与作家能够相遇相通的一股默契,‘荷花’对席慕蓉而言正是如此。
席慕蓉出版了一本完全以写荷,咏荷为内容的书,名之为《信物》。这本书的内容是用以席慕蓉的文章和针笔画来交叉营造全书的气氛,显出对荷花的赞颂与热爱。她不仅客观仔细的写景,也主观的写情,使整个作品呈现情景交融的感觉,物我合一的情境。
我每天早上都去端详它,看着它的颜色从敷着一层青绿的暗紫,慢慢转成水红转成柔粉再转成灰白,看它的花瓣从紧密的蓓蕾到微绽到盛放再凋落,仿佛是看着一个生命从青涩的少年逐日逐日走到最后。
原来,原来时间就是这样过去了的。所有的日子越走越远越黯淡,只有在莲花盛开的时候,那些记忆,那些飘浮在它们周遭的记忆才会再匆匆赶回来带着在当时就知道已经记住了的,或者多年以来一直以为已经忘了的种种细节。
在席慕蓉所写荷的作品内容中,人、事、时、地常常是相同的,她却用不同的字句去描述,从各个角度切入,写出完全不同的味道和感觉。如〈花之音〉和〈莲池〉都在写林玉山先生八十年回顾展中一张巨幅的荷花写生。在〈花之音〉中,她被这幅画吸引,因而请问林玉山先生,是在什么样的心情下画成的?
老师说那个时他刚刚日本回到台湾,和年轻友人一起,两个人到嘉义附近的山里,在一处荷花池旁住了好几天
老师又说:‘那个时候,年纪轻,对任何事物都想一探究竟,我们听人说荷花刚开的时候最美,并且花开的时候有声音,所以两个人就在池旁和衣睡了一个晚上,天还没亮时就起来守着花开,等着听花开的声音。’
我从来不知道荷花开的时候有声音,老师那天真的声到了吗?
‘听到了。是很轻,很细微的声音,但是可以听得到。………’
在〈莲池〉一文中,她采倒鈙的铺陈方式,将时间拉到林玉山先生听荷花的昭和五年七月,逐字逐句慢慢述说一个发生在日据时代的故事,然后将场景拉回一九九一年的五月,也就是八十回顾展的会场。她写到收藏这幅画作的张家,将这幅‘莲池’呵护得无微不至。席慕蓉用她柔性的笔触记录下来巨幅荷花写生的来源及归处,同时也做了见证。
是一场难得遇合!
六十一年之后,一个初夏的正午,美术馆里的展览厅因为外面的炎炎烈日而显得格外清凉,艺术家和他的画作重新相遇。
当年那个站在池边的年青画者如今鬓发已如霜雪,目光却依旧清亮,依旧深藏着那对生命与美的渴望,从他笔下一笔一笔画出来的艺术品挂满在美术馆许多间展览厅的墙上,他必须要带领他的学生和观众一张一张地看过。
但是,在转身之前,在离开‘莲池’那张画幅之前,白发的艺术家忽然停了一下,回首对那池莲荷再看了一眼,才微笑着转过身来带领着我们继续往前走过去了。
老师,您是不是听见了什么声音?
〈花之音〉出版于一九八九年,〈莲池〉是作者一九九六年的新作,相同的一段往事,在隔了将近七年,席慕蓉以不同的表现手法,再次呈现她心中的感动,若不是对荷花的深深爱恋,如何能够经历长时间而不遗忘!
席慕蓉曾在《成长的痕迹·自序》中提及:‘我是一个喜欢“回顾”的人’。这也印证了她的作品中不时出现充满回顾的意味,除前所举〈莲池〉的例子外。对于小时候父亲带她去玄武湖看荷花一事,也常常出在文中。用不同的笔法,切入时间的前后,虽然是同一件事,因不同角度的写作方法,让人不容易觉得腻。
玄武湖的黄昏,坐在父亲腿间,父亲双手划桨,
小船从柳荫下出发,在长满了荷花荷叶的湖上静静地流动。暮色使得一切都变得模糊和安静。小手拿着一个饱满的莲蓬,在小小的胸怀中,人世间的幸福也正如莲蓬一样饱满、莲子一样清香。
记忆里最早的荷,应该就是五岁时,父亲带我在玄武湖上泛舟时给时过我的那一个莲蓬了。
父亲的怀抱是那样安全温暖,能够独占父亲的怀抱对于小小五岁的我一种忐忑的惊喜与骄傲,伴随着记忆而来的,还有湖上一片昏黄微微带着灰紫的暮色。
席慕蓉对于‘花’的钟爱,显然成为她作品中一个鲜明的特点。对她而言,花是她记忆中最重要的行囊,在每株花的背后有着不舍的情感。而花也代表某件让席慕蓉动心的事情,或者一个深深记忆的人物。这样的作品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自然是受人欢迎的。
而海棠花就是属于年轻时母亲的花。……而从没有过那样残酷的战争,从来没有过那样连年的颠沛流离,从来没有一个民族曾忍受过那样多的苦难,于是那一代的少女没有一个能实现她们的梦。……要买下来的,不仅是那盆花,还有那盆花里的良辰美景,那盆花里古老而芬芳的故国,而我终于明白了我母亲的心。
所有的记忆都会随着它的香气出现在我眼前。我想,我爱的也许并不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时光。在每一朵花的后面,都有我珍惜的记忆。
又是好多年过去了,……玫瑰仍在,而所有属于那个夏天的事物都会回来,我几乎还可以闻得到林中松针在太阳下发出的清香。……
在花前,我是个知足的人。
(二)搭配颜色的运用
走进席慕蓉的花花世界,可以发觉她一贯的温暖笔调,同时为画家的她,在文中形容花的色彩,也较一般作家更为敏锐细腻,使得作品有更鲜活的感觉。其意象的建构有大半是建筑在颜色的使用上,呈现给读者的文章,不再只是死板平面的文字,而是一幅幅立体画面。
是那个似曾相识的山林,满山开着一种野花,长而直的花梗上缀着从紫红到浅红到纯白的串串风铃,衬着青绿的野草,和后面郁绿黑蓝的森森,是一幅又一幅人让人心醉的画面。
整片草原一望无际,天地间除了苍空的蓝、云朵的白、青草的绿和远处丘陵上一些土石的褐黄以及几株杂树的灰绿之外。
茶褐的底色上画着横枝的菊花。枝干墨绿,花瓣原来应该是洁白的,却在画家笔下带着一层仿佛被时间慢慢染黄了的秋香色。
秋日下年和父亲牵手走在波昂市郊,天气不错,路旁人家院子里的大树金灿的,白色的细秋千安静地垂挂在绿草地上。
他说这话的时候,正是风和日丽的夏日正午,太阳光从翠绿层层的高枝上洒下来,森林中有着一层绿玉般的光影〔21〕
天好干净,是那种澄蓝,草好柔软,是那个种细密的绿。穿着白色衬衫和灰色运动裤的男女同学散坐在树下,风吹过来,羊蹄甲粉紫色的小花瓣就轻轻柔柔地落了下来
席慕蓉利用颜色搭配花卉的描写,将所要传达的抽象意念,明确且清晰的意象化。使得读者在阅读席慕蓉的作品时,非常容易进入她所想表达的情绪之中,颜色的功劳实不可没。
三 写作技巧
席慕蓉的写作笔法擅长运用重覆的句型,使她的文章呈现舒缓的音乐风格而充满了田园式的牧歌情调,在句法的经营上,除了着重整体的效果外,也追求词藻的华美。她的文章都以人物作中心,在浅白的诉说里,很容易看出她的真诚,具有冲澹型散文的特点。
可能是同时身为诗人的关系,席慕蓉的散文会有意或无意的出现诗中才有的‘跳跃感’,将散文中所需的连接词省略,或使用字句的排列,将诗感融入散文之中,更是别有一番风味。
在席慕蓉的作品中‘问句的使用’是一大特色,无论是在文中或文末出现,事实上,她想要表达出的可能是一种模糊、不确定的心态,她不仅在自问同时也在向读者发问。尤其,当席慕蓉在使用问句时,通常不会只使用一次,常常是一而再,再而三的重覆运用,连接而下,营造出一股沉重的气氛将全文笼罩。
当年他们曾经向怎样的一个女子挥手作别?在雪白的苹果花下,或者在浮动着清香的山坡上,他们挥手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这样一挥手就是三十多年的空白?
我也正一层一层地将我自己剥开,想知道,到底那一层才是真正的我呢?是那个快快乐乐的作着妻子,做着母亲的妇人吗?还是那个谨谨慎慎地做着学生,做着老师的女子呢?
是那个在画室一笔一笔画着油画的妇人吗?还是那个在灯下一个字一个字地记着日记的女子呢?
是那个在暮色里,手抱着一束百合,会无端落泪如雨的妇人吗?还是那一个独自骑着车,在迂回的山路上,微笑地追着月亮走的女子呢?
我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到底那一个我才是真正的我呢?而我对这个世界的热爱与珍惜,又有谁能真正的明白?谁肯真正的相信呢?
六十年的时间在往前进行的时候真是一笔一笔,一幅一幅,一日又一日慢慢累积而成的,为什么在回顾之时却如急流奔驰而过?
老师站在画前心里想的是什么呢?
难道,这就是年少时的我所不能了解的人生吗?
那个无忧无虑、理直气壮的小野马到那里去了呢?
我能不能有足够的智慧来越过眼前的困境?能不能重新回到那片宽广宁静的天空?能不能重新拥有那跑沙跑雪的独嘶心情?还有,我那极为珍惜的,在创作上独来独往的生命?
在静夜的灯下,我轻声的问我自己,能还不能?
不断地自问,也让读者有自问的机会,席慕蓉并没有也不愿意将答案诉诸于文字,因为同样的问题,在不同的人、相异的时空环境都有可能出现不一样的答案,她总是留了一些余地,使读者有想像、反思的空间。所以,席慕蓉的文章是言有尽时,意无穷际的。
四、结语
席慕蓉是抒情的,而作品中所运用的技巧更是表达出此一讯息,重覆的句型、问句的使用,文中充满跳跃感,在不经意中仍有奇句,文体虽是散文,但诗的意味浓厚,这也是席慕蓉散文之作异于其它散文作家的。
‘花’对于席慕蓉而言,不单单只花而已,而是已经被拟人化再出现作品之中,当它只是个静物时,殊不知其实他是个旁观者,当席慕蓉画它时、写它时,它像是她的知心好友,也从它身上得到回应‘看花不是花’应该是席慕蓉的另类特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